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案设计

2024-05-09

黔之驴教案设计(精选8篇)

篇1:黔之驴教案设计

《黔之驴》教案设计3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

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

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

竟是怎样的~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放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然骇遁噬搏狎不胜跳踉阚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

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

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

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

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

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

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

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

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

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呜”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

gB。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

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

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

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

(2)黔驴技穷: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

黔之驴

柳宗元

黔之驴

①写黔驴来历及虎初见驴的心态。

②写虎识驴、吃驴的过程

A写驴的叫声给虎的.感觉。

B.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终于识破真相。

C.写虎吃掉驴,取得了胜利。

(屈雪辉)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课文所讲道理是教学的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三,积

累一些文言词汇,是本文的难点。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寓言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通读课文。

思考: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做课后练习三。

三、学生分段口译课文。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

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五、课文分析。

1.利用课后练习一,清理课文的层次,熟悉每个层次里的关键性词语。

2.在做好课后练习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

无能的合物。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

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

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明确: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

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

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4.点明

篇2:黔之驴教案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  教时

教学目的: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掌握本文的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难点: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掌握本文的成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学过一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则。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用比喻性的`故事寄托一些道理,具有短小精悍,讽喻性,劝诫性等特点。我们在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属山西省)人,世称柳河东。因终官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本文是一篇寓言,选自《柳河东集》。是其《三戒》之一。《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古称“三戒”。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黔 qián   窥 kuī   骇 hài    遁 dùn

噬 shì      狎 xiá    踉 liáng  �� yìn

篇3:《黔之驴》教学设计

1.把握词义, 疏通全文。

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3.寓言的深广含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文题

二、听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勾出生字。

三、词语解释

小试身手 (多媒体展示)

1.船载以入 (用船) 2.稍出近之 (靠近, 接近) 3.蹄之 (用蹄子踢) 4.尽其肉 (吃尽) 5.蹄之 (代词, 代老虎) 6.计之 (代词, 这件事情) 7.然往来视之 (然而, 可是) 8.庞然大物 (……的样子) 9.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10.以为神 (把……当作) 。

四、学生结合注释, 试译课文

1.学生自译。

2.指名翻译, 师生纠错。 ( 多媒体友情提示)

五、赏析句子

认真阅读课文, 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描写老虎或者驴行动和心理的词句, 然后选择几句, 做一点赏析。

教师举一例分析, 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同时幻灯片展示。

1.蔽林间窥之。 (蔽”这个动词表现虎怕驴, “窥”既反映了虎好奇害怕迫切希望了解驴的心理, 又反映它的谨慎)

2. 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跳踉、断其喉。 (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虎怕驴、识驴、吃驴的过程, 也刻画了老虎机智勇敢和善于斗争的形象)

3. 以为神。 (心理描写, 形象地写出虎初见驴的敬畏警觉心理)

4. 觉无异能者。 (心理描写, 表明老虎对驴的认识开始由表象向本质深入)

5.驴一鸣……蹄之 (动作描写。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六、寓意探索

提示思考的角度,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同时幻灯片展示。

1.从老虎的角度分析: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 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就一定能战胜它。

2.从驴的角度分析: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 有了真知识、真本领, 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不能做只有外表, 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学会变通, 主动适应环境)

3.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 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七、对照板书, 总结全文

八、学生再读课文

九、拓展——分组开展辩论

辩题:正方观点:黔之驴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驴自己造成的。

反方观点:黔之驴的悲剧的根本原因不是驴自己造成的。

写出自己小组的观点和论据, 反驳对方的论据, 总结本方的观点。有辩论的形式, 重点是让所有学生在辩论中更明事理, 更受启迪。

附板书:

害怕 庞然大物

机智警觉 小心谨慎 鸣 外强中干

仔细观察 心理

善于斗争 虎 用计探究 动作 蹄 驴 不辨形势

内心大喜

篇4:《黔之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

2.学习课文中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了解虎与驴的性格特征。

3.理解文章的寓意,通过独立深思文章的寓意,提出多角度的创造性见解。

4.了解古代寓言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狐假虎威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那么当老虎遭遇了驴,他们又将上演怎样的一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为我们讲述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的故事导入,简洁明了而且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快速进入课文,减少文言所带来的阅读心理障碍与审美障碍。)

(二)介绍作者

柳宗元有一首著名的诗——《江雪》,大家还记得吗?(师生一起背诵)……《江雪》从文学体裁上讲是什么?(学生回答,五言绝句)而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板书)。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寓,寄托的意思,一般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比较深刻的道理,也即寓意,惯用拟人手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寓言故事——《黔之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教师朗读,读的过程中强调个别易读错的字音(好、窥、憖憖、噬、狎、踉、阚)和易写错的字词(窥、憖憖、噬、阚),作为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设计意图:教师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字音字词的读法,句读的划分,文章的节奏,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

2.接着学生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首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然后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寻求小组成员的帮助);最后全班同学交流合作,解决小组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总结课文中重要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

(1)通假字

技止此耳(“止”通“只”,只,仅。)

(2)词类活用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稍出近之(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靠近。)

驴不胜怒,蹄之。(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断其喉,尽其肉(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吃完。)

(3)一词多义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作)

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4)古今异义

稍出近之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因跳踉大阚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以为且噬己也

且,古义:将要 今义:并且

益习其声

益,古义:渐渐 今义:好处

(设计意图:文章虽短小,但文中出现的文言词用法比较复杂,宜进行归纳讲解,便于学生掌握。)

(五)设计问题,探究寓意

设计问题:

1.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虎,哪些语句描写了驴,请你找出来。(找学生读出句子)

2.找出描写老虎心理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3.找出描写老虎动作的词语或句子。

4.老虎对驴的态度有何变化?(惧驴——识驴——吃驴)

5.再读课文,揣摩老虎的心理。

读出寓意:

1.介绍寓言的特点: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世界中的讽喻世界,常用篇幅简短的假托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常常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

2.引导学生思考本文的寓意:在品读驴虎形象的基础上,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在驴一点一点丧失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1)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2)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从其他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相互间可以自由讨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多角度)

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从驴的角度:我们不能做那些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

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预估对手的实力,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六)拓展迁移

印发《三戒》的另两戒给学生,让学生合作读出文章大意及寓意。

(七)作业布置

1.复习字词,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2. 背诵《黔之驴》全文。

依据:通过课后的巩固复习,加深印象,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一目了然突出了文章对虎和驴的心理、动作描写,以及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所表达的深刻寓意。一目了然,通过板书回忆课文,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难点,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篇5:黔之驴教案设计

张村田

柳宗元

导 学平台

课 标 要 求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寓意。

2、了解寓言中驴、虎的形象对于表现寓意的作用。

3、理解成语“庞然大物”“黔驴之技”“黔驴技穷”的含义。

[学 法 点 悟]

本文故事生动,文字浅显,可由学生自读。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到本文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从驴被虎吃的角度看)。

[整 体 感 知]

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讽刺了那些本无才却身居要位、仗势欺人的达官贵人。全文虽简短,但寓意深刻,技法高超。学习了黔之驴之后,我们应该明白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

[疑 难 解 析]

质疑: 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解惑:非常害怕,认为驴是一个庞大的家伙,是一个神物,只敢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 它。

质疑: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解惑:老虎经过大胆、谨慎地试探,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发现驴的本领不过“一鸣”“蹄之”,知道驴的伎俩不过如此,不是自己的对手,自然非常高兴,敢接近驴。

质疑:驴的结局如何?

解惑: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质疑: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解惑: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语 言 揣 摩]

1.蔽林间窥之。

这句话用词形象、生动,细节描写传神,逼真。如“窥”字指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这种看是偷偷地看,是观察;文中自然是指从树林的缝隙中偷偷观察。这个“窥”字用得极形象,极准确,把老虎那种敬畏、小心谨慎的样子刻画得淋漓尽致,又表现出老虎十分想探出对方底细的急切心情。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这句话中,“骇”用得好,“远遁”用得更妙,正是因为老虎非常小心谨慎又急于摸底,所以驴的叫声才显得那么可怕,以致于远远地逃走了。老虎“甚恐”的样子也写得栩栩如生。

3.“放之山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个省略句。“放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它放在山下。

4.“莫相知”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莫”可译为否定词“不”,“相”这里指代驴,不是互相的意思,意思为: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在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研 究 课 题]

1.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古文部分大致可以分为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五类。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组成《三戒》。

2.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参考题目:《黔驴新编》《鄂驴之技》

3.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本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学习时应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把握寓意。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黔之驴》选自 ,作者是唐代著名的 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除他之外,唐宋八大家中还有 也是唐朝人。

二、字音字义

1. 给下列字词注音。

黔( ) 窥( ) ? ) 遁( )

噬( ) 狎( ) 倚( ) 踉(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黔( ) 庞( ) 骇( )

默( ) 宠( ) 该( )

黠( ) 拢( ) 赅( )

3. 解释加点的词。

(1)船载以入 ( ) (2)虎大骇 ( )

(3)驴不胜怒,蹄之( ) (4)益习其声 ( )

(5)尽其肉,乃去 ( ) (6)因跳踉大阚( )

三、语言积累

1.翻译下列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

(2)技止此耳。

(3)觉无异能者。

(4)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蔽林间窥之。

2.《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故事,由此演化出的成语有 、、。

3.课下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十个。

四、朗读背诵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表明老虎心理变化的词语,熟读成诵。

五、问题探究

分析下列词语中所体现出来的虎的心态。

蔽、窥、稍、远遁、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答:

六、欣赏评价

本文的寓意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理解,请从下列角度说说本文的寓意。

从虎的角度

从驴的角度

七、拓展阅读

蜘蛛与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W②其脑,果腹而去。

(《庸庵笔记》)

注:①飘:暴风。这里指迅速。②W(gǔ:)吸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齐师败绩

③果腹而去 ④如是者三四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登轼而望之 战于长勺

(A) 而势稍不及 (B) 苛政猛于虎也

蜘蛛乃W其脑 以首俯地

(C) 今乃掉尾而斗 (D) 以尾击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②将鼓之 ③欲穷其林

④殚其地之出⑤我将东徙 ⑥温故而知新

(A)①④ (B)①② (C)②⑤ (D)③⑥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夫战,勇气也”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6.①《曹刿论战》中鲁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在 之时;本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致蛇于死地。(请以文章原话回答)(2分)

②《曹刿论战》与本文揭示的一个共同道理是 (1分)

篇6:黔之驴教案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选自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是第六单元第24课。

教课书的课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精心挑选出来的。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 质疑----讨论----总结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在赏析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畅谈,从中体会本文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了解对方。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蔽林间窥之。”“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从驴的角度谈,根据驴“一鸣”“啼之”,最后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从而启发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4、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三)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与其他学校相比处于弱势,学生的文化层次、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完全理想。学生自觉性学习意识淡泊。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将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让学生归纳寓意。从而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同时还会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四)设计理念

根据《课标》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因此在课文赏析完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让学生纵观全文,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心得。通过讨 论,让学生充分把握寓意,从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课堂实录

(一)导入

1、导言:一头貌似强大的驴为什么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寓言《黔之驴》,共同体会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

(二)正课

1、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生:( 举手)

师:(叫一名女生朗读)

师:读的很好,很流利。

师:哪位男同学再读一读。

生:(有许多男生举手)

师:(点名)你来读。

师:(生读完,师纠正字音)“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师:下面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要听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教师放录音)

生:(静静地听)

师:下面给大家时间,出声自由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生:(自己出声自由朗读)

2、译

师:读完课文后,请大家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在试译的基础上,还译不准的句子,小组内可以互相合作互译。

生:(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词语手册》自己翻译课文)

师:(巡视)。

生:(开始小组内互译课文。)

师:好了,现在谁能翻译课文

生:(纷纷举手)

师:你来翻译第一段。

生:译(略)

师:翻译很准,谁来翻译第二段。

生:译第二段(略)

师:(纠正)“技止此耳”译成“技能或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3、质疑、讨论

师: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只动态的老虎),讨论以下问题: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生:(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师:嗯,这是心理活动,表示动作的呢?

生:“蔽林间窥之”

师:对,还有吗?谁能补充。

生:“稍出近之”“跳踉大阚”

师:好。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生:叫声。

师: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驴一鸣”。

师:答得很好。除此以外,还有吗?谁来补充?好,你来说。

生:还有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师:好,看大屏幕。(出示课件)(flash,驴的后腿踢虎)

师:不错,这是它的本领。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吗?

生:(在思考)

师:(提示)大家别忘了,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庞然大物”

师:对,那这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是体形。

师:体形?应该说是“形体”。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师: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好,我们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出示课件)(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

师: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这时候学生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生::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师:嗯。有两种可能。好,请你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

师:第一个角度,是从驴的角度谈的,第二个角度,则是从老虎的角度谈的,很好。谁还能说说。

生: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

生: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生:那不能这么说,动物不就是被人运来运去吗,那也不能动物给人运走吧。

师: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师: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出示课件)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

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生:(讨论)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做事要谨慎 。

师:嗯,应谨慎。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师:嗯,老虎不貌然出击,不轻易出手,办事很小心谨慎。

生:老虎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它被驴的叫声吓跑之后,又回来继续观察,找机会下手,直到吃掉驴。

师:(笑),虎不达目的不罢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见解。

师:虎没有被驴的叫声吓倒,没有被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应该掌握真本领。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我们应明确意识到:“真才实学”这四个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设计的。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学生分别从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从驴的角度谈,根据课文中驴“一 鸣”“啼之”,从而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一道这样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了很多的原因。这时他们的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尤其通过驴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更能启发和教育我们要有真才实学。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在讨论本文寓意时,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教师给了一定的提示。另一方面,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朗读的时间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保证。

四、教研评析

本节课能按《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符合课改基本要求。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师能注重基础,加强了对文言词汇的学习与对文言文内容和寓意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辨正地去认识问题,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发散开来,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许多不同想法,最后归纳出不同的启示,达到了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辨正思维的能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篇7:《黔之驴》教案

——柳宗元

课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教学过程

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驴,在人们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驯良的动物。但是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因为它没有把握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腹中食。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作者

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他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讽刺艺术。

 整体性点拨

1、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矫正字音,如慭、狎、踉、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3)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蹄:用蹄子踢(n.作v.)句式:判断句、省略句(4)重点词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船:用船,n.作状语 以: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至:到了 则:却 可用:能用到的地方 以为神:以(之)为神,把(它)当作神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相:动作偏指一方 且:将要

然往来视之:然:但是 往来:走过来,走过去(5)文章分析

①虎、驴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虎:①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②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③语言:技止此耳 驴:①动作:一鸣、蹄之;②神态:不胜怒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②驴与虎的关系变化(即虎是如何一步步进逼,驴是如何一点点丧失自己的优势的)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③虎与驴的形象分析

虎: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勇于出击,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2、深入体会

(1)请学生评论故事

要求: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说几句议论的话,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②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③从虎与驴的关系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2)品味寓意,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遇到的“驴”和“虎”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3、课外拓展

(1)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2)《蝜蝂传》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作品。文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态,突出善负物、喜爬高的两个特性;然后笔锋一转,将“今世之嗜取者”与蝜蝂作比较描写,刻画出他们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丑态,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腐败官场。

全文前后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用语精警,立意深刻。

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阅读柳宗元《三戒》中的《永某氏之鼠》(见《教师用书》)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1)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2)比较《永某氏之鼠》与《黔之驴》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内容上:①为非作歹者终将受到惩罚

② 姑息养奸必将招致祸患 ③ 要做嫉恶如仇、锄暴惩恶的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阐发)

写法上:①通过简短的故事表现深刻的寓意

②善于运用动物形象,起到讽刺的效果

篇8:黄厚江执教《黔之驴》的几个细节

一.不要我读我就不读

在学生读完课文后, 黄老师要求学生边看书边画出文中写“驴”的句子, 这时他问:“要不要黄老师读你们画”, 学生没回应或者回应声音很小, 这时候一般的老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 可能不顾学生的需求, 就读起来了, 而黄老师却说“不要读我就不读”, 没去打断学生的思路。

这简单的一句话, 其实体现了课堂生态的变化。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者, 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 师生之间是一种本真自然、和谐融洽、平等互助的关系。只有在这种氛围下思想才能自然舒展, 学生才能畅所欲言, 才情迸发。这种现象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并不鲜见。比如男学生对课文的出色朗读, 声音洪亮, 吐字清楚, 声情并茂, 黄老师就让男生带领学生朗读;让学生讲“驴的故事”和“虎的故事”惟妙惟肖, 幽默风趣;学生关于“好事者”的热烈讨论。可以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全身心投入, 每个生命都是那样的真实、真切, 没有丝毫的矫情、做作, 他们才是真正的课堂的主人。

这种才情的发挥来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 而这种尊重和欣赏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不是刻意安排的。比如在读书的环节, 他让女生先读, 让男生懂得对女性的尊重;接着又让男生读, 事实是男生读得确实比女生好, 得到台上台下一片掌声。黄老师说:“看来他读课文很有两下子, 但是应该读得好, 后读就应该读得好。”既肯定了男生, 又保护了女生的自尊。然后又建议那位男生, “是不是愿意带领同学读, 领读, 全班同学跟着他学读文言文。”其实是对男生的最好欣赏和激励。读完后黄老师又说:“谢谢, 比我做得好。”既让学生把该做的、能做的事情都做了, 又总是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而处处把学生放在前面。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对语文教学本质的理解, 就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的大爱情怀, 没有这种爱就没有生态课堂的形成和构建, 就失去了“本色语文”的根基。理解、尊重、欣赏、爱, 我们常常说得很多, 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的有几人欤?

二.偷偷读资料是要打屁股的

当师生讨论“文章写虎的笔墨很多, 为什么题目叫‘黔之驴’不叫‘黔之虎’”这一问题时, 一位女生照着参考资料上的观点读, 黄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厉声呵斥, 而是和蔼又风趣的说:“我不喜欢读资料, 偷偷读资料是要打屁股的。”既体现了对投机取巧、不动脑筋做法的批评, 又保护了学生自尊, 避免了学生的尴尬。其实, 这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要求, 而这种要求是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并没有板起面孔要求学生怎么样, 也没有在课堂开始就展示什么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非常具体明确,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预习要求。上课以后, 黄老师说:“学文言文要读, 课文读过了吗?”学生回答读过了, 黄老师又问:“注释读过了吗?”其实许多学生注释没有仔细看。二是阅读要求。在分析文章写驴的文句时, 黄老师要求学生“尽可能快地标画出哪些语句写驴, 从哪些方面写驴, 写出什么样的驴”, 并提出建议, “请同学们合上参考书, 圈画有关语句, 自己琢磨、理解”, “读寓言时要注意主要形象的下场和结局”等等, 从信息概括、描写特点、文意把握、习得方法等方面提出要求, 具体、清楚、明白, 让学生明白怎么做, 做什么, 可操作性很强。三是能力要求。在让学生将《黔之驴》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时要求, “用自己的话讲, 忠实原文, 适当进行想象, 有一定故事性”。其实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文意, 包括对句子的理解, 弥补了对文句疏通的不足。然后男女生分别讲述“驴的故事”“虎的故事”, 既增添生动性, 又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驴”和“虎”的不同个性和心理, 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四是做人引领。当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柳宗元那个时代像“驴”一样的人时, 黄老师又反过来问, “有没有喜欢驴的?”明确“现实中的驴勤劳, 朴实, 可爱, 不工于心计”, 这就颠覆了“驴”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其实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这样的讲解可谓一气呵成, 不见斧凿的痕迹。而这一切又都没有离开语文本身, 是贴近语文的教学, 没有说教, 没有附加道德政治功能, 避免了非语文因素的干扰。

三.一篇寓言, 三个故事, 六个成语

在课堂总结时, 黄老师将本课教学内容归纳为“一篇寓言, 三个故事, 六个‘成语’”, 就这么简单, 但是却牵涉到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文言文怎么教, 教什么, 不教什么, 为什么这样教。从黄老师的课堂不难看出, “不教什么”的标准就是学生会的不教,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反观我们教文言文时, 通常是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字词的讲解和翻译上, 并不断进行反复训练和练习, 直到学生背默上才停止。文章形象的把握、主旨的理解、表达的特点只不过是课堂的副产品, 或者蜻蜓点水, 或者一笔带过。当然黄老师对字词也不是完全不讲, 而是在分析过程中适时适当加以强调, 比如“驴不胜怒”的“胜”、“船载以入”的“船”和“断其喉, 尽其肉, 乃去”的“乃”的字义或者语气都进行了明确。

黄老师把教学内容确定为“一篇寓言, 三个故事, 六个‘成语’”, 其实是根据文体确定教学内容。《黔之驴》是一篇寓言, 课堂就是围绕寓言展开教学。首先讨论什么是寓言, 学生认为是“通过小故事说明大道理”。黄老师明确:“不一定是大道理, 小道理也是可以的。”“寓言和故事的区别在于, 寓言的主要形象是动物。”强调了寓言的构成要素:动物形象、故事, 道理。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原文讲故事和分角色讲“驴的故事”和“虎的故事”, 正是对寓言特点的理解和加深。

在分析描写“驴”和“虎”的文句后, 要求学生分别以“驴”和“虎”为中心概括成语。由对“驴”的描写概括出“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由对“虎”的描写概括出“黔虎之智、黔虎食驴” (将来可能成为成语———黄老师语) ;从“好事者”的角度概括出“载驴入黔” (有寓意, 但不是成语———笔者注) 。在此强调了“庞然大物”是指外表强大其实并不强大的人或物, 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驴”的本质的认识。“黔虎之智”就是启发人们要学会“虎”的智慧, 对付“庞然大物”。这样文章以“黔之驴”为题的用意就迎刃而解, 在于讽刺朝廷中位高权重的昏庸无能的人。而“载驴入黔”讽刺了那些造成“驴”的悲剧的无是生非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 “寓言———故事——‘成语’”这三个环节是循序渐进, 环环相扣的, 体现了思维的逐步发展, 能力的不断提升, 符合语文教学的认知规律, 由此不难见出黄老师的教学智慧, 可谓匠心独运, 老谋深算。

四.结语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编写童话故事教学设计下一篇: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考勤管理暂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