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发展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关于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组装集成,其应用研究发展必将带动一批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与工程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推动我国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传统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篇:关于农业发展论文

关于都市农业景观发展的思考

摘 要: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农业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规模扩张,乡村面积缩小,远离自然的人们对农耕文明和农业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文章着重以都市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景观在城市中存在方式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都市农业;农业景观设计;生态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Thinking about Urban Agriculture Landscape Development

BO Lin,QI Su-p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7,China)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design; ecological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前言

都市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一些美国的经济学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指的是在位置处于城市或城市周边,与城市联系密切并专门服务于城市的农业。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危机有所加剧,我国必然更加重视都市农业的发展,更加合理规划、高效利用城市中每一寸土地。将城市绿地用于种植业等农业活动,场地必将受到限制,但其意义却很重大,正如《杂食者的困境》作者迈克尔·波利安指出的一样,“虽然自种菜园产出很小,但却不失为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都市人与食物亲密接触,不增加开支实现健康饮食,减少对产业化食物链的依赖”。因此,都市农业景观不仅增加了城市绿化的多样性和覆盖率,还延续了古老的农业文明、传承了农耕文化,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发展都市农业景观有利于效改善农业发展的困境、使我国农业向观赏型、生态型和服务型过渡。通过利用与农业相关的资源来开发城市及周边景观绿化,吸引人们来观光游览,休闲集会。这种景观模式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还对儿童文化教育、改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有限的面积内开发新型的农业景观模式来吸引人们对都市农业景观关注和参与相关研究还有待加强。

二、都市农业景观的功能分析

(一)生态服务功能

都市农业景观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农业景观生物种类丰富,具有提供基因材料的潜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中的生态危机。都市农业景观还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随着气候的变化这种功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增加社会公益性

农业景观有地域性、季节性等特征,视觉效果丰富多元,大片的农作物有规律的生长为城市环境注入无限活力,色彩变化丰富的街景同时拥有美学价值和观光价值。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功能是农业景观的两个重要职能,通过介绍特色植物、展示濒临灭绝的植物标本、讲述农业文明发展进程、展示高科技生态农业成果等形式展现出来,成为科研和教育实习基地,唤起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增加经济效益

城市范围扩大,导致土地使用也发生了变化,食品供应地远离城市,运输成本增加。在城市中规划发展都市农业景观,可以为市民提供不同层次的食品需求和生产原料,减轻了对外来食品供应的依赖。开展都市农业景观旅游业有利于为当地政府带来经济效益,为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

三、国内外都市农业景观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国外都市农业景观发展概况

农业旅游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起源于德国的山区和法国的沿海地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与农业相关的观光旅游活动相对丰富与完善。在一些都市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配套设施相对完善,都市农业并非边缘活动,市民参与程度很高。以美国为例,由于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都市农业面积占美国总领土面积的10%,产出商品的价值更是占到全美农产品总值的30%以上。美国的都市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农场、牧场为主,一项研究表明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在近3年中参与过与农业相关的休闲旅游,其中以体验和教育为目的的形式更受欢迎。法国巴黎是国际型大都市,但这并没有阻碍都市农业在巴黎的发展,无论是都市生态休闲景观还是食品供应都能达到国际水准。巴黎的都市农业倾向于走工业化、科技化的道路,着力于研究发展设施精细农业,尤其在利用高新技术种植新鲜水果、蔬菜、花卉,以及为市民营造运动休闲场所、青少年涉农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①。慕尼黑不仅是德国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依靠其独特的田园风格和人文景观在国际享有盛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慕尼黑政府在城市近郊实施了“绿腰带项目”,即指在城市外围没有被开发利用的地带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开发新颖独特的农业产品和休闲场所,以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日本是亚洲最早发展都市农业的国家,因其国土面积狭小耕地资源有限,园区规模多呈点状和片状分布,结构多以观光园结合果蔬生产、花卉种植为主。园内小型现代化园艺生产设施先进,故形成的农业景观多小而精致赏心悦目。

(二)我国发展都市农业景观发展概况

我国在20世纪80年后期开始在广州近郊出现观光果园,农业景观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景观随之得到市民的青睐,北京、上海等地吸取国外优秀设计经验,率先开始了自身的探索实践。

北京注重农业景观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公益功能的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据资料显示,全市发展各类农业观光园、采摘园2000多个,建立了100多个市级民俗旅游村和7000多个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受到各个年龄层次市民的青睐②。先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有力的促进了北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了北京农产品的竞争力。

上海市将都市农业列入“九五”规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纲要的城市。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景观农业已经在观光旅游、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依托于崇明岛打造的生态休闲岛屿,就充分利用分散的楔形田块加以规划设计营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景观,形成天然城市绿色屏障,是市民体验农业的好去处。上海还重点发展了一系列的都市生态农业系统,如绿色食品生产系统、都市园林绿化系统、生态农场系统和生态牧场系统等。

四、我国发展都市农业景观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一)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生态农业园区。园区的设计首先要尊重自然,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符合审美情趣,结合生态农业理论,以高新技术为保障,弘扬农业文明为主线,兼具生态和社会价值,又能获得经济效益,吸引让更多的游人的参与体验。

(二)社区农园。在住宅区或住宅区的周边将具备种植条件的土地综合管理,分割成独立的单元,供居民自己种植蔬菜水果。劳动过程中市民不仅能了解农业知识还能自己自足,缓解城市食品供应的压力。这种小规模的社区农园提高了城市中缝隙空间的利用率,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都市农业景观发展的新鲜力量。

(三)高科技农业园区。高科技农业园区占地规模较大适合在城市近郊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是高科技园区的目标。有些园区对外开放,接受学习参观、技术研讨;有的则不接待游客,只作农业生产用。高科技农业园区不但优化了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更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安全、新鲜、优质的农副产品的需求。

(四)科普教育园区。园区主题应丰富多样,例如对稀有植物标本或传统农具的展示,向人们直观传递相关知识,增加人们对农业的了解,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农业文化、感受农耕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五)存在于家庭中的微型农业。城市中随处可见一些闲置的狭小空间,只要有充足的光照这些空间就可以用来发展都市农业,例如屋顶、阳台、厨房等等,它具有投入成本低、易于操作、获益显著的优势。如果能够赋予这些闲置空间新的定位和功能,它们同样能为都市农业景观发展创造价值。

五、结语

政府的引导和良好的政策支持对促进都市农业景观发展起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在1991年起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甚至2008年公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中无任何与农业用地相关用地③。政府应该把都市农业的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增加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都市农业的引领作用。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人们积极参与。都市农业景观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群众对都市农业重要性的了解和认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胡蓉. 未来都市——浅谈都市农业景观及延伸[J].大关周刊2011(38):546.

② 陈树俊.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0).

③ 刘娟娟、李保峰、宁云飞、张卫宁, 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策略体系[J].规划师,2012(3).

参考文献:

[1]胡蓉.未来都市——浅谈都市农业景观及延伸[J].大关周刊,2011(38).

[2]陈树俊.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0).

[3]刘娟娟、李保峰、宁云飞、张卫宁, 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策略体系[J].规划师,2012(3).

[4] 陈玲、丁楠,都市农业景观发展探析[J].农技服务,2012,29(3).

[5]王娅、胡希军,观光农林园景观生态规划初探[J] .中国园林,2012(5).

[6] 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都市观光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的初[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

[7] 李艳秋、申瑞玲、高鹏,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0(8).

[8]李志敏.发展都市农业提高农村综合效益[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8).

[9]车生泉、郑丽荣、吕宾,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设计的方法[J] . 中国园林,2010(10).

作者:薄琳 祁素萍

第二篇:关于精细农业的发展分析

“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组装集成,其应用研究发展必将带动一批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与工程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推动我国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传统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核心,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正是信息技术革命为这一技术思想的实践,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千百年来的作物生产,都是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在区域或田块的尺度上,把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也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品种选择、土肥监测,通过地区试验积累的适于当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向农户推荐使用。实际上,即使在同一农田内,地表上、下影响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的明显时空分布差异性,包括农田内作物病、虫、草害总是先以斑块形式在小区发生,再逐步按时空变化蔓延的特性,早已为人们所认识。本世纪初期,科学家就研究报告过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特性,如N、P、K、pH、SOM含量等在田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近年来,关于在农田中实施土壤肥力、植保和作物生产定位管理(Site Specific Crop Management)的技术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著名厂商先后向市场提供了装有空间定位和产量传感器的现代谷物联合收获机,已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自动采集以12—15m2为单元的小区产量与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模糊聚类分析软件自动生成农田内作物产量分布图。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平均产量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进行精细农作管理。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濟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为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服务。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找准切入点,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在国际科技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即认识农田内小区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定位处方农作。它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在我国可先在规模化农场、部分大城市郊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广大农村农田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仍较落后,实现广域的现代农田精细经营尚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的尺度上对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

(作者单位:鸡西市园林管理处)

作者:孙燕涛

第三篇:关于发展农业保险的有益探讨

作为全市最大的财险公司,农业保险一直是廊坊人保财险的传统业务。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农业保险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已经构建了遍布全市城乡、成熟完善的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了涉农保险服务体系,有效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显著提升。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和我国的经济形势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情况下,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廊坊人保财险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加快农业保险业务发展,是公司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就做好“三农”工作做出重大部署,并把发展农业保险也纳入了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范畴。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了政策保证,农业保险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机动车交通事故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工伤责任保险等一系列强制保险的出台,特别是农村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一系列涉农险种的出台,为更好地解决服务“三农”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也说明了保险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发展农业保险,符合国家发展大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廊坊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加强“三农”工作,支持并转发了廊坊人保财险《关于加快发展县域保险,支持服务“三农”的决定》等有关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办法措施,使广大农民的风险观念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需求日益增强。把农业保险作为廊坊人保财险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具有社会关注、政府支持、农村需要的“天时”。作为人保财险公司,应该充分抓住并利用好这个“天时”,为实现全面又好又快发展抢得先机。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地利”

廊坊属于典型的“小城市、大农村”的格局。全市总人口

3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8万人,占比高达80%;耕地面积38.6万公顷,常年粮食播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130万吨以上;养殖业五畜兴旺,其中能繁母猪、奶牛存栏量分别达到14万头、7.5万头: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大中型拖拉机近万台,小型拖拉机达到8万余台,农用运输车及三轮车保有量达到21.6万台。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巨大,农业保险市场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7年,廊坊人保财险开办了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共承保政策性能繁母猪55593头,承担保险责任总额5801.83万元。2008年,承保政策性能繁母猪74231头,累计承担保险责任总额7310.97万元;承保政策性奶牛18507头,累计承担保险责任总额8979.09万元;承保政策性小麦、玉米、棉花共574051.5亩,累计承担保险责任总额1.57亿元。两年农险共支付赔款795.24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农户的经济利益。可以说,农业保险已成为廊坊人保财险业务发展和增加效益新的亮点。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农业保险还存在着承保面不足、农户主动参保意识不强等问题,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影响着农业保险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我们认为,要保持廊坊人保财险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就是要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把做大做强农业保险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业务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扩大规模,提供保障,发挥优势,搞好服务;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保险制度和机制的创新,积极培育农业保险市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为消除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提供有益的保障。同时,应着眼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主动发挥“地利”优势,挖掘资源潜能,形成规模效应,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更需要高度关注“人和”

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应坚持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乡镇、农户、保险公司四位一体的方针,充分发挥好人保系统协调联动的服务功能,靠优势、靠关系、靠服务、靠影响去抓好农业保险的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险种推广创新。要在政府补贴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基本保险与补充保险新机制的优越性,并通过对农险的进一步推广开发,结合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从生产领域扩充到加工、流通领域,不断扩大险种的覆盖范围,补充保险的投保率,提高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营销思路创新。要学会营销政府,善于和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打交道,多沟通,交朋友,密切关系。要积极寻求建立农村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在巩固现有农村保险市场的同时,引进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网络营销体系。要敢于和善于竞争,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服务优势,努力搞好承保、理赔一条龙服务,进一步贴近乡镇、贴近农户,为农险业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争取不断扩大农险市场份额。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举措创新。一是强化联合服务。通过农村展业、科技部门下乡指导等方式,深入农村田地和养殖场点,宣讲事故案例,宣传保险条款,普及科普知识,提高农户风险意识和参保意识。二是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好各项防灾减灾工作,使农户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并在灾害性天气到来之前采取相应措施,将灾情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加强疫病预防检查工作。主动与畜牧部门合作,加强对重点地区、重要传染病的提前预防检查,共同防范养殖业风险。四是建立大灾理赔应急机制。建立农业大灾快速理赔体系,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上下协调,统一步调,集中全市系统力量搞好快捷的理赔服务,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口碑推动农业保险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刘 静

上一篇:家校沟通的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师初中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