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的语文

2024-05-11

魏书生的语文(通用8篇)

篇1:魏书生的语文

魏书生的语文“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我总结每一课分两次上完。

第一堂课:

定向:(1-2分钟)向学生介绍本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并板书出本课的学习重点。

1.列出要掌握的每一个字词。

2.语言特点,写作风格等。

3.本文的深远意义等。

4.„„

自学:(15分钟左右)

1.字词。给字注音,查词的释义。

2.快速阅读课文。

3.复述课文的意思。尝试回忆,检查速度的效果。

4.划分文章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12分钟)

1.关于作者。

2.写作特点。

3.细节处理等方面。

答疑:(5分钟)有针对性的回到。

自测:(7分钟)

1.自学的字词。

2.文章中的精妙文字细节等。

自我小结:(4分钟左右)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舍地总结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及学习过程。

第二堂课:

定向:(2分钟)深入展开第一节的教学目标。列出目标,使之视觉化。

自学:(10分钟)精读。对第一堂课里从书中画出的学习目标,更精更深处理。默读,分析。体会。讨论:(15分钟)

1.朗诵精彩段落。

2.统一对教学目标,或精彩部分的认识,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下一步做好准备。

3.命题口头作文。文中运用上面提炼出来的写作技巧。马上运用,立即体验。学生分组,竞赛比较。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

答疑:(8分钟)老师从文中提出问题,引导出教学目标。有学生提出更好。如:某个符号的特殊用法,修辞的特别之处等等。

自测:(6分钟)

1.第一节的字词的复习自测。

2.课后习题的回答。

3.所学内容的回顾。

4.把本节回答的问题与标准答案对照找差距,补不足。

自结:(4分钟)

1.回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和简要地回忆学习过程,并七嘴八舌地复述两三分钟。

2.简要说一下自己在两节课上的得与失。

3.作业。讲口头作文整理成一篇日记。

王飞的认识:

一个标准化的语言学习流程。

兼顾到了语言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字词句篇,速读、精读、分析、写作、还有演讲、朗诵。测试、总结。

篇2:魏书生的语文

本文的论述对象,是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我们所关心的 问题,是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是什么”,并力图对“是什么”作出学理的阐释。

“教学”的概念,我们取施良方和崔允先生的界说,特指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相当于教师的“教”(teach/instruct)[1]。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而有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的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以学生的成绩水准(不完全等于 考试 成绩)作为判断的依据。二是教学的效率(efficiency),以效果与学生的 学习时间及教学的代价(教师投入时间、教学设计与开发成本等)相比较而得出判断。三是教学的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tendency)作出判断(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动机、毅力等方面的态度情感)[2]。我国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以及随之而来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创建,发端于吕叔湘等先生发出的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呼吁。据徐光华的 分析,“二十年来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各种探索,基本上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宗旨的”[3],即以效率为改革的抓手,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增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而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是走在最前列的一位。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举措,多数是以提高“效率”为直接动力、为现实目的:画“语文知识树”,“以便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学习成果”[4];引导学生“掌握划分层次的 方法 ”,“学生学得很愉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5];对于被广为传诵而誉为“魏书生模式”的“六步法”,魏老师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立课堂教学类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6]。魏老师多次强调,他改革取胜的“根本方法”,是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而“民主”(也包括他说的“ 科学 ”),在这里更多地被当作一种途径:“如果真正实行民主,就可以获得许许多多的助手,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花费较小的力气取得比较大的效果”[7]。追求效率,是魏老师语文教学改革的突出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他自己对改革经验的提炼,主要定位在“语文教学思想”。

被誉为“ 教育 改革家”的魏书生,有比语文教学思想更大的方面或更小的方面值得我们 研究、学习。从大的方面讲,魏书生的师品,他对教师工作的神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的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努力探索的精神;往细里说,在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牵动了对语文课程的改革、对语文教材的改革。但这些,本文均放在视野以外,而将研究锁定在语文“教学”这一层面。锁定在语文教学,意味着“就教学论教学”。

说教学“思想”,而不说成是教学“ 理论 ”,基于两点理由。第一,在教育学领域,“理论”与“思想”是有分野的。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的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和处方,以指导实践”。[8]“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是构成教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我们将不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的,称之为“教学思想”。第二,这也符合事实的本相。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改革,始终是在独特情境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改革发端于现实的需要,目的也是作用于当下的实践。魏老师写了大量的文章,出了不少的书,在各地作了许多场报告,但是,这些报告和写作,主基调是传布自己的教改实践,志趣尚不在构建一种教学理论。魏老师的文章和报告,讲的主要 内容 是“我怎么做的”、“我怎么想的”、“我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其中当然有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的理由,以及为什么会有好效果的论证,但这些理由和论证,尚未深入到学理的层面,往往还是以“我喜欢”、“我觉得”来了断。

定位于“思想”而不是“理论”,提醒我们注意到,魏老师的有些言论,不宜看成是理论的严谨表达;将之主要看成是一种思想的传递,也许更能把握住它们的真实含义。也就是说,对有些说法,不宜匆忙地进入命题合理性的研究;对有些用词,包括一些关键的用词,也不宜直接导入抽象的辨析或论争,甚至还不能搬来作为研究的工作概念。比如,魏老师说他的改革(包括语文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改革)成功,靠的是“两大点一小点”,两大点一是“民主”,二是“科学”,一小点“就是领着师生员工练气功”。这一小点恐怕更多的是“我喜欢”;那两大点,也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对含义作具体的阐释,而这种阐释,又不宜搬用“民主”、“科学”这样的大词语来做分析的工作概念。

二、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

1991年,到拉萨连作了三天半报告的魏书生,终于有了看一看市容的机会,“站在大昭寺面前我有一种心灵被震撼的感觉”,他描述道:“怎么呢?大昭寺门前广场上一大片磕长头的人。„„那一片人每个人都是额头着地、鼻子着地,手‘哗’地全部扑在地上了,那叫五体投地。”按照“拿来为我所用”的个性,魏老师“就研究了这中间有用的那部分”:“我觉得老佛爷真有一套,连面儿都不露,就把信徒们征服到这样的程度,你说,咱们教书的天天和学生打交道,讲的还是真理,怎么就不能让他们使劲信呢?”[9]这段话,无意间透露了魏老师对语文“教学”(教)的体认。

综观魏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和他的一系列言论,似乎可以这么说,教学,在魏老师的心目中,主要体认成“造信”,为了“造信”而又连贯到“制法”。

在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里,“信”,首先是指向教师自我的名词。要搞好教学、搞好语文教学,魏老师认为,首先是教师要有“信”:要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诚实的信义、可靠的信用以及证实自我能力和价值的信望、信誉。初翻《魏书生教育文库》中的《语文教学》卷,许多人感到疑惑,因为开卷的“自强篇”,内容似乎与常识所理解的“语文教学”搭不上边。“多用力气改变自己”、“胸前戴周总理像章感到有力量”、“人生的价值”、“调整自己的需要”、“今天比昨天更新”、“粉笔生涯的苦与乐”、“笑对人生”、“善于比”、“怎样看待困难和失败”、“多吸收,少批判”、“不断提高尊重人的能力”、“人都是平等的”等等。这些怎么是“语文教学”呢?但在魏老师看来,这些就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或者说,是搞好语文教学充分的、在魏老师看来可能还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就像有人指出的:“魏书生在教学管理中总是首先将目光朝向自己,努力于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尚人格的建设,以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10]

“信”,也指向学生的自我。学生要搞好学习、要搞好语文学习,魏老师指出,必须要有“信”。他曾先后与100多名“差生”谈心,曾和一名最后进的学生同桌听了150多节课,在分析具体原因寻找响应对策的同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的大脑像一部机器,可分为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实际上大部分学校的老师应付大部分中下等学生学习问题,都是动力部分,而主要不是工作部分的问题。[11]动力部分,魏老师有时表述为“非智力因素”,从自己的自学经历,他体会到:“智力因素在自学的成绩中只有一小半的功劳,一多半的功劳属于非智力因素,即人的理想、情感、意志、性格。”[12]他所著的《学生实用学习方法》,所讲的“学习方法”,几乎都围绕着学生要有“信”这个主题,这从下面所抄录的这些标题就可以看出大概:“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施加学习是享受的意念”、“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利用潜意识,坚信我能行”、“放声高呼——我能成功”、“信心之火不灭,大器可以晚成”、“从失败中崛起”、“竞争中磨练意志”、“跑进快乐天地,磨练顽强意志”、“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勤劳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学生的根本”。

在魏老师看来,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有“信”。于是,名词的“信”便走向动词。而教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被魏老师转化成了“造信”的问题。“造信”,魏老师统称为“育人”,从学生的角度,又叫“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但不管怎么称呼,关键点都在“让学生使劲信”,从而使学生具有强劲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篇3:魏书生的语文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由六个阶段组成。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笔者在教授《祝福》时, 就按照六个步骤来组织教学。

一、定向

教师确定新课学习和训练的重点、难点, 并且将重点、难点告诉学生, 使学生学习方向明确, 心中有所准备, 进而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 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自学目标。笔者确定了《祝福》的重点难点是:

(1) 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 笔者设计了学生的自学题目:

(1) 根据时间地点的提示, 列出情节结构。

(2) 画出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的句子, 仔细比较不同的地方。

(3)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4) 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5)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6) 文章以祝福为题的真正含义。

二、自学

学生根据老师确定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 独立思考自学题目, 自己找出答案。不懂的地方, 用笔标注出来, 也可以个别向老师提问。此时, 教师要在班级内巡视, 一方面观察学生的自学进度, 另一方面便于学生提问。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质疑, 并且搜集学生之间普通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自学, 学生普遍能够归纳出小说的情节结构, 对人物形象也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对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也能较好的掌握。但是学生也有一些问题, 根据学生所提的主要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出学生难以理解的题目:

(1) 《祝福》是一出悲剧, 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

(2) 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 她逃走后,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来? (4) 她捐了门槛后, 太太仍旧不让她碰祭祀的碗筷, 为什么对她精神打击那么大?

三、讨论

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和了解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前后左右每4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充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 大胆提出问题, 相互交流, 加深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参加几组学生的讨论, 听一听学生的见解。比如, 在讨论导致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一位学生说道:“我认为, 是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寡妇被婆婆绑回去卖掉是合理合法的, 寡妇再嫁又是伤风败俗被歧视和排斥的。人们鄙视祥林嫂, 嘲讽她改嫁留下的伤疤, 咀嚼赏鉴她丧夫失子的悲哀, 远远地躲避她, 怕她给自己带来晦气, 以致走得连拄着的长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乞讨的破碗还是空的。以祥林嫂那样的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她能不死吗?”另外一个学生说:“我认为, 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自身。在封建礼教摧残下, 她的性格受到严重的扭曲、变形, 她麻木地自觉和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和迷信。她反抗再嫁, 主要是‘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支配着她。她花一生的积蓄去捐门槛, 也表明她崇奉神权及封建礼教, 认为自己再嫁再寡是有罪的, 以门槛作为替身‘给千人踏, 万人跨’, 好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所以, 她麻木到自己都认为自己有罪, 自己折磨自己。”……

四、答疑

经过小组讨论, 一些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学们交流了观点、看法, 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 适当地讲解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也可以将搜集到的学生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提出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 并加以提示或指点。

比如说, 一些学生提出祥林嫂受到压迫, 为什么不反抗?教师把这个问题教给全班讨论。有的学生说:“她不敢反抗, 她只能逆来顺受, 只能默默承担, 直至被压迫致死。”有的学生说:“她不是没有反抗, 她一直在反抗。丈夫死后逃走是反抗, 被婆家卖给了贺老六, 她进行了强烈的反抗, 甚至差点撞死, 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 捐门槛赎罪也是反抗, 到最后她开始怀疑魂灵有无也是反抗。”学生讲到这里, 老师给予适当的总结和点评:祥林嫂可以说是不断抗争, 不断失败。那么祥林嫂到底有没有反抗精神?首先要明确她反抗的对象是什么。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 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 抗婚是不做“回头人”, 其实都是遵守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再嫁后她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 鲁家不让参加祭祀, 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 而是认为自己不干不净并去捐门槛, 以求获得宽恕。临死前在照例相信鬼神鲁镇, 祥林嫂发出了魂灵有无的疑惑, 这不是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 而是矛盾心理的反映。所以祥林嫂从未对压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么疑问, 更不用说进行什么反抗, 而是顺从地承认自己的“罪过”, 希望得到饶恕。她的反抗, 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表现。通过班级内答疑, 给学生创造了倾听、讨论、陈述、争辩的机会, 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自测

测验方式各种各样。有时学生根据“定向”阶段所提出的重点、难点, 自拟一组自测题, 同桌互答互评。有时请一名学生出题, 全班同学回答。也可以每组出一道题, 其余组抢答。有时教师出一组试题, 或做教材方面的练习题。需要书面回答的题, 一般都限定时间, 全班同学进入竞争状态, 在短时间内完成, 然后老师在班级内公布答案, 同学们自批自改。通过这种方式, 来检测学习的效果。

六、自结

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 学习重点是什么, 学习过程有几个环节, 知识掌握情况如何。每个学生都要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中, 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 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得到及时强化。然后, 教师布置作业。

“六步教学法”是魏书生老师在教学改革实验中, 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 创造出的教学方法。它的运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 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可以把“六步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篇4: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探究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所进行的教改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震动。其创新做法和科学思想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众多启示。本文旨在通过评析魏书生教改的新锐之处,借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教学思路和具体措施。评析魏书生教改的独特之处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创造性呈现课堂教学内容

(一)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学什么是教学的重要问题。与其他学科知识结构、系统清楚明晰的状况不同,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广纳百川,包括的知识点要素在每篇课文中的地位和要求也不一致,学习目标似乎模糊,这使相当多的学生不辨方向,不知语文究竟学什么。

为解决这个问题,魏书生创造性地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提纲挈领地抓住初中阶段语文知识的主干和枝干,将教材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构建知识网络,使语文教学不再无目的、无方向。

(二)压缩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的编制是采用文选型,课文只是承载语言文字知识、传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同样的知识内容换了另一批课文仍旧可以体现。魏书生不精雕细刻课文本身,而是从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既有优势辅以必须的学生自学困难的知识内容的讲授,压缩课时,突出重点又节省时间,更锻炼学生的领悟能力,调动积极参与能力。

且在课外给学生补充五个方面的文章,分别是名篇时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资料、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及相关科目的有关章节。

这些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用语文这一工具去分析相关学科的教材。事实证明,这些鲜活高质的内容注入课堂,不仅没有降低考试成绩,反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成绩。

二、创新教学实施过程

魏书生教改的独特之处更多彰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两相融合,相得益彰。注重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并在教学实施中协调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自学能力的提升,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重视自学,加强指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拥有各自的独特个性和程度不一的积极能动性。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自学、乐学、善学。魏书生在这方面的工作突出体现在:

1.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

拿到新书之后,引导学生列生字表、新词表,写教材分析、单元分析、知识短文归类、列文学常识简表等。使学生对整册教材有整体观念,又指导学生制定假期自学时间表,每天半小时学习语文。这样的自学设计分散到假期中且每日负担不重,可大大减轻开学后的负担,提高效率,并且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学生自评

魏书生还将教学实施的评价过程下放给学生,作业学生自己留,评卷学生自己出,作文学生互相批改。自己出题,便可明确复习目标,调动主动性,增强兴趣。当然这并不是完全放任,必需教师的指导。如互相批改作文时要求学生从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错误、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等十个方面写具体评语,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写作基本要求,同时有机会发现并学习别人长处。

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才能使自学有序、高效。

(二)育人为先,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交融

学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不能把学生当作接纳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许多教师问:“你是靠什么办法,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魏书生只回答两个字“育人”。他认为“育人是语文教师分内的事,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1]。他成功地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工作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他把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几个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采用的方法是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具体又体现在通过课文内容感染熏陶、通过课外阅读感染熏陶、用格言熏陶感染三个方面。使思想教育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保持了育人工作的连续性,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拥有吃苦意志,初步掌握一些科学方法,这些对于他们今后都是比知识更为宝贵的财富。

(三)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情趣化倾向

听过魏书生讲课的都能感受到课堂的热烈生动的气氛,生活化倾向明显,洋溢着热情、欢快,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魏书生到外地上课时被学生请求“拖堂”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如此生动的课堂是怎样形成的呢?

1.深谙激发学生兴趣之法

魏书生拥有高超的教学技术,在课前几分钟中采用或请同学们集体唱一首歌或集体朗诵或口头作文的方式组织教学,调动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即使到外地上课,面对的是第一次在舞台上面上课的学生,这几个方法也能快速消除学生的紧张气氛,使他们集中精力。另外还有贯穿课堂中的个性化板书设计,真诚乐观、自信、幽默的教态,说话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适当用一些独特班级用语等,使课堂有无穷乐趣,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2.决策过程民主化

魏书生抛弃了师道尊严的教学状态,改变拘谨的传统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作业怎么留、日记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等都和学生一起商量,同学们表决后根据多数同学意思办。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起来,就更多地展现课堂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了。

3.教学系统与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即是生活,善于将生活中值得选摘的细节融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教学生动、有情趣。例如魏书生会把学生喜欢的和他们的生活、思想联系紧密的名篇时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讨论。他会在讲新课文时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以便更快进入课文情境,优化学习效果。他会针对性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作文或日记主题,让其学会感悟生活,更好地应用语文这一工具。

三、教学管理

魏书生的教学管理突出体现在民主、科学两个方面。

(一)民主管理

他认为班主任是公仆,是为学生服务的。师生关系应是互助的,教师帮助学生发展,学生也帮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魏书生的班级十分重视决策过程的民主。学生举手或投票表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科学管理

魏书生坚持法治,制定制度、班规班法,落实“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和“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的口号。有了严密全面可操作的计划、制度,就使学生的思想、行为拥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有利于学生爱集体、爱人民品质的形成。

“制定了较完善的语文教学管理计划、制度,并坚决执行;再建立了检查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这样就基本走上了以法治语文教学的轨道,同时也朝着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2]。

四、指导意义

魏书生的教改包罗万象,非几千余字能尽述,上文评述的三个方面对于当下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可以提炼为以下几个可供借鉴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工具性,注重发挥人文性

新课标再次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应注意:首先要明确教材中选文与所要传达的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选文是语言材料、载体,应从具体选文中抽离出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语言知识,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字运用。还可以在课内引入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冲破教材选文的圈囿,为语文课堂注入鲜活血液,让课堂不死板不凝滞不与时代与社会脱节,时时开放活泼。

其次,重视文本的思想情感内涵。教材中选录的文本都是具有典范性的语言作品。不仅是语言运用的良好范本,且包含正面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神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发挥文本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可以利用课文系统对学生实施隐性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3]。

(二)教学过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学生预习和自学,让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开展中。同时语文教学过程要紧密联系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情趣,且能获得鲜活的课程资源。另外,有效的课堂管理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使语文教学趋向科学化。

(三)语文教师应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语文教师易当却又难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相对稳定,却又极易出现“一本教案,终身受用”的局面。语文教师不应是一潭死水,不应照本宣科、一成不变。而应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做研究型、成长型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且要有新锐科学的教育理念,敢于尝试教学实验,变换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这样中国语文教育界就会多几个“魏书生”,语文课程的变革也会不断激发新的活力。

注释:

[1][2]魏书生:《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第42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篇5:浅谈魏书生的语文教学

东昌区红旗小学

管延秀

魏书生是一位语文教师,他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上。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他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浅谈六步课堂教学法

1、定向: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每课书的学习重点既从本课书的角度看,更重要的,还要从单元、从整册书,以至从语文总体知识的角度看,从期末复习的角度看。

2、自学:因为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以驾驶着自己思维的汽车向目标行驶。

3、讨论: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可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讨论组,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

4、答疑: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在答疑时,可提出教学重点所列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读书时发现的疑难问题。淌这一疑难带有普遍性,教师可予以解答。淌无普遍意义,且无深究的意义,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则跟个别学生讲明。

5、自测:即自我测验。测验方式不同,有时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自己答自己出的题。有时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

6、自结: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

二、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十法

1、组织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请同学们集体唱一支歌;(2)集体朗诵;(3)口头作文;

(4)气功冥想:背直、头正、微闭双眼,以眼视鼻,以鼻对口,以口问心.2、设计导语: 如:<论语六则>: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可让学生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3、设计板书: 以下四种板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兴趣:(1)字体变化(2)故意写错字;(3)变幻表述形式:表格式、网络式、金字塔式,或用树式.(4)图表、图画式;(5)让学生写板书.4、注意教态;

5、说话声音变化:从四方面入手

(1)调整音量;

(2)调整音调;(3)调整音速;

(4)以情感人.6、引导想象:请同学们打开大脑电视机(闭眼)(1)勾勒形态;

(2)染上色彩;(3)使画面动起来;(4)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7、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8、请学生猜测老师的心理;

9、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

10、请学生说、读、写.总之,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自己能将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三、修辞方法的教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先把较零散的修辞知识整理一下;

2、引导学生将修辞方法由易到难排列一个顺序;

3、对后几种易混淆的修辞方法作进一步分析:(1)怎样区别排比与对偶? a、排比是三项以上一组,对偶仅限于两项一组.b、排比往往以一些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语,对偶则要尽量避免字间相同,只求对应词性基本相同.c、排比字数可灵活,对偶句中两个句子必须字数相等.(2)怎样区别借代和借喻? a、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是密切相连的,借体常常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b、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上比喻词,构成明喻.c、借代实际上只有一种事物,借喻则必须有两种事物.四、怎样批改作文?

1、格式是否正确;

2、卷面是否整洁;

3、错别字几个;

4、有几处病句;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篇6:魏书生语文教学艺术

1.阅读方法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一基本功,魏书生向学生介绍“四遍八步”读书法。四遍,就是一篇文章读四次。八步,就是完成八项任务。

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任务: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应达到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

第二遍速读。完成第三、四步任务:3.复述内容;4.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读完1000字。

第三遍细读。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5.理解掌握字、词、句;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每分钟200字。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根据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的目的。

如何划分文章层次,归纳文章中心,分析写作特点?魏书生对学生有较详细的指导。

(1)划分文章层次

魏书生与他的学生一起归纳出不同体裁文章划分层次的方法。

①划分记叙文层次的五种方法

按时间顺序划分,有的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写人记事、交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空间顺序划分,文章写自然景物,一般按时空顺序安排层次,也有的写人记事,也按空间顺序按排层次;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有的记叙文以记叙为主,又在开头部分抒情、议论,末尾又以抒情议论结尾;按材料性质划分,有的记叙文不受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以事件内容为依据,把表现同一思想内容的材料安排在一个部分里;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来划分。

②划分议论文层次的四种方法:三段式、总分式、并列式、逆进式。

③划分说明文层次可以用记叙文、议论文的方法。

(2)让学生掌握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魏书生指导学生归纳中心思想常用的是六种方法。

①看文章题目。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使人想到整篇内容大致是围绕这个中心写的。

②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少文章,开门见山,开头部分就提出中心思想。

③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文。

④分析人物性格。一些写人的记叙文,中心含而不露,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就能看出文章的中心。

⑤综合文章各段段意。比较适用于说明文和特殊的议论文。

⑥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有的文章寓意较深,不易找出,就要弄清文章写作和发表时的政治、历史背景。

(3)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

所谓写作特点,是区别于一般文章写法的独特之处,成功之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从五方面入手 :

分析中心。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分析选材。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材料是否新颖,取舍是否得当。

分析结构。看文章的开始和结尾是否照应,层次和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

分析表达方式。文章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与抒情五种。

分析语言。主要注意以下四点,一从语言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和精练。二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三从语调是否幽默、讽刺,还是庄严、沉郁?是冷淡悲凉,还是欢乐、喜悦?四分析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

学生在“四遍八步”读书中对文章进引分层,归纳中心,分析出写作特点,往往很快就掌握了整篇课文知识,常常享受到一种做学习主人的快乐,于是做学习主人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2.改作文

学好语文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写作几乎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魏书生却把作文课让学生上得轻松快乐且有收获。

他的做法中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让学生坚持每天一篇日记,一年365篇日记。二是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

学生如何能批改作文?魏书生经过反复实践反复研究,指导学生从十个方面写评语、打分,就是差生也能学会改作文。

(1)格式是否正确。刚入学,让学生感觉写作文,批作文都不难,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批作文的时候也抽签,谁都有可能抽到任何人的。打开作文一看正确,拿出红笔,写上批语,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不减分,此文为满分。

(2)卷面是否整洁。这一条大家都看得出来。后进同学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3)错别字几个。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下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找不出来,怎么办?便搞流水作业。甲、乙、丙、丁轮换着批一篇文,甲批错别字6个,乙发现本文错 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100字的说明书。丙又发现本文错字是8个,那么甲、乙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100字的说明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

(4)有几处病句。挑出病句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句,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合有几处明显错误。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1分,超过5分不再多扣。以上五条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文实践,就能够掌握这几条要求了。熟练掌握之后,再过渡到后五条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老师在批改指导时,结合两三篇具体例文,加以指导,学生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包括三点: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

(8)看文章结构。包括三点: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主要是看其是否 符合老师作文指导时提的要求。

(10)看语言是否简炼、流畅、深刻。语言简练就是不重复、罗嗦、简要、精炼。流畅是指文章读起来很顺口,不疙里疙瘩。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精辟,能抓住事情或问题的本质。

后五条要求每条5分,不做太具体的规定,由批改人酌情减分。在多数情况下,批改作文都在语文课上进行,教师指导,学生抽签互批。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10个方面的具体批语,一般情况下批语的篇幅都有作文本一页之多,最多的批语达到500字。

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就增强了自己的作文能力。这样互相批改作文,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以为戒,也是好事,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这样的写作课同学们最爱上。

魏书生不但让学生在写作时成为学习的主人,他还让学生一年365天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给学生制订了计划:算1500道数学题,10万字语文作业,365篇日记,40篇作文,跑步1000公里,画画20幅,学歌40首等等。再把这个计划落实到每月,每周,每天。

篇7:魏书生老师的初中语文学法指导

学生懂得了自己是为谁而学习,又知道了学习什么,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学习?魏书生老师善长的就是这一点,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各种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

魏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自学一册教材的呢?他让学生从7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1、列生字表。生字表一般指教材下面加拼音的字。把现代文生字和文言文生字分开列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没加注音的字自己也有不认识的,也可以列入表中。

2、列新词表。把课文中加注释的语中要掌握的词列成表。重点是动词、形容词,必要的名词也列入表内。现代文和文言文要分开列表。这些词不仅列表,还要在教材上依次编上号,这样容易引起注意,还能明确自己的学习进度。

3、单元分析。统计本册教材共几个单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等各占几个单元。这样能明确本学期学习文体的重点。

4、习题归类。统计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题数,再将这些分成四种类型,分别统计出来。字、词、句训练;语法、修辞、逻辑训练;听说训练;读写训练各是多少道题?

5、知识短文归类。本册教材知识短文一共多少篇,其中读、写、听、说知识短文几篇,汉语知识短文几篇?

6、书后附录。写清书后附录是什么?对我们学好语文有什么作用?

7、列文学常识简表。按照时代顺序列出这册教材涉及的作家、诗人的名字、身份、作品名称,节选自何处?有何名名?外国作家要单列出写清他们的国籍、年代和作品名称?

二、引导学生自学一类文章

魏老师说对一册教材从总体角度去把握,去学习,效果好。同类文,若能从总体的角度去自学,效果也会好些。魏老师常常用表格填充法来引导自学一类文体的文章。

学说明文填写如下表格: 课题

事物的物征

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方法

学小说填写如下表格:

课题

人物

环境

情节

姓名

性格

社会

自然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学习议论文填写如下表格:

课题

论点

论据

论证

理论

事实

立论

驳论

这种表格填充法,既可以使学生自学一册语文书,又可以使学生自学六册语文书。

三、引导学生自学一篇文章 魏老师说,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很多,如“浏览法”、“设疑法”、“五步读书法”、“十步读书法”、“圈点摘要法”等等。而他最喜欢介绍给学生的是“四遍八步”读书法。四遍就是一篇文章读四遍,八步就是完成八项任务。

第一遍:眺读。完成前两步任务:①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②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应达到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

第二遍:速读。完成第三、第四步任务;③复述内容;④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要读完1000字。

第三遍,细读。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⑤理解掌握字、词、句;⑥摘要重要部分;⑦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与朗读相同,每分钟200字。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根据需要,或非重点部分一带而过,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要读四遍,如《人民的勤务员》之类的文章,读两遍就可以完成八步任务,像《岳阳楼记》读五六遍,也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其中妙处,自然需要再读。读每篇文并不是非要完成这八部分任务不可。有的文章只要记住梗概、复述大意即可,如《连升三级》,平时课外阅读报纸杂志上的大部分文章也是如此。另外,魏老师说,“四遍八步”读书法适用于经过训练的学生方法,决不是适应所有学生的方法;是适于大部分文章的方法,决不是适用于所有文章的方法。

四、教会学生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

1、划分记叙文层次的5种方法。

(1)按时间顺序划分。有的文章以时间线索,写人记事,交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多收了三五斗》等文章。

(2)按空间顺序划分。文章写自然景物,一般按空间顺序安排层次,也有写人记事的文章也按空章顺序安排层次,如《老杨同志》等文章。

(3)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有的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在开头部分抒情、议论,结尾又抒情、议论,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章。

(4)按材料性质划分。有的文章不受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以事件内容为依据,把表现同一思想内容的材料安排在一个部分里,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类文章。(5)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来划分。如《荔枝蜜》一文是按作者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划分为不喜欢、想看看、赞美、联想到劳动人民、梦见自己变成蜜蜂这样5个部分。

2、划分议论文层次的4种方法。

(1)三段式。大部分议论文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层次的。在结构上分为开门(引论)、正文(本论)、结尾(结论)三部分,如《谈骨气》。

(2)总分式。较复杂的议论文则先提出文章的总论点,为了论证总论点,又提出若干个分论点。

(3)并列式。文章论述的两个或几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有几个问题,则划分为几个层次,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4)递进式。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层层深入的,如《最后一次讲演》。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揭露反动派的卑鄙,赞扬李公仆先生的光荣;第二部分深入论述敌人的卑鄙,说明其末日将临;第三部分号召青年继承革命烈士遗志;最后则进一步表示斗争的决心。

3、划分说明文层次的方法。

魏书生老师认为,划分说明文的层次方法大致可采用记叙文、议论文的层次划分方法。魏老师以前总结过划分说明文的十种方法,后来觉得,方法太多,不利于初中生掌握,就不用了。以上所说的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适合于大部分文章,不等于适合所有的文章。有的文章结构形式特殊,不能用现成的公式去套,只能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五、教会学生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魏老师教会学生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常用的方法如下6种:

1、看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使人想到整篇内容大致是围绕这个中心写的,如《反对自由主义》、《石油的用途》等文章。

2、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不少的文章,开门见山,开头部分就提出中心思想。如《马说》第一句话就是文章论述的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说明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又如《黄生借书说》,开头就提出了全文的议论中心:“书非借不能读也。”还有的文章在结尾部分点明中心,如《井冈翠竹》,篇末点题:“井冈山的毛竹„„从不改色„„永不低头„„这正是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3、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文。

文章在记叙、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部分,通过分析这些句子,也就容易归纳出中心思想。如《听潮》一文,在描写大海涨潮时发表议论:“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文章结尾处又写道:“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从这些议论的句子中,我们看出文章的中心是讴歌大海的壮美,颂扬大海的伟大力量。

4、分析人物性格。

一些写人的记叙文,中心含而不露,这时你注意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就容易看出文章的中心,如“第二次考试”、《老杨同志》等等。

5、综合文章各段段意。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说明文和特殊的议论文,如《死海不死》、《最后一次讲演》等。

6、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有的文章寓意较深,不易找出来,这就要求注意弄清文章写作和发表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如《雷锋塔的倒掉》,只有结合作品发表时的社会背景,才能认识到这篇文章的中心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打破中国封建思想束缚的愿望和被压迫者的同情。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用通顺的文字表述出来,是要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如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的一般表述形式是:前一部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后一部分是中心所在“赞扬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表达了、说明了)„„的精神(或思想、品质、制度、感情、道理)”。

魏老师说,以上只是归纳一般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特殊的文章,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归纳。

六、教会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

魏老师说:初中阶段学生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要从如下5个方面入手:

1、分析中心。

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2、分析选材。

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新颖,取舍是否得当。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章的选材。

3、分析结构。

看文章的开头结尾是否照应,层次和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如《故宫博物院》,介绍的故宫虽然规模宏大,建筑群复杂,但却写得层次分明。

4、分析表达方式。

文章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五种。小说的特点大多是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如《筑路》通过典型环境描写表现人物顽强的革命意志,那么描写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老杨同志》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变色龙》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第二次考试》则是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式刻画人物。一篇文章往往不只是用一种表达方式,常常是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听潮》、《死海不死》、《论雷锋塔的倒掉》等等。

5、分析语言

主要注意四点:①从语言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和精炼。如《向沙漠进军》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准确。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如《听潮》这篇就是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③语调是幽默、讽刺,还是庄严、沉郁?是冷淡、悲凉,还是欢乐、喜悦?如《论雷锋塔的倒掉》语言特色是幽默、讽刺。④分析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如在《老杨同志》中,人物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魏老师说,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要让学生总体上从这几方面去把握、去思考、去分析,但并不是每篇文章这五个方面都很突出。对每篇文章从这五方面入手,最后找出三处最突出特点,再加以具体举例分析就可以了。

篇8:魏书生的语文

一、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

魏书生在《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一文中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 开发大脑的智力资源, 第一要紧的, 就是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他在《心灵的轨迹》一书中也提到:“人总应该自信自己有无穷无尽的潜力, 充满希望, 充满斗志。即使下一分钟真要山崩海啸、天塌地陷、粉身碎骨、生命绝迹, 这一分钟也不悲观, 也不绝望, 也要怀着一种创造奇迹的必胜心理去斗争, 去挽回败局。”

一次语文课上, 魏老师为学生介绍了《海伦·凯勒传》一书:主人公海伦·凯勒自幼双目失明, 两耳失聪, 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触摸着学习, 最后获得了博士学位。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残疾人尚且有这样巨大的潜能, 何况我们这些身心健康的人呢?继而告诫学生: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 只要我们去努力地发现、充分地挖掘, 就能不同程度地走向成功。学生备受鼓舞, 如同注入了一副强心剂, 如此以来对每一位学生今后的学习都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魏老师于1992年7月19日下午, 在太原市十九中上的《俭以养德》一课, 为了让学生唤起对自己的自信,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潜能, 魏老师当堂进行默写比赛。由于学生进入了激烈的竞争状况, 全身心地投入, 结果学生的速度很快, 最快的同学45秒竟然写完了42个字。由此可见, 人的潜力有多大!学生在比赛之余, 从中也体验到了自己从未发现的潜能。

二、找到自己的长处

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长处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良药。自信心就是要根植于“长处”的土壤上, 并使他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他在《培养自信心从扬长开始》一文, 说得非常清楚:“事实上, 每位学生都有长处……问题不在于学生有没有长处, 而在于学生和老师有没有发现长处的能力。”魏老师让学生找长处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哪怕是最落后的学生, 一旦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的长处, 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 并经常给他提供展示长处的机会, 都会给学生以莫大的鼓舞, 使他找回无意丢失的自信。学生一旦找到了自信, 就必然会甩掉自卑, 勇往直前, 积极进取, 勇于追求。

比如, 在1992年5月20日的《扁鹊见蔡桓公》的那节公开课上, 张军同学在大家说“桓侯”“桓公”不下30次后, 还把“桓”公念成了“恒”公, 引起了全班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哄堂大笑。然而魏老师反而表扬了这位学生:“我发现, 张军同学有了进步, 他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 (能根据‘桓’字的字形, 想到‘恒’字的读音) 。”魏老师认为, 像张军这类学生在自己短暂的人生道路上, 经受的批评打击是不少的, 也可以说是过剩的。他不缺少批评, 缺少的是鼓励, 缺少的是肯定, 缺少的是别人帮他找长处, 使他的自信心有个落脚的地方, 有个根据地。因此, 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尽快找到他们的长处, 发扬他, 让他为自己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三、增强信心

“哀莫大于心死”, 人最可怕的就是没有理想、没有信心。魏书生常对学生这样说, 杰出的人物之所以杰出, 重要的原因之一, 就是不管面临多么复杂的情况和意想不到的困难, 都始终有为实现理想而战胜困难的信心。

那么, 魏老师又是在哪些方面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呢?

1.利用作文教学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每个学期, 魏书生都让学生写有关增强信心的作文, 比如, 让学生写《谈信心》《再谈信心》《三谈信心》等相关的作文, 有的学生甚至就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写作来树立自己的信心的。比如, 他的学生齐岩在《要相信自己能做好》的一篇日记中写道:“人活在世上, 可以不相信别人, 但首先要相信自己, 要有自信心。如果没等别人说什么, 就先自己给自己泼冷水, 胆怯, 退缩, 说话声音发抖, 那么即使是再简单的工作, 也会弄得一团糟。所以, 要做成事, 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相信自己能做好, 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

2.利用课外阅读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 他利用一节语文课, 给学生读了陈祖芬写的报告文学———《当代青年》, 文中记叙的是上海青年王毅杰, 为伸张正义受伤住院后, 用两个半月时间学完所剩两年多的大学课程, 考上了研究生, 又用一年多时间学习了三年的研究生课程, 考上了留美研究生的事迹。王毅杰的事迹真实感人, 而陈祖芬写的文章更为生动、深刻、感人。像这样的报告文学, 必然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自信心。诸如此类的还有报告文学《艰难的起飞》《热流》《生命的升华》等等。文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在重重困难面前始终满怀必胜信心的事迹, 像滚滚热流不断地冲刷去了学生长期形成的自卑感。

摘要:魏书生老师认为, 建立自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这是发展自我的重要内容。所以, 在魏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培养自信心。对此, 他主要从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找到自己的长处、增强信心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培养。

关键词:魏书生,语文教学,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蔡政权, 《教育的智慧——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漫谈》[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76

[2] .魏书生, 《心灵的轨迹——魏书生日记选》[M], 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0.44

[3] .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漫谈——献给青年班主任》[M],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3.133

[4] .魏书生, 《魏书生学生命题日记选》[M],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5.137

上一篇:公司法务实习日志下一篇:有趣的游戏-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