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职业病防护

2024-05-11

口腔职业病防护(精选八篇)

口腔职业病防护 篇1

关键词: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职业防护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做了严格的规定, 口腔供应中心在对大量可重复使用的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回收、清洗、消毒、灭菌与发放的工作中, 工作人员容易造成职业损伤, 而口腔科又属于高危感染科室。因此, 加强口腔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防护非常重要。

1 物理性损伤

1.1 锐器伤

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它可以传播疾病。据中国疾病和预防控制中心 (CDC) 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原因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1], 而口腔科医务人员更属于病毒易感人群, 其感染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2]。在清洗口腔科小器械时极易被车针、特殊锉、根管扩大器、髓针等扎伤, 因此在清洗擦拭时应戴双层手套, 用镊子将各种小器械分散拨开再分类擦拭。处理口腔外科器械时先处理锐利器械再处理不易受伤的器械, 操作过程中一旦被锐器所伤应当用健侧的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 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 再用清水冲洗, 然后用0.5%碘伏消毒伤口并包扎, 若疑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者应在1h~2h内进行主动和被动免疫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备案。

1.2 噪声

研究表明环境噪声大于90dB时, 耳聋发生率明显增加[3]。噪声对人体首先影响的是听觉, 轻者仅引起听力下降, 严重者可造成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脏器的功能紊乱[4]。口腔科供应中心噪声来源较多, 如超声波清洗机、喷淋式机头清洗机、高压气枪、手机注油机等, 高压蒸汽消毒锅抽真空时的噪声也在90dB~98dB[5], 超出了我国对工业区噪声标准的控制。供应中心可采用吸音材料, 装隔音板, 使用噪声设备时可戴耳罩, 尽量使用噪声低的设备, 定时检查维修仪器, 定时上润滑油。加强对噪声的认识,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有噪声的房间应随手关门, 做到“四轻” (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 , 使工作人员处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中。

1.3 皮肤烫伤

灭菌的高压蒸汽消毒锅温度达121℃~134℃, 当灭菌循环完成在开门取物时, 灭菌腔的内部和门很烫, 稍有不慎即可烫伤皮肤, 出锅时穿长袖工作服、戴防护手套, 必要时戴防护面罩。应严格遵循高压灭菌的操作流程, 在压力降至零时再开启锅门, 给液体灭菌时需在循环结束后将门先开1英寸, 等待至少10min后再卸消毒品, 防止蒸汽烫伤。

1.4 紫外线损伤

紫外线照射到人体可导致皮肤、眼部的灼伤即眼角炎的发生, 应尽量减少紫外线的直接照射, 可安装定时开关, 在下班后自动开启照射1h后自动关闭。

2 化学性损伤

2.1 化学消毒剂

供应中心使用的清洗剂如酶制剂、戊二醛、含氯消毒液有刺激性气味, 可对皮肤黏膜产生危害, 引起过敏性鼻炎、皮炎、哮喘等。口腔科盛装污染小器械的罐子残留有戊二醛而且一般使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清洗, 在清洗时应戴双层橡胶手套, 减少消毒液与手部皮肤直接接触的机会, 因为根据美国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协会调查显示, 乙烯手套有4%~63%的渗漏, 橡胶手套也有3%~52%的渗漏[6];其次要戴防护面罩、口罩, 穿隔离衣, 防止呼吸道的吸入以及液体与皮肤的接触, 不慎将液体溅到皮肤上应反复用水冲洗。在配制时要掌握其配制的方法、注意事项, 剂量要准确, 浓度、温度要适宜, 并加盖密闭防止气体的挥发, 室内应配有排风扇, 经常通风以减少室内空气中化学消毒剂的浓度, 配制完毕及时洗手。对醛过敏者慎用戊二醛。

2.2 化学性气溶胶

口腔手机自动注油机在给手机注油时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性气溶胶, 对呼吸道黏膜会产生损伤, 在操作时操作者应戴口罩, 并及时将注油机门关上, 待手机自动注油完毕后再将门打开, 防止气溶胶外泄。

3 生物性损伤

3.1 强迫性体位

口腔供应中心是一个体力消耗较大的部门, 每天多次下收、下送机头、消毒包, 清洗、擦拭精密的口腔小器械, 往往需要长时间持续一个姿势, 如低头、弯腰或站立, 使工作人员的颈椎、腰椎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 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可能性也高于正常人, 工作时尽量减少一个姿势持续的时间, 每隔20min~30min活动一下肢体, 平日加强体育锻炼。管理者在排班时也应注意岗位的轮换, 避免长时间从事一项工作而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3.2 病原微生物

各科室使用后的牙科机头、小器械等一般只经过初步处理, 只能祛除部分血液及其他污染物, 还有相当多的病原微生物仍附着在器械上, 有个别科室对已用过的器械根本就不进行初步处理, 使手机及器械沾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污染物, 这不仅成为院内交叉感染的潜在因素, 也是危害供应室人员健康的因素之一。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在下收物品时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需戴手套。在包装、发放无菌物品前后双手都要用洗手液洗净, 用流动水冲净, 洗手时间应大于15s, 洗手后不要用公用毛巾擦手, 应一人一巾或使用擦手纸, 减少对手的污染。

4 心理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口腔供应中心的设备越来越多。供应中心的工作已不是传统观念上简单的洗洗刷刷, 它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7]。口腔器械的消毒也提高到一个水平, 对护士业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长期的工作压力使护士觉得不能胜任工作, 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内疚、无能的感觉;其次多数消毒人员知识水平偏低, 所受的人文素质教育较少, 表现为理解力、沟通能力和学习发展能力欠缺, 加之护理人员学历层次较低, 在工作之余还要进行继续求学, 压力更大。护理人员应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 减少压力源, 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学习, 增强业务水平, 同时护士也应主动学习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 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管理者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好各班次, 帮助护士解决实际问题, 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5 小结

口腔供应中心的人员应充分意识到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职业危害对自身的影响, 应用有效的防护措施, 使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勋.医务人员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8-71.

[2]周冬平, 杨宗萍, 仝文斌.口腔科病毒交叉感染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 35 (4) :15.

[3]周韫英, 宁静, 何其珣, 等.口腔诊室设备噪声对听力影响的初步观察[J].中华口腔医疗杂志, 1993, 28 (6) :367.

[4]付长英.某化肥厂噪声危害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04, 33 (8) :670-671.

[5]侯爱春.消毒供应中心 (室) 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7) :645-646.

[6]卢莉莉.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6, 23 (3) :190-191.

社区医院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08

社区医院的口腔科与其他科室不同,患者就诊时间长,复诊次数较多,其他疾病病情隐蔽(特别是传染病);且绝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加上患者就诊时不可能做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液性传染病的筛查。而医护人员每天接触患者的大量血液、体液,处在一个高危的职业工作环境中,因此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不得不作为一个医学问题而被重视。

生物因素的防护

直接感染:我国的传染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口腔科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更属易感人群;加上我国又是乙肝高发区,其总感染率高达60%;据2011年上海的院感质控报到,每年锐器伤例数在23840例,其中因针刺伤导致感染乙肝的例数达到650例,丙肝的例数13.7例;83%以上的临床医护人员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针刺伤是血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口腔医护人员在双手操作过程中频繁使用锐利的器械、注射器,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戴手套可降低病原体双向传播的危险,明显减少被针头刺破皮肤的几率,保护不受血液性传染病的感染;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操作常规,禁止用手去拔注射器针头,禁止重复盖帽,针头使用后立即放入利器盒,严禁与其他医疗废物混放。清洗、整理、器械时应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如围好防水围裙、戴口罩、手套。分拣器械时,要养成用镊子拣锐利器械的习惯;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分类清洗灭菌。如工作中不慎被锐利器械刺伤应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大量流动水清洗污染的伤口,冲洗后用酒精、碘伏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伤口,最后上报主管部门。口腔科医务人员应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进行HBV、HCV血清学指标检测;若证实被HIV阳性患者血液的锐器刺伤,由疾控中心提供相关预防药物。

间接感染:口腔治疗中患者的唾液、血液、致病菌在高速牙钻等器械旋转下,引起微小飞沫和气溶胶悬浮于空气中,通过呼吸道使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或吸入含传染病原体的空气飞沫,增加感染机会,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工作时,最好穿立领工作服、工作裤,最好每天更换,污染时随时调换。操作时需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或面罩。一次性口罩需4小时更换,戴时有蓝色涂层面向外,并夹紧鼻夹。诊室内应开窗通风,紫外线灯消毒需注意离地面1~1.5米,其杀菌率可达80%;室内综合治疗台、椅、操作台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地面应湿拖,如被污染随时清理、消毒,有条件提倡使用一次性椅套。规范医务人员行为,治疗操作中禁止接电话、手机、吸烟等;各种治疗操作后均应按“六步法”洗手,应采用洗手液洗手,用流动清水冲洗,洗手可使自然菌清除率达99.5%。洗手时间要求超过15秒,洗完后应配备干手物品,避免二次污染。洗手是防止医院内感染传播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物理因素的防护

噪音:口腔科使用的高速手机、治疗椅上的气泵和吸唾器等这些机器可产生高强度的噪音;另外,来社区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居多,询问病情时需反复、大声地问,这些多是噪音的来源。长期工作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引起医护人员思想不集中,精力分散,工作易出差错。另外,诊室内的噪音对患者也是一种不良刺激,容易产生恐惧,不能有效地与医生配合。因此,有条件医院尽量做到一室一椅或在治疗椅之间有隔离墙,这样一方面可减少室内噪音,另一方面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对一些噪音大的设备应及时检修或淘汰,尽量选择噪音小、功能好的设备;医护人员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合理安排就诊次序,确保就诊环境安静。另外医务人员加强自身修养,尽量做到“四轻”。

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主要来源于光固化仪,最大危害是对视网膜的损伤作用,操作时避免光源,可戴防护眼镜的方法;紫外线消毒灯开关应有明显标志,消毒尽量在诊疗结束时进行;对使用中仪器应定期检测、维修和保养,不合格时及时调换。

烫伤:口腔科目前使用的是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消毒人员应持证上岗,应经常检查压力表、安全阀运行情况;每日应做好日常保养容器的工作。在灭菌柜工作时,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在进行灭菌时,必须先将灭菌器的门关紧后才能启动;消毒结束后,压力表降至零、温度降至100℃以下,方可开门。为避免发生人身和设备事故,严禁带压开启灭菌器门。灭菌结束后打开门时,取放无菌物品戴上防护手套,避免烫伤。

化学性的防护

汞中毒:汞是口腔科常用的充填材料,在常温下易蒸发为蒸汽,在调制和充填过程中所产生的汞蒸气,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医务人员如长期暴露易可致慢性汞中毒,表现为情绪激动、烦躁、记忆力减退、失眠等;还有其他如过敏性皮炎、脱发、消化道症状。银汞调制必须在通风环境下调和,可降低室内空气中汞含量,医护人员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汞,充填多余汞储存于盛有饱和盐水或甘油的容器内,深度为17cm以上。工作人员每天多饮水,喝牛奶,能有效地促进汞的排泄,有条件每年体检一次。

化学消毒剂:我院已对口腔器械大部分首选高压蒸气灭菌,一方面提高灭菌效果的同时也减少了化学消毒剂使用,但少部分器械还在使用2%戊二醛。戊二醛是一种广谱、高效、不良反应大、有一定刺激性、腐蚀性的消毒剂;在用于浸泡消毒时容器应加盖,并存放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在使用这些器械前用0.9% NaCl反复冲洗,以减少器械上戊二醛消毒液的残存量;护理人员配制2%戊二醛,也应在良好的通风场所进行,做好必要自身安全防护。对于在使用中的2%戊二醛,为了保证消毒灭菌效果,在使用2周后至少要调换;另外应每星期监测其浓度,不合格时及时更换。

社会因素的防护

地处郊区的社区医院,一般离二、三级医院偏远,口腔医护人员少、患者多,加上患者对医务人员的高要求,致使广大医护工作者无形之中产生非常大的压力;除了要每天接诊大量的患者外,空余时要抽出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长时间易形成医护人员生理和心理疲劳。医院方面应增加医务人员,来减少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医护人员也应认识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注意心理调节,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力,用医生这个特殊的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讨 论

增强全体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特别是对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即把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认为具有严重潜在感染危险,加强自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危害的主要措施;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的知识培训,提供各项安全防护设施,完善各种安全防护制度,确保医务人员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2(2):198-199.

2 胡正英.医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1996,6(4):238.

3 徐建鸣.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J].上海护理杂志,2010,7(4):92-95.

口腔科护士在工作中的职业防护 篇3

1 危险因素

1.1 护士在门诊科室中的危险因素

口腔科与一般科室不同, 患者多、周转快、病情隐蔽, 且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 所以对护士最直接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患者的唾液或血液, 间接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污染的器械、飞溅到皮肤黏膜上的唾液、血液以及气雾中的微生物, 使口腔科护士成为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1]。

1.2 护士在医护配合中的危险因素

由于口腔科的工作特点, 护士主要是进行椅旁护理, 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牙病患者。咨询, 接诊, 安排患者, 准备器械、材料, 穿梭于医生与患者之间, 时时都处于较紧张状态, 很容易造成护士的生理、心理疲劳。

1.3 化学因素

银汞合金的调制及充填过程中产生的汞蒸气, 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 可造成慢性汞中毒, 发生过敏性皮炎、牙龈炎、口炎、脱发、手抖等症状。

化学药品及气体、牙托水等可导致空气污染, 若使用不慎, 接触时间较长及高浓度或保护用具不到位可引起皮肤粗糙, 甚至烧伤, 对呼吸道也有强烈刺激。

1.4 工作环境与噪声

空气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由于高速手机带动钻针能够以3.0×105 r/min以上的转速转动, 超声洗牙设备和其他设备所形成的飞沫含有雾化的血液、唾液及口腔内其他有感染性碎屑等悬浮在空气中, 颗粒较大的沉积在地面和物体表面与尘埃混合一起;而小于50μm的气雾长期弥散空气中, 不断污染诊室环境。机器产生的噪声和污染器械的清洗碰撞, 可影响心血管、听力系统的生理功能, 发生病变[2]。

1.5 锐利器械伤害

锐器伤是传染各种疾病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当今HBV、HCV、HIV等发病率日益增长, 锐器伤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护士在执行各种操作时接触的注射器、刀片、缝针、扩大针、牙钻等几率多, 受伤机会相对也较多, 若工作不细心, 更易受伤。

1.6 护士职业安全意识缺乏

口腔门诊患者流动性大, 许多传染病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因此, 护士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个别护士文化程度较低, 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医学教育, 缺乏相关知识, 造成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漠, 对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等认识不清, 不能正确地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及防护措施, 导致感染隐患发生[3]。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职业暴露防护体系, 规范职业防护报告制度

这有助于规范护士职业暴露报告行为, 促进护士职业防护。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 如改装感应水龙头。

2.2 严格洗手及护士洗手的依从性

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用洗手液和水充分洗手, 可达到从手表面去除细菌的目的。洗手按七步洗手法, 每步不少于15 s, 做完不少于1.5 min。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脱手套后应用流动水洗手。进行操作时戴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面罩等, 做到规范操作, 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 获取更多的防护理念和方法, 使每个护士从思想上明确职业防护措施的必要性,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

2.3 加强诊室内通风换气, 改善工作环境

调制汞合金和牙托水时注意通风, 尽量在抽风机下操作。充填后剩余的银汞不要随意乱丢, 最好集中放置盛有盐水的密闭容器内, 深度为17 cm以上。每日诊疗结束后, 对诊室环境进行清洁消毒[4]。

2.4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活动时间

应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 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克服个性弱点, 用职业道德、角色约束个人的情绪冲动, 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 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2.5 操作注意事项

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凡接触锐利物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防止被针头、扩大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传递手术器械尤其是锐利器械时, 尽量用弯盘来传递。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与治疗无关的可能有感染存在的病变区域。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防渗漏利器盒内, 装放3/4时关闭开口密闭运送, 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一旦发生手被锐器刺伤, 立即从伤口周围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小伤口用流动水冲洗5 min, 大伤口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然后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伤口并包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用药或上报。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疗环境的不断改善, 忽视职业防护问题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口腔科护士因其职业特点引起感染的机会很多, 更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规范操作规程, 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和标准预防。在现有条件下采取适当保护措施, 维护自身健康, 减少职业危害。对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科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职业防护。方法:使口腔科护士充分了解在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 最大限度地控制其危害。将标准预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当中。结果:口腔科护士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防护意识, 自觉遵守规范化操作规程, 将医院内交叉感染造成的职业危险降到最低。结论:在口腔科诊疗过程中加强自身防护, 有效减少职业危险因素损害, 保障职业安全, 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护士,危险因素,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刘微微.浅谈口腔科护士职业性危害的防护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 2008.6 (10) :34-35.

[2]张秀英.口腔科护士的职业相关危害及防护对策[J].天津护理, 2008, 16 (2) :119-120.

[3]李莉莉, 卢爱工, 刘东玲.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干预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4) :418.

口腔职业病防护 篇4

1 口腔科护士职业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1.1 喷溅、气雾以及气溶胶的威胁

口腔治疗中由于大量使用高速涡轮手机、超声洁牙机等, 所产生唾液、血液和微生物的飞沫在空气中漂浮, 并很快沉积到地板、操作环境表面、患者或工作人员身上, 而气溶胶为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 在空气中可存留较长时间而且可被吸入呼吸道。这无论对工作人员还是患者, 无疑是一种威胁。

1.2 汞的威胁

在调制及使用过程中易产生汞尘, 并黏附在墙壁、地面、用具和工作服上, 不易清除而形成毒源。汞蒸汽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 引起慢性汞中毒、出现精神-神经异常、齿龈炎及肌肉震颤等症状。

1.3 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消毒剂及口腔科挥发材料的威胁

口腔科门诊每日要用消毒剂进行桌面及台面的擦拭消毒, 含氯消毒剂的挥发会刺激护理人员的呼吸道粘膜、它是护士职业性皮炎, 职业性哮喘的最常见原因。作为一些基层医院戊二醛作为消毒、灭菌剂在临床中使用, 亦会引起护士的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1]。口腔科还有一些挥发性的材料, 比如单体、FC、碘仿等材料都有刺鼻的气味。

1.4 噪音的威胁

口腔科治疗中高速手机、超声洁牙机高速运转产生噪音、污染器械清洗产生的噪音都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长期工作在>90分贝的医疗环境中, 可使交感神经亢进, 听觉感受器产生退行性病变, 导致焦躁、耳鸣、血压增高、失眠等症状[2]。

1.5 锐器伤的威胁

主要是含有HIV、HBV、HCV和梅毒等传染病患者的体液、唾液、血液及分泌物污染的器械、针头等利器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传播[3]。

2 应对及防护措施

2.1 加强岗前知识培训及科学管理监督

大部分护理人员在学校未经过口腔专科护理培训, 岗前培训尤为重要。结合口腔科相关法律法规及操作规程, 并配合多媒体课件, 集文字、声音、图片等传播手段为一体, 将各种教学信息按一定的教学策略有序结合起来, 以达到培训效果[4]。加强日常督导, 降低有害因素对护理人员的伤害, 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安全。

2.2 规范着装

工作人员应着高领工作服, 戴把全部头发遮盖的帽子、防止气溶胶黏附在工作人员毛发及暴露的领口。在有血液及体液喷溅的操作中, 应在工作服的外面加穿一件工作服或隔离衣, 防止唾液、分泌物和血液的喷溅及气雾等污染。工作服或隔离衣应保证有血液、体液的污染时及时更换, 在无明显污染的情况下每班次更换。

2.3 佩戴护目面罩、乳胶手套、戴一次性卫生口罩

高速涡轮手机、超声波洁牙机头等的高速转动, 产生大量飞沫、气溶胶, 戴口罩和护目面罩可有效的隔离气溶胶的附着, 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传播[5]。布类口罩因其不能完全遮住口鼻部, 且不能保证每天清洁临床不推荐使用。我们应选择能遮住口鼻、可压鼻型防漏气的一次性口罩, 并应每班次更换。在使用一次性手套时要注意不可戴着接触过患者的手套接打电话、开关柜子及门把手、用笔做记录等。

2.4 手卫生

WHO提出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为每个口腔诊疗椅配备一套标准的洗手设施, 是保证卫生洗手的前提, 正确的卫生洗手步骤是重点, 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是关键。每一个诊疗椅位均应配置一个专供医务人员洗手的水池, 感应式或肘触式水龙头开关, 一次性擦手纸巾, 洗手液以及卫生洗手步骤图, 加强监督提高洗手依从性。

2.5 汞及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长期大量使用手工调制的银汞合金, 如不注意防护, 易患慢性汞中毒[6]。如何进行有效防护呢?调制汞应在单独的装有抽风设备的房间, 在密闭的操作箱内完成。充填后剩余的银汞合金要收集在盛有饱和盐水或生油的器皿内, 其深度要求>17cm;禁止在诊室内的饮食行为, 为利于进入体内汞的排泄。对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和口腔科易挥发材料应密闭存储, 防止溅溢或外溢。每日经过消毒擦拭处理后的房间应定时进行通风换气, 防止刺激性的气体对工作人员呼吸道的刺激。

2.6 正确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首先要规范一次性针头等锐器的管理, 护士传递注射器、扩大针等锐利器械时, 应放入治疗盘中由医师自己取用, 避免手对手传递。注射或冲洗用的针头, 在使用间隙如需复帽必须单手复帽, 用弃的针头要立即置入锐器盒内[7]。

2.7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是患者集中的地方, 特殊的环境容易导致病原菌的传播, 而洁净的空气、环境表面的清洁以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是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基本措施[8]。通过环境卫生学的监测, 可以有效地监控相关风险因素以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口腔科护士职业危害的防范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我们只有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才能确保口腔科护士的职业生涯安全。

摘要:口腔科护士因专业特点面临着极高的职业风险, 该文在临床实践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应该重视口腔科护理人员规范化岗前培训及口腔科相关的操作规程学习;执行有口腔特色的职业防护措施;以及定期对诊室进行院内环境学的监测;监督各项防护制度的落实等较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并认为只有执行有效的干预措施, 进一步规范管理才能真正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从而保障口腔科护士职业生涯的安全。

关键词:口腔科护士,职业风险,临床,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秀英.口腔科护士职业相关危害及防护对策[J].天津护理, 2008, 16 (2) :19-120.

[2]史富萍.口腔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3) :3233.

[3]李莉莉, 卢爱工, 刘东玲, 等.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4) :418-420.

[4]李秀娥, 李华, 李培军, 等.对非口腔专业新上岗护士在职培训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12) :59-60.

[5]姚志清, 叶发明, 张芳.口腔专科医院尖锐器械使用的安全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1) :1949-1951.

[6]付京秋, 胡英华, 张苗苗, 等.银汞充填对口腔科医生健康影响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 :42-43.

[7]姚志清, 叶发明, 张芳.口腔专科医院尖锐器械使用的安全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1) :1949-1951.

口腔职业病防护 篇5

关键词:风险管理,职业暴露,口腔科

口腔科与其他科室的差异主要在于其患者人数多并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治疗期间医患必须近距离接, 血液和唾液由于相关操作而导致飞溅, 会与医护人员接触概率较大, 使口腔科医护人员受感染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本次研究对口腔科护理工作人员实施针对性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口腔科医疗和护理人员6名, 其中护士1名, 医师5名;男性4名, 女性2名;研究对象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 (34.7±1.2) 岁;口腔科工作时间1~18年, 平均工作时间 (4.4±0.9) 年;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对照组实施管理;采用针对性风险管理模式对研究组实施护理, 主要内容包括: (1) 隔离防护:口腔治疗操作过程中相关护理人员戴护目镜, 穿有防护作用的工作服、戴帽子, 避免污染衣服和头发。且上述物品可以作为物理屏障, 使术者不会直接接触到汞, 减少危害。 (2) 避免手部损伤:锐器意外刺伤后立即挤出血液, 用流水冲洗, 再用浓度为2.5%的碘酊进行消毒, 进行医学评估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措施。 (3) 消毒管理:在无菌操作前后、与患者接触之后应用肥皂水彻底洗手, 保证用流动清水冲洗, 正确使用毛巾。耐高温器械应该首选高压蒸气方式灭菌, 其他物品可以选择高效灭菌剂交替灭菌, 所有器械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 (4) 清洁:提倡患者在治疗前刷牙并彻底清洁口腔, 提倡使用含漱口液进行口腔清洁。诊疗室应多开门窗通风并定期采用紫外线消毒, 对地面进行湿式打扫, 喷洒消毒液。 (5) 充填材料银汞合金的管理: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汞等金属, 从口腔内取出的废弃充填材料应该进行回收处理, 定期进行体内汞蓄积量测定[1]。

1.3观察指标:选择护理人员工作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对口腔科护理工作期间风险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等作为观察指标。

1.4满意度评价方法:在风险管理实施2个月后, 通过不记名打分形式对口腔科护理管理模式护理人员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 100分为满意, 60分以下为不满意, 80分以上为满意, 其余为基本满意[2]。

1.5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 当P<0.05, 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工作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研究对象在接受本次风险管理过程中, 相关护理工作没有出现任何风险事件。

2.2对口腔科护理工作期间风险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研究对象中有5例对口腔科护理工作风险管理模式满意, 1例基本满意, 0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100%。

3讨论

口腔科与临床上设置的其他科室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主要具有患者人数多、流动性大、治疗时医护患之间要近距离接触等几大特点, 在进行相关治疗操作的过程中患者的血液和唾液飞溅时会与广大医护人员直接接触, 进而导致口腔科医护人员受感染的可能性明显加大。相关临床研究显示, 导致口腔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 生物因素: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与口腔职业感染疾病出现有关的, 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HIV、HBV、HCV等几种可以经过血液进行传播的病毒。在我国目前HIV等病毒的携带者和发病患者已经超过了100万人, 且这一数字仍然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发展, 该类病毒传播的控制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在口腔可治疗的相关操作过程中, 如果广大患者同时合并患有上述一些可以经血液进行传染的疾病, 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下的牙科治疗器械, 很有可能使患者血液、唾液四处飞溅, 并以雾化形式存在, 使临床相关医护人员, 在实际工作不可避免的与其发生接触;在口腔疾病治疗操作时, 操作者被锐器扎伤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因此口腔科的相关医护人员, 是目前公认的职业感染HIV、HBV、HCV等病毒的高危人群。 (2) 化学因素:相关护理人员在调制和充填等操作过程中, 如果将汞或银汞金属不慎撒落在地面上, 后者和可能会通过人体的呼吸道和皮肤迅速的进入到护理人员的以内, 在机体的各脏器之间分布, 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性损伤, 长期与其进行接触之后, 护理人员的体内就会出现慢性汞中毒症状。口腔科护理人员,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 会不可避免的各种消毒剂进行接触, 主要包括过氧乙酸、乙二醛和有效氯等, 会对人体皮肤和黏膜造成损害。口腔修复科常用的单体及修复过程中的喷洒产生的粉尘, 如果被护理人员吸入到体内, 就会导致多种不良反应的产生, 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眼结膜炎、中耳炎等几种。 (3) 物理因素:口腔治疗在整个操作过程, 必须要借助相应的口腔设备和器械, 超声洁牙机、高速涡轮手机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两种, 在工作中会产生较强的噪声, 进而对护理人员产生刺激, 长期在这一状态下进行工作, 会使交感神经处于持续性亢进状态, 听觉感受器发生进行性病理学改变, 随即导致焦躁、耳鸣、血压增高、失眠等多种不良症状的出现。口腔科在治疗过程中, 使用的锐器数量和种类较多, 锐器伤发生率大, 伤害概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探针、医用针头、扩大针。 (4)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个人因素和和护理人员本人因素两部分。在口腔科护理服务工作中, 应该充分根据上述的风险因素,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更加积极主动的避免职业暴露风险事件的发生, 只有充分认识到职业风险的相关危害, 才能够从思想上给予充分的重视, 并通过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在顺利实施治疗方案的同时, 更好的保证广大口腔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3,4,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接受口腔科职业暴露风险针对性管理的相关医护人员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达到100%, 明显高于以往临床研究结果, 且结果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P<0.05) 。通过这一结果不难看出, 职业暴露风险针对性管理模式在口腔科护理工作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减少和避免口腔科护理职业风险事件的出现,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本次研究过程中, 医护人员在接受该项管理后, 在口腔科工作期间没有职业风险不良事件发生, 进一步的证明了在口腔科实施职业暴露风险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吴安华, 任南, 吕一欣, 等.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12 (17) :525-526.

[2]李莉莉, 卢爱工, 柳淑杰.艾滋病的口腔表征及控制感染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3, 13 (15) :499-500.

[3]卢爱工, 李莉莉, 柳淑杰.口腔医护人员职业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14 (19) :1078-1079.

[4]李映兰.口腔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预防[J].护理研究, 2013, 17 (2) :193.

口腔职业病防护 篇6

1 职业相关危险因素

1.1 生物性危险因素

引起口腔科护士临床感染的病原体很多, 尤其是目前引人重视的病毒感染, 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美国CDC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 万次意外锐器刺伤, 引起20 余种血液性传播疾病, 每年因血液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 由于口腔护士执业行为的特殊性, 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我国是HBV、HCV感染的大国。锐器伤后发生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高, 国内大量研究证实[6]: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 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 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被丙肝病毒的锐器刺伤的感染率是3~10%。被含有HIV的锐器刺伤后平均感染率为0.3%[7]。口腔科患者多, 流动性大, 并且诊疗过程中应用多种特殊器械时产生大量的携带病原体的气溶胶悬浮于空气中, 增加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含量, 医护人员手、面部随时可能因接触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而导致院内感染。

1.2 化学性危险因素:

化学药物醛类 (甲醛、戊二醛) 、自凝树脂单体、过氧化氢等口腔诊疗过程中常用的化学药物以及器械浸泡, 地面清洁时散发出来的氯味、醛味, 长期处于这些有毒化学药物中对护理人员皮肤黏膜造成较强的刺激甚至出现胸闷、气短、过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手部色素沉着等症状。在口腔诊疗过程中, 尤其是充填过程中会接触到重金属汞, 护理人员通过呼吸道, 皮肤接触汞蒸气导致过敏性皮炎, 严重者为汞中毒[8]。

1.3 物理性危险因素:

噪声:口腔科诊疗室内集中牙钻、高速涡旋机、吸唾器、电机、抛光机等器械高速运转时都会发出较大的声音[9], 另外个别医护人员的不规范行为如大声讲话, 怪异的手机电话铃声等, 均会对患者和护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刺激。石膏机打磨出的粉尘吸入后容易导致矽肺, 口腔护理人员灌模是双手长期接触石膏容易致皮肤粗糙皲裂等。在本科室常使用牙片机为患者摄片, 大多数护士由于对放射防护知识及使用防护用具缺乏, 受到损伤。在消毒灭菌工作中紫外线的使用也可以引起皮肤黏膜损伤。

1.4 尖锐器械危险因素:

口腔科尖锐器械分为一次性尖锐器械 (一次性探针、外科刀片、缝合针、冲洗针头等) 和重复使用的尖锐器械 (金属探针、牙周刮治器、根管扩大针等) 。口腔诊疗过程中尖锐器械的频繁使用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刺伤的意外情况, 尖锐器械刺伤是造成护士职业危害的主要危险因素。锐器伤时, 有资料统计带有HBV的血液只需0.004 ml就会使受伤者受到感染[10]。

1.5 生理、心理因素:

由于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 护士主要进行牙椅、器械、材料的调整, 穿梭于医生和患者之间, 每时每刻的工作都处于紧张状态, 在加上急诊、老年患者较多、情绪过激患者, 极易造成口腔科护士的生理、心理压力。

2 职业防护措施

2.1 建立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教育制度:在医院组织核心医疗制度学习和考核的基础上, 对口腔科全体人员重点进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 并定期定性理论操作考核检验大家掌握感染控制制度和规范操作的情况, 通过宣教和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掌握了器械消毒、灭菌以及无菌操作技术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并充分认识到交叉感染可能对医患双方造成的危害。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纠正护士的不安全行为, 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预防职业危险事件的发生。对口腔科病人除急症病人外最好是预约就诊。在诊疗操作前采集有关病史及做必要检查, 以了解病人的其他健康状况。

2.2 加强护理人员个人防护意识

定期开展手卫生的全员培训, 医务人员应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 保障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诊室内布局流程合理, 标志清楚, 设有非接触式流动水洗手设施、清洁剂、干手物品等。医护人员按规定着装, 进行诊疗操作时, 必须戴口罩、帽子, 必要时配戴防护面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接触患者前后应及时洗手或手消毒。严格遵守六步洗手法, 洗手是防止院内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对防止外来菌的定植及传播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预防感染手段。在每个口腔工作台上均放置洁芙柔快速手消剂, 每个操作台抽屉内存放充足的手套等, 脱手套后洗手, 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 提高护理人员洗手的自觉性、依从性。本科室使用的洗手剂为瓶装洗手液, 使用的快速手消剂为洁芙柔手消剂。据本院院感监控报告用流动水洗手擦干后使用洁芙柔快速手消剂做双手细菌培养菌落总数为0.002~1.660 cfu/cm2。戴手套是为防止交叉感染及保护双手重要措施, 接触血源性传染患者或疑似血源性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本科室长期使用的一次性乳胶手套和一次性橡胶无菌手套,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破一双乳胶手套或橡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11]。护士要穿有防护作用的工作服, 以避免污染自己的衣服, 换洗衣服时应有固定的场所, 工作服或个人私有物品染上病人血液时应及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并除去血渍或者立即更换。如血液喷溅护理人员面部或口鼻时应及时用清水或者生理盐水冲洗。被感染的的血液喷溅后应将垃圾、污物、组织和敷料等放入双层抓不破的袋子, 并将袋口封好。污染的工作服应送去洗衣房之前将之装在双层的被服袋。应养成使用镊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器械的习惯, 尽量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 可能出现病人出血, 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及防护面罩。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具实施标准预防。有研究认为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针刺伤的发生, 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也会明显降低。

2.3 预防化学性危险因素

严格根据配方进行化学药物的配制, 使用戊二醛时容器要加盖, 避免因挥发而污染空气。配制化学剂过程中应当佩戴口罩, 手套, 减少药物对呼吸道、皮肤的强烈刺激, 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加强空气流通, 保持空气清新, 降低空气中化学药物的浓度。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不慎将消毒液溅到眼睛或皮肤时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干净。充填过程中使用重金属汞时应用密闭自动银汞调合器。充填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佩戴口罩、帽子手套。减少与汞的直接接触。多余的汞不要随意撒落, 应收集在盛放盐水深度为17 cm以上的容器内, 避免空气中汞蒸发。护理人员不在诊疗室进饮食, 避免接触有毒气体, 定期进行汞含量检测, 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诊治[8]。结合本科室配备化学药物时均做到上述有效的防护措施。

2.4 防护物理性危险因素

注意保持诊室的良好通风, 使用牙钻和相关医疗设备过程中注意粉尘和气溶胶的防护, 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定期清洗和保养医疗器械, 对于石膏修理机、抛光机等安放位置应远离诊疗室, 使用时关闭门窗。护理人员灌模及打磨石膏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严格按照正规操作流程减少电离辐射对自身的影响。

2.5 预防锐器刺伤, 规范医疗废物处理

结合本科室实际工作流程表明, 安全的操作环境、规范的防护措施能有效减少护士锐器刺伤的次数, 小心弃置。首先从观念上加强教育, 提高锐器伤的防护意识[7];从操作上规范流程, 分别在口腔诊疗操作的治疗前准备、治疗中配合及治疗后用物整理各阶段全面地进行锐器伤的防护, 并做好自我防护;提高自身素质, 保持稳定心态;正确处理锐器伤, 严格执行职业暴露呈报制度。防刺破的锐器收集箱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利器伤的方法, 可使锐器伤降低50%[12]。保障了护理职业安全。当被锐器刺伤后,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 用洗手液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冲洗受伤部位5 分钟后用安而碘、75%乙醇消毒伤口。并及时向本院感染控制科报告, 做好跟踪复查及治疗[13]。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严格按《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分类收集, 凡诊疗使用后一次性医疗用品、废牙、及患者血液接触的废弃医疗用品, 均按感染性医疗废物放人黄色医疗废物袋, 刀片、缝针、针头等锐器均置人利器盒内[14], 每天专人密闭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处统一存放。

2.6 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性疲劳

根据口腔科的工作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正确认识口腔科的特殊性, 通过多渠道、多层次、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水平, 从职业道德和病人利益出发, 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口腔职业病防护 篇7

1 职业暴露概念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 周围存在着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 在工作中, 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 如接触污染的车针、根管扩大针、拔牙钳等器械, 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素, 如光热、噪音、辐射及工作压力的影响, 从而增加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危险[1]。

职业防护是指在临床工作中,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保护医护人员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2]。

2 消毒室常见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2.1 生物因素

椅旁护士对使用后的器械进行椅旁预清洁[3], 再分类放置于回收盒中。消毒室工作人员在回收这些污染物品的过程中, 要清点各种带血迹、脓迹和分泌物的器械, 他们每天暴露在这些感染因子中, 因此存在着较高的职业性暴露风险。

2.2 化学因素

消毒室的工作人员把回收的医疗器械、物品用化学消毒剂做初步处理后, 再进行清洗、包装、灭菌。化学消毒剂有毒性、刺激性和腐蚀性。如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 挥发到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致支气管黏膜水肿, 长期作用可引起支气管炎, 甚至呼吸系统损害[4]。另外, 工作中不小心溅到皮肤上或眼睛中, 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或结膜炎等, 从而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2.3 物理因素

2.3.1 噪音的危害

消毒室内的噪音主要来源于预真空蒸汽灭菌器、超声震荡机、干燥柜等, 这些设备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噪音, 具有关劳动保护部门检测,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再抽真空时噪音强度在90~98db之间, 超过了对工业区噪音标准的极限值55~60db, 如长期反复暴露在此等声音环境中, 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听力下降等不良反应。

2.3.2 高温伤害

消毒室常用的压力蒸汽灭菌设备高达134℃, 干热灭菌器温度高达180℃, 干燥柜和全自动清洗机都可以产生高热, 对人体有明显损害。工作人员高温操作时易发生中暑, 在开启设备舱门卸载物品时, 稍有不慎就会被烫伤。

2.3.3 针刺伤和刀割伤

针刺伤和刀割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损害, 消毒室的工作人员在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经常有车针、刀片、刮治器等锐器刺伤的可能, 因针刺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最为严重。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2.3.4 粉尘危害

粉尘也是重要的损伤因子, 手机在清洗注油过程中所产生的粒子飞沫污染室内空气, 极易被吸入呼吸道, 长期刺激可损伤呼吸系统功能, 引起鼻痒、喷嚏、咳嗽甚至哮喘等疾病。如果空气粉尘在机体组织内逐渐积蓄达到危害健康的浓度, 可导致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形、生育力下降, 同时对室内人员听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也产生影响[5]。

2.4 心理、生理性因素

消毒室是向全科提供各种无菌器材和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6], 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所以工作人员对器械爱护有加, 有较强的责任心, 工作繁琐、长时间的站立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等均易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

2.5 职业安全防护意识重视不够

消毒室工作人员缺乏对标准防护的认识、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认识不清, 最终导致职业危害的发生。

3 防护措施

3.1 加强管理、培训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认真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 积极推行标准预防措施, 制定安全、有效的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 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职业安全防护知识, 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性, 提高对职业感染的意识, 提高防护依从性, 提高执行率。

3.2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不受伤害的有效保证。因此, 要求在回收物品时必须戴口罩、帽子、防护镜、长袖隔离衣、手套、防水围裙、防水靴, 帽子应遮盖全部头发。接触锐器时要特别注意做到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 禁止手持锐器物指向他人[7,8]。如果一旦被污染锐器损伤, 应立即挤压受伤部位, 挤出污血, 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对创面进行严格清创处理, 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 定期跟踪检查。

3.3 认真落实防范措施

3.3.1 正确、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

熟悉并掌握含氯消毒剂等化学消毒剂的性能、适用范围、浓度、有效时间、不良反应等, 配置时做好自身防护, 房间安装通风换气系统, 保证空气清新, 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3.3.2 预防烫伤、噪音

高压灭菌器严格按程序进行操作, 启用后不得私自离开, 要全程监控。灭菌结束后, 压力降至“0”位后, 开启锅门, 人应站在门后, 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 夏季不要裸露手臂, 待物品冷却后再卸载, 以减少烫伤机会。设备注意保养, 定期维修, 降低噪音污染。

3.4 做好心理调节

预防生理和心理疲劳, 良好的工作氛围, 互帮、互敬的团队精神可以缓解心理疲劳;丰富的业余生活可以消除身心疲劳。合理的饮食, 均衡营养, 进行时当的体育活动, 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另外, 消毒室工作人员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服务, 保证诊疗器械个性化使用, 满足临床器械管理和治疗的需要, 自身价值得到认同。

总之, 我院非常重视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情况, 每年体检一次, 定期注射疫苗, 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健康素质, 促进我国口腔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 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 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的身体损害。方法 分析口腔门诊消毒室工作人员在职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 通过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认真落实防范措施, 可减少职业伤害。结论 分析口腔消毒室职业危害的因素, 提出职业防护对策, 减少职业伤害。

关键词:口腔消毒室,职业伤害,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惠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8) :45-46.

[2]曹旺霞.血源性传染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1) :51.

[3]戚维舒, 陈佩珠.口腔门诊开展椅旁预清洁的实施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8) :1565.

[4]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2) :198.

[5]杨春英, 李亚华, 卢爱工, 等.口腔诊室环境职业性有害因素及控制措施[J].吉林医学, 2006, 27 (4) :376-377.

[6]徐晓霞.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J].中国医药指南, 2007, 6 (S1) :56-57.

[7]魏丽丽.护理职业防护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13.

口腔职业病防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的口腔门诊消毒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情况, 分别对20例工作人员做情况收集, 20例工作人员中男性9例, 女性11例;年龄范围为20~46岁, 平均年龄为 (29.4±4.1) 岁;文化程度上, 中专11例, 大专7例, 本科2例。

1.2 方法。防护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强化管理与培训:在职业暴露情况中, 首先要确立相关管理制度, 让所有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有对应的标准做参考, 从而确保具体工作达到标准性和可复制性。而后进行专业的定期知识培训, 其中包括相关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类规范, 传染病防护方法等相关于提升专业安全的专业知识。要在培训中充分强调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 但是不可过于夸大而导致工作人员的惧怕感, 让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专业的工作流程和操作可以有效的避免职业暴露与其带来的危害性。让工作人员在防护意识与能力上得到提升。同时培训内容要做定期的考核, 提升大家对培训内容的专注度。培训内容应该以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让人们对身边发生的职业暴露问题有更充分的认识, 特别是本机构独特的职业暴露等问题[1]。

1.2.2 自我防护意识操作:在自我防护的基本操作上, 要让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在回收物品中要严格按标准做防护镜、帽子、口罩、手套、隔离衣、防水围裙和防水靴, 同时要让个人受到相关防护物品的严格覆盖, 帽子要充分盖住头发。在锐器接收操作中要避免对锐器的直接传递, 避免将锐器朝向他人。如果受到污染锐器的损伤暴露, 要马上对伤损部位挤压出污血, 同时快速用流动水对伤口做完全冲洗, 对伤口做标准化清创, 情况需要可进行免疫球蛋白立即接种, 同时上报相关部分做定期的跟踪检查[2]。

要纯熟的对含氯消毒液等化学品做相关性能的掌控, 了解其浓度、适用范围与有效期、不良反应等情况, 从而做好自我防护处理, 对消毒室做通风设备的配置, 确保空气流通清新, 减少化学品挥发对人体的损害。对于高压灭菌设备要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在仪器启动后不可以随意离开, 做好全过程的监控。在灭菌操作完成后要将其压力调低到“0”之后方可打开锅门, 开门时要立于门后, 避免锅内快速大量喷涌出的热气对自体产生烫伤, 在夏季要避免肢体的裸露, 当物品全部冷却后再做卸载, 从而减少操作中的烫伤可能。设备要做定期的保养与维修, 减少设备的噪音污染[3]。

1.3 评估观察:评估观察干预前后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合格率、防护措施合格率和职业暴露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将采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 进行t或卡方检验, 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在个人防护意识合格率上, 干预前为65%, 干预后为95%;在个人防护措施合格率上, 干预前为60%, 干预后为85%, P<0.05;在职业暴露率上, 干预前为35%, 干预后为10%, P<0.05。见表1。

注:两组对比, P<0.05

3 讨论

口腔门诊消毒室的职业暴露主要集中在化学因素, 如消毒液;物理因素, 如噪音、高温、针刺刀割、粉尘;生理和心理因素以及防护意识的缺乏。除了物质有形上的防护, 工作人员自身的身心状态也尤为重要。做好心理调适, 避免工作人员在心理和生理的超负荷工作, 减少疲劳感, 提供和谐的工作氛围, 倡导所有人员之间的互敬互助, 提升工作中的心理舒适度。提供工作人员丰富的业余空间, 保证营养充分和均衡, 适当的进行体育活动来提升机体免疫力。同时依据工作人员个体工作的具体分配做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 提升个人工作效率和职业认同感。工作人员自身心理状态调试到合适的状态, 可提升工作严谨度和积极性, 从而提升工作效率。而长时间的疲劳或者压抑的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作人员更多的工作差错, 这种差错源于心理的疲惫感。

参考文献

[1]赵明莲, 敬国敏, 郭兰.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分析及防护措施[J].当代医学, 2012, 18 (26) :21-22.

[2]施仲芬, 殷玮玮, 戴霞, 等.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9) :111-112.

上一篇:西北地区资源环境发展下一篇:凸轮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