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

2024-05-18

晏子春秋(共9篇)

篇1: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谏上》原文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彊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彊,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目夺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彊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彊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

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

晏子见曰:“君病酒乎?”公曰:“ 然。”

晏子曰:“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故男不群乐以妨事,女不群乐以妨功。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君身服之,故外无怨治,内无乱行。今一日饮酒,而三日寝之,国治怨乎外,左右乱乎内。以刑罚自防者,劝乎为非;以赏誉自劝者,惰乎为善;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失所以为国矣。愿君节之也!”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欲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

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十有七日矣!怀宝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保之妾,俱足粱肉。狗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奉数之筴,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内。

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死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出舍,损肉撤酒,马不食府粟,狗不食饘肉,辟拂嗛齐,酒徒减赐。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怀宝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可令歌舞足以留思虞者退之,辟拂三千,谢于下陈,人待三,士待四,出之关外也。

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第六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君奚故不朝? ”

对曰:“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扃入歌人虞,变齐音。”

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

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夫乐,何必夫故哉?”

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

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

景公燕赏于国内,万钟者三,千钟者五,令三出,而职计莫之从。公怒,令免职计,令三出,而士师莫之从。公不说。晏子见,公谓晏子曰:“寡人闻君国者,爱人则能利之,恶人则能疏之。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君道矣。”

晏子曰:“婴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今君赏谗谀之民,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其立恶,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及其衰也,行安简易,身安逸乐,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离散百姓,危覆社稷。君上不度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之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争,以覆社稷,危宗庙。”

公曰:“寡人不知也,请从士师之策。”国内之禄,所收者三也。

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第八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荷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圣大贤,岂能胜若谗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灾伤也。臣闻古者之士,可与得之,不可与失之;可与进之,不可与退之。臣请逃之矣。”遂鞭马而出。

公使韩子休追之,曰:“孤不仁,不能顺教,以至此极,夫子休国焉而往,寡人将从而后。”晏子遂鞭马而返。其仆曰:“向之去何速?今之返又何速?”晏子曰:“非子之所知也,公之言至矣。”

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第九

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 ”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

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请使之示乎?”晏子曰:“驾御之事,臣无职焉。”公曰:“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钟,其足乎?”对曰:“昔卫士东野之驾也,公说之,婴子不说,公曰不说,遂不观。今翟王子羡之驾也,公不说,婴子说,公因说之;为请,公许之,则是妇人为制也。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不厚禄贤人,而厚禄御夫。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君不此忧耻,而惟图耳目之乐,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饰驾御之伎,则公不顾民而忘国甚矣。且诗曰: ‘载骖载驷,君子所诫。’夫驾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苟美乐之,国必众为之,田猎则不便,道行致远则不可,然而用马数倍,此非御下之道也。淫于耳目,不当民务,此圣王之所禁也。君苟美乐之,诸侯必或效我,君无厚德善政以被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远、亲邻国之道也。且贤良废灭,孤寡不振,而听嬖妾以禄御夫以蓄怨,与民为雠之道也。诗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今君不免成城之求,而惟倾城之务,国之亡日至矣。君其图之!”

公曰:“善。”遂不复观,乃罢归翟王子羡,而疏嬖人婴子。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

景公有男子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车百乘者也,晏子为一焉。公召其傅曰:“勉之!将以而所傅为子。” 及晏子,晏子辞曰:“君命其臣,据其肩以尽其力,臣敢不勉乎!今有之家,此一国之权臣也,人人以君命命之曰:‘将以而所傅为子,’此离树别党,倾国之道也,婴不敢受命,愿君图之!”

景公欲废适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第十一

淳于人纳女于景公,生孺子荼,景公爱之。诸臣谋欲废公子阳生而立荼,公以告晏子。

晏子曰:“不可。夫以贱匹贵,国之害也;置大立少,乱之本也。夫阳生,生而长,国人戴之,君其勿易!夫服位有等,故贱不陵贵;立子有礼,故孽不乱宗。愿君教荼以礼而勿陷于邪,导之以义而勿湛于利。长少行其道,宗孽得其伦。夫阳生敢毋使荼餍粱肉之味,玩金石之声,而有患乎?废长立少,不可以教下;尊孽卑宗,不可以利所爱。长少无等,宗孽无别,是设贼树奸之本也。君其图之!古之明君,非不知繁乐也,以为乐淫则哀,非不知立爱也,以为义失则忧。是故制乐以节,立子以道。若夫恃谗谀以事君者,不足以责信。今君用谗人之谋,听乱夫之言也,废长立少;臣恐后人之有因君之过以资其邪,废少而立长以成其利者。君其图之! ”公不听。

景公没,田氏杀君荼,立阳生;杀阳生,立简公;杀简公而取齐国。

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

景公疥且疟,期年不已。召会谴、梁丘据、晏子而问焉,曰:“寡人之病病矣,使史固与祝佗巡山川宗庙,牺牲珪璧,莫不备具,数其常多先君桓公,桓公一则寡人再。病不已,滋甚,予欲杀二子者以说于上帝,其可乎?”会谴、梁丘据曰:“可。”晏子不对。公曰:“晏子何如?”

晏子曰:“君以祝为有益乎?”公曰:“然。”“若以为有益,则诅亦有损也。君疏辅而远拂,忠臣拥塞,谏言不出。臣闻之,近臣嘿,远臣喑,众口铄金。今自聊摄以东,姑尤以西者,此其人民众矣,百姓之咎怨,诅君于上帝者多矣。一国诅,两人祝,虽善祝者不能胜也。且夫祝直言情,则谤吾君也;隐匿过,则欺上帝也。上帝神,则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无益。愿君察之也。不然,刑无罪,夏商所以灭也。”

公曰:“善解余惑,加冠!”命会谴毋治齐国之政,梁丘据毋治宾客之事,兼属之乎晏子。晏子辞,不得命,受相退,把政,改月而君病悛。公曰:“昔吾先君桓公,以管子为有力,邑狐与谷,以共宗庙之鲜,赐其忠臣,则是多忠臣者。子今忠臣也,寡人请赐子州款。”辞曰:“管子有一美,婴不如也;有一恶,婴不忍为也,其宗庙之养鲜也。”终辞而不受。

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第十三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曰:“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宜国家。 ”公曰:“善哉!子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 “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

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

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

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

楚巫微导裔款以见景公,侍坐三日,景公说之。楚巫曰:“公,明神之主,帝王之君也。公即位有七年矣,事未大济者,明神未至也。请致五帝,以明君德。”景公再拜稽首。楚巫曰:“请巡国郊以观帝位。”至于牛山而不敢登,曰:“五帝之位,在于国南,请斋而后登之。”公命百官供斋具于楚巫之所,裔款视事。晏子闻之而见于公曰:“公令楚巫斋牛山乎?”公曰:“然。致五帝以明寡人之德,神将降福于寡人,其有所济乎? ”晏子曰:“君之言过矣!古之王者,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诸侯戴之,以为君长,百姓归之,以为父母。是故天地四时和而不失,星辰日月顺而不乱,德厚行广,配天象时,然后为帝王之君,明神之主。古者不慢行而繁祭,不轻身而恃巫。今政乱而行僻,而求五帝之明德也?弃贤而用巫,而求帝王之在身也?夫民不苟德,福不苟降,君之帝王,不亦难乎!惜乎!君位之高,所论之卑也。”公曰:“裔款以楚巫命寡人曰:‘ 试尝见而观焉。’寡人见而说之,信其道,行其言。今夫子讥之,请逐楚巫而拘裔款。”晏子曰:“楚巫不可出。”公曰:“何故?”对曰:“楚巫出,诸侯必或受之。公信之,以过于内,不知;出以易诸侯于外,不仁。请东楚巫而拘裔款。”公曰:“诺。”故曰:送楚巫于东,而拘裔款于国也。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

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 ,可乎?”

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泉将下,百川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景公曰:“今为之柰何?”

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

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

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

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声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其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

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第十七

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

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

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无几何而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伯常骞,使禳去之。晏子曰:“不可!此天教也。日月之气,风雨不时,彗星之出,天为民之乱见之,故诏之妖祥,以戒不敬。今君若设文而受谏,谒圣贤人,虽不去彗,星将自亡。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茀又将见矣。”公忿然作色,不说。及晏子卒,公出,背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晏子谏第十九

景公出游于寒涂,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 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涂,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藉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其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第二十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

景公之时,荧惑守于虚,期年不去。公异之,召晏子而问曰:“吾闻之,人行善者天赏之,行不善者天殃之。荧惑,天罚也,今留虚,其孰当之? ”

晏子曰:“齐当之。”公不说,曰: “天下大国十二,皆曰诸侯,齐独何以当?”

晏子曰:“虚,齐野也。且天之下殃,固干富彊,为善不用,出政不行,贤人使远,谗人反昌,百姓疾怨,自为祈祥,录录彊食,进死何伤!是以列舍无次,变星有芒,荧惑回逆,孽星在旁,有贤不用,安得不亡!”公曰:“可去乎?”

对曰:“可致者可去,不可致者不可去。”公曰:“寡人为之若何?”

对曰:“盍去冤聚之狱,使反田矣;散百官之财,施之民矣;振孤寡而敬老人矣。夫若是者,百恶可去,何独是孽乎!”公曰:“善。”行之三月,而荧惑迁。

景公将伐宋瞢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

景公举兵将伐宋,师过泰山,公瞢见二丈夫立而怒,其怒甚盛。公恐,觉,辟门召占瞢者,至。公曰:“今夕吾瞢二丈夫立而怒,不知其所言,其怒甚盛,吾犹识其状,识其声。”占瞢者曰:“师过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请趣召祝史祠乎泰山则可。”公曰:“诺。”

明日,晏子朝见,公告之如占瞢之言也。公曰:“占瞢者之言曰:‘ 师过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今使人召祝史祠之。”晏子俯有间,对曰:“占瞢者不识也,此非泰山之神,是宋之先汤与伊尹也。”公疑,以为泰山神。

晏子曰:“公疑之,则婴请言汤伊尹之状也。汤质皙而长,颜以髯,兑上丰下,倨身而扬声。”公曰:“然,是已。”“伊尹黑而短,蓬而髯,丰上兑下,偻身而下声。”公曰:“然,是已。今若何? ”

晏子曰:“夫汤、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不宜无后。今惟宋耳,而公伐之,故汤伊尹怒,请散师以平宋。”景公不用,终伐宋。晏子曰:“伐无罪之国,以怒明神,不易行以续蓄,进师以近过,非婴所知也。师若果进,军必有殃。”

军进再舍,鼓毁将殪。公乃辞乎晏子,散师,不果伐宋。

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

景公畋于署梁,十有八日而不返。晏子自国往见公。比至,衣冠不正,不革衣冠,望游而驰。

公望见晏子,下而急带曰:“夫子何为遽?国家无有故乎?”晏子对曰:“不亦急也!虽然,婴愿有复也。国人皆以君为安野而不安国,好兽而恶民,毋乃不可乎?”

公曰:“何哉?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子牛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子游存矣;为诸侯宾客莫之应乎?则行人子羽存矣;为田野之不僻,仓库之不实?则申田存焉;为国家之有余不足聘乎?则吾子存矣。寡人之有五子,犹心之有四支,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今寡人有五子,故寡人得佚焉,岂不可哉!”

晏子对曰:“婴闻之,与君言异。若乃心之有四支,而心得佚焉,可;得令四支无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公于是罢畋而归。

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

景公射鸟,野人骇之。公怒,令吏诛之。

晏子曰:“野人不知也。臣闻赏无功谓之乱,罪不知谓之虐。两者,先王之禁也;以飞鸟犯先王之禁,不可!今君不明先王之制,而无仁义之心,是以从欲而轻诛。夫鸟兽,固人之养也,野人骇之,不亦宜乎!

公曰:“善!自今已后,弛鸟兽之禁,无以苛民也。”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第二十五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

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

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

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篇2:晏子春秋

①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朝:上朝 ( )

②臣得暖衣饱食 食:吃 ( )

③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 遗:遗留 ( )

④公不说,趣召晏子 说:通“悦”,高兴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是( )(2分)

A、夫子之禄寡耶? 辍耕之垄上

B、弊车驽马以奉其身 无从致书以观

C、于臣足矣 皆以美于徐公

D、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 朝而往,暮而归

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4、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2分)

参考答案:

1、(4分)⑴√⑵√⑶×⑷√

2、(2分)B

3、(4分)我节制自己吃饭穿衣(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大意1分,关键词“节”“养”“先”翻译正确各得1分)

篇3:辩晏子春秋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 高之, 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 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 晏子以俭名于世, 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 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 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 好言鬼事;非儒、明鬼, 又出墨子。其言问枣及古冶子等尤怪诞。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 此甚显白者。自刘向、歆, 班彪、固父子, 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 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

后之录诸子书者, 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 为是书者, 墨之道也。读

篇4:《晏子春秋》选读

(晏子)对曰:“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不掩欲以荣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内篇问上第十三》)

(齐景)公说:“让我向您请教怎么求贤。”

(晏子)回答说:“通过他的交游观察他,通过他的行为评价他。不要凭他的华丽雄辩的言辞判定他的行为,也不要凭人们对他的诋毁赞誉或非议确定他的身份,这样,他就不会为了标榜行为而放声宣扬自己,也不会掩饰自己的欲望来向君王求得尊显荣耀的身份。所以当他得志时就看他所荐举的是什么样的人,当他不得志时就看他所不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当他富裕时就看他把财物分给什么样的人,当他贫困时就看他所不求取的是什么样的东西。上等的士人,不肯轻易进身为官而轻易辞官退隐;次一等的,轻易进身也轻易退隐;下等的,轻易进身却不肯轻易退隐。凭这些事情去选取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曾子将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赠人以轩,不若以言。吾请以言乎?以轩乎?”

曾子曰:“请以言。”

晏子曰:“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不复嬴矣,故君子慎隐。和氏之璧,井里之困也,良工修之,则为存国之宝,故君子慎所修。今夫兰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则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麋醢,而贾匹马矣。非兰本美也,所湛然也。愿子之必求所湛。婴闻之,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择居所以求士,求士所以辟患也。婴闻汩常移质,习俗异性,不可不慎也。”(《内篇杂上第二十三》)

曾子要走了,晏子给他送行,说:“君子与其拿车子赠人,还不如拿话赠人。请问我是拿话赠你呢,还是拿车子赠你?”

曾子说:“请拿话赠我。”

晏子说:“假如有个车轮子,原本是山上很直的木头,经高明的工匠用火烘烤使之弯曲变形,做成的圆形完全符合规格,这时即使木头干枯再经曝晒,也不会再挺直了,所以君子要很慎重地对待改变自己本性的事。和氏的玉璧,在常人看来只是乡间一块做门限的普通石头,但经高明工匠的加工修治,就成了镇国之宝,所以君子要很慎重地对待修养问题。假如有条兰草根,三年长成,把它浸在苦酒里,那么君子不愿让它近身,凡庸的人也不佩带它;但如果把它浸在麋鹿肉酱里,那它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匹马了。这并不是兰草根有多好,而是所浸的东西使它这样。希望你一定要找好所浸染的环境。我听说,君子居住时一定要选择好邻居,外出时一定要接近贤士。选择邻居是为了求得贤士,求得贤士是为了避开祸患。我听说人混杂在凡庸中就会改变品质,习染于世俗中就会改变本性,这个问题不可不慎重对待。”

篇5:《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用带有绳子的箭射。②主:掌管,主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束二缚一人诣王 (2)其实味不同

(3)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4)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译文:

【3】 阅读两文,回答问题。(3分)

甲文通过 这句富有侮辱性的话,表现了楚王的傲慢无礼;乙文通过勿杀!寡人闻命矣这句话,表现了景公的 ;甲乙两文则共同表现了晏子的 。

【4】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4分)

答案

【1】(1)诣:到(2)其实:它们果实(3)亡:丢失(4)故:原因,缘故

【2】(1)圣人是不可以随便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2)让天下的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这是第三条罪过。

【3】齐人固善盗乎;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机智善辩。

【4】甲文中晏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地借用南橘北枳的说法,寓刚于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乙文中晏子用迂回曲折的方法,表面上是在列举烛邹的罪状,其实是在点出景公的错误,语言灵活睿智,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又挽回了烛邹的性命。

解析:

【1】试题分析:诣另有学问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意思;其实是古今异义词,古文中绝大多数都是一字一词,解释时要以字为单位,不可与今义混淆;亡与故是一词多义,亡另有亡故和无的意思,故另有所以原来的友人故里等的意思。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词汇的掌握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标记的都是常用文言字词,易于理解。学习古文,要多加注意常用词语的意义,尤其是课文注释中的词语。古文中很多词语都是一词多义的,学习时要对多义词识别记忆,比如本题中的故就有很多意思,学习时要举一反三,识记字词某一意思时,要想一想学过的其它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2】试题分析:第一句很难翻译,其中熙本意为取乐,句中意为不严肃地开玩笑,反意为事与愿违,译作反而,取本意为获得,句中意自取,病,本意为疾病,转义为心神不悦,句中当无趣讲。焉字的陈述中略带感叹的语气要译出来。第二句中使意为让,不是出使使节,以是认为,不是把、用,君是国君,不是君子,罪三,是倒装的用法,意为三条罪过。

考点:考查学生对古文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第一句,难解字较多。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试题分析:注意题目中关键词的提示作用,比如侮辱性表现,有引号,一定要写原文句子,不可写译句。对人物分析来说,表现,一般指其性格和精神方面的特点。填空,语言要精炼,不可多写或少写,不能有错别字。

考点:考查学生对古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表达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所问问题在文中从文字信息上易于理解。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功夫在平时。阅读文章要做到读而思,勤练习,多动脑动手才能提高根据文本筛选文字信息,归纳其意,组织语言正确表达的能力。考试做题时,要静心细心地阅读文段,注意题目的提示和要求,如本题中表现,了解它的指向。

【4】试题分析:题干中提示了从两文来分析,不可偏一,要将两文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语言技巧,要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分析;题干所问其实是两个问题:语言技巧,效果,不可漏一。

考点:考查学生古文阅读中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篇6:《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来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赌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载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中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于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寝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弃乎!婴诚率之。”乃令粪洒②政席,尊残③而扎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扎不受摈④。夫子扎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骈,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读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赠:自作“赎”。②粪洒:扫除清洗。③骖: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仅节。④摈:道“傧”,傧相。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何绝我之暴也 暴:暴躁

B.士者诎乎不知已 诎:屈从

C.请鬻于世 鬻:卖

D.免人于厄 厄:困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因载而与之俱妇 ②以其求患之深而无不在也

B. ①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 ①而申乎知已 ②胡为乎迎迎欲何之

D. ①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直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运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散,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参考答案:

3.A

4.B

篇7: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

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解: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④鳋(sao):鱼腥味。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乃发视之 ( )

(2)勿乘驽马 ( )

(3)则恶其鳋也 ( )

(4)何以亡也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善哉,如若言!

(2)君子有道,悬于闾。

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

4、请另外讲一个晏子的故事。

参考答案:

1、(1)打开(2)劣马(3)讨厌(4)为什么2、(1)好啊!说的确实是这样!(2)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到大街小巷上。(大意写出即可)3、示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4、略。

译文:

篇8:《晏子春秋》的文体性质

关键词:《晏子春酒》,文体,史传

对于《晏子春秋》的文体性质, 历来众说纷纭, 历代史书中, 该书或被划为子书, 如《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或被归入史传, 如《四库全书》。

一、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

“中国古代文体的生成大都基于与特定场合相关的‘言说’这种行为方式, 这一点从早期文体名称的确定多为动词性词语便不难看出。人们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 为了达到某种社会功能而采取了特定的言说行为, 这种特定的言说行为派生出相应的言辞样式, 于是人们就用这种言说行为 (动词) 指称相应的言辞样式 (名词) , 久而久之, 便约定俗成地生成了特定的文体。而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正是从对不同文体的行为方式及其社会功能的指认中衍生出来的。易言之, 按照不同的行为方式区分类分文体, 便生成了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

《文心雕龙》对文体的分类亦多从这些文体所相对应的行为方式及其社会功能着眼。如“诔者, 累也, 累其德行, 旌之不朽也。”“碑者, 埤也。上古帝王, 纪号封禅, 树石埤岳, 故曰碑也。”

马建智在《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研究》中说, 先秦时期还不具备较为清醒的文体辨别观念, 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各种文体。的确, 先秦时文体的分类是生活中由于不同的需要, 作为不同的行为方式而进行区分的。

确定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的文体分类方式, 我们再来看《晏子春秋》这部著作。

二、《晏子春秋》文体性质的辨析

古代散文与泛指各种各样散行单出的文章, 它的文体特征是句式自由, 语言随意, 长短不拘。唐以前, 这一文体与诗相对, 称为文。《晏子春秋》亦属于文, 即古代散文, 而古代散文庞杂多样, 《晏子春秋》究竟属于哪一种古代散文类型呢?以下将用排除法对《晏子春秋》的文体性质进行具体辨析。

1、《晏子春秋》是否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说, 玩弄没有理论价值的琐屑言论去沽名钓誉, 那就远离了穷微入圣的道。《汉书·艺文志》说“小说”是“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作为一种古代文体, 小说最初也是一种行为方式的表达, 总的说来是市井小民或者不在朝堂等严肃场所的官员等对于逸闻琐事的零议散论。显然不同于小说的零散杂碎, 《晏子春秋》一书是慎重取材, 统一编纂的记录晏子在政治生活中的言行及政治思想的著作, 不同于记载轶闻琐事的小说, 与后代小说更加不同。至于该书中明显的虚构成分, 只可说具有某些小说的成分, 而与小说的行为方式有根本区别。

2、《晏子春秋》是否诸子散文

《文心雕龙》论述“诸子者, 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 其次立言。百姓之群居, 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 疾名德之不章。”并将《晏子春秋》归为此类, 评说“管、晏属篇, 事核而言练”。将《晏子春秋》归为子书似乎未尝不可, 历代史书几乎皆同此说。但是, 《晏子春秋》一书似乎更加注重用故事表现晏子的形象, 虽然体现出晏子众多的政治思想, 但是“入道见志”之旨似乎并不明显, 其他子书多表述个人的思想、主张, 而《晏子春秋》却显然更加注重晏子形象的刻画, 以至于晏子的思想究竟属于哪一类别, 至今未有定论。因此, 《晏子春秋》亦与其他子书有明显不同。

3、《晏子春秋》是否为“史”

《文心雕龙》说:“然纪传为式, 编年缀事, 文非泛论, 按实而书。”又赞扬“公羊高云‘传闻异辞’, 荀况称‘录远详近’, 盖文疑则阙, 贵信史也。”刘勰认为:“史者, 使也。执笔左右, 使之记也。”《晏子春秋》名为“春秋”, 讲明是史书, 而且确实来源于记录人事的行为方式。然而, 与正史有区别的是, 正史最重要的原则是“实录”, 刘勰批评了“然俗皆爱奇, 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 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 穿凿傍说, 旧史所无, 我书则传。此讹滥之本源, 而述远之巨蠹也。至于记编同时, 时同多诡, 虽定、哀微辞, 而世情利害。勋荣之家, 虽庸夫而尽饰”, 同时也承认“岁远则同异难密, 事积则起讫易疏, 斯固总会之为难也。或有同归一事, 而数人分功, 两记则失于复重, 偏举则病于不周, 此又铨配之未易也。”记史难免有不周之处, 但仍应以信实为原则。

史家在记载历史时要尽量去伪存真, 力求准确、可信, 而《晏子春秋》的取材却失于考证, 不避虚诡。如《内篇杂上》“庄公不悦晏子坐地讼公而归第一”:

晏子臣于庄公, 公不说, 饮酒, 令召晏子。……晏子对曰:“婴闻讼夫坐地, 今婴将与君讼, 敢毋坐地乎?婴闻之, 众而无义, 彊而无礼, 好勇而恶贤者, 祸必及其身, 若公者之谓矣。且婴言不用, 愿请身去。”

晏子与庄公争讼, 极不合古之礼仪。考《左传》、《史记》, 崔杼弑君时, 晏子并没有耕于海滨居数年, 可见此事纯属作者虚构。

《晏子春秋》中的故事多有过于理想化的结局, 祷雨得雨, 劝诫皆成。明显不符合史实处甚多。内篇谏上《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刚说“公遂废酒”, 紧接着的下一篇就说《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 虽然一样讲述历史故事, 《晏子春秋》却多处违背了史书“实录”的原则。

三、《晏子春秋》是一部古代传记散文

《文心雕龙》在“史传第十六”中说:“史者, 使也。执笔左右, 使之记也。”而“传者, 转也;转受经旨, 以授于后, 实圣文之羽翮, 记籍之冠冕也。”这里叙述了传的开端, 所谓“传者, 传也, 记载事迹以传于后世也。”传是一种为求传于后世而记载事迹的行为方式。

传是“为人立传以使其人其事流传于后, 是古代记人写事的一般形式”, 是“古代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传承史传的传记风格, 而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不完全遵守史传的“实录”原则。晏子的《晏子春秋》一书正符合了这种行为方式, 整本书围绕晏子其人其事, 通过精妙的语言故事, 塑造了晏子忠诚、智慧的形象, 从而使其传于后世。

“史传和史传以外的人物传记也有一个鲜明的共性, 即它们的优秀作品都焕发着浓郁的文学色彩。这主要表现在作者善于选取那些能够展示人物性格的人物言行及事件, 加以精心的组织和精彩的描写, 视情节含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 使人物有其生动可感的形象性。”人物传记这一文体可说极好的调和了《晏子春秋》与史传的冲突, 在传于后世与实录史实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综上所述, 《晏子春秋》是一部古代传记散文, 是一种有选择的记载人物言行, 塑造人物, 以立传而传于后世为目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运熙, 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3]石磊.晏子春秋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篇9:试论《晏子春秋》为“传记之祖”

[关键词]《晏子春敢》“以人组事”“传记之祖”

《晏子春秋》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的作品,杨义先生说它的“命名很怪,‘晏子’是子书之名,‘春秋’是史书之名,来了一个子、史合壁的‘四不象’。”[1](p8)如果把它与先秦其它散文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其内容上确实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晏子春秋》和先秦诸子散文的区别十分明显。诸子散文在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的看法时,一般采用分析说理的形式,如要表现重民爱民,《孟子》是这样说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离娄上》)。而《晏子春秋》在表述同样的思想观点时,却是通过对晏子言行举止的描绘表现出来的,如《谏下》第五章:“晏子使于鲁,比其反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日‘庶民之言日:“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日:“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

另外,诸子散文都是某一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在表述其观点的过程中,往往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如《庄子》的哲学体系是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为核心的,等万物,齐生死,无是非,表达其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晏子春秋》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当代学者们多认为其思想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这是通过对晏子言行的记述表达的。《晏子春秋》虽然有子书之名。但它的表现重心不在思辨哲理而在叙事写人,这与先奏其它诸子有明显不同。

其次,《晏子春秋》与先秦历史散文也有不同。《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散文的取材倾向往往偏重于“祀与戒”等“国之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晏子春秋》则不然,往往从日常政务或属于生活领域的小细节着笔。如从齐景公的饮酒、畋猎、衣狐裘不知天寒等事情中,写晏子的态度、言辞和行为表现。

《晏子春秋》虽然与上述历史散文有所不同,但它却有史书的特点。它约略按照晏子侍齐灵公、庄公、景公的顺序从其生前写到死后,以这一真实过程构成本书的基本时间框架,以景公、庄公、崔庆、粱丘据等历史人物构成晏子活动的具体背景,从晏子的政务外交、生活细节等多种活动中记叙晏子的言行,展示了晏子爱民尚贤、忠君爱国、清正笃行、机智幽默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尽管它没有《左传》那样明确精细的纪年,但基本上写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这与先秦其它史书亦有明显的不同。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有子书之名,却无诸子的思辨性、哲理性,它是写一个人的言行事迹;有史书之名,却不像其它史书那样记述军国大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个片段叙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以人物的活动反映了历史的变化。

《晏子春秋》该如何归类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及《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公私史志目录皆列诸子部,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认为“案《晏子)一书,由后人摭其轶事为之,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旧列子部,今移入于此。”如何认识《提要》的论断呢?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归有光的《先妣事略》等被公认为传记名篇,仅以《段太尉逸事状》为倒看它所体现的传记文的基本特点。

柳宗元为了写《段太尉逸事状》亲自到段秀实曾经任职的地方采访,再以“言信行直”的刺史崔公提供的事实“复校无疑”,才正式写定。

在人物的塑造上,首先,作者精心选取诛杀暴卒、卖马市谷、拒收贿赂等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刻划人物。其次,作者写尹少荣大骂焦令谌,谌“一夕,自恨死”。据旧注,焦在大历八年还活着,这“自恨死”以合理的夸张虚构反衬出段人格力量的伟大。再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段秀实诛杀暴卒,“唏一营大噪,尽甲”,矛盾激化,段秀实只身人营,勇服郭唏。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段秀实大智大勇、为民解忧的良吏形象:作者将白孝德的畏于权势与段秀实不畏权势对比,以段秀实之“仁”与焦令谌之“暴”对比,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段太尉卖马代农偿租的细节,多侧面展示了人物为官清廉、真心助人、施恩不图报的性格:焦令谌杖击饥民,段太尉见之“大泣日:乃我困汝。”以言行写出了段秀实震惊、同情、自责等复杂心理。

另外,《段太尉逸事状》寓论断于叙事之中,褒贬分明,爱憎强烈,“言近而旨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上述特点,其他传记文同样具有。可见,除了人物与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外,形象的鲜活生动、艺术手段的丰寓多彩、寄意的深切遥深,构成了作为历史与文学联姻产物的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所以。传记文学是艺术性地再现一个历史人物生平或生平片段的文学样式。《晏子春秋》是否符合这一基本特征呢?

晏子史有其人,《左传》对晏子的19处记载有12篇与《晏子春秋》相同。就材料的取舍而言,论者认为它以“表现晏子的性格特征”[3]p245为自己的编撰标准,可是,书中的晏子“是晏子故事的作者和传诵者摆脱历史的摹写和纪实,在历史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创造。”[4]所以,《墨子春秋》有明显的想象和虚构成分,如《杂上》第25章写晏子御之妻的一节,恐怕就是出于作者的“假之喉舌”:“二桃杀三士”、“晏子使楚”等就不能看作是信史。

就写人手法而言,《杂上》第3章写崔杼逼迫众人发誓叛公室而顺从自己。就是从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揭示了晏子大智大勇的特点。《晏子春秋>也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人。《杂上》第12章中的晏子与司马穰苴,贤相与良将,互相衬托:齐景公与梁丘据,昏君与佞臣也互相衬托。贤相良将与昏君佞臣又构成对比,形象鲜明。《晏子春秋》也用言行写人物心理。晏子接济过北郭骚。“晏子见疑于景公”被迫出走,北郭骚仅以“夫子勉之矣”一语相送。“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当晏子“闻北郭骚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5]p361前之叹息含有失望、委曲、不被人理解等复杂心绪,后之叹息更有意想不到、痛惜、自责、错过知音等难言苦衷。

《晏子春秋》也同样寄寓了编写者对明君贤相忠臣义士美德懿行的呼唤,对昏君佞臣不恤民力滥施淫威的贬斥,言近而旨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以人组事”的特点正符合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它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晏子的生平。

上一篇:公积金提取所需材料下一篇:北京科技大学党校上机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