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天然气利用项目考察报告

2024-05-24

城市天然气利用项目考察报告(精选5篇)

篇1:城市天然气利用项目考察报告

城市天然气利用项目考察报告

为积极借鉴外地城市天然气推广利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快我市城市天然气开发利用步伐,扩大城市天然气利用的广度和范围,让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更好地造福张掖,6月27日至29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军带领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物价局、市集中供热公司、滨河新区管委会、区房管局、新区热源厂筹建办、张掖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等部门单位负责同志,赴青海省西宁市、兰州市就两市城市天然气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考察。3天里,考察组实地考察了西宁、兰州两市天然气集中供暖公司、天然气门站、加气母站、CNG汽车加气站、“煤改气”供热单位、小区天然气集中供热锅炉房、天然气服务网点、小区居民用户壁挂炉采暖等项目,在实地参观、走访用户的基础上,我们还与两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天然气企业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以全面学习和了解了两市的城市天然气利用进展情况、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安排市发改委、物价局、环保局、建设局、城投公司等单位围绕天然气利用的国家政策导向、价格形成机制、成本构成、运营模式、地方政策措施等重点和疑点再次进行专题调查研究。通过考察调查,深深感到,城市全面气化潮流不可阻挡,“气化张掖”条件具备、时 机成熟、前景广阔。现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和感受

考察期间,西宁市、兰州市高度重视、热情接待,根据我们的考察要求,精心安排了考察项目,毫无保留地为我们提供了相关资料,认真地解答了我们提出的各类问题,还就我市天然气利用问题与我们交流看法、出谋划策。特别是根据他们的经验教训现身说法,对我市如何推进和实施“煤改气”、“油改气”、天然气集中供暖等工作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也使考察更具实效。

西宁是青海的省会城市,也是涩宁兰天然气的首批受益城市,从2001年通气至今,已有11年的“气化”历程。通过11年的发展,西宁市城市气化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居民采暖、汽车燃料、餐饮大灶、工业窑炉基本都用上了天然气;我们看到,不仅出租车、公交汽车以天然气作主燃料,就连微型货车、大吨位货车、挖掘机等工程用车、高档汽车“油改气”也十分普遍,“油改气”生意十分火爆;汽车加气站布点合理,市民反映用气比用油划算、加气比加油方便;老城区燃煤锅炉烟囱基本绝迹,新城区燃煤锅炉烟囱更是难觅踪迹。相比十年前污染严重的西宁,堪用“烟消云散、碧水蓝天,清洁靓丽、今非昔比”来形容。

兰州市是我省的省会城市,也于2001年开始使用天然气。随着城市用气量的迅速增加,涩宁兰配额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从2010年开始,用气高峰期已开始使用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兰州也是全国有名的重污染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是省委、省政府及全省人民的心结。考察期间我们感到,兰州市“治污风暴”氛围浓厚、众口皆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煤改气”、“油改气”力度空前、热火朝天。明显感到,相比过去,兰州市烟囱少了、环境好了、天空蓝了,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我们看到,汽车加气站已经明显增多,新建小区普遍采用天然气供暖,许多单位和企业纷纷改用天然气供暖和烧开水,过去大烟囱林立的黄河啤酒厂已经旧貌换新颜,一座座烟囱塔楼悄然消失。最为震撼的是,兰州新区供暖方案几经周折、最终放弃热电联产等其它供暖方式,确定全部采用天然气集中供暖。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西宁、兰州及相关城市天然气利用有这样几个特点:

1.气化城市蓬勃兴起、已成趋势。考察当中我们感到,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正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利用,利用较早的城市已实现了“气化”城市的目标,一些利用较晚或刚启动利用的城市,也都在通过逐步实施“煤改气”和“油改气”工程,加快“气化”进程。可以说,“煤改气”、“油改气”已经形成共识、毋庸臵疑;“气化”工程早部署、早受益、更主动。两座省会城市的积极变化,都与城市天然气利用密切相关,西宁市认识早、起步早,进展快、问题少,效果比较理想;兰州市部署晚、进展慢,问题就相对较多。目前,“气化西宁”已经名副其 实,“气化兰州”还需至少三年历程,但也指日可待。同兰州市干部交流当中,他们都对“煤改气”、“油改气”行动迟缓多有遗憾,认为如果早重视、早行动,兰州环境问题也许早有缓解。

2.天然气供暖节能环保、切实可行、渐成主流。通过考察看到,天然气供暖具备占地面积小、供热稳定、质量较好、清洁环保、节约人力资源、易管理等诸多优点,正在成为城市采暖的主要方式。同时,采用天然气供暖技术成熟、模式现成,无论制造技术、管理规范都比较现成,核心在成本,关键在决心。西宁市供暖天然气价格为1.34元/立方米,每平方米天然气供暖价格最高4.9元/月,燃煤供暖价格为4.6元/月,相差无几。兰州市供暖天然气价格为1.13元/立方米,市政府给予天然气采暖每立方米0.3元的补贴,每平方米天然气供暖价格最高3.3元/月,燃煤及热电联产供暖价格均为4.2元/月,低于燃煤供暖价格。两个城市之所以能够实现天然气供暖,是因为与燃煤供暖价格接近甚至低于,主要是政府推进决心大,对天然气供暖给予了适当补贴。

3.新区基本实现了天然气全覆盖。在西宁考察期间,市政府安排我们赴新城区进行了考察。根据情况介绍,新区从一开始规划就将全面“气化”作为一项主要指标予以考虑,没有规划和审批过一座燃煤锅炉;餐饮大灶全部强制采用燃气灶,没有发现一家燃煤炉饭馆摊点。由于规划到位、建设到位,“气化”落实十分到位,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区的档次品位。兰州新区 面积较大,供暖方式争议也大,但几经周折,最终确定采用天然气供暖,把燃煤锅炉拒之门外,社会反响强烈、好评如潮,目前各项建设进展顺利。

4.政府推动是实施“煤改气”、“油改气”的基本方法。“两改”虽然社会公认、毋庸臵疑,但由于涉及面广量大,特别是旧锅炉更换投入较大,社会积极性不高,必须通过政府强力推动。西宁市属新型工业城市,在天然气投用之前,“煤烟型”空气污染比较严重。为彻底改善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天然气投用后,西宁市就立即出台了《西宁地区煤(油)改气工程实施办法》,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大力组织实施“煤(油)改气”工程(俗称“拔烟囱”工程),通过多年实施,取得了重大成效。随着“煤(油)改气”工程的深入实施,西宁市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空气优良率由2001年的42%上升到2011年的86.6%,城市基本实现了碧水蓝天的目标。兰州市2005年就提出了实施治理大气污染的“123”蓝天工程,通过多年实施,也取得了很大成效:至目前,兰州市公交车、出租车已实现燃气化;全市共完成1039台、3997蒸吨燃煤锅炉的改造,今年将继续加大燃煤污染治理,力争年底完成400台燃煤锅炉改造,截至目前,兰州市四城区仍有800余台5000蒸吨的燃煤锅炉未完成改造。

5.充分利用气价分类权调节不同用户的供气价格是基本模式。无论西宁市还是兰州市,都借鉴外地做法,实行分类气价,对公益性燃气项目进行价格补贴。通用的操作模式是,在保证供气企业保本微利经营条件下,平价向居民供气、溢价向汽车加气站及一般商业用户供气、低价向集中供热单位供气。特大用户通过省发改委审批低价优惠供应,降价部分得到上游供气企业(中石油管道公司)认可。因实施结构气价造成的缺额,各地普遍采用气价调节基金的办法解决。即:溢价部分进入气价调节基金,市财政拿出部分资金进入气价调节基金,由物价部门监督,与供气企业进行综合结算。目前,西宁市执行的分类气价是:居民生活用天然气价格为1.48元/立方米,居民家庭壁挂锅炉采暖用气价格1.30元/立方米,居民综合平均天然气销售价格为1.34元/立方米(炊事与锅炉用气按2:8比例计算),居民集中供暖用气价格为1.30元/立方米;工业用气价格为1.70元/立方米,非居民集中采暖用气价格为1.48元/立方米,商业用气价格为2.07元/立方米;社会车辆用气价格为2.99元/立方米,LNG用气价格为1.83元/立方米。兰州市执行的分类气价是:居民用气1.45元/立方米,公福(商业、餐饮)用气销售价格为1.88元/立方米,茶浴炉用气销售价格为1.53元/立方米;采暖锅炉销售价格为1.13元/立方米;加气站对外销售价格2.30元/立方米;工业用气销售价格为1.40—1.65元/立方米,其中月用气量60万立方米以上(含60万立方米)销售价格为1.70元/立方米,用气量60万立方米以下的销售价格为1.90元/立方米;工业特大用户蓝天浮法玻璃厂为1.35元/立方 米。

6.地方政府投资参股天然气利用项目建设已成惯例。天然气是重大的民生项目,也是对地方发展影响重大的项目。由于天然气气源由央企掌控,利用项目一般都由央企组建新的公司掌控,地方的话语权十分有限。为确保天然气利用项目真正造福地方,各地均采取政府直接投资或地方国有企业投资参股天然气利用项目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西宁市除开发利用天然气之初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气管道局联合开发城市天然气利用项目外,还由公交公司等地方国有企业投资建设了汽车加气站(CNG),并优先考虑能够代表地方政府利益的地方国有企业参股、投资建设相关天然气利用项目(重点是收益稳定可观的CNG、LNG汽车加气站)。甘肃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由兰州市政府与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各持50%股权,其中兰州市政府由兰州市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兰州市政府持股,公司总经理由兰州市委、市政府直接委派。

二、考察的基本结论

结合考察情况,带入张掖相关条件数据测算:汽车“油改气”方面,汽车“油改气”后,每立方天然气产生的能量与1升93号汽油产生的能量大致相当;我市目前模拟的CNG销售起价3.4元计算,油气差价每升达到3.71元。出租车年耗油12250测算,年节约燃料费近4万元,成本节约数量巨大。“煤改气”锅炉方面,若气价按目前提供的2.2元/立方米测算,一个采暖 季收费价格可控制在28-38元/平方米之间;若利用分类起价调节,采暖供气价可降至1.8元/立方米以下,配合政府补贴,采暖收费价可控制在30元/平方米左右,与我市初步燃煤采暖收费目标价基本接近。

三、几点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考察,我们坚定地认为,张掖实施新区天然气集中供暖、“煤改气”、“油改气”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前景广阔,核心在成本、关键在决心,应该举全力推进。

1.坚定推进“气化张掖”的信心和决心。一是建议市委、市政府把“气化张掖”作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品味的重大战略举措来对待,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二是明确“气化张掖”的工作思路重点。主要是心无旁骛地推进“油改气”工程,旗臶鲜明地实施滨河新区全面气化工程,积极审慎地推进“煤改气”工程。三是在继续深入调查核算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统一思想,特别是要将“煤改气”的方案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四套班子联席会议等会议上认真研究,在研究讨论中分析利弊,在思想统一后实施决策。

2.全力推进“煤改气”工程。当前,推行“煤改气”具备良好的环境:一是我市城区集中供暖价格倒挂、供暖调价势在必行,其目标价格与天然气集中供热价格更趋接近;二是集中供热二期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行,迫切需要建设新的热源厂缓解 供暖压力;三是滨河新区正在加紧建设,集中供暖管网无法延伸,其它供暖方式成本相比较高,新建住宅供暖方式尚未确定,相比其它供暖方式,天然气供暖更具优势、将为首选;四是市区现有分散供暖300多万平方米无法接入大暖,部分锅炉已经老化和带病运行,环保压力较大,急需改造等。所有这些,都为天然气供暖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因此,我们建议,一是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建议对供暖问题较为突出的安兴小区、馨园小区先行实施“煤改气”试点。具体由市建设局牵头负责,甘州区政府、市规划局、张掖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等部门单位积极配合,抓紧予以实施;所需投资采取市区政府投一点、开发企业拿一点、居民用户担一点,多方筹措的方式解决;通过试点,采集“煤改气”的成本数据,研究制定“煤改气”的政策措施,探索“煤改气”的实现途径。二是尽快修订完善滨河新区以天然气采暖为主的供热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绿色生态的要求,及时修订完善滨河新区供热规划,确立以天然气采暖为主、多种节能环保方式采暖为辅、杜绝燃煤锅炉采暖的规划方向,加快中压主管网规划及建设力度,力求设施配套、不留遗憾。三是明确热力主管网无法辐射区域新建住宅小区的供热问题。建议新老城区一律停批新建燃煤锅炉,旧锅炉更新一律不准再上燃煤锅炉,动员业主尽量采用天然气供暖。四是研究制定“煤改气”的政策措施。借鉴外地经验,积极开拓创新,拿出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全力加快“煤 改气”进程。

3.建立完善“煤改气”的政策措施。一是充分借鉴外地经验做法,建立集中供热、物业管理、政府补贴、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降低推进阻力和管理成本;二是建立天然气价格调节基金,借鉴西宁市的成功做法,深入研究、主动沟通、审慎运作,建立天然气价格调节基金;以年用气6000万方为基础,向加气站征收每立方0.37元天然气价格调节基金,市财政按照1:2比例配套补贴,确保财政补助在2013年不超过1500万元,确保天然气价格调节不发生赤字。三是大力鼓励燃煤锅炉“煤改气”,参照西宁市、兰州市做法,市区财政共同为拆除燃煤锅炉每蒸吨补助5000元,调动“煤改气”的积极性。

4.加快“油改气”工程进度。一是切实加快汽车加气站母站的报批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开工建设;二是加快汽车加气站的选址建设步伐,坚持竞争原则,优先支持市城投集团参股加气母站建设、投资CNG加气站建设及辐射县区的LNG加气站建设,壮大城投实力,提高市政府在项目中的话语权;三是及早做好车辆“油改气”的准备工作,加大“油改气”装备安装项目的考察引进力度,确保所有拟改装车辆能够尽快用上节能环保、成本低廉的天然气新能源。

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情况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更是一项慢不得、拖不得的紧迫工程。我们坚定地认为,只要我们认识到位、思想统一,拿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滨河新区的魄力和勇气,天然气利用项目就一定会对“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游金张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气化张掖”目标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篇2:城市天然气利用项目考察报告

(草稿)

2010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达成协议,合作开展“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与试点项目”。根据合作协议和实施协议备忘录计划,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以下简称资环司)组织了以循环经济处调研员赵怀勇为团长、研究单位专家和试点城市相关人员等12人组成的赴日研修考察团。在资环司精心组织和科学技术部相关部门大力协助下,10月31日至11月13日,研修考察团在JICA安排下赴日围绕城市典型废弃物问题进行了研修培训和考察。现将这次研修考察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研修考察的背景与基本情况

自国发2005【22】号文件印发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六部门先后组织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各省市结合自身情况也在各自行政区域内组织了循环经济试点。在试点推动下,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典型废弃物产生总量增长较快,环境压力大,安全隐患多,利用方式粗放,价值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多数城市都尚未建立起安全高效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缺乏对城市废弃物进行全面收集、科学分类、高效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理的经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更好借鉴日本等循环经济发展较为先进国家的经验,同时也是落实中日两国政府首脑会谈关于加强循环经济合作的内容,国家发改委同JICA商定合作开展“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与试点项目”。项目计划为期4年3个月,主要是选定餐厨废弃物、包装废弃物和废旧轮胎三类城市典型废弃物,通过技术和人员合作,在贵阳市(餐厨废弃物和包装废弃物)、西宁市(餐厨废弃物和废旧轮胎)、青岛市(餐厨废弃物和废旧轮胎)和嘉兴市(餐厨废弃物和包装废弃物)开展循环利用体系试点,在此基础上,开展政策研究,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典型废弃物利用法律和政策体系提供建议。

根据协议安排,中方委派相关人员赴日本研修考察是中日合作的重要内容。本次研修考察团是中日双方签署协议后正式委派的第一批,主要是学习日本关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考察日本地方自治体固体废弃物管理工作,共享日本关于上述废弃物管理的立法经验和典型案例,深化对合作项目的理解,奠定下一步的工作基础。

根据日方JICA的安排,研修考察团在日期间研修主要在石川县(首府金泽市)、爱知县(首府名古屋市)和东京都地区展开。其中在石川县主要是学习日本的废弃物问题和循环型社会建设,重点是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学习考察金泽市资源垃圾分类、回收、集中体系,市民团体参与促进居民家庭利用餐厨废弃物堆肥,以及西部垃圾燃烧设施;学习考察石川县北部RDF制造中心以及羽咋市利用 RDF燃烧发电设施等。在爱知县,主要是学习了解名古屋市应对循环型社会挑战与垃圾减量化措施,重点是了解《名古屋垃圾紧急事态宣言》(1999)出台背景、分类回收政策措施、实施效果以及市民团体参与的作用;考察名古屋市内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和名古屋南阳垃圾焚烧设施与填埋设施,选择大型连锁超级市场APITA千代田桥店作为案例考察企业对食品和包装等废弃物的分类,考察中部食品废弃物饲料化工厂,以及新日铁名古屋炼铁厂利用焦炉协同处理废塑胶并将其资源化活动等。在东京都地区,主要是了解东京废弃物管理政策演变历史,考察通过垃圾填海建设而成的城南岛超级事业生态城(国内通常称之为静脉产业园),重点是学习考察两家企业分别利用食品废弃物生产饲料添加剂和生产沼气。同时,在东京都邻近的琦玉县学习考察了国分商会废旧轮胎收集、分类和加工情况,学习考察了太平洋水泥熊谷工厂协同处理废旧轮胎、包装等废弃物并将其能源化过程。研修考察结合地方政府宏观管理与企业微观实践,以实地学习考察为主,专家(企业)讲授为辅。在金泽市驻留期间,研修考察团还应日方要求参加了日本废弃物循环利用协会第21届年会,与日本、韩国专家交流各国废弃物处理现状、经验和技术进展,探讨了项目合作中的政策研究问题。

二、日本建设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城市废弃物包括餐厨废弃物、包装废弃物、废旧轮胎、园林废弃物、建筑垃圾等,是针对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快速扩张,在城市生活各领域中产生的各种固体废弃物的一种并不严格的统称。日本 国内也没有城市废弃物的称谓,按照日本《废弃物处理法》,废弃物通常分为产业废弃物和一般废弃物,前者通常是指工业企业产生或需要按照工业处理方法处理的废弃物,后者可分为家庭废弃物和企业一般废弃物,是指居民和企业产生的普通废弃物。对应地,在我国城市废弃物中的餐厨废弃物和包装废弃物属于一般废弃物,而废旧轮胎,无论是产自居民家庭、工商企业和工矿企业,均属于产业废弃物的范畴。日本对上述各类废弃物均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循环利用体系。

一是与时俱进,由简入繁,逐步推进建立和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体系。日本早在1963年即确立了可燃垃圾全部焚烧的方针,第1次制定了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5年规划,并于1970年修订了废弃物处理法,但这些措施并未能推动建立起完善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相反,直到20世纪90年初,日本提出建设循环型社会,相继制定或修订了诸如《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废弃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和《汽车再生利用法》等,日本才逐步形成完善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体系。在立法之后,日本各地多数都是从90年代末期开始推动废弃物分类工作。研修团考察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和企业,大部分都是2000年之后建立起来的。

因此,从历史上看,日本城市废弃物管理延用了一种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路径和和模式。这一方面是由于废弃物产生量是随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扩张而增长,客观上符合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顺序;另一方面,从单一的环境视角出发推动废弃物处理,到转变为从 环境和资源双重视角出发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既反映了人们对垃圾和废弃物关系的认识变化,更重要的是,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居民支付能力提升为前提基础。例如,据日方专家介绍,20世纪70年代,居民家庭产生的塑料瓶、废旧轮胎等,通常也都是集中起来用于出售,并不是直接丢弃或象当今这样需要支付处理费后才能适当处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推动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时,无论是立法还是实施,都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例如,城市垃圾最初只分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前者可用于焚烧发电,后者则只能填埋。后来又进一步区分为资源性垃圾。目前的废弃物分类则主要是在可燃垃圾和资源性垃圾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法1995年制定,1997年只针对瓶、罐、塑料瓶等部分实施,2000年则针对纸制容器包装、塑料制容器包装等全面实施。2006年即对该法进行了修订,增加并部分实施惩罚措施,2007年开始实施排放限制措施,2008年全面实施事业者向市町村付费制度,并延用至今。

由简入繁,不断细化,逐步完善,推动普及,保证了法律易于得到遵守和执行。例如,《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允许各地方自治体制定和执行不同类型的分类,这使得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容量不同的各地可以发挥较大的自主性。据统计,2002年,日本对纸制容器包装分类的市町村不足20%,到2006年提高到约35%。总体上,城市垃圾分类也是如此。例如,1998年,只有311个市町村的垃圾分类超过 10种,最多只有15种,而到2006年,分类超过 10种(不包括10种)的市町村高达1085个,其中有16个市町村对垃圾分类超过26种以上。

二是结合责任分担制和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利益相关者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实施全流程链条式管理。根据相关法令,废弃物处理实行市町村和排放者的责任分担制。除制定一般废弃物处理计划外,市町村对区域废弃物负有处理责任,可以设臵政令指定一般废弃物处理设施,需以直营或委托业者形式处理家庭排放的废弃物,包括收集、运输和中间处理业务等,以许可形式许可业者处理企业系统的一般废弃物。家庭排放者的责任是,需对其排放的一般废弃物分类,在市町村指定时间和地点免费排放。在非制定时间内排放需要付费。家庭排放的如家具、家用电器等难以收集运输的特殊废弃物,需要缴纳一定的处理费委托具备许可资格者回收处理。企业排放者不仅需要对其排放的一般废弃物分类,并需要自行收集、运输或委托具备许可资格者回收和处理,并根据废弃物类型和数量支付相应费用。因此,家庭和企业排放者分担废弃物处理责任是在流通和消费阶段减少废弃物产生的重要手段。

日本废弃物循环利用利用体系还扩展延伸到生产环节,其途径是实施延伸生产者责任制(EPR),要求生产者对其产品废弃物后的环境管理承担责任,通过将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促进产品消费后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再生利用。例如,《包装容器再生利用法》规定,生产者不仅要在其生产的包装容器上印刷包装分 类标志,以便于后续分类、回收和处理,同时容器企业还应按照其生产量向再生利用协会支付容器再商品化的委托费用。据统计,2008年,共有71329个企业支付了大约400亿日元,其中塑料制容器包装企业支付的委托费用最高,约为371.1亿日元。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包括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中间处理和最终处理等一系列环节,涉及生产企业、再生利用协会、市町村(地方政府)、排放者(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再商品化企业、中间处理企业和最终处理企业等。责任分担制和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将这些利益相关者按照流程组织成了一个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的链条,这也为监管者实施全流程链条式管理提供了可能。以东京都为例,环境局提供五联或七联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流程单,从排放者到收集、运输、中间处理和最终处理等环节,废弃物每经历一个环节,责任业者都需要填写一张流程单,从而以可追踪和究责的方式确保废弃物的适当排放、合理利用和处臵。

三是分门别类,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和处理方法,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一般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性质不同,循环利用体系自然有所不同。家庭和企业是两类不同的废弃物排放者。在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时也必须考虑其差异性,区别对待。考察发现,即使具体到不同种类的废弃物,日本在建立循环利用体系也非常注重针对性。

对于餐厨废弃物,《食品再生利用法》明确指出浪费食品不仅不道德,而且违法。对家庭排放的食品类废弃物,通常要按照可燃和不可 燃进行分类,按所在市町村规定时间和地点分类排放,集中在一起。在非规定时间内,则需要自行运输到垃圾集中站分类排放。地方自治体环境部门通常在规定时间统一分类回收,运输到最终处理部门或企业,分别焚烧或填埋处理。一些地区如名古屋等,正在兴起鼓励、引导居民家庭堆肥的趋势,以减少排放。企业系统如超市、餐厅等排放的食品类废弃物,分类后委托取得许可资格的企业运输到具备许可资格的处理企业。排放企业与运输、处理企业协商,向后者支付相应的处理费用。处理方式通常有三种:堆肥、饲料化和能源化。考察的名古屋市和东京都包括饲料化,通常先经过送料、粉碎、分选、预热、减压加热脱水和干燥、固油分离等环节。含油部分在沉淀池中经沉淀和精油工序去除固体物返回设施再利用,或提供给生物柴油厂和肥皂厂作原料。固体部分通过压榨分离杂物、冷却和包装,作为饲料添加剂供给饲养企业。蒸发水经过冷凝器凝集,连同压榨水废水,进一步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进行灭菌和处理,达到下水道排放标准后排放到公共下水道。为保护环境,处理过程中的高浓度臭气实施密封和抽吸,在臭气燃烧炉内连续高温燃烧(700℃-800℃),低浓度臭气则用药液冲洗(酸冲洗和碱+次氯酸钾二次冲洗),坚持不外排。

餐厨废弃物能源化主要是利用其生物质能的属性,二次破碎分离杂物后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以沼气为能源建设热电联产工程,热可循环返回为沼气池保温,以提高产气效率。电力40%自用,60%出售给电力公司。沼液和沼渣以污水形式进一步处理,达标后排入公共下水道。能源化对食品废弃物质量要求较高,企业单位对食品废弃物 的分类奠定了较好基础。以考察的东京都生物质能公司为例,共建设4000 m3沼气池,日处理能力130吨,但日产沼气1.5-1.6万m3,产气效率非常高。

对于包装容器类废弃物,家庭排放的容积约占60%,重量约占20%。家庭对废弃物分类后,同样要按市町村规定时间和地点送到垃圾站免费排放。地方自治体环境部门统一分类收集保管。企业产生的包装容器类废弃物,分类后直接或委托企业运输到取得许可资格的企业,是否需要支付运输和处理费用,根据废弃物性质协商决定。对于玻璃和金属等包装容器,通常由辖区指定或许可企业进行资源化的再生利用处理。容器类废弃物的再商品化,由再生利用协会从生产商预付的处理费用中支付。塑料类废弃物,分类可作为塑料制品材料或再次使用泡沫聚苯乙烯的,如塑料容器和较大包装等,通过物理循环直接处理作为原料使用。其他则以化学循环方式作为燃料使用,如供给钢铁企业替代焦炭使用,供给水泥企业替代原料和燃料使用等。由于日本法律规定废弃物应尽可能在自治体境内处理,废弃物产生量较大但缺乏协调处理企业的自治体,如金泽市、名古屋市等,通常建设有垃圾焚烧发电厂。废弃物产生量较小的自治体,如石川县境内多个市町村,则采取协作方式,各自先运输到获得许可的企业加工成可燃固形燃料(RDF),然后再将各工厂生产的RDF集中到以RDF为燃料的发电厂。焚烧灰渣或送给建材企业,或填埋。直接焚烧发电或先加工成RDF,通常需要先经历磁选、风选、破碎等环节,焚烧环节视具体技术略有不同,但控制二恶英和大气环境质量都是重点。对于废旧轮胎,由于属于产业废弃物,消费者个人和企业都不得随意排放。个人可在购买轮胎时付费给轮胎销售或汽车维修企业委托处理。市町村通常会在年末指定免费排放日,供市民在制定地点免费排放,以便于集中回收。企业自有废旧轮胎与上述途径回收轮胎,集中由中间业者回收,或直接交给处理企业。废旧轮胎主要有三种用途:分类后少部分经检测部分质量较好的旧轮胎出口到国外;一部分切割、粉碎成颗粒,作为建材原料生产橡塑地板、跑道等;大部分提供给钢铁、水泥等企业作为燃料。作为原料或燃料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决定是否切割,以及切割成不同规格的橡胶块。切割加工过程是借助机械的物理过程,根据需要可预先抽取轮胎中的钢丝或其他夹杂物。日本国内不允许使用翻新轮胎,不使用废旧轮胎生产再生胶粉,这是与我国非常大的一个区别。

四是立法引导,统筹规划,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在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方面,中央和地方角色和责任不同。根据日本政治体制,日本国家最重要的责任是立法,负责制定废弃物处理的基本方针、处理标准、设施标准和委托标准等。在其指引下,都(道府县)和地方自治体统筹规划,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废弃物处理计划,受理并许可处理设施建设和指导,以及监督排放单位业务处理。

在立法引导下,各级政府对废弃物管理的责任更加简单明晰,更多的市场机制被引入,也促成了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废弃物管理逐步过渡到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例如,《容器包 装再生利用法》明确改变了市町村单独承担容器包装废弃物处臵义务。目前除家庭排放的一般废弃物由地方自治体环境部门直接统一分类收集、运输和保管外,企业排放的一般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基本全部由企业分类,自主委托获得许可资格的企业运输和处理,并由排放企业向受托企业支付运输费和处理费。

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中,实施责任分担制和延伸生产者责任制是引入市场机制的重要条件。“谁污染,谁负责”,排放者付费既有助于废弃物减量化,同时也确保收集、运输和其他中间处理业者获得生存空间,降低最终处理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增强市场力量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愿。落实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再生利用协会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据统计,2008年,协会向再商品化企业转移支付处理费约为397亿日元,成为废弃物再商品化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单纯依靠责任分担制和延伸生产者责任制难以确保市场机制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中的有效运行。因此,政府采取措施激励企业从事具有正外部性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事业至关重要。地方自治体通常采用委托、招标、特许和批准许可等多种方式,引入企业从事废弃物收集、运输和中间处理,或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中央政府通常对许可建设的废弃物处理设施给予约1/3的费用补助,帮助企业降低进入门槛,缩短投资回收期。但政府部门通常并不按照废弃物处理量给企业提供补贴,或其他税收优惠。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市场机制在废弃物循环利用中的主导地位。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日本废弃物管理和循环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日本期间,研修考察团成员无不为日本街道的清洁和环境的优美所感叹,废弃物循环利用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以考察的名古屋市为例,1998年垃圾处理量为99.7万吨,填埋量约26万吨。发布《垃圾紧急事态宣言》①后,到2006年,垃圾处理量和填埋量分别只有约68万吨和10万吨,分别下降约3成和6成。据统计,2000-2006年,日本年垃圾总排放量由5483万吨逐步减少到5204万吨,约减少5.36%,再生利用率则由14.3%提升到19.6%。

具体到城市典型废弃物方面,2002年餐饮业、食品零售业、食品批发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品工业总的食品废弃物再生利用率分别只有13%、25%、36%、66%和40%,而到2007年,上述行业食品废弃物再生利用率分别提高到22%、35%、62%、81%和54%。包装容器废弃物方面,截止2006年末,玻璃和铝罐再生利用率分别达到94.5%和90.9%,塑料瓶回收率(含事业单位)达到66.3%。废旧轮胎回收率近年基本稳定在89%左右。

三、日本建设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主要特点和重要经验

综合对日本各地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考察,日本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一些特点和经验也同样值得我国研究和借鉴。这些特点和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强调”。

一是强调分类。研修考察团接触的日本环境部门官员、专家、普 ① 1998年,按照当时的填埋量,名古屋市当时唯一的垃圾填埋场2年后即将填埋,市政府将一处候鸟栖息地建设为垃圾填埋场的计划遭到市民团体反对。名古屋市长发布《垃圾紧急事态宣言》,引发市民参与讨论,开始废弃物分类,全力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因此,发布《垃圾紧急事态宣言》成为名古屋环境管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中的一个转折点和标志性事件。通市民和企业,都在不断强调废弃物分类。不仅普通家庭要设臵多个垃圾桶,进行分类。考察的超级市场APITA千代田桥店将废弃物分为19个大类,其中食品废弃物又分为6个小类,可见分类之细致。分类也不仅仅是体现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还包括排放者的分类投放,环境部门或中间业者的分类回收运输、保管,处理前通常也要采用技术或人工手段再进行细致的分选。名古屋市概括成功经验时总结有两条,其一是实施分类革命(1998-2001),其二是分类文化扎根(2002-2006)。进一步发扬名古屋市里扎根的分类文化,实现彻底分类,是名古屋市第4次垃圾处理计划(2008-2020)的基本方针之一。今后《食品再生利用法》和《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的发展方向之一都是推进更细致的分类。分类是减量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废弃物的资源价值,降低循环利用和处理成本,吸引企业介入。因此,分类既是日本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成功的基础,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二是强调资源化。从“垃圾”概念到“废弃物”概念,反映了日本社会意识观念的深刻转变,不仅仅是民族素质高低的问题,而是“废弃物是资源”的观念在日本已深入人心。分类是手段,资源化是目的。对分类的强调也反映出对废弃物资源价值的重视。从分类到最终处理,日本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高度重视任何一点可利用的资源。填埋是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最后一个环节,近年日本垃圾最终处臵量和填埋量逐步减少,反映出废弃物中的资源价值越来越得到更多的发掘。例如,按照当年填埋量估算,1996年日本国内一般废 弃物最终填埋场剩余年限只有9.9年,由于从废弃物中利用的资源不断增加,年最终填埋量逐步减少,到2005年,原油填埋场剩余年限延长到14.8年。名古屋市的例子更为典型,原有唯一填埋场预计2年左右就会填埋是《垃圾紧急事态宣言》发布时的一个重要背景和原因,由于此后大力推动分类、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不燃物填埋量从1998年的12万吨逐步下降到2009年的1万吨,垃圾填埋量大幅减少,目前估计该填埋场剩余年限仍超过5年。

三是强调教育。通过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动循环型社会建设,日本的努力不过10多年的时间,但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日趋完善,并取得今天的显著成就,通过教育强化民众认知,提高民众素养,也是重要的一环。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缺乏。日本在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时,恰当、有效地利用了国民关于日本资源稀缺的心理。这仅是强调教育的一个侧面。在日本机场、火车站、宾馆和饭店,都有许多关于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宣传材料,餐厅也有类似的宣传招贴画,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引导、帮助外来者对废弃物合理分类和投放。各地方自治体编印教育读物,学龄儿童从小要在校学习废弃物循环利用知识。通常从小学4年级开始,学校要组织学生到废弃物处理设施参观见习。废弃物处理设施如垃圾焚烧发电厂、填埋场等,同时都是重要的教育场所,不仅宣传、教育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展示小学生写的见习感想。一些地方还设有垃圾分类日。通过持续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日本年轻的一代不仅对废弃物有了正确的认知,也在影响着他们的行动,促进了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成功 和可持续运作。

四是强调市民参与。各城市自治体在制定环境相关法律、计划时,或者是在许可建造废弃物处理设施时,都需要邀请市民广泛参与,而不仅仅是征求意见。只有市民参与制定的法律和计划,市民才有意愿遵守和执行,才是具有可操作性法律和计划。根据法律,市民可以申请组成类似于非政府组织的市民自治体,宣传、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知识和家庭简单易行的再利用、资源化方法,或者是直接开展废弃物回收。市町村则给予一定的补助,免征一切税收。志愿者也可以参与市民自治体活动。在日本,尽管家庭排放的废弃物占比不到27%,但普遍认为,市民参与是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成功的关键。以名古屋为例,市民反对导致新建垃圾填埋场的计划取消,市民参与促成了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活动。2000年6-7月,环境部门共召开了2300次说明会,约21万市民参加,约占名古屋市人口的9.3%。在名古屋市实现2年内减少垃圾20%、20万吨垃圾量预期目标的过程中,市民参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是强调环境管理。日本废弃物管理理念先后经历了从公共卫生、传染病预防向环境保护,再到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并重的转变。目前,日本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尽管强调资源化,但并没有放弃或放松环境保护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总体上来看,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是开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双重目的。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中强调环境标准主要有三类手段:一是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包括投 放地点环境保护标准和最终处臵的排放标准等。废弃物循环利用要平衡其技术经济的合理性,最终必然要产生少量无法利用的垃圾,填埋或向空气、水系统中排放。日本新建的废弃物处理设施,执行比国家或地方标准更为严厉的环境排放标准。二是资格许可制。从事废弃物收集、运输、加工处理的企业、设施、重要工具如车辆等,均需向环境部门申请准入资格,获得许可方可投入建设或运营。三是全流程链条式管理。环境部门不仅便于实施可追溯的全过程监管,也便于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四、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启示和建议

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循环经济工作力度,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社会废弃物回收体系,建立了若干静脉产业园区,促进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不仅减少了数10亿吨的废弃物排放,还为经济建设提供了40多亿吨的再生资源,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很多。尤其是,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扩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不断提升消费水平,城市人均和总的生活废弃物排放量都将呈增加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重心日趋转向实现“包容性增长”,既要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也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营造和维持良好城市环境的愿望更加强烈,加快完善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压力空前加大。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对完善、高效的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相 比,我国的差距还很大,而且几乎是全面的,学习、借鉴日本等的经验,不仅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也格外重要。

首先,理顺城市典型废弃物管理体制。城市废弃物类型多样,由于涉及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诸多领域,既有建设部门管理,也有环境部门、环卫部门、卫生部门甚至城管部门在管理,商务、工商、发改委和公安等部门也在部分环节负有管理责任。不仅各城市管理体制不一,针对同一种废弃物,同一城市通常也有多个部门在管理。这是与日本由环保部门统一负责废弃物管理很大的一个不同。要建立以城市为主体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必须结合城市实情,针对不同类型废弃物,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不同管理部门的权责。

其次,坚持立足国情,立足可操作性,加快完善我国现有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学习借鉴不是全盘照搬,必须把国情和可操作性作为建立我国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一是要加快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出台废弃物循环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城乡二元化、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尚不具备立即出台统一的典型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法规并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实施的条件。制定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法规必须考虑地区、废弃物类型的差异性。目前选择具备一定基础的城市,选择典型废弃物开展试点,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再制定全国性政策、法律法规的总体思路是恰当的。今后应加快试点,扩大试点面,尽可能覆盖我国东、中、西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规模城市,鼓励各地探索不同的模式,以便于更好总结经验和规律。二是分区域、分重点、分阶段灵活推广实施。此外,由于城市废弃物类型多样,不同城市环境容量不同,阶段性经济发展任务不同,除废弃物处理标准、环境排放标准和再生产品质量标准等应具有强制性外,其他全国性政策、法律法规应具有一定的弹性,或采用建议标准,给予实施城市适当自主性。今后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等条件,选定大中型城市,选择若干种典型废弃物,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分阶段推广实施已出台法律法规。例如,对餐厨废弃物,初期可选择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批发和零售企业,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然后再根据时机扩大到宾馆和大中型饭店等。对包装废弃物,初期可选择纸、塑料(瓶、包装袋)、金属等几种类型,分类不易过细,以降低执行成本。

三是在充分尊重现有社会废弃物回收渠道的基础上,探索加快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我国现有城市废弃物收集、分类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游击队”与城市建设或环卫部门相互结合的生活垃圾收集队伍,前者收集、分拣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废弃物,后者从事居民生活垃圾清运和处理。在劳动力成本较低情况下,无论是从就业还是提高资源利用率角度,这一回收模式都是十分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各地也逐步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垃圾产业链”。由于居民或企事业单位等废弃物排放者可以从出售废弃物中获得经济收益,短期内我国很难过渡到类似日本的“谁污染、谁付费”模式,在城市就业压力仍很大的情况下,至少在现阶段,建立和完善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必须充分考虑现有的社会废弃物回收渠道,以尊重 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工作权。建议针对不同类型废弃物采取不同措施,对于包装废弃物,逐步推广回收、运输许可制,引导“游击队”联合走向正规经营、企业化经营。对于餐厨废弃物,由于涉及食品安全和加工处理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应采用回收、运输特许或许可制,加强排放和回收、运输环节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回收、运输活动。

第三,围绕减量化和资源化,针对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资源化是日本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与日本不同,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结构具有较强刚性,需求结构以物质产品为主导,经济增长对物质消耗强度高、污染排放强大的产品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要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不仅要大力促进废弃物资源化,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同时还需要从源头入手,实现生产和生活环节的物质消耗减量化,减少废弃物产生,从而降低废弃物收集、运输、分类处理、再生制造等各个环节的二次资源和能源消耗。因此,今后应围绕减量化和资源化,把补全现有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

一是要尽快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税收体系建设步伐,提高原始资源消耗成本,提升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比较利益,促进企业降低资源消耗。

二是加快制定合适的废弃物分类标准。分类是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国情和各城市具体情况,加快出台包装容器和轮胎分类标准,实现“有法可依”,推动废弃物分类回收、运输。

三是加快研究建立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实施延伸生产者责任制 度,既可以促进企业实施生态设计,促进废旧产品的再利用,降低废旧产品资源化成本,同时还可以通过弥补废弃物处理企业收益,引导更多企业提高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并提高再生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是强化废弃物处理市场准入、技术和环境标准。在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高的背后,废弃物处理方式简单,产品质量不高,二次污染严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通过强化处理企业的市场准入,处理技术和环境标准,加强处理环境监督,抬高废弃物处理企业进入门槛,促进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减少二次污染。

五是着力推动降低城市生活废弃物填埋量。我国各城市生活废弃物最终处理率高,最终填埋量大。填埋场建设环境质量要求高,潜在风险大,不少城市垃圾填埋场还面临剩余年限不足的问题。随着城市生活垃圾热值不断提高,今后应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推动在分类基础上,促进生活垃圾的能源化利用,包括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推动冶金、水泥建材等企业协同处理等,努力降低填埋量。

六是研究财税支持企业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目前我国多数城市都是主要以财政支持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对餐厨废弃物处理采用特许方式,对其他废弃物回收、运输、中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企业或经济活动,财税支持形式不一。小的民营企业基本很难获得财税支持。中央财政和税收政策主要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制造和少数开展废弃物回收、加工的试点企业或园区。现阶段我国还难以仅由中央财政给予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改建资金补助不同,但也应梳理财税支持企业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环节,降低企业进入的交易成本,并 实现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企业的平等国民待遇。

七是加快推进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合理布局。国内市场是无国界的,废弃物跨界转移基本上是没有任何约束。与日本地方自治体应在本行政区境内处理废弃物不同,目前我国不可能在限制废弃物的跨界处理。静脉产业园不仅有利于监管,也有利于共享环境基础设施,降低废物处理成本。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现有静脉产业园布局,按照生态设计、企业入园的基本方针,合理规划、布局废弃物处理设施,集中发展静脉产业园,避免废弃物处理企业四处布点,遍地开花。

篇3:城市天然气利用项目考察报告

1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经济属性分析

城市雨水系统复杂庞大,不同功能的项目其经济属性也不尽相同,而且城市雨水控制利用工程措施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属性及多重经济属性(如低势绿地往往具有污染控制、调节排放、下渗减排及景观生态等多重功能)。目前常见的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包括雨水集蓄回用项目、雨水调节排放项目、雨水下渗减排项目、雨水污染控制项目、防洪排涝项目、景观生态项目及多功能复合型雨水项目等,项目的具体工程措施更加纷繁复杂。笔者以公共物品理论和项目区分理论为基础对几类典型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经济属性、投资主体及融资模式进行分析。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以消费的非竞争性及受益的非排他性为依据,可以将城市建设中的不同项目区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2,3]。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共同消费、外部效益显著,主要以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供给,城市道路及其开放空间区域建造的雨水污染控制项目、防洪排涝项目、雨水滞留减排项目及景观生态项目等即属于此类。私人物品的特征为单独消费,排他性强,供给方式主要为市场供给,建筑单体用户的雨水集蓄回用及景观项目即属此类。准公共物品的特征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供给方式多为政府扶持、市场供给,在雨水项目中表现为企事业单位及居住小区的各种雨水控制利用项目。

根据项目区分理论,以项目有无收费机制(资金流入)为依据将项目区分为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根据项目的经济属性以确定项目的投资主体、运作模式、融资渠道及融资偏好。雨水控制利用项目中基本没有纯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附带部分公益性,有一定的资金流入,但因政策及收费机制不到位等因素,无法完全回收其投资成本,需要政府政策上予以支持、财政上予以补贴。在雨水控制利用项目中主要表现为以收集回用为主要目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收费公园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等。非经营性项目无资金流入,以获得社会效益及景观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在雨水控制利用项目中主要表现为城市防洪排涝项目、污染控制项目、雨水调节排放项目、雨水下渗减排项目以及生态景观为主要目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等。表1给出了常见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经济属性和投资主体。

2 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投融资机制分析

目前我国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长期面临投资不足、资金使用效率偏低等问题。投资不足不仅表现在投资总量不足,更表现为市场投资金额的严重不足;资金使用效率偏低主要是指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如何根据不同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经济属性,合理确定其投资主体及融资机制,是增加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资金来源及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所在。

2.1 投融资主体分析

根据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经济属性的不同,投融资主体可以是政府、企业及个人等,有时也会出现复合式投资主体。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大都具有多功能属性,其产权及受益群体目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其投资主体确定较为困难。

雨水控制项目中的以防洪排涝、下渗减排、污染控制、生态景观等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其投资主体通常是政府。此类项目正外部性较强,一般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财务收益或收益很低,且投资较大、回收期长、回报率低,以获得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等为主要目标。因为此类项目通常无收益机制或收益机制不完善,资金来源难以对象化,市场投资者一般不愿投资此类项目,但生态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又离不开此类项目作为核心支撑,因此政府必须承担此类项目的投资和供给。政府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一般有3种: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目前相较于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巨大的资金投入需求,政府财政投资始终有杯水车薪之憾,因此必须调动市场对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投资的积极性。

雨水控制利用项目中以雨水集蓄回用、景观生态等为主要目的的项目,有时会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市场风险小。虽然项目收益不足以补偿其投入成本,但只要政府给予适当支持补贴,其投资主体可以以企业为主。社区及企事业单位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在其衍生资源增值(如地价升值等)足以补贴其投资的情况下,或政府捆绑开发的项目,其投资主体也可以是企业。社区内的雨水排除系统、下渗减排、集蓄回用等项目,其建设资金来源通常是建设单位自筹等;单体住户的以雨水集蓄回用、景观生态为主要目的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等,其投资主体通常是个人。

2.2 投融资结构及偏好分析

目前我国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中,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银行信贷及政府财政投入等,社会直接融资较少,投融资结构较不合理。为满足日益高涨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投资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加快完善项目投融资结构,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样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进程。

以污染控制、防洪排涝及景观生态等为主要目标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规模较大,利润率较低,其资金来源通常是政府支出及银行贷款,其中政府支出中通常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及政府债券融资,尤其是依靠发行国债。此类项目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及债券融资等间接融资比例较大,股权及基金等直接融资所占比例较小。但随着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资金需求日益扩大,政府财政支出渐渐不足;而且随着银行商业化运作的强化,其对贷款的风险度和盈利性的要求必然日益提高,低收益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贷款难度将日益加大。因此,对此类项目,应加强城投公司的股权直接融资,合理制定项目收益机制,吸引市场主体对其进行投资。

以雨水集蓄回用为主要目标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其建设资金通常以自筹为主,其他渠道经费(政府补贴等)为辅[4]。该类项目一般规模不是很大,有一定的经济收益或项目衍生资源对开发者有较大吸引力。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自身财富积累、股权融资及项目衍生资源出售等,由于此类项目具有公益性及社会性,建设单位还可向政府部门申请一定的资金支持或税费减免。对于此类雨水工程项目,应不断完善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结构,政府制定合理的支持及补贴政策,完善收费机制及项目衍生资源产权制度,调动市场投资积极性。

3 雨水控制利用项目融资模式探讨

根据不同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特点,设计各自的投融资结构及模式。其结构框架包含2个部分[5]:一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资金渠道优化和拓宽,包括申请政府国债及专项资金、增加财政投入、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争取发行市政债券及地方专项资金等;二是引导吸收市场资金共同参与投资,包括资本市场的融资及吸引个人及外资的直接投资等。下面将重点探讨政府财政融资模式、银行贷款模式、资本市场融资模式、经营资源融资模式和民营资本及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等融资模式。

3.1 政府财政融资模式

对于经营性较弱、公共物品性较强的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由于其没有营利机制或营利机制较弱、公益性较强,项目投资主体通常只有政府。此类项目一般包括:城市防洪排涝项目、污染控制项目、滞蓄减排项目、雨水排除项目等。政府作为此类项目的投资主体,其资金来源通常包括政府预算内支出和政策性收费等[6]。

3.1.1 政府预算内支出

政府预算内支出包括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两项资金”(城市建设维护费和公用事业附加费)及地方财政拨款等三部分。2008年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相继投入4万亿资金以扩大内需,其投资重点是民营资本涉及较少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等。当前形势下,应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积极向国家争取项目和资金,扩大对雨水项目资金支持。城市建设维护费和公用事业附加是城市维护建设的专项资金,也可作为雨水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也是城市雨水工程项目的重要来源。尽管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雨水利用控制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但政府预算支出占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投资比例依然呈下降趋势。

3.1.2 政策性收费

政策性收费包括城市建设配套费、增容费、防洪费、市政设施有偿使用费、超标排污费和城市水资源费以及其他各种收费。李俊奇等[7]通过借鉴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探讨了征收城市雨水排放费的可能性及方法,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城市雨水排放费将逐步得到落实。目前我国排污费的税费征收面较窄、标准偏低,并且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随着国家收费机制等政策的完善,该类税费筹集的资金量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建议依据单位所拥有的不透水面积、所排放雨水的污染物当量及当地降雨情况等改革现有防洪费、市政设施有偿使用费等雨水政策性收费,并适当提高税收额度及税收比例。

3.2 银行贷款模式

银行贷款包括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及国外金融机构贷款等。对于大型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如城市防洪排涝工程、雨水排水系统、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型雨水调蓄工程、雨水下渗减排等生态工程等,银行贷款是其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之一。特别是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融资,更加符合大型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资金需求特点,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但随着银行经营体制的转变,其运营的商业性越来越强,对贷款的风险度和赢利性的要求必然日益提高。将贷款投放于建设周期较长、资金规模较大、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大型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将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对于政府为投资主体的雨水工程项目,可以以政府信用为项目作担保,争取商业银行贷款;对于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雨水控制利用工程项目,应当以项目的外部性及公益性为依据,尽量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世界银行等国内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长期优惠贷款。

3.3 资本市场融资模式

资本市场是指一年以上筹措和运用资本的中长期资金市场,包括债权市场、股权市场及基金市场,是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融资的重要方式。资本市场融资能够有效缓解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投资主体资金短缺的局面,释放民间资金活力,是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的较好选择。资本市场融资方式较多,无论是以政府还是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无论是公共物品属性还是准公共物品属性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都可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供给。

3.3.1 债权市场融资

长期以来, 我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治理过程中所需资金除政府划拨外,更多依靠债权形式融资,尤其是依靠发行国债,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也是如此。债权融资模式具有集中性和可控性的特点,但是也容易造成地方过多依赖中央的问题,不能充分体现市场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而在国际上通行的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方式——市政债券及地方专项基金,目前在我国受《预算法》等法律限制而不能发行,而代行的是通过企业债券的形式变相发行市政债券。由于目前我国缺乏中央与地方协调发展、分工负责的投融资机制,加之地方商业融资手段缺乏,这就造成了目前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面临融资低效的困境,其根本出路在于最终实现市政债券的发行[5]。

企业债券是企业凭借自身的信誉和经营业绩发行的一种融资债券,相对于银行贷款及国债融资等融资方式,企业债券融资更为主动、成本更低。作为大型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投资主体的企业,一般是带有很强政府背景的城市投资公司及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企业规模较大,信誉度较高,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大都具备发行企业债券的资质。在目前市政债券制度尚未建立的条件下,企业债券是雨水控制利用项目融资行之有效的、较为现实的融资渠道[8]。

3.3.2 股权市场融资

股权融资对于城市雨水系统产业及雨水项目投资企业的发展都有着特殊的激励和推动作用。利用股权市场融资,积极推动自身达到上市条件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公司或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投资主体企业上市融资;利用投融资主体借壳上市进行融资,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进入雨水工程项目投资领域,能大量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股权融资具有融资的直接性、资金来源的分散性、融资者自主性的特点,有利于集中社会闲散资金进入雨水工程项目,扩宽雨水工程项目的融资渠道。股权融资模式,对于优化雨水控制利用项目资金渠道、推动项目开发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公司结构、提高企业及项目运营效率、加速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技术进步和扩充企业规模都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9]。

3.3.3 基金市场融资

投资基金是一种典型的市场行为的资本运营方式,将与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相关的环保投资专项基金及污染治理专项基金等交由相关的城投公司运作,形成一种高级形态的中长期专业化融资工具。截至2012年底,国内住户存款余额已经超过40万亿元,为基金筹资准备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投资基金和投资债券、股票一样,能为民间资金寻求投资增值渠道,将众多社会闲散资金集合起来形成一定投资规模和实力的资金组合,缓解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投融资之间的供需矛盾,实现居民、雨水项目和金融机构“三赢”。另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投资资金(如养老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等)充实到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中来,带动各项投资基金的升值。

3.4 经营资源融资模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是企业投资的最大动机,这就决定了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商业融资必须是以实现企业的盈利为前提,因此需要依托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资产优势,依靠对土地、现有公共设施经营权及所有权等公共资产的运作,发挥商业融资在雨水项目建设领域的作用。

3.4.1 土地出让转让收入

自1987我国建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土地出让转让金一直是我国地方政府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大多数城市使用土地出让收入弥补各项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有效解决了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随后又出现了土地开发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模式: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再拍卖已升值的土地用于其他城市建设,形成了城市建设与土地经营的良性循环[10]。近年来,在太原、深圳、武汉等城市出现了一种土地捆绑开发模式,即将非经营或准经营项目同周边土地捆绑运作,以增强收益能力。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可积极争取政府土地转让资金支持,并借鉴捆绑开发模式,将经营程度低的雨水项目捆绑于经营性强的土地开发项目中,由企业共同投资建设。

3.4.2 经营权转让收入

经营权有偿转让是以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为担保条件的一种融资模式,主要应用于现金流稳定的污水厂、净水厂、道路、桥梁、电厂、机场等大规模的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存量资产经营权转让是将过去由政府垄断经营的已经建成的国有资产投放市场,通过对存量资产经营权的转让,分离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对国有存量资产的盘活,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用于投资非经营性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常用模式有TOT模式等。对目前国内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有独立经营权的极少。但随着新型雨水设施的不断发展,运行维护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将逐步提高,必然会涌现许多专业化运营公司。因此,建设单位可将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运行管理专门委托给专业化公司进行经营。转让有一定经营性的城市雨水工程项目未来的经营权,引导投资者参与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投资建设。此举对政府而言,能够解决雨水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减轻财政压力;对投资者而言,增加了一种投资的渠道,是进入城市建设投资的一种途径,常用模式有BT模式、BOT模式及PPP模式等。目前,深圳等城市已完成了多个用BT模式建设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

3.4.3 经营无形资产收入

城市无形资产包括冠名权、保洁权、广告分布权和使用权、地下管道经营权、公交线路经营权、出租车经营权等。近年来,在城市经营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有偿竞买的办法,出让城市道路、广场、绿地、路灯、桥梁、停车场的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等,取得收入再投资于城市建设[10]。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中,可根据不同雨水设施的可经营程度,出售可经营雨水工程项目的收费权及准经营及非经营雨水工程项目的冠名权、广告权等以获得一定的资金。

3.5 民营资本及外商直接投资模式

对于以雨水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有一定经营性的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在政府合理制定支持及补贴政策情况下,可积极推向市场,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对于示范性的雨水项目,应积极吸收国内外及国际非盈利机构投资。随着我国环境设施的收费机制及价格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雨水控制利用排放收费制度、排污权交易、污染赔偿及罚款等机制必将出台;环境税、防洪费等税费制度必将日益完善,雨水项目的可经营性将日益增强,民营资本投资也将成为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

4 各种融资模式应用前景及对策

目前政府财政融资模式、银行贷款模式及资本市场债券融资模式应用较为普遍,市场化融资中的股权融资及基金市场融资、经营资源融资、民营资本及外商直接投资等模式相对应用较少。由于政府财政资源有限,不可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投资需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必须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之路,市场化融资将是雨水控制利用项目融资的发展方向。当务之急是完善引导激励政策;合理划分投资主体,细化政府投资主体与市场投资主体(企业及个人等)的投资范围;深化对各种融资模式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当前经济环境的融资模式。

随着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资金需求的日益增长,政府财政融资有限,其所占融资资金比例将日益下降;银行商业运作的加强和完善,也将使银行贷款所占比例日益萎缩;市政债券及地方专项基金的发行,将使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大幅度加强;市场化的推进也将强化股权及基金融资能力,资本市场融资所占比例将持续增大。雨水相关政策的完善及收费机制的形成,使部分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外部性内部化,项目的可经营性也将会提高,这将会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该投资领域直接投资,民营资本融资所占比例也将有所增加。

城市开放空间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如防洪排涝项目、污染控制项目、景观生态项目等,其以政府财政融资为主体的投资模式暂时不会改变,但政府融资模式应有所改革,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应得到强化。同时,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应予以缩小,通过税费改革、财政补贴等政策制定,积极引导市场资本投资该类项目,同时主动退出一些可以交由市场投资经营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可以借鉴捆绑开发模式,采取财政补贴措施、防洪费等费用减免措施;合理经营政府现有资源,使资源资产化,具体可通过转让项目经营权、冠名权等,鼓励市场资金投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通过发行地方市政债券、地方专项资金及通过地方城投公司等政府平台融资,增强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

机关单位及学校、社区等部门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融资一般以单位自筹为主,也可由个人投资。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通常包括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及基金以及经营项目的附属资源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还可以申请政府的政策支持,如税费减免、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因为该类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有一定的公益性,企事业单位的银行贷款可以申请政府信用担保,合理分担投资风险。企事业单位可以进行股权改造、发行基金等获得资金,有实力的企业可积极上市融资,产权可以划归个人所有的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可由个人投资。

在雨水控制利用项目融资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道路的进程中,政府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政策调整及制定,以末端目标约束来实现源头径流减排控制,实现部分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投资主体变换;合理行使行政规划职能,通过项目捆绑运作,同步开发项目周边地段雨水项目,发挥城市资源的整体效应;对市场投资活动进行合理引导支持,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引导资本流向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并给予合理的信用支持及风险分担,使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投融资实现良性循环。

摘要: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和项目区分理论,分析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经济属性,进而讨论不同经济属性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投资主体、融资结构及偏好。探讨雨水控制利用项目的几种典型融资模式:政府财政融资模式、银行贷款模式、资本市场融资模式、经营资源融资模式和民营资本及外商直接投资模式等,并分析了各种模式在雨水控制利用项目融资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雨水控制利用,投融资模式,投资主体,经济属性

参考文献

[1]车伍.中国城市雨水系统若干重大问题[J].给水排水动态,2011(4):15-16.

[2]朱自强.准公共物品供给理论分析[D].天津:南开大学,2005.

[3]郭继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4]车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傅涛,陈吉宁,常杪.城市水业投融资机制与资本战略[J].环境经济,2005(3):31-35.

[6]秦虹.中国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现状与改革方向[J].城市燃气,2004(1):26-34.

[7]李俊奇,曾新宇,鹿佳明,等.城市雨水排放费征收标准的量化方法探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10):1-6.

[8]陈永南.福建省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机制改革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9]王世汶,常杪,郝思文.环境领域股权投资现状调查与分析[J].环境保护,2011(Z1):35-37.

篇4:城市天然气利用特点探讨

关键词 城市天然气;现状;利用;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221-01

从成分组成上来看,天然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它主是由烷烃组成,其中甲烷的比重较大,其余少量的是乙烷、丙烷以及丁烷。一般情况下,天然气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氮、二氧化碳、硫化氢、水气以及极少量的惰性气体(氦、氩等)。我们知道,在正常状态下,从甲烷到丁烷是以气态的形式存在的,而戊烷以后的烷烃则为液态。由于天然气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仅为煤炭产生二氧化碳量的40%左右,二氧化硫量更是微不足道,因此城市天然气利用过程中对人的呼吸系统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天然气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渣和废水的衍生物,较之于煤炭及石油等化石能源而言,具有安全性能高、使用方便以及清洁卫生等特点,因此在当今城市能源供给中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1 城市天然气利用现状

天然气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随着西气东输等工程的不断建成和完善,到2009年底,我国已建成天然气运输管道总里程约3.6万公里,2010年全国天然气的总需求量达到1 200亿立方米,实际消费量约970亿立方米。

就目前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天然气利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天然气清洁、高效,使用范围比较广

在标准状态下,若要求产生相同数量的能量,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是煤炭和石油排放量的56%与71%,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煤炭和石油的20%,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到煤炭和石油的1%,至于粉尘颗粒的排放量更是可以忽略不计。基于这些优点,在城市中,天然气被广泛应用可于居民的生活、工业生产、商业以及交通工具的燃料等方面。

1.2 城市天然气实际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天然气大有取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之势,但在城市天然气实际利用中却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也表现为现代城市天然气利用中的特点。

1)天然气市场管理混乱,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近年来,由于天然气市场的日益紧俏,目前该市场可谓鱼龙混杂、竞争异常激烈。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城市天然气利用的危机,整体形势并不乐观;同时,有关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一部分天然气供应商特别是小型的私营供应商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在输气管道建设上偷工减料,这就为城市天然气的利用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2)输气系统施工差,天然气渗透损失较大,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从天然气的实际使用过程来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天然气输气装置还有待完善,如果不及时加以改善,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一般情况下,城市天然气的输气管道需要在1.2 Mpa-4.0 Mpa的高压下实现,就目前输气装置的负荷能力而言,在输气管道及城市天然气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非人为因素的渗透损失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果计算这部分的渗透损失,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3)城市居民使用天然气时,与供应商之间的矛盾。实践中我们发现,城市天然气用户常与供应商发生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天然气使用费用的收取上。天然气使用初装费的收取是制约城市准用户数量扩大的关键因素,对于高额的初装费用,用户通过对比,往往会选用费用相对较低的瓶装液化石油气(煤气)甚至煤球等生活能源,这种现象在中小城市最为普遍。同时,我们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在一些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城市中,老工业企业一般都有自备的传统煤气厂或者直接用煤炭作为燃料,天然气的使用和推广使得原有的设备被搁置,再投入新的设备必然产生巨大的资金开支和天然气使用价格的上涨,这样的态势造成了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天然气利用的桎梏。

由以上论述可知,城市天然气实际利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否则必将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市天然气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天然气利用的改进策略

基于对城市天然气的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为了改变了我国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净化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笔者认为应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建立和完善城市天然气使用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为城市天然气的利用保驾护航。天然气作为一种能源,确实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如果不能保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再好的能源也只能望洋兴叹。安全管理,应该贯穿于天然气利用的全过程,从能源站到城市居民用户终端,每一个环节都有发生危险的可能。例如,某市一路段发生了一起天然气泄漏事故,由于凝水缸发生泄漏,燃气便沿排水管道进入附近的多家用户,进而发生天然气爆炸事故。究起原因主要是城市输配系统的安全检查存在疏忽,没有按照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及时的排除隐患。从调查数据来看,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在少数。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2.2 加强城市居民安全用气知识宣传教育

相关部门应定时、定期地向居民宣传和讲解安全用气知识,使用户能够正确掌握漏气事故发生时的各种处理方法,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后防患于未然。例如,某市發生的一起用户中毒死亡事故,事后分析原因有三:一是该用户违章私接热水器,也没有安装相应的排气烟道;二是该用户的门窗紧闭,连续使用热水器洗澡且未保持空气流通,室内氧气严重不足,从而使天然气未能完全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烟气;三是使用天然气的时候,室内的厨房、浴室以及卧室的门均未关闭,燃烧废气中的一氧化碳窜入室内,最终造成一家三口全部遇难。这种现象其实并非鲜见,却真真切切地向我们证实着安全用气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城市居民安全用气知识宣传教育刻不容缓,安全用气的警钟应该长鸣。

2.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发新技术

基于现代城市天然气使用特点,笔者认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发新技术是目前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诸多天然气事故中,除了一部分是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技术落后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天然气的利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目前城市天然气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之路,才能为城市天然气的安全利用保驾护航,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

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正康.我国城市天然气的利用和发展[J].煤气与热力,2001,06.

[2]王正元,胡徐腾,李振宇.中国天然气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企业管理,2001,06.

篇5:天然气烧嘴考察报告

一、考察时间:2013年4月1日——2013年4月6日

二、考察地点: 广西有色梧州冶炼厂 湖北大冶冶炼厂

三、考察人员:樊建利 梁彬彬 崔银峰

四、考察情况:

1.广西有色

广西有色梧州冶炼厂有6台阳极炉,分别为2台NGL炉、2台倾动炉、2台卡尔多炉,均采用稀氧燃烧器,氧气浓度为92%。⑴ NGL炉

NGL炉产能设计250吨,每台炉设计为两台烧嘴,一用一备,当炉内温度低时,两台烧嘴同时工作。天然气烧嘴及控制系统为普莱克斯(PRAXAIR)公司设计。每炉铜氧化/还原时间约为21~22小时,每吨铜天然气消耗为40NM3。

烧嘴外部图片如下:

稀氧燃烧器阀架如下:

烧嘴气体流程图如下:

⑵ 倾动炉

倾动炉产能设计为320 吨,每台炉设计为两台烧嘴,一用一备。天然气烧嘴及控制系统为瑞林公司设计。每炉铜氧化/还原时间约为21~22小时,吨铜天然气消耗约为100NM3。倾动炉烧嘴外部图片如下,烧嘴顶部金属软管为92%氧气,DN250管道为助燃风,中间两个金属软管提供天然气。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天然气与氧气配比为1:1.5,天然气与助燃风配比为1:5,助燃风另一个作用为烧嘴冷却降温。

2.湖北大冶

湖北大冶冶炼厂NGL炉产能设计为320 吨,每台炉设计一台烧嘴。天然气烧嘴及控制系统为瑞林公司设计。每炉铜氧化/还原时间约为21~22小时,吨铜天然气消耗约为100NM3。烧嘴外部图片如下,金属软管连接管道管径为DN80,提供天然气,DN250管道为燃烧风。在氧化过程时,天然气流量为900 NM3/h,燃烧风流量为10000 NM3/h;在还原过程时,流量为350 NM3/h,燃烧风流量为3600 NM3/h。烧嘴外部图片如下:

气体流程图如下:

五、考察体会

通过对广西有色梧州冶炼厂及湖北大冶冶炼厂的考察学习,我们认为,梧州冶炼厂NGL炉烧嘴的优点利用高纯度氧气作为助燃风,体积小,易更换维修,提温效果明显,天然气利用率高,控制系统及燃烧器阀架设计安全合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火焰周围局部温度高会造成耐火材料脱落,降低炉寿命,并且我们厂没有充足的高纯度氧气。因此建议可以借鉴大冶冶炼厂的天然气烧嘴,以空气作为助燃风,由具备资质的天然气燃烧器公司进行设计、安装及调试。

上一篇:我和咪咪作文500字下一篇:我变成了一只蚂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