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社会学概论

2024-05-12

深圳大学社会学概论(精选6篇)

篇1:深圳大学社会学概论

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及其处理方式

1、角色冲突:没什么固定的和统一的措施,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角色不清:只有经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作了明确的规范之后,才可以消除这种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从个人来说,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应该了解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要相继承担的那些角色的特点,为未来角色做准备。

4、角色失败:总结经验,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把坏事转化为

好事 匿名理论

1、匿名是指没有明显的群体和个人标志

2、认为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从未做

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

3、人处于匿名时,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产生了责任分散的心理

4、匿名状态也会使人群体遵从性降低,匿名地位和匿名状态都会降低

人的社会约束力,是他容易从事社会越轨行为

5、事实上,人在从事越轨行为时往往想让自己处于匿名状态。社会学的中国化历程

解放前传入中国

1、西方社会学的传入,当时中国处于半殖半封时期,国力衰微。有识

之士将社会学引入中国,成为当时维新派解救中国的良药

2、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3、20世纪20年代后,社会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解放后社会学遭遇了挫折1、1952年社会学相继被取消,社会学学者受到迫害2、1979年社会学专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支持,恢复重建,成绩可喜

3、社会学在中国始终进行着本土化的探索与发展,努力的把社会学研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迪尔凯姆(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从正面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团结及分工问题

1、他的社会学理论观点是以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的2、社会学是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团结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

事实,它影响决定着其他的社会事实

3、社会团结就是资本主义社会里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

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或是价值观基础上的联系,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保证。

反面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表现

1、社会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社会分工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同时

也带来了现实危机,如果社会调节系统发生故障,就会使社会连接纽带断裂或是松弛,出现越轨行为

2、为了预防和治疗对社会团结的破坏,他主张建立一种多层次的社会

道德规范体系,加强调节

3、社会危机的本质是道德危机

基本观点:资本主义社会是协调一致的、团结的、和谐的。资

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是不需要改表基本制度就能够消除的,体现出它的维护特性。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1、社会学研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判断,二是理解。社会学是

保持科学价值判断中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的一门学科。

2、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略。

3、思想主要是,通过社会行动理论所阐明的“合理化”,为资本主义

社会产生或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的论证,并用科层制对资本主义社会机制作检讨

4、社会学的维护性,表现在对马克思的理论采取两面态度,拒绝用革

命手段改造资本主义 功能主义理论

1、帕森斯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生命系统,是社会行动

者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的组合,在社会系统中,个人之见的相互作用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的。

2、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具有四种功能;

适应功能:系统必须适应环境并从环境中获得资源

目标实现功能:系统必须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及目标的轻重缓急,确定达到目标的手段

整合功能:系统必须协调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维持和谐 模式维持功能:系统必须使各部分具有动力和动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参与内部的动态,以维护和复制原有的模式

3、社会系统中,这四个功能分别由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

及家庭教育制度来执行

4、一个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是否能满足一般需求,还取

决这些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着跨越边界的对流式的关系

5、维持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社会平衡运

行,反之社会会失调 社会交换理论

1、霍曼斯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人与人之间有比较普遍的功利关系,他们彼此间的互动根本就是一种交换过程没这种交换并不都是有偿的2、交换是一种有限的活动是个人在交往中为了获得回报而又真正得

到回报的自愿性活动,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3、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这回资源分布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

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哥哥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及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

篇2:深圳大学社会学概论

第1题: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2分)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陈千秋第2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c)。(2分)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第3题:“社会”一词源于(a)。(2分)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4题:需要层次论是(d)初次提出的。(2分)A、弗洛伊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第5题:“工作安定”属于(b)需要。(2分)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与爱的 D、自尊的

第6题: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c)。(2分)A、阶级性

B、客观现实性 C、社会制约性 D、自然约束性

第7题:“镜中自我”的概念是(b)初次提出的。(2分)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第8题:“不同的社会成员或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指(b)。(2分)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第9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2分)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10题:以下(a)属于次级社会关系。(2分)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家庭关系 C、地缘关系 D、血缘关系 名词解释题: 第1题:社会学: 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它用科学的态度、实际社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为人们积累认识社会和安排社会生活的科学知识,为有关社会部门正确处理社会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和科学依据。第2题:优势需要

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中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第3题:社会交往 是反映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效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第4题:角色冲突

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产生的现象。角色冲突常试他感到左右为难。

问答题:

第1题: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马克思主义著作里对社会的解释主要分三点:他认为一是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三是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第2题:简述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表现在:一是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二是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三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第3题: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一是人类离不开交往。二是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三是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四是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论述题:

第1题:试述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①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②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提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③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而要生产就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④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效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演讲与口才作业1-4 第一次作业 填空题

第1题:演讲是一种具有现实性和-----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性)第2题:演讲的全过程包括信息源、---、---、---、效果五个环节。(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第3题:公元前5世纪亚里士多德写出的---可以说是演讲术的逐步完善和形成时期。

(《修辞学》)第4题:我国历史上一次有记载的演讲是《尚书》中的---。(《甘誓》)第5题:根据演讲者在演讲时采用的表现手法,可以将演讲分为以叙事为主的---,以逻辑论证为主的---,以解说注释为主的---,以感情传达为主的传情性演讲几类。

(叙事性演讲,论辩性演讲,说明性演讲)第6题:演讲的信息主要是指演讲的---和---。演讲活动的实质就是---和---信息的过程。

(内容,材料,传递,接受)第7题:一篇演讲---个主题。(只能有一)第8题:演讲的标题,按着制作技巧和功能,可分为---、---、---和---(揭示主题型,设问引发型,界定范围型,象征比喻型)第9题:演讲材料的收集方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获得---,二是获得---。(直接材料,间接材料)名词解释题:

第1题:演讲: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以有声语言和相应的体态语言为手段,公开向听众传递信息,表述见解,阐明事理,抒发感情。以期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它是一种直接的带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第2题:道德演讲: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目的一种演讲

问答题:

第1题:简述演讲的特点。1演讲是一种具有现实性和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2演讲必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3演讲离不开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

第2题:简述演讲的社会功能。1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2经济活动的思想筹码。3鼓舞士气的战争号角。4传播知识的有效途径。5思想教育的最佳形式。6人才考核的重要尺度。

第3题:如何选择演讲题目?1体验时代精神,顺应历史潮流。2适合听众要求,内容有的放矢。3切合自己的身份,不妨:驾轻就熟。4注意演讲场合,考虑预定时间。

第4题:简述收集材料的原则。1定向。2充分。3真实。4新鲜。5典型。6具体。7感人

第1题: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演讲前应做哪些准备?

答:起码有5个准备;一材料内容的准备:1演讲稿。2辅助工具。3音乐,视频等辅助工具。

二演讲前的练习准备:1大声的朗读你的演讲稿。2准备演讲大纲。3把自己的演讲进行录音。4掌握好时间。5试讲。

三演讲前了解听众的准备:1身份地位。2年龄大小。3男女比例。4文化水平。5经济收入。

四了解会场的准备:1提前到达,熟识会场及舞台。2熟悉你使用的麦克风,了解它的开关调试好音量。3提前播放音乐。4准备好需要的道具。5与组织者和主持人沟通。

五调整情绪状态的准备:1放松你的神经。2回忆演讲的内容。3想象演讲现场成功的画面。4热身运动。5深呼吸。第二次作业 填空题

第1题:演讲稿具有---、临场性、----的特点。(声传性,整体性)

第2题:演讲稿总是由---、---和---三部分组成。(开头,中间,结尾)

第3题:演讲稿的层次排列形式可分为---、---和纵横交叉结构三种。(纵向组合结构,横向组合结构)

第4题:纵向组合结构有---和---两种情况。(直叙式和递进式)

第5题:在演讲稿的写作过程中,有了好材料,有结构,还必须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来表达。要使演讲稿富有文采,就必须讲究修辞。修辞包括---和---。(选词练句和合理运用修辞)

第6题:常用的辞格有---、---、排比、层递、---、反问等。(比喻,比拟,设问)

第7题:撰写演讲稿,要有明确的主题、充足的材料,设计出恰当的结构,采用合适的修辞手法;要使主题、材料、结构、修辞等方面共同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即达到---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是统帅全编的灵魂。(形式,主题)

第8题:即兴演讲有两种训练方法:一是---,二是---。(注意积累演讲材料,加强思维能力训练)

第9题:控场有---和---之分。有经验的演讲者,应该两方面兼顾。(主动,被动)名词解释题

第1题:横向组合结构 横向组合结构,是指或按事物的组成部分展开、或按空间分布展开、或按事物的性质属关系展开的结构形式 第2题:辞格

辞格是用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具有特殊修辞效果和某种语言形式的修辞方法。

第3题:即兴演讲

即兴演讲,又称即席演讲或即时演讲,它是演讲者在某种特定景物或某种人物、气氛的激发下而产生的一种临蛙性的演讲。第4题:主动控场

主动控场是指演讲者始终高屋建瓴,牢牢掌握住现场气氛的控制权,使听众的注意力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问答题:

第1题:简述演讲稿的作用。

1:对选材和提纲的实践性进行检验,进一步保证内容的完善。

2避免临场斟酌词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3保证思路畅通,帮忙消除怯场心理。4帮助限定时速,避免时间松紧失当。5促进演讲规律的研究。第2题:演讲开头可采用哪些形式?

1设问式开头。2叙事式开头。3解题式开头。4明指式开头。5抒情式开头。6示物式开头 第3题:简述即兴演讲的特点。

1具有临场性。2具有敏捷性。3具有简练性。4使用面广。

论述题:

第1题:

1、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演讲者应该具有怎样的控场艺术?

(1)演讲者应有的心理品质:心理定势与成功欲。观察力与分析力。自信力与自制力。

(2)主动控制演讲现场:注意权威效应与第一印象。注重“角色整合”与高潮设置。完善形象与巧妙结束。

(3)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付冷场,应该引起兴奋,提神醒目。对付轰场,应该缓解矛盾,迂回取胜。对于演 讲中的意外情况,应该因势利导,歪打正着。第三次作业 填空题

第1题:语调包括----、重音、----、快慢等要素。(停顿 升降)

第2题:演讲者的眼神变化有三种技法:----,环视法,----。(点视法 虚视法)

第3题:根据听众听讲的态度,可以将听众心理为三种类型,即----、否定相斥型和----。

(肯定相容型 中庸冷淡型)

第4题:按思维所借助的对象,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 抽象思维)

第5题:演讲美的特征表现为动态性与----的统一,实践性与----的统一。(虚体性 整体性)名词解释题: 第1题: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类智力构成的主要因素。第2题: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问答题:

第1题:最佳语言的表现形式应该怎样?(1)准确清晰。(2)清亮圆润。(3)富于变化。(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第2题:就听众而言,听讲有几种方法

(1)专心致志听。(2)积极配合听。3)选择要点听(4)判断评估听。第3题:思维方式对演讲主体有何积极作用?

(1)思维方式对主体行为具有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行为目标的确定、预测和实现上。

2)思维方式对主体行为具有调节控制作用。第4题:演讲中如可做到概念明确?(1)运用定义,提示概念的含义。(2)比喻与举例。

(3)运用划分法,明确概念的范围。

论述题:

第1题: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演讲时口语表达技巧与体态表达技巧。1)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发音准确、清晰、优美。

语句流利、准确、易懂。

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2)体态达技巧的基本要求。体态语言:准确、适时,优美、适度,精练、适宜。

仪表与风度:仪表端庄、整洁,风度优雅、合乎礼仪。

表情与手势:眼神的运用技巧;面部表情要求;手势技巧。

第2题:如果让你主持一场主题为“知识改变命运”的演讲会,你会怎样主持?

(1)会前准备:明确演讲会的宗旨和任务。

了解演讲者了解演讲内容。了解听众的基本情况。

了解演讲现场情况。

做好自身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2)开场艺术:开场白简短、自然,介绍时富于热情,态度真诚。

(3)串联与控场:精心设计串联词,要求简练、幽默、富于文采与感染力。控制演讲场面。

(4)做好总结:概括准确,点明主旨。言简意赅,新颖含蓄。

第四次作业 填空题

第1题:即兴演讲有两种训练方法:一是————,二是————。(注意积累演讲材料,加强思维能力训练)

第2题:控场有————和————之分。有经验的演讲者,应该两方面兼顾。(主动和被动)

第3题:语调包括————、重音、————、快慢等要素。(停顿、升降)

第4题:按思维所借助的对象,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 抽象思维)

第5题:演讲美的特征表现为动态性与————的统一,实践性与————的统一。

(虚体性 整体性)

第6题:演讲的信息主要是指演讲的————和————。演讲的实质就是————和————信息的过程。(内容,材料,传递,接受)

第7题:演讲的标题,按着制作技巧和功能,可分为————、————、————和————。

(揭示主题型、设问引发型、界定范围型、和象征比喻型。)

第8题:演讲者的眼神变化有三种技巧:————、环视法、————。(点视法、虚视法。)

名词解释题:

第1题:纵横交叉结构

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穿插横向组合材料.或者以横向组合为主,其间穿插纵向组合材料

第2题: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问答题

第1题:简述演讲学的特点

答:

1、演讲是一种具有现实性和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2、演讲必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

3、演讲离不开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第2题:简述编写提纲有何作用

答:

1、确定框架。

2、进一步选材组材。

3、训练思维。

4、避免遗忘 第3题:演讲的策略与技巧有哪些?

答:

1、欲擒故纵,出奇制胜。

2、悬念吸引,呼应作答。

3、主动出击,先声夺人。

4、未完风趣,曲径通幽。第4题:演讲中如何做到概念明确

答:

1、运用定义,揭示概念的含义。

2、比喻与举例。

3、运用划分法,明确概念的范围。

第1题: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演讲时口语表达技巧与体态表达技巧。答:(1)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发音准确、清晰、优美。语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篇3:深圳大学社会学概论

一、社会实践总结

1. 校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的支持是此次社会实践圆满完成的最强有力的保障。宁夏大学在“概论”课程现有的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实践教学, 并每学期为社会实践提供1万元的资金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多次召开相关会议讨论、部署社会实践方案。这些都为实践教学的探索、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概论”教研室全体教师高度重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 任课教师就为学生介绍了“2+1”中的“1”即社会实践这一大亮点。在确定社会实践时间 (2011年10月15日) 和社会实践地点后, 授课教师开始在课堂上动员学生报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并在报名学生中甄选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本着外地学生优先、男女同学各半的原则, 从每个学院选出2~3名学生代表, 并制定了详细的社会实践方案, 包括租车、为师生买保险、预定中午饭、为学生带晕车药和创口贴、为学生在车上做宁东能源基地资料的讲解, 同时, 对后续活动也做了安排, 如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演示实践PPT, 以及调查报告、PPT的评奖。PPT和调查报告分设三等奖, 对获奖同学给予相应奖励。“概论”教研室各位教师在教研室主任带领下团结合作, 圆满完成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

3. 实践结束后, 在班级安排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通过PPT的形式把此次实践展示给其他同学, 以此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社会实践调查不仅是少数被甄选上的同学的事情, 也是全体同学的社会实践。虽然由于条件有限, 仅有个别学生代表亲身参加, 但PPT演示把全体同学都带到了实践地点, 照片、文字、影音资料充分展示了这一实践。当然, PPT演示中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即有些理工科学生制作的PPT太专业化, 展示效果不尽人意。对这一问题, 日后的社会实践应特别注意。PPT的制作旨在记录社会实践。通过PPT展示, 没有亲身参加的学生仿佛进行了一次实践之旅。

4. 作为“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初次尝试的社会实践调查, 收效颇丰。第一, 为学生提供了解宁夏经济发展、宣传宁夏的机会。宁东能源基地投资成本低, 开发建设条件十分优越, 完全能建设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无论是宁夏人还是在宁夏上大学的外地大学生, 都有了一次了解宁夏经济发展优势的机会和体验, 尤其是外地大学生, 他们可能因这一了解而选择留在宁夏, 服务宁夏, 为宁夏更快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二, 通过宁东能源基地的考察, 学生切实感受到宁夏经济发展“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第三, 此次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起到了导向作用, 为大学生就业做了一个有益的前期准备, 对将来有可能就业的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期间, 带队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宁东能源基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 以及录用应届大学生的相关细则。对机械学院、物电学院、化工学院这些跟宁东能源基地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的学生, 教师给予了最直观的引导。第四, 社会实践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为大学生之间的了解、沟通架设了桥梁。甄选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的原则是, 一个学院选取一名代表。虽然43名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基本上不认识或不熟悉, 但一天的参观实践, 以及此后的合作完成PPT和调查报告等环节, 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学生在实践之后成为要好的朋友。

二、对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思考

1. 转变观念, 重视实践教学。一段时间以来, “概论”课重视课堂教学, 轻视实践教学, 把实践教学置于附属地位, 甚至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即“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强调了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开展实践教学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效果的需要;实践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并且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概论”课程的教学, 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使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 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也要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只有重视实践教学, 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目标。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围绕教学目标, 制定规划,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强化教学内容的现实性、针对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鉴于社会实践环节在大学生学生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长期性, 建议学校、学院制定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的计划。目前, 联系社会实践地点确有一定的难度, 选择典型性的实践地点就更难了。学校、学院应考虑制定长期社会实践计划, 与相关企业、团体联合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3. 探索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可分为三种形式: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科研实践。虽然“概论”课程涉及到的学生人数众多, 而社会实践调查只能选取少数学生代表参加。且社会实践调查覆盖面不广, 因此, 应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 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除社会实践调查外, 社会实践还有其他方式, 如问卷调查的实践教学、参加社会义工等。课堂实践方式在时空选择的灵活性、与课程结合的紧密性, 以及老师的跟踪指导与学生的覆盖面等方面, 都优于其他实践教学形式。课堂实践教学最常见的形式包括专题教学、观摩教学影片、课堂研讨会、情景模拟等。科研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的过程, 也是促使理论内化的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与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命题论文、演讲辩论、讨论提纲等形式相结合, 共同完成。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大学2009级学生赴宁东能源基地的社会实践, 肯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对完善该模式启发良多。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王丽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吴殿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

篇4:深圳大学社会学概论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又因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我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将《社会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求知欲较弱、学习急功近利等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高职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帮助学生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

对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改善《社会学概论》这种基础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潜心的探索与实验。

一、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参与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学界反思,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讲,特殊的学生特点更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明确了学生参与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明确学生需求是学生参与的根本

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

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只是为了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不能像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相关的职业。他们关注的是了解与社会、自身、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进而能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而不只是掌握理论。

2.创造参与机会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将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中央,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求教师对教学课题有所选择。一方面要能够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联系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应用知识实际,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就会倾注很大的热情在学习中。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参与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也能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如下文所示,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可引用一些活泼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到“社会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我的生命线”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成长历程和规划。学生在体验心理游戏的形式中,发现了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多群体的影响,对社会化的过程有了真切的理解。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优化组合

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社会学相关理论,本人在《社会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社会情景的了解,进行角色演绎。

在“社会互动”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互动场景,如社会冲突,合作、竞争、强制等内容,以及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方式,对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更加直接的认识,角色扮演完成后,由教师和本小组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反馈评价,各小组结合情景模拟效果,展开交流切磋,提出质疑,分享成果。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交流,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一章的学习中,笔者就提出选题——“谈谈你家乡的文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元素,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从饮食、娱乐、名声、姓氏等角度阐释自己眼中的文化,将专业视角和普通生活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准确,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把握选题,确切有效;把握预习,有备而来;把握方向,避免离题;把握时间,充分讨论;把握评价,及时反馈。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整个过程中动态监控,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几位成功就业和无法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和求职过程的案例,要求学生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认真研究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了解,探讨自己对就业问题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和职业准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育,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促进了教学相长,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是《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一般流程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

在“城市社区”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城市社区的特点、发展现状、趋势等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独立探究的项目。首先,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和论证,将项目主体确定为“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然后,学生经过社区调查和前期资料搜集,分组确定项目的主要目标,或者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或者为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者为和谐社区建设;或者完善为社区教育和卫生等,并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第三步,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目标,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奔赴社区现场,完成进一步资料收集。第四步,汇总资料搜集的结果,撰写社区建设方案,最后,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要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利于提高下一次项目教学的质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社会学的方法有所体会和了解,它改变了之前的闭门造车的做法,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理论上都无法学到的东西,还有助于营造企业岗位氛围,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振江,徐文涛.情景模拟教学—— 案例教学的拓展和深化[J].未来与发展,2010(9).

[2]欧阳晓明.提高社会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2006(4).

篇5:深圳大学社会学概论

课程说明:本课程使用主教材:《社会学概论》韩明谟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辅助资料:《社会学概论》导学(2004年8月修订),省电大教材处发行。

考试说明:

1、考试的性质及方式:本课程为省电大统考科目。每学期开考一次,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2、考试成绩计核方法: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合计课程总成绩100%。

3、试题类型及比例:名词解释:24%,单项选择题:20%,简答题:40%,论述题:16%。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

4、考试范围:本课程共分十六章,前十四章之间存有内在联系,属必然考核内容。第十五章不是社会学的重点内容,不作为考试的重点;第十六章是为对社会学有兴趣的同学开阔视野之用,不列为考试范围。第一章 绪 论复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社会学及其特点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特点:

a、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b、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开展研究;

c、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

d、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e、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两者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 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2)两者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4、社会学的功能(1)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 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2)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贡献;

(3)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4)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复习要点:

1、社会需要的涵义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述评(1)主要理解和掌握马斯洛需要论的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的述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第三章 社会交往复习要点:

1、社会交往及其意义

掌握社会交往的定义。社会交往的意义:(1)人类离不开交往;(2)个人成长的条件;(3)文化传播的手段;

(4)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2、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1)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3)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4)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

3、符号相互作用论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

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此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是通过媒介符号。人们通 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主要借助语言进行。

社会学家布卢默总结的符号论的基本观点:(1)人们是根据 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他所采取的行动的;(2)人们所 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3)人们在交往时对所 处环境总是不断进行一种内部的解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4、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1)双方需求的互补性;(2)态度的类似性(双方对待某些事情的相似态度);(3)双方距离的远近;

(4)交往频率(人际关系通过频繁的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诚意、信任、尊重、合作以及双方在交往中得到的满足等均会直接影响人际关系。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复习要点:

1、社会化的涵义及基本内容

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传授生活技能;(2)教导社会规范;(3)指点生活目标;(4)提供角色人选。

2、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1)三者的定义

继续社会化:指人的一生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特殊社会化:指对于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2)三者的关系

相同点: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

不同点:a、继续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是肯定的,再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否定的,特殊社会在正常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b、继续社会化是非强制性的,再社会化是强制性的,特殊社会化是专门化的。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复习要点:

1、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涵义: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1)它是自然形成的;(2)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3)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没有 严格的规章制度;(4)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5)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6)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2、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几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3、目前我国家庭存在的问题(1)仍存在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2)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3)独生子女问题;(4)老人赡养问题;(5)离婚问题。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复习要点:

1、社会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掌握涵义

特征

(1)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2)目标简单、明确;(3)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4)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 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5)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2、科层制及其功能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特征: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组织成员都是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科层制的功能分析:

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它 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

它纯粹是理想型的。社会组织的环境与加入组织的成员都在不断变化,预先的详细规定往往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从而束缚了人的 积极性,影响效率。

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第七章 社 区复习要点:

1、社区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2、农村社区的特征

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农村社区的特征:

(1)居住特征: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

(2)产业特征: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3)社会关系特征: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占支配地位;

(4)生活特征:生活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3、城市社区特征

城市社区: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特征:人口聚居规模大、高密度;以工商业、其他非农产业为职业和谋生方式;成员的异质性高;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色彩淡薄;6组织程度高,结构复杂。

4、我国的城乡关系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1)控制大城市 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2)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3)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

(4)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轻城市压力。第八章 阶级与阶层复习要点:

1、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2、社会分层的需要论

3、阶级的起源与定义

4、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第九章 社会制度复习要点:

1、社会制度的涵义及其特征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概念系统: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作用的一套理论。(2)规则系统: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

(3)组织系统:检查和推动社会制度运行的机构和组织体系。(4)设备系统:该社会制度正常运行所依赖的物质资源。

3、社会制度的功能(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第十章 社会控制复习要点:

1、社会控制的涵义及功能

2、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3、社会失范论社会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反常状态。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此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做出各种越轨行为。

4、手段-目标说此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他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与达成目的的合法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即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相对于社会的要求发生一定的偏离,属于越轨行为。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复习要点:

1、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

2、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的表现

3、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原因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 应。

主要表现:人口数量多,素质低。

原因: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多子多福;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降低;计划生 育失控。

4、我国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 解决办法

5、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解决措施

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解决途径:

(1)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广开就业渠道;(3)继续控制人口增长;(4)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复习要点:

1、社会保障及其特点、内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刺激劳动潜力;(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5)社会保障的反功能。

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或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在实行高福利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求进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复习要点:

1、社会变迁及其原因

2、历史循环论

3、社会进化论

4、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

5、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发生的几件大事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复习要点:

1、社会现代化的涵义、特征及内容

2、社会趋同论

该理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 越来越相追似。评价:

a、社会趋同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于工业化、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b、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在趋同中也包含一些不同。

3、依附理论

4、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社会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的。

党的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战略布署,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学说的光辉体现。

人们的社会需要是推动个人或社会集体前进的重要的动力,重要的激励因素。

篇6:深圳大学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第一套题

一、单项选择

(1/32)、大规模的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2分)    A、人与环境的关系 B、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 D、价值观念

(2/32)、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分)   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3/32)、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中的观点。(2分)    A、《人类的目标》 B、《人类处在转折点》 C、《增长的极限》 D、《超越浪费的时代》

(4/32)、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2分)    A、普雷毕什 B、弗兰克 C、沃勒斯坦 D、丁伯根

(5/32)、“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2分)    A、“文化类型”说 B、“生物有机体”说 C、历史三阶段

D、“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

(6/32)、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为()。(2分)    A、绝对贫穷 B、相对贫穷 C、长期贫穷 D、短期贫穷

(7/32)、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2分)    A、社会趋同论 B、依附理论 C、全球发展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8/32)、社会保险属于()。(2分)   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D、人身、人寿保险

(9/32)、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2分)   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10/3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2分)   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11/32)、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2分)   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12/32)、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的西方社会。(2分) A、19世纪30年代

 B、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C、20世纪中期  D、20世纪90年代

(13/32)、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很可能陷入()状态。分) A、相对贫穷  B、个案贫穷  C、长期贫穷  D、短期贫穷

(14/32)、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分) A、意识形态  B、上层建筑  C、生产关系  D、经济基础

(15/32)、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2分) A、社会保险  B、社会救助  C、社会福利  D、经济保障

(2(16/32)、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2分)    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17/32)、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2分)    A、隐性失业 B、显性失业 C、不充分就业 D、充分就业

(18/32)、一部分劳动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置,是指()。(2分)    A、显性失业 B、不充分就业 C、隐性失业 D、失业

(19/32)、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2分)   A、信息社会论 B、社会趋同论 C、依附理论  D、后工业社会论

(20/32)、“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2分)    A、贝尔 B、弗兰克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21/32)、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2分)    A、充分就业 B、不充分就业 C、隐性失业 D、就业

(22/32)、在贫穷类别中,由个别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2分)    A、个别贫穷 B、集体贫穷 C、相对贫穷 D、绝对贫穷

(23/32)、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阶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2分)  A、个人流动 B、代际流动   C、垂直流动 D、代内流动

(24/32)、1948年,()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2分) A、美国  B、法国  C、日本  D、英国

(25/32)、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 A、经济的发展  B、物质文明的进步

 C、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  D、政府的足够重视

(26/32)、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2分) A、维持社会稳定

 B、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 C、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 D、保障无劳动能力者的生活安全

(27/32)、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 A、水平流动  B、垂直流动

分)

分)

(2(2 C、代际流动  D、代内流动

(28/32)、《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2分) A、丁伯根  B、托夫勒  C、佩切伊  D、贝尔

(29/32)、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2分) A、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 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相似  C、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习俗、文化越来越相似  D、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相似

(30/32)、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的出版。 A、《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B、《今后200年》  C、《人类处在转折点》  D、《未来社会学》

(31/32)、社会工作是指()(2分)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 B、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

分)

(2 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32/32)、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的广泛应用。(2分)    A、纺织业的兴起

B、电机制造和电力应用 C、微电脑 D、原子能

二、判断题

(1/6)、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沃勒斯坦,认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是宗主与卫星的关系。(3分)  A、正确 B、错误

(2/6)、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按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3分)  A、正确 B、错误

(3/6)、社区组织即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3分)  A、正确 B、错误

(4/6)、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3分) A、正确  B、错误

(5/6)、在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是罗马俱乐部。(3分)  A、正确 B、错误

(6/6)、社会工作即是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3分)  A、正确 B、错误

三、多项选择

(1/6)、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3分)    A、团体工作 B、工会工作 C、个案工作 D、社区工作

(2/6)、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3分)    A、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B、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目的

C、人的社会,需要满足人民的社会需要 D、依据马克思主义需要的理论确定的

(3/6)、我国面临就业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3分)    A、显性失业

B、劳动力求大于供 C、新增劳动力就业 D、解决隐性失业

(4/6)、社会保障的特点有()。(3分)    A、合法性 B、社会性 C、经济保障 D、人道主义

(5/6)、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3分)    A、顺应关系 B、相辅相承 C、依赖关系 D、掠夺关系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法制教案下一篇:【必备】勤俭节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