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首散文诗歌

2024-05-01

几首散文诗歌(精选6篇)

篇1:几首散文诗歌

把剩下的银两,填平

额纹,双腿也难以支撑孤傲

温柔的钟,用心良苦地

把发霉的往事,放入发酵瓮

一阵风,把脚印打着脸上

瞬间清醒的脑袋,感觉到

夕阳熟了。兴奋的安详

把心酸,受雇于松脆的骨头

从驼峰滑落的三寸目光

串起羞涩的功名,挂在老墙

身世是天上的云。白天是

白色的,黑夜是黑色的

树上的果实早已成熟

只是不肯掉落。流淌着后辈

的眼神,生死这道菜

在餐桌上打转。谁也不愿意首先

起筷。一声乌鸦的干咳

与婴儿的啼哭,声线都很优美

泥土的心跳,是棺木的

嫁妆。微笑而幸福的

死神,让生命变得

自由而轻松

篇2:几首散文诗歌

耳光,从爱情飞来

醒来,感情的野花堆

开满了时代的小骨花

纯洁美好的卿卿我我,遇见

彪悍的现实,夭折在

暴风骤雨中。终身大事

从小孩过家家游戏,成长为

魔术师旷古未闻的杰作

金钱是人生出入口的润滑油

七年之痒已是恩爱的楷模

闪婚闪离的快感,娴熟地

把伊甸园,变成

篇3:谈谈几首关于西湖的古代诗歌

一、西湖是诗情画意的代号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孤山寺、湖面、黄莺、白沙堤等都是西湖特有的景色, 作者走在西湖的边上, 欣赏着春天的美景, 惋惜欣赏得还不够, 希望多停留一段时间, 逐一把西湖的美景细心品味透。诗句具有情景交融、自然逼真、诗情画意, 让人读后仿佛如临其境、流连忘返。在这首诗中, 西湖成为借景抒情的代表, 是诗情画意的代称, 是人们向往大自然的象征。

二、西湖是繁华衰退的见证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的《题临安邸》直截了当地指出人们沉迷在西湖美景、歌舞升平的环境中, 而忘记整个国家的安危。宋朝末代的诗人流连忘返在一种富贵繁华、衣食无忧的生活中, 他们把美好的青春挥霍在宋代表象繁华兴盛的社会里。正是这种表面的繁盛淹没了宋代人们雪亮的眼睛, 以致宋代快速地没落。西湖作为他们欢笑、安逸、奢靡的见证人, 成为了“欢娱地”的代名词。这首诗以西湖为写作背景, 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抒发作者对当时社会衰败落后和民间疾苦的痛心和同情。把西湖美丽的景色和当今现实联系起来, 回忆往昔繁荣昌盛的社会, 流露作者留恋逝去的美好生活, 表达作者关心国家, 关爱民众,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铺张浪费、乐于现状的讽刺。

三、西湖是故国和家的象征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伴随着南宋的衰落和灭亡, 出现了一大批以西湖为载体的诗词。宋代词人刘辰翁的《江城子·西湖感怀》:“涌金门上船场。湖山堂。众贤堂。到几凄凉, 城角夜吹霜。谁识两峰相对语, 天参参, 水茫茫。月移疏影傍人墙。怕昏黄。又昏黄。旧日朱门, 四圣暗飘香。驿使不来春又老, 南共北, 断人肠。”南宋沦亡, 刘辰翁故地重游, 通过吟诵西湖, 把西湖比喻成一个悲情的载体, 迫切地反映了民族斗争和民族压迫的主题, 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爱国情怀和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 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在改朝换代中出现明争暗斗的忠奸争斗的问题。对于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南宋末代诗人而言, 西湖是他值得怀念的家园象征。

四、西湖是心灵静修的住所

北宋诗人林逋是第一位在西湖上隐居的著名诗人, 他的《湖上晚归》:“卧枕船舷归思清, 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 赤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 红蕖香嫋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 鸡犬林萝隐隐声。”充满了宗教色彩, 流露出一份独特的禅意。“禅”是平稳、随和、安逸的象征, 作者一生隐居在西湖边上, 把自己的理想、情感寄托在山水之间, 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描写出一个宽阔、明朗、生机勃勃的西湖, 追求平静淡泊的美好生活, 同时暗藏着自己久久不得志的情怀。

五、西湖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他结合了白居易的通俗豪放和林逋的清闲淡雅的写作风格, 把西湖比喻成一位“美女”,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美妙绝伦的景色和艳丽动人的美人相得益彰, 加深了人们对西湖的印象。这首诗中, 西湖变成最美好事物的象征, 成为人们向往大自然的象征, 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

六、小结

有关西湖诗词的记载, 是文学史上一次独特、珍贵的经历, 研究西湖诗词对构建西湖文化起到重大的作用, 对西湖诗词的研究具有其必要性。西湖不仅是繁华衰退的见证, 也是故国和家的象征、还是心灵静修的住所, 而且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充分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诗人的写作特点, 同时也展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杜隽.唐至北宋西湖诗歌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07.

[2]单轶文.寻梦西湖—西湖意象的形成及流变[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3.

[3]陶琳.北宋诗人杨蟠与杭州西湖[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3 (1) .

[4]陶文鹏.宋诗精华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J].文史知识, 2011 (5) .

篇4:《诗经》中几首诗歌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诗经》 审美特点 《葛生》 《卷耳》 《陟岵》

“经典”需要不断温习。它以它永恒的审美价值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心灵。经典作品的价值一定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诗经》中选择几首诗歌,从审美角度切入,简要谈谈它们在美学意义上一些特点,以期能对写作技巧的研究和《诗经》的文本解读提供一些参考。下面分而述之。

一、“设身处地的同情”之美

每个人都不乏同情心,但生活中在一定的情况下似乎人的同情心会更强或更明显。这种情况主要指,第一、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的关系非同一般,比如亲属关系、夫妻关系;第二、同情者容易设身处地,将别人的痛苦转化成自己的,或者说将别人痛苦的遭遇置换成一种具体形象,自己不自觉地被这种形象牢牢束缚。因为关系很亲,让彼此靠的很近;因为会置换成一种具体形象,所以感受更切。《葛生》是一首“女子悼念或哭亡夫的诗”[1]。全诗分三部分:先想象她丈夫环境的凄凉和孤独,“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再想像她亡夫在地下黑暗世界的孤独,诗中用了三节,“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这三节既是强烈情感的抒发,也是将丈夫的遭遇置换成一种具体形象后的一种心理细致的展现。最后一部分,是想象不知道得经过多少漫长的时间,自己才能回到丈夫身边,陪伴着他,悲伤焦灼之情溢于言表。这真真是“悱恻伤痛,感人至深”。

二、言语中内含“悖论”之美

言语中内含“悖论”之美主要指,诗人在抒情过程中,由于直抒胸臆,不假思索,所以在不自觉的言语中,显现出“悖论”之美,这种言语的“悖论”之美,也是人性深处的悖论之美。因为是不假思索,所以来的真实,又因为其不假思索,所以在不自觉中道出了人生的一部分真实处境。《硕鼠》是一首“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社会”[2]的诗。诗人一方面将贪得无厌的剥削者比喻成大老鼠,一面诉说着自己已经到了无可忍耐的地步,发誓将与之决裂,前往更好的“理想住所”。诗句的结尾尤其值得注意,这是一句深沉的感叹,也是在前面铺叙基础上的收尾。“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句话隐含了两种意思,一是“乐土”是理想的地方,一是“乐土”又是不存在的地方。这样,这首诗就有两部分情感,前者的愤激,后者的向往与清醒。因不堪剥削者的重负,发誓与之决裂;因欲之决裂,所以渴望理想的地方,而这理想的地方是心知不存在的。这就构成了一种言语的“悖论”,一种人性深处不满现实的悖论之美。

三、“你想我即我想你”之美

“你想我即我想你”之美,主要体现在表面看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思念,实质恰恰相反,正是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这种思念因为较含蓄,较隐藏,一般不容易被人察觉。《卷耳》是一首“妇女想念丈夫远行的诗。她想象他登山喝酒,马疲仆病,思家忧伤的情景。”[3]这首诗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先写思妇因为心里有事,没有心情干活,所以把浅筐放在大路边;第二部分就是她的想象。撇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想象是这首诗的主要部分,这部分很有特点:第一,她的丈夫是否此刻完全如她所想像的那样在想她,这凭常识也可以判断,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她的想象;第二个特点就是这个想象的特点也包括两部分,想象他的马生病,他的仆人生病,无人照顾;想象他陷入绝境,此时借酒浇愁,在想她。总之一句话,就是想象她不在他的身边,他无人照顾。由此可知,此刻她在想念她丈夫的过程中还暗含有自责的心理。这确实是一个深爱着自己丈夫的妇女对自己丈夫的担心、想念的正常心理表现。因此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丈夫在想念妻子,实质是自己在多倍地想念丈夫。

四、“本能与社会的冲突”之美

本能的力量是强大的,同时,社会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当这两种矛盾在一个人的身上撕扯时,其力量是强大的,激烈的。正是这种激烈性,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美学价值。它是痛苦的,绝望的,毁灭性的,同时又是无可奈何的,必须面对的。《鄘风·柏舟》就是这样一首诗歌。这是一首“要求婚姻自由,向‘父母之命公开违抗的诗”[4]。其社会力量一目了然,就是父母之命。其本能力量体现在她的感情。大凡女子恋爱有两个阶段:以本能主导恋爱的阶段;以现实利益为主导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以男方的外貌和身体强壮为主,这是动物繁衍后代,优化基因的需要。由诗中“髧其两髦”可以看出,该女子的恋爱是处于第一阶段,以外貌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因为来自人的本能,因此她是痛苦的,但“父母之命”也不甘示弱,所以她不得不向天发出呼告。

五、“人物身份与语言的贴合”之美

“人物身份与语言的贴合”之美主要是指诗人在刻画人物,展示人物的心理特点时,能很好地做到人物身份与其语言的一致。这种人物语言,不但能准确刻画人物,经得起推敲,而且因为其中灌注着人性深处的秘密,还可以穿越时空,直到今天为止这种语言和身份的贴合都让我们觉得新鲜和不过时。它让我们在感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佩服作家高超的驾驭技巧和深邃的洞察人性的观察力。一个人只有在走入困境,孤立无援时才会从心底真正涌起父母亲人的疼爱。《陟岵》正是这样一首顾影自怜的诗。“当他望乡的时候想象家里的人正在惦记着他,道着他,同情他的辛苦,希望他保重,盼望他回家。”[5]诗人分别写了父亲、母亲、哥哥三个亲人对他的关爱,而这三人因为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在对诗人的关爱上,一定会有细微之处的差异。在笔者看过的《诗经》译本中,觉得余冠英先生的翻译最好,现摘抄三句:“树叶儿归根记在心”“千万别丢了你的娘”“别落得他乡埋骨头”。这些译文能准确地将父亲是男性,是长者;母亲是女性,是长者;哥哥是同辈,是同性的各自的微妙特点表现出来。

六、“理由充足”之美

这种美主要体现在一些以反问性和设问性为技巧的诗歌中。具体表现在:当诗中给出一个问题,而回答的理由充分,合情合理时所产生的美。尤其是当这种理由以形象化的手法表现时,其理由便在读者心中越加充分,而随之带来的心灵震撼也越大。《风雨》是一首以反问为表现手法的诗歌。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感到孤独和寂寞,甚至有些许害怕,就在心心念叨时,丈夫突然回家,于是从心底情不自禁地涌出喜悦之情的诗歌。诗歌结尾以反问的方式追问,“怎么能不高兴呢”。是的,确实是高兴的。因为她的隐含在前面句子中的理由充分,形象,在情感的变化上也呈“V”字型波动,大起大落。诗用三节反复吟唱,正是喜悦之情的表现。

注释:

[1][5]余冠英注译:《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页,第107页。

[2][3][4]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59页,第7页,第65页。

篇5:诗歌几首

浣溪沙,哈密奇石宴,

形态逼真皇室餐,

闪光齐聚怪石观。

琳琅满目世难看。

一百单八中华宴,

色香形“味”俱齐全。

垂涎三百水涟涟。——新韵,八寒

*

如梦令:

夜探史书古蕴,

细看离骚章晕。

深夜点明灯,

详阅词文何酝。

诗韵。诗韵,

窗外鸡鸣晓问 。——新韵九文

*

长相思:儿孙乐(致维青夫妇)

乐悠悠,喜悠悠,

生个孙儿忘记愁。

人丁有后留。

快活流,快活流,

到老无忧要退休。

健康他勿求。——新韵七尤

*

长相思:

热汗流,

冷汗流,

阳烤人蔫令我忧。

心焦我好愁。

热飕飕,

凉嗖嗖,

冷饮冰茶凉暑优。

害人争抢求。——新韵七尤

*

长相思:上楼

汗水流,

泪水流,

流汗耕田哪有休?

生活所迫愁。

望悠悠,

盼悠悠,

汗水流干终上楼。

举家都笑留。——新韵,七尤。

*

长相思:(夏雨荷)

夏天娇,夏天娇,

风景优然应远瞧。

山中景更骄。

雨天浇,雨天浇,

水中荷花才打苞。

傲看林中涛。

*

长相思,(分乃命根)

得一分,是一分,

高分学生是命根。

学生就靠分。

考高分,考低分,

要获高分全靠勤。

敢拼得建勋。——新韵九文

*

如梦令:放假乐

放假到师生乐,

孩子考得不错。

脸上笑呵呵,

家长老师都乐。

同乐,同乐,

篇6:编选几首关于母亲的诗歌

记得诗人肖开愚在他的课堂上说过,不要轻易的写母亲,母爱固然是伟大的,但写不好反而会沦为浮泛,会把母亲给“架空”。在《诗经》里虽已有了对母爱的歌颂,但遗憾的是中国这个诗歌大国里直接写母亲的诗词留下的还是太少了。新诗里写母亲、写母爱的比比皆是,但写得真正好的却是很少。但即使是写得不好的,我知道他们也都是怀着最真实、最虔敬的心情用心去写的,而能够作到这些,好不好也就无可厚非了。最最关键的是,作为子女,我们都是爱自己的父母的。

诗经——《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母爱是永恒的,对母亲的爱也是永恒的。在中国诗歌的源头那里,就已经留下了歌咏母爱的动人的诗篇。天下的子女们,一生都要为父母赞诗!】

诗经——《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天下有虚伪的友情,有假惺惺的爱情,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最最真实,天下的子女们,请一起为劳苦的母亲们祝福!】

母别子 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此诗虽然主要是控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但那“白日无光哭声苦”的母子相别场面足以打动人心,亦是难得的体现人间真情的好诗。】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在所有的歌颂母爱的诗词之中,孟郊的这首诗无疑是最为感人,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了。它通过“临行密密缝”的动作,将母亲在子女远别时那难割难舍的亲情生动的刻画出来,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场面,却有着永恒的魅力,足以打动天下儿女心。】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十六)王安石

此身饮罢无归处,心怀百忧伤千虑。天翻地覆谁得知,魏公垂泪嫁文姬。天涯憔悴身,托命於新人。念我出腹子,使我叹恨劳精神。新人新人听我语,我所思兮在何所。

母子分离兮意难任,死生不相知兮何处寻。

【问什么总是在离别之后,才能体会到母亲的伟大?】

题左正卿寿慈堂 杨万里

万事丝窠黏露珠,奉亲最乐天下无。丘明远孙千里驹,有母七十发漆如。雪底筝生冰底鱼,人间无觅天赐渠。三更月落堂西隅,母自挑灯儿读书。去年生日不用扶,今年生日健过初。冰桃碧藕脆如酥,一觞千岁母子俱。【“去年生日不用扶,今年生日健过初。”子女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双亲能够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岁末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别老母 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母爱是最真实的,对母爱的歌颂也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朴实深切的语言,恰最能变现这种爱的深切真实!】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呵,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新诗里歌咏母亲、歌颂母爱的诗确实很多,但真正好的也确实不多,这两首都是女性所写的,她们细腻的笔触有着醉人的魅力,可以作为其中的代表。至于一些后朦胧的,先锋诗人的,还是不读也罢。】 附 《送母回乡》辨: 送母回乡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上一篇:(反方)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利于成长下一篇:厨卫的创意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