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教授讲座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欢迎教授讲座范文

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聘任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遴选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培育一批优秀创新团队,提升我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决定继续设立长江学者、闽江学者和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根据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2010—2012年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和《厦门大学“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校长江学者和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以及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的聘任。

第三条 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实行岗位聘任制。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专家评审,择优聘任,合同管理。

第四条 特聘教授聘期为5年,讲座教授聘期为3年。

第五条 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和人事处负责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聘任的日常工作,科技处、社科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和财务处等职能部门予以配合。

第二章 岗位设置

第六条 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必须与国家科学研究规划相结合,与“985工程”学科、平台和基地及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紧密结合,与我校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相结合。

特聘教授岗位应明确重点突破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任务。讲座教授原则

1 上在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的学科领域聘任。

第七条 学校每年根据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和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招聘计划及我校发展战略目标、创新平台、创新基地、重点科研基地和学科建设规划,确定长江学者、闽江学者和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招聘岗位。

第八条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在经济学、化学、物理学、数学、文学等学科所设岗位分别命名为:王亚南经济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卢嘉锡化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萨本栋物理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陈景润数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林语堂文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其他学科所设岗位直接以该学科名称命名。

第三章 岗位职责

第九条 特聘教授职责:

1.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2.正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4.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组建并带领一支创新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5.推进本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并主持本学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提高本学科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第十条 讲座教授职责:

1.开设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程或讲座,指导或协助指导青年教师和

2 研究生。

2.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提供重要咨询建议,促进本学科进入国际学术前沿。

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积极组建或参与组建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

4.积极推进本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导或指导本学科进行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研究,提高本学科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第四章 招聘条件

第十一条 特聘教授招聘条件:

1.严格遵守宪法与法律,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自觉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能够以良好的师表风范和人格修养影响社会、引领团队、带动学生。

2. 具有跟踪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搏、引领社会先进科学文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视野和能力。

3.符合厦门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条例中有关教授的要求。

4. 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人选原则上45周岁以下,人文社会科学类人选原则上50周岁以下(长江学者55周岁以下),特别突出和紧缺的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龄要求。

5.国外应聘者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副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在本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国内(含校内)应聘者应为“973”首席科学家或相当课题负责人(不含子课题,下同);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一等奖限前2名,二等奖限前1名);

3 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国家级教学名师;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或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的人才;或取得其他同等成就的人才。

6.具有发展潜力,对本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拓展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

8.聘期内全职在厦门大学工作。

第十二条 讲座教授招聘条件:

1.热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服务,科学道德高尚,学风严谨。 2.在国外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教授或其他相应职位;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同时面向国内高校招聘,但申请者须是国内高水平大学的著名教授。

3.学术造诣高深,在国际上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

4.具有拓展本学科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5.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厦门大学工作2个月以上。

第五章 聘任程序

第十三条 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的聘任程序: 1.公布设岗学科和招聘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

2.申请岗位所在学科的学科评议组对申请者的条件进行初审,确定送审对象。

4 3.送审对象的申请材料送5位校外本学科领域学术造诣高深的知名专家评审,知名专家应为“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或中科院科研院所或海外高等学校中的教授或研究员,申请长江学者和闽江学者岗位的须另送2位以上本校知名同行专家评审。有条件的学科应聘请海外著名同行专家参与评审。

凡半数以上评审专家认定不符合招聘条件或不予推荐的,不再进入下一道程序。

4.申请岗位所在学科的学科评议组召开会议,根据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和岗位招聘条件,进行评议。学科评议组成员以记名投票方式表明评议意见,评议意见分为优先推荐、一般推荐和不予推荐。

学科评议组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出席方可开会,申请者得到学科评议组超过二分之一与会成员推荐的,方可提请学院、研究院聘委会审议。学科评议组最高可按学校下达的申报岗位数的1:2推荐人选。

5.学院、研究院召开聘任委员会会议,根据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和学科评议组的评议意见进行审议,并以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提出推荐或不推荐聘任人选的意见。

学院、研究院聘任委员会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出席方可开会;申请者获得到会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票方为通过。学院、研究院按学校下达的申报岗位数的1:1向学校推荐拟聘人选。

6.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对各学院、研究院推荐的拟聘人选进行审核,提出审核和推荐意见。

7.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召开会议,对推荐人选进行审议,并以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决定聘任人选。

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出席方可开会;申请者获得到会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票方为通过。

经表决通过的推荐和拟聘人员名单在人事处网页进行公示。

5 8.校长与受聘闽江学者和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人员签订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聘任合同,对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受聘者颁发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证书;闽江学者聘任合同和工作任务书报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由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授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证书。

申请长江学者岗位的,按规定时间报送推荐材料到教育部。经评审通过后,校长与受聘人员签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聘任合同,聘任合同报教育部备案。教育部授予受聘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证书。

第六章 支持方式

第十四条 特聘教授除享受厦门大学教授同等工资及福利待遇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享受每年人民币20万元的工作津贴(长江学者特聘 教授奖金),首聘聘期内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还享受学校提供的每年人民币2.55万元的厦门大学工作津贴;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同时享受每年人民币15万元的工作津贴(含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奖金)。讲座教授按在厦门大学工作时间享受每月人民币3万元的工作津贴(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奖金或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奖金)。

第十五条 学校为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学院、研究院应为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原则上,特聘教授的科研配套经费由所在的“985工程”学科、平台和基地提供。

长江学者受聘者及校外人员应聘闽江学者和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的受聘者,若需科研经费,可向所在的“985工程”学科、平台和基地申请相应类别、相应额度的科研配套经费。

校内教师应聘闽江学者和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的受聘者,其科研工作应

6 与所在的“985工程”学科、平台和基地建设相结合,科研配套经费在“985工程”学科、平台和基地建设经费中统筹安排。

第十六条 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的参考标准、申请办法和下达方式:

1.参考标准

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科研配套经费分为6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200万元和200万元以上5个额度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配套经费分为30万元和50万元2个额度标准。

2.申请办法

(1)申请者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可申请相应类别、相应额度的科研配套经费。

(2)“985工程”学科、平台和基地提供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的,申请者按照“985工程”学科、平台和基地的有关规定进行申请。

(3)学校提供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的,申请者必须填写特聘教授工作任务书,对科研配套经费进行预算,所在学院、研究院组织3~5位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对申请者的工作任务和科研配套经费预算进行论证,形成书面推荐意见后递交所在的学部。学部组织专家进行复核、签署意见后将其送校科研管理部门和人事处审核。人事处汇总后报送校领导审批。

3.下达方式

根据申请者的工作计划和科学研究进度,分期下达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

第十七条 学校应为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从校外招聘的特聘教授按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规定给予相应的安家费,允许其申请购买学校用于人才引进的住房一套或学校提供住房货币化补贴。讲座教授在校工作期间,学校安排专家公寓住房供其居住,按照教师标准提供午餐补贴。

7 第十八条 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在聘期内研发高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成就者,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9‟29号)获得有关产权收益。

第十九条 学校支持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并通过项目牵引组建创新团队。对其中优秀创新团队,优先列入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给予重点资助或推荐申报省部级“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第七章 管理办法

第二十条 学校与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通过签订聘任合同和工作任务书的办法明确聘任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在岗工作期间的科研成果按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实行聘期目标管理。特聘教授在聘期内免于教师职务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每年12月份,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须对本年度的工作进行小结,提交书面小结报告。聘期结束时,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须对聘期内的工作进行总结,提交书面总结报告。对于长江学者和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按照教育部或福建省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并向教育部或福建省报送相关材料。

第二十二条 学院、研究院于每年11月25日前将本学院、研究院聘任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实际在岗工作时间和履职情况向学校进行书面报告,学校每年11月底前就长江学者和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实际在岗工作时间和履职情况分别向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进行书面报告。

8 对于聘期内未能按规定时间到岗工作的特聘教授,学院、研究院应及时向学校进行书面报告。

第二十三条 对于在聘期内到岗工作时间不足的特聘教授,教育部、福建省或学校将撤消其特聘教授称号,学校解除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停发其特聘教授工作津贴(长江学者、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奖金)和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停止拨付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同时追回已发放的特聘教授工作津贴(长江学者、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奖金)和应追回的科研配套经费及工资和福利等待遇。

第二十四条 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如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或触犯刑律,或在申报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教育部、福建省或学校将撤消其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称号,学校解除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停发其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工作津贴(长江学者、闽江学者奖金)和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停止拨付科研配套经费,同时追回已发放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工作津贴(长江学者、闽江学者奖金)和应追回的科研配套经费及工资和福利等待遇。

第二十五条 特聘教授在聘期内一般不得担任学校实质性领导职务(包括校级领导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或调离受聘岗位。对因特殊原因担任领导职务或调离受聘岗位的特聘教授,学校将解除与其签订的特聘教授聘任合同,停发其特聘教授工作津贴(长江学者、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奖金)。

第二十六条 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或在聘期内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的优秀拔尖人才,在受聘的长江学者、闽江学者和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期满结束后,经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审议、批准后予以续聘。特聘教授续聘期间,不再提供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

第二十七条 闽江学者和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在聘期内或聘期结束后,符合条件者可应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对聘期内由

9 闽江学者和厦门大学特聘教授改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人员,经受聘者申请,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标准补足科研经费额度,按长江学者标准提供工作津贴,其他支持条件不再重复提供;对聘期内由闽江学者和厦门大学讲座教授改聘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的人员,不再重复提供科研配套经费和其他支持条件;在聘期内从特聘教授转聘讲座教授的人员,其待遇和支持条件均改按讲座教授的标准提供,原已拨付但尚未使用的科研配套经费须退还;对聘期结束后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人员,按长江学者标准提供工作津贴,经受聘者申请,按长江学者标准提供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

第二十八条 对在任职期间做出重大成就的特聘教授,推荐参评“长江学者成就奖”;对于聘期结束取得突出成绩的长江学者和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推荐申报授予“荣誉长江学者”或“荣誉闽江学者”称号。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中所称“以上”及“以下”,均含其本数。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聘任办法》(厦大人„2005‟5号)同时废止。学校此前颁布的其他相关文件中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负责解释。

10

第二篇:2005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名单

设岗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特聘/讲座

北京大学

基础数学

王长平

特聘

北京大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特聘

北京大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张立飞

特聘

北京大学

免疫学

特聘

北京大学

生理学及神经生物学

王世强

特聘

北京大学

有机化学

王剑波

特聘

北京大学

政治经济学

特聘

北京大学

植物分子生物学

郭红卫

特聘

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史

阎步克

特聘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陈平原

特聘

北京大学

地球化学

张有学

讲座

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何玉山

讲座

北京大学

教育经济学

曾满超

讲座

北京大学

经济学

加里·贝克尔

讲座

北京大学

经济学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讲座

北京大学

口腔医学

施文元

讲座

北京大学

社会学

李中清

讲座

北京大学

生物信息学

龙漫远

讲座

北京大学

拓扑学

林晓松

讲座

北京大学

微流技术

讲座

北京大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陈关荣

讲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王华明

特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特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特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数学

讲座

北京化工大学

材科加工工程

张立群

特聘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特聘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物理化学

邢献然

特聘

北京理工大学

动力机械工程

讲座

北京林业大学

森林保护

骆有庆

特聘

北京林业大学

林木遗传和生物技术

李百炼

讲座

北京师范大学

理论化学动力学

邵久书

特聘

北京师范大学

拓扑学和微分几何

唐梓洲

特聘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王一川

特聘

北京师范大学

资源药物

讲座

北京邮电大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

任福继

讲座

大连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特聘

大连理工大学

精细化工

张淑芬

特聘

大连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表面工程

讲座

大连理工大学

能源化工

宋春山

讲座

第三军医大学

免疫学

吴玉章

特聘

第四军医大学

内科学(消化)

特聘

电子科技大学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蒋亚东

特聘

电子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讲座

电子科技大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柳清伙

讲座

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讲座

东北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张化光

特聘

东北大学

矿物加工工程

刘炯天

特聘

东北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讲座

东北师范大学

细胞生物学

麻彤辉

特聘

东北师范大学

植物学

特聘

东北师范大学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王野乔

讲座

东南大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王江舟

特聘

复旦大学

环境科学(大气化学)

特聘

复旦大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张素春

特聘

复旦大学

同步辐射谱学

封东来

特聘

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

张世理

特聘

复旦大学

药物化学

阿拉斯太尔

特聘

复旦大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汤善健

特聘

复旦大学

政治学

林尚立

特聘

复旦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张涌泉

特聘

复旦大学

发育生物学

讲座

复旦大学

基础数学

郁国樑

讲座

复旦大学

基因组学

谷迅

讲座

复旦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袁钧瑛

讲座

复旦大学

生物有机化学

讲座

复旦大学

新闻传播学

陈韬文

讲座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科学

赫晓东

特聘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多功能材料物理与应用

曹文武

讲座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李泽湘

讲座

合肥工业大学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张榴晨

讲座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吴信东

讲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妇科学

司特劳斯·杰瑞

讲座

湖南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王太宏

特聘

湖南大学

车辆工程

杨金海

讲座

湖南大学

分析化学

聂书明

讲座

湖南大学

应用数学

桂长峰

讲座

湖南师范大学

遗传学

诺尔佛·博德曼

讲座

华东师范大学

光学

张卫平

特聘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哲学

杨国荣

特聘

华南理工大学

制浆造纸工程

肖惠宁

特聘

华南理工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谢立华

讲座

华南农业大学

植物营养学

严小龙

特聘

华南农业大学

植物病理学

张炼辉

讲座

华中科技大学

光电信息工程

特聘

华中科技大学

热能工程

徐明厚

特聘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

朱建刚

讲座

华中科技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讲座

华中科技大学

生物医学光子学

汪立宏

讲座

吉林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马於光

特聘

吉林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孙洪波

特聘

江南大学

食品科学

熊幼翎

特聘

兰州大学

敦煌学

讲座

兰州大学

理论计算机科学

讲座

南方医科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卢坤平

讲座

南京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陈延峰

特聘

南京大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徐夕生

特聘

南京大学

理论物理

王强华

特聘

南京大学

政治经济学

范从来

特聘

南京大学

地球动力学

讲座

南京大学

水文学及水资源

张东晓

讲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

裘进浩

特聘

南开大学

动物学

董金堂

特聘

南开大学

光学

陈志刚

特聘

南开大学

无机化学

特聘

南开大学

应用数学

陈玡仰

特聘

南开大学

概率论

张土生

讲座

南开大学

金融学

沈中华

讲座

南开大学

实验经济学与公司治理

莱茵哈德·泽尔滕

讲座

清华大学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杨旭东

特聘

清华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陈国青

特聘

清华大学

凝聚态物理

张广铭

特聘

清华大学

社会学

特聘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

刘国松

特聘

清华大学

信息安全

王小云

特聘

清华大学

遗传学

谢道新

特聘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陈一苇

讲座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

托尼·赛奇

讲座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讲座

清华大学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黄焕中

讲座

清华大学

纳米材科化工

卢云蜂

讲座

清华大学

生物物理学

讲座

清华大学

无机纳米材料

杨培东

讲座

清华大学

物理学

郗小星

讲座

清华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李安国

讲座

山东大学

化学

姜建壮

特聘

上海交通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特聘

上海交通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

特聘

上海交通大学

植物学

杨洪全

特聘

上海交通大学

肿瘤病理生理学

陈国强

特聘

上海交通大学

草业科学

黄炳如

讲座

上海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

江晓东

讲座

上海交通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讲座

上海交通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林宗利

讲座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讲座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学

讲座

四川大学

比较文学

曹顺庆

特聘

四川大学

绿色化学

冯小明

特聘

四川大学

重大疾病生物治疗

辛洪波

特聘

四川大学

肿瘤学

孙晓峰

讲座

天津大学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讲座

天津医科大学

分子流行病学

特聘

天津医科大学

肾脏发育与肾脏疾病

邱猛生

讲座

同济大学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付公康

讲座

武汉大学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刘耀林

特聘

武汉大学

国际法学

曾令良

特聘

武汉大学

免疫学

谭锦泉

特聘

武汉大学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葛茂荣

讲座

武汉大学

基础数学

黄孝军

讲座

武汉大学

控制理论与工程

夏小华

讲座

武汉大学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李国民

讲座

西安交通大学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特聘

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特聘

西安交通大学

工程热物理

王国祥

讲座

西安交通大学

计算数学

陈掌星

讲座

西安交通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李晓榕

讲座

西北工业大学

材料学

成来飞

特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食品科学

孟江洪

讲座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

讲座

西南大学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夏庆友

特聘

西交通大学

工商管理

贾建民

讲座

厦门大学

公共管理

陈振明

特聘

厦门大学

海洋科学

王文雄

讲座

燕山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关新平

特聘

浙江大学

光学工程

何建军

特聘

浙江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杨华勇

特聘

浙江大学

物理化学

唐睿康

特聘

浙江大学

岩土工程

陈云敏

特聘

浙江大学

植物病理学

周雪平

特聘

浙江大学

肿瘤学

王荣福

特聘

中国海洋大学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李华军

特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物理

倪四道

特聘

中国农业大学

细胞生物学

杨贞标

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

王利明

特聘

中国人民大学

理论经济学

杨瑞龙

特聘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

特聘

中国人民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黄宗智

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

物理学

张翼成

讲座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蒋澄宇

特聘

中国医科大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魏华臣

讲座

中南大学

材料学

特聘

中南大学

复杂机电装备制造与控制

李涵雄

特聘

中南大学

轨道交通安全

田红旗

特聘

中南大学

药理学

特聘

中南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瞿志华

讲座

中山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

特聘

中山大学

凝聚态物理

汤子康

讲座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

胡永泰

讲座

中央音乐学院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讲座

重庆大学

矿业工程

杨春和

特聘

第三篇:客座教授聘书颁发仪式欢迎词

在这盛夏时节,迎来了我院第二届客座教授聘书颁发仪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各位客座教授亲临我院参加这次聘书颁发仪式,是我院极大的荣幸,我谨代表xx院的全体师生热情热情的欢迎客座教授的到来! xxx学院是省政府、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高校,是全国先进职业院校、全国重点专业院校。学院500余亩花园般的校园,30余栋教学科研大楼,万余名在校生。学院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院校,办学事迹分别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国家省市100多家新闻单位报道表扬。被誉为中原职教明珠,技师、工程师、企业家的摇篮;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题词为“中原丰碑”,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题词为“中国特色学校”。春风浩浩催桃李,万木葱葱满校园。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豪迈的步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院一直在追求更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为进行更多的学术交流,我院从去年开始,聘请知名的教授为我院客座教授,为我院学生进行学术报告,授课等。客座教授的到来将为我院带来的很好的文化研究氛围,使我院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我院将来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为我们xx院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为xx院学子带来更进一步的机会,接触到更权威的学术信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院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成绩!

在这里,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客座教授的到来。同时预祝这次聘书颁发仪式成功!xxx大学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全方位打造蕴涵深厚人文精神的文化校园。学校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校内外专家、教授开设讲座,聘请xxx等著名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兼职教授,开设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第四篇:教授讲座

论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

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 论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

公共管理学院

230900333 翁凡凡

摘要: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伴随着西方国家政府重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理论也受到不少责难,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就是在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实现了政府向服务本质的回归,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因此至今仍主导着世界行政管理改革运动。

关键字:新公共服务;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

一、老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服务概述

公共行政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各方理论和观点层出不穷。随着时代地发展,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老公共行政理论)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是针对老公共行政而提出的,对于传统的官僚层级体制的弊端进行了有力的纠正。它把市场中的企业精神引入新公共管理领域,认为政府应该只是从事那些不能民营化或不能对外承包的活动,市场机制应该尽可能的被利用,以便公民可以在服务供给方面获得更多的选择。不难看出,新公共管理和老公共行政是一脉相承的,虽然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的核心理念是相似的,二者都是依靠和信奉理性选择的模式,希望通过管理来追求效率。

另一方面,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应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而提出。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然而对于新公共服务的一些基本内涵,在传统公共行政时期就已经存在,例如德怀特·沃尔多、马歇尔·迪莫克等人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一直没有占据主流,也相对比较分散。而新公共服务的提出可以说是对这些观点的再次重申和归结,当然也不乏新颖的论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政府重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新公共管理在当代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越来越显现其主导范式地位,很重要的原因是新公共管理是针对现实体制提出的具体理论,它对于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性,虽然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修补和创新,没有做根本的改革,但它的意义和进步性是显然的。而新公共服务所倡导的民主参与、尊重公民权、平等、公正等政治价值虽然是根本性的,但缺乏可操作性。

论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西方乃至世界都受到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政府所面临的各公共问题以及政府运作的行政环境,较之以前都更加复杂,这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使得各国迫切地需要展开政府重塑运动,于是在西方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 运动,随后,新公共管理运动迅速成为整个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主导方向。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非掌舵。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 奥斯本和盖布勒指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便是政府是催化作用的, 要掌舵而不是划桨,也就是说,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的政府职能更侧重于政府决策层面,而非执行层面。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者登哈特认为,当前许多行政官员都更加关注"掌舵",即"他们更加关注成为一个更倾向于日益私有化的新政府的企业家",而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服务。

2、追求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不是公民单个个人利益的叠加或集合, 而是管理者和公民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它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公共行政官员必须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要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 政府应该致力于为公众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真诚的对话环境, 使公民能够清楚地表达共同的利益以及价值观念,使公共利益居于主导地位, 并鼓励公民为了公共利益采取一致行动。

3、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不同于企业与顾客的关系, 因此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公民,顾客的需求有先后之分、利益有长期和短期之分,而对于公民,政府必须关注其需要和利益,要以公平和公正为原则为他们提供服务, 因此没有先后之分,政府要关注的是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产生于关于共同价值观念的对话中,故政府必须要努力在其与公民的关系中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注重公民的呼声。

4、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新公共服务理论家强调通过人进行管理,公共组织及其所参与的网络要在尊重所有人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分享领导权来运作。如果要求公务员具有责任心、 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那么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者首先要善待这些公务员。公务员既不是只需要保障和组织的一种官僚职业的雇员,也不只是市场的参与者,他们希望自己与别人有所区别, 要求得到承认和支持, 希望能够实现自身价值。

论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

5、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企业家注重的是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率和增加企业利润,而公共行政官员绝对不能采取这样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他们不是公共机构的所有者,政府的所有者是公民。公共行政官员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等角色来为公民服务。因而,公共行政官员必须将其在解决和治理公共问题的角色定位为负责任的参与者。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创新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它在理论上有诸多创新之处,高度重视公民权和公共利益,提出了适合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理论,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对于指导公共服务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强调尊重公民权利。

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民至于首位,强调对公民的服务,并将权力授予公民。新公共服务理论家们相信公共组织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分享的过程来运行,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所以提出政府必须要真正了解公民在关心什么,必须对他们的需要和利益作出回应。

2、呼吁维护公共利益。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是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一种共同的事业,源于公共对共同价值准则的对话协商,关键是所有的公民能够参与其中, 只有当公民参与其中,对公共利益的关注程度就会超过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当他们能够根据公共利益去行动时,社会的广泛利益才能统一起来,最终惠及每个人的利益。

3、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新公共服务理论批判新公共管理将政府的职责放在“划桨”或“掌舵”上,它看到当今政府不再仅仅是处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它认为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政府或公务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他们的公共利益,而不是去控制或驾驭社会,即主张努力构建一个具有完整性和回应性的公共机构。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反思与批判

如何审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成果?罗伯特·达尔在 《行政学的三个问题》 一书中曾指出“从某一个国家的行政环境归纳出来的概论,不能够立刻予以普遍化, 或被应用到另一个不同环境的行政管理上去。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场合, 必须先把那个特殊场合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判定”。

论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

1、新公共服务的话语局限

新公共服务毕竟是产生于西方特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话语体系,“当我们研究一个国家的行政制度和行政行为时,不能从行政本身作孤立的描述和比较, 而必须进一步了解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的生态是西方发达国家发达的理性官僚制,充分发展的公民社会,较完善的宪政体制,较高的公民意识构成了新公共服务建构的生态框架。然而在面对发展中国家公共行政发展问题,产生西方发达国家现实背景与话语体系下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有其深刻的话语局限性。发展中国家公共行政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存量的问题而是增量的问题。由此如果说西方行政理论的话语体系发展建立在丰富存量的基础,那么发展中国家的行政建立在增量的基础上。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盖伊·彼得斯的提醒值得我们深思:“对于体制转换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追求政府部门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重视建立一个可被预测的、属于全民的、正直的韦伯式的官僚政府”。

2、新公共服务可操作性——理念还是方案

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服务而非掌舵,但究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行政事物中保证公共政策产出的时效与正确导向。从责任的定位来看,政府责任与公民责任的界定如何在新的理论框架下定位,新公共服务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如何建立权力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操作的运行机制。

新公共服务寄希望于公民参与以及在参与和接洽中形成的共识。而如何协商如何形成公共利益,新公共服务也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只是强调了公民参与和公共利益的导向。虽然新公共服务理论鼓励和倡导由公民来参与决策的制定,并且让公民和政府共享政策制定的权力,培养公民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公民被期许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参与管理政府。但是面对现实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冷漠, 如何提升公民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民,如何提高公民参与的效能感,新公共服务也没有提供良方。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看来,有成效的公民参与应该不以牺牲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为代价。新公共服务的解答依然是理念是上的倡导。新公共服务提倡所谓的行政民主与公民的民主权,无可非议。但在关注行政民主与民主公民权的同时如何解决效率问题仍然是一个难题,效率与民主的两难如何保持适当的张力。从这方面来说新公共服务在民主与效率的面前仍然无计可施, 没有提出可行性的方案, 只是对于公共行政领域的民主价值理念的强调。正如许多新公共管理对官僚制的批判拿不出取代官僚制的结构形式一样,他们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也没有提供一种替代性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只是提醒人们要注意民主、公正、回应性等社会公共价值的诉求的理念,没有太大操作可行的具体方案。

论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公共行政实践的启示

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领域,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特殊的行政生态,以开放的思想对待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创新理念,在把握明确定位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探索具有我国特色公共行政管理模式,是我国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发展的现实选择。这需要建立一种基于完善理性官僚制的框架基础上, 充分吸收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优秀因子,树立一种负责的、服务的、民主的公共行政管理理念。

1、强调公民权利,正确定位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我国原有的政府体制是定位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具有官僚制的一般特点,且政企不分。政府本位现象严重,成为居于社会之上、控制社会的主导力量。政府凭借强大而严密的行政网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进行调控,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包大揽,极大地限制了公民权利的发挥,同时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政府机构膨胀等弊端。“新公共服务”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非试图在新的方向上控制或驾驭社会。因此,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应把公民权利放在首位,制订相应的制度加以保护;其次,为公民实现各种权利提供广阔的平台,包括创造参与国家管理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机会;第三,建立公民监督机制,将政府的一切活动置于公民的监督之下,实现“阳光行政” 。

2、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保证公共利益。

政府必须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这就需要依靠公民及其代表提出利益要求,而我国在利益表达机制上,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政府内部的权力精英在对社会利益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倡议,公民及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较少,从而导致政府权力过大,“主 — 仆”关系倒置,存在政府侵害公 共利益的可能性。新公共服务认为公共利益是就共同价值观进行对话的结果。因此,建立服务型政府有必要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与公众进行广泛的对话与沟通,了解公民的所需所求。通过扩大公民参与范围、拓宽公民参与渠道、深化公民参与程度、加大公民参与力度,使公民及其代表有机会与政府就共同价值进行对话,保证决策的回应性与公共性,达成公共利益。

3、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和保障服务型政府建设。

当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相对滞后,政府行为不规范,存在决策不民主、不科学,执行不透明,行政程序不公开,监督不到位,反馈不真实等现象。服务型政府强调保障公民利益、防止权力滥用、保障社会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加快与完善相关立法;在工作中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司法审查力度,用法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同时,通过健全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党内

论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

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制约机制,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以保护和实现公民的权利为基本价值。

参考文献:

[1 ] [美] 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J ] ,中国行政管理,2002 ,(10) . [2] (澳) 欧文·E·休斯. 公共管理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顾丽梅. 美国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反思[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4] 丁煌. 西方行政学说史[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 罗植.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性探析[J]. 新乡学院报,2008,8.

第五篇:专家教授讲座简报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精品讲座

为使同学们深入了解气象知识,充分培养学科精神,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于4月14日下午3:30在合堂楼502,举行了题为《气象事业发展与能力提高》的精彩讲座,我院全体研究生悉心聆听。

此次讲座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现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并担任我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家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魏文寿研究员为大家进行专题讲解。此外,我院院长焦黎老师,副院长李艳红老师也亲临现场。

讲座期间,首先由焦黎老师对本次讲座的主题进行简介,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随即讲座正式开始。魏文寿教授通过多媒体播放配合讲解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国的气象事业。内容首先从我国气象事业发展讲起,使同学们了解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及重点研发任务。在讲解中国天气与气候时,魏教授用了“英国女士不用保湿”、“沙尘暴是我们的特色”这样诙谐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相关专业知识,将讲座气氛推向了高潮。随后的内容更涵盖了气象观测与探测技术的发展、气象业务总体结构、素质与能力建设。在魏教授的精彩讲解下,同学们初步认识了用于气象观测的先进仪器,系统了解了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讲座最后设有问答互动环节,旨在让同学们直接向教授提出疑问,面对面探讨专业问题,魏教授对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本次讲座的开展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气象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对气象气候知识的认知,并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良好平台,同学们受益匪浅。最后,本次讲座在李艳红老师的主持下圆满结束。

讲座现场

师生认真聆听

问答互动环节

上一篇:婚育证明范本范文下一篇:合同履行情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