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2024-05-16

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精选6篇)

篇1: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说明

市科技局:

我公司于2012年向贵局申领了氮化铝陶瓷基板研发项目资金三万元人民币。现将该资金的使用情况向贵局报告说明。该资金主要用于实验原材料的购买,相关科学检测费用及合作单位的实验费用。

特此向贵局报告说明

此致

礼!

年月日

篇2: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2011年,在省农委的关心支持下,我县粮食增产工程面积从过去的17.5万亩增加到21.5万亩。县委、县政府对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实施高度重视,把项目的实施纳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增加全县粮食总量,提农民收入的有力举措来抓。我单位严格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现将项目实施以来的财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经费来源

省级投入资金107万元,县级投入50万元。

二、省级财政资金使用情况

1.杂交良种补助每亩核算补1元,计21.5万元,已发放,未报账;

2.化肥补助:我局主要用撒可富牌复合肥和尿素对农户进行补助,其中尿素已补助了242.38吨,复合肥49.75吨,约合金额84.1万元,由肥料供应商开具发票报账,目前还未报账;

3.薄膜补助:已补助薄膜12吨,金额约16万元,正在组织报账;

4.农药及农药机具购置:11.8万元 5.现场培训会会务费:0.8万元 6.示范样板标牌制作费:3.546万元 7.技术资料打印费:3.58万元

8.技术人员蹲点补助:1.2万元 9.新技术新品种展示经费:1.3万元

合计投入143.826万元,占总投入的91.6%,其中物化补助占总投入的85%。

三、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说明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一是办示范样板示范条件的建设补助和采用新品种、新技术过程中物化技术的补助;二是用于基层技术人员和示范样板的科技培训、编印培训资料费,技术员开展技术服务的有个费用;三是用于项目实施所必须的管理费用;为确保项目下达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项目实施将资金用于必需的和急需的建设内容上,强化资金管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资金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决不将资金挪作他用。

篇3: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今年暑期, 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对浙江省嘉兴市秀州区王江泾镇、桐乡市崇福镇等若干中心镇进行调研, 了解学习浙江省第一轮中心镇建设工作及小城镇专项资金使用效果情况。我们的调查表明, 浙江省于2010年推出的财政支持小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促进了这些小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经济增长、公共设施建设、民生福利发展, 然而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 使用方向和资金结构有待调整优化, 资金管理亦须加强。

(一) 调研进程安排。

充分了解浙江省第一、第二轮小城市培育建设专项资金设立的初衷等内容之后, 我们初步选取资金使用效果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三个中心镇——嘉兴市王江泾镇、嘉善县姚庄镇和桐乡市崇福镇, 进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举办访谈会、向被调查单位索取有关资料来深入了解典型中心镇近三年建设专项资金的具体用途、支出结构、财务透明度、产出效果、当地居民的看法以及2014年第二轮小城市专项培育资金计划使用情况。其中, 实地调研所选地为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中的浙江省。这三个中心镇, 已经初步具备小城市形态的特大中心镇, 具有人口多、规模大、经济实力强、设施功能全等特点, 其中我们重点调研了王江泾镇的情况。王江泾镇, 位于浙江沿海北部, 在沪苏杭一小时公里圈内。王江泾镇作为传统纺织名镇, 在积极发展高档、绿色纺织业的同时, 依靠加快发展机械、家具等占用资源少、能耗低的新兴产业不断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本次实地调研一共进行了三天, 由王江泾镇小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和王江泾镇党委书记陈天荣接受我们的具体调研, 向我们介绍该镇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小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也反映了他们所遇到的一些困难, 还阐述了他们对于完善小城市建设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的一些看法。

(二) 调研意义及背景。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伴随工业化发展, 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作为“乡首城尾”的小城镇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 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 更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 同时也是扩大居民内需的最大潜力点。首先, 小城镇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 都会相应扩大服务需求, 可以使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 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 对城镇消费群体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潜力的释放均有好处;其次, 城镇化不仅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投资需求, 也会带来因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 而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 有利于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增强创新活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会使城镇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更加殷实充裕、丰富多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因此, 加快小城镇发展和改革, 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举措,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是中心镇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 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基于此种情况, 2005年底浙江开始通过放权强镇方式试点“中心镇培育工程”, 选择了141个镇, 促进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心镇的经济实力和福射带动能力不断壮大之后, 2007年4月, 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 (2007[13]号) , 把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又着重培育了200个左右中心镇, 旨在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 力争使中心镇成为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小城市, 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意见》开宗明义地写道:“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 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 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份文件, 财政、土地、行政执法、投资项目核准等10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给了200个左右中心强镇。2010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新的战略举措, 并强调要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2010年10月, 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 (浙委办[2010]115号) , 到2015年将全省200个中心镇培育成为经济繁荣、生态文明、功能完备、宜居宜业、集聚能力强、体制机制活、带动效应好、管理水平高的小城市。2011年, 浙江省筛选出了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为了支持包括调研地在内的27个极为重要的中心镇的发展, 在整合利用财政资金的基础上, 一次性安排中心镇培育资金10亿元、平均每个镇3千5千万元进行资助, 并要求当地政府财政按一比一配套, 至2012年底, 第一批建设期已满, 2013年实行了第二轮资助计划, 范围有所扩大, 省财政资助的总额也增加到15亿元。这三年来, 随着政策的支持, 浙江省第一批小城市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专项资金产出效果明显, 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试点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总体上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初步形成, 在商贸服务、人居、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凸显, 成为带动周边的龙头,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的拥堵问题。但与此同时, 城镇化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事与愿违、资金浪费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选取王江泾镇为重点调研地点, 就是为了实地深入调查研究小城市建设培育资金的使用状况, 通过比较政策与实际效果反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分析建设专项资金的支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有无存在资金使用不当情况, 能否产生较强的样板带动效应, 揭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考如何将具有浙江特色的小城市培育工作推向全国。同时, 通过其他的案例汲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以期站在不同的角度, 对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并形成详实可行的调研报告, 作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参考材料。

二、调查内容与分析

2010年, 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小城市培育试点, 王江泾镇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通过访谈, 我们了解到,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 作为中国制造名镇的王江泾制定了发展模式转型新目标:中国织造名镇, 江南湿地新城。即王江泾镇将自身发展定位于中国智能家居城、浙北商贸纺织城、江南湿地生态城。这三年, 以打造“织造名镇、商贸重镇、旅游新镇”为发展思路, 重点发展智能家居、智能纺织、智能系统三大产业,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 在中国纺织织造名镇目标上, 王江泾镇投资4.5亿元的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建成并投入使用, 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品交易会已成功举办了3届, 全年市场交易额达到78.6亿元, 增长13.4%, 网上交易额达到144.2亿元。王江泾镇在夯实传统纺织产业的基础上, 也注重新兴产业的充实, 加快培育新兴智能家居产业, 打造智能家居城。目前, 王江泾镇现有智能家居企业53家, 2013年产值32.1亿元, 占全镇产值比重达22.3%, 成为继纺织之后的第二大产业。2014上半年, 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7亿元, 同比增长11.58%, 其中工业功能区工业增加值15.9亿元, 同比增长9.6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亿元, 同比增长69.23%;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74亿元, 同比增长20.43%, 其中工业投资10.07亿元, 同比增长18.47%, 技术改造投资5.49亿元, 同比增长21.19%。

同时, 为实现“江南湿地新城”的梦想, 王江泾着力整治周边环境, 合理开发湿地资源, 三年累计投入1.4亿元,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站19个、农村微动力处理站2座、生活污水处理池832座, 建立13.4公里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和3座提升泵站等, 加强河道整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由镇班子成员、各村主要领导担任河长的“河长制”管理, 三年整治河道80条、93公里。投资3, 600万元, 实施“四位一体”农村卫生市场化管理机制, 生态村创建比例达到91%, 同时淘汰秀虹植绒和田乐纺织二家对长期规划发展不利的印染企业, 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总体上看, 王江泾镇在积极整合传统产业, 引进发展新型业态, 构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基础上, 谋求工业化与城市化和谐融合的方式, 全面推进工业强镇建设的同时, 做强专业市场转型提升、做优特色旅游业,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同时王江泾镇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领导小组公布的2013年度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结果中, 王江泾镇在27个试点镇中排名第19位, 较2012年前移两个位次, 较2011年前移4个位次, 被考核为良好单位。

三、小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 浙江省第一批小城市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专项资金产出效果明显, 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试点小城市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初步形成。但与此同时, 我们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城镇化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城镇化建设进程超越经济增长速度, 摊子太大,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 危及城镇化建设和地方政府的安全。

以王江泾镇为例, 地方政府性债务高达20亿元左右, 每年需支付的债务利息接近2亿元, 而该从区财政每年可获得的公共预算经费只有0.65亿元, 也就是说, 仅一年的债务利息就需要用三年的公共预算收入来归还, 更何况本金的偿还。镇政府目前只是指望出让土地, 以土地出让金来偿还巨额债务。这就意味着城镇化的每一步推进, 地方政府就将要承担更多的融资压力。一边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另一边是地方债务风险的步步“紧箍”, 地方政府融资面临新的博弈。推进新型城镇化亟须妥善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

地方政府性债务, 并非王江泾这个小镇独有, 而是在全国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不是最近三年才产生, 而是在前期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遗留下来悬而未决的沉疴。王江泾只是案例中的一个, 地方债务问题也并非最严重的。但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断扩大,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已经面临难题, 融资出现瓶颈, 给社会和小城镇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影响。

(二) 城镇化建设未能体现以产业升级转型的战略前提, 主导产业综合实力不强。

浙江省经济强镇较多, 但分布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平原等经济发达地区。例如, 浙江省经济发达100个乡 (镇) 分布环杭州湾地区 (杭州、绍兴、宁波、嘉兴、湖州) 82个, 而衢州、舟山、丽水三市则没有一个乡 (镇) 入围。就调研的王江泾镇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 (1) 产业发展呈现“散”的特点。企业规模小, 数量多, 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规模实力有限, 集聚效应不足; (2) 部分产业存在趋同竞争。比如阀门、家具、汽配等产业与邻近的温岭、乐清、瑞安等地亦存在产业趋同, 相互竞争激烈; (3) 产业集聚效应不足。王江泾镇的主导产业整体实力不突出, 直接影响到其产业规模集聚与小城市人口集聚的能力。纺织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突破。纺织业产值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80%, 面临着三方面的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要从目前的中低档薄型服装面料为主向中高档纺织面料、产业用布、装饰用布和服装等产品系列化转型;技术装备从先进设备和落后设备并存的二元格局向动态紧跟国际先进水平转型;纺织企业组织结构从“星星众多, 缺乏月亮”的低层次组合向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活跃的高层次组合转型。

(三) 其他不足。

王江泾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飞速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 依旧存在区域辖射与公共服务不力、资源环境消耗仍然较大、整体规划研究相对滞后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王江泾镇积极思考, 在新的发展阶段里探索新思路, 逐步去解决。

四、对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建议

(一) 深化户籍制度、社保制度与相关配套制度改革。

在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应该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村转移人口的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这些不仅是王江泾镇应该考虑的, 也是中国所有城镇在转型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何建立有利于新增人口在小城市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 比如经济适用房、保障房、社保等市民待遇的落实, 如何建立统一按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 如何保障当地城镇居民失业救济、医疗、教育福利待遇, 鼓励外来优秀务工人员落户, 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 如何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承包等一系列与户籍政策挂钩的配套政策, 鼓励和推进符合一定条件的外来人员入户, 这些问题对保障就业、稳定就业、保障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有着不小的影响。

(二) 提高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产业集聚。

以王江泾为例, 可以将小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具体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智能家居城。

依托现有智能家居产业基础, 借助嘉兴物联网技术优势, 抓住国家对智能家居示范推广的政策机遇, 全力实施《王江泾镇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规划》, 着力发展智能家居和智能系统产业, 努力打造国内第一家以智能家居为主题的科技示范园区。在智能家居领域中优先发展电动床和功能沙发, 在优势纺织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智能纺织产业, 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 现代化生产制造为主体, 全球化销售为渠道的产业集群,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园区建设, 推进招商引资, 全力打造科、工、贸一体化的“中国智能家居城”。

2、浙北商贸纺织城。

着力发挥中国织造名镇优势, 坚持“存量升级、增量发展、资源重整”基本方略, 大力建设中国轻薄型面料产业基地和全新高端羊绒产业生态链, 实施“淘汰一批、转移一批、提升一批”三个“一批”行动, 以创新驱动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纺织产业集群, 坚持工贸联动,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强化国家面料馆王江泾分馆及纺织品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进一步提升发展南方纺织品市场, 与纺织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加快佳源中心广场、运东商贸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培育新型商业业态, 繁荣城市商圈。促进商贸旅游要素集聚, 打造一个集贸易物流、消费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浙北商贸纺织城”。

3、江南湿地生态城。

充分利用王江泾镇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资源, 围绕集民俗旅游、商务度假、生态居住、文化创意、休闲养生这五个方面建设湿地生态新城。加强王江泾镇全镇的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前三年打下的工作基础, 完成莲泗荡湿地新城各个阶段的建设, 同时引入一批优质服务项目, 从而构建具有王江泾特色的“江南湿地生态城”。

(三) 融资方式多样化, 降低地方债务风险。

应该明确的是,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政府债务融资扩大、政府负债率上升是必然的, 投入大规模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更新促进经济增长,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这也是中国所有城镇转型过程中都要面对的一个阶段。不少专家认为,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政府性投资领域, 逐渐用分散化的投资增量促进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从而冲稀原来相对固化、有很大风险的存量负债, 这将比政府直接融资的风险小得多, 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应该注意的是, 要引导大量地方债的去向, 应该投资在基础设施方面, 而非投在房地产资本运营等投资性行业。

篇4: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篇5:关于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各位委员:

根据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的的安排,下面,我受政府蔡县长的委托,代表县人民政府就近三年来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作一简要汇报,请与审议。

一、争取项目资金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政府把争资引项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积极论证上报项目,千方百计跟踪落实项目,争取到了大量资金,有力地推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2年至2004年,全县共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总量为30061万元,其中国债资金 16901万元,其他专项补助13160万元。在各类项目资金中,进入财政统计口径的项目资金15645万元,主要有扶贫资金2126万元,水利建设资金2453万元,农业专项资金1917万元,林业专项资金5958万元,社会保障资金4227万元,行政教科文类专项资金1116万元等;未进入财政统计口径的项目资金14416万元,主要有农网二期改造工程5500万元,城网改造工程2730万元,南西输水工程3212万元(含贷款2500万元),交通建设934万元,农村安全引水工程532万,商品粮基地建设500万元,奶牛养殖小区建设400万元等。

二、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三年来,县政府针对专项资金管理的特点和难点,在项目争取和专项资金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归结起来就是:强化一个意识、搞好两个协调、抓住三个环节、坚持四个到位。

强化一个意识:就是牢固树立靠项目支撑经济、靠投入拉动发展的意识。西充不沿江不沿河,缺乏可供开发利用的特色资源,水、电、气等能源价格居高难下,自身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同时,我县既不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又不是国贫县,国家基本上没有安排较大数额的项目资金,相对于周边的南部、嘉陵等国贫县(区),西充近年来少得的项目资金不低于2亿元。因此,我们把争取项目作为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工作来抓,抢抓“外资西移,东资西进”的历史机遇,围绕重点领域和产业政策动向,狠抓立项。

搞好两个协调: 一是搞好项目部门之间的协调。部分项目建设涉及的区域广、单位多,牵一发而动全局,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县政府经常召开协调会,对相关单位的职能职责予以明确,做到项目建设统一步伐,协调运作。二是搞好财政部门与项目部门的协调。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计划跟着规划走的原则,做到两个部门相互协商,相互通气,在工作中做到相互合作,使资金调拨和项目进程融为一体。

坚持三个到位:一是领导到位。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引资工作,一方面,狠抓投资软硬环境建设和诚信西充的打造,提高西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为方便项目衔接,先后在北京、新疆、浙江等地新设立了办事处。同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国家项目投资评审领导小组,确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效益。二是管理制度到位。全面推行县级报账制,出台了《农业专项资金县级报帐制管理暂行规定》,凡是要求实行县级报帐的项目,必须无条件实行县级报帐。财政和项目实施单位严格实行“三专”管理,即设专户、建专帐、定专人。同时,资金拨付除坚持按项目计划、工程进度和质量分阶段验收拨款外,还坚持部门联审制,项目单位先做事、后报帐,从而确保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有效地防止了截留、挤占和挪用。未要求县级报帐的项目,严格坚持先做事、后验收、再拨付的原则,基本杜绝了资金被挤占和挪用现象的发生。三是跟踪检查到位。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全面参与专项资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监管。在监督的范围和内容上,改变过去重分配、轻管理,重立项、轻实施,重拨款、轻监管的“三重三轻”的监督状况,把专项资金的执行、拨付、管理作为监督的重点;在监督环节上,实行关口前移,从事后监督管理转向事前审核,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稽核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上来,形成多环节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格局,尽量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避免和减少损失,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狠抓四个环节:一是项目评估论证环节,推行重大招商项目评审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在每个项目确定前,我们都要召集财政、审计、项目单位、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反复算好项目成本帐、风险帐、效益帐,对其绩效进行充分论证,避免了引资的花架子和盲目性,不搞无的放矢,不上政绩工程,不搞“门面”工程。二是实施主体环节,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将项目法人与政府剥离,分清职责,政府只负责对项目法人的领导、组织、监督、协调,项目资金争取、项目实施等具体工作由项目法人负责。;三是项目招投标环节,对所有国债项目,一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预告、议标、投标的程序实行公开的招投标,坚决杜绝明里招标,暗里运作的问题。四是项目质量监理环节,落实工程施工质量责任制,强化施工质量监理,明确各方责任关系,一旦出现问题,依法追究责任。

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运作,项目资金对促进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起到了明显成效。

一是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三年来,全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经济总量得到了快速攀升。2004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9.78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85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5亿元,同比增长16.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8亿元,同比增长18.4%。一、二、三产业比达到39.7:26.5:33.8,二产业比重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472万元,同口径增长2%。

二是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三年来,全县共投入专项资金6339万元用于发展“牧业、果业、蚕业、竹业、猪业、椒业”等“六业”经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带:关文、复安、凤鸣、观音等十二个乡镇形成了以奶牛、山羊为主的畜牧业带,带动全县种植优质牧草3万亩,建成了李子园示范牧场、观音奶牛场等8个奶牛小区,全县存栏奶牛达3850头;青龙、占山、凤和、义兴、古楼等乡镇形成了以“青三九”、“充国香桃”为主的果业带,示范种植优质水果10万亩;车龙、观音等乡镇形成了以麻竹、雷竹为主的竹业带,新栽麻竹、雷竹达2万亩;双凤、观凤等乡镇形成了以生猪为主的猪业带,全县新增LY母猪180头,年出栏肉猪达60万头;罐垭、槐树、太平等乡镇形成了以养蚕为主的百里优质蚕桑长廊,年发种量达6万张,年产鲜茧200多万公斤;凤鸣、宏桥、中岭等乡镇形成了以种植海椒为主的椒业,带动农户成片种植优质辣椒10万亩,年产鲜椒达15万吨。积极支持农业品牌创新,“西凤脐橙”、“广丰茭白”等农产品通过国家商标注册,大明科技园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和生产基地认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在47个乡镇建立了“农经”网,为农民提供大量农副产品、农业科技等信息。

三是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在国债资金的投入和拉动下,完成了大石桥取水工程,启动了南西输水工程,建成4000立方米的高位调节水池及城区主供水管道,为解决长期困绕我县县城吃水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投入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资金6124万元,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的力度。三年来,全县兴建各类水利工程68处,修复水毁工程228处,整治病险水库39 座,解决了8个场镇17个旱山村1.23万人饮用水困难;完成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等成片造林8.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8%;新建改建通村公路446公里。大力实施新村扶贫项目,启动了36个扶贫新村建设,新村立村产业逐步形成,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大力实施移民扶贫项目,对水库淹没区、山体滑坡区涉及的200多户农户实行了整体搬迁。大力实施卫生扶贫项目,对多扶、金源等卫生院进行了改建,新建了门诊大楼,购置了各类医疗设备,达到了“一无三配套”(无危房,房屋、设施及人员配套)的要求。大力实施贫困旱山村集雨节灌项目,解决了9个乡镇27个贫困村的旱地浇灌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三年来,我县共投入社会保障专项资金4227万元,为确保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保证了伤残军人、民政优抚人员补助及时足额发放;保证了企业改制投入及时到位,使我县企业改制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保证了特困、伤残、城乡低收入人群生活补助的按时发放,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保证了自然灾害款及时到位,为受灾群众解决了部分灾后重建资金,使他们的灾后生产、生活能够顺利进行。

五是确保了公共支出到位。由于我县总财力相对不足,只能基本解决财政供养人员的吃饭问题,致使社会公共投入和县乡部门单位公用经费投入极其有限。三年来,我县共投入行政教科文资金1100多万元,为县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改危、乡镇办公楼改危、计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了大量资金,极大地缓解了县乡部门支出运转困难的问题,确保县乡政权正常运转。尤其是加大了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全县先后有15所中小学近1万平方米的危房得到改建,西充中学顺利实现了搬迁,使我县教育投入不足的现象起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基础教育硬件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专项资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社会稳定和维持县乡政权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资金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调度难以保证。近些年来,由于受地方财力状况的制约,上半年进度偏慢,大多集中在下半年拨付,造成预算执行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二是资金管理不够规范。一方面,由于项目申报与实施存在时间差,有项目资金被变更或挪着它用的现象;另一方面,报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报帐程序不合规,报账手续不完善,报帐资料不完整;同时,由于西充底子薄,债务重,历史遗留问题多,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大,特别是近年来,县委、政府将农村合作基金会尾欠股金、农民工工资、公路建设、乡镇干部借资等近3亿元的债务集中纳入政府偿还,虽然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但由于县级可用财力有限,不得不统筹部分项目资金用于偿债,影响了部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是配套资金落实难。为了争取立项,县上在申报项目时承诺按规定配套项目资金,但由于我县财力十分紧张,县级财政根本无法按项目要求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为完成国债项目建设,有些项目单位不惜多方借钱,保证工程验收,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四是部分单位存在重争取、轻管理的现象。从我县近年来情况看,这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项目单位存在着重视项目的“可批性”,而忽视了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经不起上级审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随意调整建设方案,改变投资规模和建设内容,不仅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工期,而且也增加了投资,降低了效益。五是项目运作不规范,项目管理水平不高。有的项目法人责任不清楚,仍由政府职能部门或工程指挥部代替项目法人;有的项目招标活动不规范,施工单位资质不高,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有的项目专项资金管理不严,挪用、乱摊派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个别项目单位不按国债资金管理程序办事,帐目混乱,帐物不符。

六是部门、单位申报项目积极性不高。一方面,由于部门单位在申报项目时,前期费用预算未作安排,项目申报有一定的风险性,必须先由单位自行支付或先行垫支,待项目落实后再予以归垫,因此部门单位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当专项资金到位后,由于财政调度困难,迟迟不能拨付到位,加之项目实施困难,导致迎接上级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困难,影响了部门单位争资引项的积极性。

四、下步打算

1.抓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今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县国民经济发展能否保持快速的增长速度,提高项目质量和竞争是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做好项目的筛选储备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商品粮基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九龙潭水库等一批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同时,抓好项目评审、实施和监管等关键环节,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2.严格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确保专项资金及时到位。对人大通过的财政预算要认真落实,不留缺口,不虚列支出。要细化本级预算项目,强化预算约束,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对上级财政部门安排的项目要优先调度资金,及时拨付到项目,严禁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保证年度支出预算的完成。

3.规范资金管理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规范项目资金的分配行为,项目资金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分配,不断完善“因素法”。项目资金分配过程要公开化,提高透明度,推行重大项目资金公示制。二是规范项目资金使用行为,项目资金的使用过程就是资金落实到项目,发挥效益的过程,要按进度按项目实施方案拨款,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地点、补助环节、补助标准和项目建设内容,严禁截留、挤占、(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挪用。三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要做到报账程序规范,报账手续完备,会计核算合规,对农户有现金或材料补助的要实行公示或村级财务公开制度。

篇6: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根据剑党办发〔2013〕72号《关于印发<**县强农惠民项目资金和纠风惠民专项行动督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我镇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专人负责,严格按照财政扶贫项目相关规定和要求,对全镇2010-2012以工代赈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

2010-2012年我镇共获得以工代赈项目2个,总资金478.6万元,到位资金478.6万元,其中岑松-养坪公路维修建设项目总投资19万元,到位资金19万元,温泉村扶贫生态移民项目总投资459.6万元,到位资金459.6万元。各项目具体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1、岑松-养坪公路维修建设

该项目共获得财政扶贫资金19万元,到位资金19万元。投入公路维修资金19万元,采取一次性包工包料承包给老板实施,全程3公里,已实施完毕,并通过了县级验收,已付款17万元,余2万元质保金。

2、温泉村扶贫生态移民项目

该项目共获得财政扶贫资金459.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发展资金268.1万元,州、县配套资金191.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59.6万元。项目涉及100户农户共383人,生态移民建房投入资金268.1万元(户均2.681万元),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91.5万元。我镇按照建房进度对农户进行补助,完成主体工程并已经入住的兑现100%,完成主体(封顶盖瓦)但未入住的兑现80%,建成两层的兑现50%。目前项目仅完成65%的进度,已先后分5批兑现建房补助给55户农户,共计131.5万元。

二、存在问题

1、温泉村生态移民安置点建房标准按照县里统一的规划修建,每户房屋必须达3至4层,由于当前物价不断上涨,建房造价高,每户移民户要修一栋房子至少投入30万元以上,且部分搬迁对象年纪大,家里无青壮年劳动力,无法通过信贷渠道获得资金,因此大部分农户无资金一次性投入建设,建房进度十分缓慢,补助兑现也难以统一,形成我镇项目留存资金数额大的被动局面。

2、目前温泉核心区多数项目还未启动,部分移民户处于观望中,担心投入资金建户后没经济效益。

三、几点打算

1、组织人员深入温泉实地查看,尽最大努力为温泉村搬迁农户排忧解难。

2、加强项目资**帐审核和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做到台帐资金与项目实施方案资金安排相符。

3、未完成的项目,督促加快进度争取近期完工。

岑松镇人民政府

上一篇:员工升职发言稿范本下一篇:防治小金库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