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写作大纲

2024-05-08

工作总结写作大纲(共8篇)

篇1:工作总结写作大纲

导演工作总结写作大纲

一、栏目总述

1. 栏目的宗旨和定位

宗旨即目的,定位是对内容的定位和受众的定位。

2. 栏目的板块设置

分几大板块,各是什么,怎么独立又怎么构成一个整体?

3. 栏目的风格定位

从《电影放大镜》的角度来写。

二、对本期节目的导演阐述

1. 选题

2. 主题

3. 思路

三、具体的工作安排及内容

1. 具体的工作安排

把十四周的内容写上即可,简单阐述。

2. 具体的工作内容

(1)策划阶段

(2)拍摄阶段

①演播室拍摄

从演播室的搭建和演播室的拍摄两大方面来写。

②外景拍摄

从外景拍摄的目的和外景拍摄的具体操作两方面来写。

(3)剪辑阶段

四、对成片的评价与分析

1. 对成片内容和形式的分析

2. 对主持人的分析(简要写)

3. 节目制作的特色总结(重点写,突出自己工作的特点和亮点)

4. 缺点与不足

摄像工作总结写作大纲

一、栏目的宗旨和定位

1.栏目的宗旨

2.栏目的定位

二、对本期节目拍摄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1.对节目拍摄方案的设计

这部分是写“怎么拍”的问题,包括机位、灯光、具体的镜头。

2.对节目拍摄方案的分析

这部分是写“为什么这么拍”的问题。

三、拍摄风格的确立

四、拍摄的技术保证

五、具体的工作安排及内容

1.具体的工作安排

把十四周的内容写上即可,简单阐述。

2. 具体的工作内容(侧重于从摄像的角度来写)

(1)演播室拍摄

从演播室的搭建和演播室的拍摄两大方面来写。

(2)外景拍摄

从外景拍摄的目的和外景拍摄的具体操作两方面来写。

六、对成片的评价与分析

1.对成片画面摄影的评价与分析

从画面是否平稳、是否流畅、是否恰当的表达主题等方面来写。

2.对节目拍摄的特点总结(附几个有创意的机位图)

3.缺点与不足

后期编辑工作总结写作大纲

一、栏目的宗旨和定位

1.栏目的宗旨

2.栏目的定位

二、对本期节目后期编辑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1.对节目后期编辑方案的设计

(1)对内容的设计。

从片头、过场、结尾、脚标、节目主体等方面的设计来写。

(2)对音乐和音响的设计。

2.对节目后期编辑方案的分析

这部分是写“为什么这么编辑”的问题。

三、后期编辑总体风格的确立

四、后期编辑的技术保障

使用了哪些软件、特技、设备等。

五、具体的工作安排及内容

1.具体的工作安排

把十四周的内容写上即可,简单阐述。

3. 具体的工作内容

(1)片头、片尾的创作

(2)节目主体的创作(解说词配画面这一部分)

(3)音乐音响的选配

(4)其他的创作

六、对成片的评价与分析

1.对成片画面剪辑的评价与分析

从节目剪辑流畅,过渡清新、自然,节奏平稳,层次清晰,主体突出,主题明确,总体上栏目内容完整、节奏紧凑等方面来写。

2.对画面剪辑的特点总结(比如由剧中人物的旁白或独白充当另一种形式的解说词,好似剧中人物在阐述电影。)

3.缺点与不足

一、栏目总述

1.栏目的宗旨和定位

宗旨即目的,定位是对内容的定位和受众的定位。

2.栏目的板块设置

分几大板块,各是什么,怎么独立又怎么构成一个整体?

3. 栏目的风格定位

从《电影放大镜》的角度来写。

二、对本期节目文案的设计与分析

1.对节目形式的设计与分析

2.对节目内容的设计与分析

(1)选题

(2)主题

(3)思路

3.对节目风格及主持人风格确立的分析

三、具体的工作安排及内容

1.具体的工作安排

2.具体的工作内容

(1)关于解说词的写作

(2)关于串联词的写作

(3)对外景采访内容的设计

(4)在拍摄和编辑阶段文案的工作

四、对成片的评价与分析

1.对成片内容和形式的分析

2.文案工作的特色总结(重点写,突出自己工作的特点和亮点)

3.缺点与不足

一、栏目的宗旨与定位

1.栏目的宗旨

2.栏目的定位

二、节目总体风格的确立

三、主持人主持风格及配音风格的确立

1.对文案内容的分析

2.对节目主持的总体设计

3.对服饰、化妆的总体设计

4.对配音风格的总体设计

四、具体的工作安排及内容

1.具体的工作安排

2.具体的工作内容

(1)演播室拍摄

(2)外景拍摄

(3)后期配音

五、对成片的评价与分析

1.对成片主持内容及风格的评价与分析

2.主持工作的亮点总结

3.配音工作的亮点总结

4.缺点与不足

篇2:工作总结写作大纲

【论文范文】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应用写作是四川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文秘与档案管理专业、公关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公务或私务的需要,写作出既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又符合应用写作格式和要求的应用文。

2.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科研文书、专用书信等应用文体的格式和写作要求,学会比较熟练地写作这些应用文。

3.教学基本要求:

①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敬业精神;

② 熟练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文体的写作;

③ 掌握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应用文体的写作;

④ 了解本教材涉及到的其他文体的写作。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应用写作是语文课所学写作知识的实践,因此,学好语文课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条件。本课程又是文秘基础课程的基础,它为文秘基础课程提供了文书撰写、文书处理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本课程还将为其他需要应用写作的学科提供知识的储备。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建议根据录音课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面授辅导。面授辅导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2.教学形式:以音像主讲课为主,自学与面授辅导为辅。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本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多提笔写作,切实把写作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写作的能力。

各知识点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见大纲正文的“教学建议”部分。

四、特殊说明

1.教学媒体设置及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媒体设置有文字教材、教学录音带和学习指导书三种。三种媒体,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2.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本课程教学大纲本文部分系统地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和结构,提出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等方面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根据其重点程度,依次分为重点掌握、掌握、学会、了解等几个层次。

3.本大纲的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四川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有应用写作课程的文秘与档案管理专业、公关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等。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中等人才的学生,因此应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要局限于纸上谈兵。

第二部分 大纲本文

第一章 绪论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的性质、特点;了解应用写作的分类和写作要求。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应用文的性质、特点及作用

一、应用文的性质

二、应用文的特点

三、应用写作的作用

第二节 应用文的分类

一、按作者分类,可分为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

二、按使用范围分类,可分为通用文书和专用文书

第三节 应用文的写作要求

一、主旨

二、材料

三、结构

四、语言

Ⅲ、教学建议:可以适当补充介绍一点应用文沿革的知识;对应用文的分类历来分歧较大,重点介绍本教材的分类情况即可,不必在理论上作过多纠缠;介绍应用文的特点时,可与文学作品的特点对照,以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

第二章 公务文书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公文、通报、通知、报告、请示、函、批复、会议纪要的准确涵义、特点、用途及基本格式,了解各种公文的分类,熟练掌握通报、通知、请示、函、批复的写作,学会写作报告和会议纪要。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公务文书的性质和特点

二、公文的分类

三、公文的基本格式

四、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通报

一、通报概述

二、通报的基本格式

三、通报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二节 通知

一、通知概述

二、通知的基本格式

三、通知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四节 报告

一、报告概述

二、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五节 请示

一、请示概述

二、请示的基本格式

三、请示的写作要求

四、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五、例文举要

第六节 函

一、函的概述

二、公函的基本格式

三、函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七节 批复

一、批复概述

二、批复的基本格式

三、批复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八节 会议纪要

一、会议纪要概述

二、会议纪要的基本格式

三、会议纪要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Ⅲ、教学建议: 公文是本课程的重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掌握公文的基本格式,学会各种公文文体的写作。可搜集一些公文文件,让学员对照教材上的“公文的基本格式”逐项分析其对与错,学会正确的格式。

第三章 事务文书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事务文书、计划、总结、简报、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的准确涵义、特点、用途及基本格式,了解各种事务文书的分类,熟练掌握计划、总结、简报的写作,学会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的写作。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事务文书的性质和特点

二、事务文书的适用范围

三、事务文书的分类

四、事务文书的写作要求

第二节 计划

一、计划概述

二、计划的基本格式

三、计划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三节 总结

一、总结概述

二、总结的基本格式

三、总结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四节 简报

一、简报概述

二、简报的基本格式

三、简报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五节 会议记录

一、会议记录概述

二、会议记录的基本格式

三、会议记录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六节 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概述

二、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Ⅲ、教学建议:可让学生联系工作、学习实际,练习各种事务文书的写作;调查报告的写作,可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

第四章 财经专用文书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财经专用文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的准确涵义、特点、用途及基本格式,了解各种财经专用文书的分类,学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的写作。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财经专用文书的性质和特点

二、财经专用文书的分类

三、财经专用文书的写作要求

第二节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一、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概述

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三节 市场预测报告

一、市场预测报告概述

二、市场预测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市场预测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四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述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

篇3:工作总结写作大纲

2011年6月2日,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主编的《沙棘黄酮质量标准》工作大纲通过了水利部审查。审查会由水土保持司主持召开, 会议成立了专家审查组, 水利部国科司、综合事业局、北京大学药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河北神兴沙棘研究院、高原圣果沙棘制品有限公司、北京宝德瑞食品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审查组听取了主编单位植管中心的汇报, 对《沙棘黄酮质量标准》编制工作大纲进行了逐条审查, 经讨论后提出了审查意见, 建议编制单位根据专家意见, 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尽快开展标准的编制工作。沙棘是北方地区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 沙棘黄酮是附加值较高的提取物, 本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沙棘产业管理、促进沙棘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4:写作大纲之准备、规划与商榷

一、 治学工夫与核心论旨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庸》提示为学五大工夫。可作草拟大纲、撰写论文的准则和门径。专心投入,用心思考,是研习知识,写作论文的必要态度,关系研习成效,写作的优劣。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学与思必须相辅相成,兼顾并重。《礼记·中庸》曾提示为学之工夫,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朱熹于《白鹿洞书院学规》加以凸显呼应,《四书集注》《朱子语类》中,亦多所阐释发明,堪称研习知识之指标,读书治学之金针,可以度己度人,作为奉行的纲领与津筏。今借用《中庸》所提示,经转化应用,连结到草拟大纲和论文撰写上,亦怡然理顺,堪作遵行的准则,和循序渐进的指南。

为什么要撰写论文?就研习知识来说,是为了发表成果,分享心得。心得识见若未经条理化表述,未经系统化勾勒,未经逻辑化提出,将可能只是吉光片羽,一鳞半爪,存留于内心深处而已。论文发表,与学界交流切磋,于是学养的深浅广狭,思辨的正误高下,可以展露无遗。为发表成果,提供学界检验,于是学、问、思、辨四者,作为论文写作之心路历程,遂成为茫茫学海中的导航与津筏。学识追求之广博,疑问推敲之详审,思维判断之谨慎,辨析疑似之明确,就论文写作的心路历程而言,可谓如影随形,长相左右。从文献述评,到生发问题意识,中经选择研究方法,到提出理想选择,固然离不开学、问、思、辨的工夫;接续的研究历程,如拟定写作大纲,撰写学术论文,方方面面,无一不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实事求是之工夫。作为指南与津筏,谁曰不宜?

学已博矣,问已审矣,思既慎,辨亦明,治学工夫如此,是所谓深造有得,容易斐然成章。孔门勉励弟子敏于言,而笃于行,于是发而为文,知行合一,学用兼顾,是所提倡。就学养深厚,深造有得之学者而言,成果发表,心得分享,不仅自然而然,而且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兴致。一般研究生撰写论文,虽然大多有所为而为,但也是“不得不发”。境界高下有别,而学、问、思、辨的工夫,切实身体力行的表现,初学入门或老学宿儒并无不同。而且古代、今日,东土、西方,也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的。因此,致力于学、问、思、辨的沉潜积渐工夫,体现在笃实力行的草拟大纲,撰写论文方面,是值得提倡与推广的。动笔写作之前,通常要就“构思”下一番工夫。围绕论文的主体进行思考,从资料中提炼出一个核心论旨,作为全文的主干,进而形成大致的结构安排。……拽住了核心论旨的提炼,就抓住了构思的关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第十二章《写作与表述·成文的步骤》,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积学以储宝,审问以求真,是治学的基本工夫。慎思,统合博学与审问而斟酌商榷之,探索学问再深一层。语所谓“意在笔先”,苏轼所云“胸有成竹”,都是经由审慎态度,得出的理念和构思。这理念和构思,将来必然落实到论文写作上,当然也就会表现在大纲的草拟上。李剑鸣为北大历史学者,谈论文写作问题关注构思工夫,所云“论文主体”“核心论旨”“全文主干”,就是笔者所说的“思维亮点”。是从原典文献提炼出来的精华,从问题意识梳理出来的纲领。这些精华和纲领,未来皆将交织互见于论文的骨架结构中,血肉脉络更时时有所体现。所谓“拽住了核心论旨的提炼,就抓住了构思的关键”,杜甫(712—770)诗“挽弓当挽强,擒贼先擒王”,可作绝妙诠释。语云:“万山磅礡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核心关键就是主峰纲领,论文构思掌握了主峰纲领,其他章节项目之推阐论证,都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孟子》云:“先立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核心论旨的掌握,可谓“先立其大者”。

如果连文献资料都未尝研读,到底有几条佐证支撑论点都不清楚,是绝对不能撰成论文的。所以,要从资料文献出发,诠释解读文献,方能提供有力佐证。动笔写作之前,要进行构思,这就要回归到论文主题上。论文主题绝非无的放矢、凭空想象的,是因为掌握了二十条、五十条文献资料,或看了一部或数本书,审慎归纳出来的。譬如翻读宋人文集,发现宋人“好和《归去来辞》”,苏轼、苏辙兄弟外,如秦观、晁补之、陈瓘、释惠洪、李纲、冯檝、汪大猷、曹勋、胡铨、杨万里、王十朋、王质、喻良能、柴望、家铉翁、陈普、陈仁子,都先后和作,数量多达20篇以上。上述文献既已确实掌握,才可以进一步选择:要研究“和陶与传播接受”?还是“唱和与模拟创造”?主题值不值得探讨,要看学术研究的主题,学界同行探讨的情形。如果人家都研究过了,有结论,有定论了,甚至于变成常识了,那就不必再费笔墨。所以,正式写作研究前的文献筛选功夫,对于研究成果的评估、叙述、回顾十分重要。研究主题是资料提炼出来,进行思考推敲。从资料来,又反馈到资料去,这样周而复始的反复推敲思考,然后从资料中提炼出一个核心论旨,作为论文写作的泰山北斗。可见,核心论旨作为论文的坐标,不是凭空杜撰、无中生有的,是以文献资料为佐证而萃取出来的。从资料提炼出核心论旨,将来写作时,再反馈到资料本身去,论点佐证就不会落空,不至于薄弱,就不会发生说服力不足的窘境。论点既经提炼萃取,就可以当作核心论旨、全文主干,于是举证论说有了基准、坐标,无论发散思维作辐射申说,或收敛思维作辐凑聚焦,就会有本有源、有理有据。朱熹《观书有感》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资料文献提炼核心论旨,就好比有源头活水,可靠而又不虞匮乏,写作论文就不会穿帮、困穷。

蜂采百花,而成蜂蜜;蚕食桑叶,而成蚕丝;人酿五谷百果而成美酒,都是提炼萃取精华,而成大用。阿拉斯加、加纳淘金客筛选了成百上千吨的沙石,可能只得数两黄金;破铜烂铁堆积如山,也可能冶炼不出十斤精钢。由此可见,萃取、淘洗、冶炼的工夫,或万中取一,或百中取一,过程烦忙辛苦,而代价却是可贵而美好的。下笔之前,经由深思熟虑提炼出的核心论旨、全文主干,形成了论文的主结构,思维的大亮点。它的原始素材,也都像花卉、谷果、沙石、破烂一般,杂然赋形,精粗杂糅,璞玉无分。待问题意识确立,核心论旨形成,据此指引以搜罗资料,筛选文献,于是经过淘洗、剥除、刻抉、挑择,精益求精,萃取精华,文献取用遂有如蜂酿蜜、桑成丝、米成酒、沙成金,或百取其一,或十取其一。文献素材经由汰滓存精,提炼萃取,转相反馈挹注,故可以成为论文之核心或骨干。

nlc202309090141

二、 假设指向与大纲拟定

所谓大纲,最初多出于假设指向,或许由于直观任意。能否成立?端看文献佐证。切忌先入为主,武断绝对。否则,先掌握之概念会排挤异类,从而对新概念表现出傲慢与偏见。成为学者专家,多已走过寂寞、辛苦、漫长的学术旅程,自然储备深厚的学养经验。所以,可以从这些经验学养出发,作为基础,进行大纲拟定。到了学者的境界,大概掌握六七成素材,就可以着手研究,推估,论证、成果多比较能够成立。假如还是研究生,学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研究方法操作还不是很纯熟,其他主观条件和客观因缘,都还有待加强,建议不要凭直观任意,惯性反应去拟定大纲。因为,这个大纲无异捕风捉影,通常是不能成立的。大纲看起来四平八稳,非常美好,但是经不起文献的佐证,无法说服人。浮沙建塔,空中楼阁,找不到确实证据去印证它,大纲写得再漂亮,也无济于事。因为,大纲之拟定,出于凭空想象,向壁虚造,假设命题就无法成立。前面所谈写作大纲,最初只是论文写作的假设,因为还没有开始撰写,是未来论文写作方向的一种大胆假设。大纲能不能成立?大纲要不要修改?会不会大而无当?会不会太小而捉襟见肘?要看大纲拟定之前,是否已充分掌握研究素材,是否已通读二手资料,评估研究可行性。这些,都要看有没有丰富的文献佐证。简言之,不管大师还是初学,大纲能不能成立,纯粹看证据说话,就佐证断定。千万不要随兴任意,凭直觉,靠主观拟定大纲,不管证据浅薄,不管文献不足,却仍旁若无人,武断绝对,鲁莽草率、一意孤行拟定大纲。闭门造车如此,当然出不合辙。问题意识的产生,植基于丰富多元的文献素材,再经主观的评估优劣,断定可否。一经确定,然后可以成为学海之指针。由此观之,问题意识,与一厢情愿的信念,随兴任意的动念,生成不同,学术效用更天壤有别。

《金刚经》有段话,很有启示性,对于大纲拟定,写作论文多有触发之功:“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要我们放下执着,一切随缘自在。每一个人都有先验定见,生命历程愈长久,学术历练愈丰富,执着坚持就相对的强烈而明显。这种坚持,一半来自学养,一半由于经验,学者专家的自信往往如此。于是学养、经验形成自信,自信表现惯性思维。对于新议题,往往陷入专业联想的障碍,判断失准而不自觉。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往往而有。《院士思维》一书说得好:“先掌握之概念,会排挤异类;从而对新概念表现出傲慢与偏见。”要避免先入为主产生的谬误,《金刚经》所提“住色生心”,是对知识的自信自满,因而产生傲慢与偏见。那么,进阶入门研究生的先入为主,显然是另一个层次:也许无知不学,以致捕风捉影;也许师心自用自专,流于穿凿附会。要之,远离文献素材而谈研究,于是不得不向壁虚造,是其所同。其实,先入为主,是常人通病,入主则出奴,往往认定其一,排除其余。专家学者固然不能有此病,初学入门的研究生也应该引以为戒,见不贤而内自省。“答案不只一个,请思考!”趋势大师大前研一《创新者的思考》所提,就是《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者都值得参考。论文大纲只是当下之认知领会,以之形成的假设指向。常因佐证材料的多寡,而有所增删改易。因此,切忌先入为主,不可刻舟求剑,不能执着牵就,不必一往情深。在撰写论文之前,不管准备多久,毕竟还没开始撰写。虽然还没正式撰写论文,但必须规划研究方向。就好像打算去台北,先要规划走高速公路,还是坐高铁或巴士,在还没有付诸行动之前,就要进行妥善规划。当下的认知和领会,也许这样比较好,但是不是最好?就得进行规划和接受检验。既然是当下的判定,那充其量只是一个原则,只是一种设定的方向,千万不要执着错认,以为定则定矣,不想改变。根据这样的认知领会,形成这样的假设指向,研究方向是什么?研究重点是什么?要探讨哪些领域?要研究哪些概念?都是当下的假设。在广泛接触文献以后,假设想像接受现实检验,发现行不通,观点不能成立,自己就得推翻假设,不能知错不改,一意孤行,这过程叫做小心求证。常常因为材料的佐证不足,我们会删掉或者改变大纲。

如果写作大纲的标题订得太大,大到资料无法佐助印证,那就有两个选择:第一,修改题目,把标题的涵盖面缩小,这最简单易行。修改题目呼应已经掌握的文献材料,以便能够跟文献佐证相得益彰。第二,标题不改,扩大文献佐证质量。打算探索这么大的范围,但光凭三四十条的资料是不够的。何况,还没开始写论文,这些资料未必都可靠可用,都可以拿来做印证。也许误判了,也许看走眼了,到时候这三四十条征引文献,剩下不到二十条,能够写成一章吗?显然有问题。既然要写成一章,就得扩大资料搜索的范围,使之文献足征。如果面对最坏的结果,本章文献不足征,那就不妨宣告作废。至于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合并到其他章节中,也是一种权宜救济的方法。

所以,拟定写作大纲,当如相体裁衣,量身订做;大纲架构,必须与时俱进,就像修身养性一般,“过则无惮改”。千万不要先入为主,不可刻舟求剑,不应穿凿附会,不能执着迁就,不必一往情深。大纲之拟定,大抵实事求是,要看资料佐证,要看证据说话,切忌私心自用,不宜自由心证。

已经读了一本A书,知道大概,再去翻一本B书。当发现B的观点和A不一样时,就会主动调整原来的认知,将A得来的心得概念,和B的新知,互相论证。如果再读更多书,甚至听了一场演讲、上了一门课,都有可能因旧闻和新知碰撞,而让旧经验翻转变异。一般而言,经过比较综合,就会知道哪一个说法比较精确。千万不要只看一本两本书,常言所谓不要听一面之词,这叫偏听。如果只看一本书,就会觉得讲得真好,简直是真理,这叫做偏看、片面之词。继续看第二本书,将会发现和第一本说的不一样。谁对谁错?不好分别。没关系,再继续看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看多以后,精粗美恶了然于胸,就可以写书评了。哪一本书写得比较详尽,哪一本书的论点非常可信,优劣得失就出来了,就自然有能力自我裁判。书看得愈来愈多,思考愈来愈广博深入,见解就会越来越深入精确。这样反复推证,不厌其详。如能够看遍海内外的研究成果,充分掌握学术信息,研究某个课题,搜罗资料才算赅备无遗。

篇5:写作教学大纲

学时数:30 适用年级:1~9年级

一、课程性质

阅读与写作课程是语文中的重中之重,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阅读与写作阶段应使学生学会“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来全面的感知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阶段分为四个层次(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课程目的

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的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还应该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阶段1~2年级 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阶段(3~4年级)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问。

5、能复述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与巨大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

9、养成看报读书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写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第三阶段(5~6年级)阅读

1、能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接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写作

1、懂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简单地写出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些读书笔记,学些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的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有一定速度 第四阶段(7~9年级)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表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学科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觉得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对象和目的。根据表达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地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篇6:基础写作背诵大纲

2.广义的文章,既包括各类文学作品,又包括各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3.狭义的文章,指文学作品以外的各类记叙 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4.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

5.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社会信息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6..写作智慧: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写作意图,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实现文章的写作功能,对具体时空处境、各种控制因素的思维应对策略、技巧的选择。

7.审美价值:指自然界的对象和现象或者人类劳动的产品,由于具备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能够引起人的审美感受。

8.写作主体:指写作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或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就是文章的作者。

9..写作客体:指相对于写作主体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指写作对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客观世界。

10.写作载体:指写作主体将其写作构思转化为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传播的文本时所使用的物质媒介系统。指写作主体对写作客体认识和反映的物质形式。

写作受体,写作成品的接受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者。

11.灵感:是创造者在求索过程中达到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遇合的产物。

12.素质: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素养。

13.写作素质:是写作主体在围绕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14.心理素质:指表现在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等。

15.性格:即个性的核心,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是一些最本质、最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16.兴趣: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

17.修养:指人经过长期的锻炼、培养和积累,在阅读、学识、思想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

18.学识,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它既包括客观世界、逻辑结构和运行规律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写作主体思维所使用的语言概念及其思维程序、规则方面的知识。

19.思想修养的内涵: 指建立在阅历修养和学识修养基础之上的人的精神修养。主要内容包括人们的世界观、政治观、历史观、道德观、哲学观、审美观、科学观、文化观等,概括地说,就是人们认识或对待一切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0.能力: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21.观察的含义: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它运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摄取信息,并且调动了人的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几乎所有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在获得有关观察对象的主观映象的同时,也对它作出一定的理性判断或情感评价。

22.有意观察,指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作者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地对某一对象进行周密、系统的观察,仔细体味事物的形态、特征,以获取更多的写作信息。

23.无意观察,指无目的的观察,作者并未带有某种意图,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不自觉地进行观察。它不受人的意识的特别控制,与记忆、情感紧密结合。

24.科学观察,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观察,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这种观察的主体是科学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和文秘人员。

25.艺术观察,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审美意义上给予观察。主体多是文学艺术工作者。

26.观察角度,就是观察事物时所站的特定位置,也叫立足点或观察点。

27.方位观察点,有人称之为“身体观察点”,指置身特定的空间位置进行观察。它体现出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空间关系。主要用于科学观察。

28.心理观察点,在观察时持有一定的感情和态度,能动地富有创造性地面对被观察对象。它体现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的情感关系。主要用于艺术观察。

29.感受的含义:指写作主体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即通过感觉知道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再进一步了解、综合,形成事物的整体形象。

30.阅读的含义:是借助视觉感官,通过思考来理解书面文字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智力活动。

31.思维的含义:是人脑借助语言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

32.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借助概念,通过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

33.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是一种运用形象进行思维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在思维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并在感知和表象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它自始至终伴随着作者的情感活动。

34.灵感思维,又叫顿悟思维。在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不期而至的顿悟或理解。它的特点是采用突如其来的思维方式,具有顿悟性。

35.灵感,指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专注、紧张的思考中,偶然因有关事物的启迪,使思考者思路顿通,豁然开朗,于是迅速捕捉到一个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或最佳的构思。

36.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经过分析抓住它们共同的东西,概括出一般原则的思维方法。

37.演绎,从一般到个别,即从一般的原则出发对个别事物的认识的思维方法。

38.分析,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要素,逐个加以研究的方法。

39.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因素联结起来,组成一个统一整体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40.创造性思维的含义:指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与方法,在揭示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提供崭新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思维活动。

41.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人们根据一定的知识或事实,去求得某一问题的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的思维。

42.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指那种依据一定的知识或事实,以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思维。

43.发散思维,是主体因外界信息的刺激而引起的向外放射扩散的思维活动。

44.逆向思维,“逆向发明法”或“反面求索发明法”。就是对已成定论或司空见惯的观点、事物“反过来想一想”,以求得新的知识。

45.想象的含义 :是人们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建立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46.无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初级阶段的想象往往如此。

47.有意想象,即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

48.再造想象,是根据图片、语言文字或别人对某事物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的形象的过程。

49.创造想象,是不以现成的描述为依据,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全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50.幻想性想象,是在意愿支配下不与现实生活直接相结合的想象。

51.材料 —— 各类文体

就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诸如人 物、事件、情理、景物、数据、例证、名言等。

52.素材 —— 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

指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那些未经整理、加工的原始材料。它一般是凌乱的、不完整的。

53.题材 ——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

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改制并写入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材料。

54.资料 —— 论文

多指撰写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和其他科技文章(如文摘、年鉴、便鉴、综述、评述等)时用来参考和引用的各种书面材料。

55.鉴别材料的含义:就是比较材料的优劣,分析材料的性质,辨识材料的真伪,掂量材料的轻重,估价材料的意义等。就是解决对材料的认识问题。

56.选择的含义 :指对经过鉴别的材料进行取舍。

57.典型材料: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说服力的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它是具体的、个别的,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最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具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58.使用的含义 : 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梳理、组织和运用,将其合理地安排在文章之中。

59.主题,指作者在反映生活现象、发表主张或说明事物时,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的核心思想与主要意向。

60.课题 —— 科学论文和说明文,文章写作中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

61.论题 :议论文中的论证对象,有时也指作者要论证的基本观点。

62.标题的含义:也叫题目,是文章的名称。它是一篇文章的旗帜、眼睛。是一篇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63.最佳角度,指准确巧妙而新颖的角度。

64.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

65.开头的含义 : 指文章的开端(与小说、戏剧情节的开端不是一回事),是作者的立言之始。

66.主体的含义 : 指文章的主要部分,即开头与结尾以外的中间部分。

67.结尾的含义 : 是文章的收笔,是正文的自然延伸和内容的必然结果。

68.层次的含义 : 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又称意义段、逻辑段、结构段或部分。

69.段落的含义 : 在内容上相对完整而独立的结构单位,是体现层次的外部形式,也是写作主体在表达思想内容时,由于转折、间歇、强调、过渡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上的分隔和停顿。它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又称自然段。

70.纵式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层次。各层次之间是延续或承接的先后关系。

71.横式结构,以空间转换为顺序或事物、事理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来安排层次。各层次之间是依次展开的并列关系。

72.纵横交叉式组合,在时间的推移中展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空间位置的转换,或在横断面上插入纵向的追溯或发展。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73.交待,上文启下,对后面内容的预先提出或暗示。

74.照应,下文承上,是一种有意的重复或再现。通俗地说,就是前有所呼,后有所应。

75.过渡,承上启下的中介,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

76.文章的语言就其平面说,是以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选择、加工而成的书面语言符号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字、词、句。

77.内语言的含义 :表现在头脑中的思想、意识。

78.外语言的含义 :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79.口头语言,以音义结合的有声语言符号作为媒介,通过说与听之间的联系进行交际和交流。

80.书面语言含义:以文字符号为媒介,通过解读来接收有关内容。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的视觉语言。

81.清晰语言的含义:指内涵确切、意思明了的语言。

82.模糊语言的含义:内涵宽泛,意思含混的语言。

83.文学语言的含义:文学作品中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语言。

84.非文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相对的就是非文学语言,它主要指除文学作品外用在其他体裁中的书面语言。

篇7:口才与写作大纲

课程名称:口才训练 教学时数:学时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自由流利地说标准的普通话,完成目的性的交流与表达。本课程以训练为主。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概述 摸底训练 了解关于声调知识

第一章 口语表达基础训练

(一)12 第二章 口语表达基础训练

(二)第三章 思维训练

第四章 普通话测试题训练第五章 演讲训练

第六章 实用口才训练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理论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口语语音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表达的一般规律。从训练中指导学生表达,并修正学生以往不准确地观念。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实践方面要求学生1.能依据所学理论知识能够完成有目的的表达。2.能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熟练掌握口才训练的技巧并探索适合自己的表达方法。4.说标准普通话。

(二)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概述 摸底训练 了解关于声调知识

了解学生普通话水平

第一章 口语表达基础训练

(一)声调训练 声母韵母辩证 轻声儿化变调 朗读训练

第二章 口语表达基础训练

(二)态势语训练 听力训练 解说训练 评述训练 第三章 思维训练

用散点连缀法说话或编故事

第四章 普通话测试题训练

字词训练 口头作文训练

第五章演讲训练

了解演讲相关知识并背诵一篇演讲稿进行演讲

第七章 实用口才训练

复述训练 描述训练讲故事训练角色扮演训练模仿训练

《写作教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开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的发展夯实“会写”的基础。通过写作课的学习,使学生构建起关于写作的理论体系,掌握有关写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提高对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形成健全人格。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写作教程》是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都是很强的基础课。指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写作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并通过多种写作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

教学中要求学生努力掌握写作规律,自觉地深入生活,丰富生活经验,熟悉写作对象。自觉地,有计划地阅读典范文章,提高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勤练习,多修改,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努力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写作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而且应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通过写作理论的讲授,作家创作实例及范文的讲解,从形象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理论到实践,注重操作,使同学把握基本的写作规律,切实提高写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

1、以理论讲授、实例示范为主要手段,选准知识点精讲细讲,使学生进入写作学理论体系,形成写作和研究的氛围;

2、揣摩名人作品,对名家创作实例及范文进行讲解,使学生储存写作范式。

3、以训练为中心,以写作为基本形式组织教学、训练。

4、强调广泛阅读,提倡自主创作,鼓励学生为各级各类刊物投稿。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基础写作

第一章写作原理

第二章 写作主体

第三章 写作过程

第二部分 文体写作

第四章 文学文体

第五章 实用文体

第六章 小学写作教学

五、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法

1、课堂训练

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的百篇文,说明写作构思情况,并让其他学生给予点评

篇8:论总结与工作总结的写作 (下)

工作总结属于总结的一种常用文体。工作是总结的基础和前提, 总结是工作的概括和提高。工作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 总结是第二性的主观认识, 因此总结写作好坏, 最根本的取决于工作的好坏。如果说, 工作没有做好, 总结却写得很好, 其中必有人为添加的虚假成份, 违背了工作与总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原则。我们探讨工作总结的一般写作内容与结构形式, 以及写作方法, 都是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大前提下进行的。

(一) 工作总结的一般写作内容。

工作是作为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 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这一过程中, 呈现出工作的基本情况、做法与经验、问题与教训以及今后工作发展趋势。因此, 从整体上讲, 总结作为反映工作过程的客观存在, 其内容也就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本情况。包括工作范围、工作时段、工作进程和取得的成绩等。这部分要客观地通过适当的归纳和概括来叙述, 并可用一些基本事例、数据来说明。

二是主要做法和经验。这是工作总结的最重要部分, 可将做法与经验分开来写, 各自独立成为一部分;也可结合起来, 分若干问题来写, 寓经验于做法之中。在形式上, 可用小插题或序号标注, 逐一陈述, 也可不列插题或标序号, 按其逻辑关系, 分自然段来写。这要根据工作总结的对象和内容的简繁而定。

三是存在问题和教训。任何工作不会是十全十美的, 问题总是伴随着成绩而存在, 包括有条件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暂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 或者由于指导思想偏差和工作失误, 而带来的新问题等, 以及从中引出的教训, 都应如实写明, 以便发扬成绩, 纠正错误, 以利再战。

四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根据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发展的新趋势, 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今后工作的方向和改进意见, 以推动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在不同的工作总结中, 以上四方面的内容, 各占多大比重, 应当突出什么, 少讲或不讲什么, 这要根据总结的受文对象、写作目的和工作实际情况来决定。如果工作总结的受文对象是上级, 目的是汇报一个时段的工作, 写作重点就要放在写清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不宜用大量篇幅去讲工作经验和今后任务;如果写工作总结是为下发指导工作, 则应着重讲清工作的经验教训和今后任务;如果根据上级和其他有关方面的要求, 专门总结某项工作的经验, 则应突出写好经验及其带来的成果;如果是述职报告, 重点应陈述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 取得的成绩和体会, 任期内出现的失误和教训。

(二) 工作总结的一般结构形式。

总结的文本结构通常由标题、上款、正文、下款这四部分构成。

关于“标题”, 有单式标题与复式标题之分。单式标题由机关名称+事由+文种组成, 如《××省××厅2008年社会保障工作总结》;或者由时间+文种组成, 如《两年来的工作总结》、《2009年度述职报告》, 这种标题只用时限来表达总结内容, 多属综合性总结。复式标题, 即正题+副题。正题概括总结的中心思想, 副题写明单位、事由和文种, 如《构筑农村人民民主的基础工程—××县民主选举村委会的工作总结》。我们常见有的总结不写事由, 只写文种, 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等;有的总结既省略文种, 又无时限和单位, 只写文本的主旨, 如《实行厂务公开, 扭亏损为盈利》等, 这同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普通文章标题毫无区别。这类不规范的标题应避免使用。

关于上款与下款。所谓上款, 即工作总结的主送机关或称谓。凡总结是送达上级或下级的, 在正文的左上方应写明主送机关;凡总结是在一定的会议上讲的, 应在正文的左上方根据与会者的情况写明称谓, 如“述职报告”可写:“各位领导、同志们”或“同志们”。所谓下款, 即在正文之后的右下方, 写明送发总结的机关名称, 并在其下写成文时间 (年、月、日) 。凡标注主送机关者, 一定要写明下款, 不能有头无尾。还有的工作总结是借助法定文种“报告”或“通知”作为载体上报或下发, 它只作为正文的“附件”处理, 这类工作总结则无需标注上下款, 只在标题之下写明撰写机关 (如标题已出现机关名称, 从略) , 尔后提行书写成文日期, 用圆括号括住即可。

关于正文, 主要是解决好上文所谈工作总结一般内容的结构形式问题。通常在文本开头概叙本总结的因由、对象、背景和总结时段内工作的总体估计, 尔后转入总结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以下三种:

1. 板块式结构。

即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 分成若干块来写。一个地区或部门要对某个时段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常采取这种写法, 把全部工作分解为几个板块 (如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 来写, 每块既讲做法与成绩, 又讲经验与问题, 最后再归总起来讲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如果是专题性的工作总结, 则可分成情况与做法、成绩与经验、存在问题和今后打算等几块来写。毛泽东撰写的《三个月总结》 (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 它是一种以总结战斗工作为主的专题总结, 共写了19个自然段, 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实际上分成三大块:一是分析1946年7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以来的三个月敌我双方彼消我长的战争形势和提出今后的战斗任务 (1至9段) ;二是检讨三个月来作战的经验教训 (10段至15段) ;三是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群众反美蒋斗争的形势和工作方针 (16至18段) 。19段为结尾段, 对全党提出要求, 力争军事形势的根本转变。这篇总结突破了一般的分块设置插题的块式结构, 条分缕析, 并且使用了倒悬法, 总结开头即提出结论, 尔后运用典型材料来分析敌我斗争的军力变化, 从而引出今后的作战任务、经验与方针, 把总结与指示有机结合在一起。这说明总结的结构形式应服从表达内容与要求的需要, 不应固守一个模式。

2. 问题式结构。

即围绕总结主题, 分成几个互相联系的问题来写, 按问题谈情况、做法和体会。如首都钢铁公司写的关于“从落实责任制入手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的总结 (见郑敬东主编《现代应用文导写》, 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这篇总结的主体部分围绕如何落实责任制这个主题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制定岗位考核标准”;二是“严格按标准进行考核”;三是“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这三个问题是按递进层次划分的, 联系很紧密又没有脱离主题。

3. 时序式结构。

按时间顺序和工作发展, 分成几个阶段来写, 叙述每个阶段的情况、经验和问题。比如, 一个企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受挫、再发展这样几个阶段, 写总结时就可以时间为序采取阶段式的结构形式, 把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与经验教训凸显出来。

四、用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总结工作

要做好从材料搜集和整理, 到文本起草和定稿等在内的总结工作, 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现当代, 就其根本性质讲, 世界观只有两家, 即无产阶级世界观与资产阶级世界观。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无产阶级世界观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是同资产阶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根本对立的。我们在总结工作中, 必须清除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影响, 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才能真正实现通过总结达到“温故而知新, 鉴往而知来”的目的。为此, 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人们进行总结工作, 并不只是用脑子来思考, 它涉及世界观的一个基本问题, 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还是从主观想象出发。工作总结要从充分占有材料开始, 分析总结某时段内工作发展的全过程及其各种形态。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 现实的工作状况才能如实地叙述出来。有的把总结变成官样文章, 到了一定时期, “闭门造车”写个总结, 摆摆样子, 应付上级;有的把总结视为邀功请赏和向上爬的工具, 工作做得不怎么样, 却吹出“一片大好”, 或者揣摩领导意图, 挑拣上级喜好的说, 以便捷足先登, 拔得头筹。在他们那里, 就像实用主义者胡适鼓吹的“实在”就是感觉, “实在是一个很顺从的女孩子, 他 (她) 百依百顺由我替他 (她) 涂抹起来, 装扮起来”。对待工作总结要坚决防止和克服这种凭主观“涂抹”和“装扮”现实的做法。我们的任何工作都是在一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 其实施结果开始怎样, 后来怎样, 现在怎样?在工作进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矛盾) , 这些问题的生成原因是什么, 发展变化如何, 解决得怎样?这些都是在总结前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所要掌握的第一手材料, 包括过去的和现实的、典型的与一般的、正面的与反面的, 并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表、由表及里地分析综合, 才能做到充分占有材料, 为我所用, 写出真正反映客观实际的总结来。

2.正确与错误的关系。写总结普遍存在着一个带倾向性的问题, 就是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视不够、研究不够、反映不够, 讲成绩滔滔不绝, 讲问题一笔带过, 甚至掩盖问题, 这是违反唯物辩证分析方法的。毛主席1963年12月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加强相互学习, 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中就曾尖锐地批评了对自己的工作不能采取“两分法” (既有成绩, 也有缺点错误) 的种种表现, 认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所谓形而上学, 就是否认事物的对立统一、对立斗争 (两分法) 、矛盾着对立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走向它们的反面, 这样一个真理。”他要求“一个共产党人必须具备对于成绩与缺点、真理与错误这个两分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事物 (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党务等等) 总是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而任何过程, 都是由矛盾着的两个侧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而得到发展的。这应当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普通常识”。对于这点普通常识, 一些同志由于多年不学马列而被忽视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探索过程, 永远是正确与错误并存或交替出现的, 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 而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不然发展就会停止, 科学也不存在了。特别是我国正在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在不少事情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因此伴随成绩而出现的缺点错误往往是难以避免的。通过总结工作, 既要研究成功经验, 也要研究失败教训, 善于把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坚持下去, 把错误的东西纠正过来, 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之母。这样, 我们才能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做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人。

3.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写总结要处理好重点与一般、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突出重点, 照顾一般,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那么, 什么是总结要抓的重点呢?重点就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是能反映事物内部本质联系的带规律性的东西。前面谈到的毛泽东的《三个月总结》, 就是这方面的范例。1946年7月, 国民党蒋介石在其美国主子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 国内阶级矛盾随之上升为主要矛盾, 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成为全党的中心任务。这场自卫战争进行了三个月后, 毛泽东在回顾总结七、八、九月的工作时, 从众多党务、政务、军务等事情中把重点放在自卫战争的总结上;三个月的战争, 事情也很多, 又把重点放在决定全局的作战进程上;从无数次战役战斗中, 毛泽东抓住了敌军在“三个月内, 已被我军歼灭二十五个旅”这个基本事实, 揭露敌人“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 业已发生了尖锐矛盾”, 指出今后三个月“再歼敌二十五个旅左右”是“改变敌我形势的关键”, 我方由防御转为进攻 (即我方由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转化为占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正是通过以上对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分析, 毛泽东总结出五条经验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有计划地扩兵, 休整期间抓紧军事训练, 解决土地问题, 组织好地方武装) 和一条教训 (一部分仗打得不好, 被迫放弃了若干中小城市) , 这些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到了重大指导作用。由此可见, 一个时期的工作千头万绪, 即使全面的总结, 也不能主次不分, 而必须抓住重点, 围绕对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调研分析, 既要能够“跳进去” (深入到工作过程的具体环境) , 又要能够“跳出来” (总结出指导未来的带规律性的经验教训) , 这样的总结才能成为引领我们继续前进的推动力。

4.阶级立场与观点方法的关系。近些年, 一些人口头也讲赞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但却有意无意地不谈或回避阶级立场问题, 似乎一谈立场就是思想保守、僵化。这是一大谬误!殊不知, 无产阶级世界观有两大特点, 即阶级性 (党性) 和实践性, 它是无产阶级立场与观点、方法的统一, 是为占人类最大多数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谋利益的世界观。如果不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 根本就不可能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如果离开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去讲什么观点与方法, 它就会变成完全脱离实践的纯学术的“思辨哲学”, 或者成为任何阶级都可接受的“普世价值”。在准备和写作总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人们对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 或者对同一项方针政策、同一个实际问题, 彼此认识相左,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统一不起来。这时, 就要提出“对谁有利”这个问题。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 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分清“对谁有利”, 这是弄清错综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的一把钥匙。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 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胡锦涛在2003年纪念党的生日“七一”讲话中进步一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在我国现阶段, 人民利益主体多元化, 对各阶级、阶层的正当利益不应忽视, 要统筹兼顾;但是, 我们一切工作的着力点和根本目的, 应当为“最广大人民群众”, 即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绝大多数成员谋利益。这是在总结工作中检验一切得失、是非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衡量标准。坚持这一标准, 才能写出反映客观真理的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总结来。

上一篇:月度总结会流程(试行)下一篇:英语小课题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