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动物的成语

2024-04-13

含动物的成语(精选14篇)

篇1:含动物的成语

七年间,MPV市场经历了从一家独大到群雄逐鹿的历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含动物的成语,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关于含动物的成语

群雄逐鹿、百鸟朝凤、指鹿为马、饮鸩止渴

词语解释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示例

福建形成了~的混乱局面。★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58章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斗争

典故

秦二世暴虐天下,引发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其后随之而起的项羽、刘邦等各路义军并起。在进攻暴秦的同时,也互相攻伐,天下英雄展开夺权的战斗,最著名的是楚汉相争。有史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比喻秦失天下,各地涌现的英雄人物互相争天下。

逐鹿群雄造句舍我其谁,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待一朝试锋芒;天南海北,万木争春春在何处但将今夕放眼量。曹操雄才大略,文武兼长,绝顶聪明,在群雄逐鹿当中,打仗总是胜多败少。在群雄逐鹿的家轿市场,众泰汽车的出现不能说不是一个亮点。群雄逐鹿造句在市场特征出现今非昔比的变化之后,品牌成为市场群雄逐鹿的焦点,品牌营销则成为了企业赢得市场的制胜法宝。奥运,再起烽烟;群雄逐鹿,鏖战正酣;看我健儿,身手不凡;斗智斗勇,临危不乱;摘金夺银,探囊取物;上上下下,举国同欢;加油!中国!没有唯一的赢家:移动平台的群雄逐鹿。七年间,MPV市场经历了从一家独大到群雄逐鹿的历程。这仍然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只不过参与者已经物是人非。群雄逐鹿奥斯卡,看最后谁是英雄…进口品牌、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群雄逐鹿,各种车型百花齐放,也使得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杯烽烟四起,32路诸侯群雄逐鹿。不同的国家,同一样激情,让绿茵因我们而震颤。一切只为最后的荣誉,加油!加油!再加油!群雄逐鹿,血沃神州大地;石人肚里的天蚕又一分为二,绿林豪杰与官兵各得其所。前朝帝王将相的后裔纷纷脱颖而出,群雄逐鹿、揽辔中原、争霸民国,蒙尘的传奇慢慢揭开。秦末群雄逐鹿,霸王项羽领江东子弟一时纵横天下。庙堂上徽宗贪恋书画,奸臣玩权弄术;江湖中群雄逐鹿并起,水泊梁山豪情壮志;乡野下三教九流姿态万千,男红女绿儿女情长。汉末三国,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一个激扬热血的时代,一个名将并出,谋臣如雨的时代,一个精锐交锋,人命若草芥的时代。诸侯坐大,皇权旁落;天下割据,群雄逐鹿!金戈铁马近在指顾之间,诗酒歌舞能得几时平安?与其皓首穷经甘为奴才,不如散发扁舟快活自在!归去,归去!女子又如何不能与群雄逐鹿?谁说女子就不能成那帝王不世之业?曹阿瞒割须弃袍小说:汉末之群雄逐鹿。在群雄逐鹿之时,有着过人才华、远大理想的徐庶竟选择了遁世隐居。年关逼近,又到各路豪杰亮家伙、群雄逐鹿颁奖季的时节。群雄逐鹿,问鼎轻重,谁能成为这场SUV车市大变革的最大获益者?我们拭目以待。商场如战场,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市场经济瞬息万变,行业竞争群雄逐鹿。在我国医疗市场,目前呈现公立医院、外资和合资医院及民营医院三足群雄逐鹿、三分天下的势头。尽管男人好像处处在主动地追求美色,但美色本身也并不那么安分守己。男人群雄逐鹿,女人暗流涌动。张方宇数11来,为名为利,烦身烦心,写了两部,第一部是一个引子,写元末明初群雄逐鹿,名为《日月重光》,第二部写朱元璋开国以后的事,名为《洪武猛政》。

篇2:含动物的成语

鱼溃鸟散:比喻军队溃败。

鱼烂而亡: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因内部祸乱而灭亡。

鱼烂土崩:比喻国家内部发生**。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鱼龙曼衍:原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也比喻变化很多(含贬义)。

鱼米之乡: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

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篇3:浅谈含数字的成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成语,数字,对外汉语,教学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其固定的格式、独特韵律感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也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而含数字的成语在汉语成语中呈现出灵活性与多样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含有数字的成语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成语中数字的特点

在汉语中有许多由数字或者数词加其他词语构成的成语, 它自古就产生, 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底座, 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在现代汉语中, 依然有许多含数字的成语, 在这里, 数词具有双层语义性, 既有数的含义, 即表层语义, 又有引申、融合于成语的特定深层含义。

1、成语中数字的表层含义

数字最基本的语义是表示事物的数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数, 计也”,

即用以计算;《汉书律历志》“数者, 一、十、百、千、也, 所以算数事物”。这一基本语义应该是世界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对于这种只有表层含义的数字, 我们应该把它当做实际的数目去理解, 如“三顾茅庐”中的“三”, 一举两得中的“一”和“两”等。在含有数字的汉语成语中, 这种数词用来表示确切数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

2、成语中数字的深层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的数字在古代具有许多神秘性的传统文化语义, 数字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有其深层含义。古人认为, 数是一种“先天地而已存, 后天地而己立”的神来之物, 具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自然界的阴阳, 受数字“二”的限定;金木水火土的物质存在和发展, 与数字“五”对应等。在古人的思维里, “万物莫遁乎数也”。由此, 汉语的数字滋生许多独特的传统文化语义, 这是世界上其他语言中罕见的, 如, “十全十美”表示各方面都很完美, “十”表示方方面面。了解数字的深层含义对理解整个成语的意义有重要作用。

二、数字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既要注意到含有数字的成语的结构形式, 又要尽量处理好“形”与“意”之间的关系。

数字的语义所指大多在数字的字面含义之外。如解释成语“一箭双雕”时我们可以说“hit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 但是在解释“三教九流”时, 如果我们说“the three religions and 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 则只是表达了成语的字面意思, 而成语中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却没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学生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

2、注重数字传统文化语义的介绍, 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适当讲解基数词, 如一到十的传统文化语义, 尤其是出现的比较多的数字“三”“九”等, 当然作为拓展, 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具有神秘色彩的“十二”、“三十六”、“七十二”等, 学生了解了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汉语中的诗歌、散文等教学也有一定的益处。

郭锦桴先生在其《汉语与中国文化》一书中, “汉语数词与传统文化”一章中总结了数字在各种成语镶嵌结构中所发生的变义现象, 对于我们在讲解成语中的数字时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千山万水、千家万户”中, “千、万”表示很多;“七喊八叫、乱七八糟”中, “七、八”表示杂乱;“朝三暮四、三心二意”中, “三、四”表示不定;“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中, “三、五”表示多;“一言半语、一知半解”中, “一、半”表示少;“千娇百媚、千奇百怪”中, “千、百”则表示很多。

数字的转义, 以“一”来举例, “一”在成语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一针一线”中表示“每”;“一心一意”中表示“全”;“一心一德”中表示“同”;“一穷二白”中则表示“又”。

3、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 、翻译法

翻译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方法, 以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可以直接把成语翻译成相应的英语, 当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是要注意的是, 因为成语中的数字有深层含义, 要注重翻译的合理与恰当。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采用同义习语借用、意译法等。

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间有某些相同的心理基础, 汉语中的一些成语可以在别的语言里找到对应的说法, 比如汉语中的“沧海一粟”可以用英语表述为“a drop in the ocean”;“一石二鸟”可以用英语表述为“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再比如成语“七嘴八舌”, 如果解释为“with 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不易为英语文化中的人所理解, 且无法完全表达原成语中数词的含义, 这时, 我们可以采用意译法, 给学生解释为“with all mouths are talking boisterously”则会好得多。

(2) 、认知法

认知法对于学习固定格式的成语有很大的好处。例如, 在学习“千X万X”格式构成的成语时, 其中的“千、万”表示数量多的意思, 表明丰富或繁杂或程度深的意思, 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言万语、千真万确、千军万马、千家万户等。

这些格式的成语, 在学习时不需要单独记忆, 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则, 就可以掌握其用法和意义。这些格式的成语还有“七X八X”、“一X一X”、“千X百X”等, 这些成语如果采用认知法进行学习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然, 还有听说法、试听法也可以用于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教无定法,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尝试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2]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

[3]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篇4:含动物的成语

[关键词]文化差异动物成语习语对比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好伴侣。于是在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里,动物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分几种典型的动物来讨论。

说起狗,说汉语的人都会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因为人们往往会把狗和一些不好的表达方式联系起来。汉语中常用“狗”比喻人,如“忠实走狗”、“狗腿子”,还有成语“狗胆包天”、“狗屁不通”等,习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等一切都是贬义的。在英语中也有丰富多彩的谚语等。“dog”作名词时指无赖汉,废物,不受喜爱(或欢迎)的人。有时加形容词修饰可指各种人,如:You dirty dog!你这个坏小子;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用来指中性的和褒义的,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用dog表达的谚语:(1)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意指:大家都有走运的一天);(2)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再如:Love me,love my dog,如果光看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爱我,爱我的狗。”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莫名其妙。其实,它正确的意思应该是“爱屋及乌”。可见,同样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含义和寓意,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且不可随意等同。

龙在汉语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这在英语中是绝对不可能有的。比如:龙升(龙的升子。比喻天子即位);龙颜(额头隆起似龙。后世以喻皇帝的容貌。也用以指皇帝);龙腾(比喻帝王的兴起);龙节(皇帝所授与的符节)。那么龙在英语中的含义如何呢,在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e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韦伯斯特大百科全书辞典)中,龙(dragon)被解释为a falaulous monster variously represented,gererally as a huge,winged reptile with crested tead and terribleclows and teeth and spouting fire。也就是说龙在英语文化中是传说中的一种会喷火的长着翅膀的怪物,而且,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在bible(圣经)中,上帝把Satan(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龙在西方文化中给人的联想与东方截然相反。龙(dragon)是凶恶、残暴的象征。

篇5:含动物名字的成语

狐假虎威

叶公好龙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望子成龙

狡兔三窟

浑水摸鱼 笨鸟先飞

鹤立鸡群

鸦雀无声

九牛一毛

对牛弹琴

如虎添翼

调虎离山

龙飞凤舞 *名句积累:

满招损,谦受益。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表示看的词语: 向四周看(环视)向远处看(远视)恭敬地看(瞻仰)大略地看(浏览)小看(蔑视)

很快地看(瞥pie)不眨眼地看(凝视)回过头看(回眸)从高处往下看(俯视)向上看(仰视)注意地看(注视)偷偷地看(窥视)从高处向远望(眺望)愤怒地看(怒视)

向四周或远处看(张望)仔细查看(观察)*描写春的成语

春暖花开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风化雨

春色满园

春回大地

春华秋实

*与四季有关四字词语

盛夏酷暑

寒冬腊月

阳春三月

秋高气爽 含“思”的四字词语

日思夜想

思前想后

左思右想

朝思暮想 *含急的词语

焦急万分

燃眉之急

心急如焚

急不可待 *含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远近闻名

喜怒无常

悲喜交加

老少皆宜

黑白分明

表里如一

进退两难*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动物的美称

沙漠之舟——骆驼

乌鸦——清道夫

啄木鸟 ——森林医生企

鹅——南极绅士

燕子——春的使者

穿山甲——森林卫士 *带鸟的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传唱至今的十大经典抗战歌曲

春风满面

始终如一

《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 《大刀进行曲》——最解恨的抗战歌 《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响彻共和国 《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诗 《八路军进行曲》——军歌嘹亮六十载 《游击队之歌》——游击健儿逞英豪 《歌唱二小放牛郎》——一个动人的故事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奋战的号角 《延安颂》——延安精神的象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人民的心声

*描写蝴蝶的诗句

留连戏碟时时舞,自在姣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

*少数民族的节日

龙船节——苗族

那达慕——蒙古族

刀杆节——傈li僳su族 沐浴节——藏族

火把节——彝yi族

三月三——壮族

*关于荷花的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接田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与鸟有关的名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古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秋思》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

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明日歌

【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江南好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赞美英雄的诗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关于蚕的诗 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赏析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神话人物歇后语

二郎神斗孙悟空——以变应变 孙悟空赴蟠桃会——不请自来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自家人 *赞美女兵的诗 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12属相歌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江畔独坐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碟时时舞,自在姣莺恰恰啼。*《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ABB式拟声词:哗啦啦

呼啦啦

轰隆隆

扑通通

扑楞楞 *ABCC式词语:生机勃勃

气势汹汹

小心翼翼

得意洋洋 *ABAB式拟声词:

咕咚咕咚

咕嘟咕嘟

哗啦哗啦

扑哧扑哧

滴答滴答

吧嗒吧嗒

酉鸡

戌狗

亥猪呼噜呼噜

咔嚓咔嚓

AABB式拟声词:

兵兵乓乓

叮叮咚咚

噼噼啪啪

叮叮当当

滴滴答答

叽叽喳喳

呼呼啦啦

呼呼哧哧 咿咿呀呀

*“一…一…”式词语

一分一秒

一生一世

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一心一意

一草一木

一丝一毫 *无可~~“式词语

无可奈何

无可奉告

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

*形容骄傲的四字词语:

得意洋洋

洋洋自得

自鸣得意

得意忘形

自高自大

自命不凡

夜郎自大

目空一切

目中无人 *描写色彩的四字词语

色彩斑斓

五彩缤纷

无紫千红

姹紫嫣红 形容吉祥、顺利的词语

吉祥如意

万事亨通

大吉大利

五颜六色

尽如人意

金光灿灿

如愿以偿

色彩缤纷

心想事成 五光十色

万事如意

五彩斑斓

篇6:含比喻的成语

天上人间、不吐不快、海阔天空、情非得已、满腹经纶、兵临城下

春暖花开、插翅难逃、黄道吉日、天下无双、偷天换日、两小无猜

卧虎藏龙、珠光宝气、簪缨世族、花花公子、绘声绘影、国色天香

负荆请罪、三人成虎、河东狮吼、程门立雪、金戈铁马、笑逐颜开

千钧一发、纸上谈兵、风和日丽、邯郸学步、大器晚成、庖丁解牛

甜言蜜语、雷霆万钧、浮生若梦、大开眼界、汗牛充栋、百鸟朝凤

以德服人、白驹过隙、难兄难弟、鬼哭神嚎、声色犬马、指鹿为马

龙争虎斗、雾里看花、男大当婚、未雨绸缪、南辕北辙、三从四德

斗转星移、七情六欲、大禹治水、空穴来风、孟母三迁、绘声绘色

九五之尊、随心所欲、干将莫邪、相得益彰、借刀杀人、浪迹天涯

刚愎自用、镜花水月、黔驴技穷、肝胆相照、多多益善、叱咤风云

杞人忧天、作茧自缚、一飞冲天、殊途同归、风卷残云、因果报应

篇7:含成语的诗句

1、青云直上无多地,却要斜飞取势回。——刘禹锡《寄毗陵杨给事》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天旋地转日再中,天子却坐明光宫。——元稹《望云骓马歌》

4、折戟沉沙铁未销,后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5、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吴象之《少年行》

6、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郑谷《燕》

7、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李白《永王东巡歌》

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已亥杂诗》

10、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刘商《胡笳十八拍》

11、放闸老兵殊耐冷,一丝不挂下冰滩。——宋代杨万里《清晓洪放闸》

12、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13、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不狂痴。——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1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15、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哀江头》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篇8:含动物的成语

1 归化与异化的内涵与渊源

归化译法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是指在翻译中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 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Venuti 1995:20) 。换言之, 归化译法要求译者向译文读者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靠拢, 采取译文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 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为“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属于归化译法。

异化译法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是偏离民族主义的, 对译入语文化价值施加压力, 使其关注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体验外国人的阅读感受 (Venuti 1995:20) 。因此, 与归化译法截然相反, 异化译法要求译者向原文靠拢, 采取原文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 如把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为“一石二鸟”, 是异化译法。

从世界范围内的翻译历史现象来看, “归化”的翻译策略具有比较悠久的传统。在两种文化互不相通的阶段, 翻译行为策动者和译者为了尽快介绍异国文化的方便, 或者为了传达原作的主要信息, 以译语文化规范制定“归化”的翻译策略, 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翻译史上, “归化”曾经是主流的翻译策略。随着时代的进步, 文化观念和翻译观念发生了变化。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的对话时大势所趋;在翻译上, 就应该消除民族文化优势感和民族语言优势感, 尊重他者文化, 尊重原文的异质成分。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以“异化”为主导翻译策略, 喜欢“异化”译文的读者也在增多。

2 归化译法

归化翻译在理论上是把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在实践上, 强调通俗易懂, 避免多义或歧义。恰到好处的归化可以使译文地道简洁、生动活泼, 便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谭小丽, 2004)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 使用归化的方法译成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话语则更简洁地道、通俗易懂。

1) 英语谚语中的动物名称在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含相同动物名称的谚语, 可套用汉语中含其他动物名称的相同或同义谚语。原谚语中的动物名称虽然被取代了, 却更能体现其通俗易懂的特点, 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风格。例如: (1) Go to the sea, if you would fish well.译为“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2) It is a poor mouse that has only one hole.译为“狡兔三窟”。 (3) A rat in a hole.译为“瓮中之鳖”。

2) 英语谚语中的动物名称在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含相同动物名称的谚语, 可套用汉语中不含动物名称的谚语。例如: (1) It’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own nest.译为:“家丑不可外扬”。 (2) Cats hide their claws.译为:“知人知面不知心”。 (3) 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译为:“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4) Give a lark to catch a kite.译为:“得不偿失”。

3) 有些英语谚语本身不含有动物名称, 但在意义上与含有动物名称的汉语谚语对应, 此时也可套用这类汉语谚语, 从而使意义的表达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例如: (1) 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译为:“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2) 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译为:“宁为鸡首, 不为凤尾”。 (3)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age.译为:“挂羊头卖狗肉”。

3 异化译法

如果原来含动物名称的谚语在形、义上与目标语相同或基本相同, 通常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如果原来含动物名称的谚语的形象或者比喻意义能够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也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例如: (1)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译为“双鸟在林, 不如一鸟在手”。 (2) First catch your hare, then cook him.译为“先捕兔后烹调”。 (3) Each bird loves to hear himself sing.译为“鸟儿都爱听自己唱歌”。 (4) 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译为“蛋未孵出莫数鸡”。 (5) Better an egg today than a hen tomorrow.译为“今天一个蛋胜过明天一只鸡”。 (陈明华, 2007) 。这些含动物名称的谚语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 既保留了原语言的文化意象和意义, 向目标语读者介绍了谚语中涉及的外国文化, 使读者阅读后体验到异国风情, 又有利于中西两种文化间的交流, 有利于增进读者对于两国文化的了解, 增长见闻。

4 结束语

谚语作为人们物质劳动实践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 深刻地体现了人们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决定了在翻译含有动物名称的谚语的时候, 既要得其形又要得其意。在两种文化重叠的区域, 可以用异化的方法;在两种文化不同的区域, 可以用归化的方法翻译出源语言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5.

[2]陈明华.英文谚语精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雷静.论归化、异化策略在谚语翻译中的运用[J].北方文学, 2011 (6) .

篇9:含隐藏的动物

这只天蚕蛾看起来就像一片枯树叶,如果不注意,你还真发现不了它。

不过,只要你打扰了它,它就会马上张开翅膀,瞪着圆鼓鼓的“黑眼睛”,吓你一跳。

有的动物可不用这—招儿。它们有着跟周围环境一样的颜色I沙漠里的廓狐,它身上有着像沙漠—样的颜色。小海豹和冰山—样,都是白色的。春夏秋冬,季节变了,有些动物身体的颜色也会跟着变。更神奇的是。有些动物会跟着它们生活的环境一起变颜色,环境的颜色变了,它们也跟着变。比如:蟹蛛、变色龙。

有的动物已经和它们住的地方融为—体了,别的动物很难发现它们。这个办法可真好!

看,这是两根小树枝吗?哈,是一只蛾和一只幼虫。

海龙是一种鱼,它喜欢把尾巴卷在海藻上休息,还跟着水波摇啊摇啊。你发现它们了吗?

还有什么比这只长得像水藻的海马更奇怪的?

游戏时间

这堆树叶里藏着几只动物啊?它们藏在哪里了?

下面的其实是一种蜘蛛,为了伪装自己,它就模仿蚂蚁的样子。可是,蚂蚁有六只脚,蜘蛛却有八只脚啊!呵呵,它可聪明着呢,多出来的两只脚,就当做蚂蚁头上的两只触角吧!

这是只美洲鹤。美洲鹤的数量现在越来越少了。人类有的时候也会模仿鸟儿的样子,比如为了保护美洲鹤的种群。美洲鹤每次只产两个蛋,但是一般只有一只雏鸟能成活。人们从巢里拿出一只蛋进行人工孵化。为了让这些人工喂养的美洲鹤跟野生的一样自然成长,人们就打扮成鹤妈妈的样子来喂它们。

上期答案

连线:

图A——10亿年以前

图B——40亿年以前

图C——-今天判断:图E中的山脉存在的时间更久。

篇10:含三字的成语典故

八难三灾

自己在下面找

捱三顶四 挨三顶五 捱三顶五 白璧三献 不成三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管三七二十一 避军三舍 避君三舍 八难三灾

不三不四 半三不四 巴三览四 巴三揽四 不壹而三

半夜三更 此地无银三百两 草庐三顾 差三错四 重三迭四

重三叠四 攒三聚五 攒三集五 垂涎三尺 此中三昧

鼎分三足 得其三昧 掉三寸舌 倒三颠四 颠三倒四

丢三落四 丢三拉四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丢三忘四

低三下四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二满三平二三君子

二三其德 二三其意 二桃杀三士 二心三意 分三别两

观隅反三 喙长三尺 河东三箧 华封三祝 火冒三尺

火冒三丈 河清三日 红日三竿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横三竖四

横三顺四 几次三番 接二连三 九流三教 九烈三贞

假眉三道 九衢三市 金人三缄 接三连四 颊上三毫

颊上三毛 狡兔三窟 狡兔三穴 举一反三 距跃三百

径一周三 君子三戒 九蒸三熯 犒赏三军 狂三诈四

六臂三头 两般三样 屡次三番 两次三番 两道三科

连二并三 连二赶三 六街三陌 六街三市 两两三三

两面三刀 连三并四 拉三扯四 连三接二 连三接四

连三接五 连三跨五 利市三倍 立时三刻 六韬三略

两头三面 两头三绪 六问三推 两意三心 连中三元

茅庐三顾 孟母三迁 暮四朝三 目无三尺 拿三搬四

偏三向四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欺三瞒四 日出三竿 日高三丈

绕梁三日 入木三分 让三让再 日上三竿 日已三竿

让再让三 三榜定案 事不过三 三班六房 三百六十行

三步两脚 三般两样 三不拗六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病四痛 三百瓮齑 三寸不烂之舌 三曹对案 三差两错

三长两短 三茶六饭 三茶六礼 三寸鸟,七寸嘴 三从四德

三长四短 三差五错 三朝五日 三朝元老 三寸之舌

三冬二夏 三等九般 三等九格 三对六面 三迭阳关

三叠阳关 三复白圭 三夫成市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三番两次 三翻四复 三翻四覆 三反四覆 三风十愆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三复斯言 三番五次 三坟五典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三夫之对 三夫之言 三更半夜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三顾草庐 三跪九叩 三姑六婆 三宫六院 三顾茅庐

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告投杼 三纲五常 三魂出窍 三好二怯

三槐九棘 三回九转 三好两歹 三好两歉 三魂七魄

岁寒三友 三回五次 三皇五帝 三环五扣 三户亡秦

三荤五厌 三句不离本行 三家村 三句话不离本行 三教九流

三饥两饱 三脚两步 三街两市 三街六市 三节两寿 三街六巷 三缄其口 三江七泽 诗家三昧 三江五湖

三谏之义 三六九等 三老四少 三邻四舍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命而俯 三媒六证 三毛七孔 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 三马同槽 三臡八菹 三年化碧 三年五载

三年之艾 三平二满 三婆两嫂 三朋四友 三拳不敌四手

三亲六故 三亲六眷 三拳两脚 三清四白 三求四告

三亲四眷 三妻四妾 三期贤佞 三迁之教 三人成虎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三人为众 三日新妇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尸暴跳

三兽渡河 说三道四 三十而立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行

三首六臂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三十六行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三两两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蛇七鼠 三豕涉河 三三四四 三十三天

三牲五鼎 三尸五鬼 三三五五 三山五岳 三生有幸

三头八臂 三台八座 三头对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头六臂

三汤两割 三头两面 三头六面 三头两日 三天两头

三推六问 三头两绪 三头六证 三吐三握 三汤五割

三五成群 三窝两块 三瓦两舍 三瓦两巷 事无三不成三位一体 三徙成都 三徙成国 三写成乌 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 三心两意 三熏三沐 三薰三沐 三衅三浴

三下五除二 三省吾身 三写易字 三星在户 三星在天

三月不知肉味 三怨成府 三余读书 三言讹虎 三阳交泰

三阳开泰 三言两句 三言两语 三浴三衅 三盈三虚

三谏之义 三六九等 三老四少 三邻四舍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命而俯 三媒六证 三毛七孔 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 三马同槽 三臡八菹 三年化碧 三年五载

三年之艾 三平二满 三婆两嫂 三朋四友 三拳不敌四手

三亲六故 三亲六眷 三拳两脚 三清四白 三求四告

三亲四眷 三妻四妾 三期贤佞 三迁之教 三人成虎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三人为众 三日新妇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尸暴跳

三兽渡河 说三道四 三十而立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行

三首六臂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三十六行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三两两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蛇七鼠 三豕涉河 三三四四 三十三天

三牲五鼎 三尸五鬼 三三五五 三山五岳 三生有幸

三头八臂 三台八座 三头对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头六臂

三汤两割 三头两面 三头六面 三头两日 三天两头

三推六问 三头两绪 三头六证 三吐三握 三汤五割

三五成群 三窝两块 三瓦两舍 三瓦两巷 事无三不成三位一体 三徙成都 三徙成国 三写成乌 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 三心两意 三熏三沐 三薰三沐 三衅三浴

三下五除二 三省吾身 三写易字 三星在户 三星在天

三月不知肉味 三怨成府 三余读书 三言讹虎 三阳交泰

三阳开泰 三言两句 三言两语 三浴三衅 三盈三虚

三谏之义 三六九等 三老四少 三邻四舍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命而俯 三媒六证 三毛七孔 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 三马同槽 三臡八菹 三年化碧 三年五载

三年之艾 三平二满 三婆两嫂 三朋四友 三拳不敌四手

三亲六故 三亲六眷 三拳两脚 三清四白 三求四告

三亲四眷 三妻四妾 三期贤佞 三迁之教 三人成虎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三人为众 三日新妇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尸暴跳

三兽渡河 说三道四 三十而立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行

三首六臂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三十六行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三两两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蛇七鼠 三豕涉河 三三四四 三十三天

三牲五鼎 三尸五鬼 三三五五 三山五岳 三生有幸

三头八臂 三台八座 三头对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头六臂

三汤两割 三头两面 三头六面 三头两日 三天两头

三推六问 三头两绪 三头六证 三吐三握 三汤五割

三五成群 三窝两块 三瓦两舍 三瓦两巷 事无三不成三位一体 三徙成都 三徙成国 三写成乌 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 三心两意 三熏三沐 三薰三沐 三衅三浴

三下五除二 三省吾身 三写易字 三星在户 三星在天

三月不知肉味 三怨成府 三余读书 三言讹虎 三阳交泰

三阳开泰 三言两句 三言两语 三浴三衅 三盈三虚

三灾八难 三占从二 三足鼎立 三折肱为良医 三折肱,为良医

三贞九烈 三灾六难 三战三北 三智五猜 三纸无驴

三贞五烈 三旨相公 退避三舍 蹄间三寻 蹄闲三寻

汤去三面 挑三拨四 调三惑四 挑三豁四 挑三拣四

挑三检四 推三推四 调三窝四 调三斡四 条三窝四

挑三嫌四 推三阻四 蹄闲三寻 韦编三绝 稳吃三注

五大三粗 五典三坟 无风三尺浪 网开三面 亡秦三户

无事不登三宝殿 五申三令 咸五登三 一板三眼 一波三折

一唱三叹 一倡三叹 壹倡三叹 杨穿三叶 一而二,二而三

一而再,再而三 一饭三吐哺 约法三章 阳关三迭 一国三公

勇冠三军 一举三反 一口三舌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日三复

一日三覆 一日三秋 一日三岁 一日三省 一日三月

一时三刻 一岁三迁 余声三日 有三有俩 言三语四

语四言三 一问三不知 一献三酬 游戏三昧 一献三售

一隅三反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长年三老 昼日三接 着三不着两

张三李四 朝三暮二 朝三暮四 遮三瞒四 再衰三涸

再衰三竭 再三再四 朱弦三叹 至再至三

四大名著中含三字的故事名

《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 《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桃园三结义,陶恭祖三让徐州、三英战吕布、刘琦荆州三求计; 《红楼梦》: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篇11:含麟凤的经典成语摘录

[麟凤一毛] 比喻好东西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了。

[麟凤龟龙] 此四种神灵动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景星麟凤] 犹言景星凤凰。比喻杰出的人才。

[龟龙麟凤] 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麟子凤雏] 麒麟之子,凤凰之雏。比喻年轻的颖异俊秀之人。

[麟角凤嘴] 觜:鸟嘴。麒麟的`角,凤凰的嘴。比喻稀罕名贵的东西。

[麟角凤觜] 觜:鸟嘴。麒麟的角,凤凰的嘴。比喻稀罕名贵的东西。

[麟角凤毛] 麟的角,凤的毛。比喻稀有而又难得之人才或事物。

[麟角凤距] 距:鸟的脚爪。麒麟的角,凤凰的爪。比喻备而不必用的珍贵东西。

[麟肝凤髓] 麟之肝,凤之髓。极言美味佳肴。

[祥麟威凤] 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泣麟悲凤] 麟:麒麟;凤: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谓哀伤国家衰败。

[凤鸣麟出] 凤凰鸣唱,麒麟出现。比喻贤人出现。

[凤毛麟角] 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凤雏麟子] 比喻贵族子孙或称誉佳子弟。

篇12:含兵马的成语及解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指天下太平。

[招兵买马]

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选兵秣马]

选好兵器喂饱战马。指作好战前准备。

[悬兵束马]

形容险阻。同“悬车束马”。

[洗兵牧马]

洗擦兵器,喂养战马。指做好作战准备。

[束兵秣马]

犹厉兵秣马。形容准备战斗。

[千兵万马]

犹千军万马。

[练兵秣马]

训练士兵,喂饱战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励兵秣马]

指磨好刀枪,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厉兵粟马]

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

[厉兵秣马]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历兵粟马]

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

[历兵秣马]

磨利兵器,喂饱马匹。指作好战斗准备。

[秣马厉兵]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买马招兵]

犹言招兵买马。

[谷马砺兵]

篇13:含动物的成语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汉语动物成语,动物形象文化内涵,翻译方法

引言

汉语动物成语指含有动物词汇的固定短语,结构简单,意蕴深厚,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缩影,频繁出现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汉语动物成语翻译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汉语动物成语作为一类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如何处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显得尤为关键,对此,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入手,分析汉语动物成语英译。

功能对等理论,亦作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提出的。在著作《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尤金·奈达对功能对等理论作了广义和狭义上的定义,广义上功能对等理论为“译文读者在理解与欣赏译文时能够如同原文读者理解与欣赏原文一般”;狭义为“译文读者在理解译文时能够想象出原文读者如何理解与欣赏原文”,强调了源语内容的传达,力求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情感体验。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尤金·奈达提出了著名的“读者反映论(the theory of readers’response)”,指出从读者角度出发,翻译应避免两种情况:一是可能引发误解,二是(词汇或语法)难懂且繁琐。

功能对等理论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因此,在指导汉语动物成语翻译的过程中,倾向采用便于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有助于灵活处理容易引发文化冲突的部分,改进翻译方法,简化翻译流程,总结出最佳翻译方案。

一、汉语动物成语探究

(一)起源

汉语动物成语的起源主要分为四类:(1)神话传说,即原始人类为解释世界起源或某些自然现象而编造的故事,如“巴蛇吞象”和“金乌玉兔”等;(2)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盲人摸象”和“螳螂捕蝉”等成语均由富于智慧、饱含哲思的小故事凝炼而成;(3)文学作品,诸如《庄子》中的“目无全牛”和《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皆出自名篇佳作;(4)民间口语,即自古以来口口相传的俚语或谚语,如“骑虎难下”和“亡羊补牢”(房培2007)。

(二)含义

汉语动物成语的一大特征是含有动物词汇,然而,有些动物词汇只取其字面意思,有些则蕴含联想义或象征义等。后者称作“动物形象”,通常涉及动物的外形、生理特征、生活环境、习性和性格等五个方面。前四个方面可以归纳为动物的外在特征,最后一个方面则带有人的情感色彩。据此,成语含义可以划分为非寓意于动物形象和寓意于动物形象两个方面。

1. 非寓意于动物形象

非寓意于动物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源自典故,涉及的动物仅作为历史事件或寓言故事的主角,并无联想意义,如“按图索骥”“杯弓蛇影”“亡羊补牢”和“守株待兔”等;另一类衍生于动物的用途。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不只是人类衣食的主要来源,还要充当交通和农业生产工具。因此,中国人民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了“骨鲠在喉”“狐裘羔袖”“狼烟四起”和“目无全牛”等成语。

2. 寓意于动物形象

此类成语中,动物形象对其含义具有决定性意义。有涉及动物的外形或生理特征,或是描绘特定场景的成语,如“车水马龙”“笔走龙蛇”和“凫趋雀跃”;或是形容人的外貌或行为,如“鸠形鹄面”“狼奔豕突”和“鹅行鸭步”。有涉及动物生活环境的成语,通常用以形容人的处境,如“如鱼得水”“蛟龙得水”。但是,当涉及动物习性时,有两种可能:一是描述场景、事件或人的心理状态,分别对应“鱼贯而入”“劳燕分飞”和“噤若寒蝉”;二是暗示动物性格,如“狡兔三窟”“鸠占鹊巢”和“如蝇逐臭”。而动物成语中直接用动物性格比喻人物性格的居多,如“初生之犊不畏虎”“胆小如鼠”和“豺狼成性”。

(三)主要修辞手法

动物成语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为明喻和暗喻。明喻以“力大如牛”“如鱼得水”和“呆若木鸡”为例,以人为本体,动物为喻体,“如”和“若”为喻词,比喻义较为明显;暗喻属于概念隐喻,用动物喻指人的特征或行为(项成东2009),没有喻词,本体既可为人,如“哀鸿遍野”,“哀鸿”指饥民,也可为客观事物或场景,如“鹿死谁手”,“鹿”指政权,比喻义较为隐晦。

二、中英文化中动物形象涵义对比

(一)内涵相似的同一动物形象

1. 狼和wolf

在中国,狼以凶残著称,如“狼心狗肺”“豺狼成性”和“引狼入室”等成语,而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Give never the wolf the wether to keep(莫把阉羊送给狼)。此外,“狼吞虎咽”和A growing youth has a wolf in his belly(小伙子胃口大如狼)都是形容人不雅的吃相。

2. 羊和sheep

羊是公认的温顺动物,是软弱的象征,中西方文化中常将其与凶猛的野兽作对比,如“如狼牧羊”“羊质虎皮”以及英语谚语中的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和He that makes himself a sheep shall be eaten by the wolf(人善被人欺)。

3. 狐狸和fox

狐狸生性机敏狡猾,无论是在汉语成语“狐假虎威”“豺狐之心”,还是在英语谚语If you deal with a fox,think of his tricks.(与狐狸打交道,须防其花招)和The fox is known by his brush.(见尾知狐)中,皆为诡计多端的形象。

(二)内涵相异的同一动物形象

1. 龙和dragon

在中国古代,龙被尊为雨神且是皇权的象征,在“攀龙附凤”等成语中,通常用以指代权贵。然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为凶兽,《圣经》中就将撒旦称作the great red dragon(罗明燕2006)。

2. 凤和phoenix

在中国神话中,凤为百鸟之王,属褒义。例如,“有凤来仪”指太平昌盛之兆,在“鸾翔凤集”和“凤鸣朝阳”中,凤还喻指有才能之人。但是,西方无此说法,phoenix是一种神鸟,每500年积香木自焚,浴火重生,象征不死。

3. 鱼和fish

中国传统文化中,鱼谐音“余”,象征富足。此外,还有“鲤鱼跃龙门”之说,指中举或升官之喜。而fish在英语中多为贬义,例如,a cold fish指“怪人”,fish story指无稽之谈。

(三)内涵相似的不同动物形象

1. 鼠———chicken/hare

在中国,“胆小如鼠”常用来形容懦弱之徒,而在西方,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如教堂老鼠)用来形容人一贫如洗。但是,英语中有chickenhearted(鸡般胆小)和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兔)的表达,因此chicken和hare与“鼠”的文化内涵相似。

2. 虎———lion

在中国,虎是百兽之王,代表权力、力量和勇气,例如,“虎背熊腰”形容人身材魁梧,“虎口逃生”意指逃脱险境。其地位等同于西方文化中的lion(狮),英语中有it’s not good to wake a sleeping lion(睡狮莫惊)一说。

3. 牛——horse

中国自古为农业大国,许多成语都与牛有关,如“力大如牛”和“九牛二虎之力”。而在英语国家,horse(马)用处更多,尤其是用作驮兽之途,有eat like a horse(食如马)和work like a horse(作如马)之说。因此,在力量方面,horse的文化内涵与“牛”相似(苗克良2012)。

(四)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动物形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孕育出了许多独特的动物形象,在英语中并无对应词,造成了文化空缺的现象。常见于神话传说之中,如“麒麟”“吉光”“鹏”“鸩”和“獍”等,皆为虚构动物。此外,还有一些动物虽实际存在,但在汉语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鸳鸯(mandarin duck)”,行动时出双入对,常用以象征爱侣;“鸿雁(wild goose)”因其季节性迁徙的习性,被喻作信使,以寄托游子思乡之情;“黄鹤(yellow crane)”在道教文化中是仙人坐骑。

三、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动物成语翻译方法

(一)直译

Eugene A.Nida(1993)指出,如果一定程度上的逐字对应在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上功能对等,那么形式上则无须调整。因此,在指称意义方面不会造成误解的前提下,应选用直译法,保留比喻形式,能更好地向读者传达比喻义。

1. 成语描述客观事实

根据上述研究,此类成语多涉及动物的外形、生理结构和生存环境。另外,还有部分涉及动物习性,描述的是某一场景、事件或人的心理状态。需注意的是,这类成语中涉及的动物必须为西方人所熟知。如:

(1)犬牙交错interlocked like dog’s teeth

(2)鹅行鸭步waddle along like a goose or a duck

(3)狼奔豕突run like a wolf and rush like a boar

(4)狼吞虎咽swallow like a wolf and engorge like a tiger

(5)如鱼得水like a fish in water

(6)鱼贯而入enter successively like a school of fish

2. 成语涉及动物性格,且所含动物词汇在中英文化中内涵相似

动物性格由人定义,主观性较强,因文化而异,而动物的联想意义又受其性格影响。尽管如此,有些动物词汇在中英文化中内涵相似,可直译,如:

(7)豺狼成性fierce and cruel like a jackal or a wolf

(8)如狼似虎fierce like a wolf or a tiger

(9)如狼牧羊like a wolf shepherding sheep

(二)直译加解释

一些动物成语采用直译法翻译虽不会引起文化冲突,但无法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其含义,翻译者必须加以注解,其目的有二:

1. 避免“含义不明”

因为动物成语是描述性术语,通过描绘一些情景以暗示其含义,但不同读者的理解程度各有差异,因此,翻译者必须加上解释,如:

(10)暴虎冯河attacking a tiger unarmed and across a river without a boat—be brave but reckless

(11)羝羊触藩a ram butts against the fence—falling into a dilemma

(12)风声鹤唳the sound of the wind and the cry of the cranes—be scared out of one’s wits

(13)盲人摸象blind men feel about the elephant—taking a one-sided approach to problems

(14)骑马找马looking for a horse while riding one—seeking what one already has

2. 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

许多动物成语源自典故,通过传达深刻哲理警醒世人,其指称意义不能令读者充分理解其言外之意,如:

(15)按图索骥seeking for a good horse according to its portrait—searching for something by clues/do things in an inflexible way

(16)杯弓蛇影mistaking the shadow of a bow in the cup for a snake—be too suspicious

(17)叶公好龙Lord Ye loved dragons very much—professing to enjoy something but actually fearing it

(18)守株待兔waiting by the stump for the hare—wanting to gain profits without working for them

(三)套译

对于某些事物和场景,即使是语言背景不同的人,也会产生相似的情感,仅是表达上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可采用套译法,将读者反应置于首位,便于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套译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整体套译和部分套译。

整体套译指用目的语中具有相似含义的表达代替原文。尽管中英文差异较大,根据《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词典》(李永芳、盛绍裘,等2009)和《英汉双解美国习语词典》(亚当·马凯、翟象俊2008),许多英语习语和谚语在含义上与汉语动物成语相同,可整体套译,如:

(19)黔驴技穷a fool’s bolt is soon shot

(20)狗急跳墙a baited cat may grow as fierce as a lion

(21)老马识途an old ox makes a straight furrow

(22)害群之马black sheep

(23)九牛一毛drop in the bucket

(24)非驴非马neither fish nor fowl

(25)乌合之众awkward squad

(26)人有失手,马有失蹄a horse may stumble on four feet

(27)白驹过隙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在动物成语翻译过程中,部分套译指将源语中的喻体替换为目的语中喻意相似的喻体(苗克良2012)。根据上述研究,汉语中的部分动物形象与英语中的某些动物的内涵相似,可用后者替换前者,如:

(28)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hare/as timid as a chicken

(29)虎口拔牙extract a tooth from a lion’s mouth

(30)虎视眈眈stare at something ferociously like a lion

(31)如牛负重like a horse carrying a heavy load

(四)意译

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差异,当原文中某些信息难以被译文读者所理解时,宜采用意译法,在不同程度上牺牲源语的内容和形式,以实现目的语表达自然流畅。

在自然环境方面,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地形多种多样,是许多物种的原始栖息地,但西方人对这些物种知之甚少,所以,在翻译含有此类动物的成语时,具体形象需隐去,如:

(32)蚕食鲸吞encroach another nation’s territory step by step or in one stroke

(33)过江之鲫with people following the fashion blindly

(34)鹭朋鸥侣lead a secluded life

文化差异可谓是翻译的最大障碍。在功能对等的翻译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需做出的调整更胜于语言差异(Eugene A.Nida 1993)。在翻译动物成语时可化具体为抽象。

一方面,对于内涵相异的同一动物形象,要注意避免“假朋友”的干扰,如:

(35)龙马精神be exceedingly healthy and vigorous

(36)凤鸣朝阳a talented person gains opportunities to give full play to his ability

(37)鱼龙混杂a mixture of good and bad people

另一方面,当成语中含有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动物形象时,译出其联想含义即可,如:

(38)凤毛麟角rare and valuable things or people

(39)衣冠枭獍unfilial people

(40)饮鸩止渴take false methods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

(41)鸳梦重温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lovers is restored.

(42)杳如黄鹤something disappears and is nowhere to be found.

(43)天上石麟(the son of others is praised to be)talented and prominent

四、汉语动物成语的翻译方法流程图

根据上述讨论,翻译方法已经明确,继而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根据汉语动物成语的不同特点选择最佳翻译方法。功能对等理论旨在追求译文表达自然流畅,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及目的语文化。整体套译套用了目的语中的地道表达,因此当推首选。对于不能整体套译的成语,则需考虑如何正确理解其含义以及如何妥当处理动物形象,这也是翻译的难点所在。若涉及的动物形象仅存在于中国文化,或是涉及的动物形象在中英文化中内涵相异且主观性较强的成语时,需对动物形象作出不同程度上的调整,或替换,或隐去,或化为抽象;若是涉及的动物形象在中英文化中内涵相同,或是描述客观事件或动物外在特征等客观性较强的成语时,应偏向直译。据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流程图,并选取了八个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成语作为例证,更为直观地呈现了翻译方法的流程。(见附录)

结束语

近年来,汉语动物成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这要求翻译者选用的翻译方法要有所改善。本文旨在实现汉语动物成语和其译文的功能对等。研究发现,汉语成语翻译的难点不止在于成语本身,还在于其所含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在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直译、直译加解释、套译和意译四种翻译方法,并设计了翻译方法流程图,能有效促进文化融合。

附录:

参考文献

房培.2007.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天津大学.

李永芳,盛绍裘,胡健.2009.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罗明燕.2006.文化因素对汉英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3):78-81.

苗克良.2012.英汉动物成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3):176-177.

项成东.2009.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3):239.

亚当·马凯,翟象俊.2008.英汉双解美国习语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篇14:动物成语新解

“画蛇添足”本无错

“画蛇添足”这一成语是用于讽刺那些做事多此一举的人,蛇没有脚是众所周知的,但在生物学家眼里,那个画蛇添足的人却并不一定错,因为有的蛇确实有足。比如生活在东南亚和南美洲的一种蟒蛇就是有足的,在它的腹部两侧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只脚,长约一寸,形状很像粗钝的爪子。蟒蛇虽然个体很大,但它却是最原始和低等的蛇类,这就证明了蛇的祖先是有足动物(研究表明:蛇起源于古代的四足动物)。后来蛇类的生存环境变了,为了能适应匍匐穿行生活,原有的四足就慢慢退化了。这样,现存的大多数蛇类都没有脚了。不过也有例外:1993年,在我国四川省米易县就发现了一条缅甸豹皮花蟒蛇,长有两只蹄型脚,使古往今来“画蛇添足”的笑话成为了现实。

“缘木求鱼”也可得

“缘木求鱼”这个成语的本意是指爬到树上去捉鱼,用来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结果劳而无功。

的确,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鱼是不会上树的,以为它离不开水。可是在东南亚地区,“缘木求鱼”却是尽人皆知的事实。退潮以后,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沼泽地的灌木上或海岸的红树林里,有一尾尾长约10厘米的“爬鱼”用它们发达有力的胸鳍抓住树干,从容不迫地攀缘上去,在树丛间捕食小虫。这种鱼的尾鳍具有呼吸功能,可以在陆地上进行呼吸。如果我们这时来到此地,就真的可以“缘木求鱼”了。

在我国海南岛和福建漳州一带也有一种会爬树的鱼叫“攀鲈”,它的鳃腔可以进行呼吸,只要鳃腔不干燥,它就能离水生存几天。这种鱼爬树的技能,主要归功于它的胸鳍和鳃盖上有很多硬刺,刺钩可以像脚一样爬走。其身体交替不断,就能攀缘上树,因此人们常常能在树上捉到这种鱼。

“釜中之鱼”自由游

“釜中之鱼”,原意是指锅里的鱼,比喻身临绝境,危在旦夕。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鱼总是游弋于冰凉的水中,水温稍高就有死亡的可能,若水沸腾了,那肯定会被烫死煮熟,于是就有了“釜中之鱼”之说。然而在2万多种鱼类中也有一些鱼并不习惯于在冷凉的水中游弋,相反喜欢生活在温水中,甚至在沸水中亦无大碍。

1936年夏天,法国旅行家雷普来到伊都鲁普岛上,困饿已及,就从小河里捞出几条肚皮朝天的小鱼,架起锅来煮鱼汤。没想到死鱼竟在热水锅里活了起来,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当时锅里的水温在50℃以上。原来这是一个火山岛,岛上有一个水温高达63℃的热水湖,别的鱼都被烫死了,惟有这种鱼耐热本领最大,逐渐养成了在热水中生活的习惯,一旦遇到冷水环境反而会“冻僵”。雷普发现的正是这种奇怪的鱼。

“如狼牧羊”效果好

相信大家从小就听说过“猫吃老鼠狼吃羊”的故事,知道了狼不可能改变的吃人本性,叫狼充当“牧羊倌”结果可想而知。

上一篇:团队的分工与合作下一篇:苏格拉底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