6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2024-05-03

6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精选14篇)

篇1:6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法规和制度,保障生产人员的作业安全和身体健康,规范公司劳动保护用品发管理,更换好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内各处室、分厂。3 职责

3.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办公室对公司职业病防护用品的使用、发放、采购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3.2 物资供应处负责采购合格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负责防护用品的保管和发放。3.3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员工防护用品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4工作要求

4.1 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标准按各岗位的防护需求制定,制定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时必须经过安全管理人员、工会和职工代表组成的劳动防护用品评估小组的评估。防护需求评估从以下方面的保护进行评估:

4.1.1 头、眼睛、脸、手、脚的保护;

4.1.2 听力和视力的保护;

4.1.3 呼吸的保护;

4.1.4 热、冻的保护;

4.1.5 触电的保护; 4.1.6 其它的保护。4.2 所有进入作业区域的员工、承包商、参观者都必须佩戴好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4.3 各单位负责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保养的培训,并根据各岗位的实际情况对发放标准每年进行一次调整。

4.4 所有劳动防护用品由供应处统一购买和发放,并做好发放记录,领用记录。生产处负责劳保用品的采购、发放、使用的监督。4.5 采购

4.5.1 供应处不得采购和使用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购买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须经本单位的安全部门或者管理人员检查验收。

4.5.2 生产处据劳保用品的规格、品种、数量等情况,编制、季度采购计划。

4.5.3 采购劳动防护用品要从有生产资格单位购买。

4.5.4 采购的劳动防护物品要有相关部门的鉴定,并有合格证。

4.6 验收入库

4.6.1 劳动防护用品入库前必须经生产生产处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4.6.2 劳动防护用品验收人员根据国家标准或行为标准进行验收,各种证件必须齐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必须有安全标志,包观合格、不得过期。否则,禁止入库。

4.6.3 验收人员验收合格后填写劳动防护用品验收合格单,仓库管理人员接到劳动防护用品验收合格单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4.7 储存 4.7.1 劳动防护用品由库房保管员负责储存和保管。

4.7.2 保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劳动防护用品说明书,按说明书规定及劳保用品的规格、品种、数量等情况,进行分类储存和管理,防止劳动防护用品过期或变质。

4.7.3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劳动防护用品在储存过程中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7.4 已过使用期及受污染的劳动防护用品要及时采取正确方法销毁,禁止发放不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4.8 发放

4.8.1 根据国家颁发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以及有关规定,严格按要求发放。4.8.2 劳保用品必须按时足额发放,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克扣劳保用品。

4.8.3 生产处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的监督,各单位负责建立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台帐。

4.8.4 劳保用品用于劳动保护,不得转让、买卖。

4.8.5 接触一般高温、易燃易爆及从事电工作业及仪表维修作业人员发棉布工作

服或适用于本岗位作业的其它面料。

4.8.6 经常接触酸类的作业岗位,发防酸工作服。4.8.7 有防静电要求的岗位发防静电工作服。4.8.8 电(气)焊发阻燃帆布工作服。

4.8.9 经常接触高温、明火、易燃易爆作业环境的管理人员,配发所接触岗位同等材质的工作服。4.8.10 高温岗位发玻璃钢安全帽。4.9 使用

4.9.1 生产处对员工正确配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进行监督和教育,确保员工正确配戴和使用。

4.9.2 员工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和保管好劳动防护用品,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规定做好劳动防护用品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劳动防护用品在使用期内防护性能完好。

4.9.3 各岗位上岗前,必须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4.9.4 佩戴安全帽颜色按照公司要求执行,其它无效。4.9.5 安全帽必须系好帽带,如不系帽带视同不戴安全帽。4.9.6 安全帽只限带在头上,禁止摘下挪作它用。4.10 更换、报废

4.10.1 劳动防护用品由于正常使用造成的损坏,由所辖部门出具证明,到生产处办理更换手续。

4.10.2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更换或领取,必须以旧换新,对于过期、损坏等报废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必须集中存放,定期消毁,严防流失。4.11 检查

4.11.1 禁止不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的人员进入生产施工现场。4.11.2 各部门要将劳保用品的检查纳入日常的安全检查中。

4.11.3 生产处要将劳保用品的检查纳入日常的安全检查中和每月综合安全检查中。4.12 检测 4.12.1 需要检测的劳保用品严格按规定进行检测。4.12.2 未经检测的劳保用品严禁使用。

4.13 对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评估,保证劳动防护用品功能的有效性。4.14 监督

4.14.1 工会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将职工对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反馈给生产处,生产处对反馈意见进行核实后提出整改意见并实施。4.15 鼓励

4.15.1 企业鼓励职工积极检查劳动防护用品存在的缺陷,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维护保养劳动防护用品。

4.15.2 对违反劳动防护用品使用规定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篇2:6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规范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切实维护劳动者相关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劳动防护用品是用人单位免费发给劳动者个人使用保管的公共财物,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职业病危害的一种辅助措施,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

二、根据岗位作业性质、条件、劳动强度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为员工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正确有效地个体防护用品。产品应具备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标志和使用说明书等,使用说明书应当同时载明防护性能、适用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劳动防护用品中的服装(含工作棉衣)结构及款式,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具备永久性安全标识,做到领口紧、袖口紧、下摆紧。一些特殊场合所穿着的服装,不应有明口袋,不得使用金属附件,便于连接和解脱,适应作业时的肢体活动。

四、对于从事多种岗位作业的劳动者,应当按其主要作业工种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如果从事其他工种作业时,可由部门提出申请,借用其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五、凡员工工种有变动时,应及时办理手续变更现行工种的劳动防护用品(原工种的劳防用品发放使用时间相应延长)。

六、员工因某种原因离开原岗位不从事生产工作,在六个月以上,其防护用品应按实际离开时间相应延长使用期限或停发。

七、对于生产中必须佩戴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防护用品、防毒面具、防尘(毒)口罩等特殊防护用品,必须建立定期品质检查和保养制度。使用前要注意检查,使用中要注意维护,使用后要注意保养。对受到过较大外力冲击的安全帽,发现有磨损、疵点的安全带及出现刺穿、破损的安全鞋等,应不受使用年限的限制,及时更换。不合格或失效的防护用品严禁使用。

八、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购置,应根据工作场所及岗位要求编制计划,所采购物品必须符合《职业病防治法》中的相关规定及相关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必须具备国家安监总局的安全标志、标识,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所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

九、对于在易燃、易爆、烧灼及有静电发生的场所作业的人员,应当配备具有相应防护性能的阻燃服、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或防静电服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十、用人单位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对员工如何正确地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教育和培训,并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篇3:艾滋病房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管理

首先选择业务能力较强有临床工作经验经过正规培训经考试防护知识掌握牢固再经过反复培训, 实际操作执行标准预防、医疗废物处理、职业暴露的处理、意外伤害的处理、预防用药等合格后方可进入艾滋病房工作。

2 对护理操作上的特殊要求

2.1 心理沟通

由于患者存在特殊的心理, 所以, 每次护理操作前均要与患者沟通, 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再准备物品, 以防遭到回绝, 浪费药液及物品。

2.2 自我防护

在进行一切护理操作时, 护士要先作好自我防护, 包括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

2.3 对穿刺的特殊要求

要求护理人员技术娴熟、轻巧, 我们要求在艾滋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各种穿刺应一针成功, 如果第一针穿刺失败, 应拔出针头, 更换针头, 待3-5min后重新穿刺, (此时损伤处针眼血液已凝固, 且护理和患者的情绪能暂缓解--) , 如针眼有出血者, 护理人提供给患者消毒棉签, 让患者自行按压。

禁忌事项:第一、一针穿刺不成功, 针头在皮下来回抽动找血管 (易损伤血管和组织, 导致针眼处溢血) , 第二、未穿刺成功的针头不更换, 而持针头递于他人寻求帮助 (易导致刺伤他人, 发生职业暴露) 。

2.4 在为患者做各项操作时遵循的原则

既要保障护理人员的防护要求, 又要保证患者病情的护理需要, 在做好消毒隔离的基础上, 防止交叉感染和自身感染, 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3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质量的管理在艾滋病房尤为重要, 要保证双向防护, 就要以消毒隔离为基础, 医务人员损伤易受感染, 而艾滋病患者因抵抗力低下而更易发生各种感染。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包括空气、地面、物品、取送药物、医疗废物焚烧及处理, 并保证实施。

4 因地制宜, 制定艾滋病房操作流程, 我们主张给患者用药的过程

人、物流向及医疗垃圾的存放由洁到污转向流程, 就地放置, 不得逆行,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护理人员准备治疗所需物品→在治疗室加药、配药相关操作 (用后的医疗用品随即放入治疗室医用放处) →物品准备齐全, 佩戴相应防护用品推治疗车到病房→为患者操作一次完成 (在操作中间污染的双手不接触治疗车和不触及不必要物品) 为患者作治疗的棉签等废弃物品随即丢在病房内医疗垃圾存放蒌中, 为患者整理后, 脱下手套, 置于垃圾蒌中→推治疗车回治疗室。我们不主张用过的棉签及手套带回治疗室进行处置, 对医务人员来说增加接触废物的环节。

5 自我防护的管理

5.1 首先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正确执行标准预防, 正确使

用各种防护措施, 既要做到安全防护, 又要做到不浪费资源, 如果皮肤粘膜有破损或炎症等情况, 暂时调离艾滋病房。

5.2 配置相应防护设施:

隔离衣、手套、口罩、要求做每项操作均应穿工作衣、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 穿隔离衣。手套有破损时, 立即更换。防护镜, 在做特殊检查护理操作时必须佩戴, 如气管插管, 洗胃等。

5.3 洗手与手的消毒

每次接触患者前后, 虽然戴有手套, 脱去手套后, 还要认真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 洗手要用流动用水, 必要时, 还要进行消毒。

5.4 锐利器具的管理

针头及刀片等锐利器具在使用后一般沾有患者的血液、体液, 又具有损伤皮肤粘膜的可能性, 所以在处理时要十分小心,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 借助辅助器材处理, 直接丢于利器盒中, 严禁使用后的针头复帽, 严禁使用后的锐利器具相互传递。

6 暴露后的处理

强调人员对暴露后处理知识的掌握, 成立职业暴露评估小组, 备齐应急药物。

7 讨论

HIV病毒是1985年我国首例发现, 但近20年已迅猛发展, 我国现HIV感染者已达84万人, 其中AIDS患者已达8万人之多。河南也是重灾区, 感染者已达3万多人, 它的曼延和扩展已成为人类的一大灾难, 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 它直接影响到我国稳定、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民族兴衰, 作为我们医务人员, 预防、治疗和切断HIV病毒传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职责, 通过我们实行上述一系列管理, 使我院在艾滋病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皮肤粘膜受损率明显低于普通病房, 减少了HIV传播机会, 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理, 减少了环境污染以及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正确消毒隔离措施的实施, 减少了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生, 我院是2004年成立艾滋病病房的定点医院, 在设备简陋, 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 无一例发生职业暴露的报告, 比国内报道从事HIV/AIDS工作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率高达31.8, 有明显的差异【2】。我们的体会是:人员配备合理, 职业培训到位, 各种制度健全, 加强督导管理, 工作人员轮回上岗, (以防时间长产生麻痹思想) ,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根据当地情况, 因地制宜, 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才能有效保护高危人群, 减少职业暴露发生。

摘要:艾滋病病房是近几年我院开展的特殊感染病房, 凡住进艾滋病病房的患者一般都合并机会性感染, CD4细胞计数通常下降到200个以下, 血液和淋巴结的病毒载量上升到相当高的水平[1], 所以是处于感染性较强的临床患者。在艾滋病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 一切护理操作都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关, 所以, 护理人员是高危人群, 护理人员如何做好防护以及如何正确实施护理操作, 护理操作是关系到自身安全的重大问题。我院地处农村, 设施简陋, 几年来通过一系列如正确教育特殊的护理操作、物品的特殊流向规定、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理等措施,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艾滋病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先后26人, 近1400个班次, 共发生皮肤破损一例, 职业暴露率为0, 感染率0正确掌握职业暴露后处理率为100%, 今总结以下经验, 以供同行们参考及磋商。

关键词:艾滋病,护理,职业防护,管理

参考文献

[1]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M].第一版,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篇4:护士职业防护的管理

众所周知护士在职业生涯中发生的职业暴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对如何减少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管理方面要下功夫。

医院要建立健全各项职业防护相关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用规章制度、流程指导护理工作,也使护士职业防护工作有章可循。因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从而减少各种职业暴露的发生的机会。

重视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职业防护意识。

护理、院感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护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和严重性,以及做好护士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为护士提供一定的防护用品和技术支持。定期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和规范化培训,做好护士的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使护士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职业防护。

树立防护观念,规范操作行为。

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无安全隐患的护理,还要在护理工作中保护自身免受伤害。护士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和职业防护的重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增强自我职业防护的意识。

随着SARS带给医务人员的教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暴露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穿隔离衣等。日常工作中要有慎独精神、防范意识须落实到每一项操作到的每一个环节,加强自我监控,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做好各类物品的保管工作,医疗废物正确分类管理,血液制品应由明显标识,不重复使用依从性医疗用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责任心,以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为护士提供防护设备:医院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為护理人员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护士在操作前认真检查,操作中要集中注意力,操作后用物及时整理,使用护理安全器材,重视职业暴露的危害,使护士得到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护士要严格落实标准预防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被污染的物品等都具有传染性。在护理工作中,提高洗手的依从性,因为洗手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手段,减少感染的机会。

护士在清洁仪器设备、物体表面时,难免要使用消毒剂。有部分消毒剂由于对空气和水污染,从而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护士要正确使用消毒剂,使用时要有针对性、有效性、选择性、防护性,注意通风换气,减少护士接触消毒剂所带来的伤害。

针刺伤是护士发生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职业暴露,发生职业暴露后,护士要知晓如何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补救措施,按照发生职业暴露的性质进行治疗,特殊做好对护士的心理疏导,同时要遵循保密原则。所以,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经过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演练,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暴露对护士造成的损害。

注意劳逸结合。

从护士工作的安全性出发,科室进行弹性排班,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和心理压力。护士在工作之余,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爱好,调节心态,提高自身对承受力和忍耐力的阈值。

医院要建立护理安全文化意识,营造人本氛围,不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牢固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促进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保证护士职业安全。

篇5:职业病危害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成都运通博捷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及《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规范公司员工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切实维护员工相关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劳动防护用品是企业免费发给员工个人使用保管的公共财物,是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职业危害的一种辅助措施,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

二、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主要依据《四川省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暂行规定》,《规定》未列入的工种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参照本单位同类工种相似条件发放。

三、劳动防护用品中的服装(含工作棉衣)结构及款式,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具备永久性安全标识,做到领口紧、袖口紧、下摆紧。一些特殊场合所穿着的服装,不应有明口袋,不得使用金属附件,便于连接和解脱,适应作业时的肢体活动。

四、对于从事多种岗位作业的劳动者,应当按其主要作业工种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如果从事其他工种作业时,可由部门提出申请,借用其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五、凡员工工种有变动时,应及时办理手续,变更现行工种的劳动防护用品(原工种的劳防用品发放使用时间相应延长)。

六、员工因故离开原生产岗位不从事生产工作,在六个月以上,其防护用品应按实际离开时间相应延长使用期限或停发。

七、对于生产中必须佩戴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防护用品、防毒面具、防尘(毒)口罩等特殊防护用品,必须建立定期品质检查和保养制度。使用前要注意检查,使用中要注意维护,使用后要注意保养。对受到过较大外力冲击的安全帽,发现有磨损、疵点的安全带及出现刺穿、破损的安全鞋等,应不受使用年限的限制,及时更换。不合格或失效的防护用品严禁使用。

八、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购置,应根据工作场所及岗位要求编制计划,所采购的物品必须符合《职业病防治法》中的相关规定及相关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必须具备国家安监总局的安全标志、标识,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所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

九、对于在易燃、易爆、烧灼及有静电发生的场所作业的人员,应当配备具有相应防护性能的阻燃服、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或防静电服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十、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对员工如何正确地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教育和培训,并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篇6:职业病个体防护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江苏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2007版)的相关规定,规范员工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采购、发放、领用和使用,切实保护员工职业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一、个体防护用品是单位免费发给员工个人保管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职业病危害的一种辅助措施,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单位应当确保配备个体防护用品所需的资金。配发给员工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必须由领用员工个人签字记录。

二、单位应当《江苏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2007版),结合本单位工种和实际工作需要,编制《单位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发放标准》作为个体防护用品配备、采购、发放、领用和督促正确佩戴使用的依据。《标准》未列入的工种可根据单位实际需要,参照本单位同类工种相似条件发放。

三、单位必须采购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中的服装(含工作棉衣)款式,必须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为主,做到领口紧、袖口紧、下摆紧。工作服的面料以全棉材料为主(特殊作业的例外)。

四、对于从事多种作业的员工,应当按其主要作业工种发给个体防护用品,如果发给的防护用品在从事其他作业时不能适用的,由部门提出申请,可借用其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五、凡员工工种有变动时,应及时办理手续改发现行工种的个体防护用品(原工种的个体防护用品发放使用时间相应延长)。

六、员工因某种原因离开原生产岗位不从事生产工作,在六个月以上,其防护用品应按实际离开时间相应延长使用期限或停发。

七、对于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防护用品、防毒面具、防尘(防毒)口罩等特殊防护用品,必须建立定期品质检查制度,不合格和失效的一律不准使用。

八、特殊防护用品的购置,应根据实际需要编制计划,购置的防护用品必须符合《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和行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具有合格检验证书。

九、对于在易燃、易爆、烧灼及有静电发生的场所作业的人员,禁止发放使用化纤防护用品。

十、凡领用绝缘防护用品及工具的部门或个人,在重要更换领取时,必须实行以旧换新的制度,以保证人身安全。不属于领用绝缘工用具和个体防护用品的部门或个人,需领用绝缘工用具和劳防用品时,必须提出申请报有关部门批准。

十一、其他方面的员工个体防护用品的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篇7:安全防护、职业卫生用品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实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和健康,确保安全生产,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负责个人防护用品实施计划、采购、验收、保管、发放的部门和使用人员。

一、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员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职业安全健康的一种预防性辅助措施,是保护员工健康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指发给员工穿戴和使用的各着装、用品、用具和器材。

二、各级相关管理人员要认真执行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指导、督促员工在作业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三、防护用品发放标准,由物资部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具体拟定,原则上每月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用品费用平均50元,同时保证每月2副手套的发放,根据工程紧张成都可适当调节,如有损坏及时更换。

四、建立防护用品领用登记卡片或领用证制度,凡发给员工个人的防护用品均由中心料库进行登记,领用证或登记卡片由单位保存。

五、凡发给员工个人的防护用品,应正确使用和妥善保管,不得遗失,更不能转卖等,若发生上述情况,给予适当处罚。凡因工作需要在公司内部调动的员工应按其变动后的工种标准领取防护用品。

六、员工进入现场,根据不同季节正确着装,分别是夏季工作服,春秋季工作服,冬季工作服,穿劳保皮鞋。检修人员在生产现场作业时,根据作业性质和接触物质等选择不同的防护用品正确穿戴。

七、凡发给班组的公用防护用品,均应建立登记台账,指定专人管理。

八、凡调离公司的员工,应在调离前交清防护用品,方可办理调离关系。

九、凡因故较长时间未出勤者,根据离开岗位的时间,酌情停发,减发或延长防护用品的使用期(一月以上者,停发肥皂、手套、口罩等;半年以上者,停发一切防护用品)。

十、凡已享受专业服装待遇的员工(如电焊工),公司不再另发防护服,但肥皂、手套、毛巾等小件用品,可酌情适当解决。

十一、凡外单位来公司实习、培训等人员,应根据其经常进入的现场情况,参照本公司防护用品发放标准,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所需经费由原单位负责。

十二、临时工岗位的防护用品可参照本公司防护用品标准发放,其费用按签订的劳动合同执行。

十三、安全环保部负责审查进入本公司的外部劳动防护用品生产厂家及生产经营单位的资质认可工作。制定防护用品的购置计划,审批防护用品的发放,负责监督检查防护用品的质量、发放及使用管理,并对购进的防护用品进行验收。

十四、物资采购部门根据防护用品的购置计划,负责防护用品的采购,保管和发放,购买防护用品必须到领有《定点生产证》、《经销许可证》的单位购买,对特种防护用品必须具有职业健康安全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证。

十五、财务部门负责提供购买防护用品的资金,对购置防护用品经费须凭环保安全部职业健康安全部签署的报销凭证列支报销。

十六、各作业队负责对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人员、数量、种类的进行统计上报。按照公司的要求领用个人防护用品并发放到员工。对员工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指导、督促正确佩戴。

十七、工会是防护用品的监督部门,有权对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发放、使用进行监督。

十八、安全环保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内防护用品进行抽查与检查,需要技术鉴定的送国家授权的防护用品检验站检验。

篇8:6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 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

1.1.1 粉尘污染

工作人员在日常操作过程中, 如戴橡胶手套, 制作纱布、棉球等以及包装过程中, 其产生的粉尘、纤维等易被人体吸入呼吸道, 长此以往, 可引起呼吸系统功能的损伤。

1.1.2 高温伤害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使用烘干机、高压蒸汽灭菌器和全自动清洗机时若操作不当, 极易被蒸汽烫伤。

1.1.3 噪声危害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 医院所配备的设备越来越多, 灭菌器、清洗机、烘干机和降温设备以及搬运、洗刷器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噪声。工作人员长期在此环境下, 极易产生负性情绪, 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1.1.4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物流中心, 面向全院开展工作, 工作量很大, 若长期超负荷工作, 极易导致人体组织的扭伤、拉伤等。

1.1.5 射线伤害

紫外线消毒是消毒供应中心最常用的消毒方式[2], 紫外线强烈照射于皮肤可产生各种皮肤性疾病, 也可作用于神经系统, 导致头痛、头昏等, 还可以引起光照性眼炎。

1.2 化学性危害

1.2.1 环氧乙烷、含氯消毒剂及含酶洗涤剂等, 这些化学物品轻则刺激皮肤可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 重则中毒可致癌[3]。

1.2.2 一次性物品在储存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有害气体, 长期吸入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生物制剂:由于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 手术植入物在外科手术中的使用日趋频繁, 快速生物监测的使用也越来越多, 所使用的生物指示剂若处理不当, 会给消毒供应中心带来另一种生物污染的危险。

1.3 生物性危害

锐利器械的损伤: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每天的工作中稍有不慎极易被手术刀、剪、针头等带有大量血迹或细菌的锐利器械损伤。据报道, 20多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 而0.04 m L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病毒 (HBV) [4]。据统计, 我院2010年—2011年因锐利器械所造成的损伤有61例。具体见表1。

1.4 环境空气污染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无菌物品的总供应站, 也是污染物品的集中点, 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清洗过程中可能导致部分致病菌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 造成污染。

1.5 其他危害因素

主观因素:部分工作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 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不足, 不执行有关规章制度, 在工作中极易受到损伤, 导致感染隐患的发生。

心理因素:随着集中管理的开展,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日益繁重, 且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存, 长此以往极易造成工作人员的情绪不稳定, 甚至产生焦虑。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管理

首先, 必须建立职业安全培训制度, 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全体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与安全法规的教育, 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使全体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的严重性, 增强自我防护的自觉性。其次, 建立健全各项应急预案, 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如危害发生, 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 尽可能地降低伤害程度。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09年新建,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合理布局, 各区均安装层流装置和空调。工作人员在取放高压蒸汽灭菌器、烘干机和全自动清洗机内的物品时要戴棉布手套, 穿长袖工作服, 做好各项防护措施以防止烫伤。在制作各种敷料、包装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佩戴好口罩, 避免粉尘污染。定期对各种机器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 并有详细记录, 保持其性能良好。破旧设备及时淘汰, 尽可能地减少噪声污染, 必要时工作人员可使用隔音设备 (如:佩戴耳塞) 。紫外线消毒时, 避免人员入内, 防止紫外线直射对人体造成伤害。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避免同一人长期从事同一项工作, 以预防职业性损伤。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 凡有机会接触到化学消毒剂时, 一定要戴口罩、帽子、面罩、护目镜、手套等, 避免直接接触或吸入。同时, 尽可能地采用高效、低毒的消毒用品, 严格按照化学消毒液配制比例操作, 并加强化学消毒液的安全使用, 操作间要求通风良好。

去污区配备1台洗眼装置, 若污物不慎溅入眼中, 要用洗眼装置进行冲洗, 严重时立即就医。环氧乙烷消毒机单独安装在消毒供应中心远离火源, 通风良好的地方, 并设有专用的通风设施。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减少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的污染。环氧乙烷气罐和生物指示剂要有专人管理, 定点放置。生物指示剂使用后必须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随医用垃圾处理。一次性物品存放间必须通风良好, 避免空气污染对人体造成伤害。

2.4 生物因素的防护

为了避免锐器伤害, 工作人员在回收、清洗污染物品时, 注意力应高度集中,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 穿防水围裙和长筒靴。手工清洗时, 应尽量在水下操作, 避免水的泼溅和气溶胶的形成。工作人员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如不慎被锐器刺伤, 应立即挤压伤口, 并在24 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建立刺伤登记制度, 定期跟踪检查。

2.5 其他危害因素的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实行人性化的管理, 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工作、休息时间, 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干预, 让其轻松应对工作中的压力, 使其能感受到被关心、理解和尊重。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每年进行健康体检1次。同时, 加强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 使其认识到预防职业危害的重要性, 不断增强自身防护意识, 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

3 小结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通过不断持续改进, 使消毒隔离、职业防护、消毒灭菌技术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确保了无菌物品的质量, 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丽芳.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对策的探讨[J].河北医学, 2009, 15 (6) :741-742.

[2]陈跃平.加强管理确保消毒供应室质量[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9) :1032.

[3]耿秀云.供应室护士工作中的有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5 (11) :1898-1900.

篇9:6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关键词:劳动防护;职业健康;管理

劳动防护用品是指从业人员在劳动过程中为防止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所使用的防护装备。安全生产是关系煤炭企业生存的天字号大事,煤矿企业的特殊性决定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地质条件的影响,粉尘、瓦斯、顶板、水、火、有毒有害气体仍是对职工造成身体伤害和发生职业病的主要因素。劳动防护用品能防止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已经实现安全生产十四周年,成绩的取得与该矿高度重视劳动防护管理体系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该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了劳动防护管理体系,促进了矿井的长治久安。

1 加强宣传引导,正确认识劳动防护的重要意义

该矿历来重视劳动防护工作,把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管理体系,建立劳动防护管理长效机制作为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重要途径和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举措。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劳动防护的重要意义,指导员工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提高职工对劳动防护的认识。实践证明劳动防护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在保证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矿井安全生产,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运用系统理论,有机结合劳动防护管理各环节

系统理论的主要思想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劳动防护的计划、采购、验收、发放、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涉及不同的单位部门,各个单位部门的工作都会对劳动防护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产生影响,该矿一直将劳动防护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劳动防护管理工作,矿属各单位部门都能各尽其责、分工协作,确保劳动防护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

3 完善制度建设,安排专人负责劳动防护管理工作

为加强劳动防护管理,该矿严格制度、严格发放标准,并根据上级劳动防护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制定印发了《从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管理办法》,对劳动防护的计划上报、配备标准、发放、使用、报废、管理、监督检查等内容做了明确规定,详细规定了相关单位部门的职责和权利,为劳动防护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在人员配备上,该矿安排专职劳动防护管理员负责全矿劳动防护用品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并建立劳动防护用品质量信息反馈台账和检查记录,及时解决劳动防护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强化过程控制,规范劳动防护管理流程

劳动防护用品分为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和普通劳动防护用品,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普通劳动防护用品生产实行生产条件资格认可制度。劳动防护用品按照防护部位分为九类:头面部护具类、呼吸护具类、眼部护具、听力护具、防护鞋、防护手套、防护服、防坠落护具和护肤用品。

3.1 劳动护品计划

专职劳动防护管理员根据《劳动防护用品标准》,运用《劳动防护管理信息系统》计算出从业人员即将到期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数量、型号,统计汇总后形成劳动防护用品需求计划,上报给采购部门按计划采购。

3.2 劳动护品采购

为保证劳动防护用品质量,采购部门在采购时认真审查生产企业及产品的相关证件,如《国家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劳动防护用品生产条件资格认可证》、《劳动防护用品经营资格许可证》、《安全鉴定证》、国家法定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国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凡证件不全者,采购部门严禁采购,从源头上杜绝了不合格产品进入矿井。

3.3 劳动护品验收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在入库前,矿组织安全部门、采购部门、工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方可入库,验收不合格立即退货。各使用单位在领取劳动护品时若发现质量存在问题,应拒绝领取,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本单位负责人和专职劳动防护管理员。各单位部门对不合格产品实行“零容忍”,绝不允许不合格产品流入使用者手中。

3.4 劳动护品发放

劳动防护用品应在上批防护用品有效期满前发到使用者手中,发放时严格按照《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和《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的规定,不擅自缩小或扩大发放范围,不擅自提高发放标准。实行综合作业,岗位兼并代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其从事的主要工种的护品标准发放劳动防护用品,不得重复发放。

3.5 劳动护品使用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前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认真检查其防护性能及外观质量。该矿采取组织专门人员在各基层单位班前班后会和副井口现场演示,制作张贴“如何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宣传画报,在矿电视台制作劳动防护用品使用专题节目等方式教育引导职工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确保职工人人会用、人人安全。

3.6 劳动护品报废

为防止报废劳动防护用品流入使用者手中,该矿制定了报废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如《安全帽回收管理制度》,建立报废台账,严格交旧领新制度,由使用单位集中回收旧安全帽,交到指定单位,按规定统一处理。报废公管工作服由服务队统一回收管理,拆除编号、标签,打包后贴上报废标签,交到指定单位,按规定统一处理。

4 实行微机管理,开发劳动防护管理信息系统

篇10:职业病危害防护管理的规章制度

5.2.1职业卫生安全责任制

1、用人单位必须履行职业卫生防治主体责任,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危害承担责任。所有劳动者享有依法维护自身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2、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

4、及时、如实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并接受监督。

5、将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后果如实告知劳动者,按规定应设置职业危害公告栏和在醒目位置设置中文警示标识。

6、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7、单位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接受职业卫生培训,组织本单位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职业卫生培训,并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8、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人员,组织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落实各项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保障作业人员的健康档案。

10、制定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每年组织进行一次事故应急演练。

1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5.2.2防护用品发放和防护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1、为作业人员发放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确保作业人员正确使用。

2、不得以货币或其它物品替代应当按规定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

3、单位应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用品的购买、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和报废等管理制度,保证劳动防护用品质量和正确使用。用人单位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及时更换、报废过期和失效劳动防护用品。

4、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检修,并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5、对职业中毒危害防护设备维修时,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志,并安排相关人员做好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工作。

6、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5.2.3职业危害排查治理制度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制定本单位职业危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并对职业危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

2、每月组织车间、班组进行一次职业危害排查,每季度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大排查,建立排查治理台帐。

3、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对作业岗位职业危害的日常排查治理工作负责,排查情况记录存档。

4、作业人员负责本岗位岗前、岗后职业危害排查,建立排查记录。

5、对排查发现的不安全因素要及时上报、及时治理,避免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

6、对排查发现的职业危害事故隐患和问题,要及时查清危害因素的来源,制定正确的治理方案和措施,明确隐患治理责任人和治理时间,消除职业危害事故隐患。

5.2.4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强度或者浓度应当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

3、职业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4、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监测记录应当准确、完整并归档保存。

5、按照规定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向从业人员公布。

6、使用高毒物品的作业场所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因素检测,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7、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承担。

5.2.5职业卫生培训管理制度

1、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培训计划,建立健全作业人员职业卫生培训档案。

2、单位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培训,并具备相应的职业卫生知识和管理能力。

3、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

4、作业人员要认真遵守职业防治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具备与本岗位相适应的工作能力。

5、未经职业卫生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得安排其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

6、对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每次不得少于8学时。

篇11:护理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

职业环境通常包括理化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及职业习惯、行为方式等。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分为四类:生物危害、化学危害、物理危害和心理危害。

1.生物危害。主要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如护士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及排泄物,临床最常见的为针刺伤(含锐器伤)所致的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

2.化学危害。护士职业中的化学危害主要来自抗肿瘤药物和消毒制剂。临床常用化学消毒制剂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肿瘤等。

3.物理危害。护士职业中的物理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运动功能性损伤最典型的是腰背痛,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而临床的物理刺激主要包括锐器伤和人体电磁波、射线暴露等。

4.心理社会危害。护士职业的心理社会危害主要指工作压力,主要压力源是专业及工作本身,如护患关系等。高压力工作容易产生各种身体或心理疾病。

(二)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一)生物危害

WTO提出的职业接触中特殊感染控制的预防措施: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体的损伤;避免接触开放的创口和粘膜;避免通过污染器械的传播;防止血液或其它液体外溢到身体表面;对废弃物作出妥善的处理;要求所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的员工在培训期就应该接受系列乙肝疫苗免疫注射。

1)呼吸道飞沫传播

A.注意病房及工作区域通风,保持环境整洁。

B.护理人员在进行任何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口罩。

C.吸痰时,戴口罩、手套,面部不要垂直于患者口鼻及气道切开处。

2)针刺伤(锐器损伤)

预防措施:

A.在进行注射、抽血、输液、输血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B.绝对不要将针头帽套回针头,一定要套回时,请运用单手套法。

C.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用钳子夹住针头

拔,不要用手将其折断毁坏。

D.收集箱有牢固的盖子和箱体锁定装置,有明显的危险品警告标志。E.手持无针头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他人或自己。F.操作后立即处理周围环境,如切开包、拆线包、穿刺包的整理。G.锐器和针头与普通垃圾严禁混放。

损伤后处理原则:

A.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是部分鲜血排出,相对减少受污

染的程度。

B.用流动自来水和消毒肥皂液清洗(如溅出,清水冲洗鼻、眼、嘴和皮肤

等直接接触部位)。

C.用碘酒等皮肤消毒液涂擦伤口处理。

D.确定感染源患者并记录在案,同时进行可靠的HIV、乙肝、丙肝等化验

检查。

E.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接受医学观察45天。

3)体液、排泄物等接触性传播

A.当预料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时,须戴手套进行操作,手套

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B.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器械、各种废弃的培养

基及标本以及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后须严格洗手。在不方便洗手的情况下,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

C.不戴首饰,不留长指甲。

D.灌肠时,应穿一次性隔离衣,戴手套。

(二)化学危害

1)抗肿瘤药物

A.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须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

时更换。

B.冲配药场所有抽风和排风设备。

C.冲配规则:使用输液泵和软袋液体以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出,用水

剂代替粉剂以减少冲配时气溶和气雾的外溢。

D.抽取药液时以不超过注射容器的3/4为宜,并使用针腔较大的针头抽取

药液,以防注射器内压力过大,药液外溢,使用后的物品应放于专用袋

内集中封闭处理。

E.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里,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如

果溢出到桌面,应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表面。

F.处理患者化疗后的尿液、粪便、呕吐物必须戴手套。

2)化学消毒剂

A.使用挥发性、刺激性大的消毒剂时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

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

B.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

C.科学的对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

D.遵守医院或部门的剧毒、有害物质的保管规定:集中存放,容器密闭,有显著标志。

E.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容器加盖。

F.使用消毒剂集中的特殊部门如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处理等须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G.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三)物理危害

1)运动功能性损伤

A.确保所有体力处理操作在首次进行前,就有关工作的安全及健康风险,作初步评估。

B.应用正确的方法搬抬患者和帮助翻身。

C.尽量正确使用各种设备进行搬抬等工作。

D.需要长时间弯腰进行操作时,首先考虑调节床体的高度。

2)物理性刺激

电磁波和射线损伤防护参照放射科防护要求,如摄床旁片是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10米以上,或用铅板屏风阻挡放射线。

(四)心理社会危害

1)增强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

3)加强护士应对暴力能力的培训。

4)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站与医院保安部门之间有监控和报警系

篇12:6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职业危害(尘毒)的安全管理,改善工业生产中的劳动环境和控制及清除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危害,防止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预防职业危害(尘毒)工作必须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部、省有关规定。

条三条防止粉尘危害必须坚持“茶、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队属各二级单位和外企租用本队厂房的企业。第五条队必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责任制。队法人责任人对单位的职业危害(尘毒)

第五条队必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队法人责任人要对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尘毒)作业安全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工作的副职负责主管这项工作。

第六条队的安全部门是职业危害(尘毒)安全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防尘防毒工作计划、指导、督促、检查生产部门,落实执行各项防尘、防毒措施。

第七条各二级单位、班组长负责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并根据生产规模大小配备专(兼)职安全员,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防尘防毒措施。第八条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第九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各二级单位必须执行“三同时”。第十条各种职业危害作业必须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第十一条队必须按有关规定发给作业人员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作业人员必须坚持穿戴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第十二条新参加粉尘作业的人员必须先进行健康检查,符合健康条件者方可能上岗工作。

第十三条从事尘毒作业人员应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第十四条队必须加强对从事尘毒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第十五条队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对尘毒作业场所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并将检查情况的尘毒测定结果告诉作业人员,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及时落实整改。

第二章高温作业

第十六条生产场所的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来自各种敞开液面的水分蒸发或蒸汽放散,如地质行业的矿井、隧道等相对湿度大于80%的高气湿的作业环境。

第十七条异常气象条件作业的,冬天在寒冷地区或极地从事野外地质普查作业、高原低气压环境中进行勘探低气压作业。

第三章非电离辐射

第十八条红外线。焊接工可受到红外线辐射。红外线引起的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

第十九条紫外线。电焊工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

第二十条激光。用于焊接、扎孔、切割、热处理等。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眼部影响和皮肤造成损伤。

第四章防护用品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防护用品的管理分工:安全部门负责制定发放范围和发放标准,并对购置护品的性能、质量、发放和使用进行监督,以及组织研究开发和建议、推广使用适合地勘作业特点的新型护品,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制定劳动计划与核定工种;物资供应部门的安全部门共同负责护品的采购。

第二十二选用护品,应符合劳保规定的质量标准,必须按国家标准购买。没有国家标准的经安全劳动部门同意,选择满足作业安全防护要求的产品。

篇13:6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6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例, 女性5例, 年龄在22~28岁之间, 其中2例为拔针时针头刺伤皮肤, 4例为患者针头内残余液体污染损伤的皮肤。

1.2 处理方法

针头刺伤的护理人员采取0.5%的碘伏消毒并反复冲洗伤口挤出被刺破处的血液;针头内残余液体污染损伤皮肤的护理人员采取0.5%的碘伏消毒, 反复冲洗破损皮肤并预防性用药。

1.3 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为差异P<0.05的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不同时期的随访, 对所有患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结果显示6例医护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 讨论

3.1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

3.1.1 缺乏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大多数医护人员较为年轻, 临床经验不足, 操作不严格, 没有意识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不注重自我保护, 忽视了戴手套、防护眼镜、隔离衣等保护措施。

3.1.2 心理素质低

有的医护人员害怕自己被感染, 在操作时中过于担心, 造成心理紧张, 遇到紧急情况不知道如何处理, 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

3.1.3 缺乏严格的操作训练

由于医院自身对医护人员要求不严格, 对于新的护理人员培训未起到真正的效果, 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

3.2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

3.2.1 预防原则

所有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进行操作, 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减少感染的几率[4]。

3.2.2 对传染源的重视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分泌物以及体液等均为传染性病源, 因此在医护人员接触此类物质时要特别小心,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2.3 严格操作

在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或者护理过程中, 尤其是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 要求医护人员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成后要及时脱去手套, 洗手并消毒。如果可能发生血液飞溅的可能, 医护人员要戴防渗透的口罩、防护眼镜, 必要时穿隔离衣, 如果医护人员有皮肤破损情况, 要特殊注意, 防止伤口发生感染。

3.2.4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

为了使医护人员意识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医院要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对艾滋病和其相关知识进行培训, 加强所有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3.3 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3.3.1 现场局部处理措施

当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应用流动的水冲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对于有伤口的感染者, 可以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在用流动清水冲洗, 受伤处在冲洗后要用0.5%的碘伏进行消毒。

3.3.2 预防性用药

用药包括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即使用常规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1个月;强化用药是在基本用药基础上同时使用蛋白酶抑制剂进行治疗。预防用药原则[5]: (1) 如果发生一级暴露, 病情较轻可以不使用预防用药。 (2) 如果为二级以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4~24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 (3) 如果为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较高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4) 发生二级以上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较高可以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5) 对于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确定的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3.3 随访

当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要定期进行随访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监控服用药物的毒性, 做好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和用药情况记录。

3.3.4 登记和汇报

本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对感染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情况进行登记, 具体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暴露方式、部位、损伤程度等以及相关的处理情况, 同时将发生情况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汇报。

3.4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管理

3.4.1 建立专门的管理小组

成立专门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管理小组, 该小组定期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技能考核, 提高所有人的综合知识和素质。

3.4.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通过所有人讨论分析现状, 建立全面科学的管理制度, 例如培训制度、锐器处理制度, 应急方案制度等。

3.4.3 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由于护理人员不足, 导致部分护理人员工作过急而发生感染现象。相关报道也表明护理工作量与发生针头刺伤呈正比例关系[6]。因此, 在安排护理人员上要合理, 防止因工作量较大发生不必要的感染。

4 结语

综合上述观点, 所以发现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因为对相关知识了解不足, 自我防范意识不够等原因, 因此为了减少感染率, 要加强对所有人员对该疾病知识的了解, 定期培训, 增加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并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卢其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与防护措施[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9) :116-117.

[2]袁有兰.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措施[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 (5) :84.

[3]赵丽芬, 丁金花.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与思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5) :1834-1835.

[4]周翠云, 陈惠清, 周春莲, 尚华.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9) :687-689.

篇14:6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关键词】HACCP认证法;化疗药物配置;防护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S29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72-02

目前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就是化疗药物治疗,护士在使用化疗药物时,一旦操作不慎就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本院应用HACCP认证法,将化疗药物职业防护结合预防性理念,通过把握环节关键点对化疗药物的配置进行安全控制。即通过化疗药物使用要求提前分析其危害,针对控制关键点制定监控方法,进行安全预防和防治。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近几年对抗癌药相关内容的研究以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建立工作情况为分析内容,近几年,本院对抗癌药的研究引起重视,应用HACCP认证法,将化疗药物职业防护结合预防性理念,通过把握环节关键点对化疗药物的配置进行安全控制,通过生物安全柜集中配置和管理化疗药物。

1.2 方法

前瞻性分析近几年我院对于应用HACCP认证法进行化疗药物配置中心职业防护安全管理的相关资料,并结合业内相关研究和实践对HACCP认证法的应用方法以及如何将化疗药物职业防护中结合预防性的理念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結果

通过建立HACCP认证法实施小组,逆转护士长单方面进行管理的现状,HACCP工作小组在不断学习最新知识的过程中,做好及时的实践推广应用工作,使小组每一位成员的价值得以较大程度的体现,经过长期的努力,相比实施前各个方面的工作取得的满意的效果,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内容实施前实施后职业危害意识医院感染科全院

范围培训和监控护理人员主动预防、防护、规范操作等

意识的得到提升,护士培训更加有力控制关键点在化疗药物配制过程中存在较大随意性,

使化疗药物存在潜在性危害分析化疗药物配置细节,掌握偏

差控制点,完善配置的流程标准,形成

严谨、科学、有效的防护方案,组织全员

培训命令下达严格执行,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监控体系没有对化疗药物配置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

预防干预工作不到位,化疗药物使用过程

中存在较大潜在风险工作小组每周对监控结果进行

讨论分析,查找偏差发生原因,并通过纠偏,

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大大降低化疗药物

使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一条预防控制链逐渐成形。三讨论

HACCP认证法的方法与步骤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3.1 分析化疗药物的危害性

首先组织成立HACCP认证法工作小组,通过对此认证法的共同学习来熟练掌握,从而进行化疗药物职业危害分析。主要分析内容如下:①控制骨髓最严重的毒性危害;②化疗药物的致癌作用即为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多年后,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③化疗药物会对生殖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女性月经不调、没有生育能力、孕期流产、胎儿先天畸形等;④少数护士处于高敏感状态,在接触某种化疗药物后出现变态反应[1]。

3.2 药物配制关键控制点

3.2.1 防护意识

医院管理人员要对护士的职业性防护引起重视,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管理干预、促进健康,从而有效开展职业性安全防护措施。为了增强护士主动防范职业危害的意识,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强化化疗药物危害与防护内容的培训,印发相关内容手册,并定期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强化教育,以此达到增强护士主动防范职业危害意识的目的。

3.2.2 接触控制

①配置前的接触控制点主要有以下方面:配制化疗药物时,操作台面覆黄吸水纸和色医疗垃圾袋,吸水纸包括棉质层和聚乙烯层,通过吸附溅出药液来避免药物蒸发,防止空气污染;配戴一次性防护措施,如面罩、帽子、防渗透隔离衣、专用聚氯乙烯手套等。②配置环节的防护控制点主要是:轻弹安瓿颈部,附着药粉落至瓶底后,进行割锯,再用纱布包裹,掰开是远离操作者,防止药物、碎片飞溅伤人;注入溶媒时应沿瓶壁缓慢注入,抽出前轻轻摇动,避免药粉弥漫;瓶装药粉注入溶媒后,不能空针拔出,要马上抽出瓶内气体,轻轻摇动,要严格防止药液从针眼处溢出;将药液从药瓶吸出后,瓶塞要用无菌纱布包裹后撤针头,避免拔出时药液外溢;抽取药液时,最好低于注射器容量四分之三,避免针栓从针管中滑落。

③配置后防护控制点主要是:进行污物处理时,严格配戴一次性防护用品;凡接触了化疗药物的医疗用品和工具,应置于密闭垃圾桶内,垃圾桶外明显标示统一处理;药物配制完成后,脱去一次性手套彻底清洗双手[2]。

3.3 监控

组建HACCP认证法工作认证小组,挑选小组组员并设立组长,组员与组长形成化疗药物二级监控组织。护士配制化疗药物时,监控组织体系启动,通过小组成员的跟踪,观察对化疗药物使用的关键点控制偏差,并及时报告给组长,商讨补救处理方案,达到减少危害的目的。定期分析此二级监控体系的运行状态,分析其监控结果并进行优化处理[3]。

3.4 优化措施

注重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意识培养,根据配置的环境要求建立专门配置区域;对化疗药物的每个细节均严格进行控制;确保监控体系有效运行,保证小组各个成员各司其职,能够及时商讨合拟防护应急预案。

综上所述,HACCP认证法属于生产过程的控制体系,美国航天管理局最先研发,目的在于解决太空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目前已经在多种行业进行应用,通过长期实践确立了其“最有效食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的地位。此认证方法是一种系统、有效、结构化、科学、强适应性力的控制方法,属于以预防性为出发点的安全控制方法。因此,作者认为,HACCP认证法能够从初始操作到操作完成均得到预防控制,以预防为出发点,在化疗药物配置各个环节进行应用,形成控制整个化疗药物配置的防护保护膜,通过化疗药物危害意识培养,使每名护士深入了解化疗药物的职业危害,从而使化疗药物配制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HACCP认证法不仅能够对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进行显著有效的提升,避免和减少职业危害,而且能够保障化疗药物配制安全提升护士的自身价值和健康水平,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佳,潘露,聂文芳. HACCP认证法用于化疗药物配置的职业防护安全管理[J]. 中国当代医药,2011,36:147-148.

[2] 孙渝静,任俊辉,傅若秋,孟德胜. 浅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化疗药物配置人员的自我防护[J]. 中国药房,2010,13:1202-1203.

[3] 武爱弟,谈微敏,杨萍,胡美丽. 化疗药物集中配置的安全管理流程及职业防护[J]. 中国医药指南,2010,35:152-154.

[4] 谌科霞,叶政君,雷光峰,谈菊华,易芳,陈娜. 化疗药物集中配置室管理模式探讨[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6:185-186.

上一篇:帮忙词语的解析及造句下一篇:上海迪士尼之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