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作文我喜欢的电影

2024-04-12

日语作文我喜欢的电影(精选16篇)

篇1:日语作文我喜欢的电影

私の好きな季節

冬――私はこの季節が一番好きである。水泳をやっているのに、冬が夏より好きだというのは、自分でも変だと思う。でも、やはり夏は好きになれない。私の生まれたのが、十二月という冬の真最中だったからだろう。

もちろん、何もかも厚く燃え上がる夏も、緑が芽生え、小さな生命が次々と誕生する春も、それから何か物寂しい感じのする秋もそれぞれよいところはたくさんあるとは思うのだ。でも、やはり冬にはかなわない。なんといっても、厳しい寒さにじっと耐え、何にも言わず黙っている冬が、最もすばらしいと思うのだ。

そんな冬を尊敬するような、そんな気持ちもある。そして冬のような、そんな生き方をしたい――それが、わたしが冬を好きな理由でもあるのだ。

篇2:日语作文我喜欢的电影

この海の果てに、数え切れない宝があると知ているか?それをてにいれば、海賊王になれるんだ。;?どきどきしているか?

ワンピースのなかに、一番印象に残っているのは『お前の野望何だ? それぞれの野望の火を絶やす消さないよ。自分なりの道を進むことをここに誓う.』と私にはげている。

あの時の私は高校三年生だった。両親の希望に応じて毎日毎日真剣に勉強していた。でも、数学がひどい。大学入試が近づいていたが、背負っている責任がますます重くなり。目標はありますが、それは本当に自分が求めていることなのかと、さんざん悩んていた。自分の進む道がわからなくなった。重すぎで続けていくの難しいだ。ついに、家出すことにした。二度と帰って来ないと思った。数学なんて捨てて、入試をやめましょう。私はやはり十分馬鹿だ。

ワンピースを最初 に見た、あの寂しい深夜。

『海賊王になるって、決めたんっだから、そのために戦って死ぬなら、別にいい!』とルヒの話が聞いたと、私の心が揺り動かった。はははきっと焦がしくてわたしに捜しているはずだが、一度は失敗し、志を得なくても、それにめげるか、辛抱強く地道な努力を重ねていく進むか、わからない。わたしも何もわからない。『ここを一歩でも退いてしまったと、なんか大事なのとか、今までの誓いとか、約束とか、何も消して、それが本当の失敗だ。』という声が

篇3:日语作文我喜欢的电影

在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上, 微电影创造了一个奇迹, 一个全新视角的拍摄模式。相对于传统工业电影而言, 微电影是以一个对立的模式存在的。中国微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相当大, 预计在未来5年发展历程中, 微电影行业可突破百亿元的产值。

据资料统计, 2014年全球互联网网民突破30亿, 其中2014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为8.7%。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在过去五年中翻了一番。中国城市人口比列为51%, 其中互联网网民占人口总数的44%, 达6.52亿人, 较2010年的中国网民数增加了23.7%,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人民币。

微电影的流行基于当今的各式新媒体平台, 2015年是互联网诞生至今的第26周年。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 是包括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等在内的新兴媒体。微电影诞生于2010年, 距今已经发展了5个年头, 从一开始仅有的几千部微电影到现在几乎每分钟产生一部, 微电影如同吞了催化剂一般的经历着它快速增长的第一个5年周期。从2010年到2015年, 微电影行业从杂乱无章的起始状态到如今不可预料般的飞速增长, 经历了最关键的实验期, 朝着更加广阔的世界产业方向发展, 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由此可见微电影未来的市场发展将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和延伸性。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消费者对网络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 微电影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的不断多元化, 微电影的创作也会迎来一种的新发展阶段, 这对整个微电影行业的进步具有深刻意义。

二、日语影视对电影行业的影响

微电影保持着各国文化的多元维度, 众所周知除了国内传统商业电影之外, 随着现代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越来越多的优秀外文电影不断涌入国内市场, 并瞬间占据了大量消费者比例。这也展示了我国电影文化多元化的一面, 让我们看到其他的艺术发展走向和商业发展途径。外文电影中尤其以日本动漫为例对国内影视市场具有较大冲击力, 对消费者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日本动漫从最开始的战前草创期发展到现在的风格创新期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纵观日本动漫, 例如1942年的《海之神兵》、1974年《宇宙战舰》、1983年《DALLOS》、1983年《超时空要塞》以及当下正热的《海贼王》、《名侦探柯南》等等, 日本动漫以世界名著为题材到之后的反战题材再到现在的创新多元化题材, 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实验的过程, 特别是战后日本电影无论在西方人还是在东方人面前, 都无与伦比地展示出了它那奇特、神秘的艺术空间, 在电影市场上引起很大反向。

70年代末, 中国人正处于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研究激情中, 日本电影在中国的放映, 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 电视机开始逐渐在中国百姓家中, 当时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做多的即为日本影视作品, 收视率极高, 尤其是《阿信》中的主人公阿信那勤奋乐观, 永不放弃的坚韧精神在中国观众心中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也为日本影视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日本影视在国内外影视界中都是一个非常独特且成功的例子, 在中国观众的视角中也独有一席之地, 而这正是应该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地方。因此, 该研究团队利用日本影视业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影响力以及自己的专业特长, 将日语影视与新生代的微电影进行结合, 在微电影的拍摄方式中找到了一个微小的突破口即日语特色微电影, 并进行一年的探索与尝试, 相信能在当今影视业中带动新的消费热点和创业热潮, 有未来发展趋势及市场。

三、日语与微电影结合的优势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设有日语专业的高校不足20所, 仅限于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 日语在国民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也很少被人们接受。直至1978年,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至21世纪, 全国1400多所高校中, 已有30余所高校开设日语。海外日语学习者总人数上涨至398万人, 中国日语学习生达104万人, 较2009年日语学习者人数同比增长26.5%, 按照国家·地区调查情况来看, 中国在全球海外日语学习的国家中排在了第1位。

同时, 由于中日经济关系上的发展, 市场上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近来在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上频频传出日语人才的利好消息, 受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的影响, 人们在重视英语教育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日语学习。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把日语作为首选, 人们学习日语热情也持续不减。例如对上海这个中国第一消费大都市而言, 日语已经不再是小语种, 在上海已经形成很大的一个日语学习和消费群体, 日语已经逐渐市民化。

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 绝大多数的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或者学习目的是与日本动漫或漫画有关, 占学习动力与目的的63.6%。同时用日语交际的比例占32%, 可见学习日语的目的大多是源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现实的考虑, 这大大增强了中国消费者对日语影视的接受、理解程度和热爱程度, 也为日语融入微电影发展行业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消费基础。

微电影具有题材广、创意强、节奏快、互动高等特点, 同时其制作门槛低, 资金投入低, 相比于传统电影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投入资金, 微电影的投入则轻松很多, 一般几万至几十万就可以完成。同时制作周期也较短, 通常在几天至几个月之间即可完成, 这些操作简易, 成本低廉的优势大大提高了特色日语微电影拍摄的可操作性。

微电影所具有的低姿态正是现在多数消费者正在追求的, 它并不像传统的的高高在上的潮流电影工业, 消费者想摸却很难触摸得到。当今时代的微电影保持着一种亲近生活、亲近人民、亲近实事的接地气的独特模式, 拉近了电影和观众的距离, 使微电影的普及程度更高。而特色日语微电影作为影音视听艺术的一种新兴表现形式, 其发展宗旨就是想让消费者能够在这些独具特色的微电影中找到自已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一抹踪影, 感受优秀文化的交融, 同时扩大社会的文化影响力。

四、特色日语微电影的发展途径

发展微电影除了遵循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则之外, 还要有其自身的侧重点。而真正决定微电影未来发展局势的, 创意应是首当其冲的。一部完整优秀的微电影必然具备完整流畅的故事情节、言简意赅的人物对白、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的影视效果等一系列电影要素, 坚持“原创, 独特, 定制”的拍摄理念, 突出语言特色, 个性鲜明, 传播优秀语言文化。微电影可能开始还能以新鲜的外表引人注目, 但若稍有差池, 就会在当今这个极易审美疲劳的快速化消费时代中销声匿迹。对于刚刚进入微电影行业的创业者来说, 制作微电影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在1-5分钟的短时间内将故事的特色与精髓体现出来。如果一部微电影的创意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那么就是一次成功的挑战。“病毒广告”公司创始人梁巍曾发表过, 微电影的重要性即是创意的重要性, 以一个好的创意为核心, 搭配图文、视频等多种线上线下的互动形式, 再通过多渠道展开的互联网营销才是应该被注重的, 若是如此, 即使没有大明星出镜, 也依然可以用短小精辟的故事撼动人心, 拍出消费者喜欢并且适合的艺术珍品。

经研究发现, 微电影的最初形式起源于广告, 随着微电影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现在的微电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广告的升级模式, 是真正意义上的精髓电影。虽然如今的微电影与此前网络上流行的那些设计苍白、内容低俗、质量较低的广告视频实际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但是, 还是有很多影视作品因植入广告过多而受到观众和媒体的指责。即使电影主题内容再好, 若是一味看重广告植入带来的经济效益, 长此以往必然会遭到消费者的唾弃。

要想发展微电影, 必然要避免这种情形。也正因此, 该项目组一直致力于突破微电影发展的瓶颈, 确立新的微电影发展模式, 更新观念, 发展一个全新的电影文化市场。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 对于创业项目组而言, 特色方言微电影的发展模式已经有了更加特色化和明确化的发展计划。PC微电影摄影基地是一家主要面向大学生以及各类企业群体, 以拍摄特色微电影为主的专业大型摄影公司。PC意为“Personal Custom”私人订制, 为消费者拍摄专属的特色电影, 真正达到“私人定制”“私企定制”的特色效果, 争做同行业中独一无二拥有特殊市场定位及特色产品服务的公司, 为微电影行业开辟一条崭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曹大峰.2011年中国日语研究综述[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2, 01.

[2]唐乘花, 肖凭.浅论微电影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 2012, 6.

[3]李长庆.日本动漫产业的传播形式与流通渠道.出版发行研究, 2009, 11.

[4]2015-2020年中国微电影行业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5, 01.

篇4:我喜欢的10句电影语录

我以为有一些人永远都不会嫉妒,因为他太骄傲。

2.《重庆森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3.《重庆森林》

我很想知道被人喜欢的感觉是怎样的,结果我伤害了很多人。

4.《阿飞正传》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边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

5.《春光乍泄》

一直以为我跟他不一样,原来寂寞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一样。我现在才知道,他能够开开心心在外面走来走去的,是因为他知道始终有着一个地方等着他!

6.《辛德勒名单》

什么是权利?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利,这叫正义。而当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以判他死刑,也可以不判他死刑,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利!

7.《肖申克的救赎》

每个人都在忙,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只有这两种选择。

8.《和平饭店》

一个人杀了一个人,他是杀人犯,是坏人。当他杀了成千上万人后,他是大英雄,是好人。

9.《堕落天使》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10.《蓝宇》

篇5:我喜欢的电影作文

昨天,我和爸爸、姐姐一起去金逸影城看《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电影。

这一次是在太平洋的岛国:斐济岛拍的电影。这是一座风景优美、天气炎热的小岛。爸爸们又是从15000英尺的高空跳伞,又是潜到海里喂鲨鱼,刺激又惊险!他们还和当地的岛民一起打了一场“木瓜”橄榄球。最后连球都被打烂了!孩子们在岛上找食材、玩传吸管游戏,跟当地的小朋友唱歌跳舞,玩得可开心啦!

观影结束后,我对爸爸说:“我也想参加他们的活动。”

篇6:我喜欢的电影作文

题目叫我最喜欢的电影内容是介绍一部最喜欢的电影、要有发生的事、最终发生了什么.要简单点的、我上初二、里面的单词必须是我们学过的、不可以有生词或者不认识不会读的单词.哥哥姐姐们帮帮忙!

my favorite movie is called Luoye Guigen. This is a comedy and is acted by a famous comedian named Zhao Benshan. I like this film because it is really funny and also thought-provoking. Zhao plays a ro...

篇7:我喜欢的电影作文

我喜欢的电影是《长江七号爱地球》。影片里面有个可爱的小球,你们应该也猜到它是谁了吧?它就是我们的长江七号。长江七号来自外太空,到了地球时,它被一个捡垃圾的人捡到了。他把长江七号送给了他的儿子――小迪。小迪给长江七号取了个小明叫七仔。

这部电影的高潮时七仔为了拯救吸了大量病毒的地球,自己却成为了没有生命的布娃娃。小迪为了清除长江七号身上的病毒,从不爱学习的坏孩子变为热爱学习的好孩子,最后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经过小迪的不断努力,终有一天,看到了七仔的笑容。

我们要学习长江七号的奉献精神,我们也爱七仔!

篇8:毛泽东喜欢过的电影

到了晚年, 毛泽东更是喜欢看电影。往往, 他听说有好电影, 就会把正在看的文件放下, 马上看电影, 非常高兴。他喜欢看的电影有几类:一是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二是传记类影片, 《林肯传》《拿破仑传》他就特别喜欢;三是喜欢看园林风光影片, 英国片最喜欢。

华国锋知道毛泽东喜欢看电影, 考虑到毛泽东已经看过很多外国电影, 就叫文化部分管电影的刘庆棠想办法弄一些香港影片回来, 看看毛泽东喜不喜欢。但那时候要搞香港电影, 非常困难, 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韦国清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梁威林的关系, 找到香港邵氏电影公司老板邵逸夫, 借影片。当时邵逸夫和内地没什么联系, 听说要借影片, 非常紧张, 以为内地要批判他的电影。

篇9:日语作文我喜欢的电影

贾樟柯:我觉得孤独是所有人都能够体验到的一个共同的精神状态,比如说我们现在是一个消费型、享乐的社会,它背后跟“孤独感”是有很大的联系的。所谓找乐,也是因为孤独才会找乐。这种孤独感我不觉得只是中国的问题,它是全球性的问题,各个地区有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孤独感,它不是此时此景,不是说这个年代才有孤独感,我觉得它就是人性里一个摆脱不了的附属品,是伴随我们的。实际上孤独也是一种人类一直在对抗的情绪,它没有办法跟人的存在剥离开,所以我原来想用“孤独一生、陌陌一世”嘛,这样“我才能一直需要这种产品”(笑)。

后来大家觉得这句话太消极了,还是聚合的这种快乐更重要。

我们第一稿脚本里角色有明确的职业身份,比如进入城市有当保姆的,有当保安的,我说这个太具体了,又回到另一种常规的符号化设定里了。我觉得广告的主角不要有具体的职业,他就是个年轻人,这个是最重要的。流动有从中小城市往大城市流动,也有从大城市往中小城市流动,这个流动感是我想拍出来的。因为我觉得离乡会带来很大的孤独感,在一个地方有宗族、亲戚、同学、血缘,那他还是有一定的缓解孤独的方法,但更多的比如说这种你一个人跑到上海写字楼里工作,或者你一个人跑到广东东莞的工厂里工作,那种孤独感是当下型。

南都周刊:有些电影评论人士梳理你历年的电影作品,觉得你的视野是越来越“向上”的,很多人仍然怀念你当年拍《小武》《站台》时那种“目光向下”“盯着”小镇青年的状态。

贾樟柯:我在构思作品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从上而下的构思,因为我不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进入到一个电影,也不是从社会的角度进入到一个电影,我是从具体的人的生活里面接触的感受(进入)。比如说《天注定》,就是生活里面的暴戾氛围,就是突然一会儿烧汽车,一会儿去杀人什么的,那时我对这种极端的命运第一次出现了好奇:他们为什么、因为什么样的遭遇,产生了这种极大的一种自毁式的暴力?

我也知道很多人特别留恋《小武》《站台》那个时代我的电影,但是问题是:中国变了——这个变化在哪儿?我觉得城乡社会已经重新洗牌了,过去的那种所谓“城乡”已经消失了。

过去我们不分享互联网,我们的信息是封闭的,过去我们没有高铁,没有旅行。我不可能到今天一直在重复那个状态的人,我在拍当下的状态,比如《天注定》里富士康的那些小孩,他们离乡背土,既可以说方言,也可以说很好的普通话。比如到了《山河故人》的时候,年轻人已经出国,母语都忘了。

时代一直在这样变。更年青一代,我还没有用一部电影完整地去展现,但我自己也一直在观察。

南都周刊:这次给陌陌拍广告,你以关注年轻人的孤独为题材,那么当下年轻人群体的这种生存的状态,在你眼里面,是什么样的众生相?

贾樟柯:最大的感受是,商业社会所有的终端是什么?就是人,特别是消费的主体年轻人。当年轻人变成终端之后,他所接收到的商业系统、文化系统等等各方面,砸给他的不是实体的感受,砸给他的是观念。你买个汽水是观念,买个化妆品也是观念,他们实体的情感体验会受到干扰,在判断事情的时候,已经不太习惯用实体的感情去投入,会习惯观念先行。

我们如何摆脱我们作为终端的命运?这是我最近在想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很可悲,我们卖个电影也是一样,终端是什么“13岁到23岁的年轻人”,我们要卖给他们很多观念,比如说什么“年轻就是牛逼的”,或者“年轻就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命运是我们变成所有系统的终端,洗衣机也把我当终端,电脑也把我当终端,电影也把我当终端,卖书把我当终端,卖包子也把我当终端,自由主义者把我们当终端,左派、极左也把我们当终端,司马南把我们当终端,贺卫方也把我们当终端……我觉得要有一个反叛,这个反叛就是我们如何坚信和体察我们的实体经验,来对抗那些从各个上游砸给我们的那种带有消费目的的观念,包括政治、意识形态。

南都周刊:所以你在广告里也想表达出这个意思?

贾樟柯:我一直在想,怎么能够让年轻人有这种摆脱终端命运的一种方式,去调度起自己宝贵的实体经验来。实体经验减少跟家庭结构的改变有关系,因为计划生育、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多家庭有基本的经济能力,孩子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是被父母保护的,他们很难去接触真实的社会,横向的情感很少,除了同学之外没有表哥、没有表弟。我有个朋友,他的孩子跟他姐的孩子都在北京,他们俩在血缘上是这个世界上很亲的人了,但即便父母创造了很多机会让他们来往,但就是不来往,他们情愿跟网友来往。我不评判这样的好坏,它就是目前的一种客观情况。

我跟我一些年轻同事去泉州一个古寺,那个古寺特别美,然后我突然发现,大家都在玩手机,旁边的景色没人看。我说你们这么远来了,不关了手机好好看看山啊、水呀、植物啊?

大家觉得拥有很多经验、很多信息,但实际上不是实体的,不是一种实体的经验。

拿陌陌的这个广告来说,我们强调的是三组人物,他们通过陌陌约志同道合的人,上海的孩子来到山西,跟当地的同龄人切磋,他终于有一个对手了可以打了;流水线上的女孩子也约一帮女孩,她们玩碰碰车,她们可以碰撞;然后那个画古塔的孩子,约一帮孩子去寻找古塔。这都是回到一些现实里的人跟人的真实接触,是皮肤的接触,是一种共同经历的接触。当然这还是一个广告嘛,容量比较小,但是都是实体的感受。

南都周刊:有些怀念你当年作品的人,会觉得你后来的作品在题材上呈现着中国社会的那种“加速度”的变化,你觉得他们对现在的感受对吗?

贾樟柯:我觉得是浑然不知。我的电影有一个特点,一般是推出三到四年之后,人们才开始普遍接受,都有一个好几年的“延后”。《小武》差不多到2001年人们才觉得这个电影很好看,《站台》差不多过了五六年,《世界》当时也是没有人能接受,然后又过了四五年,很多人喜欢。《三峡好人》更是,它们都有一个滞后的被重新的认识。

最近这几年的电影,我觉得其实也是一样的,包括《天注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离这个时代远一点,可能会更接受它所讲的东西,包括我们对现实的认同感。有时候我觉得是有些人不太认同我电影中呈现的现实,比如说我发现《天注定》,看过的厨子、出租汽车司机特喜欢,因为他认同这个现实,他觉得对他的尊严没有挑战。但是海外的一些留学生就很讨厌它,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没面子,我们国家怎么是这样子的?他会有这种时代情绪,对电影呈现的这部分现实是不认同的,因为它是有刺痛感的。

还有一个是对艺术创作的不理解。有人说《天注定》也太简单了吧,这么就拍电影?其实他不明白这背后有多复杂,从一个真实的事件转换成一种艺术的虚构,这个过程里需要创作的想象力,这个魔术人们不懂。实际上这是建立在一个重新的叙述、重新的结构、重新的虚构上的,它来源于真实的事件,但是它只有通过虚构才能建构成一个作品,否则的话你没法儿解构它的,你怎么用一个案例去解构?

我从来没有试图通过我的电影去表现变化,恰恰是整个世界就是变化的,然后中国可能就更极端、变化得更剧烈。你去关注这个时代的人,作品自身就会呈现出来背后的那种极端变化的信息。因为我自己在原始创作的时候没有太多主观的创意,早期有,像《站台》很清晰地在讲时代的变化。但是之后的很多电影并没有刻意地去寻找变迁这个主题,只是因为人们一直生活在变迁里面,你捕捉到他的情况,背后就一定有变迁。《小武》拍了拆迁,因为我们那个县城要拆,后来我好多电影都有拆迁,是因为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你走哪儿都在拆,三峡也在拆迁,我没有要拍拆迁,但是躲不过。

南都周刊:以往电影评论界的人说你自己就是对你的作品的最好的评论者,但近年来有些人也开始对你的作品表达的东西有异议了。

贾樟柯:有时候其实就是对现实认同的问题。《天注定》拍完,我看有一些女性评论家就说,看完这个电影,我还敢上街吗?这里面的问题是,一部电影肯定是呈现一个主题,但往往我们会以为它在描述全世界。《天注定》就在描写暴力,不是说这个社会就没有美好的东西。她说你为什么没有美好?那可以再拍一部电影,专门拍美好啊,那是另一部电影。

有声音说希望中国电影能拍一些东方美学,可以,拍古代也可以,但是当今社会,我没体会到太多东方的美学。东方美学是什么?生活方法。生活方法是什么?看云、听雨。你平常听雨看云啊?你都没有的生活,为什么要在当代生活里呈现?

所谓东方美学应该是一种日常生活状态,它呈现出东方的节奏、东方的世界观和美学。我记得我去镇江参观一个老宅,当地讲究种芭蕉,说这个芭蕉叶是干什么的?就是听雨用的,下雨雨落芭蕉,古人就一下雨坐在堂前,听那个雨噼啪噼啪打那个芭蕉。那对古人来说是一种日常生活,但你不能在今天我们的生活里生搬这些东西,那不假吗?那不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南都周刊:所以你对这样的评论并不在意?

贾樟柯:就延时一下嘛,而且也不用太多年,也不用到下个世纪,也就三四年。因为每部作品投放出来之后命运都是一样的,都有“延时”的情况,你会变得很镇定。再说,很多评论家对我的作品也有很多非常准确的捕捉,倒不是说所有人都理解不了,不至于,有很多写得很好、感受得很好的。

但我觉得有些人还是在用一种实用主义的思维方法在理解作者的创作,比如说“取悦西方”,他认为你拿这个东西捞好处,西方能给你金钱吗?所以我觉得这是社会没有太多进步的体现,一个让人悲哀的地方。这种评价从八十年代《黄土地》开始就有了,一直伴随中国电影到现在。为什么还有这种思维模式?不同年代的导演针对这个事情有过很多的阐释,评论家也有过很多阐释,但是一代一代的人还在重复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你会发现这种思维模式根深蒂固。

南都周刊:你的作品在西方比较容易被接受,甚至有人说贾樟柯就是西方能读懂中国的一个渠道。你对这个评价是怎么看的,你觉得这是算对你的肯定,还是对你的一种误读?

贾樟柯:我觉得这是西方评论家或者是媒体的一个观感,它跟我创作的初衷没关系。你像我的好朋友、拍《中央车站》的沃尔特·塞勒斯,他在欧洲报纸写过一篇文章,他说想理解中国,看贾樟柯的电影,比看《经济学人》的十篇文章都管用。这是他的一个观感,但是有时候解读他的观点的评论就搞错了,以为我就是为了解释中国在拍电影。如果真这样我不就是神经病,我有能力解释中国?!中国是多复杂的一个社会,层面那么多,哪个人能说拍电影是为了解释中国?我没这个需要,也没这个使命。这么评论的人就弄反了,他把一个别人的观感变成是我创作的一种初衷,但观感跟导演是没任何关系的,因为那是别人的观感。

南都周刊:当提起电影和广告这两个话题的时候,可能熟悉你作品的人都会想起《二十四城记》,当年这个作品出来之后,好多人因为后面有一个同名地产项目的资金,感觉上有点接受不了。我们看到它的海报就贴在我们聊天的屋子里。《二十四城记》这部作品在你的作品的系列里面,你对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义?

贾樟柯:到目前为止,我自己觉得,《二十四城记》是只有在当时中国那种蓬勃的经济发展下,才能支持拍出来的一个实验性的作品,它的实验性是很强的。对于我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纪念,因为正好是那个阶段拍了这个电影,它契合了中国历史上几个东西:一个是五十年代开始因为冷战带来的迁移,一个是下岗,一个是地产经济,它是一个很有趣的角度,能把它们衔接在一起。

在全球的范围内,我看这几年很多关于冷战的研讨会上,都会放这个电影。因为“三线”的大背景是冷战,因为恐惧战争,学者们就把它放到一个冷战的背景里去思考。他们认为这个作品是对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阶段、一个大的全球政治环境带给普通个体生命的具体生活的影响的回顾,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理解。

我记得有次我正在拍IBM的广告,他们有一个咨询师是我们主要拍摄的一个人物。电影首映请他来看,他看完了之后跟我讲一句话,我特别感动。他说,我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参与到一个国企改制的政策研讨时,讨论过很多事项,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把“人”作为一个考虑的对象,从来没有考虑这些人。这部电影让他有开始反省,觉得每制定一个政策,比如说下岗,都在讲宏观的中国经济、市场化应该怎么样,把“人”都忽略了。这个电影它可贵之处是它提供了具体的故事,一个是冷战带来迁移,一个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种转换给过去生活在计划经济里的人生活里带来的那种新的苦难。我觉得这个就是这个电影的一个价值。

我也很理解那些很不接受、持怀疑态度的人。的确这个《二十四城记》是华润置地的一个楼盘,当时华润已经买了这个工厂,我要进厂去拍,工厂正在与华润交接的过程,说我可以同意你拍,华润不一定同意你拍,你还得征得华润的同意,我又去了华润。去了华润那个接待我的是年轻人叫杨睿,是个诗人,刚从北师大毕业没多久。杨睿说你要拍这个?聊半天,他说那我们一起做吧,我们正好有笔推广费。好啊,既能提供拍摄的便利,还投钱,就一起做。

但我也真没想到这个片子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因为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就是,你只要拿了地产商的钱,你肯定是为他说话的。当时我闪念中也有这个忧虑,但是我后来觉得大家看片子就完了嘛,看完片子就知道了。我觉得还有一个就是大多数人没有跟资本打交道的实际经验,都把资本当作是肮脏的,其实资本是个客观的东西,它也不万能,它也不万恶,看你怎么用它。

南都周刊:现在也有很多人怀念有实体感受的那种生活,但又感慨回不去了,很多年轻人自己感觉是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就像你作品里体现的那样。

贾樟柯:这种裹挟事实上有它背后的原因,比如说我们说价值观,大家都追逐金钱,这个也是人的本性。这个社会后面的保障系统、福利系统、医疗系统,这些的支离破碎带给人的不安全感,会让人觉得安全就是积累财富,这是体制带来的一种内心的压力。如果放在一个福利社会,可能人家喂喂马、劈劈柴也很安心。

我们这个行业,在法国,一个导演是平均五年拍一部片,人家不着急,拍完,享受生活,写剧本,慢慢来,五年后再拍,没问题的。如果一个中国导演五年不拍片,无法想象。特别是,如果你是一个广告导演,要五年不拍的话,市场都不认识你是谁了。就是这种运作把人都裹挟到里面,你只能按这个游戏规则硬着头皮往前走。

南都周刊:这似乎可以理解为为什么第六代导演们在沉寂了几年后、这两年开始拼命憋着出作品,甚至有人希望通过票房来证明自己吗?这是一种焦虑和危机感?

贾樟柯:我觉得所谓“第六代”其实已经消失了。事实上第六代“存在过”,第六代有代际的特点,形成了跟已有的不合理体制对抗式的拍摄,比如说地下电影。当然这个对抗不是说是针锋相对,而是说转换了拍摄的思路,第六代最大的一个代际特点就是个人化,不再强调“集体”的这个“主流”,谈论的都是个体经验,实际上是对艺术的一个回归。

到了2004年、2005年电影商业化以后,实际上这一代的使命已经结束了。当然这个体制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相对来说,也没有过去那么严苛了,而且整体上个人主义也开始回潮了,整个民众的个人主义已经觉醒,所以这一代的使命其实是完成了。“第六代”实际上已经变成个体了,他们的努力就是要变成个体,而不是一个“代”,不是一个群体。

从这个角度看,第六代是成功的,他们已经成功地把这个“代”给消灭掉了。这个代际就终结了,你还用代际的思维去看他们今天的工作是不合适的。接下来焦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显然,这一拨导演被大家所认定的东西,比如说文化的价值、艺术的价值,是越来越受到侵蚀跟忽略的,这并不是某个个人的焦虑,是对整个文化状态的焦虑,这个我是非常理解的。从我本人来说,我觉得电影也改变了,传统电影真的不见了,现在更多的是粉丝电影,或者说很多综艺电影,但你不能说电影没有了。所以我一直说,电影还存在,是我们喜欢的电影消失了。

这不是个人可以对抗的事情,还是要顺其自然,既然你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你就坚持你认为的电影,你去努力地去生存,你就去做你喜欢的事情,你不要管横向的比较这个行业究竟变成什么样子了。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它是大势所趋。美国电影也在变化,为什么很多导演现在拍美剧去了?因为美剧的观众群更高龄化一些,更能承载一些过去我们所习惯的那种实体经验描述、人性的描述,电影院这个终端都让位给更年轻的孩子了。

有人还会怀念“故乡三部曲”那样的作品,因为那显然是我们失去的东西,失去的东西让人们倍加怀念。但是对创作者来说,偶尔可以去回顾那个年代,但此时此刻绝非那个时代,它已经物是人非了。

南都周刊:你说你也是商业电影迷,还投资做了“暖流”,你心里有试水一下商业片的这种想法吗?第六代里面有的导演一直对票房这个事儿耿耿于怀,好多人甚至专门要拍一个商业片证明一下自己。

贾樟柯:我没有这方面的诉求。比如我下面拍《在清朝》,拍武侠片,那也是对武侠片比较感兴趣,为了证明自己去拍电影这是比较无聊的事情。

在欧洲,人家计算票房是按入场人次的,它代表你的作品能够被多少人看到。但是另外一方面,你电影类型本身是有观众群的,你拍一个再好的纪录片,也不可能有太多人看,非要说要有几亿的票房,这个不切实际、不现实嘛。你明白这一点就不用去太要证明什么了。

如果想坚持拍这样的电影,在中国的环境里,你要尽量做到财务独立,你要有财力,没财力做不了。你也不能批评那些焦虑的人,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商业工作里面有他的办法,人要生活嘛,人有很多现实的需求。

篇10:我喜欢的电影作文

考完试,妈妈带我去看了“熊出没”的3D电影。我在电影里看到了熊大、熊二和光头强小时候的样子,真可爱啊!电影里还有一只大白熊,它住在白熊山上,和熊二成为了好朋友,熊二叫它“团子”。可是电影里有三个坏人,他们想要抓住白熊,他们知道了白熊最怕热的东西,就准备了暖宝宝和其他东西,把白熊给抓住了,最后,熊大、和光头强一起齐心协力,赶跑了坏人,保护了白熊。

电影放得时间很长,但是我全部看完了,我还拿到了熊出没的玩具,感觉很开心。

篇11:我喜欢的电影作文400字

“电影开始了!”随着我一声小叫,电影就开始了,主角有:破坏王拉尔夫、系统漏洞云洛普尼、叛变的沃伦、建筑师阿修。

我有几段都笑得前仰后合、都流眼泪了!有:那个沃伦,老是大叫:沃伦最棒,沃伦最棒!还有云洛普尼学开车的时候,不会开车,老是往后倒,把拉尔夫撞得喘不过气来,云洛普尼还把英雄使命说成英雄屎命。

篇12:我喜欢的电影作文400字

电影主要讲了小狮子王辛巴在众多热情的朋友陪伴下,不但经历了生命中最光荣的时刻,也遭遇了最艰难的挑战,最后终于成为了森林之王。

我最喜欢的是小辛巴,它小时候非常可爱善良,充满好奇心,可它不听大人的劝告,总是爱冒险。后来被它的亲叔叔给骗了,差点失去生命。它爸爸孤身一人闯入鬣狗群中救出了它,并语重心长地对它说:"勇敢并不代表到处闯祸,只有必要的时候勇敢才有意义。”可是后来它阴险狡诈的叔叔又一次骗了它,为了救它,它的爸爸失去了生命。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当我看到它的爸爸不顾自己生命冲进疾驰的牛群中时,“儿子,别怕,爸爸来救你了!”我感动得快要流泪了,所以,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父母,他们为了孩子,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不要。我们以后一定要好好爱自己的父母!

渐渐地,辛巴长大了,它在好朋友们的鼓励下,像它的爸爸一样,为了荣耀王国,同它的`叔叔和鬣狗英勇地斗争,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狮子王。

篇13:美国电影为何喜欢“黑”政府

最近,《谍影重重5》登陆国内各大院线,时隔10年,马特·达蒙杀了个回马枪,让经典谍战系列焕发第二春。

主人公伯恩单挑国家政府背后的腐败力量,过三关斩六将,一路打到大Boss,最终实现正义的回归。酣畅淋漓的肉搏和惊险刺激的追车等商业元素之下,不难发现美国电影的隐性传统——“自黑”。“自黑”对象,毫不含糊地指向权力阶层。

中央情报局这次成了被黑的对象,机构的头头不是跟俄国商人勾结起来贪污受贿,就是跟商业巨擘串通起来侵犯公民权利。其内部勾心斗角、腥风血雨,根本是一个杀人越货、黑吃黑的江湖组织。

源远流长的“自黑”传统

美国电影的“自黑”传统,可以追溯到默片时代。大卫·格里菲斯于1915年执导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被公认为“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片中,林肯总统遇刺后,斯塔曼和他栽培的黑人手下林奇成为美国最有权力的人。大权在握的林奇并没有将公义放在首位,他假公济私,操作选举,制造暴力和冲突,最终建立独裁的“黑人王国”。

影片虽因白人优越主义而受争议性,但对纯洁爱情的讴歌以及对权力层的鄙视,几乎起到了价值标榜的作用,以后的美国电影一旦涉及权力腐败,约定俗成的价值观一定是:政客大都是坏蛋。

舆论环境的包容、影人的怀疑与批判意识,让美国电影“自黑”时游刃有余,甚至有时“胆大包天”。

1939年上映的《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直接黑了整个华盛顿政府。一个怀揣政治理想的无知乡村小子史密斯,来到华盛顿的议会接替患病的老议员,他满怀神圣的憧憬,却发现周围腐败的政客如苍蝇蝼蚁,为私人或帮派利益不择手段。自己仰慕的资深参议员哈里森·潘和财阀泰勒合谋,将国有资金揣入自己的囊中。

该片对政府腐败的深刻描写,惹怒了华盛顿政府内部人士。权力层虽然讨厌这部电影,却不敢违背宪法对其强制封杀,无奈之下,只能利用新闻机构对其差评。

所谓的“政治导向”丝毫没有影响观众对该片的喜爱,在电影上映后的几年间,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收到不少观众来信,他们表示受主人公史密斯的理想主义启发而选择从政,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体制缺陷。

黑资深议员不过瘾,总统——美国权力的核心——便被影人盯上了。

当外星人入侵之际,总统常常慷慨陈词,鼓励民众,甚至以身作则一起打怪。不少美国电影不好这口,而热衷于把总统拉下“神坛”,不黑一黑,就不爽。

2006年的电影《总统之死》更是把小布什直接“暗杀”了。影片虚构了小布什2007年到芝加哥演讲的画面,用电脑特技将小布什的头“嫁接”到演员身上,演出了小布什被两颗子弹爆头的一幕。导演想用这种伪纪录片的方式,提醒美国民众对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保障系统保持清醒的观察和认识。

这种“自黑”如果走上调侃和喜剧的道路,便是《蠢蛋进化论》的极端。片中的美国总统卡马乔居然是粗暴的摔跤手和恶俗的色情明星。

最严肃的总统“黑”,莫过于影视界的“扒粪者”迈克尔·摩尔。小布什任期,此人在奥斯卡领奖台上喊出的那句“小布什,你应该感到羞耻”让他成为舆论焦点。他拍摄的纪录片《华氏911》用详实的资料和诙谐的镜头语言,狠狠地抨击了小布什总统和他华府的同僚们。

当然,摩尔拒绝“无脑黑”,片中不乏震撼人心的场面,当两架飞机撞上世贸双塔时,摩尔将镜头切到围观者,一个满脸泪水的女人大声向上帝祷告,请求上帝挽救从窗口跳下的人们之灵魂。

拿政客开涮,“自黑”国家权力的各个方面,几乎是美国影视的自觉行为。

《洛城机密》对警察系统腐败的揭露让人触目惊心,片中很多情节源于真实事件。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深刻地刻画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冷酷和利欲熏心,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合情理。

除权力枢纽之外,一些敏感的领域,只要暴露出“黑点”,电影一样毫不留情地揭露批判。

比如《聚焦》把美国人的信仰系统诉上了“被告席”,以美国神职人员奸污和猥亵儿童的真实丑闻为背景,讲述了几位记者为追求真相和正义的艰难过程,揭露了媒体被资本和权力买办的种种黑幕。

文化传统和政治生态下的自觉

美国电影为何热衷于“自黑”且乐此不疲?这跟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生态休戚相关。

清教主义的文化传统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当初这群人不满教会的专制,要求清除腐败而遭迫害,从欧洲大陆逃到北美大陆,将清教思想扎根于美洲,他们希望在新大陆上建造自己的“山巅之城”。

建国之初,从立国文书《独立宣言》到美国宪法,警惕并批评权力,都被认为是公民最基本的自然权利。随着社会发展,媒体或公民黑政客、黑政府,经过娱乐精神的商业包装,以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电影、脱口秀等形式呈现。

因而,美国电影的“自黑”已演化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大部分好莱坞电影建立在一个道德、美学和政治共识之上,与美国的主流思想趋同。这个共识即美国标榜的民主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符号碎片,比如“美国梦”、个人主义、言论自由等。

如果“自黑”超出意识形态容忍的限度,“政治错误”的红灯仍然会亮。

艾朗·拉索导演的纪录片《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自黑”太过犀利,揭露了一个与美国媒体宣传完全不同的美国政府及其背后的金融势力,对美国宣扬的意识形态具有伤筋动骨的破坏力。所以,全美3000多家影院,只有5家小影院敢于公映这部电影。

每个时代每个社会,自由的限度不尽相同,这5家小影院便是这个时代自由的上限。

(摘自《廉政瞭望》)

篇14:我喜欢的电影作文400字

但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超能陆战队,主要讲述了机器人大白和天才少年小宏联手菜鸟费雷德,芥末无疆,还有哈尼柠檬和神行御姐组建的超能陆战队,共同打击犯罪阴谋的美好故事。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天才少年小宏,小宏虽然只有14岁,但小宏却拥有聪明的天才头脑,他创作的先进战斗型小机器人在旧金山的地下格斗赛中称霸,不仅如此,还把大白变成了战斗机器人,还会在天空中飞,把自己变成跟机器人差不多的模样,也很厉害,在我心中超级帅,简直帅呆了。

我们要学习小宏的聪明头脑,用头脑做一些有用的东西,不要做那些没用的东西,好好的报效祖国,使我们的这个国家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

篇15:我喜欢的电影作文400字

一百年以后,太阳会膨胀到吞没整个地球。人们为了生存,倾尽所有,建造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所有人都在坚持,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所有人活下去的希望,让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发射了很多火箭升入外太空,建立空间站,从太空中时刻关注地球的情况。同时,因为太阳的变化,地球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地面上没有了花草树木,常年降雪,温度极低。人类为了生存,建造了地下城。

因为行星发动机的推力,地球离太阳越来越远,却因木星的吸力即将与其相撞。人类开始营救地球的计划。地球上的人们竭尽所能,让因恶劣环境而故障的行星发动机重新启动。在国际空间站中,所有的宇航员也在想办法营救地球。其中一名中国的宇航员,发现木星表面的漩涡含有百分之九十的氢气,如果将空间站驶入木星表面的漩涡,将会点燃氢气,引起剧烈的爆炸,形成强大的推力,将地球推离木星。

为了地球上的人能存活下去,这名中国宇航员牺牲了自己,成功地将地球推离了木星。

篇16:我喜欢的电影作文400字

电影就像是一首曲子,是由许多的音符所串连而成的,需要劳师动众才能完成,而我们只要买张电影票,汽水,和爆米花,就能观赏到。大部分的人看完电影后, 过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后就忘了,根本就没有人去深入了解其中的涵义,那在这几年拍摄这部电影的所有人,付出的心血,汗水岂不是没有意义了?所以以后看完 电影要学习其中的优点,不要再像聋子听戏,瞎子观灯—— 指一无所获了。

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叶问》,它在描述当年正值战祸乱世的中国,叶问是一名单纯醉心武术,追求于自由的武痴,充满仇恨和悲剧的大时代并不在他的视野当中,他只专注于对武术的执着与热情。然而,出于对民族的热爱和对武术精神的不 断参悟,叶问一步步走出武痴的局限,在一场大快淋漓的自我比拚中,扛起振兴中华的大旗。

这部电影让我了解到,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即使只有一丝希望,也不能扎鞋栓绳结—指半途而废,才不会前功尽弃。电影中的叶问,是我最欣赏的人,因为他可以为了发扬中国武术,即使被逼到走投无路,也会跟西洋人拚到最后,他的坚持与决心,让我刻骨铭心。

上一篇:stt异常影响入职吗下一篇:小虎队新年快乐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