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地理人教版工业课件

2024-04-20

八地理人教版工业课件(精选8篇)

篇1:八地理人教版工业课件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3节工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相关图文资料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工业对社会经济各部分的作用。

2.借助地图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规律,能够在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简单分析其分布的原因。

3.依据相关图文资料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就,据图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工业的作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初步掌握阅读分析材料的方法。

2.通过阅读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图和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图,进一步熟悉读图析图的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1.主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的分布。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难点:高新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促进作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中国制造”的公益广告):同学们观看视频,讨论视频反映了我国哪种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

教师:我国工业发展很快,很多发达国家都在惊呼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及分布的相关知识。学生:工业发展。探究新知:

板书: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教师:我们前面学习了农业的相关知识,工业也是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同学们分组合作探究教材第100页工业生产的实例,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小组一:探究汽车的形成需要经过几个阶段。小组二:探究服装的形成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教师(精讲点拨):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过程。同学们分析的开采铁矿就属于开采自然资源的过程,需要注意对农产品的收集,如采摘棉花,不属于工业生产,而属于农业生产。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张梦同学的家,任选一种工业产品,对其按照教材第102页活动第1题的形式进行“追根溯源”。

教师: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能够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帮助,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1页图文内容,说明材料中提到了工业对什么部门提供了帮助。教师:我国工业发展迅速,但是在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产品生产上还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工业,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

教师(承转):要想使我国工业更快地发展,就需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规律,下面我们来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

板书: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图):随着我们工业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同学们阅读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图,合作完成教材

第104页活动第1题。

(1)读图讨论我国工业分布的东西差异。

(2)在图中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3)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主要的工业中心。

教师(精讲点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是我国工业中心集中、工业发达的地区,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在东部沿海地区自北向南形成了四大工业基地,分别是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其中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些工业基地都分布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教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学们通过完成下列题目来探究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的分布规律。

(成果展示教材第104页活动第2题答案)(1)工业中心密集地区一般人均工业总产值高,工业中心稀疏地区一般人均工业总产值低。(2)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均工业总产值比山东省高。板书:

三、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教师:同学们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产品属于高新技术产品吗?

教师:对,这些都属于电子信息类产品,高新技术产业还包括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同学们分析教材第105页图4.23,分析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是多少,是2000年的多少倍。

教师(播放我国卫星、纳米技术等视频资料):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5页图文内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概况。同学们还可以阅读教材第107页活动题内容,进一步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贡献。

教师(展示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图):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是怎样分布的呢?同学们读图分析我国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规律。

教师(精讲点拨):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在教育发达、科技力量雄厚的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比较集中,大中城市一般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密集,而中西部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较少。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北京的中关村,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第107页“阅读材料”,了解中关村的相关内容。效果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工业生产的含义及重要性,了解了我国工业的分布,知道了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及分布。工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对社会经济各部分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工业中心多分布于东部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四大工业基地是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主要依附于大中城市。布置作业:

 东部地区稠密沿海四大工业基地

长江沿岸主要工业中心 板书设计:工业我国工业的分布

四部地区稀疏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就 分布规律

工业生产的含义工业及其重要性

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







篇2:八地理人教版工业课件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3、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

4、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工业地区,工业城市的分布

2、培养学生综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分析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我国工业发展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教学过程

【导入】工业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苏州的经济发展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那么苏州的经济到底有多强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数据(投影展示)

转:通过同学们新闻中的数据可以看到,苏州的经济位列全国第五,单论工业更是仅次于上海,排名全国第二,可以看出我们苏州的经济确实很强,其中,工业的贡献很大,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国的工业。

【讲授】工业及其重要性

1、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工业?

(2)工业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3)我国的工业分布情况如何?

带着这几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100—103页。

2、教学引入:以汽车生产为例,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学生教师共同总结什么是工业。

请同学再举一个工业生产过程的例子。

3、小组讨论:请同学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结合图片,举例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

教师讲述:目前,我国的工业概况,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型过程中。

中国的工业发展迅速,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展示图片:正在研制生产的国产大飞机C919,视频展示相关新闻视频,让同学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身边入手,贴近生活,学生思路易于打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我国工业的分布

教师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沿长江分布。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可由学生讨论总结,后由老师做出总结。

师: 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小试身手:

教师展示《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工业总产值图》,学生分组探究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思考问题:(1)人均工业总产值最少和最多的省区分别是哪几个?

(2)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授】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引入: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兴工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高科技产品我们用的很多(主要包括电子产品、通讯产品等)。

猜一猜:展示几组高新技术的图片,分别请同学猜一猜是哪一类高新技术。

设计意图:通过竞猜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读图分析

(教师)我国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请同学观察图4、25“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回答:

1、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2、找出我国高新技术中心主要集中的三个地区。

(学生)读图回答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大中城市。

设计意图:乡土地理是学习地理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因素,灵活运用到自己家乡的高新区发展,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3:八地理人教版工业课件

一、八年级上册新旧地理教材宏观知识体系分析

新旧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均为中国地理总论, 组织顺序为:世界视角中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组织顺序既符合学科逻辑, 由整体向局部, 由自然向人文, 也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从易到难。现将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如下。

第一章内容都是“从世界看中国”, 介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 新旧教材基本知识体系没有变化, 均是“疆域→人口→民族”。

第二章内容为“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体系及组织顺序不变, 为“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但在局部做了调整和增删。旧教材介绍了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 还着重介绍季风与气候类型, 而新教材则将其概括为气候的主要特征, 化繁为简, 降低了正文部分的难度, 并新增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教材删除了“湖泊”, 对“长江”增加了“治理”内容, 侧重于“开发”;对“黄河”增加了“开发”内容, 侧重于“治理”, 让学生明白长江除了开发之外也需要治理;而黄河也并不是只带来灾难, 经过治理也可为人类所用, 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 且增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除此之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第四节自然灾害”, 能够贴近最近几年中国的现状, 有助于学生了解全面的中国, 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如附表一所示。

第三章内容为“我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体系不变, 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顺序展开, 只在局部做了改变:新教材在第一节中引入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资源中符合中国现状地增加了“耕地比重小, 耕地正在减少”内容。

第四章内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体系不变, 按照“交通→农业→工业”的顺序展开, 局部知识做了改变。“交通”部分, 内容减少且顺序发生改变。旧教材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枢纽、铁路线与高速公路线。新教材则化繁为简, 删除了这些内容, 详细介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铁路干线的分布, 且改变组织顺序。旧教材最后编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而新教材则最先对其介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只是文字表述变化了。

综上, 新旧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没有发生调整, 仍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体系间联系性增强。因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联系更紧密, 如新教材增加了“自然灾害”内容, 将学过的地势地形与地质灾害联系起来, 将气候和河流与气象水文灾害联系起来, 不仅将已学知识加以综合, 也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联系性。

二、八年级上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分析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备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本文将在地理教材结构与地理教材文字表述两方面做比较。

(一) 地理教材结构

笔者现以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比较新旧教材在地理教材结构的异同, 其他章节均是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教材结构来组织内容的, 如附表二所示。

据上表可发现新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以下特征。

1. 阅读材料增多, 内容丰富度提高。

新教材中阅读材料数量 (23篇) 多于旧教材数量 (17篇) 。相关阅读材料增加, 不仅能够使所学知识易被学生理解, 且能开阔学生眼界, 幽默的语言还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地理。

2. 配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许多景观图, 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地理景观图。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3. 活动数量大, 目的性强。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 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均设有活动

(二) 地理教材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解释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本文将对引言部分、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来比较。

1. 引言部分, 重视学科逻辑与学术理性, 需重学生生活与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由问题作为一个章节的引入, 新旧教材问题的基本方式都是“你能说出……吗”“你知道……吗”。虽然问题做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但上述问题并不与学生生活贴近, 且过于学术化和理性化, 问题中多含专业术语, 如“内流区、外流区、水文特征”, 这些都是正文部分要重点说明的概念。上课之前, 学生对学术知识不了解, 难以产生兴趣。且先让学生接触理性的概念, 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了知识逻辑却不符合心理逻辑。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到这些地理知识, 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那么在课文之前设置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应遵循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

2. 基础知识部分, 语言生动, 图文并茂。

文字表述部分用轻松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且配有各种图片, 如景观图、直观图、图表等,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且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在需要科学阐述时, 教材用到大量数据来说明, 如气候中介绍南北气温差异与东西降水差异时, 介绍土地类型及耕地比重时, 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 具有科学性。

综上, 课文系统方面新教材有进步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度直观性提高及活动设置目的性增强。在教材表述方面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系统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 但仍过于学术化。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教材传承旧教材优点, 知识体系较为完善, 局部内容有增删。 (2) 文字表述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3) 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加, 附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图表增加, 科学性增强。 (4) 活动数量较多, 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引文设置学术化, 具保守性, 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二) 建议

教材编制时, 每章开头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合, 具有生活气息。

篇4:八地理人教版工业课件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新旧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及活动系统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此提出教学建议,对教师明确新教材侧重点并转变教学方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地理教材;改革;比较分析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地理学科进行了新一轮教材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把握教材改革的优点与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转变仍值得人们关注。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后文称旧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文称新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图像系统、活动系统两大系统上的差异,探索新教材的侧重点。

一、地理图像系统分析

彭晓风对图像系统作了界定:地理图像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本文将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中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地表述地理信息的各图画的集合。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根据杨向东对图像系统的分类方法及本文所研究的教材内容将图像系统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漫画、话框,对新旧教材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

1.图像数量多,类型丰富

经统计,旧教材中图片数量为224幅,新教材图片数量为217幅,二者图片数量相差不大且数量多,对图像的运用都很重视。同时,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漫画等多种多样的图像形式都在两套教材中使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丰富多样的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新教材中还出现了充满人文风格的艺术绘画等,丰富了教材,体现了教材图像的美育功能。

2.新旧教材各类型图像比重存在的差异

新旧教材中地图、地理景观图、示意图比重均較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景观图数量显著增多,由表1可知,在旧教材中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分别占图像总量的22%、37%及17%,在新教材中分别占19%、48%及10%。景观图直观生动、真实性强,对于不能亲眼感知真实地理景观的学生来说,其功能作用和表达效果更强。

(1)新旧教材中漫画比重均最小

但新教材的漫画比重增加,在旧教材中漫画占图像总量的1%,在新教材中增加到了3%。漫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话框的数量由25幅减少到12幅,减少了一半。旧教材中话框的内容文字表述较为呆板生硬,实际上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没有增强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新教材减少了话框数量,虽然话框的内容得到简化,但趣味性仍然不强。

(2)统计图数量少,比例低

新旧教材中统计图所占比例均不高,在旧教材中统计图占图像总量的9%,在新教材中占10%。统计图反映地理事物明确具体,科学性与实践性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从中得出所需的信息,能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统计图的数量过少则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图文结合,图像、课文及活动三大系统整体性增强

多图结合,随图设问,引导学生按步骤读图,引导学生揭示图片的内在含义,学会寻找不同图像之间的联系,在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图像与文字叙述并重,采用图文互补的方式来阐述地理知识,地理问题因有图像而变得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图像系统与其他两大系统相互联系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使三大系统的整体性增强。

二、地理活动系统分析

根据彭晓风对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及所研究的地理教材内容,将活动分为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操作性活动三个类型,对活动数量的统计得到表,详见表2。

1.新教材活动化繁为简,注重创造力、综合性与兴趣的培养

新教材中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共有83题而旧教材设置了94题。但新教材简化了活动系统,更注重活动效果。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位置”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将旧教材的前两题合并成了一题,活动的目的是读图并比较我国与图示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新教材采用一幅整体的世界地图,而旧教材用的是割裂的国家简图,新教材更利于学生对各国的地理位置的把握且容易对世界形成整体概念。旧教材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分析填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其相对应的新教材第2题要求学生写介绍我国地理位置的小短文。写小短文的综合性远远强于填表,由此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及综合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行政区划”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题量比旧教材题量少,但新教材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更好。旧教材用严肃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找”来熟悉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分布,而新教材更注重图文结合,提供给学生简单易学地记住省级行政区简称及分布的方法。例如“找邻居,沿线路,按方位,顺口溜”这样的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2.问题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

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部分(旧教材为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部分)所设置的活动,旧教材用到大量的文字描述,最后让学生根据描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似在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大,问题没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实施。新教材则简化了活动的难度,文字部分简短并附有长江干流各河段示意图,直观简洁。活动先让学生填入长江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再根据示意图分析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性,最后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谈谈看法。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此为新教材的进步。

3.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

旧教材认知性活动占总活动的60%,新教材占68%,均超过了活动总数的一半,说明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中读图思考类与阅读思考类活动比例都增加,而问题思考类活动比例减少,旧教材中读图思考类活动、阅读思考类活动及问题思考类活动分别占活动总数的24%、9%及28%,新教材中三者分别占37%、14%及17%,说明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旧教材中问题分析类活动所占比例最大,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及综合概括能力较弱,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分析,难度过大,活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教材在课文系统采用图像能增强教材直观性,在活动系统采用图像能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因此较多地采用图像和阅读材料则避免了旧教材出现的问题。

4.新教材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仍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过于重视学生认知和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轻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体验性活动能让学生在直接感知过程中培养自身情感。旧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24%,新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20%,比例略有下降;老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16%,新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12%,比例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八年级地理新教材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图像系统设置方面,旧教材的优点在于图文结合,随图设问,图像各具特色且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图像系统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地图、景观图、示意图比重较大。但统计图比例过低,画框设计仍较传统。新教材传承了旧教材优点,并且增加了景观图比例,从而增加了教材的现实性与直观性。

活动系统设置方面,新教材的优点在于读图思考类活动增加,问题设置简洁化,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对学生的启发性增强。缺点在于与旧教材一样过于重视认知能力发展,而轻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建议

教材编制时,图像系统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图的数量和比例,画框设计的语言应增强生动性及趣味性。活动系统中应该多设置操作性与体验性活动,问题的设置不要过于严肃与学术化,而应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性认知。

地理教學中,教师应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充分运用教材图文结合以及景观图数量多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图像,指导学生学会看图,避免干瘪的讲述,通过景观图了解不熟知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通过示意图学习抽象的地理规律及原理,通过统计图学会提取地理信息及分析地理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进行综合性活动时,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晓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分类与实践应用研究: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06.

[3]张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J].教学与管理,2009(19).

[4]刘宏光.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0).

[5]李永治.评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新特点[J].许昌师专学报,1996(4).

篇5: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PPT课件2.rar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3.rar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rar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1.rar5.4电流的强弱 PPT课件3.rar5.4电流的强弱 PPT课件2.rar5.4电流的强弱 PPT课件1.rar5.3串联和并联 PPT课件3.rar5.3串联和并联 PPT课件2.rar5.3串联和并联 PPT课件1.rar5.2电流和电路 PPT课件.rar5.1 电荷 PPT课件6.rar

5.1 电荷 PPT课件5.rar

5.1 电荷 PPT课件4.rar

5.1 电荷 PPT课件3.rar

5.1 电荷 PPT课件2.rar

5.1 电荷 PPT课件1.rar

4.4升华和凝华 PPT课件3.rar4.4升华和凝华 PPT课件2.rar4.4升华和凝华 PPT课件1.rar

4.3汽化和液化 PPT课件2.rar

4.3汽化和液化 PPT课件1.rar

4.2熔化和凝固 PPT课件3.rar

4.2熔化和凝固 PPT课件2.rar

4.2熔化和凝固 PPT课件1.rar

4.1 温度计 PPT课件3.rar

4.1 温度计 PPT课件2.rar

4.1 温度计 PPT课件1.rar

3.5显微镜和望远镜PPT课件.rar3.5 显微镜和望远镜 PPT课件3.rar3.5 显微镜和望远镜 PPT课件2.rar3.4 眼睛和眼镜 PPT课件.rar

3.4 眼睛和眼镜 PPT课件4.rar3.4 眼睛和眼镜 PPT课件3.rar3.4 眼睛和眼镜 PPT课件2.rar3.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PPT课件3.rar3.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PPT2.rar3.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PPT1.rar

3.2 生活中透镜 PPT课件2.rar

3.2 生活中透镜 PPT课件1.rar

3.2 生活中的透镜 PPT课件3.rar

3.1 透镜 PPT课件2.rar

3.1 透镜 PPT课件1.rar

3.1 透镜PPT课件4.rar3.1 透镜PPT课件3.rar2.6 看不见的光 PPT课件3.rar2.6 看不见的光 PPT课件2.rar2.6 看不见的光 PPT课件1.rar2.5 光的色散 PPT课件4.rar2.5 光的色散 PPT课件3.rar2.5 光的色散 PPT课件2.rar2.5 光的色散 PPT课件1.rar2.5 光的色散PPT课件5.rar2.5 光的色散PPT课件4.rar2.5 光的色散PPT课件3.rar2.5 光的色散PPT课件2.rar2.5 光的色散PPT课件1.rar2.4 光的折射PPT课件3.rar2.4 光的折射PPT课件2.rar2.4 光的折射PPT课件1.rar2.3平面镜成像 PPT课件3.rar2.3平面镜成像 PPT课件2.rar

篇6: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

1第六章 电压 电阻教案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 有电源电路必须闭合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

2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

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达到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些面倾角,小球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更远。

3、把另一侧放平,小球要运动到等高,就会一 学生思考操作,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

学生实验

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直运动下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1.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尔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多媒体演示三人的观点,并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总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验证?

三、惯性与质量

指导学生:当有力迫使物体改变原有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

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不受力时,物体静止或匀速;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

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的物体不存在。

学生举例分析:百米运动员,体重大的较难停下来。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

让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的揭示了自然规律。

小结

篇7:八地理人教版工业课件

简易红绿灯电路.rar

磁场(完整课362K).rar

磁体的磁感线.rar

短路导致电流过大.rar

并联电阻计算.rar

电流周围的磁场.rar

串联电阻计算.rar

一火一地触电.rar

奥斯特实验.rar

高压触电.swf

螺线管的磁场方向.swf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swf

电阻 flash课件.swf

电路连接练习板3.swf

电能表.swf

电磁继电器和电话 Flash课件.swf

电磁波的产生.swf

电生磁 Flash课件.swf

电压表读数练习flash课件.swf

电压与电流的形成 swf.swf

电功率flash课件.swf

电与热 全课flash课件1610K.swf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结构和使用swf.swf

测小灯泡功率flash课件2.swf

测小灯泡功率(259K).swf

日光灯工作原理.swf

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流动.swf

并联电路2flash动画.swf

并联电路1flash动画.swf

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swf

伏安法测电阻实验.swf

伏安法测电阻.swf

伏安法测电阻(1).swf

串联电路2flash动画.swf

篇8: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

一、地理插图绘制不科学

地理插图是地理特有的语言, 是地理教学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 是新课程理念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既有利于学生获取地理知识, 又有利于学生增长地理技能。但是, 新版教材中有部分插图绘制不精确、不科学, 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理插图应有的功效, 不仅给学生认知、理解新知带来困难,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十分不利。

1. P15, 在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地球的位置 (北半球) ”中, 把“太阳”画得距夏至点近 (约5.5cm) , 距冬至点远 (约5.8cm) 。这显然有违于科学事实。正确的画法应该是:把“太阳”画得距夏至点稍远一点, 距冬至点稍近一点。

2. P20, 在图1.24“五带的划分”中, 图的右上方欧亚大陆的轮廓模糊, 似乎是格陵兰岛的轮廓图遮盖住了这一区域。

3. P30, 在图2.3“热力环流的形成”中, 图b A地标注的红颜色越向上越浓, 会误导学生认为越向上空气密度越大。事实上是:随着高度的增加, 空气逐渐变得稀薄;即使空气上升, 也应是高空空气密度低于低空空气密度。因此, 原图需要调整。调整的一种方法是:用同一颜色表示A、B、C三地的空气密度, 都是下浓上淡, 只是同一高度的高空A地比B、C两地的颜色浓一些就可以了。调整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同一颜色的“小点点”表示A、B、C三地的空气密度, 只是同一高度的高空A地比B、C两地的“小点点”密一些就可以了。

4. P34, 在“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中, 代表北半球“盛行西风”的箭头画得应有一定的弧度。因为水平运动的空气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5. P48, 在图2.31“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孟加拉湾低地”中, 等高线直接过河, 显然不妥。这是因为河流水面高程一定要低于河流两岸高程。正确的画法是:等高线通过河流时应向上游弯曲。

6. P78, 在图4.18“河流堆积地貌示意”中,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标注指线指示位置不对, 应由现在的指示位置改为指向河流的上一个弯曲处, 或改为指向现在所指位置的河流的对岸。这是因为河水流向、流速受惯性的支配, 河流在凹岸侵蚀, 在凸岸堆积;所以, 相比较而言, 河流不易于在凹岸形成河漫滩, 而易于在凸岸形成河漫滩。现在“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标注指线指向的是河流易受侵蚀的凹岸, 而不是易于堆积的凸岸。

二、地理数据标注不确切

地理数据是对地理事物定量描述的主要语言, 能准确表示地理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低、快慢等, 明显反映出地理要素间的数量关系、依存关系和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分布、发展、变化等, 是重要的地理事实材料。因此, 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数据一定要正确, 地理常数的使用一定要前后统一, 图形所代表的地理数据一定要准确, 即数形要统一。但是, 新版教材中的地理数据标注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 P9, 在图1.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中, 标注的热带雨林的生物量是2kg/ (m2·a) , 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是0.8kg/ (m2·a) , 前者是后者的2.5倍。按此比例, 如果把代表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圆柱高绘成0.5cm, 那么, 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就应绘成1.25cm, 但是, 图中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实际只绘成1cm。为体现科学的严肃性、精确性, 突出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显著差异性, 给学生读图以尽可能鲜明的视觉刺激, 建议把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绘成1.25cm。

2. P20, 在图1.24“五带的划分”中, 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标成了“23.5°”, 南、北极圈的纬度标成了“66.5°”, 这与教材前面内容中的标注不统一。教材中, 前面内容凡涉及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标注的都是“23°26′”, 凡涉及南、北极圈的度数标注的都是“66°34′”。因此, 为使学生易于建立起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思考、探索地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此处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标注宜改为“23°26′”, 南、北极圈的纬度标注宜改为“66°34′”。

3.P47, 在图2.30“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中, 水平数轴代表年份, 在“1840”与“1880”之间标注的是“1760”, 显然错了。此处的“1760”应改为“1860”。垂直数轴代表体积分数, 在“300”与“320”之间标注的是“370”, 也明显错了。此处的“370”应改为“310”。

再者, 根据图的标注, 大约在“1904”年的时候出现了两个二氧化碳浓度的数值。同一时间不可能出现两个二氧化碳浓度的数值。显然, 此处标注错误。建议将代表二氧化碳浓度的两个“小黑点”由上下对齐改为左右稍微错开。

三、文字内容表达不准确

或因为对地理概念理解的不清晰, 或因为对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握得不准确, 或因为地理判断不恰当等, 造成新版教材中部分内容表达不准确或语意不明确。

1. P11, “通常, 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 黑子所在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 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这段内容语意表达模糊。因为, 除“黑子所在区域”之上为“之外”外, “黑子所在区域”之前、后、左、右亦为“之外”, 所以, “之外”方位指向不明。另外, 用“之外”阅读起来也略显不顺不畅, 拗口别扭。

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一是体现在黑子和耀斑出现时间上的同步性, 二是体现在黑子和耀斑出现空间上的一致性。“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的表述, 更多地表达出黑子和耀斑出现时间上的同步性, 而没有充分表达出黑子和耀斑出现空间上的一致性。因此, “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与“太阳活动的整体性”内涵上并不等同, 也就是说, “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 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因此, 建议将教材中这段有关太阳活动整体性的论述修改为:“通常, 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 黑子所在区域的上方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而变化, 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P22,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图1.27) ,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这部分内容表述不够全面、严谨。笔者认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只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而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全部,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还应包括由“宇宙物质”构成的“宇宙环境”, 如光照、热量、太阳活动、潮汐引力和潮汐现象、天体撞击等, 还应包括由“岩石圈”构成的“地质环境”, 如能源、矿产、地震、火山、地壳运动及其他各种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等。因此, 建议把教材中的这段内容修改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宇宙物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图1.27) 。”同时, 在图1.27中“大气圈”的外部标注上“宇宙环境”, 并添加从宇宙空间射向大气圈的表示太阳辐射的箭头。

修改后, 教材在此提出既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又包括“宇宙物质”、“岩石圈”的自然环境的概念, 建立起已学“宇宙环境”、“岩石圈”知识与新学“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知识的呼应和联系, 既有利于复习、巩固旧知, 又有利于探究、深化新知, 以便于学生建立起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3. P45, 在图2.26“1991~2007年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中, 图的标题语意表达所指对象不明确。建议在“台风”后添加“对我国”三个字。

4. P57, 分标题“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在“海洋”前加“世界”, 表达上重复罗唆。因为在此语境下, “海洋”就是指全世界的海洋。因此, 建议将“世界”删去。

5. P57, 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北半球冬季) ”中, 图的标题语意表达不清晰具体。“世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从大的单元来看, “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海洋中有洋流, 陆地上没有洋流。所以, 建议把“世界”改为“海洋”。

6. P60, “阅读”中, “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 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这句话前后矛盾。因为, 如果说两现象交替出现, 那么两现象发生频率就应相等;或者, 如果说一现象发生频率低, 那么两现象就不会交替出现。可修改为:“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 但发生强度和产生的影响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

7. P68,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建议将这句话中的“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删去。这是因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着多种形式的直接和间接的塑造作用。人类活动是外力作用形式中的一种, 但显然不属于自然作用。

8. P73, “在地貌上, 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 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 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成谷地, 而向斜……形成山岭。”这段话和上、下文语意衔接不够充分, 对事物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判断不够准确、严谨。这是因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可能性要远大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可能性。因此, 原文可修改为:“在地貌上, 背斜常保留住原有褶皱向上拱起的构造形态发育成为山岭, 向斜常保留住原有褶皱向下弯曲的构造形态发育成为谷地。但是, 也有一些背斜……成谷地, 一些向斜……形成山岭。”

9. P85,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这段内容表述不全面, 同时缺乏地理事项上的对应性。建议修改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过程……”之所以添加“大气循环”是因为:“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一。“大气循环”是地球表层物质运动的重要形式, 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发挥着与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同样重要的作用。

“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四个循环之所以如此排序是因为: (1) 对应前面“大气、水、岩石、生物”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排序; (2) “生物”是“大气”、“水”、“岩石”等物质存在和发展的产物, 是“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结果。是先有“大气”、“水”、“岩石”后有“生物”, 先有“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后有“生物循环”。

四、知识呈现方式不合理

教材中知识呈现方式的不同, 会影响到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因此, 地理教材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方式应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但是, 新版教材在这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 P5, 有关行星运行特征的叙述是:“ (1) 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 (2) 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具有共面性。 (3) 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这种由陈述句直接呈现知识的表达方式, 只会助长教师的满堂灌输, 学生的死记硬背,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议修改为:“ (1) 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吗? (2) 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共同特点吗? (3) 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相互间交角大吗?”这样, 由陈述句改为疑问句, 由直接呈现知识修改为引导学生依据给定的材料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中发现知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思索、探究、发现的乐趣。

2. P38, “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 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 所以, 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根据图2.15完成下列要求。 (1) …… (2) ……”建议修改为:“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 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 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根据图2.15完成下列要求。 (1) …… (2)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比较显著? (3) ……{即原序号 (2) 的问题}”把“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删除, 而后提出“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有意留下“布白”、“空穴”, 为学生提供探索、思考的内容和机会;在探索问题 (1) 的基础上, 将思维的触觉深入一步, 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季风成因的理解和记忆。

3. P77, 在“图4.17河谷的演变”中, 由图a到图b, 河流在凹岸侵蚀, 在凸岸堆积, 河道越来越弯曲, 河谷越来越宽阔, 合乎逻辑, 自然而然, 让学生容易理解。但是, 由图b到图c, 河流的弯曲方向截然相反, 中间转变突兀, 缺乏渐变, 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因此, 建议在图b和图c之间再添加1~2幅图, 示意出由图b中河道到图c中河道弯曲的渐变过程。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胡星荣.解析高中《地理》 (人教版) 必修1的“新”变化.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 (10) .

[3]杨国栋, 张明庆.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教材表述比较.地理教学, 2006 (9) .

[4]林先发, 司马志纯.论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

上一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下一篇:蚕豆病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