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超三下乡调研报告

2024-05-02

刘文超三下乡调研报告(精选3篇)

篇1:刘文超三下乡调研报告

商学院毕业生社会实践报告

专业:工商管理年级: 2008级层次:本科班级:3

姓名:刘文超学号:200818630205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由于我家在农村所以在实习期间,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实习期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总体了解如下:

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09 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达到35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XX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历史弊端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1.4%。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以安徽省为例,XX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42.82元,与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医疗卫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1990年人均全年压疗支出14.41元,1998年历史最高为52.11元,1999年为51.65元,10年间增长了2.52倍,而10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2.52倍。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有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要农民先垫付,这样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以上都是我在大量阅读了相关资料后,结合工作中和调查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此次全国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些看法并提出以下建议:

五、完善新农合的具体对策

1、完善新农合筹资机制

通过立法改自愿参加为强制参加原则。对于农民受到健康预期、风险保护意识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和新农合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自愿参加原则下容易形成“逆选择”问题,需要加快新

农合立法进程,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农民参加来减少这个方面的问题。在新农合资金筹集中,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筹集,农户只能以家中合格的家庭成员为一整体全部都要参加。按照一定标准将每个家庭成员筹得的资金合在一起,这样相比以个人为单位筹资可限制家庭内的“逆选择”。

进一步提高筹费标准。首先,继续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新农合弱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补偿比例过低,政府应逐年增大新农合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增加大病补偿比例,简化报销程序,增大新农合的吸引力;其次,可以适度的提高个人交费标准;再者,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多方筹资,拓宽筹资渠道;最后,完善公共财政资助机制,要保证政府筹资水平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提高,建立政府资助的动态增长机制。

应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政府筹资制度的保证机制。政府可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将新农合的实施情况与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促使地方政府支持新农合,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向新农合的发展。明确各级财政职责。要确保各级财政的资金及时到位,必须明确规定各级财政承担比例,并作为一项固有制度沿袭下去,严格按制度的规定履行财政责任。

2、扩大受益面、提高补偿标准

我省应因地制宜,协调好住院补偿和门诊补偿的比例关系,保大又保小。新农合参合农民的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水平还较低,截至到目前为止仅为39.26%,农民患大病住院后自费费用大,影响了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可建立政府救助基金,解决贫困人口重症治疗,逐步消除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只有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大病。对年内没有动用过新农合基金的农民,免费安排一次健康体检,以提高“对身体自我感觉良好”的农民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3、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为出发点。明确定点医疗机构的责任与义务,制定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的量化考核体系;同时,建立优胜劣汰机制,进行严格奖惩,以提高定点医疗机构为民服务的意识与理念,进而促进医疗服务与水平的整体提高。

要增加行医过程和药品单价的透明度,让病人享有充分知情权;接受广大患者的监督,防止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各定点医疗机构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上,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医务人员行为,显现良好的医疗形象。例如,加强对各定点医疗机构医药收费的监督管理,严禁医务人员工资与药物、检查、治疗等各种费用提成挂钩,规范目录内用药,防止乱收费、乱用药和大处方。同时,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健全医德医风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奖惩制度,并将效益工资、奖金等向模范执行合理入出院,合理检查、用药、治疗、收费的医务人员倾斜,以提高积极性和自觉性。

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了方便结报,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加强新农合管理运行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建

议由省卫生厅出资设计全省统一的软件系统,使新农合的结报模式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结报模式相同。这样可以解决好两大难题:一是费用报销实行电脑自动审核,克服人为关系等因素的干扰;二是农民看病报销可以即看即报,不需要农民垫付报销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篇2:刘文超三下乡调研报告

本周是我进入广泽的第一周,我目前分配到营销推广部,这一周,我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加入QQ群,挖掘潜在客户。我目前加入了四个与我工作相关的QQ群,已经了解了这四个群的活动规律,群成员的年龄区间、活动范围、活动时间等。目前工作正在进行中。

除了完成我的本职工作外,我还帮助我们营销部的季总,整理和打印的一些文件,从中学习很多的营销策划相关的知识。

篇3:刘文超三下乡调研报告

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中央提出“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

2月27日,商务部召开“构建农村流通网络扩大农村消费”专题新闻发布会。会议由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主持,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常晓村、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刘海泉出席发布会。

商务部表示,2009年将在深入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的基础上,再推出“农超对接”,以建立健全城乡双向流通网络,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

农超对接将新增百万个就业岗位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常晓村以具体的数据对今年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一、加快建设农村流通网络

2009年,在全国已建立26万家农家店的基础上再新建和改造15万家,以进一步扩大农家店的覆盖面。

二、着力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在前三年已建成的300多个配送中心的基础上,今年将在全国建设100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力争农家日用消费品配送率提高到50%以上,同时,还要强化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调运、信息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的商品品种,以净化农村商品流通渠道,提高农村商品质量。

三、增强农家店综合服务功能组织农副产品进城,超市进农村,实现双向流通;积极拓展农家店经营服务范围,如邮政、科技信息、医药,烟酒、电信及代收代缴等;鼓励建立集购物、文化、技术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四、积极搭建农商对接平台

目前,中国70%左右的农村产品是通过农贸市场进行流通的,与国际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在过去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启动200余个“农超对接”项目,支持一些大型流通企业实现与农产品对接,鼓励一些企业开发经济实惠。物美价廉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目前商务部已与双汇、汇源、宝洁等厂商签订了一些协议。实现“农超对接”对市场,价格及农民收入都将起到稳定作用。

五、加强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建设引导农资流通企业逐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电话咨询、农业科普、农机具租赁与维修等功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多样化的一条龙服务。重点支持改造一批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和农资网点,以扩大农资连锁店覆盖面,提高农资统一配送率。

六、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改造在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已有100多家大型市场的基础上,再建设改造200~300家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范围包括:支持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废弃物处理系统以及仓储、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设施的升级改造等。

七、在乡镇新建和改造一批农贸市场今年,将新建改造400~500家面向乡镇的农贸市场,重点改造交易厅棚、摊位、冷藏保鲜、安全环保等设施,将改善交易环境差和场所不足等问题。

八、积极争取金融服务支持

商务部将加强与开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合作,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

常晓村算了一笔账,他说,今年要建立15万家便利店,平均每个店按3个岗位算,那么就要新增45万个左右个岗位:新增1000个配送中心,平均摊每个配送中心用工20~30个算,那么就要增加2~3万个;将新建200~300批发市场和400~500个农贸市场,每个批发市场按2000个摊位,每个农贸市场按400~500个人估算,仅“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就可以新增100万个就业岗位。

家电下乡将拉动千亿元消费

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刘海泉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家电下乡的补贴资金初步财政预算为200亿左右,根据试点的情况预计将会拉动1500亿元左右的消费。目前,12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家电下乡工作已全面开展,新增1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工作已开始启动。

刘海泉说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力度。一、再次增加家电下乡补贴的品种。今年新增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等。二、放宽了产品限购政策。由原来的每户每类产品限购1台改为每户限购2台家电下乡产品。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及汶川地震51个重灾县的地方配套资金全部改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原来每户购买每台家电下乡产品政府将补贴售价的13%,其中13%中的80%由中央财政补贴,剩下的20%由地方财政补贴,现在这部分补贴将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四、进一步简化财政补贴兑付手续。五、完善产品招标方式,简化招标方法。

会上,他还对家电下乡的目前进展情况作了介绍。他说,截止到目前,原有的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四类产品共有163家生产企业的2851个型号产品中标,新增的四类产品正在进行中。现在平均每个县有超过34个销售网点,基本覆盖了所有乡镇,这其中不包括新增的19省网点。进入2月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增速明显,各类产品日均销售总量是30844台(部),日均销售总额为4607万元,约为1月份的3倍。

同时,他就家电下乡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关于农村购买力问题,刘海泉说,2008年农村人均年收入为4761元,相当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当时,正是家电在城镇迅速普及的时期,而下乡的家电又是针对这些中等收入的家庭而设定的,所以,购买力应该不是问题。

针对目前的兑付手续复杂问题,他表示,这是目前确实存在的问题,首先既要保证补贴资金的安全,又要保证农民领取方便。他说手续简单化了,怕补贴资金到不了农民手中;手续复杂了,又怕农民领取不方便。针对这一情况,目前,商务部正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商量中,希望能找到一个既要保证补贴资金安全又方便农民领取的方法来。

关于价格问题,他解释,参与家电下乡的流通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像海尔、海信等这类本身就有直销风格的生产企业:另一种就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零售企业,这两种企业都比一般商品的流通环节少,而中标企业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限定最高价,每个产品在商场中都有明码标价,而且商务部家电下乡网站上也都公示了价格,所以,无论在流通环节还是在政策上要层层加价都是不可能的。他还就某些家电下乡产品比网上售价高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说,第一公布的中标价格并非实际销售价格。由于中标时是按最高限价中标的,实际中企业会根据市场的情况选择降价;第二有些产品,如手机价格调整期本身就比较短,有些中标产品的零售价可能没有实现与网上同步;第三网上销售本身就属于无店铺销售,其本身的成本就比较少。

上一篇:西雅图不眠夜英文影评下一篇:校园电视台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