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的名义-优秀诗词

2024-04-17

以诗歌的名义-优秀诗词(共18篇)

篇1:以诗歌的名义-优秀诗词

我坐在台灯下

轻笑着敲击键盘

一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

是因为你么

轻轻地,我在自问

一颗刚才还在流泪的心

此刻已被荧屏另一边传来的温馨浸泡着

让指尖跳舞吧

串起一个个欢快的动词

让所有美好的情感

都跑进诗歌里来

这个夜晚

我的手心,紧紧攥着

此时,是不需要语言的

我已能够轻松惬意地

贴近温暖

只因,我们都深深地爱着

爱着这些方正饱满的文字

就让我来

 

篇2:以诗歌的名义-优秀诗词

你那殷红的色彩

宛如英雄流淌的鲜血

用豪迈

展现一种无畏的壮烈

远望

你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敢于直面吹来的`寒风

不怕摇曳

敢于面对无情的冷酷

不畏霜雪

近观

你更像一面猎猎的红旗

旗帜鲜明

引领着方向

用一种所向披靡的气势

奋勇拼搏

你站在哪里

哪里就

呈现出波澜壮阔

谁和你站在一起

谁就会

激昂斗志、奋发忘我

你是英雄的代表

迸发着炽热

你是民族的象征

无愧时代楷模

你是灿烂辉煌的祖国

为你高歌

篇3:以“共赢”的名义

也正因此,在“共赢”的名义下,沃尔沃、汇源、物美、福田物流、曼哈特以及参与“第五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的所有企业代表就这样开始了新的一轮对供应链共赢的探讨。

标准的选择

主持人(逄诗铭易通交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概念,到底什么叫供应链的共赢?共赢的标准又是什么?可能每位嘉宾都有各自的看法。那么,接下来请台上的五位业内精英分别谈一下你们对该问题的看法?

吴坚忠(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如果要谈供应链共赢的话题,那么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首先,消费者有需求后才可能形成市场,因而从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一直到零售企业就应该思考如何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既然我们知道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而我们也有这方面的产品供给,那么我们还应该考虑这个供应链是不是效率最高的、商品的各种成本是不是最低的,而归根结底还是要考虑如何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黄官明(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全国物流经理):最近一段时间,全国的原油价格在不断上调,对于这一点我想在座的物流企业代表都是深有感触的。就拿黑龙江的齐齐哈尔至江西的南昌这条运输线路来说,针对原油价格的上涨,为了综合考虑我们的合作企业是否可以承受这样的压力,在这条线上我们做了许多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9月底的时候,我们曾做过一个计划。一个月之后,我们内部又出台了81号文件,主动要求汇源分布在全国的30家工厂,根据原油价格上涨的比例以及原油对整个物流成本的占比来对物流企业进行补贴,从而分担他们因此而承受的压力。

事实上,在汇源看来,供应链共赢的前提不是基于个人的利益,只有企业之间形成共同的利益才能叫做共赢。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成本的确是增加了,但反过来讲,汇源的产品再好、价格再低,如果因为配送问题而发不出货,那么我们还谈什么收益?所以,基于双方共赢的考虑,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肯定会主动为合作方考虑。事实上,主动提高运价也会使我们受益,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配送是很难进行的,它会影响到汇源产品的销售,但是在我们调整运价后,我们的下游物流企业便可以通过我们给予的补贴来抵制原油价格上涨的风险,同时也控制了他们的成本。因此,汇源才可以稳步地按照我们制定的销售计划来完成既定的销售目标。

至于供应链共赢的标准,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针对价格调整的完整的核算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同时还需要有一个良好、有效的信息平台。除此之外,规范的运作流程,真诚的合作态度,以及供应链的安全性、时效性和完整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朱波(沃尔沃卡车公司大中国业务发展及全面物流解决方案总监):在我看来,要谈供应链共赢的话题,首先需要强调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是20%。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的占比大概在10%左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说明我国的物流成本仍然是居高不下的。

因此,在我看来,供应链的共赢首先需要包括制造企业、物流企业、运输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软件企业在内的价值链上的所有企业的共同努力,来把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因为只有占GDP的比重下降后,我们的发展才是健康的。而像目前仍然存在的物流企业只有不到1%的平均利润率的这种现象,它肯定是不健康的,肯定是有一方赢、有一方输。因此,在比重下降的过程中,我认为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如果这种想法可以实现的话,那么我认为供应链的共赢就会出现。当然,在实现共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郑鸿硕(曼哈特大中华区咨询服务总监):讲得俗一点,共赢就是大家都赚钱。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供应链的共赢就是整个供应链中的资源都能有效地被利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可以实现共赢。为什么我要强调整个供应链中的资源呢?事实上,我所说的资源包括设备、人员、车辆,甚至一些建筑也是供应链中的资源。在我看来,这些资源以及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可以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时候就达到共赢了。

曾孝夫(北京福田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监):我想借黄总刚才举的例子来表达我的观点。在原油涨价后,黄总首先能够考虑到物流企业这一块,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支持。作为物流企业,在得到客户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首先应该进一步做好我们的服务、提高我们的效率、降低我们的物流成本,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降低客户的成本,最终实现双方的共赢。

角色的转变

主持人:任何一种共赢关系的建立都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从双方之间的竞价阶段开始,然后慢慢步入到互相信任、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以及互相促进,并最终形成共赢的关系。那么,我想问一下黄总、吴总,以及郑总,你们是怎样从竞价关系转为合作伙伴关系的呢?

黄官明: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曾想过。事实上,对于竞价关系,我首先要阐述一下汇源集团的观点。我们现在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竞价关系是建立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上的,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因此我们之间不存在竞价。

在今年我们的3个工厂举办的招标会上,有些物流公司的代表就问我,为什么汇源要用报高价的企业,而不用报低价的企业呢?可见,我们与物流企业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刚才主持人提到的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才能谈共赢。

那么,如何从竞价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或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呢?在我看来,要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需要相互的沟通和了解、相互的信息传递和利用、相互的资源互补和核心竞争力的互补。

吴坚忠:零售商的物流在国际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第三方物流,而另一种就是自营物流。物美在2001、2002年的时候率先引入了第三方物流,而我们之间的合作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验的积累,我们逐渐对物流有所认识,因此,我们也能够找到一些合作方在物流操作上所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话就出现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开始对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满意。

由于真正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离我们零售企业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我们开始介入到物流环节,我们自己建立物流机构,全部自己运作。今年,我们投资新建了一个比较大的物流中心。后来,经过我们对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发现将仓库管理、运输外包是有价值的。

摄影/唐晓光

摄影/唐晓光

事实上,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互沟通与相互磨合,使我们真正理解了供应链的价值所在。

郑鸿硕:在我看来,如何从竞价关系转变成合作伙伴关系,要看你是否能够为你的合作伙伴着想?只有解决了他的问题,你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承运商的几辆货车把零售商物流中心外的道路占满了,因此,其他承运商的货车就得到后面排队,而通常排队的承运商要等半天才能卸完车上的货物。对零售商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承运商进我的卖场就不得不排队,但是,排队的现象会给零售商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在我看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零售商的物流中心或者卖场无法规化员工的工作,包括什么时候组织收货、什么时候组织盘点等等。那我们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如果是我来规划的话,我就会提前同多家承运商沟通,比如,我让A厂商在2~3点的时候卸货,让B厂商在3~4点的时候卸货,以此类推。如此一来,承运商节省了送货时间,他们可以准时卸货,而零售商也就可以更好地规划员工的工作。所以,我认为只要能够为合作伙伴着想,帮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那样的话我们最终解决的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链主是谁?

主持人:我们再谈最后一个话题,供应链链主的话题。有人认为在目前的家电行业中,零售企业是链主;而在汽车行业中,汽车制造商是链主。因此,对于链主是谁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今天很有必要再一次共同探讨,不知五位嘉宾对此问题如何看?

郑鸿硕:刚才我谈到了如何实现供应链的共赢。在我看来,我们要做到资讯共享,这是一个共赢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认为谁来推动合作伙伴达成资讯共享,谁就是链主。当然,如果零售商有实力来推动他的供应商和承运商来达到资讯共享,那么他就是链主。在这个问题上,其他行业也是这样的。

吴坚忠:对我来说,链主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我觉得从生产商到物流商,再到零售商和消费者,谁能主导这个过程,谁就应该是链主。

朱波:刚才大家提到了话语权的问题,认为谁有话语权谁就应该是链主。在我看来,我们在了解客户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知道我们的上游、乃至上游的上游在做什么事情,这就是我们卡车企业需要做的事。我们要在供应链里扩张,使自己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因为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有资格说话。

曾孝夫:前面几位老总讲得比较多,我觉得链主的问题要看谁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谁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价值和利益最大,谁就是链主。企业不一样、对价值的判断不一样,因此,链主也就有所不同。

黄官明:首先,我很赞成以上几位嘉宾的观点。我再补充一下我的观点,在我看来链主是不固定的,因此,我认为谁对市场有影响力,谁就应该是链主。

(本文根据“第五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7中国物流企业年会”录音整理,有删节)

摄影/唐晓光

摄影/唐晓光

篇4:以诗歌的名义缅怀

——吉狄马加《致海子》

这位被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亲切地称为兄弟的人,就是在25岁时以我们不愿提及的方式结束了他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和履历,创作了足以留给我们终生捧读的作品——240多首抒情诗和4部长诗,共约16000多行诗歌的著名诗人——海子。

春天是诗人海子来到人间和离开人间的季节,公元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生命在他25岁生日那天戛然而止,他的肉体和灵魂在河北与辽宁接壤的山海关附近一段冰冷的铁轨上瞬间消失。

铁道旁摆放着他随身携带的四本书——《圣经》《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和一份“我叫査海生,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的死亡与任何人无关”的遗书。

这个“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具有浓重的乡村情结,自诩为乡村知识分子的天才诗人,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仿佛面对呼啸而来的时代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用青春的鲜血,在远离南国水乡的北方大地上完成了他死亡的歌谣和生命的绝唱。

海子去世后,他的诗稿由他生前好友——诗人骆一禾、西川整理出版,被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和朗诵,而他的死因也引起了人们的多种猜想。但海子的死亡之谜迄今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然而,每一个朗诵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够从他的诗歌里感受到四季的轮回,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乡村的凋敝与恬淡,生活的温暖与严酷——永远是一根钢索般扯不断的乡村情结,日夜缠绕着他的灵魂,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简约流畅的诗歌。

12年后,他的诗歌为他赢得了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24年后,他的诗歌和他的形象被雕塑家雕刻在一块高1.68米、重达5吨的昆仑美玉上。这座典雅而不失凝重,肃穆而不乏灵动的雕像,连同精选的18首海子优秀诗歌作品,以及部分诗人献给海子的诗文组成的诗歌碑林,与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的海子诗歌陈列馆交相辉映,在德令哈——这座远离南方和北方,深居青藏高原的边远小城,汇成了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而馆内收藏的三十多种各类版本的海子诗集和研究文献,则是对天堂里的海子最好的告慰。相信隐身在云层深处的海子,一定能感应到这人间的温情,能够听到这幸福的声音,能够看到这善良的壮举。

海子,这个生长在南方,殉难于北方的才情诗人,与德令哈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海子,原名査海生,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査湾人,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就职于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大学期间开始接触现代诗歌,从阅读、模仿、创作到越来越狂热地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而对物质世界,对于现实生活则越来越疏远。短短七年间,他写作了大量的短诗和长诗,洋洋洒洒500多首。这些作品在他生前很少发表和出版,除了一些诗歌爱好者和他的诗友,几乎无人重视。可诗人海子依然固我地以梦为马,日夜奔驰在自己柏拉图式的精神世界里。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这个以梦为马的诗人,在上世纪1988年夏天的某一个雨夜,与德令哈发生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渊源。

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燎原先生曾经这样说: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海子几乎是最受重视的诗人之一,同时更是一个所受误读最深的一个诗人。但有一点毫无疑问,他曾经两度进入青藏高原,而德令哈则是他必经之地。

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谢冕教授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在“中国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的致辞中这样表述——

20多年前,一位诗人来到距离北京很遥远的城市(指德令哈)。他为这座城市、也为他自己、更为她心爱的姐姐写了一首诗。海子写道: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其实这城未必荒凉,荒凉的是他的心。

那一年,他也许是从德令哈一路走到格尔木,再从格尔木翻越唐古拉山到了拉萨,或者说,他从格尔木先到拉萨,在格尔木通往德令哈的列车上,认识了这座当时并不知名的城市。谢冕教授说:1988年的7、8月间,海子到达拉萨的时候,我也在拉萨。我们在布达拉广场前的一所房屋里见过面。那是我和海子的最后一次见面……

当年的海子,满心都是沮丧,满眼都是戈壁,满目都是荒凉。但他对姐姐的一咏三叹却充满了深情的思念。这位姐姐到底是谁呢?

燎原先生出于对亡者的敬重,对众人并非恶意的多种猜测作了必要的说明:海子在1988年7月前往西藏拉萨的途中的确到过德令哈,因为德令哈是他的同事——一位与他感情关系密切的姐姐式的人物曾经生活的地方。为此,姐姐还特意告知家人接待一下他。他的《日记》一诗便是在7月25日前后的一个雨夜,因想念姐姐而留给她的情歌绝响。

诗人的情感世界犹如苍茫的大海。诗人的想象空间仿佛浩瀚的宇宙。海子在诗歌《日记》中一咏三叹的姐姐还需要人们在“意象”或“具象”之间一一甄别,对号入座吗?

诗人已经远去,他心中的秘密无需再作解释。正如谢冕先生所说的那样:多情的德令哈以诗歌的名义感动了全国的诗人——因为一篇《日记》,因为一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而乘坐飞机、火车,忘记了旅途的辛苦,再经过长途汽车的颠簸,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巴音河之滨,以诗歌的名义缅怀纪念他。

德令哈,一座曾经为海子孤独寂寞的旅途留下过一丝暖意,也为海子留下过美好的遐想,更为海子脆弱荒凉的内心掀起情感微澜,饱含深情地写下——“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遥远的边城。

德令哈,这个被一首诗歌照亮的地方,以对诗歌特有的尊重和对诗人高度的敬重,把海子纯真质朴的情感,隽永飘逸的诗行,永远地眷留在风光旖旎的巴音河畔。

德令哈,一座只有记忆,没有遗忘的风雅之城。

她为一个诗人留下的一首诗而建造的纪念馆,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一个重要的人文地标,一个憧憬诗歌精神的文化坐标。

诗人们曾经这样赞誉这座城市:这是一座具有广博的胸怀,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诗意的城市。

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曾经这样作出评价——对于诗歌的热爱,对于诗人的尊敬,可以表现出我们这个城市人民的那种高尚的精神情怀和文明程度。我相信,随着我们对海子诗歌的不断推广,有很多人通过阅读海子诗歌的同时,同样会热爱上德令哈这样一座美丽的戈壁新城。

生活就像土壤和阳光,诗歌是这块土壤上生长的花朵和果实。许多人因为一首诗知道了德令哈,因为德令哈认识了海子,是诗歌照亮了这座城市,是这座城市成就了一首当代中国的诗歌经典。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一座以诗歌的名义缅怀和纪念诗人的城市。

一座以诗歌的名义令诗人感恩崇敬的城市。

(作品系西宁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为西宁读诗》特约稿件)

篇5:致敬,以生命的名义诗歌

你有比海更博大的胸怀

病人的痛苦和责难

还有那些不理智的拳脚和谩骂

你都用微笑去包容收纳

你有比泥土更朴实的品质

你用柔弱的肩膀

扛起了女儿、妻子、母亲的重担

载起了工作的琐碎、艰辛和关爱

向你致敬,亲爱的护士

你是健康的捍卫者

你是生命的守护神

篇6:我以阳光的名义接近你诗歌

不让冬日里的寒霜

冻结你眼眸里的秋水

对于我

那是何等的弥足珍贵

如果风吹淡了夏日里多情的心雨

那柔软还漾留在花心里的一滴

而我的心还是透明的

在这温婉的夜里

当,云朵掠过湖的天空

我无法像它们那样迁徙

只有你的花园里

我的.心花才会永远旖旎

我想以我的方式接近你

所以我不停歇的写字

用它填满我们之间的沟壑

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

我用我的目光,搭建起靠近你的阶梯

而那些台阶,便是我用诚挚堆砌的

请你不要拒绝,请你珍惜

每一次春花烂漫时的感动

还有那份相聚时的欢喜而泣

如果蓝天给我表白的机会

我会报以最纯净的语言

和我透明的心报达你的恩赐

那些风,那些雨

最终,幻化成这个世界的绚丽

我用我的目光和着爱意

抚摸伟岸的高山的每一块肌肤

于是,你便是我最壮丽的诗句

就算游离在阳光里的尘埃

在我的眼里,也和蝴蝶一样美丽

篇7:高一以生命的名义优秀话题作文

放学了,学校里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我终于有机会可以近距离地观赏这些花了——平日里我如果是蹲下细看,定会被认为是“采花大盗”而被投以指责的眼神。我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捧起那低垂的小脸儿,仔细观赏起来。花儿不大,却有层层叠叠的花瓣,象缩微的牡丹花,每一片花瓣都显得小巧精致,边缘薄薄的向上翘起,像天使嫣红的唇。小花儿呈粉红色,像羞红的女孩子的脸。花瓣捧在手里,有一种细嫩柔滑的感觉。真漂亮!我赞叹道。然后轻轻放下那花儿,欲转身离去。似乎听到一记轻微地花瓣凋落的声音,我心灵感应般的一回头,竟见那整朵花落在了地上。我愣住了——没想到我的爱竟毁了它,然后,我意识到我错了,我不该以爱为借口为了满足自己的欣赏欲望而去改变它含苞以来便有的姿态;我不该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及这个目的的实现会不会殃及它的性命;我不该霸道地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人类的陪衬而肆意地拨弄一枝花……可是现在,一切都已经晚了。

不由记起小时候,有一次爸爸无意捉到了一只锦鸡,它那华美的羽毛让我一眼便爱上了它。于是,我不顾爸爸的阻挠,在它的腿上拴了一根绳子,将它据为己有。谁知,失去了自由的它拒绝进水进食,没几天就饿死了。我伤心惋惜了好久,却也无能为力,我所谓的爱迫使我害死了那只漂亮的锦鸡。现在想来,那种爱其实是自私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那种爱,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占有。如果我真的爱它,我当时就该为它着想,把它放回山林,让它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喂它米粥、谷子便是爱它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常常认为我们爱一样东西,于是便从自己的想法出发,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表现我们的爱,殊不知,我们主观上的想法、做法有时并不适合那样东西,我们的爱将它推向了死亡。

我们对物是如此,对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小心地将那些散乱的花瓣拾起,夹进书里,再次凝视了那几枝花后,默默地离去。

篇8:勿以王国的名义

“什么时候咱们不用没日没夜地搬运粮食,也能吃上美味的食物,并且还有人伺候,那该多好呀!”蚂蚁力克揉了揉酸痛的肩膀,叹了口气说道。

“什么?你说什么?那怎么行呢?那可是国王的专利呀!你可不能有这样大逆不道的想法……”力克的好朋友雄太小声地劝阻他。

“那可不一定。红克能当国王,我也能。再说了,他当国王已经太久了,也该换换了吧?”力克顿了顿,接着说,“你还记得咱们前几天攻占蜂巢,死了多少兄弟吗?结果缴获的蜂蜜又全被红克拿去了。每次他都坐享其成,我们却至今连蜂蜜的滋味都没尝过!红克甚至连蜂巢的样子都没见过,凭什么独霸我们的战利品?而我们拼死拼活,每天却只能吃残羹剩饭,还一刻也不得休息……”

“天哪!”雄太叫了一声,打断了力克的话,“力克,你脑袋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红克可是咱们的国王,是王国的擎天柱啊!咱们的王国在地下,红克就是整个王国的太阳!不,太阳都难以和他媲美,如果没有红克的‘光芒’,真不知道咱们的日子还能不能过下去!所以,他不劳动,吃蜂蜜,有人伺候,都是理所应当的啊!他是在为了王国享受,是顺理成章的!咱们只要好好搬运东西,能填饱肚子就知足了。至于蜂蜜嘛……”雄太使劲咽了口唾沫,“我……我想也不敢想!”

力克见雄太这样说,摇了摇头,十分不以为然,心想:“哼!算了吧,红克除了糊弄民众,顶着国王的名义作威作福之外,还对王国有什么贡献?他每天吃得脑满肠肥,爬都爬不动了,还需要不少人伺候,简直是尸位素餐;而伙伴们在大多数时候,连吃一顿饱饭都成了奢望。如果是为了王国,那么就该让所有蚂蚁共同享用蜂蜜这样的佳肴!好吧,为了整个王国的利益,我要……”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力克的脑海里逐渐成形……

“为了整个王国的利益,也为了每一个普通蚂蚁的利益!”在这个伟大口号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蚂蚁走到了一起,他们团结在力克的周围,就像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或者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向王国的“金字塔”顶端扑去……

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力克和大家已经攻占了王宫。大家热情地赞美力克,他成了挽救整个王国的英雄、太阳、救世主……世间的溢美之词已经不足以表达大家的感激之情。力克一开始还觉得不好意思,渐渐地,在众人的称颂中,他心想:“看来我真是个英雄,我真的和大家不一样,是我拯救了这些可怜的蚂蚁……”

几周后,如果你再来到蚂蚁王国的话,会看到国王的宝座上,一只肥胖的蚂蚁正在享用饕餮大餐———他就是力克。

篇9:以秀发的名义

◎你有过一个月染发或漂染两次及以上的记录

◎你曾在一年之内烫发达5次以上

◎你喜欢染发,染后却不特别护发,还像平时那样洗发是吗

◎自己动手染发时,为了颜色更炫,染发剂放置时间是不是总比说明书规定的时间长

◎如果染发后效果不喜欢,你一刻也不能忍受,马上重染,是这样吗听着秀发的控诉,你也来对号入座一下吧,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对自己心爱的秀发犯下了过失伤害罪法庭调查:你们双方先不要各执一词,现在被告要先如实以“是”或“否”回答法庭询问。《BEAUTY》建议旁听的各位女士也认真回答一下,防患于未然。如果有三题以上答是的话,你的头发真的已经是伤痕累累了。这并不是说不能烫发或染发,实际上现在的染发剂和烫发液都已经改善很多,对头发的伤害已降到较低程度。上美容院染、烫发,专业人员会视你的发质选用适当的药剂;如果是自行染发的话,只要遵守说明书的步骤就应该没问题。关键在于染烫频率与正确做法,喜欢自己变换发色的人要注意了,请你最少隔两个月染发一次,同时绝对不要把染发剂置于发上超过规定的时间,还有对不满发色立即重染等都是会使头发严重受损的行为,一定要杜绝。二、错误的护发方式

◎洗发后,你经常等不及头发干就上床睡觉

◎你喜欢头发蓬蓬松松的样子,所以连头皮也抹发蜡或发胶

◎为了让润发露的香味留在头发上,你冲水时总是随便冲一遍就算了

◎洗发后不抹润发露或护发乳

◎你会自己在家用蛋白或蜂蜜之类的东西以DIY方式自行护发

就算只有一题答是,你的护发方式还是错了。原本是爱它结果却是害了它,你觉得好的方法说不定正在伤害头发。

头发湿的时候,头发角质层容易剥落,极易滋生细菌,所以一定要等头发干了再睡。定型水是导致毛囊阻塞的原因,并且有可能刺激头皮,绝对不能直接抹于头皮上。如果洗发后不再以润发露护理的话,头发容易打结,用力梳理时又会使头发受损,所以洗发后一定要再以润发露或护发乳护理。蛋白或蜂蜜是很有营养的物质,但如果不使用正确的方法,随便涂在头发上,恐怕还会有可能让头发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三、不当的饮食生活习惯

◎你每天起床或就寝的时间都不一定,生活极不规律

◎你曾为了减肥而大幅减少食量

◎你晚餐多半随便买个外卖便打发掉

◎你相信“生命在于静止”而长期运动不足

◎你有抽烟的习惯

有三题以上答是的人正过着极不健康的生活。运动不足、抽烟、饮食生活不当都会对头发造成不利的影响,对身体有害的事当然也对头发有害。对头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血液循环顺畅与正常的新陈代谢。可是如果生活不规律,再加上因减肥或经常吃外卖而导致营养不均衡的话,新陈代谢能力会变差,就会影响到头发的生理周期。而抽烟和运动不足会影响血液循环,头发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素便无法抵达毛根组织,当然就会变的干枯衰弱了。四、沉重的身心压力

◎你总是睡眠不足,咖啡喝了一杯又一杯

◎你平时容易紧张焦虑

◎最近总觉得工作或学业的压力很大

◎人际关系不佳令你非常烦恼

◎春夏季经常在户外走动、工作或长期暴晒于阳光底下

没错,压力会影响头发的发育,而且会有半年的伤害潜伏期。如果你有三题以上答是的话,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损害了秀发。

篇10:城市的名义诗歌

无需在太阳底下翻滚

卖弄

和太阳一起沉下去的欲望

城市拥挤的时间柴火一样

哧地一声点燃了

整座城市婀娜的胴体

花开的时候欲望也张开了翅膀

漂浮的往事,在黑暗中

溜走的欢愉时光

还有一些

从小贩骨瘦如柴的手

挣脱的.钱

像一头赶路的驴

随沉默的往事

被人牵着消失在瘦弱的小巷

起伏的夜巷连绵着遥远的乡俗

城市的夜空格外浩瀚

星斗与星斗

交换着眼神

渐行渐远的火车

又拉走了一车如萤火般的命运

我多年养成的乡俗

在乡俗中逐渐老去的我

岁月以城市的名义收留我

而我也是以城市的名义

在白天与黑夜之间

来回走着

篇11:借春天名义现代诗歌

是谁风鬟雾鬓任日历翻来滚去,在

腊月里苦苦寻觅春的归期

记不清多少次,多少次了——

篇12:以生命的名义

日本地震了,8.8级,历史上最高。具最新的统计,目前已有1800人死亡或失踪,还有900多人联系不上,经济损失更是不记其数。在震中还生活着我们的三万同胞。这是人类的灾难。中国政府和多数普通民众,都第一时间向死难者表达了同情和哀悼。还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打探自己在异国他乡邻居和友人的下落,一时间,关系相对冰冷的两国架起了一座温柔的桥梁。此乃人之常情。以人道的名义,以生命的名义,以人类共同苦难的名义。

然而,昨天在我们的群里,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争论,并且发生了在群里公开骂人的事情,骂人者被群主清理出群。大家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日本带给我们的灾难和耻辱,我们也不会忘记南京那30万同胞无辜被杀的经历,我们在心里会永远的高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我们相信我们的子孙后代会永远记住这段耻辱的历史。

人正常情况下是有边界的——小为家,大为国,唯独在天谴面前,人性将超越种族、国家、年龄、性别,而成为基本行为准则。

没有人喜欢做日本的邻居,但这是上帝的安排。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的确在过去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太多伤害和屈辱。但牢记国耻是为了多难兴邦、自强不息,而非狭隘的报复。最深刻的启示不是简单的仇恨:而是在这个实力说话的世界,一定要做强者。落后自然挨打——过去多少被欺辱的历史是自己不争气造成——无论制度还是国民性,至今都值得反思和记取。

我们在一起已经5年了,我们是一个网上快乐的大家庭,我们在一起打牌,聊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但是我们决不允许在群里对朋友的不尊重,有话好好说,有话慢慢说。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请大家记住我们的爱心精神,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网上生活才是快乐的。

篇13:教育,应以怎样的名义进行

一是“以神的名义”。这种灵感虽然源自一位卜者:“足下事皆成, 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但陈胜、吴广立刻豁然开朗, 喜上眉梢, 且滴水不漏地完成了“卜鬼”大任———将写有“陈胜王”的绸布放在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夜晚, 吴广在军队驻扎地附近的神祠中, 像狐狸一样嗥叫:“大楚兴, 陈胜王!”结果如愿以偿!人为的神秘事件, 使士兵们对复兴楚国的欲望、拥戴原楚国大将项燕的心理, 还有对陈胜突然飙升的崇敬之情, 迅捷而高效地结合在了一起, 集体的凝聚力顿时空前高涨!以鬼神的名义虽然带有君意天授的封建意识和极其强烈的功利思想, 但毕竟针对了巫术崇拜的社会心理, 算是对封建统治者“以牙还牙”吧。

我们的教育当然不需要装神弄鬼, 可是我们的教育的确不能缺少神性———一种对事业、学习、责任、文明、德行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当我们一个劲地指责, 甚至辱骂学生蠢笨、懒惰、自私、凶顽、不可救药, 并大声呼吁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法规约束或惩戒时, 我们是否已经淡忘了“人在做事天在看”的道德信条?课上得连自己都觉得恶心而不知改进;稍做了一点事情便大呼小叫, 哭着、闹着要求回报;将家长、学生当做工具而不是目的, 疯狂攫取一切可能得到的利益;面对学生的缺点听之任之, 直到积重难返还一个劲地大呼世风日下, 命运不济, 也绝不拷问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天地良心?以学生的导师自命不凡, 以学生的“再生父母”高高在上, 自以为是地生活在自己构筑的封闭世界中, 视创造性的想法为异端, 视逆己之见为冒渎师威, 与学生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 却破口大骂家长何以生出这样的劣种!马克思说过:“以爱换爱, 以真诚换真诚。”一个整天带着怨气、怒气、朽气、浊气走上神圣讲台的人, 又岂能换来学生的神气、喜气、朝气和大气?

现代教育一个劲地呼唤“人师”, 不仅仅是指教师必须具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技能, 更需要教师具有慎独自律的自觉, 敬业乐业的操守, 还有培育学生健康人性、高尚情操的生命激情。而这种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对自我、对他人、对事业的爱, 正是沐浴在神性的光辉之中的。从这个角度说, 心中的神不能死去, 头上的道德星空也不能消失!

二是“以民众的名义”。陈胜、吴广被迫起义前, 曾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天下形势:天下苦秦久矣, 并十分精确地号准了当时社会心理的脉搏:1.继承帝位的应该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 可是扶苏因为多次提意见的缘故, 被秦始皇派到外面带兵。现在, 秦二世矫诏杀害了扶苏, 但“闻其贤”的百姓并不知道他已死;2.楚人对昔日的大将项燕十分爱戴, 民间有人以为他已经阵亡, 有人认为他是逃亡在外。这便为后来陈胜、吴广打着扶苏、项燕的旗帜, 聚合天下的力量, 声讨秦军, 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即使是战前动员, 陈胜、吴广也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义愤呐喊, 点燃了士兵“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的理想之火。将自己的理想灌注到“民欲”中, 无限拓展一己的力量, 提升团队的战斗力似乎成了他们渗透到骨子里的一种自觉!

关于这一点, 相信我们很多教育者都会感到汗颜!学生希望在紧张学习一周后看看电影, 我们会纳闷他们何以如此贪图享受, 并以“眼下学习要紧”为由, 硬生生地扼杀这一基本的情感诉求, 却不知看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 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晚自习写罢作业, 学生拿出一本《名人传》看看, 我们有些老师会立刻将之收缴, 且振振有词地说:“课本内容没时间看, 倒有时间看闲书!”却根本不懂知识需要学习, 性情更需要滋养。学习落后者通过不懈努力, 多考了几分, 无限渴望被肯定, 哪怕是一句暖心窝子的话, 可是我们常常吝啬到连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不给;学生一度时期受了某种力量的激发, 开始认真作业, 积极值日, 甚至带病上课, 可是我们很多老师不会在意这种温馨的变化, 反而视之为一切都是应该, 一切都是必然, 直至学生心灵中的真、善、美日渐淡化, 这才恼羞成怒起来:他们怎么会这样自私、这样冷酷、这样懒散, 这样不负责任!

目空一切而又浑然不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低能,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挖苦、辱骂却是超人!从不敏感, 从不反思, 直至和学生离心离德, 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依然会痛心疾首, 声泪俱下地哀叹老天的不公, 控诉学生的狼心狗肺。“以民众的名义”在他们眼里, 压根儿就是乌托邦, 就是扯淡, 甚至是虚伪, 是功利!如此, 又谈何消弭师生之间的“代沟”呢?

三是“以精英的名义”。陈胜、吴广的势力日渐壮大, 且攻下陈县时, 极为自然而又巧妙地做了一件事情:号令召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三老是掌管教化的乡官, 豪杰是指当地有声望的人。议事的结果是什么呢?三老、豪杰异口同声地说:“将军身披坚执锐, 伐无道, 诛暴秦, 复立楚国之社稷, 功宜为王。”陈胜于是顺水推舟, “乃立为王, 号为张楚”。

“以精英的名义”, 落实到教育中, 通常被称之为培养班干部的自主管理能力, 或者善待学生中“精神领袖”的艺术。遗憾的是这一点, 我们通常也是很难做到的。有的缺乏伯乐的眼光, 找不到精英, 无法用;有的能找到, 但是忧虑精英身上的邪气会膨胀, 不敢用;有的好不容易找到, 委以重任, 却不懂得规范、引导, 最终放任自流, 属于不会用。因此, 师者和精英名义上是命运共同体, 实际上仍是各自为政的个体, 双方连互相打量、互相尊重、互相设想的心理都没有形成, 更遑论产生怎样的管理合力!以少管多, 打造“班魂”的境界充其量只能成为他们的一种空想。

也许我们依然会不屑于陈胜、吴广的“名义情结”, 觉得那是迷信、功利, 甚至自私、市侩的象征, 糟粕得很, 况且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农民, 陈胜、吴广也根本不知道什么“名义情结”, 可是他们的思想、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名义”无一不精准指向了社会形势、民众心理的要害, 且成功地整合了各方力量, 一起浩浩荡荡地冲向自己的理想, 这种境界何尝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呢?要想让学生心悦诚服地和我们一起站在教育理想的旗帜下, 共进退, 同成长, 进而焕发出强劲无比的生命激情与活力, 名义的思考和行动不仅是应学习之需, 应工作之需, 应更是应理想之需!

篇14:以亲情的名义

5年前,父亲借了8万元钱做电器生意,被人骗得一干二净,只好开了这个小饭店挣钱来还。父母做出了一个决定,叫刚刚初中毕业的李果辍学回家帮生意,让姐姐李燕继续上学。理由很简单,姐姐的成绩比她好,而家里当时的状况只能供一人上学。李果接受了这个安排,她对一脸难过的父亲说我不念了,回来帮你。那天夜里她把所有的眼泪全撒在枕头上了,对而床上是睡得又香又沉的姐姐。

天天来饭店很争气,两年就还清了债。李果的父亲开始退出生意,然后是母亲也回到了家里。他们把生意和一家人的衣食放在二女儿李果的肩上。李果没有让父母失望,带领着十几个帮工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门面扩大丁两倍多。赚来的钱给家里翻修了房子,买了时髦的电器,姐姐考上了外省的大学,往来都坐飞机。在这个小镇上,李果家人人羡慕。

卖完早餐,李果带上两个帮工去农贸市场进货。店里打来电话,说两个厨子打架,一个把另一个砍伤了。李果丢下手里的菜,跳上一辆“摩的”赶回店里,派出所的人也到场了。李果把受伤的厨师送进医院,医生查看了伤口,说要上麻药、缝针。李果给母亲打电话,叫父亲去店里顶一下。母亲说我上哪儿找你爸,他成天打麻将,今天还不知道是在哪处。李果感觉很不好,父亲肯定被镇上那帮赌徒盯上了,这是最让她担心的。赌棍们有句行话叫“养角儿”,看准一个有油水的人,常给点儿甜头,先让他时不时小赢一把,然后让他大把地输,甚至将其家产掏空,这样的事在小镇上时有发生。李果了解父亲,任性、小聪叫、喜欢别人恭维,最容易成为那样的“角儿”。别人家里都是父母为子女操心,在她这里完全反了过来。

下午时分,李果觉得非常疲倦,回家来休息。母亲在看一部言情片,为里面真真假假的人物命运哭得稀里哗啦。李果有点心烦,也懒得理她,径自进房休息。

李果只睡了一个小时就起来了,正要出门,母亲说你姐来了电话,明年她要考研究生。李果一边穿鞋一边说我知道,叫她安心考,家里供得起。母亲说你姐说想买台电脑。李果诧异地说,她们寝室的几个同学不是合伙买了一台吗,我们还出的大头。母亲说她要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人用。李果立在那里不做声,她有点不高兴,这个姐姐什么都要最好的,她是同学当中最早使用手机的,而且款式还更换过一次,她一个月的花费至少1000元,按这个小镇的标准,可供3个大学生。当然,她的成绩也是同学中拔尖的,这让李果感到安慰和骄傲。李果说让我考虑一下。

母亲看出了女儿心情的变化,不失时机地走上来拉住李果的手说,我们家要出个研究生了。母亲的得意和满足溢于言表。李果看着自己的脚尖说,一台笔记本电脑少说也要七八千吧,母亲犹豫了一下说,你姐说国产的不好,容易死机,她要进口的。李果说那至少得上万了。母亲就眼巴巴地看着李果,那神态像个向父母讨钱去买零食的孩子。

李果一点都不怀疑姐姐能考上研究生,考试对她从来都不是难事,她可以一点都不用担心地把读书考试进行到底。可自 己呢,初中生而已,那种失落让李果有点心 灰意冷。李果经常遇到一些客户这样问,小 小年纪怎么不去念书,她总是敷衍着,内心 深处有一个东西好像可以抵挡,我有一个 会读书的如姐。可是那毕竟不是自己。走到 店里,已来了一拨食客,正在那里大呼小叫 要茶要热毛巾。李果赶紧把黯然心情收拾 起来,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商场如战 场,要么赚钱进来,要么赔钱出去。李果是 老板,是一家人的衣食靠山,赔不起。

很快就到了李果21岁生日。好多年 了,因为忙,李果从来不提白己的生日,这 回母亲坚持着要给李果过生,并清来了不 少亲戚。前不久李果顺着她的意给大女儿 如数寄去了买笔记本电脑的钱——18000 元,让她这个当妈的觉得有些亏待二女儿。 她要以这样的方式搞一下平衡。她特意订 做了漂亮的大蛋糕。吹蜡烛时,母亲要李果 闭上眼睛许一个愿。摇曳的烛光照亮了李 果年轻的脸,她在烛光中看见了姐姐李燕, 李燕坐在明亮于净的教室里。她在心里对 自己说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愿意读书,不 想当老板。母亲对这次热闹的生日宴会感 到非常满意,她收获了许多赞美、恭维,两 个女儿,一个会读书,一个会挣饯,占齐了, 大家都说她是最有福气的女人。

大学放寒假了,姐姐燕子回家来了。她穿着雪白的高领毛衣,样式简洁的黑呢外套,架着金丝眼镜,又漂亮又有文化。走在小镇的街上,和那些穿着紧身牛仃、贴着金属亮片、脚蹬松糕鞋的女孩子比起来,简直就像大上飘下来的玉兰花瓣一样超凡脱俗。玉兰一样的姐姐对妹妹李果说,你应该抽空读读书看看报。因为她看见李果的房间里除了几本过期的生活类杂志就没有一本像样的书了。

燕子在家里也没有放松学习,她带回来了几大本很厚的书,在李果出钱买的笔记本电脑里装了好多好多的文字,有中文 ’也有英文,看得李果眼花。燕子说都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她正在写毕业论文,白嫩纤细的手指在键盘上如蝴蝶般翻飞。姐姐坐在那里看书写字的背影都与一般女孩子不一样,有点神圣庄严,令李果心仪和自卑。母亲每天都给大女儿做好吃的,原料就直接到李果的店里拿。姐姐还时不时给远在外省的同学或老师打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李果忍不住说了一句长话短说嘛,母亲就说人家讨论学问,好像电信局会因为讨论学问就把话费减半似的。不过姐姐还算自觉,就改成发电子邮件。

燕子要返校了。母亲照例向李果要钱去买飞机票,李果对母亲说燕子就不能坐一回火车?母亲吃惊地瞪大了眼,你让你姐坐火车,跟那些农民工挤在一起,李果看母亲急了,只好掏钱。燕子临走时亲热地搂着妹妹,叮嘱她要读书看报,还说虽然不能继续上学念书了,但仍然可以在商界干出一番名堂来。李果觉得这话也在理,可从燕子嘴里出来就有点儿不是味道。

李果担心李事发生了。父亲在外赌输了钱,一共5000多元,几个债主来讨,父亲躲在里屋不敢出来,母亲气得双手直抖。李果出面担保10天之内还清,才哄走了那群人。这事之后,父亲发誓再不上麻将桌,在家里安静呆了一段时间。但他百无聊赖,成天打哈欠,或者和母亲吵架。李果拉他到店里扪理生意,他去了几天,既插不上手又觉得已经无法适应,于是回到了家里。后来他又出去了,又回到麻将桌上,他对前来阻止的李果说只打一元钱一圈的小麻将。李果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李果中学时的数学老师郝老师很喜欢天天来饭店的特色菜——糯米鸭子,常来吃。郝老师知道李果的处境,对李果说你要想把生意做大,必须在经济上与家里人划清,不能这样无止境地供给。比如,每个月给父母多少赡养费,给如姐多少生活费,从经济上对他们进行管理和约束。李果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她仔细盘算了一下,每个月给父母各400元,生病吃药由她另出,姐姐500元。母亲听说父亲是400元,恨恨地说给他200元就足够了,他还回家吃饭呢,我可不给他贴伙食费。当听到大女儿燕子也是这个数上下时,她叫起来,那怎么够,你让你姐怎么活,你怎么对我都行,就是不能这样对你姐,如果你一定要做得绝情,我就把我的400元都给她寄去,我到你店里讨 口剩饭吃。

李果了解母亲会这样于的,尤奈地说, 我不过说说而已,又没有打算真干。母亲叹 口气说,这些年你吃苦受累,起早贪黑,我 都看在眼里。李果心里酸又热,既然母亲 都知道,自己还强求什么呢,计划也就不了 了之。

父亲越来越迷恋麻将,越赌越上—瘾,有 时还彻夜不归。家里的电器、母亲藏在枕头 里、柜子底下甚至鞋盒里的钱,常常不翼而 飞。李果经常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不敢 把生意上的钱放在家里。

终于有一天,父亲欠下了大赌债,合起来大约有9万元,他跑到乡下大哥家去了。几个债主打上门来。那天,李果正好外出办事,他们叫人搬走了店里的冰柜、空调、值钱的厨具和一些桌椅板凳。李果接到电话急急赶回来,还报了警。可是那伙人拿出了李果父亲写下的欠条,白纸黑字。最要命的是,天天来饭店的法定代表人还是父亲。这样一来连民警也认为他们是正当索债,只是方式粗暴了一些。李果欲哭无泪。

晚上,父亲从乡下打来电话,听说了家 里发生的事李,在电话里失声痛哭,他说本来 只输了1万多元,心里很着急,就想捞回 来,结果越输越多,他说他对不起李果,对 不起全家人……李果冷冷地听着电活里的 哭声,听着那个叫做父亲的人的忏悔,一句 话都不想说。

篇15:以责任的名义

记得小时候,曾因跌倒在坑洼不平、狭窄局促的街道而抹过眼泪,曾因面对污水横流、泥泞不堪的胡同而皱起眉头,于是我总是幻想自己能够拥有哈利波特的魔法棒,魔棒一点,这一切立即就会变样。仿佛冥冥天注定,长大以后,我居然真的实现了当年的愿望,成了一名城市排水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着城市的模样。

如今走进港城日照,你会想到碧海蓝天的浪漫,文人故里的葱郁,或者,你更喜欢风景旖旎的万平口,流光溢彩的灯塔景点,气势恢弘的市府广场……。诗人说:港城日照的血脉是新鲜的;哲学家说:港城日照的灵魂是鲜活的;生态学家则说:港城日照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她用淡然的心境打造自己的家园,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自己亘古的容颜,用海水般的微笑绽放自己高雅卓绝的风情。

这一切都凝聚着我们每一位建设者的汗水和智慧,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到无限荣耀。

今天,让我们以责任的名义,发出倡议,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向我们的排水事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以责任的名义,就要象许振超那样,爱岗敬业,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增强岗位竞争能力;以责任的名义,就要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姿态,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责任的名义,就要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入到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令人欣喜的是,在我们身边处处洋溢着爱岗敬业的脸庞,在我们眼前处处闪动着乐于奉献的身影。从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到精益求精的设计专家,从南征北战的项目经理到风姿勃发的才俊英华,多少建设者为城市的美好奉献着青春和才华,热血和汗水。

篇16:以青春的名义

95年前,伴随着“五四运动”带来的民族觉醒,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中诞生了。自此,一批批优秀青年前赴后继,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用智慧、用汗水乃至用生命书写下青春的光荣。

2007年夏,因为暑期专业实践的关系,我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从住的胡同出来,恰好是五四大街,“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就在这里。当时,这个发现让刚刚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的我倍感欣喜!作为一个同时具有团籍和党籍的青年,看着那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北大红楼”,心中无限感慨:那场改写历史的革命就发源于这里啊!它坐落在如今人来车往的喧闹大街上,却依然庄重深沉,默默地散发一种撼人心魄的魅力。每次路过都会驻足,仿佛能够看到那些打着标语喊着“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北大师生,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沿着北大校舍旧址西墙,有一面题为“曙光”的青石浮雕文化墙,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是新思潮、新时尚、革命主义和前卫主义的代表,他们的青春充满着革命的激情和荣耀。那时的我,是一名青年学生,想不到日后会成为一名青年教师,正如当年的谦谦学子和新潮教授,这两个身份恰好都是最先触碰时代前沿,感受时代心跳,把握民族脉搏的人。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总书记如是说,那么,我们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就应该是这股力量中的引领者。鲁迅先生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像萤火一般,好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或许大家认为那段满腔激情的历史远矣„„但鲁迅先生这种精神依然适用于我们今天,尤其适用于我们这些高等教育工作者。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今,我们身处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思想观念迅速更新,免不了感觉人心浮躁,大家都在争名逐利闹哄哄。作为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我们应在心中给自己留一片净土,静下心来读书求真,俯下身去踏实做人。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努力学习,多奉献,不添乱,这就是爱国,就是忧国。总书记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人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如今,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国民,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换句话说,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重重地交在了我们的手上。这就要求我们青年教师的必须有开阔的视野,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能够做到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给学生留下方法,留下素养,留下视野!把格局放大,将眼界拓宽,只有我们青年教师把心态摆正,中国的教育才有明天,中国的明天才有希望!

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们,心怀天下的教师同仁们,让我们不负韶华,执着追梦,永不低头!每一个在青春里拼尽全力的人,都是最勇敢的战士。作为青年学生,请珍惜美好的青春岁月,多读书,勤思考,不断探索和创新。你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注定要掀起中华再次腾飞的巨浪。作为青年教师,请努力工作,杜绝推诿,敢于做先锋,不做历史的过客,当看客。让我们凭借年轻的臂膀和满腔热情,擎起”五四”的火炬,让我们铭记肩上的职责辟风斩浪,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豪情激荡,让我们的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篇17:以生命的名义

这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生活中的我们少不了要奔跑,如果你奔跑,你就可能有收获,你不奔跑,就肯定不会有收获。奔跑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获得猎物成为一种可能,捕获到猎物,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我们要想成功,就得超越自己,与众不同,抓住身边的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与自己有限的生命一同奔跑。

奔跑的意义就是,每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我们已经经过一夜的休整,我们的头脑已经清醒,精力充沛。这时让我们带上希望与时间一同奔跑,因为奔跑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

每个黄昏,在太阳下山前奔跑,我们会用尽力量去追赶夕阳。我们明白,夕阳终归会下山,万千河流终归要流向大海,所有的人总要慢慢老去,最后告别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请我们每个人珍惜每一次奔跑的机会吧,以热爱生命的名义,同我们的命运一同奔跑,即使生活在每一个漆黑的夜晚,我们也不会感到寂寞和恐惧。因为奔跑,我们生存的力量更加强大,我们的人生才更加完美。

篇18:以诗歌的名义-优秀诗词

一、以作家为原型的创作是帕慕克最直接的自我表达

作家作为小说的创作主体,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往往与他的生活经验、心理结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艺术技巧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家所创作的纷纭复杂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任何人,只要创作的原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帕慕克笔下的人物总是与作家的身份脱不了干系,和他本人一样面临着民族身份不被认同的苦恼和困境。他们要么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要么是作品中很重要的线索。《寂静的房子》中的塞拉哈亭一生都在撰写《百科全书》,而他的孙子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历史作家、《雪》中的主人公是个诗人、《黑书》的故事是围绕专栏作家展开的、《新人生》中的主要线索来源于一个人写的一本书……作家作为职业身份是帕慕克最熟悉的,因为他本人就是作家,他对这种设置有极强的代入感,把自己代入作品的同时,也常常让读者觉得作为主人公的作家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有某种直接的联系。从作品中作家的角度出发去看这个世界就是从帕慕克本人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

作家作为一种社会身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他依靠生产精神产品服务于社会,影响大众。帕慕克是一个独立的作家,不依附于任何政党,他一再表明自己对政治没有兴趣,但是在土耳其做一个作家想要与政治撤清关系似乎不太可能,回避东西方文化对峙的问题更不可能。作家把类似于自己困惑的生活状态通过小说中的人物间接地展现了出来,以作家为主角的人物形象多次出现在作品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惟一一部帕慕克承认的政治小说——《雪》,是帕慕克花费了大量时间调查的、有生活原型的关于土耳其作家的故事。作家选择写《雪》这样一部政治小说,来自于对主人公原型的感同身受。《雪》的主人公卡,他也不特别对政治感兴趣——他甚至根本不喜欢政治;他是生活在法兰克福的一个诗人,其一生是诗歌的一生。他看待土耳其政治的方式就仿佛别人看待一件意外的事故——不在意料之中,却己经被卷了进去。[1]当他被无辜的杀害后,我们不难发现,像卡这样一位带有西方背景的土耳其诗人,同东西方两种文化都有深刻的联系,对哪一边表示效忠都不可能,这让我们不自觉地想到了帕慕克自己的生活状态。由于帕慕克发表了土耳其政府屠杀亚美尼亚人的言论,被土耳其的右翼媒体称为“叛徒”,被激进民族主义者视为眼中钉。就在丁克遇害后,激进民族主义分子雅辛·哈亚尔于1月24日在伊斯坦布尔法庭上狂吼:“奥尔罕·帕慕克,你小心占!”[2]

并非所有的作家都必须把人物塑造得跟自己有几分相似,但帕慕克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在于他认为一个作家对于社会的客观陈述不应该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如果想要表达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又摆脱不了这个问题——“我所有的小说都是关于东西方之间隔阂与融通的作品。”身为一个作家,帕慕克希望自己有表达的权力,不管是偏向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偏向本民族还是外族,即使是在矛盾与冲突中,在对事实真实表达的前提下,作家也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在凸显这种矛盾和冲突时,帕慕克借自己作品中作家来完成对土耳其极端势力的控诉和对土耳其文化冲突的担忧。《寂静的房子》里塞拉哈亭的“百科全书”没有完成,他孙子的历史书也因为妹妹的突然死亡而不了了之;《雪》中的诗人兼临时记者原本想还原事件的真相,结果惨遭暗杀;《黑书》里假冒的专栏作家卡利普虽然通过真正的专栏作家耶拉所写的文章认识了真实的城市面貌,但最终听到的是妻子和耶拉被杀的消息;《新人生》书中的作者奥斯曼的叔叔雷夫基·哈特——一个退休铁路工人被人杀害。而这一切本不应该发生“作家”身上。

二、作家应该是社会上最“自由”的表达者

作为作家有一种独立表达的可能性,帕慕克试图做一个独立的表述者,将他在土耳其看到的、听到的全盘托出。如果这个社会上还存在这样一群愿意并且应该自由表达的人,那无疑应该是作家。“小说家的政治观点与他所从属的社会、政党以及团体并无关系——与他对任何政治事业的奉献也不相关。小说家的政治观点来自他的想像,来自他将自己想像为他人的能力。这种力量不仅使他能够去探索从未被言说的人类现实——这使他能够替那些不能为自己说话的人代言,那些人的愤怒从未被倾听,他们的话语曾被压抑。”[3]帕穆克因此大声疾呼:“无论是什么国家,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是普遍的人权。现代人渴望这些自由,就像是渴望面包和水一样,这些自由永远也不应该通过利用民族主义情绪、道德敏感性,或者一—最糟糕的是——利用商业利益或军事利益,加以限制。如果说西方以外的许多国家遭受贫穷的屈辱,并不是由于他们有言论的自由,而是由于他们没有言论自由。”[4]

当然,我们所说的“自由”是建立在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之上的,作家必须是清醒的、自觉的表达者,才能真实地展现现实社会。帕慕克始终持有作家独立批判的态度,他通过文学手段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我的生命中,我一直都穿梭在混乱、麻烦、快速运转、嘈杂喧闹的世界中,我被生活的漩涡时而扔到这里,时而甩向那里,试图寻找开端、中途和结尾。在我看来,只有在小说中才能找到这些东西。”[5]“通过想像人物处在我们通过经验所熟知、在乎并能认出的环境中,小说当然能够提高人类的理解力。”[6]同时,人们也不难看出,帕慕克希望通过作品中的作家去努力传达一些声音,将自己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转嫁到他笔下的作家人物身上。正如作品《寂静的房子》中的塞拉哈亭是个实证无神论者,由于政治迫害,被放逐到伊斯坦布尔郊外的一处房子里,发现东方已远远落后于西方,试图启蒙开化东方,集中精力编辑了一部四十八卷的百科全书,希望它能尽快地填补东西方之间的鸿沟:“如今东方仍在中世纪深邃而可恶的黑暗中沉睡,这并没有令我们这一小撮知识分子感到绝望,相反地,它激起了我们巨大的工作热情……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弥补东西方之间几百年的差距。”[7]但是1928年,由于土耳其实行语言改革,他以土耳其语写的手稿被废止,这部全书变得毫无用处,一些学者、艺术家生活在危机、边缘之中。这一细节表明,彻底抛弃土耳其文化与语言独立性的荒诞可笑,也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相互借鉴与学习的愿望。[8]这里实际上是在批评土耳其在西化道路上的过激行为,现代化的改革并不意味着要以全盘否定自我作为代价,一味地抛弃民族的传统文化只会让土耳其人失去民族身份认同感。帕慕克借作品中的作家表达了作为土耳其知识分子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土耳其作家面临着外在环境的困境。

帕慕克对国家和民族的处境做根本性的思考,彰显了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良知和社会使命感。“我写作是因为我想让其他的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了解到我们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还将继续生活下去。”(帕慕克获得诺贝尔奖时发表的演说——《爸爸的手提箱》)在面对土耳其社会的落后现状和本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时,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坚定地利用文学的手段进行批判和反省。“非常想写现实,此外还有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当然还想说我身处的生活和文化,再有就是我想叙述深刻的故事,而不是肤浅的故事,关于文化、人生的意义的故事。”[9]或许帕慕克的作品并不完美,他的艺术技巧并非独树一帜、高不可攀,甚至他的社会历史观也模棱两可,但他对人性、对社会、对文化的独立思考值得尊重,值得一些中国作家学习。“他对艺术难度的自觉追求,他对伊斯兰背景的文化、民族的命运思考之深入、角度之偏僻,他对书写材料深入、娴熟的掌握,将宏大思考化为偏僻的、戏剧性的题材的能力,是那些与他艺术天分相近的中国作家所不及的。相比之下,对本国文化传统的思考和深入把握,他们不如帕慕克那般透彻。”(李敬泽《人民文学》副主编)

三、帕慕克通过作品中的“作家”找寻自我身份

自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凯末尔政府执政开始,大部分领土在亚洲的土耳其一直期盼与欧洲共舞,因此一直在实行西化改革,在国内坚称土耳其是一个欧洲国家的呼声很高,加入欧盟也是土耳其历任领导人的重要目标之一,直到今天仍在不懈努力之中。然而,部分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担心西方文明会过度浸润自己的民族文化,因此仍与西化政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直到今日,土耳其在面对不同文明交往的进程中,仍然保留着它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固有特征:协调平衡土耳其民族传统和西方文明的关系。一方面他努力促进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另一方面又以西方改革模式加入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之中。[10]

在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下,帕慕克实际上是一个支持西化的现代派作家,但同时也是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耳其作家。对于帕慕克来说,他或许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做一个有着西方文化背景的土耳其作家,做一个身怀民族情感的欧洲作家,要不干脆是一个世界公民性质的地球作家。帕慕克看到了西化道路带给土耳其社会的现代发展,也看到了拜金主义滋生和工业污染扩大,同时还见证了土耳其传统文化的没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实现自我追问和自我反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共生共长的过程中,矛盾和困惑都投射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位土耳其作家身上。在追寻民族文化的道路上,文化身份是东西方文化相遇时不可避开的话题,身份的确定是个人归属感的有效保障,它使得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能通过与他人身份的认同而形成有效的凝聚力。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中找到平衡点的同时,帕慕克实际上在自觉与不自觉间透过作品在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过程中对自我身份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探寻。帕慕克受到过来自土耳其极端民族主义的生命威胁,但不管怎么样,他从未打算离开他的祖国,除非是受到生命的威胁而不得已流亡海外。他每日笔耕不辍,他要用文学来告诉读者他看到的真实的土耳其,感受到土耳其在东西方文化交织中的现实状态。“20年来我一直在对土耳其人说,党派、文明、文化、东西方等等之间的冲突并不重要。但是,你们要认识到,实际上生活在其他大陆、其他文明的其他民族和你们是很相似的,你们可以通过文学知晓这一点。”(帕慕克)

帕慕克笔下的“作家”时刻处在两种文化交织的状态中,无论是塞拉哈亭在写百科全书时的焦灼,还是卡利普在写专栏时的矛盾,抑或是卡在采写报道时的重重困难,实际上都是帕慕克对自我和土耳其的一次次拷问。对东西方文化关系、伊斯兰传统与西方现代化的关注是帕慕克创作的中心线,生长在伊斯坦布尔这座横跨两大洲的城市,帕慕克像许多土耳其人一样要面对民族身份的困惑,但作为一名作家,他无疑是幸运的。“在天空中冷空气跟热空气交融会合的地方,必然会降下雨露:海洋里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会繁衍鱼类;人类社会多种文化碰撞,总是能产生出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因此可以说,先有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然后才有了帕慕克的小说。”(作家莫言)

摘要:帕慕克是最近这些年许多人热衷讨论的当代作家之一,他作品中表现出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他作品中的人物很多与作家这个身份有关,他不但把自己的影子带到了作品中,而且希望通过“作家”这一身份表达对东西方文化的认知。

关键词:奥尔罕·帕慕克,作家,东西方文化,土耳其

参考文献

[1]周敏翻译.奥尔罕·帕慕克:我们究竟是谁?帕慕克2008年5月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演.

[2]杨振同编译.最是文人不自由.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1期.

[3]周敏翻译.奥尔罕·帕慕克:我们究竟是谁?帕慕克2008年5月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演.

[4]奥尔罕·帕慕克作,杨振同译.写作的自由.外国文艺,2007年第1期.

[5]周敏翻译.奥尔罕·帕慕克:我们究竟是谁?帕慕克2008年5月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演.

[6]周敏翻译.奥尔罕·帕慕克:我们究竟是谁?帕慕克2008年5月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演.

[7]奥尔罕·帕慕克著,沈志兴,彭俊译,寂静的房子, P27.

[8]杨中举.奥尔罕·帕慕克:追求文学创作、文化发展的混杂性.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第01期.

[9]帕慕克:书中人物的两难,不是我的.东方早报,2008年6月3日.

上一篇:使者作文下一篇: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