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特色农业

2022-07-02

第一篇:关于现代特色农业

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

报告

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四大基地建设

——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调研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区农业局成立专题调研组,于7月3日至15日对我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蔬菜、红枣、畜牧、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

区地处盆地东北部,地域面积

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黄土丘陵区、冲积平原三个地貌单元。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耕地面积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亩。其中水浇地万亩,占总耕地59%。有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农户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元。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我区农业遵循区委“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蔬菜、红枣、奶牛等特色产业,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

蔬菜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我区蔬菜产业全年播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6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产值达6亿元以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

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蔬菜生产连续12年夺得全省之冠,“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

红枣产业蓄势待发。全区红枣面积由的8万亩,猛增到的30万亩,面积居全市第

一、全省前列,形成南起乌金山镇、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建成乌金山镇罕山等5个双万亩红枣生态园,红枣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产量达到1000多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进入丰产期,仅红枣一项收入可达到亿元以上,年为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奶牛养殖异军突起。以奶牛为代表的畜牧养殖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亿元。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

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今年目标实现8000头。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填补了我国养殖羊驼的空白。

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初步搭建。在全区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畜禽产品4个,林产品4个。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总产量12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879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万亩,增幅翻一番以上。

苹果面积达到万亩,梨达到万亩。

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

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

红枣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带动产业档次逐步升级,由单一种植向保鲜、加工、营销综合发展,全区各类枣业公司、企业、大户达到100多户,年加工、保鲜红枣100多万公斤,销售200多万公斤,出现了丰元、绿源、贵仁等红枣加工品牌。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如丰元公司从当初的年加工能力2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50万公斤,产品行销北京、上海、香港等15个省市,是“山西省aa级信用企业”,产品正在申报山西省驰名商标。绿源公司加工能力从3万公斤提高到20万公斤,在榆次及周边县市开了数家连锁店,在北京、天津等地也开了专营店。贵仁红枣基地利用烤窑加工生产的大红枣,个头、口感堪称全

省之最,过年可卖到40—50元/斤,比一般公司的红枣加工效益还高。

博瑞乳品公司是我区乳业生产的老字号,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但企业规模一直很小,以来,借我区“万头奶牛”工程的东风,博瑞乳品公司迅速壮大,年加工鲜奶达到1800余吨,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食品安全认证。为应对乳品加工行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今年我区又新上了晋宏、晋佳等加工项目。山西榆次晋宏乳品厂,投资135万元引进温州全套生产线,设计产量1吨/小时,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榆次晋佳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工程,预算总投资1020万元,建筑生产、消毒车间3300平方米,工程投产后,可生产3大系列、18个品种的鲜牛奶、饮料奶系列7560吨,带动农户饲养奶牛1000头,增加就业机会200个,目前工程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蔬菜产业培育了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加工、福大冷冻蔬菜等项目。华玉

荣香椿、福大蔬菜2个建设工程均被列入市“双百”项目,总投资达2868万元。华玉荣香椿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香椿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无土栽培香椿种植基地也将在今年秋季建成,产品远销京、津、沪等大江南北,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84万元,新建保鲜库,续建加工车间,继续扩大规模,研制新产品。福大冷冻蔬菜公司由于资金问题,进展较缓。

今年我区还引进了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生产、加工、销售干果、食用菌、速冻蔬菜等食品。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工程达效后,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科技园区建设迈开大步

我区重点扶持建设金贝植物园、中华羊驼养殖、金威航天育种项目和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以园区建设带动发展高效农业。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省最大的苗木生产企业,金贝植物园为公司的苗木组培生产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500余亩。该园区以“植物克隆”技术为专利产品,主要从事高档观赏型林木及普及型蔬菜、花卉、饲草和经济型绿化树苗的培育、推广,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苗木示范、经销为一体的公园式科技型现代化农业园区,被晋中市列为“双百项目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强之一。中华羊驼养殖是国家农业部“948”科研引进项目,由山西阿帕克有限公司负责实施,主要从事羊驼的引进、试验、推广、普及工作。羊驼养殖开发填补了我国空白,促进榆次养殖业向生态型、特色型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航天育种是航天专家和农业遗传育种专家协作探索的育种新途

径,是21世纪农业发展新领域。金威航天育种基地,占地1000亩,由山西金威航天育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60余万元建成,是以专业开发、试验示范、培育精品为特点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该基地主要是利用太空环境诱变技术、地面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各种粮食、蔬菜、花卉、苗木、瓜果种子。符合农业技术转变的发展方向,对改进我区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将为我区新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在北田镇张胡村建成150亩的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红枣建成乌金山镇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300亩、北田镇杜堡中昌农业示范园区500亩、北田镇贵仁红枣科技示范园100亩、长凝仙

枣果品公司基地亩。养殖建成陈侃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扩建二期工程,新建10户;北胡乔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是完善园区内的公共设施;演武蛋鸡养殖园区,今年重点是鸡舍的续建以及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演武瘦肉型猪养殖园区,今年主要推广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长凝众旺肉羊养殖园区,今年推广的技术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乌金山西沛霖肉羊养殖园区,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建设人工授精站。粮食,张庆玉米示范园区种植饲用玉米500亩。

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榆次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工作中,以工带农、以工兴农,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建起了全省最好、全国较好的精品工业园区。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了以河南白象、江苏恒顺老陈醋、紫晨醋爽、成信油脂、古船面粉、绿叶食品、陈世家

酿、强大饲料等8家企业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体,总投资亿元,全部达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6亿元,年利税突破亿元。如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投产后,年消耗面粉达8万吨;古船面粉有国际一流的意大利生产设备,日处理小麦500吨,可生产不同等级20个品种规格的小麦粉,是山西境内最大的小麦粉加工企业,“古船牌”面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陈世家酿拥有先进的防沉淀过滤设备,年产5000吨醋,大大提升了我区酿醋生产水平;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江苏恒顺醋业和山西成信油脂,通过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民信屠宰有限公司是省政府定点屠宰企业,年屠宰生猪15万头以上,收入达到1个亿,利润800万元,是晋中市“双百”项目之一,对延伸

农业产业链,促进我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作用。今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冷库和熟肉制品加工线,开设了三个冷鲜肉经销点,日销量在36吨以上,“泽榆”冷鲜肉已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打破了“双汇”对冷鲜肉市场的独家垄断局面。杂粮加工实现零的突破——德御公司小米产品已占领太原29家超市,今年又打入了天津23家超市。今年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投资6万元,无偿为农户提供晋谷291 2 3 4 下一页

第二篇: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问题研究

—— 来自四川的实践

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新阶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条件,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的现实途径。为此,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推进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一体化,创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土地有序流转机制、财政投入使用机制和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机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努力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中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率先突破区。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构建新型村庄村落,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片带面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

关键词: 现代农业; 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基地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 明确把“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2013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的重要内容。[1] 四川是农业农村大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农民为主体,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 3790 万亩,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林业产业强县,2012 年全省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达到 3495 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65%。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带动作用明显,2012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001 元,增长14. 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①

一、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作用

加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的重大举措,这一重大举措在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 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条件,努力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当前我省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阶段,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要发挥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撑性作用,着力建基地、强龙头、连市场、带农户,从整体上进一步夯实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突出市场需求建基地,培育有市场、有效益的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与市场紧密相连的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夯实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基础。要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推广加工需要的优良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第一车间”,形成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要着眼产业化建基地,整体推进农畜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既横向扩大产业规模,又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效益。[2] (二) 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综合平台,必将有力提高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布局,突出特色和效益,优化区域布局,连片发展主导产业,以规模树品牌,以规模强优势,以规模增效益。要以基地建设促进标准化生产,实行统分结合的生产组织形式,规范生产行为,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科技支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业的档次和水平。要以基地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围绕基地产业发展集中投入,配套建设路、田、水、电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以基地建设促进集约化经营,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 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的现实途径,促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从我省的现实情况来看,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农村是最广大的地区,农民是最大量的群体。“三农”发展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也必须依靠工业化、城镇化来带动和促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城乡产业互动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养殖,形成与龙头企业加工相配套的原料基地,支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新农村,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三次产业联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同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新型村庄村落民居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促进生活方式和社会事业进步,形成农村新型社区,与县城、镇乡构成县域内的城镇村落体系,促进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和城乡共同繁荣。

(四) 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②的有效载体,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载体,二十字总要求最终要落脚到农村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进步上。这就要求我们,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以产业发展富农,着力培育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将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效果体现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上。要以利益联结带农,通过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把农民组织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随着产业发展实现持续增收。要以加大投入强农,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在国民收入分配、公共资源投向和公共事业发展上向“三农”倾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要以改善民生惠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切实解决饮水、行路、上学、就医、就业等农村民生难题,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着力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一) 把握基地建设的基本方向,扎实推进三化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基地建设的基本方向。要在推进“三化”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推进布局规模化。产业上规模,才能与大市场相对接、与大龙头相配套。省上根据各地资源特点、气候条件和产业基础,确定了一批现代农业、现代林业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就是对全省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目的是要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规模化优势产业带。在此基础上,各产业基地县各自制定生产基地或园区建设规划,打破土地的乡( 镇) 、村、组界限,实现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若干规模化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在产业基地建设中,要高度重视耕制改革、耕地轮作的问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发展的两、三个主导产业实行轮作,有效避免基地一个季节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其他季节又是分散化的小生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一季“抓粮”,其他季节“抓钱”,建设粮食和

一、两个经济作物轮作的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的粮经复合型产业基地。

二是推进生产标准化。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把各基地县作为工作的重点,着力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要抓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比如,合理确定种植业不同品种连片发展中的农户适度种植规模、畜牧养殖小区中农户适度养殖规模等标准,提出可操作的指导意见,为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提供依据。要抓投入品标准化,结合规模化生产需要,统一供应种子( 种苗),提高良种覆盖率; 统一供应化肥、农药等农资,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要抓农业设施标准化,研究大棚、温室、灌溉等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产品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设施标准,研究畜禽圈舍等养殖设施标准,提出可操作的技术导则,提高农户种养生产设施化水平。要抓生产技术标准化,明确生产、管理、植保、防疫等各环节的技术要求,规范操作流程,抓好技术指导和培训,用技术标准来规范种植、养殖作业的全程行为。要抓产品质量标准化,实行贯穿种养生产全过程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建立健全基地农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推进经营一体化。要按照统筹城乡、三产互动的思路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要以市场牵动一体化,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主导产业,围绕市场效益改进品种品质,着眼市场竞争提升产业档次,重视发挥专业市场、物流中心、城市超市和营销大户等龙头对基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努力形成市场牵龙头、带基地、连农户、促产业的发展格局。要以龙头带动一体化,集中扶持一批销售收入产业排位靠前、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重点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完善带动机制,增强带动实效; 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四川农业产业化知名品牌,依托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要围绕龙头企业加工需求优化基地产品结构,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受控原料基地,促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要以机制联动一体化,发挥专合组织一头联龙头、一头联农户的作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 + 专合组织 + 农户”、“专合组织 + 基地 + 农户”、“市场( 含超市)+专合组织 + 农户”等模式,推广资阳“六方合作 + 保险”和岳池县三安蔬菜合作社的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市场与基地、农户之间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参与和受益。

(二) 强化基地建设的基础支撑,积极创新四个机制

劳动力、土地、资金和技术,是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性要素。要着力在要素的组织、整合和创新上下功夫,激发要素活力,促进要素聚集,不断提高产业基地建设的要素支撑和保障水平。

一是创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农民作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基地建设中最关键的劳动力要素; 农户生产组织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中带根本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关键是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把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进产业化经营中,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而找到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子。农民专合组织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统一服务为手段,是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中的特殊功能,尤其要注意发挥专合组织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发展中“统”的作用,抓好“六个统一”: 统一投入品使用( 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 ,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收储销售。要注意发挥专合组织在专业服务中的市场主体作用,在产业基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二是创新土地有序流转机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不流转土地不行,但为转而转、无序乱转更不行。土地流转必须积极稳妥、规范有序进行,既促进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要坚持在完全“自愿”前提下,严格“依法”,充分“有偿”,保证农民成为承包期内土地用益物权的长期受益者和国家增加对农业投入后的收益分享者,给农民带来长久的持续收益。在产业连片规划中,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进行的土地流转,最好首先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进行,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一些种植大户、专业大户或者家庭小农场主。要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财政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的资产等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或业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要注重探索创新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土地保底的收益、土地产出率提高的收益、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增效的收益和务工就业的收益等多种收益的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期限不宜太长,不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产业确定期限,给农民更大的自主权、收益权和发展权。[3] 三是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机制。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围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创新基地建设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式。一方面,要做加法、抓整合,形成聚集效应。除各种直接补助农民的普惠制资金、有特殊要求的救灾资金外,各级政府安排的涉农资金原则上都要整合,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要大力推进以县为主的整合,各系统、各部门到县的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重点突出、各司其职”的原则,做到打捆使用、重点投放用于基地建设,实行“同炒一盘菜,各报各的账,各记各的功”。另一方面,要做乘法、抓放大,形成杠杆效应。对基地建设中具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建设,可将直接投资、补助转化为公司制项目资本金,并以此为平台,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要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财政参股控股的农业担保公司。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补助力度,支持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业担保、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互动机制,化解农业产业经营可能遭遇的自然风险; 探索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引导专合组织建立市场风险调节基金,抵御市场风险。 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机制。在产业基地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各种农业实用科技成果的集成推广应用,真正把专家试验田的产量变成产业基地的大田产量,把专家的试验产品变成产业基地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和高附加值商品。要围绕构建最新实用科研成果集成应用到产业基地的便捷通道,围绕配套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应用,大力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4]一要抓新品种,建立与基地发展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选择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成熟优良品种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二要抓新技术,以增产、增收、节本、省工为目的,实行良种、良壤、良法、良制配套,推广粮食丰产、标准化种养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三要抓新模式,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创新耕作制度,推广轮作、间作、套种等多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有机肥力,提高土地生物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要强化示范带动,在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方面综合示范,带动高效农业规模化。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

(三) 提升基地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基地建设综合水平效益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形成产业基地建设的增长点和农业产业化的新亮点,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产业基地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灌、排、蓄功能,配套改善路网、电网等,提高基地基础设施综合水平。要围绕开展果园、茶园和菜园等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大力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加快建设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产品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设施,切实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要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在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否则就可能使产业发展的亮点成为环境污染的污点。要充分发挥种植业、林业和养殖业的互补优势,大力发展种养加循环、林养加循环,采用“畜 - 沼 - 菜”、“畜 - 沼 - 果”、“鱼 - 粮 - 菜”等循环经济模式,延长生态链、产业链和增收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合理布局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特别要重视在新农村示范片新型村庄村落建设中,将沼气池建设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相配套,既解决清洁能源问题,又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美化、净化农村居住环境。

三、明确突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着力重点 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是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更大成效的综合性举措。四川在全省确定了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其中有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县,有的是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其中不少县同时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与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相比,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内容更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思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构建新型村庄村落,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示范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窗口、推进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联动的示范、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平台,以片带面加快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具体工作中主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 突出产业发展这个支撑,着力培育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必须把产业发展摆在第一位,作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支撑来抓。新农村示范片的产业发展,不是一般性地抓产业,关键是要以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着力抓好三个问题: 一是产业要上规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着力打造和培育区域内主导产业,连片规划,连片建设,实现产业布局的规模化。二是产品要上档次。要与加工配套、与市场对接,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不断改进品种品质,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经济和生态效益好的特色效益农业。三是经营要上水平。要坚持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办法,在建基地、育龙头、深加工、接市场、带农户等环节上下功夫,引导龙头加工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以优质原料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使农民从贮运、销售、加工等环节获得更多收益。

(二) 突出农房建设这个关键,着力打造风貌优美的新型村庄村落。良好的村落民居,既是新农村的形象和标志,也关系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加快构建新型村落村庄,建设新型民居,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规划要高起点。要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从优化农房规划布局、提升农房建筑风貌塑造上着力,抓紧制定示范片村落布局、村庄规划、户型设计,免费提供户型设计图样供农民选择。二是建设要高标准。要注重借鉴和推广地震灾区农房重建的先进经验,在农房和村落建设中体现田园风光,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特别要注意不要简单搞卷帘门、贴瓷砖。建设的方式,要从各地实际出发,与灾后重建、扶贫移民、产业基地、土地整理等相结合,有的新建,有的改造,有的进行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有的进行村庄村落民居风貌整治,扎实稳妥实施。三是管理要高水平。新农村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很大程度上是个管理问题。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的管理,保持清洁、优美的面貌。要以治理环境卫生、容貌秩序为切入点,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活动,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和提升。 (三) 突出配套设施建设这个基础,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备条件,也是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平台。要坚持“两个围绕”: 一是围绕产业发展抓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围绕产业发展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新农村示范片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能为建设而建设,要真正落脚到服务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要围绕所培育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抓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农田、水利、道路等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形成综合效益。二是围绕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抓生活设施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现实、最急需、最盼望的事情入手,抓好交通路网、集中供水、能源电力、广播电视等建设,加快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在村庄村落民居建设的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促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互动。

(四) 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目标,着力推进农村改善民生。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民生、让农民过上更好生活。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 一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要围绕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的新型社区,强化县、乡镇公益性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延伸到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建立示范片村级公共服务站点,积极发展农技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就业服务、信息服务和各种社会管理服务等,支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文化、法制、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要围绕农民的民生需要,大力改造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兴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等生活设施,发展农民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物流配送设施,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村商业网点,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

(五) 突出基层组织这个保障,着力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要选好配强村支书、村主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运用村民自治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推行村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三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要支持示范片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完善、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产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明确这样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无论是培育产业、扶持企业,还是构建机制、推进工作,都必须坚持、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作用,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全面小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关系问题: (一) 准确把握培育产业与致富农民的关系,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以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全省多数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比较滞后,在较长时期内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还需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增收致富全面小康目标。因此,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林业和现代畜牧业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等非农产业,在我省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丘陵地区、盆周山区,要主要推行“龙头带动、农民主体”的模式,把农民组织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中,使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我们在基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要将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定位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产业增值。要切实将产业发展的目的定位到带动农民增收上,将产业发展的效果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防止片面追求产业规模而忽视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建设的倾向,坚决防止搞参观好看的典型,使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过程成为我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过程。

(二) 准确把握扶持业主与带动农民的关系,坚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以带动农民参与经营和受益为前提。我们强调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说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不需要扶持龙头企业、引进业主。相反,必须高度重视引进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关键是扶持什么样的龙头企业、怎样扶持,引进什么样的业主、怎样引进。对龙头企业的财政扶持要将其带动农民参与经营和持续增收作为前提,看它是否与农户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具有实际的直接带动效果。如果龙头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直接有效地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那就不能简单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引进业主关键是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更不是与农民形成竞争,把农民挤出传统增收致富的产业。[6]因此,不能以财政资金、优惠政策去引进对农民只有竞争而没有带动的业主。要引进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农户家庭和农民专合组织干不了的关键环节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比如,引进业主建核心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基地建设,引进业主从事良种繁育、种苗生产等,引进业主与农民股份合作共同建设基地,引进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并与基地形成紧密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 准确把握规模经营与组织农民的关系,坚持产业规模发展以组织农民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2012 年 12 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着重强调“适度规模经营”。科学研究也表明,因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灌溉条件、交通条件、种养植品种等因素,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农业生产率随着农户( 农场) 种养植面积增加反而会有递减的趋势[7]。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但关键是把握好“适度”。特别要看到,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布局,主要是指宏观层面的产业规模,而不是微观层面的户均种植养殖规模或单位种植养殖规模。户均规模要不“贪”大、求“适度”,通过专合组织的统分结合机制,把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组织起来,实现区域内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因此,在建设产业基地推进连片开发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注意以组织农民为基础,创新生产组织方式,特别是不能通过人为地堆大户、赶进度推进土地流转来实现基地“产业规模”。

(四) 准确把握政府推动与动员农民的关系,坚持推进工作以调动和发挥农民积极性创造性为动力。无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还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推进,都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引导作用,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增强推进工作的合力。但必须始终坚持把政府的领导推动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做到农民自己要干,而不是要他干。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推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建、民事民管”的机制,注意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搞强迫命令、强行推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来源:经济学家

第三篇: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我部决定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

一、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对于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规范农业园区发展,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为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树立新样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农业样板园区,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形成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重要作用。

(二)为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行产学研结合,提升和强化农业园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功能,建设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密集应用区和辐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组织管理创新,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打造新基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挥其设施装备先进,人才资源丰富,组织管理高效的优势,构建起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民有机联系、沟通直接的新型信息传播网络,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打造一批实训基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周边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提升区域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四)为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搭建新平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等主体健康发展。强化

2 各类生产主体的联合与合作,探索适合不同条件的农业生产投入、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体制机制,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形成农户与市场更加有效的对接机制,推动建立符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五)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挥农业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拓展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培育农业的新兴产业,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文明传承载体,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农业、关心农业、重视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农业园区和农业生产示范区(场、片、园)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农业产业,加速推进

3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以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建设为根本方向。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确保可看、可学、可推广,坚决杜绝“形象工程”。

二是以保护耕地和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必须严格保护耕地,不得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严禁各种圈地和滥占耕地行为。必须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严禁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生产经营。

三是以多种形式并举的产业发展为主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优先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农产品加工、生态休闲等产业,加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杜绝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不千篇一律。

四是以多元化生产经营单位为建设主体。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4 和科研推广机构等各类主体参与园区建设,尤其要充分发挥农民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各级农业部门及有关单位要制定并切实落实扶持政策,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多方支持的良好格局。

(三)创建目标。从2010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加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创建条件、布局与重点建设任务

(一)创建条件。拟申请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建设规划科学。园区建设规划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布局开放,形式多样,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代表性。

2.主导产业清晰。园区主导产业能够体现当地农产品生产优势与特色,产业化水平高,产业拉动作用明显。

3.建设规模合理。园区经营规模与生产条件、环境承载能力、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相匹配,根据产业差异、区域差异、建设主体差异,合理确定园区的建设规模。

5 4.基础设施良好。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条件配套完善,设施装备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无害化安全生产条件,管理服务设施齐全。

5.科技水平先进。园区具有稳定的技术依托单位,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示范场所,引进示范成效显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已培育和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农机大户。

6.运行机制顺畅。园区建设主体清晰,管理部门明确,规章制度健全。已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当地政府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支持园区发展,农民群众欢迎,发展环境良好。

(二)布局与重点建设任务。依据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在农产品优势区、大中城市郊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大类型区域中择优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优势农产品区域。在水稻、小麦等16个主要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和复合产业带(区)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突出粮棉油糖、畜禽和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示范和技术培训功能。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着力提升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水平,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的亮点和样板,为提升优势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

6 产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大中城市郊区。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大中城市郊区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突出蔬菜、水果、食用菌和花卉等高效园艺作物安全生产示范、优质高效畜禽标准化生产示范和都市型农业发展带动功能。在不断提升城市“菜篮子”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生态休闲基地,辐射带动我国城郊地区园艺产品安全生产、优质畜禽产品安全生产和都市型休闲农业发展。

3.特色农产品区域。在10大类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生物质产业发展示范功能。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优质、高效、生态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核心示范区和生物产业发展的先行区,为推进我国特色农产品产业持续高效发展和生物质产业合理开发,促进欠发达区域农民增收致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园区认定与管理

(一)认定方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认定,实行“建设单位申请,当地政府同意,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初审,农业部批准”的方式,即:由园区建设单位提出申请,经所在县或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送至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省级农

7 业主管部门初审通过后,推荐至农业部;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评审,经农业部常务会议审定并公示后授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称号和标牌。

(二)管理与考核。农业部成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制订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负责组织园区申报、评选和公示等工作;对园区运行进行考核,定期发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报告。

在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下成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家委员会,开展咨询论证、评估和技术指导工作。

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筛选、初审、推荐和申报工作,并对园区运行进行跟踪和监管。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取“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退”的考核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园区撤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称号和标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作为规范本地区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和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涉及多个农口部门的省(区、市),要建立省级农口部门国家现代示范园区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由农业厅(委、局)牵头,负责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园区创建

8 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政策扶持。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相关扶持政策。现有各类农业投资渠道安排的项目,应向示范园区倾斜。要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园区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提升示范园区发展水平。

(三)加强工作指导。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中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切实发挥行业特点和技术优势,加强对本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规划指导、业务支持和资源整合,推动本地区农业示范园区健康有序发展。

(四)搞好总结宣传。各级农业部门要及时了解示范园区发展的有关情况,不断探索和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典型宣传与推广,为示范园区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9 附件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管理,根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创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为主要任务。

第三条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应以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建设为根本方向、以保护耕地和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多种形式并举的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多元化生产经营单位为建设主体。

第四条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纳入本地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扶持政策,保障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农业部负责提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0 意见,制订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等。省级农业部门负责指导本省(区、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并对园区运行情况进行跟踪与监管。

第六条

农业部成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设在发展计划司。其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等;

(二)负责组织园区申报、评选和公示等工作;

(三)对园区运行进行考核,以农业部名义定期发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报告。

第七条

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下成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一)受委托开展园区发展规划制定和园区建设指导等咨询工作;

(二)受委托承担园区咨询、评估、考核等工作。 第八条

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及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联席会议的职责是:

(一)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筛选、审核、推荐和申报工作;

(二)对园区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

(三)对园区建设与发展进行指导与支持;

(四)协调解决与园区建设发展有关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

申报与认定

第九条

各地建立的高标准、高水平的农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区(场、片、园),均可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第十条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申报条件为:

(一)园区土地利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保护耕地,不存在各种圈地、滥占耕地以及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等行为。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不存在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二)园区处于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范围内,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代表性。

(三)园区具有专门的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规划和实施方案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四)园区主导产业明确,能够体现当地农产品生产优势与特色;产业化水平高,产业拉动作用明显。

(五)园区经营规模与生产条件、环境承载能力、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相匹配,根据产业差异、区域差异、建设主体差异,分别确定不同园区的规模标准,不设定统一指标。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引领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能力较强。

(六)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种植业园区应具备标准化、机械化生产设施,综合机械化率平原地区达到80%以上、山区达到50%以上;养殖业园区应具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设施和污染处理设施,符合标准化规模养殖、水产健康养殖以及疫病虫害防控要求;综合型园区生产区、加工区、服务区布局合理。

(七)园区生产科技水平处于当地领先水平。种苗统供、良种覆盖率达100%,主推技术基本普及,实现病虫害防治专业化。农作物单产和畜禽个体生产能力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至少有1家省级以上(含省级)科研教育或技术推广单位作为园区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或依托单位。

(八)园区内有相应规模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区,具备长期经常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的设施和人员条件,年直接培训农民2000人次以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明显。

(九)园区具有较完善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生产过程符合良好农业规范,主要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十)园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废弃物综合利用程度较高,符合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要求,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

(十一)园区建设主体清晰,管理部门明确,内部制度

13 健全。已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机制,运行顺畅有力、经营状况良好。

(十二)当地政府支持,农民群众欢迎,发展环境良好。 第十一条

各地按照“建设单位申请,当地政府同意,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初审,农业部批准”的程序组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一)农业部下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申报通知;

(二)符合条件的园区根据通知要求,提交申报材料,经所在县或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推荐至省(区、市)农业主管部门,省级有关部门创办的园区可直接向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申报;

(三)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初审通过后正式上报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涉及多个农口部门的,须经省级农口部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后联合上报。直属垦区可直接上报。

第十二条

申报材料主要包括:

(一)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或直属垦区的正式上报文件;

(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申报书,主要包括园区的基本情况、运行现状、申报理由、审核意见等;

(三)其他有关材料,主要包括园区成立的批复及相关材料、园区建设规划或建设方案、园区管理制度、财务报表、产品认证等,养殖业园区还应提供动物防疫条件审核

14 合格证书等。

第十三条

农业部按照以下程序认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一)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将各地上报的园区申报材料送部内有关司局,有关司局对各地申报的园区材料予以审核,提出推荐意见;

(二)对有关司局同意推荐的园区,由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家委员会专家,依据有关条件进行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

(三)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家委员会评估通过的园区,由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进行评审;

(四)通过评审的园区,提交农业部常务会议审定,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建设信息网和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上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五)公示通过的园区,由农业部批准授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称号和标牌。

第十四条

经认定的园区,农业部在有关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地方各级农业部门应予以重点支持。

第四章

考核与管理

第十五条

农业部和省(区、市)农业主管部门对园区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实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退”的考核管理机制。

15 第十六条

农业部对园区的建设与运行实行考核,考核采取书面考核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程序为:

(一)各园区应于每年11月底向省(区、市)农业主管部门提交工作总结;

(二)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各园区上报的总结材料进行审核。每年末将本省(区、市)园区运行发展总体情况、审核意见及各园区工作总结报送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办公室;

(三)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办公室在审核各省上报材料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园区进行考评,确定考评结果,并定期发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报告》。

第十七条

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设施装备水平提升、科技示范推广能力发挥、产业发展与带动、经营管理和组织化水平、农民教育培训以及园区效益等方面。

具体考核指标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农业部对考核情况予以通报。对考核不合格的园区,撤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资格。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经考核程序,直接撤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资格。

(一)擅自改变园区土地用途性质,侵占基本农田,违

16 反国家土地利用政策的;

(二)侵占农民权益,损害农民利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园区主导产业非农化严重,已基本丧失农业生产功能的;

(四)发生重大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 有其他严重违规违法行为的。

第二十条

对被撤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资格的园区,农业部不再受理申报。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四篇: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

案由: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 提案者:赵文筠 提案内容:

在政协临泽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县委书记张学勇讲话和政协主席李多瑛、张晓兰对政协第八届工作情况报告,报告中所指:“活力临泽、富裕临泽、秀美临泽、宜业临泽、幸福临泽的决策部署,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等重大问题,开展协商建议,为实施“十三五”规划添力、增推力、聚合力”体现客观发展规律,也符合时代特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这几年临泽县农业得到很好发展,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突出,总体而言农业生产还处于小生产的耕作方式,对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农业水平整体提升,以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土地整改: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种植模式已经明显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土地分户承包种植,除了土地边界,农田道路与沟渠造成土地浪费之外,最大的障碍是无法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装备进行大面积耕作,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和标准化。

二|、鼓励土地流转或托管:土地要走规模化之路,而现行土地制度是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以农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使土地连片规模化生产或流转方式是解决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发展、支持应与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选用政治坚定,有本领的致富带头人和合作组织领导人。

四、要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及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业本身积累很低的一个产业,靠农业自身积累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五、鼓励和积极引导农业企业走进农村,建立基地,做长产业链,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农业企业基地的建立,从源头上控制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从而为整个产业链打下坚实的品牌基础。

六、对职业农民培训: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组织形式也要与之相适应。

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在全县各乡镇设立市场信息公开大屏幕随时更新,放便农民对市场多了解,不被市场人为或其他不明因素盲目种植、二道贩子压榨、利益层层缩水造成农民信心打击,产业失调现象。

八、市场规范整顿:对于无风险抵抗力、黑心商贩、投机、扰乱市场的企业和个人望有关部门监督、监管。

九、交通安全:原小屯乡街道现有企业5家其中:临泽县金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小屯粮站、甜菜收购点、番茄酱厂、康宇种子公司是目前种子和农产品交售的集散地。农民在交售种子时要路过X218线十字路口,因十字路口东西方向比X218线低4-6米属于上下坡路,在进出时无法看清路过的车辆,时有大型车祸发生,为了考虑农户安全,我建议设红绿灯并架设监控,在1公里之内多设减速带和警示标志。

第五篇: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赴靖边、榆阳、神木等县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2008年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2008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6倍和7倍。2008年全市

上一篇:关于支教申请书的下一篇:关于英雄的手抄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