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2024-04-12

2管理信息系统总结(精选6篇)

篇1:2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简答

1.   2.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信息:信息是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变化的可通信的知识; 数据:数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可以鉴别的符号;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经过加工后,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而数据只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本身不具有价值。管理信息系统含义:

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组织中的成员为主题,利用计算机硬件、网络通信设备、相关办公设备和相应的软件组合。对组织体内外的信息经行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维护,以实现企业战略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效益。为组织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的集成化人机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特点:

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决策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

 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 管理信息系统是集成化、一体化的系统

 管理信息系统是需要和新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相结合的系统 如何正确看待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 社会经济信息系统建设落后

 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机构  企业对信息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 信息人员素质不高 MRPⅡ与ERP:

 MRPⅡ含义:运用管理会计的概念,用货币形式说明执行MRP的效益实现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的集成

 ERP含义:建立在信息技术上,一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的决策以及员工决策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BPR(业务流程再造):

 含义: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便再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衡量企业的重要性指标上取得显著进展。

 再造内容:管理层再造、员工再造、信息技术再BPR中的运用

 基本步骤:流程再造目标的确定,对现有业务的分析,流程再造策略,流程设计,业务流程评价与保障设计  BPR出发点:顾客需要  再造对象:企业流程

影响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因素:

 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互动关系

 企业管理方面的缺陷会导致管理信息系统成败 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搭建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平台  从构建管理环境的角度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优点:适用性好 缺点:开发周期长 3.4.5.6.7.8. 原型法(自底向上)(前提是原型系统必须是可运行的系统)优点:周期短,用户沟通好,见效快 缺点:适用面窄

 CASE(主要解决的目标是软件生产率低下的问题)优点:节省人力

缺点:只能部分支持软件化开发

 面向对象法(此处的对象是指信息系统处理问题设计的领域的事务的抽象)优点:周期短,易于维护和拓展 缺点:适用面窄

 生命周期法(自顶而下)优点:适用性好,易于大系统开发 缺点:周期长,投资大 9.信息系统开发步骤:

 计划:本阶段任务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初步调查,确定系统目标与总体结构,可行性分析

 分析(最复杂的阶段):本阶段任务是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用户需求,提出系统逻辑结构模型,撰写分析报告

 设计:本阶段任务是进行物理模型机构设计

 实施:任务是编程、人员培训、数据准备、投入试运行  维护:任务是对系统进行维护 10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 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 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 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 新系统中数据资源分布  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11代码

 含义:客观尸体、属性和状态的符号

 原则:唯一性、标准性,可扩充性、简介性、易修改

 功能: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便于录入、提高数据的统一性、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与精度  种类:

顺序码: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连续的数字和字母 区间码:按照区间分配 特征组合码 助忆码

12系统切换

 用新的系统代替旧系统的过程  方法 一试点

涵义:执行一个所有操作的实验系统,如果试点成功,可以采用其他三红方法中的一种进行剩余操作 二直接切换

涵义:在某一时刻。老系统停止运行,新系统投入运行 优点:人员费用节省,使用简单 缺点:风险大 三并行切换

涵义:新老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测 优点:安全可靠

缺点:成本投入大,工作量大 四分段切换

涵义:先选用新系统的一部分代替老系统,并以此为试点,逐步替代整个老系统 优点:既保证安全可靠,又保证费用不太大

缺点:对系统设计与实现有一定的要求,适合大系统 13.系统开发方式(了解在什么环境下选择什么方式) 用户自行开发  委托开发  购买

 购买后再次开发

篇2:2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流程重组(BPR)、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等这些“舶来”的新名词和新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所接受和追逐。一方面,眼看着诸多企业正在大搞快搞企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也要承受着无情的统计数据:“企业信息化的事是成功率普遍在10%~20%之间,在发达国家成功率大约有20%,在中国成功率更低。”除少数企业取得成功以外,不少企业在投入大额资金的情况下,由于许多企业缺乏经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的企业信息化以技术为导向,技术的应用没有很好地配合业务的发展;有的企业虽然信息化的建设是以业务为基础,但由于缺乏整体的信息规划,导致系统的建设没有整体性,资源无法很好共享等。“信息化黑洞”、“信息化孤岛”、“信息化无效”成为许多企业棘手和头痛的问题。如何构建企业的信息系统?在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本文希望通过对一家国有企业信息化规划项目的实际案例研究,来与读者一起探索这些问题。

背景陈述

凯越公司(化名)是国内一家大型企业,企业实行三级管理,即总公司———公司———分公司。企业实施信息化已有多年,每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公司已建立了OA办公自动化、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并已搭建了公司广域网、局域网。由于公司提出了创国际一流企业的目标,因此公司希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要与国际最先进的企业看齐,并使信息化建设能成为公司实现创国际一流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问题诊断

由于凯越公司在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中是以服务支持软件应用为主,还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开展信息化工作,因此也没有制定完整的信息化规划,各信息系统的建设以总部的各部门、下面的各公司为主,各自为政,信息及系统没有集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系统中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应的信息流存在断层现象,尤其是在营销、物资、工程、生产和财务等业务关联较密切的各环节;管理体制和资产归属不一致,导致各公司的硬件、网络管理各自为政,如广域网络和局域网络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负责,管理十分不便,服务器系统十分分散,没有进行统一的维护管理等;机房的统一化和灾难恢复的功能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监控管理人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信息中心的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新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对项目管理、信息规划、行业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比较缺乏,没有培养有效的信息技术决策和实施能力。

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凯越公司对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挖掘造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以行业内的最佳实践标杆为依据,从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支持、系统集成、基础设施与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组织架构几个方面重点提出了解决方案。

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支持

由于以前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各业务部门为主导,系统的建设有明显的缺陷,建设的主要是部门级的系统,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支持没有站在公司战略的高度,没有从企业业务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规划,系统建设缺乏整体性、前瞻性、可扩展性和一致性。其实,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必须能支持公司战略的发展,而对公司战略的支持又主要体现为对具体业务开展的支持,基于这种思想,凯越公司采用了需求分解法,从公司的战略入手,结合公司的业务发展状况,深入分析了企业发展对信息化建设提出的需求。(见图1)例如:企业需要加强与客户的关系,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就是必须先建立总公司层面的客户档案,以便进行客户细分,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建立与客户的良好关系。而要很好的配合这些行动,那对信息化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首先可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记录客户信息,然后集成企业资源计划与客户关系系统,使公司拥有一个全面的客户信息资源库,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交易信息、服务信息等等。利用需求分解法,凯越从战略出发,详细分析了企业的业务行为和特征,提出了未来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即必须建设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等,通过与现有信息化现状的比较,找出了差距,并结合战略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优先级分析,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上面的分析,凯越公司已明确信息化必须首先考虑重点解决的问题。然而,需求分解法只能指出信息化建设的大方向,对于细部和局部的系统功能,在所有部门的配合下,结合业务流程和功能,发现了目前运行的信息系统的缺陷与不足,如财务管理,发现总公司和分公司现在均分别采用国内的一套财务软件,虽然能够完成各财务部门所负责的总账,固定资产,日常报表功能,但无应收、应付的功能,并且结账很慢;又如项目管理,无统一软件,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成本核算,分析所使用的系统均处于分散状态,因而影响了财务部门对工程项目的核算的效率等。通过分析整理,凯越公司对每一套信息系统都提出了详细的业务需求。通过对国内外成熟相关信息系统的分析比较,在综合考虑需求满足程度、成本、服务、成功案例等各方面因素下,凯越公司选择了一套国外的成熟软件产品进行分步实施。

系统集成凯越公司过去的信息化工作以部门为主,缺乏整体考虑,因此目前就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首先是系统分散、没有整合,由于标准不统一,给系统的集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信息不能共享;其次是数据缺乏标准化,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从市场上买来的应用软件,一般都不注意数据的标准化,或数据标准自成一体,因而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应用项目上得越多,信息孤岛就越多,数据的不一致性就越严重;最后是系统开发没有标准化,凯越公司在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没有使用一致的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不利于降低系统维护成本、技术人员培训成本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系统进行集成,并建立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凯越公司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分析,从业务的角度提出了企业的信息流,明确了系统间所需要的的集成关系。(见图2)为了很好地整合现有及未来的系统,实现信息的集成、共享与流转,减少手工的干预,凯越公司提出了信息技术架构和整合方案,包括信息模型、应用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信息和数据在应用系统之间的分布与流向、信息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同时还分析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系统集成的技术和产品,在尽量保护现有投资,同时又兼顾未来系统方便集成的原则指导下,凯越公司选择了最合适的产品和技术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分步整合。

基础设施与安全管理基础设施是信息化的基础,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及网络设施等。凯越公司虽然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大,但还不够完善,服务器没有集中管理,重复投资,维护成本高且难以管理;核心网络缺乏备份,一旦核心设备出现故障,将会造成网络全面的瘫痪。安全管理也存在较大问题,没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构建完整的安全体系,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凯越公司从四个方面入手对未来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规划:广域网络系统架构规划、局域网络系统架构规划、Internet连接架构规划、服务器及存储系统架构规划。在安全管理方面,凯越公司首先从技术上提出了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如把公司的Web服务器、Mail服务器设置在防火墙之后等,同时还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包括通信和操作安全性管理、访问控制安全性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的安全性管理等,这样凯越公司就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信息管理组织架构合理的IT组织架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同时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地位。然而凯越公司的IT组织架构设置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总公司没设专门的信息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人员隶属于行政管理部。公司层次只设几个专职,也没有专门部门。分公司更是连专职也没有。企业还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职责缺乏明确合理的分工。

(2)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化的工作规程和制度,包括信息系统建设需求的提出、论证、选型、实施等都没有规范的流程,也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

针对上面的问题,同时考虑到总公司、公司、分公司在日常管理上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凯越公司提出了信息化建设在业务上进行垂直指导,在行政上横向管理的矩阵方式,结合信息集中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其信息化管理框架实现了下面的转变。(见图3)凯越公司在信息化组织设计,建立了集中的信息技术管理和资源共享的机制,将原来挂靠在行政管理部下的信息中心提升为信息技术部,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进行信息技术的管理,并为总公司及其下属的公司和分公司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拓展了信息技术管理的职能范围,统一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如合同管理、信息资产及文档的管理及ERP、CIS、CRM等应用系统的建设、实施、维护及技术支持等;统一整个企业网络、服务器、信息系统(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及客户端软硬件的搭建、维护、备份、升级与管理,以及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等;建立分布式的信息技术组织布局,在公司和分公司的总工室下设IT专职人员,为本公司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但业务上受总公司信息技术部的指导。在设计方案中,凯越公司对三层体系之间的职责做了明确的划分,总部的信息技术部负责全公司信息化的管理与决策,如进行集中、统一的信息技术管理和规划,负责全公司网络架构及网络安全等;公司及分公司层次主要负责信息化的实施与维护。凯越公司通过对信息组织架构的设计,明确了各自的职责,理顺了管理流程,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了组织和制度的保障。

实施与执行

除了上述方面,对信息化建设规划来说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系统的实施及资源配置计划。只有明确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时间表、优先级,才能更好地指导系统实施。因此凯越公司在综合分析了公司战略、业务及系统现状后,提出了系统实施计划。(见图4)在实施计划中,不仅安排了实施的时间表,还给出了系统实施的大概预算及主要的产品供应商,同时提出系统实施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等,为以后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施能自毕博管理咨询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1、信息孤岛是如何形成的?对企业的管理有什么危害?

2、如何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重新规划与开发来避免信息孤岛?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3、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在公司的信息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篇3:2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合管理、信息、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多学科交叉课程,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它在本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 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 目的是为本门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MIS与CS (Computer Science) 相混淆

MIS与CS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但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 不少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分不清两者的差别, 常将两者混淆在一起。对于计算机科学感兴趣的学生, 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简单的数据处理程序, 课程只不过是讨论如何设计简单的管理方面的软件或系统而已, 忽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管理特征, 掩盖了课程教学的难点。而对于偏重于管理思想的学生而言,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管理的思想、理论让计算机去执行与实施, 至于计算机采用何种技术、如何实现则不用关心, 那些事情由计算机应用人员来处理, 对课程的特征和性质没有足够的认识。上述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MIS与CS的相互关系和本质差别。文献[1]对MIS与CS的本质差别以一个小案例进行解释, 并给出了MIS的重要本质, 即MIS主要是CS及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1], 文献[2]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的新兴边缘学科[2]。

2.教学侧重点不相同导致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目前国内院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性质定位不同, 导致将该专业设置在不同的院系, 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综合类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 课程教学既注重管理思想、理论, 也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 并能将两者融合起来, 同时设有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另一类院校 (工科院校) 则将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系, 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 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 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第三类院校则是将该专业放在经济学院或人文学院, 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情报学知识, 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 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虽然有观点认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应有所侧重, 如偏工、偏商、偏管等”, 但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应以基础为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应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理论相结合, 既要偏工又要偏管。课程教学侧重点不同导致学生就业时计算机应用技能不如计算机专业学生, 管理知识不如管理类专业学生, 又不能将两者有机融合, 丢失自身优势, 就业艰难。而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却苦于找不到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 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3.管理思想、理论不能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管理思想和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核心。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目前, 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教授计算机类课程或管理类课程的教师, 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中很难做到将管理思想、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而学生则认为没有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 教师、学生都不满意。在地方院校这一问题十分突出, 缺乏MIS学科出身的专业教师, 是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4.缺乏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展比较困难

实验教学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验教学中, 多数教师主要是先开设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 然后再开设计算机技术类实验 (如数据库使用、ASP使用等) , 最后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从实验难易程度和循序渐进的角度看, 似乎比较合理, 但多数学生则感觉到, 实验与实验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前一个实验是关于商品销售系统的演示, 后一个实验则是商品库存系统的验证, 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则是关于商品业务管理系统, 实验对象的业务处理过程学生并不熟悉, 实验是零散的, 不能结合学生实际,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其次, 重视演示型、验证型实验等基础性实验, 忽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基础性实验上, 但学生只能勉强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实验效果不理想, 实验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及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是培养计算机程序员, 也不是培养像MBA、EMBA那样的企业战略管理者, 而应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 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专门人才[3]。培养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 具备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

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和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 把管理思想、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要求学生既要具有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 又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能正确分析、评价一个组织中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管理问题,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就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 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并将多年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

1.基本知识的讲授

在讲授管理理论知识时, 结合计算机系统讲授如何来实施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及如何在计算机上能更好地体现, 让枯燥的管理知识变得生动。在讲授计算机知识时, 结合管理的特征, 讲授计算机如何接受管理思想, 什么技术适合什么样的管理思想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案例教学

案例是认识事物和规律的最好方式, 通过案例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解释,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案例时应选择学生对业务流程比较熟悉, 对案例对象比较了解的案例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中选择学生经常使用、最为熟悉的教务管理学生子系统作为案例, 并让学生对系统进行分组讨论, 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 然后每个小组选择选派一位代表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综述, 最后由教师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 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不正确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给予纠正和补充, 并引导学生对那些可以进一步深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

(1)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遵行教学的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文献[4]给出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以此为蓝本, 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了改进, 构建了演示型实验→案例型实验→技术型实验→验证型实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的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实验内容。首先在实验内容上, 选择与学生课外研究、调查、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相关的实验内容;其次是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良好的衔接与过渡, 并保证它们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根据以上原则, 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

①演示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它的组成、结构是什么样子、系统实施后效果如何等。因此, 我们选取结构清晰完整、功能明确、业务流程简单的学生综合测评系统 (我校为测评学生综合能力而自主设计的一个管理系统) 为演示对象, 同时也加入一些上几届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作为演示型实验的教学内容。

②案例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从开始状态到完成状态的整个设计过程, 使学生对信息系统整个演变过程和内部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使理论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变得具体。为此, 我们以上几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 (系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系级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系统等) 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案例教学能让他们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信息系统的演变过程。

③验证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系统初期设计目标和思路与最终系统实际效果的一种对应关系。实验内容是以我校自主设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子系统为对象, 这样学生能从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两者的映射关系, 使学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中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避免出现预期设计目标过高, 而实际效果不理想, 从而产生沮丧心理, 失去学习的兴趣。

④技术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对某些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用到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通过技术型实验带动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我们主要开设两个实验:一是数据库构建, 让学生学会把现实世界中的数据转化成概念模型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库中的关系模型;二是Web数据库的使用, 主要介绍ASP技术,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数据技术。

⑤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 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参与一个完整的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全过程。课程设计中, 采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实验”教学模式, 题目由教师指定, 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5~6人, 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由组内学生自己组织协调。组长由教师指定, 同时肩负协调与统筹工作, 每个成员既独立完成各自任务, 又相互配合, 出谋划策。设计中要求体现信息系统开发的所有环节, 每一环节结束, 教师都要进行检查, 并给出修改、完善意见。设计完成后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以实验报告的格式, 规范由教师制定) ,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主要陈述人, 其余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同学可任意提问。答辩组成人员由任课教师和学生行选派出来的4位同学共同担任, 评分标准由教师统一制定。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 既让学生掌握了信息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按质按量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 也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

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由笔试和实验组成, 其中笔试占70%, 实验占30%, 考核内容单一, 方式简单, 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对知识死记硬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将会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水平, 更能体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通过不断的尝试, 我们制定的综合考核办法是:平时表现 (包括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 占10%, 案例分析、讨论占15%, 基础实验 (演示型、案例型、验证型、技术型) 占15%, 课程设计占20%, 笔试占40%。实践证明, 这样的考核方式受到学生欢迎, 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得到了充分展现。

四、结束语

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在课程改革中应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 结合当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行业的需求与变化,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体系, 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为支撑, 突出实践环节, 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本文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特点,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 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W Huang, K K Wei, R Watson.管理信息系统[MIS]:背景、核心课程、学术流派及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与刊物评介[J].管理科学学报, 2003, 6[6]:85-91.

[2]黄梯云, 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0[10]:95-97.

篇4:2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行业内写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文章极少,一个原因是成功实施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出版社本来就不多,另一个原因是目前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也没有形成自己清晰的指导理论体系,更多的还只是探索阶段地边走边看。在这种情况下连1.0也谈不上,更不用说2.0了,但正因如此,笔者才更觉得自己有必要写一篇,而且一定要冠以2.0之名,以强调与之前许多概念和理念的根本不同。整篇文章将遵循以下思路:首先是找到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找到以核心竞争力为主导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规律,再以商业模式的规律为导向,推导出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路,最后是谈一谈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外围问题。

1.传统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优势

谁都在做数字出版,那么传统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本质在哪里?的确,数字出版好像谁都可以横插一脚,互联网企业、IT厂商、电信运营商,包括传统出版业。那么传统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本质在哪里?出版业和其他行业做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在哪里?这就必须掌握出版业自己的一个核心本质,那就是我们究竟最擅长什么,最拿手的是什么,我们这种与其他人的不同,与其他行业的人不同的差异化的做法,其实正是我们的优势。

这个优势就是内容力。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本质,也就是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优势,就是内容力。笔者给内容力的一个定义:内容品牌力与内容生产力,合称内容力。出版社进军数字出版之前,笔者建议还是先打造好这两个力。传统出版也好,数字出版也好,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对于内容能力的把握和认识,如果出版社已经能够把传统出版做好了,那就赶快进入数字出版,因为具备了这种内容能力。如果传统出版一直做的是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亮点的话,到数字出版上也很难形成竞争力。因此,对于传统出版单位来讲,当前的主要目标不一定是做数字出版,而应当是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加强自己内容品牌力和内容生产力。而内容品牌力的形成是以生产力为根本,有了内容生产力才可能形成有生命力的内容品牌力,所以归根结底,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优势应该在内容生产力上。除此之外,由于出版社实际的内容生产更多的是在作者,而出版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择优和编辑加工,包括之后可能更突出的出版经纪人的功能,因此,内容生产力还包括为客户提供内容解决方案的能力。

有一些朋友也许感觉到这与之前所听到的一些说法有偏差,因为一直以来,尽管大家对于数字出版优势议论纷纷,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就是“内容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有内容资源,我们有积累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海量内容资源”。笔者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有时甚至可能会对出版社的数字业务发展产生误导,因为只有被用户用到的内容才是有价值的,用户用不到的内容,再多也不会产生价值。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爆炸,甚至于大量有价值的内容都很可能不以图书的形式存在,比如目前内容比较火暴的微博。因此,适当的模式加上先进的技术,就有可能带来海量的内容,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信息资源不会形成海量的资源了,也就没有什么不会被替代的内容,所以海量资源还可能导致内容之间存在重复性和可替代性。有一种说法,海量资源基本上等于没有资源,笔者比较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海量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而只有那些被用户用到的,只有那些与用户发生关联的资源,才是有价值的资源,海量资源是什么?就是“内容”,那与用户发生关联是什么呢?是“用户应用”,价值,是通过用户应用的过程来实现的,那促使用户与内容发生关联的这种行为又叫什么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运营”,这是内容、应用、运营三者的关系。

其实作为出版业的数字出版人,终究还是要深刻懂得内容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出版社应当将内容生产力作为核心优势去强化,内容生产力真正体现出来的,应当是满足用户未来的内容需求的能力,能够随着用户的需求变化而不断满足用户内容需求的能力。总的来说,它应当包含三个层面:提高内容的创造效率;为更多的潜在读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创造更精准的价值来符合读者的需求。而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并强化出版社的内容生产力这一核心竞争力,而不仅仅是因为某个出版社积累了许多的资源,需要管理一下,也不仅仅是需要实现某个出版社出版内容的“一次录入,多次输出,重复使用”。

2.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很难以商业模式为导向

“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应当以商业模式的设计为导向”,这是一句很漂亮的话,但实施甚难。尽管很多出版社的确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去考虑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但是最终还是没有真正的从商业模式设计的角度去展开操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表面上说是要考虑商业模式,实际上考虑的仅仅是建一个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用途,建这个库到底干什么用?很多人没有想明白。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用途与商业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所谓用途只是通过技术去实现一个产品或服务所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涉及产生价值的商业流程,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出版社无法清晰地设计出新的商业模式,因此,对于商业模式的不清晰,导致无法将内容资源管理系统与商业模式结合,最终也只能将其建设成一个内容资源储存系统。实际上,除了上面两个原因,这里还需要面对另外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商业模式是一成不变的。这里既有来自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的内因,也有来自外部的环境、政策、文化、技术变化影响,这些都可能影响到用户的生活习惯,并有可能同时引起消费习惯的改变,而消费习惯的改变,会影响出版社为将来所设计的商业模式。即便出版社能够应对并做好这一切准备的话,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在商业模式完成之后会不会有没有人来模仿,需要不需要进行模式的持续优化,等等,这都是问题,所以不会有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

有不少出版社将对传统图书的资源的管理,以及助力传统图书出版作为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一项重要的使命,所以在这里阐述一下建设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两个思路,一个思路是建设一个只用于提高图书生产效率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另一个思路是建设一个面向未来数字出版业务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要想实现前者的功能是很简单的,难的是后面的这一个,它

们的区别是:如果建设了前一类的系统,那么只能进行图书的内容资源管理,它们的开发周期会很短,也会很快看见效益。但是如果实现了后者,那么同时也就完成了前者所需要的全部功能。因为后者面向的是所有的用户需求,包括了目前还不可知的用户需求。但在此之外可以给大家推荐第三个思路,就是建设一个只用于对传统图书进行支持的内容资源库,目的是使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并尽可能地将系统实施周期缩减到最小,以便于该系统能迅速地投入到使用过程中,先在传统图书出版中增强内容生产能力,在未来的这几年,让传统出版能多挣点就尽可能多挣一点,至于如何实现由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系统转型的问题,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或需求交给系统的实施方去承担设计,这是题外话。

回到刚才的问题,一般一个新的内容资源系统建设需要较长时间,这个时间大约在两年左右,然后要进行内容入库,即便是初步发挥出库的作用,大约也得到一年以后,因此乐观估计,至少要三年以后这个内容资源管理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但是三年以后的商业环境是什么样子呢?用户的消费习惯有什么变化吗?政策和科技的影响又有多大呢?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以商业模式作为出发点来建设内容资源管理系统”是不可靠的,正确的方式应当是“以支持新商业模式的快速部署与变化为出发点来建设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2,0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商业模式的构成做更进一步分解,即“以商业模式的组成因素而不是商业模式作为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出发点,从而达到能够支持新商业模式的快速部署与变化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不仅系统要实现到位,出版社还要在理念上做出一些大的变化,比如大部分的出版社还是习惯于谋定而后动,就是先考虑清楚怎么做然后再做,但是数字出版的产品会更加倾向于数字产品、互联网产品,而不是图书产品,因此,法则是谁最快谁赢,而不是谁想的完美谁赢。只有最快,用户的改进意见才会先汇集过来,只有最早,市场上的影响力才会最久远。

篇5:2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论信息系统项目的整体管理

[摘要]

本文以某卷烟厂物流控制及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为实例,探讨了信息系统项目整体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分别论述了项目计划编制、项目计划实施,以及项目综合变更控制等项目整体管理过程,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所起的积极作用及其实施经验。在该项目中,本人以开发方公司副总工程师身份担任项目经理,负责了项目的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管理控制。我们科学地运用了信息系统项目整体管理的一般理论知识及其指导方法,有效地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很好地满足了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预期期望。

[正文]

信息系统项目的整体管理是项目取得全面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项目整体管理,可以确保项目所有的组成要素在适当的时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顺利、成功地完成项目。这在本人所主持的某卷烟厂物流控制及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该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项目。从技术实现角度讲,它所涉及到的主要技术领域包括卷烟生产工艺、制造业物流技术、工业自控技术和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等等。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讲,它又涉及到作为需方的烟厂、物流设备供应商、工业自控设备供应商,以及作为信息系统集成商的我公司。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程度高、涉及面较广、实施周期长的综合项目。

面对这样一个项目,作为开发方公司的副总工程师,我受公司委托担任该项目经理,我首先想到的是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整体管理上,科学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及其指导方法,做好项目的全局性统领工作,协调完成项目所需的所有人员、计划和工作,带领整个项目团队实现项目的顺利成功。另外,我也考虑到,除了项目本身内部的各组成要素之外,项目的相关利益者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是作为公司承担的一个对外项目,我们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独立性,但同时也是公司整个组织日常持续运作中的一部分,离不开公司的整个组织环境,而且公司也已决定将该项目作为业务延伸拓展的一个新的窗口,将其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该项目是需方烟厂整体搬迁重大技改项目的一个部分,其实施的进度、质量和成本等,受到来自其主管上级部门和烟厂新经营目标的严格要求和控制。此外,还会涉及到物流设备供应商、工业自控设备供应商等中标单位。所以,项目的整体管理显得是那么的重要、不可或缺。否则,稍有估计不周之处,都将会给项目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麻烦和影响。

下面分别从项目计划编制、项目计划实施,以及项目综合变更控制等方面对项目的整体管理过程加以简要论述。

1、编制项目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系统项目尤其如此。只有站在统领全局、整体规划的高度,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全面、周详的计划,预先制定一个用来协调所有其他计划、以指导项目实施和控制的文件,才能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最终取得成功。项目计划记录了计划的假设条件和方案选择,可以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参照,并确定了关键管理审查的内容、范围和时间,同时还为进度评测和项目控制提供了一个基线。

在该项目中,我们对项目计划具体内容的确定,结合项目的各方面实际情况,主要参照ieee1058.1中“软件项目管理计划”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项目介绍、项目组织、管理过程、技术过程和进度预算等五个部分。在坚持科学、合理、全面、周详的原则基础上,还视部分具体的计划条款,详略得当。但所有的计划内容都必须是正确的、明确的、易理解的和可执行的,切忌未经确认、含糊不清、容易误解、难以执行的项目计划描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制定计划之前或在制定过程中,与需方烟厂、公司上层、其他设备供应商、项目团队各技术和管理小组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商,明确确定项目有关内容,如项目可交付成果、技术方法工具、组织结构、各工作包、资源要求、预算分配、进度计划等。

另外,因为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或超越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在项目计划过程中考虑利益相关者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但不宜将其作为项目整体计划的一个部分,最好把它作为公司内部使用的一个项目计划附件。该项分析的内容可以包含各利益相关者的所属组织、所处角色、项目利益、影响程度及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合适建议等。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花点时间来关注和利用这些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该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感觉是,在项目的日常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项目陷入某些困难的时候,这些分析结果常常会帮助我起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作用。

当然,项目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也必须考虑和注意它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对于综合性的项目而言更加重要。由于项目复杂程度高、涉及面较广、实施周期长,所以其中的变更是在所难免的。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烟厂项目局部需求的修改,或由于各方交流的失误等,曾经导致了部分项目内容的变更从而致使了项目计划人员和进度的变化和调整等。而且这种计划动态修订的次数还不止一次。所以项目计划制定以后并非一劳永逸,它与项目实施过程相互渗透,有一个动态的、灵活的修订过程。

2、关于项目计划实施

项目计划实施是指对项目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实施的过程。项目产品主要都在项目实施阶段生产出来,所以项目的大部分时间和预算都花在这一阶段。在该项目中,我们的软件编程、与需方烟厂有关技术人员的具体沟通、与有关设备供应商的具体交流、阶段性调试,直至全套系统软件和技术文件的完成等,都发生在这一阶段。为了能够成功地完成项目产品,项目团队进行了大量反复的具体编程、学习、沟通、修改、软硬件安装和调试工作。

如前所述,该项目涉及到的主要技术领域包括卷烟生产工艺、制造业物流技术、工业自控技术和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等,我们项目团队不仅要从事熟知的信息技术工作,还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了解烟厂具体的细节性的需求,学习卷烟生产工艺、制造业物流理念和常识、物流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管理知识、自控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管理知识等等,以及反复地和烟厂、相关设备供应商、公司上层等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作为项目经理,在此阶段主要的工作是要按照预先制定的项目计划,利用项目团队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领导项目团队开展各项工作,管理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成功地将项目计划投入实施。

项目计划和项目实施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活动。在该项目的实施中,我们对于项目计划编制和实施之间的协调改进工作主要采取谁实施谁计划的原则。虽然项目经理负责整体项目计划,但编制该计划的大量基础信息均来源与各技术组和技术人员。事实证明,按照这一原则,项目计划的编制更加合理、可行,实施起来更加顺利。

3、关于综合变更控制

综合变更控制是指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对项目变更进行识别、评价和管理的工作,这也是项目经理及其项目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如前所述,该项目的复杂程度高、涉及面较广、实施周期长,所以其中的变更是在所难免的。当有变更要求提出的时候,作为项目经理,我都会召集项目团队相关人员,进行协商讨论和工作安排。主要内容有:

a、对变更因素加以影响:通过在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等关键项目尺度的权衡,对促使变更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采取对策,确保变更对项目有利;

b、确定变更是否发生:在最终确定变更发生前,项目经理必须了解项目几个关键方面的状态。尤其是一些重大变更,项目经理必须与公司高管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c、对变更加以管理: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行事,尽量避免或减少变更的发生。但变更不可避免发生时,更重要的是对变更进行管理。

按照项目整体管理的指导方法,我们在变更发生时,要求必须输入项目计划、变更申请和绩效报告等重要内容,输出更新后的项目计划、纠正行措施和经验性教训记录等。通过这些做法,使我们的项目变更控制与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该项目顺利成功地实施完毕已经有一年多了。回顾起来而言,应该得益于我们在项目进行的最初期阶段就引入了项目整体管理理念和方法,对项目进行了科学、规范的整体管理。通过项目整体管理,使项目所有的组成要素在适当的时间充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实施效率。

[老师评语]

本文基本达到了考试的要求。摘要和正文都写得比较流畅,给人的感觉思路清晰,层次感强。项目所述情况基本与项目研发过程中的情况相同,给人以真实感和作者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的感觉。

篇6:2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纵观会计发展历史,会计已经从简单地记录事项并向所有者报告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阶段演变到向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目标相应地也从报告解除受托责任拓展到优化配置资源。但是,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来看,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有时还误导了资源的流向,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法规和准则等方面均有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本文试图另辟蹊径,立足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共生关系,从理论层面揭示会计信息质量是怎样受制于环境并积极地影响这些环境。作者的观点是,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同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管理有序、治理完善的企业中,会计必然运作良好,它为企业内部、外部决策者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从经验来看,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笔者进而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管理系统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统。会计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管理和治理结构,只有将会计置于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中加以考虑,才能理解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找出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寻求对症之药。

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摸型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按柯克兰和瓦提克(Cochranand Wartick)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代理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计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管理运作的目的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在实践中,通常认为专司公司治理的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企业管理。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往往又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许多高层经理又是董事会成员。鉴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这种交叉关系,国外有学者指出应该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描述性模型。我国有学者借鉴其思路,构造了一个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2]。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我国公司法确定阶“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就是典型的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控机制是指一股股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公司管理系统在这里被描述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战略目标与决策系统;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系统;三是企业文化与价值系统。按照著名的麦肯齐企业管理系统的7―S框架(因素包括结构、战略、体制与程序、人员与班子、技能、作风。共同价值)来分析,上述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是硬件要素,第三部分主要是软件要素。从控制角度看,在公司管理系统中,决策体制、管理组织体制、管理规程与制度以及会计、审计系统等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形成了内在的和制度化的约束。

模型中还有两个相关的系统。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系统,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公司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二是公司信息网络。它应是公司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基础。强调这一点,对于我国企业现阶段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国很多股份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不了作用,除了制度上的缺陷,本身能力差之外,再就是缺少支持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是企业管理的自我调控系统,特别是会计和审计系统提供的。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

当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三重世界时,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3]。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系统中,以管理当局的名义向外披露会计信息,并对其可靠性、真实性负责。会计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进而作出相关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内部监控机制是主要股东①、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控的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内部监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它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因为内部监控机制的特殊地位,它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美国公司董事协会在描述董事会职责范围时就认为董事会在检查和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方面的作用包括:“辨别董事会对信息的需求,并安排这些信息的及时提供;每年对流向董事的信息进行评价,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4]

外部监控机制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资本市场起着为通资金提供者和企业间的信息,在企业间配置资源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主要是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由于他们不直接监督经营者,因此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详细、可靠的财务数据,要求证券市场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规则,来规范会计信息的供给。而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积极地披露保留的信息,市场又能将企业披露的信息及时地反映出来实现对企业的正确评价。产品市场对企业的监控是通过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纵向竞争”来实现的。现代企业间既存在竞争又有相互协调。竞争性是产品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而社会化大生产又要求企业间相互协调合作,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在交易过程中,合作双方提出的条件常常会直接影响另一方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因此双方都需要全面收集对方的经营状况信息,以决定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而这种所需要的经营状况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向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企业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其价值取决于市场评价,市场评价的标准除了知识、经验以及城信度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绩效。经营绩效又主要是通过企业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表现出来的。如果经营绩效良好,经理人员不仅可以获得优厚的回报,其在经理市场的价值也会大大上升,如果经理出现经营劣迹,其价值会一落千丈,最终会影响其职业生涯。综上所述,现代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完全可以看作是会计对现代企业冶钢结构的逐步健全完善而作出的一种积极响应。而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又确保了这种相辅相成关系的正常秩序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管理系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系统中内外监控机制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支撑,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监控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为此,有必要在企业管理层面上,将产生并保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的系统称之为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它从企业有效管理的角度在财务上对内部管理进行控制,主要强调管理行为与法规制度的一致性以及可靠财务信息的畅通。公司治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公司内部存在一个有效运作的自我调控机制,这是达到公司目标的必要保障。

什么是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呢?美国管理会计协会(CIMA)的定义是:它是这样一个整体系统,由管理者建立的,旨在以一种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司的业务,确保其与管理政策和规章的一致,保护资产、尽量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5]。因此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内部审计系统。完全可以认为,现代管理会计内部审计制度的确立并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是现代会计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而作出的应对措施。实际上,公司管理系统中的一些硬件要素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些硬件包括(1)决策控制机制;(2)管理组织体制;(3)管理制度。它们与内部会计、审计系统一起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

由上可见,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服务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但它也是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运作的信息基础。三者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股东、债权人等组织外部相关者同组织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也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内最终是服务于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二是帮助企业内外监控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的监督激励和评价[6]。

同时会计审计系统的有效运作亦离不开公司内部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和管理组织体制以及完善的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持。公司治理的内部外部监控机制与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也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董事、监事和社会公众要从企业管理系统中获得会计信息,而企业的会计、审计系统又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董事会或监事会的领导。为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及其与公司治理系统整合的模型。

四、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会计治理三者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尽管出现了复式簿记这样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突破,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缓慢的,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录阶段。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组织上的变革和创新。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属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产生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组织上的创新。现代流行的大部分经典性会计思想的产生都源于股份公司的实践(尤以美国为甚)。今天的绝大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都产生于1825-1925年,而这一恰恰是公司制逐步完善的时期。作为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的纺织工业,首先将制造一件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内部化并一体化于一家工厂。这些纵向联合企业中的经理们要求会计系统提供每一道工序上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数据,以便于将自制半成品成本与外购价格作比较。然而,真正引发会计大发展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铁路公司的出现。它们首先雇佣大批支薪经理,建立起大规模内部组织机构,严格划分各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当时铁路公司的高层经理都深深懂得,内部信息的不断流通对于新兴大企业的有效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首创了会计和统计报表制度用以监督、评估经理们的工作。由于对精确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大量各种各样的数据的方法也大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促成了会计脱离管理的领域而自成一门学科。新的会计制度分为三大类: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当时还就新的会计在有关铁路的杂志和许多新出版的金融杂志上展开了广泛热烈的争论,从而形成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会计大讨论。这些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构想出并于以后几年逐渐完善的会计方法,很快便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首批大工商企业所采用,直到进入二十世纪相当一段时期,它们一直是美国工商企业的基本会计方法和基本控制手段。[7]

到了19世纪后期,许多大型的工商企业纷纷学习引入铁路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德鲁・卡内基的美国钢铁公司。正如霍利所指出的,工厂生产速度的大增,使其对经理的要求也大为提高。由于金属生产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牵涉到不同的活动,因此全面的协调和监督是困难的。为了对分管各个冶炼阶段的工头们进行有力的管理监督,他们发展了一套实行协调和监督所不可缺少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引进了“会计凭征制度”,每个车间在完成每一订单后,都要填列所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的费用。记载着生产每吨钢轨所耗费的各项原材料成本的日报和月报及时地送到卡内基手中,成为卡内基最主要的监督工具。

其后在二十世纪初,对公司制的演进和会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杜邦炸药公司,它是历史上最早的权力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联合企业。与其它的联合企业一样,公司由董事会的执委会领导。除董事长之外,执委会的成员们都负有双重责任,既要对分管的职能部门的

业绩负责,又要对公司作全盘性的管理,而第二项责任居于优先地位。执委会在执行工作时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由财务部门所算出的日益复杂的、关于成本会计和固定资本核算的资料。杜邦公司分管财务的副董事长皮埃尔・杜邦在公司合并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统一所有参加合并公司的会计制度,为公司的所有工厂和办事处制定出一套相同的会计程序,并牢固地控制流动资本的稳定供应。他们在完成这些工作时,在现代工业会计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首次将会计上的三个基本类型―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有效地结合成一体,从而有助于为现代的资产会计奠定基础,到19,他们已发展出一套后来成为二十世纪工业企业标准会计程序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监督。二是设计出投资回报率(ROI)这一指标(即后来被广泛运用的杜邦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利用这一指标,杜邦公司的经理们得以明确地说明,现代管理对利润率和生? ?仕?鞒龅哪遣糠只?竟毕住??ü?跃?缮??头峙涔?痰牟牧狭鞒探?泄芾硇?鞫?玫降慕谠肌U庑┗峒粕系拇葱鲁晒?晌?似笠稻?肀夭豢缮俚墓芾矸椒āMü?庑┓椒ǎ?攀构芾砩系挠行蔚氖衷谛?骱图喽骄?没疃?矫娴靡匀〈?谐×α康奈扌蔚氖帧?8]

在1925-1975年这段时间里,美国企业的会计系统则受到了税法和会计准则这些外部因素的极大影响。在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会计领域变得相当复杂,早期单一的会计方法不再存在,有效的会计方法尚未建立起来。在会计艺术观的指导下,美国会计界呈现一片混乱景象。当时,对资产计价,流行多种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对收益的性质来源,都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19世纪后半期至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缺乏完整、严格的法律等外部约束公司的治理行为。这时会计便真正成为企业家们粉饰公司业绩,欺骗股东,追求个人利益的“艺术”了。由于当时会计实务如此混乱,1929-1937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就有人猛烈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形下如何从外部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和治理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国会相继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于1934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要求该组织负责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须遵守的统一会计规则,从而使财务会计进入了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经过SEC、AP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及其相? 乩?嫱盘宓牟恍概?Γ??0年代中期,美国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是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奕的过程,希图通过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公认会计准则”来贯彻自己对企业进行治理和管理的思想,以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利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就是现代企业强化公司治理与管理的产物。

1975年以后,现代工商企业所受到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必然导致组织创新,此时日本走在了企业革命的前列,创新一系列诸如适时制造系统(Just一in-time)、灵活生产体系(contingencyproductions

system)等新的生产管理制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工商业者开始产生危机感,并对传统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深刻反思,许多公司决定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推行新的“适时适量生产和存货控制制度”,全面改革了生产管理方式。但同时,现代管理会计的观念仍是老一套,没能与这些新的生产管理制度同步发展。因而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指出了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其后十余年中西方会计界在对管理会计反思的同时亦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大力吸取企业理论、信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现代管理科学,不仅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还产生了适应现代生产管理制度的新分支,如全面质量管理会计、适时制度系统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

通过以上历史考察可见,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技术革命引起了企业组织的变革,管理的需要呼唤着会计的发展,创新的会计系统又成为了企业管理顺畅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另一方面,当企业组织还不够完善,企业缺乏外部约束时,会计系统又可能成为内部人所控制的,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而要纠正这一切,又必须依赖于企业内外部法律、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即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健全和完善。

五、启示

当将会计信息系统置于公司治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相整合的框架中加以研究时,可以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一方面是联系治理系统与管理系统的纽带,是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部分和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联系我国现实,在会计信息失真时,人们往往对会计本身横加指责,认为缺乏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是会计本身的失职。显然这种就会计论会计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当企业内部监控机制中的董事会、监事会只是一种形式而产生不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及监控动机时;当企业外部资本市场成为众多对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关心的中小股东进行投机炒作的场所时;当企业管理者更多地是以行政方式委派到伦业而不是从经理市场中竞争产生,甚至还无所谓经理市场时;当企业还沿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惯性进行管理时;会计信息是否还能发挥其作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就不会有对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需求。

因此要解决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键是要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可喜的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就如何形成合理的;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决定”也特别强调改革企业管理,“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管理薄弱环节,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这表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已得到高度的重视。

实践中,随着人们对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象认识的日益深化,亦开始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1993年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稽察特派员制度以及近几年以来因成效卓著而日渐推广的财务总监制度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都是立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外部监控机制对会计工作进行引导和管理。新近修订颁布的《会计法》也着重强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维护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上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得到改善和提高,会计系统必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桌上足球比赛规则下一篇:从张九龄的文章论其“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