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词作品

2024-05-24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作品(共9篇)

篇1:关于端午节的诗词作品

关于端午节的历史人物及诗词作品

提到相关端午节的历史人物,世人皆知端午节是由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来。他空有满腔政治才华却屡遭排挤,愤愤不平而怀石投江,百姓为纪念他而逐渐创造出这一祭祀性节日。然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支脉庞杂,不可只考证一家言论。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据南朝《荆楚岁时记》所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另有一说是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传为神话,后人为纪念其孝节而有端午。自宋以后历朝历代都对孝女曹娥大事褒扬,被当作了忠孝节义的正面教材。

关于端午节,还有纪念女诗人秋瑾的说法。秋瑾是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她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关于端午的历史人物,民间众说纷纭,江浙、荆楚、北方各有传说,以上仅列举一些可以考证的有代表意义的言论来探讨。

端午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然而诗歌多寄托诗人特定的主观感受,真正以端午的习俗文化为主题的并不是很多。以下列举一些作品以方便我们从诗词角度来探索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精神寄托与人文情怀。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篇2:关于端午节的诗词作品

《南乡子·端午》

宋代: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端午日赐衣》

唐代: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代: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三首》

宋代: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端午日》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同州端午》

唐代: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贺新郎·端午》

宋代: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代: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代: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和端午》

宋代: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竞渡歌》

唐代: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2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南乡子·端午》

宋代: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篇3:关于端午节的诗词作品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诗词的翻译上, 学生在逐字逐句的解释中, 根本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美。而且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 学生只是背诵一些考试范围内的名言名句,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缺少独立感知古诗词意境的能力。学习古诗词, 不体味意境, 就好比囫囵吞枣, 不知其味, 难以真正领悟到古诗词的魅力。要让学生学会领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从诵读入手, 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意象, 抓住“诗眼”展开联想, 感受古诗词意境。

一、结合创作背景, 把握感情基调

中国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由于相隔时间的久远, 学生理解创作背景有难度,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充足的背景资料, 尤其是音像资料, 这些生动的画面能够帮助学生跨越时空还原历史, 体会古人创作时的心境。这样既为教学做了知识铺垫, 又能使学生更好的走近作者、理解作者, 进而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为品味诗词意境做好准备前期。

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 结合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后, 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官场的鄙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感受到诗人的高洁品格, 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诗圣”杜甫的大部分诗歌作品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造成的疾苦, 因此教学这部分诗歌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教师可播放有关“安史之乱”的音像资料, 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 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 “安史之乱”造成尸横遍野、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这样, 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 能够理解诗人在战乱和饥荒中的凄苦、悲愤及忧国忧民之情。再如李清照的词《武陵春》, 写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之际, 词人孤寂一人, 随只顾逃跑的南宋朝廷奔波避难, 掌握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词愁苦悲切的感情基调。

二、诵背诗词, 描绘画面, 领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隽永, 言有尽而意无穷, 充满独特的节律美和音韵美, 诵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诗词的语言来表达的, 而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 朗诵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通过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品味诗歌创造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诵, 推敲诗词的语言, 想作者所想, 抒作者情怀, 在课堂上为学生渲染浓厚的诗歌意境。这样, 学生能更深刻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并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朗诵技巧的指导, 注意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音调、节奏上给予学生点拨。在朗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如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 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 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 或激越高亢, 或轻慢舒缓的朗读, 会使学生对诗词内涵和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再者背诵也是读的一种形式, 熟读至能背诵, 有助于学生在脑海描绘诗词呈现的画面。

诵读应贯穿古诗词教学的始终,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 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 加深理解和感悟, 品味意境, 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抓住意象, 融情入景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 它通过形象表达, 是要体悟的、抽象的一种氛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 意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实在的, 如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明月”、“梅花”、“流水”、“归雁”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自然事物, 作者赋予这些意象以象征意义, 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象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 在古诗教学中, 我们尽量让学生多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 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主旨, 进入古诗的意境, 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鉴赏古诗词时, 要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体味, 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词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创作的常用方法。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 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 杜甫《登高》诗中, 前四句用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 描画开阔而悲凉的秋天景色, 看似写景但情藏景中, 实际上句句都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 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 形成了诗歌悲凉壮阔的意境。

诗词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来的, 所以在品诗的意境时, 要抓住诗中的意象, 理解意象中蕴含的情感, 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进而品味意境美。

四、“诗眼”悟读, 拓展意境

“诗眼”是领会意境的窗口, 能使全诗的意境豁然开朗, 要欣赏品味古诗, 必须抓住“诗眼”。在教学中准确地捕捉住“诗眼”, 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意, 弄清诗词含意, 又能对诗词的精华部分反复推敲、琢磨, 拓宽诗歌的意境, 而且能够把古诗词品得更全面, 悟得更透彻,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 进而对诗歌的景外之情、言外之意有更深刻的领悟。

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 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摘要: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 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意境,诵读,联想,情景交融,诗眼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1-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篇4:关于端午节的典故

端午节的起源

很多人知道,端午节因屈原而起——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

其实,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纪念屈原只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据史料记载,还有以下几种:

1. 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大戴礼记》记载,早在三代时,人们就在夏季到来的那天,洗澡时将兰草放在水中,以祛除瘟疫。

2. 勾践操练水军。《事物纪原》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3. 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抛于江中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到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习俗

喝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有驱虫解五毒的功效。此外,把雄黄酒涂在小孩的头额、耳鼻、手足心,洒在墙角、床下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清香四溢,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外面则包以丝布,用五色丝线缠绕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夺目。

挂艾叶、菖蒲:把艾叶悬于堂中,菖蒲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还可以将艾叶或苍术、白芷等中药放在室内燃熏,赶走蛇虫百脚,也是古时一种空气消毒方法。

“游百病”“洗百病”:端午节那天,男女老幼前往野外郊游,采集花草,做“斗百草”游戏。晚上回家将花草放入水中煮开洗澡,清除身上污垢,舒筋活血,有利于身体健康。

虎头鞋、五毒背心:端午节,给孩子穿上绣有老虎形象的虎头鞋和绣有蝎子、蜈蚣、蛇虺、蜂、蜮的五毒背心,以示驱邪避灾。

赛龙舟:荆楚等地的龙舟竞渡以劲力竞技为主,苏杭等地则以画舫弋游为主,但都有外出呼吸新鲜空气、提倡强身健体之意。

篇5: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祝福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五言三首·杂遝今观渡》宋朝·刘克庄

杂遝今观渡,依稀昔浴沂。居人空巷出,几个咏而归。

《宴清都·端午》元朝·梁寅

带恨湘江水。无柰远、楚云天际千里。灵均一去,芳荪翠减,香篱青死。龙舟鼍鼓声沸。叹旧俗、空夸水戏。乐少年、越女吴姬,□□王...

《端午帖子·皇后合五首·槐绿阴初合》宋朝·欧阳修

槐绿阴初合,榴繁艳欲然。翠筒传角黍,喜节庆年年。

《端午帖子·太上皇帝阁·衣进含风葛》宋朝·周必大

衣进含风葛,觞称垂露浆。更缠长命缕,仍泛引年菖。

《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阁·艾叶双人巧》宋朝·周必大

艾叶双人巧,菖花九节荣。玉皇膺曼寿,金母共长生。

《皇后阁端午帖子词·篆桃刻印神图术》宋朝·宋庠

篆桃刻印神图术,采药和丹宝笈功。欲验嘉辰蠲毒处。轻炎不入广寒宫。

《淳熙八年端午帖子词·太上皇帝合六首·莲叶看龟上》宋朝·崔敦诗

莲叶看龟上,桐花引凤栖。圣人千万寿,福禄与天齐。

《端午小饮分韵得身字》宋朝·高斯得

此节知何节,悲欢发兴新。怀沙吊沉冢,高户庆长身。豪气今安在,忠魂死不泯。咏余增感慨,命酒慰沾巾。

《瑞龙吟·端午》明朝·高濂

月当午。更时值离明,罡填鬼户。萧斋炼草成丹,扶急持危,遵生济度。随时俗。还将酒泛菖蒲,庭栽葵菽。臂悬彩线灵符,衣纫兰佩,门悬艾虎。当轩海榴喷火,池莲艳日,垂杨宿...

《端午日恩赐百索》唐朝·窦叔向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贺新郎·端午》明朝·陈霆

梅子成金弹。正池塘、帘纤雨歇,海榴红绽。节序催人又重午,彩索新缠双腕。更艾虎、朱符妆遍。谩对蒲樽开角黍,奈沉湘、旧事经伤感。须一醉,强驱遣。

《端午》宋朝·张玉娘

晓糁蒲玉泛琼浆,臂结红丝暗自伤。莫漫相逢宜楚节,独怜清梦隔潇湘。

《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彩索盘中结》宋朝·欧阳修

彩索盘中结,杨梅棕里红。宫闱九重乐,风俗万方同。

《端午帖子词二十首·皇帝合六首·天清槐露浥》宋朝·欧阳修

天清槐露浥,岁熟麦风凉。五日标嘉节,千龄献寿觞。

《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阁·对席瑶池宴》宋朝·周必大

对席瑶池宴,凭栏竞渡船。薰风清漏坐,钩月夕侵筵。

《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帝阁·采丝缠粽动嘉辰》宋朝·王珪

采丝缠粽动嘉辰,浴殿风生画扇轮。拂晓千门放金钥,玉阶还有谢衣人。

《淑妃阁端午帖子·宴寝奉朝鸣采玉》宋朝·夏竦

宴寝奉朝鸣采玉,良辰袭庆表长丝。仰承中壶垂芳裕,永播周南逮下诗。

《寿成惠圣慈佑太皇太后合端午帖子·双人翠艾垂朱户》宋朝·卫泾

双人翠艾垂朱户,三角琼糜护箬衣。闻道内家行乐秘,先将节物奉重闱。

《偈颂六十首·五月五日端午节》宋朝·释昙华

五月五日端午节,天童为汝开真诀。驱释迦,逐弥勒。佛病祖病毛病顿清凉,魍魉邪神俱殄灭。相从唯喜本色人,非我同流谁与别。拄杖子,非...

《端午》宋朝·彭汝砺

日上天心直,风生水槛寒。羁穷念时节,草次具盘餐。买药知衰病,开樽得小欢。醉怀江国味,拨棹倚江干。

《大妃殿端午帖字(居魁)》清朝·吴光运

法筵才罢候平安,节届天中更奉欢。鸲舌工偷金尺曲,蒲觞初换玉桃盘。女图森列何须镜,慈化馨香不浴兰。凤辇在前青驾后,榴花影里日三看。

《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宋朝·陈与义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赋得深字》宋朝·秦观

太史抱孤韵,畅怀在登临。别乘载邹枚,佳辰事幽寻。参差水石瘦,窅窕房栊深。清磬发疏箔,妙香横素襟。复登窣堵波,环回瞩嶔崟。双溪贯城郭,暝色带孤禽。凉飙动爽籁,薄雨...

《重午》宋朝·范成大

熨斗薰笼分夏衣,翁身独比去年衰。已孤菖渌十分劝,却要艾黄千壮医。蜜粽冰团为谁好?丹符彩索聊自欺。小儿造物亦难料,药里有时生纲丝。

《端午帖子词二十首·九夫人合五首》宋朝·欧阳修

篇6:关于端午的诗词

最佳答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端午的对联

其他回答 共 3 条 艾人驱瘴千门福

碧水竞舟十里欢

艾叶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剑斩千妖

结艾钗头轻战虎

夺标船首惯成龙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醑樽

榴裙萱黛增颜色

艾酒蒲浆记岁年

绿艾悬门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堂前萱草舒眉绿

石上榴花照眼红

节启朱明榴图南瑞

辉增翠葆艾绶翔华

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1、千载招魂悲楚仕

万人抚卷叹离骚

2、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3、汨罗沉没一流恨

湘楚长怀千古羞

4、难得钟情 两遭流放离骚赋

惟怀义胆 一佐报国厄运横

5、义报祖国 放逐难泯诗人志

魂牵桑梓 情爱唯倾荆楚山

6、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

7、我为他哭屈落水

他为我辈壮升天

8、不畏汨罗河水深

甘冒东海浪涛激

9、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汩罗

10、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

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11、报国遭谗两放逐,痴心不改九章出。

汨罗滚滚万人泪,惟有离骚千古流。

12、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

庆佳节,敲锣打鼓赛龙舟

13、芳草美人屈子赋

冰心洁玉大夫诗

14、赛龙夺锦 鼓声催发健儿奋;

端日弄波 浆拍浩汤舟队威。

15、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

灯谜: 1. 灯谜:端午节吃粽子----打一四字成语

答案:屈志从俗

2. 端午在眉睫(打一成语)

答案:举案齐眉

或: 一马当先

或:马首是瞻

端午节民谣

1、陕西民谣: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薄剑斩百邪鬼入虎品。

2、温州民谣:

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

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

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

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

陕西端午节的民俗活动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月单五”、“重午节”、“端阳节”、“五毒日”、“娃娃节”、“五月节”、“女儿节”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解释不尽一致。广为流传的要属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遭谗不用,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一传说在中国广大地区家喻户晓,影响深远,陕西也不例外。

陕西的端午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颇有情趣。陕西人过端午节一般从农历四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送五毒肚兜、五彩缕、香荷包、雄黄chi等,悬挂艾草,点雄黄酒,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哨子面等。

五毒兜肚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是哪五毒,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五毒兜肚带在娃娃身上保平安。

端午节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普遍流行的节日,每当此时,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艾草借以避邪。按陕西关中人的说法,悬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装有药材与香料的荷包给娃娃带上,可以防病避邪 端午节的早晨,陕西人一般要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中午要吃哨子面。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粽子,又称“角黍”。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周处《风土记》和《本草纲目·谷部四》:“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今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粽子作为节令食品,风行全国。但以地域而言,南方盛产稻米,糯米粽子是端午节的普遍食品,花样繁多。多用于祭祖、敬神和馈赠亲友;北方人也根据当地的物产,制作黏秫米粽子或油糕。现在粽子已经成为常年食品,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不过每当端午节来临时,粽子仍然是最畅销的食品。许多家庭还在自己制作粽子,欢度节日。

为什么陕西人不在端午节搞一些大型的活动,比如象南方一样的赛龙舟等,原来,五月端午时候,陕西大部分地区的小麦已经成熟了,人们忙于收割,早上天不亮就上地里去了,晚上月亮升起来了,自己也累得不行了,才想起应该回家了,根本顾不上别的事,当然是没时间也没精力去搞什么活动。看来这与农事有很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陕西人过端午非常有意思。当然,由此我们也看到了陕西人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内心世界。在此我们衷心祝愿陕西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中韩端午之争:

“端午之争”延伸到网上

去年端午节,就在全国各地正在纷纷举行各种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媒体突然曝出韩国率先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的消息。最终,韩国称其申请的只是“江陵端午祭”而非“端午节”,并提出由中韩共同申遗的解决方案。日前,记者查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whois(域名查询系统)发现,“端午节.cn”已经于2005年10月13日被注册,注册者信息显示为“Yun Hee CoInc R.O.K.”,韩国企业,注册时间为一年。

韩国公司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最终决定是否批准韩国申遗请求的前夕,注册“端午节.cn”这一中文域名,意味着韩国率先占据了“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品牌在互联网上的阵地。不管联合国最终公布情况如何,在互联网上,“端午节.cn”将指向韩国网站而不是中国。

面对韩流的再次侵袭,来自民俗、法律、互联网界的专家指出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以防遭遇流失危机。法律界:抢注“端午节.cn”并不违法

记者就对端午节这一类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特殊词汇有关部门为什么没有提前进行保护?韩国抢注“端午节.cn”的合法性等问题,咨询了北京市潮阳律师事务所胡钢律师,得到的答复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之规定: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可以对部分保留字进行必要保护,不过这主要针对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公众权益的域名,如政府机构和地域词汇。而像“端午节”这种约定俗成的节日名称,没有明确的归属,虽然带有一定的公众权益色彩,但仍然是允许自由使用的范畴,从规定上来说,端午节.cn这个域名是不属于预留的范畴的。胡钢还解释道,从法律角度看,对于端午节这一类词汇而言,目前尚没有法律给予明确保护,不属于限制注册的范围。同时,域名注册依循的是先注先得的原则,韩国公司注册“端午节.cn”从法律角度来说,并不违法。网络界:中文域名事关中华文化

中国万网副总裁姚劲波从专业角度指出,由于中文域名具有民族化、本土化特性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保护和宣传类似“端午节”等中华文化品牌具有明显优势。现遭韩国公司抢注,对我国保护和发扬中华文化都将造成极大阻碍。

首先,中文作为互联网上的第二大语言,全球已经有超过数亿的网民使用中文上网。而中文域名正以中文为载体,简单明确,方便华人记忆和使用,相当于网上的“中文门牌号”。如我国能率先保护端午节的中文域名,以“端午节.cn”建立一个有关端午节的中文官方网站,将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比拼音或英文的域名更能凸显端午节的中华传统节日特点。以此类推,包括中秋节、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甚至京剧等国粹,以及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的中华老字号都可以借助中文域名建立网上文化品牌和宣传平台,更进一步打造而为中华文化网络体系。然而,现在这些中文域名都分散在不同投资者手中,“端午节.cn”遭韩国抢注,正向国人示警,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阵地缺失严重。民俗界:

警醒作用大于实际损失

北京民协民俗委员会副主任、民俗专家高巍认为,韩国公司抢前注册“端午节.cn”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它的警醒作用将大于它造成的损失。它让我们看到,我们没有利用好传统文化,势必将被别人所利用。

篇7:关于端午的古诗词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大全1

1、春晚叹(宋)陆游

一风已快晴,微云复成雨。

盛丽女郎花,坐看委泥土。

蜂房蜜已熟,科斗生两股。

堂堂一年春,结束听杜宇。

老夫久卧疾,乃复健如许;

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2、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3、五月五日(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大全2

1、题武关(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2、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3、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大全3

1、竞渡歌(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2、竞渡曲(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3、端午(唐)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大全4

1、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2、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3、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大全5

1、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2、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唐)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3、听芦管(唐)白居易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

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

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

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

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

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

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

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大全6

1、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2、楚城(宋)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3、建宁重五(宋)陆游

霏微入户黄梅雨,磊落堆盘碧筒黍。

病来一滴不饮酒,但嗅菖蒲作端午。

人生忽忽东逝波,白头奈此节物何!

去年已作归州客,今年建州更愁绝。

归州猿吟鸟啼里,屈沱醉归诗满纸。

即今忆此那可得,西望归州三叹息。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大全7

1、同州端午(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2、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唐)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

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3、端午日恩赐百索(唐)窦叔向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大全8

1、寄朱锡珪(唐)贾岛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2、湘川怀古(唐)清江

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

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

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

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

3、春秋战国门·屈原(唐)周昙

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

江上流人真浪死,谁知浸润误深诚。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大全9

1、五丝(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2、放歌行(唐)邵谒

龟为秉灵亡,鱼为弄珠死。

心中自有贼,莫怨任公子。

屈原若不贤,焉得沉湘水。

3、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

(唐)杨巨源

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

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

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

篇8:关于艺术作品的层次分析

文学性语言, 专指文学家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语言 (它也包括影视、戏剧作品的文学脚本) , 言语或文字是文学性语言的主要构成形式。文学性语言由于较少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因此在运用上具有相当自由的优势。文学性语言主要的作用是塑造形象, 它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因此它必须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这同时要求它必须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艺术语言。文学性语言在表现手段、方式上是最为丰富的, 语言的运用方式既可以是单独的, 又可以是综合的, 并且可以多侧面、多角度运用。纯艺术语言, 是指各门类艺术中除文学、综合性艺术之外的一类艺术语言。因其艺术门类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体系。综合性语言, 是综合艺术所使用的语言。因为综合艺术是多种艺术样式的有机统一体和复合品, 所以综合性艺术语言也同样具有综合性和兼容性, 是将各种艺术语言集于一身的一种语言类型。此外, 艺术语言从表现方式上划分, 又基本上可以分为写实的、夸张的或曲折隐喻的 (包括象征的) 几种类型。写实的艺术语言, 以朴素自然、真实细腻的风格, 再现出生活和传达人的思想感情。夸张的艺术语言能够强调和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 在表现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强烈的激情、美好的理想或幻想时, 具有特殊的功能。曲折隐喻的艺术语言, 可以使形象寓意深刻, 耐人寻味。

艺术语言的多样性, 是随着艺术门类的划分越来越细、艺术样式的越来越多而呈现出来的一大特点。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自成一体的艺术语言, 就是同一艺术门类内部, 也因其内部的分化, 而形成各有区别的艺术语言体系, 都因其表现手段和方式以及所采用的物质材料的不同而各自拥有自成一体的艺术语言。由于艺术语言在艺术创作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各门艺术的艺术家都在致力于艺术语言的创新和探索, 再加上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 艺术语言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

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 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受其既成的、规范化的艺术语言的制约的, 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也必须选择与其艺术门类相适应的艺术语言。但是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又因其对艺术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的不同, 而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取舍和发展创新, 因此, 艺术语言又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 都追求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上有自己的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 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在创造活动中, 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经验, 使之融人到自己的艺术创造中, 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地探索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的创新, 只有如此, 才能创造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来。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客观外在世界形象通过创作主体的一种感性形式的审美反映, 也就是说, 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 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 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综合形象。它们既有共性, 又有各自的特性。

视觉形象, 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 其构成材料都是空间的。这类艺术形象常常带有明显的再现性, 当然, 作为艺术形象的一个种类, 视觉形象同样要凝聚着艺术家的情思意志。听觉形象, 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 其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中的形象。音乐的形象就有很大的抽象性、间接性, 它需要通过人们的想象、情绪的体验、声音的比拟, 才能联想起一定的生活情境。听觉形象由于其非直观性和间接性, 而被称为间接形象。文学形象, 是指依靠语言为媒介来构成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文学的形象不能直接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而必须经过语言的中介, 通过读者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才能获得,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特点就是具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和表现力, 就决定了它更少地受到时间、空间和描写范围的限制, 可以展现更为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综合形象中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还有文学形象;它是多种艺术形象的有机统一体和复合品, 因而, 可将这些艺术形象统称为综合形象。

无论是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 还是综合形象, 它们都是艺术形象的基本类型, 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即艺术形象都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和社会概括性, 是将广泛的社会生活概括在具体可感的感性形象中;同时艺术形象又具有思想性和情感性, 它总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爱憎悲欢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与评断;此外, 在艺术形象中, 还总是有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渗入, 因而使得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 能够带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的艺术形象构成了艺术作品的核心。在艺术作品中, 人们首先接触到的自然是色彩、线条、声音、文字、画面等外部特征, 但它们仅仅是艺术表现的手段, 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 而艺术意蕴也是蕴藏于艺术形象之中, 借艺术形象得以传达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

艺术意蕴, 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 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 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常常是超越了艺术作品本身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 而具有更加普遍和深刻的内涵, 它或许是艺术家本人没有意识到的或是说不清楚的, 但是却能客观的反映到作品中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由欣赏者用自己的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 从而解读出更为深远的内涵, 这也是造成艺术作品能够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篇9:端午节:关于回忆与缅怀

这些日子,品种繁多的粽子在各家的灶台上、餐桌上陆续出现。目睹满街的青青粽影,忽然就意识到端午节已悄然到来。老一辈人或许还包包粽子、喝喝雄黄酒、插插艾叶,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这些传统概念已然不是那么清晰了,跟端午节有关的事似乎只剩下吃粽子而已。传统的端午节,变得简单而流于形式。

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后,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一石激起千层浪,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让不少国人着急了。但扪心自问,我们的端午节,除了粽子和偶尔的赛龙舟外,还剩下什么?

或许,正如专家所言: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事件标志着我们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某种危机。国民的反应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必然的心理反弹,是一种文化自保的机制。韩国端午祭胜出,对我们而言既有危机,也会产生新的希望。至少它增强了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感,这未尝不是好事。我们或许要感谢韩国人的申遗,如果不是他们的申遗,我们的端午文化传统可能会在不知不觉或不懂珍惜中丢掉。如果我们真的热爱我们的端午,就不应该只停留于抱怨。

让韩国端午祭的胜出成为中国端午节新生的起点,成为传统节日复兴的新契机,这才是国人最应该做的事情。

感怀端午

时代变迁,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越来越多的“泊来节”充斥着年青人的生活圈子,他们更热衷于去追求一个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却不会记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更别说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了。这俨然成为了当下流行的一个走向——从“泊来节”开始。但是,传统节日还是让我们拥有怀旧的机会。

在三坊七巷中,我们碰到几位老人正安详地围坐着聊天,一位四五十岁的妇女在一旁淘米,一遍一遍,时不时地应和着老人们的话。一边叠着高高的洗净的苇叶,透出光洁的青绿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清美。她告诉我们,为了过端午她已经忙活了好些天,除了包粽子外,还要准备苦艾草、菖蒲、犁壁草等用来煮成汤。 “这汤不是拿来喝的,是要来泡澡的,一家人都得泡,洗了祛百毒、防百病,主要是预防皮肤过敏等。还会到中药店买一些雄黄,以米酒化开,用笔涂在门窗的框架上,这样可以防虫,尤其是祛五毒……”

在采访中,我们还碰到一位78岁的退休干部张老,他说:“端午节是我们老祖宗留给后人的传统文化,不能不过。我年轻的时候,过端午是很有热情的,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去看赛龙舟,跟着一起叫啊喊啊的玩得非常尽兴。晚上回到家中,还有家人精心准备的包有各种馅料的粽子,很是温馨。觉得感受的不仅是一种节日的气氛,更是一种合家团圆的温情,一种民俗文化的自豪。”

一边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漠视,一边是老一辈人对传统节日的无限缅怀,让人不免感慨:端午节的未来何去何从?

受访人:善琴,35岁,公务员

我是畲族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看多了大人们张罗端午节的模式,自然也就记住了。现在每到端午,都是我一人包办的。端午节前夕,初一早要在门口插上艾草,到初五中午12点过后才收下来,据说艾草可以避邪,驱蚊虫的。端午时每个小孩都会在脖子上挂一个红袋子,这个红袋子很漂亮,是大人用红线编的。然后把一个用红纸染的蛋放在这个红袋子里,寓意吉祥如意。畲族的端午节与汉族的端午节其实差不多,最大的不同可能是艾草的处理方式。畲族的乡亲在端午这天中午12点过后收下艾草,就把艾草收了起来,等到了夏天蚊子多时,就把艾草捆成一團用来熏蚊子;有的时候,小孩子遇到肚子痛,可以拿来当草药。而汉族的做法,则是将艾草收起来,留着家里有媳妇做月子时,到满月了,熬成汤洗澡用,可以祛风湿。

今年的端午节,我会像往年那样自己包粽子吃。因为自己包的粽子比超市里买的味道更好,而且也更有过节的味道。福州的粽子种类很多,有肉棕、蜜枣的、花生的、豆沙的……而且粽子的包法福建每个地方都不一样,采用的原材料也不同。我在财经学校念书时,宿舍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带来的粽子包法不同,味道也各不相同,可有意思了。

包粽子其实并不是很难的,就拿肉粽来说,首先把糯米加水浸泡3~4小时,然后,把粽叶洗干净,将大米滤干后,加肉、加笋干,调好味道后和米一起包好后放在锅里煮熟。香喷喷的粽子便好了。即便是过夜的粽子也可以有很好的吃法,可以将其切成片,再放到锅里炸,那也是相当美味的。

当然,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看龙舟比赛了。以前小时候每年都会去看。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已经很多年没看了。今年的端午节是星期二,虽然还是没放假,但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是会带儿子去看的,一同感受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喜悦。

近几年,我觉得大家对传统节日又重视起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学校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注重加强这一块,让孩子们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也有不少民意代表呼吁,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可以考虑放假半天,这样市民就能更好地参与到传统节日当中了。

受访人:郑琛,29岁,媒体人

在我的理解中,正如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也是个团圆的日子,全家人聚在一块,一起包粽子、一起吃粽子、看龙舟比赛。然而,这种景象已经好久没出现过了。毕竟现代人所处的环境不比从前,显得有心无力。所以对于简单地过个端午节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

今年的端午节是周二,我和我老公都上班,根本就没办法聚在一起认认真真地过这个传统节日。因为上班关系,自己包粽子也就不可能了,毕竟工作上的事情非常多,时间都忙不过来了,难得有闲暇的时间就想着多陪陪儿子,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包粽子过节,还是比较不现实的,也是比较“奢侈”的。我们会把节日提前到周末,约上亲朋好友来家里过节。怎么说,一些传统的习俗我们还是会延续的,端午节毕竟是传统大节日。

受访人:许书,45岁,私企老板

远离家门多年,已经许久没有过一个像样的端午节了。对我而言,端午节似乎已经可有可无,尽管它与春节、中秋节号称中国传统三大节。因此,对于端午只剩下怀旧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很温馨。小时候过端午节,能让我提前兴奋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那时候穷,如果不是过节,平时肯定吃不到。说起粽子,不仅因为它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到端午,母亲就在头一天晚上泡好一盆糯米并洗净刚采来的苇叶。第二天一家人便围坐在葫芦瓜棚下,伴着清清的苇叶香味、就着红红白白的馅料一起包粽子。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煮上3、4个钟头。当粽子煮熟的时候,小院里便弥漫着糯米和苇叶的香味,那个味道,叫人陶醉。家里和街坊邻居还会拿着一些桃枝或者艾草插在自家的门前;小孩子会收到大人们送的香包。这是忙碌的一天,也是最幸福、最温馨的一天。

现在,天天都有那么多的事情做,很久没有像样地过过端午节了。不过,每到端午节时还是会想起那清清的苇叶和醉人的糯米香味。吃着从超市买回来的粽子,却已经找不回当初的味道了。

受访人:文子,28岁,网站主管

可能也只有特喜欢吃的粽子能唤起我对端午节些许的念想吧。隐约记起小学老师曾说过关于端午节的些许零散片段,只记得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身投汨罗江的殉难日。人们为了寻找屈原,为了不叫鱼儿吃了他们崇敬的诗人,大家把糯米包起来,喂给鱼儿吃。记得我第一次吃粽子的时候,问父亲:“这怎么吃?” “剥了叶子吃!” “那鱼也会剥叶子吗?”“鱼不吃,人吃。”“那屈原怎么办呢?” “什么乱七八糟的,快吃……”

对端午节的认知只剩下粽子、龙舟、屈原这些零散的概念,其他的一切似乎已经归零,说起来让人汗颜。

闽江畔的棕香

民间过端午,图的是热闹、喜庆。近期各种关于端午的活动也在福州许多地方开展。6月17日,距离端午节还有两天时间,融侨的业主们便提前预热,一场由融侨会组织的“粽叶飘香”活动在融侨比赛一开始,现场气氛马上热闹起来。大人忙着包粽子,小孩子则在一旁打下手;手艺高超者,包粽叶、加糯米、塞馅料、系粽绳,一气呵成;新手者,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勉强包好的粽子一提起来便米歸米,叶归叶。但不管粽子包得好与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同样一个表情——快乐!

比赛现场还请来了福州民俗专家方柄桂先生讲解端午民俗知识,诸如端午节的来源,福州的粽子文化和唱曲等,不仅给小朋友上了一堂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课,也让到场的家长们获益匪浅。

据悉,融侨会举办此次“粽叶飘香”包粽大赛,意在端午节为业主们送上的节日良好祝愿的同时,希望通过包粽子这种最简单的方式,让更多的业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这种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龙舟比赛庆佳节

6月19日,端午节这一天,福州市传统龙舟锦标赛在光明港五孔闸段激情开赛了。比赛当天,光明港岸边人织如潮。一对来自长乐的老夫妻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一大早就从长乐出发来福州。这是我们第一次来福州看龙舟。活动办的很好,这样才有过节的样子,应该每年都办。”

此次比赛有20支来自全市各区县的优秀龙舟队进行角逐,大家又有能一睹“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的龙舟竞渡、百舸争先的壮阔景象。

据悉,本届龙舟赛由福州市体育局、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主办,福州市龙舟协会承办,福州知名地产公司福建融信地产协办,合力打造,为福州市民带来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大餐。

结语

今年,福州的端午节,尽管没有春节的隆重、没有中秋的温馨,但至少有些活动让人有了些许回味。

其实,文化也好,文明也罢,只有差异所在,没有优劣之分。厚此薄彼,是不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表现。平时不尊重自己的传统,直到有一天别人企图“偷”走自己的某些传统文化时,才意识到自己是该传统文化的合法继承人,才捋胳膊要捍卫“文化知识产权”,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就端午节而言,假如我们每年都在全国各地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亚洲别的国家顶多是随着附和,想喧宾夺主,把端午节的“永久庆祝权”夺走,似乎不太现实吧。要想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不被他国“端”走,还得首先从尊重我们的传统节日做起。不然,即便他国“端”不走,我们也会“倒掉”的。

关于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上一篇:电厂社会实践总结下一篇:初中学生班级奖惩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