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道德衰落原因

2024-05-10

会计职业道德衰落原因(共4篇)

篇1:会计职业道德衰落原因

英国衰落的原因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还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那么,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没能保持长盛不衰呢?英国衰落或曰相对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

主要观点有: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

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

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以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广大工人阶级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界有不少的讨论,并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工厂制度下,工人们遭受工厂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主要表现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年到头都在天刚亮或天未亮的四五点钟的时候起床,夜间休息还没有使他们的精神恢复过来,就匆匆地吞咽了一顿饭,或者什么东西也没吃,就赶到工厂去”;

居住在贫民区,房屋拥挤,阴暗潮湿,往往一家数人挤住一个房间;经常遭受严厉的罚款,如曼彻斯特的一家纺织工厂规定,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按其管理的机器数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罚款6便士;存在着大量童工,尤其在棉纺织厂和煤矿,童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常常受到监工的虐待和罚款,童工的健康深受影响;

妇女地位也十分低下,在煤矿中,女工们不得不像男工一样干活,许多青年妇女因工资低而沦为妓女;妇女由于自身身体健康问题和没有时间照顾幼儿,贫困家庭儿童死亡率极高。笔者以为,英国工人阶级所遭受的这些苦难,或许正是英国迅速“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首先,广大工人劳动强度大,生活贫困,必然影响整个社会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健康状况差,也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 作为目击者,恩格斯对“工业工人”有这样的描述:“他们几乎全都身体衰弱,骨瘦如柴,毫无力气,面色苍白,由于患有热病,他们身上除了那些在工作时特别用劲的肌肉以外,其他肌肉都是松弛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消化不良,因而都或多或少地患着忧郁症,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他们衰弱的身体无力抵抗疾病,因而随时都会病倒。所以他们老得快,死得早。”

第二,贫困家庭儿童死亡率高,影响了整个社会人口增长率,从而减弱了社会发展后劲。英国人口从1751年至1861年,年增长率一般为1%多,高时不超过2%,低时不到1%。相比之下,美国人口在1790-186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

篇2:古罗马帝国衰落原因

原因之一:疾病、污染

瘟疫的蔓延。公元165~180年间, 罗马帝国发生了一场极具杀伤力的黑死病瘟疫, 瘟疫在15年中直接导致帝国本土1/3人口暴毙。紧接着公元211~266年间, 罗马帝国又遭遇了第二次大规模传染病的袭击。灾难改变了历史。

疟疾的流行。本世纪, 来自英美研究人员, 从一名1500年前葬于罗马一处墓地的儿童骨骼进行了科学分析, 从而得到了迄今为止最确定的证明疟疾流行是导致古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的证据。据悉, 该墓地位于罗马以北70英里的卢尼亚诺附近, 所有埋葬于此的人都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内下葬的, 与人一起被埋葬的还有一些小狗骨架等。研究人员从一名3岁儿童的骸骨上分离出微量脱氧核糖核酸 (DNA) 的样品, 经过缜密地验证, 发现该名儿童骨骼中98%的DNA排序与那些感染了恶性疟原虫疾病的患者体内提取出的DNA排序几乎吻合。除此之外, 科研人员在埋葬了大量死难者的坟墓中还发现了一些年龄稍微大些儿童骨架的头盖骨表面有孔和凹痕, 而这种现象也只有某些类似疟疾的严重传染性疾病能够造成。这次研究的发现, 让考古学家对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说:疟疾这场瘟疫虽然阻止了古罗马帝国免遭匈奴王的洗劫 (他因害怕古罗马正在蔓延的神秘疾病让他发烧而中途撤退) , 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还是在疟疾的可怕侵袭下让人不攻自灭了。

“铅中毒”而衰亡。有专家认为西罗马帝国是由于“铅中毒”而衰亡的。罗马城市的供水管道是用铅制作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 铅逐渐被锈蚀, 长期使用这种铅水管的罗马人智力因此下降, 以致到公元5世纪时, 他们缺乏应付帝国内外危机所必要的智力。

原因之二:精神原因

基督教, 一种新生的宗教引起帝国的颠覆。英国近代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始终相信《福音书》的传播和教会的胜利与罗马帝国的衰落是密切相联的, 基督教的兴起与扩张会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和对抗。罗马帝国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人心上, 都走到了极限。皇室荒淫无度, 行省总督横征暴敛、贪污腐败, 兵匪横行, 小农破产沦为隶农, 大批贫民涌入城市、乞求施舍。芸芸众生渴望获得来世幸福的保证。在诸多教派中, 基督教逐渐赢得了民心。这门宗教宣扬普世之爱和自我牺牲精神, 使人们感到兄弟般的亲近, 并激发了人们对重新获得高尚、美好生活的新希望。公元392年, 基督教取代罗马的传统信仰被立为国教。基督教的胜利只是罗马帝国全面衰落的前兆。精神疆域既已崩溃, 地理疆界的崩溃也只在朝夕之间。

血统混杂的地方, 稳定的精神和道德标准都失去了。尼尔森认为, 罗马文明是以种族为基础的。文化取决于种族的特性。如果外来种族和蛮族被同化, 那么他们必然与征服者 (罗马人) 互相渗透。由于罗马世界范围广大, 外来种族众多, 因此罗马人的出生率必须提高。但是罗马人的出生率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有所降低, 罗马人的血统变得越来越不纯洁, 在帝国的罗马化地区, 由于文明的互相交流和融合导致种族的无节制混合。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 不同种族互相通婚和血统的混杂遍及各个行省。在这些血统混杂的地方, 稳定的精神和道德标准都失去了。

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纪, 罗马帝国不能依靠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理想, 这主要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地区之间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分层进一步阻碍了任何统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罗马帝国是伴随着人们的普遍冷漠而走向历史的尽头的。

原因之三:外族的入侵

蛮族的入侵。罗马文明依靠互相联系, 依靠从罗马城扩散到各个行省省会, 然后再返回罗马加以巩固。然而, 只有在没有暴力的地区才能保持这种自由联系。而蛮族的入侵使这些相互联系的地区分裂了, 公元4世纪, 北方蛮族大举南下, 吞食着帝国的领土。罗马帝国却为争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 闹到一分为二。公元300年上台的君士坦丁皇帝迁都君士坦丁堡, 在那里继续做半个帝国皇帝的美梦。公元410年, 罗马帝国的永恒之城被西哥特人占领, 洗劫了3天3夜。西哥特人走后, 汪达尔人又来光顾。公元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原因之四:经济原因

大量土地抛荒, 农民税收负担加重, 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 社会生存所依赖的物质条件恶化。早在加图时代 (公元前180年左右) , 意大利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已经衰落了。各个行省的耕地逐渐沙漠化, 荒地无限扩大。大量土地抛荒导致仍然耕种土地的农民税收负担加重, 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 社会生存所依赖的物质条件恶化。所有这些使西罗马帝国难逃灭亡的厄运。

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 但是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 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代来补充奴隶队伍, 随着政府对外战争的结束, 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 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

土地危机:大土地所有者巧取豪夺侵吞小农的土地, 造成意大利长期性土地危机。

原因之五: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

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结果元首一去世, 接着就是内战, 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与政府活动, 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与政治的臣民, 沉重的税收常常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

残酷的阶级剥削。贪婪、无耻的帝国官吏竭力剥削行省, 军事独裁加强, 整个罗马帝国的政治组织变成了一部压榨臣民的巨大机器。犹太、埃及、叙利亚和希腊各地人民起义, 前仆后继。

军队中的农民与乡村农民的联合反抗。通过城市这个媒介, 罗马统一了意大利, 当罗马帝国扩张到西欧地区时, 它自然会使城市成为罗马化的中心。但是城市的财富来自乡村, 乡村农民激烈反对城市官僚的剥削。在罗马帝国的和平环境下, 城市居民逐渐不能适应军营生活, 公元3世纪危机时, 帝国政府只好招募农民参加罗马军队, 军队中的农民与乡村农民联合起来, 反对城市的压迫。因此, 贵族以及依赖贵族的古代文明的衰落就是由于军队中的农民与乡村农民的联合反抗。

原因之六:不义的扩张战争

不义的扩张战争。罗马帝国靠富有侵略性的扩张战争兴起, 并建立在残酷地、耗竭了生产力的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 这些促使其发展的因素也迟早会招致其灭亡。罗马国家的疆域大多是在共和时代拓展的, 进入帝国时代之后, 罗马的扩张势头大大缩减。多瑙河、莱茵河上游地区修筑的数百公里石墙仅仅勉强抵挡住日耳曼人的骚扰。图密善皇帝靠给蛮族国王送礼, 才换来多瑙河下游地区暂时的安宁。只有图拉真执著地做着军事扩张梦, 把帝国的边界推进到今天的罗马尼亚。然而, 这辉煌短暂得如同彗星的光芒。公元117年, 图拉真皇帝病死在被他征服的小亚细亚的土地上, 东征成果顷刻化为泡影。

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帝国覆亡的主要根源都在于帝国本身, 而不能用其他外在的原因来解释。

476年, 蛮族出身的罗马将领奥多亚克在帕维亚举行兵变, 废黜了在拉文那的西罗马最后一位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 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灭亡。

罗马死了。

篇3:近代周村衰落原因初探

关键词:周村;衰落原因;转型;外因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165—02

周村是鲁中地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在经历了清初以来二百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至20世纪初达到顶峰,之后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展渐趋缓慢,经济规模与发展速度均开始落后于省内其他主要城市。其发展兴盛的过程多为大家所认识,而其衰落的经过却鲜有探讨。经分析,可将近代周村衰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来探讨每阶段导致其衰落的不同原因:1904—1915年,1916—1930年,1931—1948年。

一、清初以来周村经济的腾飞

从清初到清中叶的一百多年间,推动周村经济腾飞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交通条件改善;乡绅和地方官注意整顿维护市场秩序;周边资源丰富、家庭手工业繁荣。在这些条件的推动下,乾隆年间,周村就因商事兴盛而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清末,周村已是华北最大的茧丝、绸缎和土布集散中心,长江以北最大的丝绸贸易集散中心。至近代,周村由于所产商品适应国际市场而又获得较大发展,丝、棉织品大量出口,其经济发展几已“驾乎省垣而上之”[1]。至1904年开埠前夕,周村在山东省内的经济地位达到极盛。

二、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地位下降:1904—1915年

1904年周村随济南、潍县辟为商埠,通过周村的胶济铁路全线贯通,周村近代化的步伐加快。但在山东省的整体环境中,周村的发展已经相对滞后。十余年间,影响周村发展的因素基本上利弊参半,而制约因素的负面影响开始扩大。

1.开埠的影响

开埠之后,周村当地近代化商人组织建立,1908年周村商会成立,成为周村经济的主要组织领导机构。大机器生产的规模也逐渐扩大,1911年,裕厚堂丝厂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成为山东第一个民族资本的近代化缫丝企业。其后,众多丝厂相继使用蒸汽机。

而若横向比较,就会发现周村的特区地位对自身的促进并不显著。开埠之初,政府所筹经费全数用在济南商埠的创立上尚且远远不够,而周村所获拨款寥寥无几。省城济南便于动用政治优势,利用全省资源谋求发展。潍县为县治所在,也可汇聚全县之力促成优先发展。周村仅为济南府下长山县中一镇,政治地位过于低下,商埠建设经费仅靠商民自发筹集,尚不足以拆迁民户、移徙坟茔,基本建设更无从谈起。按照施坚雅的“正六边形理论”,周村也因与济南、潍县太近而成为其崛起的牺牲品。

2.胶济铁路的影响

1904年,山东第一条铁路胶济线对周村的发展无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周村客货运输速度加快,费用降低,运量增加。同时市场影响力扩大,1905年周村市场贸易额已增至2 500万两,贸易范围远至开封、顺德、彰德等地[2]。

但是,胶济铁路又对周村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因胶济线、津镇线先后铺至,济南成为鲁西、豫东、冀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鲁西南市场几乎尽被济南夺去。博山作为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交接枢纽,也因胶济铁路张博支线之便而成为鲁中南各县商品集散地,鲁南市场被博山接手。周村至潍县之间本无较大商業中心,自胶济铁路修通,沿线张店、辛店、青州等镇店发展迅速,鲁东市场被潍县及新兴镇店占领。周村逐渐处在几个工商业市镇的包围之中,市场纷纷丧失,仅保有鲁北及黄河两岸十余县营业区域,经济活动范围日趋缩小。

三、突遭重创,缓慢恢复:1916—1930年

1916年前,周村经济地位受到挑战,但工商各业仍在发展。而1916年的护国军事件,给了周村经济致命一击。之后周村经济缓慢恢复,20世纪2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工商业者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周村市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陷入了畸形发展和虚假繁荣。

1.护国军事件的破坏

1916年5月,山东革命党人吴大洲、薄子明于周村响应蔡锷起兵反袁。选在周村起事,就是因为周村经济发达,而几无防守,同时交通便利,可向西直迫省城。吴大洲、薄子明成立军政府,后即大举扩军、四出略地。粮饷甚巨又少财源,只能强行摊派,威逼勒索甚至公开抢劫。攻陷周村的当天,即占领银行、银号和钱庄,起走库存银元15万元,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被迫停业,钱庄、汇票庄纷纷倒闭。后又逼迫商会筹措15万元。“6月16日,民军秉炬夜掠,引起大街起火,延烧商户30余家,烧毁楼房16余间。”“据统计,护国军据周村期间,周村工商业共损失约千余万元,一些重要商号如谦祥益、裕厚堂、瑞林祥等都遭受重创,停工达八九个月之久。”[3] 很多商户和商号纷纷逃离周村,如南方人王元恺开了个有300多工人的兴隆太帽庄,遭护国军抢劫后逃归南方,再也没有回到周村[4]。经此浩劫,勉强维持省内地位的周村元气大伤,更加速了衰落的过程。

一战后,周村丝织业开始缓慢复苏。1928年,日本人造丝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周村丝织业迎来了“极盛”时期,也开始了她最后的“辉煌”。

2.人造丝带来的“繁荣”

1925年,人造丝(麻丝)进入中国市场。后织造技术日益成熟,周村丝织业凭此迅猛发展起来。周村几乎所有的丝织业主都大量购入麻丝,大批新业主也纷纷上马麻丝产品,或搀入真丝织成改良葛、中山葛等丝麻织品,或纯用人造丝织成麻葛、素葛等仿真丝织品。由于人造丝织品外观亮丽,而价格与真丝织品相差悬殊,① 一时销路大开。“1930年,周村土围内外织机猛增到14 000余张,各有关从业人员达四五万人,生产丝麻织物品种达30多个,年产量300多万疋,合600 000万公尺。每年用麻丝9 000箱,合180万市斤。至于产品销路,南方以上海、丹阳、长沙、汉口等地为据点,销于广东、西南以及南洋群岛等地;北方销于东北、内蒙;西方销于山西榆次及彰德、归德、大名一带。”[5]从表面上看,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周村丝织业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高峰。

四、迅速走向衰落,经济一蹶不振:1931—1948年

廉价麻丝造成的虚假繁荣很快结出了恶果。20世纪30年代,周村丝、棉织业迅速衰败,以此为支柱的周村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丝麻织品的流行导致传统真丝织品大受排挤,结果“以数千年来负有丝织盛名之周村,畅销土丝之集中市场,而今一变为麻织品之周村。”[6] 真丝织业破产。麻丝外观亮丽却不耐用,而其低廉的价格主要是由于走私进口。不久人们意识到麻丝织品的致命缺点,再加海关加强缉私,麻丝优势大减,销路随之疲滞,虚假繁荣顿成萎缩之势。且20世纪20年代后,西欧、日本丝织业相继崛起,后者更是挤占了周村丝织品在海外的主要市场南洋,进而开始蚕食中国国内市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统制东北经济,周村丝织品的又一重要市场丧失。另外,周村相当多的丝织业户粗制滥造,信誉下跌,市场逐渐萎缩。20世纪三四十年代,周村周边地区竟出现了“有钱不买周村货”的俗语。而当时流行“一根旱烟杆儿就能塞进一疋周村绸”的说法,也极言周村绸布之薄。②1931年后,产品日渐滞销,大量机户累赔不堪纷纷停业,至1933年已不足千家。1931年周村尚产出厂丝900箱,翌年减为600箱,1933年再减为400箱左右。而随着丝、棉织业的衰落,整个周村经济的衰落成为必然。

抗日战争中,日军对周村商民横征暴敛,周村经济一片萧条。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更是在周村地区反复争夺,周村屡易其手,经济愈益破败。1948年周村最后一次解放时,仅余25台织机勉强维持生产,周村经济再也没有起色。

五、近代周村经济起伏的启示

首先,周村经济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并未完成。在周村经济最兴盛之时,其基础仍建立在传统工商业的大量集聚上;即便到了20世纪30年代,其绝大部分经济产出依然来自分散的家庭作坊。以周村最盛的丝织业为例,尽管较早引进了江南蚕种和湖桑,但绝大部分农民栽桑养蚕仍系传统旧法。②又如印染业,1926—1936年间共有染坊36家,其中使用机器漂染者仅4家。再如铜响器业,直到1949年仍“以体力劳动为主,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生产规模无法扩大。”[7]

其次,纯粹的工商业城市无法在中国长久繁荣下去。中国传统城镇一般在政治中心或军事要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缺少政治推力和政府规范的周村,由于市场主体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单靠局部市场调节很难把握经济变化的复杂规律。而一旦面临动荡的社会环境,周村这种毫无政治、军事力量的纯工商业城市便无力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

再次,考察区域经济,应重视外因的作用。周村的衰落,虽有其自身技术进步缓慢、忽视质量信誉、经济结构单一等原因,但周边经济格局的变化,社会环境是否安定,国家的经济政策,甚至國际市场的动向等等,无不牵动着周村市场的神经。因此,虽然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但外因对一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为关键的。

周村作为典型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其兴衰的探讨对观察整个中国经济的演进裨益良多。研究近代周村经济的发展,对推进当代周村经济建设也是有帮助的。在总结周村兴起繁荣原因的同时,自然也不能忽视对周村衰落原因的探讨。总结经验,了解弱点,才能在周村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旱码头”在新的历史时期走向新的辉煌。

注释:

①根据2008年调查,20世纪30年代之前,人造丝每斤约值法币3.9元,而蚕丝则每斤约值法币6.6元。

②根据2008年调查。

参考文献:

[1]《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第五册,长山县,第8页,青岛文化印刷社,民国二十三年.

[2][日]《支那经济全书》第五辑[Z].东亚同文会,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08:602.

[3]孙强.试析影响周村近代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G]//周村开埠与山东近代化.孔令仁,李德征.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4]张连泉.我所知道的护国军[G]//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淄博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5][6]雷雨忱,刘鸣九,宋鑫儒.建国以前周村丝织业的发展和演变[J].周村商埠,1934.

篇4:传统游戏衰落原因探析

一、游戏材料的时代变迁

游戏材料(play material)用于进行游戏的玩具和其他可供游戏的物品,是开展游戏活动的条件之一。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能诱发、支持和发展游戏活动。儿童往往是在游戏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的,引起游戏愿望的。在游戏过程中,游戏材料帮助儿童实现假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戏的内容[1]。因此,游戏的类型、主题、内容等与游戏材料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游戏材料逐渐科技化,现代化,导致传统游戏依赖的传统材料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笔者将从材料来源的角度分为来自儿童之外的和儿童本身两大类,外在于儿童的游戏材料又可分为来自自然界和来自人造物。外在于儿童的传统游戏材料,来自自然界的主要体现在,如过家家所用到的树枝、树叶、泥土、瓦罐、麦秆;来自人造物的游戏材料,如滚铁环游戏主要材料铁环,打弹弓游戏中所用到的橡皮筋和铁丝。来自于幼儿自身的传统游戏材料,如斗鸡,老鹰捉小鸡、踩影子等游戏,其特点即以幼儿自身作为游戏材料,而不需要借助外物。而现代游戏材料从这个分类角度来看,来自自然的游戏材料已经不如过去传统游戏普遍,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中人造的玩沙玩水区。而且对这些材料的利用,或者运用这些材料开展游戏的主题、内容与传统游戏也有很大的变化。

二、环境的时代变迁

Super 和Harkness認为,同伴互动和游戏行为不能脱离其发生情境来理解。这些情境因素也包括材料和行动者的心理方面。具体体现在:(1)物理和社会情境;(2)参与者的内在心里(特别是照顾者关于儿童发展、社会化和教育的心理表征);(3)关于培养和教育的文化习俗[2]。Whiting认为对游戏的重要影响来自于儿童在其生活和游戏的直接环境内可自然获得的机会,包括游戏地形、气候和季节性变化[3]。可见游戏的主题、内容与幼儿所在的环境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趋势,城市化的过程中必将带来物理-社会环境的变迁。

物理环境的变迁主要体现在,过去的到处可见的树枝树叶、各种动物昆虫、泥土、石块等逐渐被城市森林所取代。如果说还保有这些物质环境,也是作为城市环境的点缀,不是作为孩子娱乐玩耍的场所,从“青青小草,脚下留情”、“不可攀爬”、“不可采摘”,这些告示牌早已将活泼好动的孩子们约束在狭窄的空间中。而这些自然界的物理环境正是传统游戏存在的土壤,如传统游戏过家家中孩子们会用树叶当菜,沙土当米饭,石块或者蚌壳当锅碗,再如钓鱼、爬树、捉昆虫、拾麦穗等都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物理环境。

要谈社会环境对传统游戏衰落的影响不能不提到布伦芬布伦纳的生态理论和维果斯基(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虽然这两位心理学家在论述各自理论的时候并不是针对游戏,但通过他们的理论可以作为传统游戏为何消失的一种解释。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从里到外依次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系统以及历时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4]。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受到个体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具体体现在所在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及技术的影响[5]。无论是布伦芬布伦纳还是维果斯基都强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对游戏的观念,当然包括对传统游戏和现代游戏认识都会受到所在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

三、游戏共同体的时代变迁

共同体是西方哲学与社会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腾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他认为,人类全体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结合的类型,一种为共同体,一种为社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结构特征。共同体是以人的本质意志(情感)为基础而形成的自然基础上的整体,它是古老的、传统的,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识,关系密切,有强烈的一致感,它不是各个部分由外在力量拼接在一起的总和,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共同体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血缘共同体,如家庭,宗族;二是地缘共同体,如村庄、城市;三是精神或思想共同体,如友谊、师徒关系等。

在传统社会,儿童、他们的长辈与兄弟以及手工业者、商贩都纳入了共同体之中,有血缘关系的游戏共同体,也有地缘关系的游戏共同体以及精神上的游戏共同体,这三者往往并存、合一。而在现代社会,尽管共同体的构成形式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其中的人际关系却有了本质的差别。游戏的制作者与游戏者发生了真正的分离,导致了游戏共同体的瓦解。也就是说玩具的制作者和游戏者发生分离,那么传统游戏赖以存在的传承机制就发生质变。因为传统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游戏者和玩具制作者是紧密联系,从而将游戏背后的传统价值观、习俗、信仰一代代体现在幼儿的游戏中不断传承。而当今社会的玩具制作者主要是从消费,经济的角度拓展玩具市场,从而必然导致传统游戏的衰落。

参考文献:

[1]王忠民.幼儿教育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4):1007.

[2][3][6][美]约翰逊.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34,134,134.

上一篇:志愿者获奖感言简短下一篇:高一年级读后感:读论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