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中学校外实践活动申请书

2024-04-22

炎陵中学校外实践活动申请书(共10篇)

篇1:炎陵中学校外实践活动申请书

炎陵中学校外实践活动申请书

炎陵县教育局:

为了让学生接受比较全面的国情、国防知识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集体、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优良品德和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学校拟到“炎陵县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对我校学生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初

一、初二在校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等初步的技能训练和内务整理的规范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实践活动时间:2017年9月13日至2017年9月15日。此呈当否?请批示。

炎陵中学

二0一七年九月一日

篇2:炎陵中学校外实践活动申请书

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响应教育部倡导的亿万人民阳光体育运动,落实“生命—和谐”的教育理念,推进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把开展大课间活动作为重要途径之一,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能在大自然中、在阳光下、在操场上体验活动的乐趣,调动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动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学校增添活力。

二、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以“健身强体、育德促智、审美悦心、发展个性” 为宗旨,以群体活动为基础,落实“健康第一” 的思想,体现“锻炼的实效性、内容的全面性、功能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个性的塑造性及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原则,为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切实提高创新广阔的发展空间。

1、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2、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3、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地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锻炼。

4、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二)原则:

1、教育性原则。开展大课间活动,以达到对学生的促德、健体、调智、审美等教育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科学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活动内容。

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 1.校园集体舞

2.体育趣味活动:如跳皮筋、踢毽子、兔子舞、玩呼啦圈… 3.跳绳(花样跳、跳长短绳等)4.棋类活动

5.球类惧乐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

3、全体性原则。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

4、创造性原则。根据学校场地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一些活动内容,考虑今后增设一些集体舞、自编操.武术操等,将艺术、体育融为一体,实现体育与艺术、休闲与锻炼、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

三、管理责任制

1、领导督察制: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校长、行政到操场参与、督促活动,同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高全体师生对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

2、体育老师负责制:上午第二节课时,体育老师做好组织大课间活动的准备工作。(1)活动全程由广播音乐指挥。(2)负责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3)组织大课间活动的全过程;(4)负责学生排队、广播操、分散活动的指导与监督及训练工作。

3、班主任负责制:各班主任第二节课后,就必须全部到达班级,迅速组织本班学生整好两路纵队(男女生各一队),然后带领路队呼号(如“我运动,我健康”,各班自行安排)、有秩序地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组织学生按要求参加大课间活动。活动中,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活动,维持好本班学生的纪律、安全。退场时,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排好两路纵队安静、有序地进教学楼,到达班级后才能解散。班主任平时要注意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

四、实施措施

1、时间安排。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任何老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如果因天气原因,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在教室进行趣味游戏(如:棋类等,器材自备),由各班班主任组织安排。

2、组织保障。学校为加强该项活动的领导,使大课间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促进该项活动高质量进行,特成立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罗春根

副组长:唐曼喜,罗光亮

成 员:各班班主任及体育体育教师

3、人力、物力保障。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这样既能体现国家所提倡的全面健身,又能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4、安全保障。学校按班划定活动区域,各班学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防止出现活动区域不明或学生乱跑的混乱现象。各班主任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注意安全。

5、激励措施。活动实行考核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考核分为两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考核。所有教师都要参与到活动中来,对教师的到位情况列入教师个人考核中。二是对班级的考核。为调动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将大课间活动的检查内容列入班级专项考核中。学校对大课间活动进行定期评比,把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这样既可以树立学生的集体活动意识,集体荣誉感,又可以促进大课间活动的持续发展。

6、鼓励活动创新。大课间活动除时间有具体规定、保证外,在活动形式、内容、空间上学校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鼓励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班主任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身才干,开发创新体育、舞蹈、球类游戏等多种项目。

五、大课间活动流程:

(一)每周星期一

1、进场:5分钟(队列练习)

2、国旗下讲话:15分钟

3、健身跑活动:10分钟

4、结束:放松、回教室5分钟

(二)每周星期二、三、四、五

1、进场:5分钟(队列练习)

2、课间操:10分钟

3、分班和分项目活动:15分钟

4、结束:放松、回教室5分钟

六、分项目活动内容安排:分项目活动时,各班可自主选择活动内容,鼓励创编,活动时应提前准备好活动器材。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

七、进退场及场地安排:

进退场时,各班级分别排成两路纵队,从楼梯安静、依次地走。

体育老师根据班级下楼的先后顺序依次安排班级站位,并划定班级分散活动场地。

篇3: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实践的思考

一、语文课外活动的优势

语文课外教学成功的历史和不可否认的优越性, 使它仍然是现在和将来很长时间教学的主要形式, 要求学生掌握较系统的语文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也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示范和引路。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越性还可以举出很多, 但是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 语文课堂教学历史包袱沉重。其次, 因学生能力不同而产生的学习水平高低各异。还有, 课堂教学受时空的限制, 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合, 仅限于课堂学习而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文能力, 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相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些局限性,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优势显著。中学语文课外活动自身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从最开始的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到后来的增加课外书籍阅读活动等, 既为课堂学习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 又可以扩大知识面和开阔视野。从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课外活动最主要的优越性是:

(一) 语文课外活动使社会、家庭充分发挥教育效应

语言是人类社会独特的现象, 人是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学生学习语言, 除了语文课堂教学, 社会、家庭随时随地有学习的机会。语文课外活动能沟通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专业课是狭小的天地, 面向社会把社会生活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的场所, 语文学习的效用也提高了。例如阅读书刊、交际交谈是日常生活之事, 运用这类条件开展课外活动, 就赋予了这些日常生活活动以学习语文的新意义, 学生带着学习语文的目的阅读书刊和交际交谈, 可以从中吸取新知识、新信息, 能有助于克服语文课堂教学的滞后现象, 开阔眼界, 丰富学生的生活与内容, 直接地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不读课外书, 不看报, 不热爱参与社会生活的学生, 只满足课堂上听讲与做习题, 非但他的语文水平不会高, 其他学科也学不好。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教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参加课外活动。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要想减轻学生负担, 就应该让学生阅读比要求他记忆的东西多两倍, 乃至四、五倍。他说:学生出于兴趣、出于认识的需要而阅读的材料总量中, 要求学生以识记为目的的而学习的材料所占的比重越大, 他学习起来就越困难。反之, 阅读更多的材料, 记忆也会变得容易一些了。其中的原因是由于知识面扩大了, 思路开阔, 智力生活充实, 以识记为目的学习就会驾轻就熟。所以说课外活动能有益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 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广阔天地

作为学习,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者的目的性是一致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学生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 它的教育效果往往越好。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较少感到学习的强制性, 更多地体会到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趣味, 有利于唤起学习语文的趣味。语文本是一门很有吸引力的学科。新学期伊始, 学生拿到新教材, 首先愿意从头看到尾的是语文书, 说明它自身具有吸引力, 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以及其他总总原因, 学生逐渐对语文失去兴趣, 因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至关重要。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经常的课外活动, 有助于形成兴趣的巩固性, 成为长远的兴趣, 甚至成为未来的事业志向。

语文课外活动突破了教室的时空限制, 是学生有着时间和应用语言的更多的时机和场合, 从而培养和锻炼语文的能力。在课外活动中, 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听说读写全面展开, 通过有目的的语文学习, 巩固课内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训练收获, 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 语文课外活动为因材施教提供了余地

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的基本规律, 要求教育者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和优缺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有的放矢, 各有成就。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尽可能地因材施教, 相比之下语文课外活动中因材施教的余地就更大了。在课外, 能为学生的各个方面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它可以让广大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活动, 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找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 语文课外活动就是这样, 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目标, 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语文课外活动遵循的原则

语文课外活动的原则, 是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语文教育的总目标, 在总结长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语文课外活动的原则, 用以指导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使课外活动收到实效, 这是十分重要的。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必须遵循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

(一) 自主性原则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自主的原则。这条原则首先表现为学生参加活动应是自愿的, 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自愿选择参加。强调自主性, 归根到底, 是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独立的学习, 做学习的主人, 不应只是会跟在老师的身后, “师”云亦云。

教师在课外活动中承担辅导的责任, 但不一定事事亲临指挥课内外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此。课外活动中教师从旁帮助指导, 既不是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也不是事事关心,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防止课外活动搞成课堂教学那样指令学生做这做那, 过多的具体要求, 过多的检查督促, 管理过细, 使学生感到还是课堂教学, 则不利于课外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因此要明确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其辅导和指导的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 实践性原则

学生从课本中获得大量的间接知识, 但人的认知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 理解和掌握间接知识也不可缺少感性的经验。这条原则要求在课外活动中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 亲自去摘果子尝滋味, 自己读书, 自己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使课内外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语文能力, 能力的形成与活动联系在一起, 能力总是要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有其规定的序列和严格的目标要求, 课外活动中的听说读写虽难于有课堂教学能力训练那样严密的体系, 但由于它是学生独立的实践活动, 从中获得的听说读写能力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 因而是真正的有用的语文能力。这才是语文教育的能力目标。

(三) 层次性原则

根据语文课外活动的特性,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的活动, 第二个层次是发挥特长的个别活动。具体地说第一个层次主要是指课外阅读和练笔活动, 第二个层次是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

提出语文课外活动分层次的原则, 是为了课外活动的有序发展, 帮助学生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对每个学生来说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要求锻炼基本的语文能力,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要攀登更高的台阶。学生清楚地知道因为课外活动中的两个层次, 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他们能从语文课外活动体会到自己的进步, 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要根据语文课外活动的原则, 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 配合语文课堂教学总体安排, 制定课外活动的计划。语文课外活动计划应体现出语文能力发展的阶梯性, 例如读报系列活动, 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阅读——剪报, 贴报——自编小报, 从阅读到收集整理资料, 再到动手编写, 表现出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其次,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工具的良好习惯。语文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工具, 有了使用语文工具的好习惯, 一辈子受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是常规性的训练, 课外活动应善于把这种常规化为学生的习惯。例如经常读书, 美好地度过闲暇;说普通话、讲话有条理, 简明间或幽默;认真写字, 经常动笔整理自己的思想等等。

四、结语

语文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课内外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篇4: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实践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外活动;优势;遵循原则;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信息媒介的多样化等等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使学生能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多了,自学活动的范围扩大了,汲取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基于这样的前提,语文课外活动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下面就此做几点介绍。

一、语文课外活动的优势

语文课外教学成功的历史和不可否认的优越性,使它仍然是现在和将来很长时间教学的主要形式,要求学生掌握较系统的语文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也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示范和引路。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越性还可以举出很多,但是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历史包袱沉重。其次,因学生能力不同而产生的学习水平高低各异。还有,课堂教学受时空的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合,仅限于课堂学习而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相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些局限性,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优势显著。中学语文课外活动自身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从最开始的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到后来的增加课外书籍阅读活动等,既为课堂学习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又可以扩大知识面和开阔视野。从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课外活动最主要的优越性是:

(一)语文课外活动使社会、家庭充分发挥教育效应

语言是人类社会独特的现象,人是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学生学习语言,除了语文课堂教学,社会、家庭随时随地有学习的机会。语文课外活动能沟通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专业课是狭小的天地,面向社会把社会生活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的场所,语文学习的效用也提高了。例如阅读书刊、交际交谈是日常生活之事,运用这类条件开展课外活动,就赋予了这些日常生活活动以学习语文的新意义,学生带着学习语文的目的阅读书刊和交际交谈,可以从中吸取新知识、新信息,能有助于克服语文课堂教学的滞后现象,开阔眼界,丰富学生的生活与内容,直接地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不读课外书,不看报,不热爱参与社会生活的学生,只满足课堂上听讲与做习题,非但他的语文水平不会高,其他学科也学不好。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教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参加课外活动。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就应该让学生阅读比要求他记忆的东西多两倍,乃至四、五倍。他说:学生出于兴趣、出于认识的需要而阅读的材料总量中,要求学生以识记为目的的而学习的材料所占的比重越大,他学习起来就越困难。反之,阅读更多的材料,记忆也会变得容易一些了。其中的原因是由于知识面扩大了,思路开阔,智力生活充实,以识记为目的学习就会驾轻就熟。所以说课外活动能有益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广阔天地

作为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者的目的性是一致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往往越好。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较少感到学习的强制性,更多地体会到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趣味,有利于唤起学习语文的趣味。语文本是一门很有吸引力的学科。新学期伊始,学生拿到新教材,首先愿意从头看到尾的是语文书,说明它自身具有吸引力,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以及其他总总原因,学生逐渐对语文失去兴趣,因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至关重要。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经常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形成兴趣的巩固性,成为长远的兴趣,甚至成为未来的事业志向。

语文课外活动突破了教室的时空限制,是学生有着时间和应用语言的更多的时机和场合,从而培养和锻炼语文的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听说读写全面展开,通过有目的的语文学习,巩固课内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训练收获,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语文课外活动为因材施教提供了余地

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的基本规律,要求教育者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和优缺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有的放矢,各有成就。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尽可能地因材施教,相比之下语文课外活动中因材施教的余地就更大了。在课外,能为学生的各个方面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它可以让广大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活动,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找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语文课外活动就是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目标,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语文课外活动遵循的原则

语文课外活动的原则,是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语文教育的总目标,在总结长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语文课外活动的原则,用以指导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使课外活动收到实效,这是十分重要的。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必须遵循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自主的原则。这条原则首先表现为学生参加活动应是自愿的,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参加。强调自主性,归根到底,是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独立的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不应只是会跟在老师的身后,“师”云亦云。

教师在课外活动中承担辅导的责任,但不一定事事亲临指挥课内外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此。课外活动中教师从旁帮助指导,既不是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也不是事事关心,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防止课外活动搞成课堂教学那样指令学生做这做那,过多的具体要求,过多的检查督促,管理过细,使学生感到还是课堂教学,则不利于课外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因此要明确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其辅导和指导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endprint

(二)实践性原则

学生从课本中获得大量的间接知识,但人的认知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理解和掌握间接知识也不可缺少感性的经验。这条原则要求在课外活动中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亲自去摘果子尝滋味,自己读书,自己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课内外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语文能力,能力的形成与活动联系在一起,能力总是要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有其规定的序列和严格的目标要求,课外活动中的听说读写虽难于有课堂教学能力训练那样严密的体系,但由于它是学生独立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的听说读写能力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因而是真正的有用的语文能力。这才是语文教育的能力

目标。

(三)层次性原则

根据语文课外活动的特性,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的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发挥特长的个别活动。具体地说第一个层次主要是指课外阅读和练笔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

提出语文课外活动分层次的原则,是为了课外活动的有序发展,帮助学生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对每个学生来说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要求锻炼基本的语文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要攀登更高的台阶。学生清楚地知道因为课外活动中的两个层次,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他们能从语文课外活动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根据语文课外活动的原则,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配合语文课堂教学总体安排,制定课外活动的计划。语文课外活动计划应体现出语文能力发展的阶梯性,例如读报系列活动,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阅读——剪报,贴报——自编小报,从阅读到收集整理资料,再到动手编写,表现出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其次,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工具的良好习惯。语文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工具,有了使用语文工具的好习惯,一辈子受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是常规性的训练,课外活动应善于把这种常规化为学生的习惯。例如经常读书,美好地度过闲暇;说普通话、讲话有条理,简明间或幽默;认真写字,经常动笔整理自己的思想等等。

四、结语

语文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连建华,女,1968年生,福建省南平市,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篇5:炎陵中学校外实践活动申请书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大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针对当代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特点,挖掘周边社会资源,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拓展校外教育途径,创新校外教育形式,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扎实开展,引导学生“修身、修心”,从而全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杨明慧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尚宗林担任副组长,负责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协调指导。具体活动由教务处和德育处负责实施,负责校本培训和课程开发,总务处负责做好服务工作。

社会实践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学校、班级集体组织的实践活动由教务处、德育处和班主任负责;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年级组长及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

三、具体实施

(一)建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明慧

副组长:尚宗林

主要负责部门:学校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

1、教务处负责社会实践课程的落实。

2、德育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组织、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教务处和德育处负责将课程与校内、外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开发实践活动项目。

(二)实施主要内容:

1、校内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项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及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主要有以下三类:

(1)以“爱”为核心,围绕“关爱他人、爱护环境、奉献社会”,深入开展“爱德”主题教育。

(2)以“诚”为核心,围绕“诚实守信、立志成才”,深入开展“诚德”主题教育。

(3)以“孝”为核心,围绕“尊老敬老、感恩父母”,切实开展“孝德”主题教育。

2、校外实践活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1)节假日实践活动: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校外实践活动。

(2)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假日小队活动等。

(3)社会体验性活动:组织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方面的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青州市庙子小学

篇6: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

一、对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认识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 解决现实的问题, 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 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 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的基本流程, 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 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 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 写数学日记等.开展初中数学实践课的教学在实施全面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 也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特殊的作用;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促进身心健康.

二、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农村初中学生, 由于一直处在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学习, 见识面比较狭窄, 动手能力差, 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 数学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 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 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行动, 以适应学生的差异,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一)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原则

1.实践性

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 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 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兴趣性

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中学生中热点问题, 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 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引导的话要精彩, 可以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 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你, 喜欢这一学科.比方说学习二次函数最大、最小值时, 引导学生假设去开一家服装店, 销售定的价格过高和过低都不行, 那么怎么样去选择一个适当的价格, 可以使得总利润最高.引导学生走进商场作一些商品销售知识调查, 把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 发展为构建数学模型, 了解数学研究方法, 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层次性

由于初中学生学习程度的层次参差不齐, 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 不要一刀切, 让每名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比方说生活中的函数问题, 可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去演戏, 中等的学生去计算, 好的学生上黑板画图,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加以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4.鼓励性

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 是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的重要环节.肯定他们的探究意志, 表扬他们的探究精神, 都会使学生的精神亢奋, 自信心增强, 参与意识受到激发, 主动发展得以加强, 数学能力得以提高.

(二)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注意的问题

1.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防止合而不作

数学实践活动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 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 教师要多加指导, 使方案更具可行性.防止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防止包办代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不宜限制得过多, 更不宜包办代替.

3.加强实践活动的总结, 防止不了了之

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 应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 总结经验, 升华认识, 充分体现“在过程中学”的教学理念.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还要领导重视, 措施得力, 认真组织实施.在管理上要定时、定位, 把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教务处的教学管理范畴, 做到不仅开齐、开足课程, 而且要从计划、实施、检查到指导、总结, 实行全过程管理, 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束缚, 要大力宣传, 转变观念, 切实认真地评价与督促.

篇7: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面面观

关键词:综合实践;概念;意义;原则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经验等独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活动。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味追求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落后理念,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的平衡、协调发展。此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需要紧紧追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及进度,而得以真正掌握实践活动的主导权及支配权,即在保持学习活动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步骤、有次序地推动整个实践活动的正常运行。从这一点展开来讲,教师仅仅是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与旁观者,学生则在其中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所规定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基本必修课程,不同于学科学习活动中多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点为主的学习模式,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从实践活动所设置的特定任务中自主进行探索、分析、总结、归纳,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他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发展自身的团队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能力等综合修养及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及性质决定了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这种较明显的复合性特征并不为教育工作者的人为复杂化或者烦琐化所干扰,而真正决定于学生是否能在实践活动中对活动主题、活动意义等实现最为深刻的认识、理解、挖掘与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学生学科课程的补充和附属,而是在同学生各学习科目进行有效互补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代表着我国新形势下教育结构体系的完善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及发展,是一种比较先进、比较科学的教育形式之一。

二、中小学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

前文提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比较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形式,那么,中小学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又有哪些实际意义及良好作用呢?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真研究,我发现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实现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教师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实践运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可是,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一味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终极教学目标,却将素质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一要求忘却于脑后,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实践运用意识的形成及运用能力的稳固发展。而作为教育新形式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却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扭转了这一尴尬教学局面。

例如,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自救自护技巧。可是,通过调查却发现,对于教师这种注入式的技巧传授,多数学生都将其单纯地停留在听一听就完事的理论层面,根本就形不成对其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更谈不上将其灵活运用在现实实际生活之中了。从这一程度上来讲,学生关于自救自护技巧的学习仅仅相当于纸上谈兵,并不具备实践运用能力。对此,以“自救自护”为主题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就显得极为必要与迫切了。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街头巷尾,认真观察与整理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存在哪些安全隐患,随处可见的众多安全标志究竟表示什么意思。也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地震、火灾、车祸等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自护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景模拟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自主编写一些自救自护内容的顺口溜……这样一来,借助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育形式,关于自救自护的技巧就不再以纯粹的理论知识停留在学生印象中,他们也得以深刻认识到:自救自护技巧与自身的现实生活实际并不遥远,自己只有掌握一定的自救自护技巧才能保证自身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时实现自我的救助,并保证将自身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如此,就在开阔学生视野范围、扩宽其认知层面的同时,帮助他们自身实现了自救自护技巧相关理论知识同实践运用能力的完美统一,为其日后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救自护技巧的灵活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形成

在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中,无论是哪一学习科目,其教学任务都是单纯提高与发展学生对本学习科目的相关能力,这种孤立式的教育方式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学科与学科知识之间的互补与结合,更谈不上学生知识素养的综合发展。而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则认为,在教育大系统下,各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极强的互补性,各学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实现本学科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包容与相互补充,这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学科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大大提高知识学习效率及质量。

实践表明,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完美遵循了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上述基本理念,即确保了学生在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实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良好融合与交汇,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综合素养的全面形成。

我们嵊州市风景如画、人文荟萃,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资源。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从嵊州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实际调查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我们嵊州这一地名的历史来源进行调查(王莽称帝建立新朝,剡县被改名为封建意识极浓的“尽忠县”;东汉建立后,“尽忠县”恢复其原名“剡县”),这将有利于学生对西汉后期王莽把持朝政、更朝换代的历史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还可以从嵊州市的自然地理情况进行调查(嵊州市地处北纬29°35′,东经120°49′,经纬度上的位置确定了本地的气候特点: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多雨),这对于帮助学生认真回忆、及时复习之前地理课本上所学的气候这一知识点起到了极大的帮助,还可以在带领学生探访马寅初故居的基础上向他们讲解由其提出的著名“人口论”,并结合嵊州当地人口的实际情况尝试对经济学家马寅初的人口论进行分析与评价……如此,借助探究嵊州地理人文这一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将得以重新对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在帮助他们自身综合素养、知识全面形成的同时,大大调动了其对家乡的热爱感、自豪感与荣誉感,此外,更坚定了其为家乡更美地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心,真正可实现一举多得的良好实践教育效果。

3.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具体表现为即使他们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可是,他们却因为缺乏包括团队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对困难与挑战等在内的各项能力导致自身很难融洽、完美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

这就要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正视这一不利教学现状,除此之外,更要尽量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逐渐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能力。如,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农村乡园田间进行社会调查,帮助学生增强对新世纪农村生活的正确、客观认识,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不同的工厂用人单位,探寻当前嵊州市的劳动资源主要利用模式,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一些国防教育主题展览,增强学生的国防教育科学价值观念、丰富其爱国主义情感……这些形式、内容、目的各不相同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学生参与过程中的相互协作与互帮互助,这将有利于帮助他们及时摒弃独生子女身上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并使他们逐渐养成与他人进行良好协调、合作分工的意识,帮助其团队合作意识及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及树立。此外,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免要同他人进行接触与交流,这对于他们自身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也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然会碰上这样那样的困难,若想仅仅依靠来自他人的及时帮助显然不切合实际,这时他们就会无意识地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能对解决问题起到实际的作用,这对于他们自身勇于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等顽强、坚韧意志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影响。总之,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渐适应社会现实的各项综合能力,将为其步入社会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中小学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

虽然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灵活性等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活动进行中教师、学生可以任意而行,相反,他们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言论简洁、有力地陈述了兴趣之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得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相关学习活动中,并确保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效果。相反,假设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那么,他们将很难保证自身的注意力及思维始终集中在与之相关的学习活动之中,此精神状态下,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无异于痴人说梦。

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主题等都必须确保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的兴趣及热情,这样才能在诱发学生产生强烈探究欲望的同时,促使他们自身不断迸发出思维智慧的火花,进而确保最终实践活动良好效果的获得。从这一点引申开来讲,想方设法搜集、整理、运用学生感兴趣且具有良好实际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形式等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组织、展开校外实践活动必须考虑的首要内容。

2.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目的性是所有学科教学活动有效展开的首要前提,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同样也不例外。教育工作者在综合实践活动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单纯为了实践而实践,相反,必须确保每一项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具备明确的目的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双方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都能紧紧围绕之前所制定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活动实践成果。所谓“有的放矢”便是这个道理。

如,在参观生态博物馆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使自身及学生都明确“扩展学生文化视野、培养起学生对动物、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并帮助他们逐渐树立热爱生态环境、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价值观念”等活动目标。如此,才能确保学生在具体的参观过程中不再同以往逛公园一样只是走马观花地观看、看个稀罕、看个热闹就算完事,而是改为对生态博物馆中的每一处景观设置都进行深度、充分的剖析与了解,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对生态博物馆所陈列展品形成足够深刻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真正树立起正确、科学的生态保护观念,而这正是本次生态博物馆之旅的根本目的所在,如此这般,便可大大保证该项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效率及质量。

3.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性质及目标来看,其侧重于帮助学生通过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逐渐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发展各项综合素质及能力。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绝对主体地位。综合实践活动应当是反映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进行社会生活实践的教育活动,而不应成为教师把控下的被动参与活动。

为此,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必须明确其在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中仅仅只能以学生活动指导者与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并不能越俎代庖,帮助学生确定活动进度、活动呈现结果、活动成果反思及分析等内容。须知,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教育活动形式,它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尊重学生的兴趣、知识经验水平、自主探究能力等因素,才能保证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真正促进自身知识素养、行为能力、价值观念等的形成与更好发展。

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等同于教师的指导地位就要完全被抹杀。须知,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中小学生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等并不十分完善,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仍需要教师及时帮助、指点与引导,教师必须及时以学生实践活动指导者与帮助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如此,方能从大方向上保证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正常运行。

4.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性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特定活动内容、任务为有效载体的一种实践学习形式,这就决定了其实践性较强的活动特征。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能妄想依靠教师或者其他人的帮助轻松实现既定的综合实践目标,而应当树立起“只有依靠自己积极实践、主动探索,才能收获预期中的活动结果”这一正确理念,并学会依靠自身实际能力逐一经历发现问题、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得出问题、结果实践过程,进而在不断积累、丰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自主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鉴于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之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促进作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尽量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制定出切实符合中小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规律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如此,才能以该活动为载体,真正促进学生自身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及实践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与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妮娜.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2]叶开明,程玮,董卫花.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1(01).

[3]雷丽珠.巧用校外基地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J].生活教育,2014(11).

[4]文可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及其方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9).

篇8: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课外阅读

一.贯彻综合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原则

趣味是最好的老师,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的。在课外阅读活动中, 教师要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调动其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 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 这就需要着重从以下的两个方面加以指导。

⑴明确阅读的主要目的: (1) 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注意能力; (2) 通过阅读提高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加工能力; (3) 从文学经典中吸取精华, 从而使视野开阔, 思维活跃, 激发学生潜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4)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勤思、爱质疑的习惯, 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⑵规范阅读要求, 使学生有章可循。从最初课外阅读开始, 就应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如要求学生每周必须至少完成四张规范的读书文摘卡片。这样做, 既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在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吸取有益营养的任务, 又避免了“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的现象。

二.贯彻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性原则

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学生道德发展为核心, 强调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即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 更要关心学生人格、思想的成长与成熟。

首先, 从根本上讲, 阅读过程是一个人生命的成长过程, 它的价值应该定位在生命成长的功能上。帮助学生从生命成长的高度来确立新的课外阅读价值体系, 让他们认识到, 阅读活动是一个促进自身生命的成长、发展、完善和精神的丰富、滋润、提升的过程。

其次, 要阅读的文本所反映的水平要高于阅读者的现有水平。这种有一定审美距离的文本阅读可以弥补我们人生的缺陷, 可以导引我们人生的方向, 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当前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对经典文本十分冷漠, 这就需要指导他们将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结合起来, 通过经典文化影响、熏陶、感召、吸引他们, 使他们在阅读经典文本中感受到巨大的审美震撼、强烈的审美愉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生体验以及深刻的人文关怀, 以此来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 提高他们的阅读价值水平。

三.贯彻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原则

阅读不是阅读主体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 是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过程中, 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所以在课外阅读活动中, 要适时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刻性、多面性。

⑴卡片检查和竞赛法。每周由专人检查同学的读书卡片数量和质量外, 不定期举行优秀读书卡片评比活动。

⑵专题阅读促进法。比如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 定期制定专题,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收集资料, 然后相互交流。这样内容丰富、故事生动的专题阅读, 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 而且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⑶佳句美文颀赏法。举行佳句美文的交流、欣赏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了解我国文化, 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贯彻综合实践活动的个性化原则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 特别是文学作品本身就有许多“空白”或“未定义点”, 只有在读者阅读这一“具体化”活动中, 这些“空白”才能得到填补。教师在课外阅读活动中, 积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 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 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富有创意的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 教师要积极鼓励, 中肯评价, 不能以单一的答案束缚学生思维。

篇9:数学课外实践活动

一、变被动为主动,凸显主体地位

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让学生始终以主动的探索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角色出现。

如我们在三年级组织了一次“数学游园”活动,让学生自己出有关数学内容的各类趣味题。全班学生动手,到处找资料、编写游园题,活动由班内发展到学校,游园题从小学数学的基础题范围扩大到数学竞赛题等方面的知识。总之,数学课外活动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真正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二、变传授为指导,讲究引导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不是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或可以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呢?从实质上讲,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统一起来。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在活动需求,研究学生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换为学生活动情境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转化为各种间接经验。我们认为在学生自主性参加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下列角色:

1.活动的设计者,教师作为活动内容的设计者这一角色,应精心设计内容。将交往、审美、评价等有机地统一于活动中,利于学生各种素质的多元发展,以形成健康、积极的个性;

2.活动的组织者,善于创设活动情境,唤醒学生的兴趣,要把学生的内部积极性发掘出来,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支持鼓励信任学生;

3.活动的合作者,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具体可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亲自参与影响人、提示探讨引导人、提供资料帮助人、真诚评价激励人;

4.活动的调控者,在活动中要帮助学生把握好活动的教育方向和目标,精心策划,指导学生解决活动中的困难;

5.活动的引导者,正确地引导而不强行牵拉,要激发鼓励而不一味硬推,要指点迷津而不包办代替。

三、变封闭为开放,促进持续发展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教育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式教学。由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无法与之相适应,因此决定了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改革必须选择开放性教学结构。主要体现在:

1.拓宽学科知识。活动课程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不囿于学科课程所学,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例如“数学故事会”的课外活动,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给孩子讲数学家华罗庚的怎样从一个学徒成为世界有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怎样向“哥德巴赫猜想”挑战……这些故事会打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渴望。

2.整合课程体系。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从而优化了知识结构。例如小学生办数学报,就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融阅读、作文、美术、书法于一体,学生既当小记者,又当编辑,将采访、写稿、插图、排版集于一身;从而给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的机会。

3.紧密联系社会。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获取最新信息,培养自己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例如:有的学校在课外实践活动时,组织的“数学大世界”活动,各个教室里都布置“数学灯谜”、“数学智力题”、“打靶计数”等,在操场上设有“数学接力赛”、“数学行军”,学生置身于“数学大世界”里,仿佛到了数学游戏的海洋。

四、变单一为多样,丰富活动形式

根据课外活动的目的、内容以及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特征,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普遍采用下列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是班级活动;二是小组活动。活动形式具体表现为:

1.多层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在个人、小组、班级、学校四个层次上开展。个人的活动如阅览、竞赛题解答等,小组活动如兴趣小组、小组编辑部、数学游艺宫等,还有班、队、校的集体活动。

2.多渠道。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开展活动的渠道有很多,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渠道。

3.多形式。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讲座、数学竞赛、数学游戏、智力乐园、思维体操等,这些内容能较好地开启学生的智慧,训练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是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趣味性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活动重点的教学形式。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志趣和特长,增长才干,能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篇10:中学历史课外活动谈

一、反题正做

中学历史课外活动开展难的首要原因是认识问题。在历史学科课时少、中考和高考压力大的情况下,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被一些人看作是“不务正业”、“多此一举”,特别是一些家长,公开反对学校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对此,我们把活动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突破口,让事实说话。如我们组织学生到丝路古城黑水城遗址开展了采集陶片的考古活动。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们把所采集到的陶片先按器表纹饰进行分类,分出印纹、划纹、窝点纹、附加纹等;彩陶纹饰又分出三角网纹、菱形网纹、平行线纹等;根据器型,再分为罐、盆、杯、瓮、勺等。然后让学生反复进行分选并填写报告单。最后再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做,使得学生兴致盎然,课内课外议论的话题都和考古、历史有关。组织学生对周边古建筑、古遗迹、已发掘的古墓葬进行考察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一系列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史地活动的开展,也使家长逐渐由反对变为支持,教师组织活动也由“牵着走”变为“引着走”。最终,历史课外活动被大家认为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难题善做

历史课外活动中,经费和安全问题属于敏感话题,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内容因经费的制约和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往往被取消,这种因噎废食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历史课外活动最大的障碍。在经费问题上,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因陋就简、资源共享、友好合作”。如在当地文物局的指导下,我们廉价地从古玩商店购买了一些文物复制品,并在历史专家的帮助下,建起了历史教室。这样,既解决了经费紧张的问题,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大方便了师生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此外,由于一个区域内各学校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设施会有所不同,我们则和友好学校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这也成为解决经费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历史课外活动,我们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并通过“全员参与,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的原则予以处理。

三、旧题新做

历史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活动形式有阅读历史课外读物、观看历史影片、编辑历史墙报、举办历史报告会、进行历史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形式容易操作,且参与面广,很受师生欢迎,在历史课外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一些活动形式则可重新进行调整。如历史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除向学生推荐一些书报期刊外,可指导学生适时地在网上进行阅读;历史影片的观看,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家中进行,如收看《百家讲坛》《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历史墙报的编辑,可指导学生编辑历史电脑报;历史报告会、历史主题会的举办,教师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家长资源、学生资源,以使活动丰富多彩,更具实效。

四、小题大做

上一篇:“人本管理”在人才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下一篇:2017活动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