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课中国古代雕塑

2024-04-11

第02课中国古代雕塑(精选6篇)

篇1:第02课中国古代雕塑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两河是那两条河。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

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气候特点:干旱少雨 问: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农业发展依靠人们修建的灌溉系统。

2、文明的奠基者:苏美尔人

3、国家的建立:公元前3500年出现很多小国。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

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所灭。

4、强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定都巴比伦城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时间:公元前18世纪

2、人物:汉谟拉比

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是巴比伦城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位国王,于大约西元前1792年继承其父王辛-穆巴利特的权力。巴比伦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星罗棋布的众多古代城邦的一员,这些城邦为了争夺富饶的农业用汉谟拉比即位及逝世时巴比伦王国领土对比地互相之间经常开战。尽管古代两河流域有很多文明同时存在,但在中东具有读写能力的人心目中巴比伦文明具有突出地位。汉谟拉比之前的巴比伦诸王已经开始着手统一两河流域中部,征服了博尔西帕、基什和西帕尔等城邦,在该地区树立起巴比伦的霸权。

4、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典。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1、法典内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汉摘谟录拉)比法典

虽然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但这种公正主要体现在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之间。

反映了当时社会里,社会地位高的阶级对于社会地位低的阶级享有特权。

反映了当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采用的刑罚十分残酷。

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的特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思考:法典的实质是什么?实质:代表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

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

(1)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2)其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3)

法典中 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4)《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文化成就

(1)楔形文字 发明者:苏美尔人

发明使用的区域:古代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发明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2)

相传,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四)本课小结: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时期,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是 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字母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板书设计: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

2、国家的建立

3、强盛时期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时间:公元前18世纪

2、人物:汉谟拉比

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

2、实质

3、地位

(六)、教学反思:

篇2:第02课中国古代雕塑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其艺术特征,从而掌握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品的艺术风貌,并能运用其中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小型雕塑创作。

(二)内容结构

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对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雕塑组群作品进行具体详尽的介绍,分析它们的艺术特点,使学生掌握鉴赏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全课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述。总结中国古代雕塑中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两大类的定义、成因及其艺术风貌。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介绍史无前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特别对其“致广大,尽精微”的写实艺术手法加以鉴赏。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汉代最杰出的石雕群”。其中具体分析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的《伏虎》和《立马》石雕作品,特别强调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

第四部分的标题是“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这部分内容又分为四个小部分:第1部分是介绍敦煌石窟,举例说明敦煌石窟雕塑的世俗化审美倾向;第2部分是介绍云冈石窟,特别对其第20石窟佛进行分析和鉴赏;第3部分是介绍龙门石窟,将其造像的艺术风格与云冈进行比较,着重以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龛雕塑为例,说明龙门石窟雕塑艺术进一步民族化的特征;第4部分是介绍麦积山石窟,举例说明石窟造像中的泥彩塑像的特点。第五部分的标题是“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这部分是介绍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中的彩塑侍女群,举例说明其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感染力。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和鉴赏。

本课的难点是第四部分的四大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其内容涉及较广,艺术风格的比较也较为微妙,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跃马(霍去病墓石雕,汉)《跃马》石雕体积与真马相似,马高145厘米,长240厘米。从石雕的形貌可以想象,汉代雕刻家为了克服雕刻工具上的局限,特意从深山岩石中挑选到与自己想表现的跃马题材相近的天然石块,作象形雕刻处理。从对马的习性观察和体会中把握马的神态,利用原石块的相似状态,以简要概括的手法,雕刻出一匹矫健壮实的马腾起的瞬间形象。其稍侧的头部、倔强的眼神以及口鼻的处理自然到位,表现出马在跃起时的雄强博大的生命力。马的四肢部分用浮雕形式处理以及保留在前腿间与脖颈相连接的自然石材都大大加强了跃马整体的力度。作者灵活运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使作品中的线与面、粗与细、繁与简的对比关系配合得恰到好处,表现出霍去病墓石雕雄厚浑朴的气魄,显示了汉代雕刻家在构思和创作中的才智。

野猪(霍去病墓石雕,汉)《野猪》也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艺术性较强的作品。雕刻者首先对野猪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在熟悉了野猪的习性和形象的基础上,特意选取了一块棱角较多,并且和一般野猪形体相近的岩石块来着手雕刻。除了对主要的头部略加刻画,身躯和四肢仅仅雕出了大致的轮廓。正是这样的处理,突出了头部,一只习惯伏卧在隐蔽处的野猪的神态就已出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那两只小而锐利的眼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汉代雕刻家化顽石为活的生命的卓越才能让人叹服不已。

马踏飞燕(汉)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一座东汉墓中,发现了青铜雕铸的俑马群。其中轰动世界的一件奔马雕塑,高34.5厘米,长45厘米,头部微侧,三足腾空,尾巴扬起,呈驰骋飞奔状,我们仿佛能听到马的嘶鸣。为了衬托出奔马的飞速,雕塑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性的手法,把奔马踏地的一足踩在一只飞燕的身上,真是令人叫绝!这件雕塑反映了创作者超凡的艺术想像力和高超精湛的制作技巧,是东汉雕塑艺术中的瑰宝。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龛(唐)卢舍那佛龛佛身通光座高17.14米,加上背光火焰纹顶端高度差不多有20米。佛龛东西进深约38.7米,南北宽约33.5米。佛龛的整体设计独具匠心,坐落在龙门西山南部的半山腰,使得雕像群居高临下,人们需爬上一段山路之后才能见到佛像,从环境上就能增加人们的崇敬感,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卢舍那佛龛雕像群共有主像卢舍那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九尊雕像。佛龛雕像群在布局组合上是突出中央主尊卢舍那佛。卢舍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卢舍那意为智慧广大、光明普照。主尊通高17.14米,头高达4米,耳长1.9米,头上有波状发髻。头部微向前倾,两目俯视,形成居高临下的势态,加强了礼拜者的崇敬感。整体姿态安详庄重,面部丰满圆润;双眉修长,弯如新月;目广长,目光慈祥,鼻直宽厚;口唇纤美,嘴角微露笑意,表达出一种宁静的心境,给人亲切、崇高、庄严、睿智的感觉,体现了神性与人性在艺术上的完美结合。

卢舍那佛龛正壁与两侧壁既有主从的对比,也有动静的对照。菩萨文静矜持,阿难虔诚质朴,天王沉着威武,金刚力士刚毅雄强。主尊坐像形体最高最大,其他都是立势,矮于主尊。整体构图呈半圆形,主尊位于半圆直径的中心,形成众星拱月的艺术效果。

主尊左边迦叶已残破,右边阿难除双手损坏,头身足都保存完好,通高10米,外貌英俊而温顺,恭身侍立于八角束腰仰复莲座上,五官清秀、匀称,显得文静、聪敏并且朴实笃厚。其衣纹流畅,体态自然。二胁侍菩萨身光座通高13米,比本尊矮但比二弟子高,形成构图上的起伏变化。左边菩萨立于八角形后座上,面部圆润丰颐,双目略为俯视,重颐,颈部有三环纹,头戴华丽的宝冠,腰部饰有精美的缨络。体态婀娜,端庄秀丽。右边的菩萨服饰基本相同,立于仰复束腰莲座上。脸形略显长方,肩宽颈短,神情动作稍带男性刚劲之美。二天王、二力士通高10米左右,矮于主尊和菩萨,但与二弟子一样高,在整体半圆布局上又形成起伏变化。天王的表情显得威严,力士则露出暴烈之色。

在雕刻处理上,主尊规整圆浑;二弟子线条简练流畅;二菩萨衣饰华丽,线条繁复,层次丰富;天王力士甲胄整肃,体形块面分明,肌肉暴突,功势较强。

晋祠圣母殿彩塑侍女(宋)在圣母殿中塑有圣母及42个侍从像,除主像及少数的女官和侍童外,其余都是些执司不同,年龄、体态各异的中青年侍女彩塑,共33尊。她们手持日常用品,各守其职。体态优美,从细微的表情顾盼中透出侍女们不同的气质风范,虽然是等距离站立但丝毫不显呆板。宋代雕塑者把这些出身社会底层的人物活生生地塑造出来,这样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只有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会才能获得。

这组侍女彩塑不仅注意避免人物形态和服饰的雷同,并且在执司、动作和年龄等方面,都是参差配合、相互谐调,显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非常有感染力。侍女们有的捧着奁盒,有的拈着供花,有的在俯首浅笑中玩弄着手帕„„她们含情欲语的神态和秀外慧中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服饰装扮上也各具特色,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些侍女彩塑是我国现存的宋代雕塑中的珍贵遗产,同时反映出宋代造型艺术倾向于世俗化和现实化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 陶俑 俑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在奴隶社会时期,残酷的奴隶主死后都要用生前所役使的奴隶来殉葬,他们妄想在所谓的阴间继续奴役人民的生活,反映了奴隶社会中的阶级压迫,这在奴隶社会前期特别盛行。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奴隶主为了保全劳动力,慢慢改用泥塑、木雕或者铜铸的俑人来代替活人殉葬。俑从战国时期被作为代替奴隶殉葬的随葬品以来,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制陶业的发达,出现了更多的经过烧制的陶俑(也有少量的木、铜、铅、锡制作的俑像),秦始皇陵的大型兵马陶俑就是典型的代表作。俑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佛像

佛教徒称修行圆满的人为佛。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是佛教对其教主释迦牟尼的尊称。但因佛教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于是就有了无数的佛。从佛语和雕塑造像中我们都可见到多种名称的佛。佛像造型为能体现生理形象和道德品质的高尚、完美,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说法,并有具体的尺度、比例规定。佛像的发髻有肉髻(即光而无纹者)、波状纹髻和螺髻三种。佛像姿态有坐、立、卧三种。佛像讲究手势(手印),它是区别佛的各种情态和各种不同佛的名号的重要标志。佛像的衣着都朴素无华,着袒右肩袈裟或道肩式、或褒衣博带式大衣。

菩萨像

菩萨,佛教指修行到了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的简称,“菩提”意译为“觉悟”,“萨”意译为“有情”,或“发大心愿的人”,原是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来,佛经中出现许多被称为与佛共弘教化的菩萨,后并泛称印度宣扬佛法、建宗立教的高僧为菩萨,如马鸣菩萨、龙树菩萨等。佛经中提出的有具体名号的菩萨,都属于“等觉(等同于佛)菩萨”,是辅助释迦牟尼或其他佛“弘扬教化”的,重要的有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弥勒、地藏等菩萨。

正规的菩萨造型与佛像一样,是注意相好、量度、手印和服饰的。但佛像要端正肃穆,菩萨则柔丽慈祥。佛的衣着要求单纯朴实,而菩萨则讲究华美庄重,头戴宝冠,身披璎珞,臂贯环钏,肩搭飘带,腰束长裙,多为美女型,特别以观音菩萨最为柔丽,姿态有立有坐。手印多作说法印,或持有一定的法物。如观音手持莲花提宝瓶,文殊手持经卷,普贤手持如意,弥勒手持宝塔等。

三、教学建议

(一)本课着重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理解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独特的艺术风格。建议教师在分析雕塑作品的时候多作相互间的对比,便于学生把握不同雕塑作品的特点,比如秦陵兵马俑与汉霍去病墓的对比,各大石窟寺造像的对比。

(二)雕塑作品特别注重空间的效果,尤其是雕塑群。因此建议教师尽可能给学生展示雕塑作品的空间环境,或者展示雕塑作品的多个角度,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雕塑的整体氛围,如石窟寺的外景、佛龛整体造像效果与其中单个作品联系起来分析。可以利用影像资料。

(三)有条件的学校能组织学生到雕塑群实地参观考察,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到著名的石窟寺参观,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评价、鉴赏雕塑作品,并写下感受。

四、参考书目

篇3:第02课中国古代雕塑

关键词:高考历史,古代史,特点,对策

一、高考历史对古代史内容考查的特点

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综合测试卷中,中国古代史所占分值不断加大,占历史学科分值的30%—40%左右。以2005—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为例:

综上分析,高考历史对古代史内容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强化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和思维价值。近几年高考在基础知识基础上,强化主题意识,瞄准一个或若干个核心材料进行素材的收集与试题的设置,考查的知识主要以课本主干知识为准。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科举制”,以古代史主干知识为引线,联系中外历史内容,设置专题进行考查。

2. 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突出生活性与时代性;联系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当代日常生活的实际;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如2008年全国卷Ⅰ第12题“山之阴、山之阳”,第37题“科举制”。

3. 重视区域史与现实关联。从地缘切入,以事实为线索,用历史意识来剖析现实,是跨学科试题的常用设计方法,尤其是考查中华民族发展史内容。如2005年全国卷Ⅰ第13题—16题考查西南地区有关历史知识,2008年第39题考查土尔扈特的回归等,在近几年高考中明显地反映出以某一历史文化遗产或以某一城市及某一区域史为切入点来命题,这种命题方式能有效地将政史地三科结合起来,并在历史知识的考查中又能照顾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一定地区的发展能体现当时国家大政方针,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近两年虽在淡化,但不容忽视。

4. 文史结合趋势加强,突出稳中求变继承与创新统一。近几年试题突出了对政治文明史观及文明史的考查,如2004年“诗史”,2005年“诗”,2007年“谥号”,2008年“山之阴、山之阳”。

5. 历史材料丰富、阅读量增多,突出考查多层次能力。如2008年第37题考查科举制与英国选官比较及近代选官制作用;第39题突出考查考生的甄别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多种材料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

二、古代史第二轮复习的策略

近几年古代史试题特点和命题思路带给我们许多重要信息和启示,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这对备考中寻求适当的复习策略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第二轮复习过程中应采用六点对策:

1. 重基础,回归课本,注意边缘知识。

当前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对考生学习能力的考查。但脱离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学生首先应抓好古代史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学习,重点内容要准确、清楚、完整地记忆,注意边缘知识。其次要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弄清重点概念和主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2. 理专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学习。

由于教材是按段分块编篡的,高考又基本上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因此古代史复习应淡化朝代意识。树立主题意识。从这几年高考试卷来看,古代史主题的选择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关注正面的东西,尤其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体现文明传承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宗旨,对人类生存有永恒意义的话题。同时注意与世界史知识相联系,如:2008年全国卷Ⅰ第37题第(2) (3) (4)问。这些透露着一种共同的信息:应多关注历史中正面对现实有积极影响的东西。

3. 探区域,与现实关联。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 (1) 依据历史的发展特征,把中国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如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 (2) 按区域归纳,整理历史知识和问题,分析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的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3) 结合现实的政治情况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概括区域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依据高考目标和要求,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并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创设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如环渤海经济区与奥运,西南地区与汶川地震,西北地区与神七问天。

4. 巧运用,找准切入点,活化知识点。

学史鉴今,近几年考试均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文史结合、时政结合。笔者认为古代史要特别关注以下主题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1) 政治。历代的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总结;尤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年);各类制度的演变,特别是监察制度(如三鹿奶粉事件)、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如印花税)。 (2) 经济思想、经济政策(如央行降息应对经济危机问题)。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重大工程(都江堰)、重要古都(如北京)。 (3) 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如对抗大灾大难的作用),包括民族政策、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对边疆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如土尔扈特回归)。 (4) 对外关系领域。中外友好交往(丝绸之路,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对外政策。 (5) 在文化方面。科技成就(如神七问天)、主流思想、文学艺术(如谥号,山之阴、山之阳)。此外,应不拘于课本,文史结合,拓宽相关历史常识介绍。

5. 练技能,活用课本语言答题。

在熟悉高考题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熟练各题型的基本解题思路和解题的方法。近几年高考注重考查学科知识的内在综合能力、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对于选择题,解题时一要审准题目要求,即将题目中明确规定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等限制条件,以及题干的设计形式弄清楚,准确无误;二是区别题干中的概念,明确考查的指向。对于材料题,要掌握以下几个步骤:一是阅读,包括略读、细读、精读,指出问题的核心和重点;二是理解命题的意图;三是认真组织答案,做到条理清楚、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精确。

6. 关注现实,体现新课程理念。

篇4:中国古代文学课互动式教学初探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其内容深邃广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真切感受古代文学的艺术光辉,值得思考和探索。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变教师传授与学生参与相整合的师生双向互动型教学模式,并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课堂“双主”教学模式,让学生“唱主角”

文学重在读者的参与和交流。没有读者的参与、解读和接受,文学将不复存在。开设文学课也就是要把这些优秀作品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和自身的实践使其内化为读者自身的气质和修养。所以,文学课上学生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空间。为此,我们尝试采用双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为他们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

实施双主教学,我们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采取课堂讨论形式。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品和参考资料,同时列出思考题目,上课时再加上分析作品时引发的问题来带动和组织教学。比如在讲授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前,我们要求学生读作品的同时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成因,焦母为什么要逼迫焦仲卿休掉刘兰芝;二是焦仲卿是不是真的软弱。这两个问题很具体也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引出一系列关于此话题的讨论。另一种就是开展专题讨论。联系国内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来进行,比如就《三国演义》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作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先在课外广泛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和吸收,独立思考,写发言提纲,参加小组讨论。然后小组选出代表,参加班级讨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切实突出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归原典

结合每学期的教学重点给学生开列必读书目与参考书目,同时规定一定量的背诵作品和选背作品,并以适当的方式考核。如在先秦文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诗经》中的经典篇目15首。同时,为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我们在给学生开列课程必读书目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阅读,并鼓励条件好的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采取课前演讲的方式,让学生上讲台谈读了作品后的心得体会,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个性化的观点和感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以课堂即时评论、论文撰写等方式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训练围绕两方面进行:一是课堂即时评论,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比如我们在讲授诗词鉴赏专题后,选择一首唐诗让大家当堂写鉴赏评论;又如在介绍苏轼、辛弃疾两位大家后,让大家比较苏辛词风格的异同;再如观看古代文学相关影片后,让大家写心得感想。二是学期论文撰写。论文撰写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为此我们每学期均采取开列参考题目和学生自选题目相结合的方式,布置论文撰写。

(四)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音乐、绘画、影视为一体,信息量丰富。把这一教学手段引入古代文学教学,能扩大授课容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充分推进多媒体教学与古代文学课程相整合:一是精心制作了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把需板书的重要内容通过幻灯投影,穿插适量的图片、音乐。这样既精简了课堂讲授的时间,同时也带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再者组织学生观看古代文学相关影视作品,比如講授先秦诸子散文时,可以播放《中国古代文化先贤》;讲唐诗的可以播放《唐之韵》;再如介绍汤显祖的剧作时,可以播放昆曲《牡丹亭》等等。

(五)利用即兴朗诵、课本剧等形式引领学生感受艺术

一是通过课堂即兴朗诵,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在教授唐诗宋词时,就采取了齐读、诵读、吟唱等多种方式。试图以此将学生带入到文学作品的情境中去,让他们真正感受文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

另一有效的方式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古代文学中的戏剧和小说,生活气息浓厚,最适合改编成课本剧来演绎。比如讲授戏曲部分的时候,我们就精选其中适于表演的作品,让学生改编成剧本,自导自演。

(六)改革考试方法,让互动教学模式得到有力支撑

与互动教学模式配合,我们尝试考试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一是改革考试方式,采取了课前演讲、课堂讨论、学期小论文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成绩的方式,即课前演讲等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这样就进一步突出了课堂教学的权重。二是改革考试内容,在期末考试增加开放性试题,尤其是文学鉴赏类题目的分量,而这类试题均只设置参考答案,提倡学生答出自己的见解。

综上所述,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力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篇5:第02课中国古代雕塑

墓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简介: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夫;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第二部分:妙相庄严──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

专心

爱心

用心 1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2、寺观雕塑有泥塑、木雕、夹等多种材质,以泥塑居多,泥塑的装銮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有重要作用。

3、宗教雕塑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类型人物为参照,加以理想化,创造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宗教雕塑作品。启发学生将宗教美术中的迷信成分与成功的艺术创造区分开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

二、新课:

1、讨论了解佛教各种形象

菩萨——是仅次于佛的佛教形象,能够自觉与觉他,而尚未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是菩萨形象。在佛经中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北魏早期菩萨形象是男性的,面相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梁高隆与额际齐平,耳长垂肩,头戴宝冠,与同时代佛造像造型特征接近。唐代以后,菩萨日益女性化。面相圆浑,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或高发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常表现出一种温柔娇羞的神态。大足心神车窟的一组宋代菩萨形象,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是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观音即观世音菩萨,唐代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观音。

2、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教义的形象体现,其造型和布局有着一定的规范性。(由学生欣赏作品,教师提问,简单了解造型和布局)20窟大佛造像表现了早期佛造像的特点。A、形体大小:主像最大,以职位的大小排列。

B、造像配置布局:一铺多尊、横(婆莎世界的释迦摩尼,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过去世的燃灯佛,现在世的释迦摩尼,未来世的弥勒佛)五尊佛(东西南北中)。C、相貌与姿态:(在人像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佛性,32大人相,80种随形好)。

D、形象的象征性:莲花(代表超脱尘世,纯洁高雅;身后火焰纹的头光和背光:象征佛光普照,神圣无比;还有身姿,手势等都有象征性)。

E、上色:在形体的基础上,用色彩进一步的刻画形象。

3、小结:

总之,佛教雕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雕塑水平,云岗石窟建造的较早,其特点具有踺陀罗佛教艺术特点,北魏迁都以后,其作品具有“瘦骨清像”的优美风格,如北魏龙门石窟的作品,还有麦积山石窟,到了隋唐,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物的造型开始人性化和世俗化,如莫高窟和龙门奉先寺作品,所以唐朝有“菩萨象宫娃”的美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

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类的佛像,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塑造这些佛像,本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但是,无须违言,这些佛像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们群众智慧的体现,这其中凝聚着人们理想和幻想。对于这些艺术作品的保护和研究,正日益授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

三、小结: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专心

爱心

篇6:第02课中国古代雕塑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主学习】

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

2.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商周时期)(1)性质:是一种以 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内容:①“公田”: 占有,由 集体耕种。

②“私田”:是村让成员的份田,只有。

(3)演变:①出现: 时期。

②瓦解:春秋时期

A原因:a.根本原因: 的发展。

b.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 改革。

B表现:“公田”被,“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 土地。

③废除: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 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1)形式

① 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② 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③地主私有土地: 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2)发展

①宋初“田制不立”,“ ”,两极分化加剧。②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3)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①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②对策: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 均田制:内容:(见课本)

前提: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

实质:土地国有制

结果:出去具有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改变不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 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新形成租佃关系。

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

(1)产生:早在 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

(3)普及:自 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深化: 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

(1)根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2)直接:土地兼并。

(3)推动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4.租佃关系的影响

(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 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课堂合作探究】

材料一:天子细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

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2)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材料四: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3)据材料四说明汉朝出现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百分之八十。(4)材料五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和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

材料六: 《魏书·食货志》记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均田令,规定:诸田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

(5)概括说明材料六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状况及其目的,并说明该土地制度与材料四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

【归纳点拨】

1、土地兼并问题

(1)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②政府原因: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③其他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入土地兼并。

(2)影响:

消极影响:①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②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③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④封建社会后期,土地兼并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积极影响:①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②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3)认识: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故无法解决该问题。

2、租佃农和自耕农的区别(1)背景不同

①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②后者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以及私有土地出现的产物。(2)身份、地位不同

①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②后者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3)前途不同

①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②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3、租佃农民与雇工的主要不同点: 一是佃户与田主带有一定的主仆关系,而雇工与雇主基本上是平等的;二是佃农在法律上与地主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雇工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

这种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巩固练习】

1.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炎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相传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祀礼器 3.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B.公田的大量抛荒 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D.商鞅变法 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句话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点

D.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5.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

A.国有土地

B.君主私有土地

C.地主私有土地

D.自耕农私有土地 6.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7.《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趋势

A.公田转化为私田

B.分封制崩溃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周王室衰微 9.山东省沂源县大贤山有座织女洞,织女洞恰恰与山下的牛郎村遥遥相对,而中间所隔的正是与银河谐音的“沂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奇观的完美演绎,让人们为之倾倒。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信仰和生活的一部分。时至今日,牛郎庙所在的村庄――牛郎村的村民都自认为是牛郎的后人,养蚕、耕织、“乞巧”取“双七水”等习俗沿袭至今。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把传说与现实生活中的民生结合起来的实证

B.沂源县具有符合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发源地的主要条件

C.沂源先民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把牛郎织女的传说演绎成了一个地方的信仰

D.牛郎村所沿袭的习俗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耕文明无关

10.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的镜头:朱家雇佣长工进行生产。这种现象在古代农业生产中较常见,这是否是租佃制?为什么?(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

(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

(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

(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

(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

(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

(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

(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

(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

(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BAACD BAAD(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

(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

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

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不是。所谓租佃就是地主把土地交给耕作者或经营者去耕种,向其收取地租。而雇佣是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自己经营,雇佣劳动力,向其支付工资。租佃制下,农业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或经营者之间分配;雇佣制下,农业收益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支付直接耕种者工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朱家雇佣长工的方式属于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

上一篇:皮山农场中学秋季开学工作汇报下一篇:拟成立汽车租凭公司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