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

2024-05-02

《吴越春秋》(精选四篇)

《吴越春秋》 篇1

一、《吴越春秋》中的主要军事文书

1. 盟。

西周时期出现的文书体式, 是国王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为谋求相互联合而订立的协议性公文。春秋战国时期, “盟”文得以沿用, 并在使用范围上得以扩大。在《吴越春秋》一书中, “盟”文出现了五次, 虽没有录入全文, 但联系语境, “盟”的特征同样能得以展现。如:《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有“今随之偏小, 密近于楚, 楚实存我。有盟, 至今未改。若今有难而弃之, 何以事君?” (1) 楚昭王被吴国侵略军追逐, 逃出国都, 投奔随国。吴军得知, 要求随国国军交出昭王, 因楚随两国, 早已订有盟约, 至今都未改变, 因此, 吴王遭到了拒绝。此处的“盟”即春秋时期“盟”文使用的典型, 两国因追求共同利益, 相互保存, 订立盟约, 并相互遵守盟约规定直到废除之日。

2. 誓。

誓是周王征战、讨伐前对全体将士发出的动员令。由于春秋时期专用作战前声讨的威慑性文体檄文的出现, 原来“誓”中的声讨之意开始淡化, 这时期的“誓”更多用作出征前, 君王为达某种共同目的而与国人同誓的誓词。《吴越春秋》中全文记录的誓文共有一篇, 出现于越王出征吴国之前。

3. 令。

“令”是在西周“命”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文种。它一般由国君、重臣、军事首领发布, 强制性突出。《吴越春秋》一书, 有10多处提及“令”文, 在功能上大多用于军事指令的颁发。如:“令于国:‘有能还吴军者, 与之分国而治。’” (2) 又如“勾践有命于夫人、大夫曰‘国有守御’” (3) 等, 均是君王在实行军事部署时, 对全军乃至全国发布的命令。另外, 在国君统治国家时, “令”文也通常用作法令、政令的颁布。如:“自今以往, 内政无出, 外政无入。”此处主要记录了越王的对大夫们的指示:供养贤士、开垦土地是大夫们的职责, 不要将国内的政事带到国外让军事首领管, 对外作战的事同样也不要带进宫内让大夫们插手。在表现形式上, “令”一般篇幅短小, 用词精确、表达严谨, 语言严峻冷烈。

4. 檄。

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的公文体式, 其主要功用是君王或诸侯在战前声讨敌方的公文。《吴越春秋》中录有檄文一篇, 但这里的“檄”还不能称之为军事文告, 最多只是书札。更确切的说, 当时出现的檄文应该是运用于军事背景下的书札, 并且在本质上已经趋向于现有檄文的性质。

5. 命。

作为诰命文书的一种, “命”可看作是最早的君命文书之一。历史进入春秋战国, 由于王室制度的沿袭, “命”文同样被沿用。与该时期新的公文体式“令”相比, 二者虽均属于君命文书, 但“命”更表现为上级对下级的口头命令, 用于政权管理;“令”则多用于君王对臣民们的集体性要求, 颁布法令、军令、政令时常出现。在整个公文发展史上, 二者并存的时间并不长。《吴越春秋》中“命”多用于任命大臣, 此外, 书中还有“舜崩, 禅位命禹”, 为王位禅让之用。

6. 祝文。

祝祷, 是一种为消除灾难, 获得福袛而向上天鬼神祈福的宗教活动。而中国古代的祝祷文书即建立在祝祷活动的基础上, 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祈福避祸夙愿的公文文书。古代祝祷文种类繁多, 主要有:祝文、祭文、祝香文、上梁文等, 《吴越春秋》中重点记录的“祝文”, 是祝祷文书中最常见的一类。书中全文收录了两篇祝词。其一是《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中记载的, 吴王大寿之时, 群臣为其祝寿时吟诵的祝寿文, 全文大多采用喜庆的创作基调, 营造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其二是勾践由于战败而启程去吴国当奴仆, 大臣们在江水边为他设宴践行时的祝文, 属于祷兵文, 多用于军队出征前的祈祷。全文的基调与祝寿文相比, 少了几分喜悦, 多了几分真挚的期望。

7.《吴越》中“书”体文的鉴别

“书”体文书是“士”向君主表述政见时采用的主要文体,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运用, 是该时期的一个特殊的文书发展现象。在公文发展史上, 以“书”命名的文体虽存在时间不长, 但影响却十分深远, 可以认为是从秦代开始便一直沿用的“奏”、“议”类公文的前生。在具体形式上, “书”体文除了正式的上行公文以外, 很大一部分都是以“言事于主”的游说辞令出现, 如《吴越春秋》中, 越王向吴王进献优质木材时, 子胥的谏言就体现了“书”体文的艺术性:“王勿受也。昔者桀起灵台, 纣起鹿台, 阴阳不和, 寒暑不时, 五谷不熟。天与其灾, 民虚国变, 遂取灭亡。大王受之, 必为越王所戮。” (4) 子胥在上谏时引用商纣、夏桀的例子, 企图让吴王以史为鉴, 不要为眼前小利所迷惑。此类“书”体文, 在书中大量存在, 虽然只有只言片语, 没有全篇录入, 但“书”体文的价值和表达技巧已得到展现。

二、《吴越春秋》中所录军事文书体现的军事谋略思想

由于《吴越传秋》一书独特的军事主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军事文书运用于此便体现出更为突出的军事特征。通过对相关文书的具体内容的研读, 即可得出当时君王在治国、治军时的军事谋略思想。

1. 心战主义

《孙子兵法·军争》提出:“三军可夺气, 将军可夺心”, 后世兵家多与之共识。《孙膑兵法》里说的“延气”, 《六韬》里的“文伐”, 都强调激励士气和争夺人心的重要。三国时期诸葛亮接受马谡的建议, 认可“用兵之法,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心战为上, 兵战为下”, 更是把心战胜于力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吴越春秋》中的檄文便切实的反应了这一思想。《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勾践听说他的大臣们都更爱惜自己的身躯, 没有一个愿意为自己卖命的, 为了树立威严、重整士气, 勾践“鸣钟警檄而召群臣”, (5) 敲响警钟, 发布了使人警戒的檄文, 召见群臣。越王为求得为其拼命的勇士和为其报仇雪恨的臣子而发布檄文, 在本质上无异于君王出征前, 对军队将士的谆谆告诫与呐喊助威。

2. 精兵主义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是中国传统兵学的一贯主张。这既反映出中国兵家对军人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 又逐步演化成一种建军统军的谋略。如何能造就精兵, 一是选择士卒应严格, 所谓“兵贵选锋”就是这个意思;二是应抓住教育与训练这个环节, 即“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6) 。三是军纪必须严明。研读《吴越春秋》中的公文文书, 同样能读出吴越将领在用兵上求“精”的谋略思想。首先, 君王在危难之时, 不惜悬赏求人才。《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记载, 郑定公11年, 伍子胥代领吴国军队攻打郑国, 郑定公大惧, 在国内发布命令:“有能还吴军者, 吾与分国而治。” (7) 这样的悬赏吸引来了与子胥有私交的渔翁的儿子, 子胥念于昔日恩情, 放弃攻打郑国, 郑国得以保全。其次, 君王对士兵的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寡人闻古之贤君,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 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 退则思刑;如此, 则有常赏。进不用命, 退则无耻;如此, 则有常刑。” (8) 第三, 该书中多处“令”文、“命”文, 均展现了君王的权威, 和军队严明的纪律性。如“有敢谏伐吴者, 罪不赦。” (9) 、“有敢侵之者, 上天所殃。” (10)

3. 义战主义

《孙膑兵法》中曾说:“义者, 兵之首也” (《将义》) 。“义”作为古代治兵治国的一个重要准绳, 在《吴越春秋》中同样有所体现。书中体现的“义”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其一是国与国之间的盟友关系, 其二是注重民生在国家政治、军事事务中的地位。《吴越春秋》中记载的“盟”即依托于传统的“义”与“道德”而形成的公文文书, 集中体现了君王处理国家间事务时遵循的“义”。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不断, “盟”用于这种军事大背景中, 也有它特殊的侠义与豪情, 歃血为盟这种缔结盟约的形式就是最好的佐证。如:《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中记:“勾践乃使使号令齐、楚、秦、晋皆辅周室, 血盟而去。” (11) (《勾践伐吴外传》, 卷十) 这里的血, 指饮血;盟者, 杀牲歃血, 誓于神也。用血为盟书, 以此来确认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对周王室的不二之心。其次, 吴越君臣注重民生, 主要是在臣民的上“书”中体现的, 如:“臣闻兴十万之众奉师千里, 百姓之费, 国家之出, 日数千金。不念士民之死, 而争一日之胜, 臣以为危国亡身之甚。百姓之费, 国家之出, 日数千金。不念士民之死, 而争一日之胜, 臣以为危国亡身之甚。” (12) 这是吴王计划带领勾践的军队攻打齐国前, 伍子胥的劝谏之言, 旨在强调百姓的消耗、战士的安危比战争中的一时之胜更重要, 很好地印证了《三略》里的“兴师之国, 务先隆恩。攻取之国, 务先养民”之说。

三、《吴越春秋》中军事文书体现的当代主要民风

《吴越春秋》虽是一部史籍, 但必须承认, 它的文学成就远远胜过了它的史学价值, 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吴越时期的民俗民风作为文学研究常常切入的视角, 在书中的军事文书中同样有所展现。

1.《吴越春秋》文书中体现的主要民风

(1) 重义尚勇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吴、越之君皆好勇。”尚勇, 可以说是吴越民风的主要特征之一。目前, 学界对该点的论述大多以对刻画人物性格的形式呈现, 其实, 《吴越春秋》中收录的文书也真实记录了吴越人民这样的民俗。其在书体文中集中体现为吴越之君英勇无畏, 重义图报的胆识。这一点, 仅从《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伍子胥报恩中就能得到彰显。为了报答阖闾的知遇之恩, 伍子胥为了吴国可谓鞠躬尽瘁, 一片丹心日月可鉴。吴王派兵攻打齐国时, 伍子胥有谏言要顾及军民的安危和国家财力的消耗, 不可贪图胜利的喜悦而使国家因小失大。伍子胥不惜生命, 直犯龙颜, 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忠臣”形象。谏书写到最后, 伍子胥又有言“愿大王定越而后图齐, 臣之言决矣。敢不尽忠?臣今年老, 耳目不聪, 以狂惑于心, 无能益国。” (13) 此时的子胥年纪已老, 耳朵眼睛都渐渐不灵光, 剩下可以为国奉献的只有一颗忠贞之心, 子胥的谏书可谓先晓之以理, 后动之以情, 生动、具体、坚定不移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

(2) 迷信宗教

《吴越春秋》中先后出现了四次相关记载, 大多都是君主运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来观测天象, 推算国家军政大事的良辰吉日, 预测人事凶吉。同样, 在该书收录的文书中, 同样出现了多次有关宗教占卜的记载, 而这里的宗教占卜更多的成为了臣民劝谏的一种手段。譬如, 二十三年 (公元前473年) 十月, 越国再次攻打吴国, 大夫文种将信件绑于箭上射给吴王劝其归顺, 上书曰:“昔天以越赐吴, 吴不肯受, 是天所反。勾践敬天而功, 既得返国。今上天报越之功, 敬而受之, 是天所反。” (14) 文种上书中, 将吴越之间的归属关系完全视为上天的安排, 国家或存或亡, 全在天地之间。旨在暗示吴王, 如今的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吴国应该尊奉天意, 服从上天的命令。之后, 文种上书越王曰:“仲冬气定, 天将杀戮。不行天杀, 反受其殃。”意思是说, 让越王迅速收了吴国, 这是上天的安排, 如果不奉行上天的意志去杀戮, 反过来便会遭到它的祸害。此外, 文种还有言, 让越王“被五胜之衣, 带步光之剑, 仗屈卢之矛” (15) 去见吴王。这里的“五胜之衣”即缀有五行相胜图的衣服, 可见, 在吴越时期军事斗争中, 宗教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2. 各类民风形成的原因

《吴越春秋》军事文书中体现的民风习俗, 并不是作者一味杜撰所得, 之所以能得到如此生动细腻的展现是源于当地的历史背景。

(1) 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人民坚韧的性格。在大禹治水之前, 吴越一带经常受到水灾的侵袭, 当地人民在与洪水的斗争中练就了激情洋溢、勇于冒险的精神, 形成了尚力、坚韧的民风。这种风气在战场上便表现为两国将士在国家危难之时永不言弃, 奋力抗争, 重情重义, 英勇无畏的风采。

(2) 先进的兵器铸造技术带来了阳刚之气。吴越时期, 各国对兵器铸造尤为重视, 掌握了先进的技术, 这使得当地侠士在骨子里都有着一股“轻命重气”的阳刚之气, 在《吴越春秋》中即体现为伍子胥等人侠义助人、讲信重义的侠士精神。

(3) 吴越时期巫风的盛行和中原文化的影响, 助长了当地迷信宗教之风。吴越时期巫术、鬼神说在民间广为盛行, 但《吴越春秋》中记载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巫风, 诸如五行、刑德等术语都体现了中原宗教思想的影子。同时, 《吴越春秋》占卜中突出了“天”的意志, 强调“天”对人间万物的指示, 可以视为汉代谶纬神学的前奏。这些变化均源自于中原文化的影响。

四、结语

《吴越》中收录的文书虽文种并不十分丰富, 内容也不及后代作品中所录文书那样具体生动, 但简单的形式足以体现它在本书中的价值。首先,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古代公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明确命名的文种并不多, 但在《吴越》中, 大部分已得到呈现, 不仅如此, 这些文书与本书军事题材的结合, 使吴越时期的军事谋略思想得到了更为真实的展现。此外, 对这些军事文书进行总结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学界对该时期公务文书其它性质的关注。如“令”用于其它场合只能体现政治通志的庄重与威严, 于吴越战场却更多展现的是对整个战势的操控力, 一道军令之后即是一片充满硝烟的战场, 是千万战士生与死的命运, 是国家沉浮的较量。同时, 军事文书的加入, 同样使该书史书的功能加以稳固。公务文书记载历史的作用是与生俱来的, 在对一段历史、一部史书的考据时, 它们一直都是不容忽视的切入点。《吴越春秋》也不例外, 为数不多的军事文书不仅能依托文种类型来证实书中大大小小的核心时间发生的大概时间范围, 其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特征更是最真实的写照。因此, 《吴越春秋》中的军事文书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这部具有“历史演义小说”之称史书的政治影响力和历史可信度。就《吴越春秋》研究而言, 本文还开辟了除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外, 独特的研究视角, 使该书研究体系进一步趋于完备, 开拓了该书更深层次的文体学价值。总之, 对《吴越春秋》中的军事文书进行系统研究虽是史无前例的工作, 但却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丁晓昌, 冒志祥主编.《中国公文发展史》.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5 (1) .

[2]刘晓臻.《〈吴越春秋〉中的占卜方式和特点》.温州大学学报, 第22卷 (1) , 2009.1.

春秋吴越故事感悟和体会 篇2

感悟与启示

期__________大二第一学期________________

级___________cfa11501_______________

名__________徐宏达_________________

号__________1509450109_________________

任课老师__________徐海明_________________

春秋吴越历史故事对现代的影响和感悟

选修了一个学期的《吴越春秋历史故事》,现在来看对其思想内容有了很大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就总的来说《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书中许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载,但作者把它们写入本书时不是原封不动地袭用,而是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比如,对于伍子胥奔亡过程中的渡江、乞食二事,《史记·伍子胥列传》总共用了一百余字加以叙述,其中乞食一事尤为简略。到了《吴越春秋》中,这两件事所占篇幅甚多,长达六七百字。其中渡江一节增加了躲避侦探、渔父唱歌、芦中待餐的情节,乞食一节出现击绵女形象,并对她的身世节操加以详细交代。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渔父和击绵女的结局如何,司马迁没有点明;而在《吴越春秋》中,这两个人相继自杀,为的是保守机密,保护伍子胥,同时击绵女还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节操。和《史记》的相关记载相比,《吴越春秋》对伍子胥奔亡一事的叙述不但文字量大增,情节复杂,而且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更富有小说的特征和魅力。《吴越春秋》中的许多情节,是通过移植联缀而把本来互不相关的故事糅合在一起,但依然给人以真实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吴越春秋》是在正史的基础上演绎而成,其中许多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有其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吴越春秋》又吸收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它的荒幻离奇主要源于此。在追溯吴越两国祖先时,分别讲述了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和夏禹娶涂山氏的传说。在吴王占梦事件中,公孙圣因直言不讳被杀,临死前他称自己将在深山散为声响。后来吴王兵败,在秦余杭山呼唤公孙圣的名字,三呼三应。书末又称,伍子胥、文种相继被杀后,“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这是以浪漫的想象寄托对伍子胥、文种的同情,他们生而为英雄,死而为神灵,是用沟连人神的方式为全书作结。卷九的袁公与处女比试剑术场面,袁公飞上树变为白猿,运用恍惚迷离的笔法贯通物我,模糊了人与兽的界限。类似的超越时空、出入生死的情节在《吴越春秋》中是大量的,开志怪小说的先河。

《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尤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他奔亡吴国之后,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了托孤老臣之后,则直言强谏,出语激切,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吴越春秋》特别注重对于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位伟岸的男子汉大丈夫。刺杀吴王僚的专诸“确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是不怕艰险的勇士模样。白喜(伯嚭)“鹰视虎步”,以此突出他的专功擅杀之性。类似的外貌描写在此之前尚不多见,它对后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很大影响。所以就以上理解和感悟我从中选取了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来进行分析,他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我收集到有关他的故事如下:

(原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原文:权白孟德足下:辱书开示祸福,使之内杀子布,外擒刘备以自效。书辞勤款,若出至诚,虽三尺童子,亦晓然知利害所在矣。然仆怀固陋,敢略布。

昔田横,齐之遗虏,汉高祖释郦生之憾,遣使海岛,谓横来大者王,小者侯,犹能以刀自刭,不肯以身辱于刘氏。韩信以全齐之地,束手于汉,而不能死于牖下。自古同功一体之人,英雄豪杰之士,世乱则藉以剪伐,承平则理必猜疑,与其受韩信之诛,岂若死田横之节也哉!

仆先将军破虏,遭汉陵夷,董卓僭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寝,故依袁术以举义师,所指城邑响应,天下思得董卓而食之不厌。不幸此志未遂,而无禄早世。先兄伯符嗣命,驰驱锋镝,周旋江汉,岂有他哉?上以雪天子之耻,下以毕先将军之志耳。不意袁术亦僭位号,污辱义师,又闻诸君各盗名字,伯符提偏师,进无所归,退无所守,故资江东为之业耳,不幸有荆轲、舞阳之变。不以权不肖,使统部曲,以卒先臣之志。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傕、汜未诛,袁、刘割据,天下所恃,惟权与公及刘备三人耳。比闻卓已鲸鲵,天子反正,仆意公当扫除余孽,同奖王室,上助天子,与宗庙社稷之灵,退守藩国,无失春秋朝觐之节。而足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挟天子,以令天下,妄引历数,阴构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窃叹足下蹈覆车也。仆与公有婚姻之旧,加之同好相求,然自闻求九锡,纳

椒房,不唯同志失望,天下甚籍籍也。刘备之兵虽少,然仆观其为人,雄才大略,宽而有容,拙于攻取,巧于驭人,有汉高祖之余风,辅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义不替曩昔,仆以为今海内所望,惟我二人耳。仆之有张昭,正如备之孔明,左提右挈,以就大事,国中文武之事,尽以委之,而见教杀昭与备,仆岂病狂也哉。古谚有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仆与刘备,实有唇齿相须之势。足下所以不能取武昌,又不能到成都者,吴、蜀皆存也。今使仆取蜀,是吴不得独存也。蜀亡,吴亦随之矣。晋以垂棘屈产,假道于虞以伐虢,夫灭虢是所以取虞,虞以不知,故及祸。足下意何以异此。

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孟德视仆,岂惜此尺寸之土者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荀文若与公共起艰危,一旦劝公让九锡,意便憾,使卒忧死。矧仆与公有赤壁之隙,虽复尽释前憾,然岂敢必公不食斯言乎?今日归朝,一匹夫耳,何能为哉。纵公不见害,交锋两阵之间,所杀过当,今其父兄子弟,实在公侧,怨仇多矣,其能安乎?季布数窘汉王,及即位,犹下三族之令,矧足下记人之过,忘人之功,不肯忘文若于九锡,其肯赦仆于赤壁乎?孔文举与杨德祖,海内奇士,足下杀之如皂隶,岂复有爱于权!天下之才在公右者,即害之矣,一失江东,岂容复悔耶?甘言重币,幸勿复再。

越国的国王勾践是大禹的后代,他的先祖是夏后帝少康的庶子,被封在会稽,目的是供奉大禹的祭祀。经过二十多代,这儿渐渐发展成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当勾践继承王位的时候,越国的国力正一天天强盛起来。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他的儿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着越国国丧之际,决定发兵攻打越国。他手下的大将伍子胥觉得趁着人家办丧事的时候兴兵动武,不太合乎道义,就上谏劝阻。阖闾不以为然。他说:“我如今年岁也不小了,我要趁着自己还有一些能力的时候,帮我儿子夫差消灭一个对手。”吴军浩浩荡荡杀到越国,越王勾践赶紧起兵相迎,两军对垒,几次交锋,难见分晓。阖闾身经百战,经验十足,他见勾践年轻气盛,就命令兵士守护不出,以待时机。

久攻吴军不下,越王勾践十分焦急。这时,他采纳了谋士的建议,把军中的三百名囚犯带到阵前,一百人为一排,一共三排,赤裸上身,手持利剑,直对吴阵,而他们偃旗息鼓,悄无声息。只见第一排为首的那个囚犯跨出队伍,大步走到吴军面前,喊道:“我主越王得罪上国,我等愿为越王请罪。”说完,他把剑往脖子上一横,自刎而死。接着,第二个又走了上来,情形和先前一样

吴军的将士从未见过如此稀罕的事,真是又吃惊又好奇。他们瞪大眼睛看着,手中的弓矢松弛了,干戈也垂了下来。第三个,第四个……一个时辰过去了,吴军阵前倒下了几十具尸体。就在吴军变得疲惫而懒散的时候,突然天降霹雳,原来,是越军的战鼓擂响了!心中充满愤怒的越国兵士如下山猛虎一般,眨眼之间冲入吴阵,吴军措手不及,顿时大乱,吴王阖闾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在了撤退的路上。他临死的时候说:“告诉夫差,一定要为我报仇!”吴王阖闾死后,夫差继位。他为了不忘记父亲的遗嘱,让人每天提醒他几次。一早起来,他的手下就会大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死了你父亲吗?”夫差垂泪答道:“不敢忘!”他让伍子胥和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过去了,吴王夫差认为时机已经到了,就亲自率兵去攻打越国。消息传来,越王勾践赶紧召集军队,要先发制人,在吴军还没有打进来的时候,去讨伐吴国。而越王勾践的手下,有两个贤能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范蠡劝谏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一次决心报仇,来势必然凶猛。大王要坚守城池,不能与之交战。”勾践不听。结果,两军在太湖一带打了一仗,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只带了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躲了起来。他对范蠡说:“当初没听你的话,结果落到今天这般田地,现在该怎

么办呢?”范蠡说:“为了东山再起,现在只能卑躬屈膝,用尽一切手段向吴王求和。”勾践想一想,点头答应了。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定下计策,决定先派文种携带厚礼,直奔伯嚭的大营,去贿赂这个贪财好色的小人。文种来到伯嚭的营帐,做出卑微的样子,献上礼单,并低三下四地说:“只要您促成和约,越国君臣将永远不忘您的恩德,今后凡有贡献,先送您,后送吴王。”伯嚭见礼单上既有黄金美玉,又有妙女曼娘,心里早垂涎三尺了,再听文种的话,觉得十分受用,就答应给文种引见吴王,并把求和的事应承下来。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勾践求和的请求,但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勾践夫妇要到吴国去做他的奴仆。文种回去把这些情况讲给勾践听,事已至此,勾践只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了。

在吴国,勾践和夫人每日给夫差喂马,范蠡也跟着一起劳作。他们担水切草,除粪刷马,没有一丝怨恨之色,没有半点叹息之声。夫差几次派人偷偷地窥视他们,所见到的情景都是一样的,就以为勾践真的丧失了复国之志。三年之后,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服于他,便放勾践回越国去了。

勾践回到越国之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他搬进简陋的房子,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褥子。他还在吃饭的地方挂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先尝一尝苦味,然后再问自己:“你忘了会稽之辱了吗?”勾践“卧薪尝胆”,唯恐自己消磨了志气。勾践还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和普通妇女一起织布,以鼓励生产。上一次的战争中,越国的青壮年死了不少,还有一些被吴国掳去当奴隶,所以,人口大大减少。勾践制定了几条奖励生育的办法,鼓励青年男女多生孩子。他用文种管理政事,用范蠡训练人马,越国上下万众一心,都想让国家快点强大起来。为了削弱夫差的斗志,越王勾践手下的两个大臣文种和范蠡想了不少办法。他们劝说勾践向吴王夫差进贡美女,结果勾践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派人在苎萝山找来一位美人西施。范蠡亲自把西施送到吴国去,吴王夫差一见西施,果然大喜。自此,每日与西施沉迷于后宫,对朝政也不怎么关心了。有一年,文种到吴国去,对吴王夫差说,越国闹了饥荒,百姓无粮,想向吴国借一百石粮,过了年归还。因为有西施在一旁帮着说话,夫差很痛快地就答应了。第二年,越国获得大丰收,文种亲自把粮食给还了回来。

吴王夫差非常高兴,抓一把越国的粮食看一看,发现粒粒饱满,就说:“越国的粮食比我们的好,把这一百石粮食当成种子卖给老百姓吧。”他哪里知道,这些粮食是蒸熟了又晒干的,种到地里怎么会发芽呢?原来这是文种的一条计策结果,这一年,吴国闹了大饥荒。勾践听说吴国闹饥荒,便想趁机发兵。可文种对他说:“吴国的国力还在,我们不能轻举妄动。另外,伍子胥还在,得设法除掉他。”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伍子胥极力劝阻,但吴王夫差没有听他的话,领兵去了,而且打了胜仗回来。众臣都来道贺,只有伍子胥不但不贺,反而批评说,这是小便宜,不足一占,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吴王夫差十分生气。伯嚭收受了越国的贿赂,自然向着越国说话,所以,常常与伍子胥发生争执。所以他也讨厌伍子胥,便在夫差的面前说尽了伍子胥的坏话。最终,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让他自杀谢罪。

伍子胥拔剑大笑,说:“我死后,一定要挖出我的眼睛,放置在吴都的东门上,让我看一看越国的军队是怎么打进来的……”伍子胥死后,伯嚭做了太宰。这时,勾践问范蠡:“这回可以出兵了吧?”范蠡摇摇头,说:“还不可以。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上,到黄池,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封丘县西南一带,与中原的诸侯们会盟。这一下,吴国的国内变得十分空虚。越王勾践集中了训练有素的兵士,一气攻

下了吴都姑苏。吴王夫差带兵远道赶回来,勉强与越军打了一仗,结果大败。他几次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答应了他。又过了几年,越王勾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把吴都围了整整两个春秋。夫差再次求和,越王勾践没有答应,最后,吴都城破,夫差走投无路,拔剑自杀了。那个伯嚭到勾践那里等着领功,没想到,等待他的也是死路一条。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二年,终于等到了胜利的这一天。而我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中也学到了:

一个人,活着就要有骨气,不甘于失败。古人也曾说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闭上眼睛,勾践卧在柴堆上,伸着脖子“品尝”苦胆的样子便浮现在了脑海中。虽然勾践失尽了威风,丢尽了尊严地服侍了吴王三年,但他不甘于失败,他还有骨气!回想起刘禅的乐不思蜀,不禁有些惋惜;又有些气愤。惋惜的是诸葛亮和刘备幸幸苦苦营建的蜀国就这样毁于一旦;气愤的是刘禅怎会这样没有骨气,尊严丢了一地,却甘于失败。至少这一点上,他就比不上勾践。

越王给吴王当了三年奴仆,受尽了屈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国,找回失去的尊严。他在麻痹了吴王被放回越国后,安抚百姓,操练军队,吃饭前品尝苦胆,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和复兴越国的雄心。他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经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勾践终于打败吴国。勾践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面对,敢于重头再来。无论何时失败对于我们都是悲伤的、沉痛的。在沉痛之中,勾践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心怀大志,暗自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不断让自己更强大,然后等待机会,等待重新破土的日子。

与其说成功是不容易的,不如说筹备成功更不容易。正如黎明的前夕是黑暗,迎来成功 不可能没有付出。我们总是看到表面的辉煌,却很少留意背后的坚信。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就,却都不愿付出人家背后的痛苦。

有句话说的好“忍别人之不能忍,成别人之不能成。”要比别人成功,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在挫败中反省自己,在黑暗中认清前路。跌倒不可怕,重新振作,卧薪尝胆,给自己从头再来的机会。我们坚信,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者!

还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时,不巧得抽中了一号,再加上技术不精,又有些紧张。自然是落得个失败的余地。不久,我有迎来了第二次比赛。因为前一次的失败,我不禁有些胆怯,但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又很快充满了信心。赛前,为了能取得成功,我苦练了上百遍,怎么会没有结果?想起当初同学的嘲笑,怎能不气愤填胸!这次怎么也得拿个奖回去!让他们看看:我有实力、有骨气!想着想着,主持人便报出了我得名字。

我快步走上讲台,却没有立刻开始。我又回想起了上次的经历,手心里突然开始冒汗。天虽不冷,但脸却因紧张一阵阵的发烫。我拼命地在脑海之中搜寻着台词,心里一阵阵纠结,可浑身却半下也不敢动……我就这样像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只感到好长好长。台词最终也没找到,但我听到了老师的叮咛;看到了同学嘲笑的目光……我突然发现台词就在我眼前!我忘记了一切,只记得要争回一份尊严!当我带着笑,轻松地走下讲台时,热烈的掌声告诉我:我成功了!

苏州菜中的“吴越春秋” 篇3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宫廷菜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彭城鱼丸”,另一道古老的宫廷菜是公元前520年吴越春秋时代吴国勇士专诸烹制的“鱼藏剑”。吴越春秋时,吴王子姬光蓄意除掉吴王僚以继承王位,伍子胥推荐勇士专诸为刺客,唯苦无机会(不许佩带私器见王),后伍子胥献上一计,吴王僚喜食炙鱼,在鱼腹中藏剑行刺必成。吴王子姬光遵计而行,让专诸去太湖边上向一位有名的炙鱼高手学炙鱼,三月而技成。是日,吴王子姬光借口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指名要红尾鲜鲤鱼,专诸将一把利剑藏入做好的鱼腹中,乘进鱼之机将吴王僚刺死,吴王子姬光借此篡夺了王位,专诸当场被乱刀砍死。后人在烹制这道菜时,用黄瓜条代替“鱼肠短剑”。据说“鱼肠剑”其菜后经苏州厨师的改进,运用炙鱼的技巧,创制了苏州名菜——松鼠鳜鱼。

有趣的是,清代的御厨曾为慈禧太后做过一道“鱼藏剑”,疑心重重的慈禧连连发话:“专诸为刺吴王僚进此菜,你为我做这道菜却是为何?”御厨闻之丧胆,但灵机一动说:“老佛爷洪福齐天,想那吴王僚之辈哪有消受此菜的福分。只有老佛爷您,才有这份口福哩!”几句甜言蜜语说得西太后喜上眉梢,御厨反祸为福,还得到一份赏赐。

“西施玩月”是另一道具有吴越春秋历史文化鲜明特色的苏州菜。这道菜的由来是这样的:苏州市郊灵岩山灵岩寺后花园内(昔日的吴王行宫花园内)有一处名闻遐迩的古迹“玩月池”。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于吴王,用“美人计”来消耗吴国的国力。西施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女间谍”,她以自己的美貌让吴王大兴土木,不理国事。吴王为了取悦西施,博西施一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还开掘了一条能采到香草的“采香泾”(一条长度达数里的河道)。为了让西施减少乡愁,吴王又使人开挖了一个“玩月池”,让西施嬉戏倒映在池中的明月,以逗她开心。结果吴国财力耗尽,民怨满天,最终被越国所亡。

苏州厨师根据“西施玩月”的故事,创作了这一款“西施玩月”的典故菜,做法是:用适量的鸡肉、鱼肉、猪肉膘细剁成泥,加蛋清、葱姜汁、盐,使劲搅打,再将其制成扁圆饼形的“玩月坯”入高汤内煮透捞出放在大湯碗内。另将香菇片、笋片、小青菜心入汤中汆熟,放在碗中“玩月”上,淋上鸡油,将清汤调味,加入碗内即成。“西施玩月”汤色澄清,“玩月”轻盈,色彩鲜明,和谐悦目,此汤上席时沸汤翻滚,洁白的“玩月”真如在碧波中晃动哩!

《吴越春秋》 篇4

整体看, 《吴越春秋》叙事多用散文杂言, 句式多为四、六言的短句, 较少长句, 长短相间, 具有参差错落之美。如卷一《吴太伯传》, 主要是追述吴国的祖先, 叙说太伯从周原出奔荆蛮从而建立吴国的经过, 行文所用皆为散语短句。虽是杂言, 但其中一半为四、六言句式, 最长的一句也不过10字而已, 其语言可谓长短错落, 凝练生动。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则多用韵文, 形式优美, 表意凝练, 更富有韵律, 凸显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行文的韵散相间, 不仅使人物抒情言志更精练, 而且丰富了文章的语言形式。

虽然《吴越春秋》行文多为散语短句, 但其中多处运用整齐的韵语。正是韵语的使用, 才使作品语言音律和谐, 极具美感。《吴越春秋》韵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对话

《吴越春秋》人物对话所使用的韵语形式主要为四言韵语, 整齐划一, 韵律优美, 对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渲染环境气氛有重要作用。如卷三《王僚使公子光传》中楚平王派使者去诈召伍子胥兄弟时, 兄弟二人的对话全为四言韵语:

尚乃入报子胥, 曰:“父幸免死, 二子为侯, 使者在门, 兼封印绶, 汝可见使。”子胥曰:“尚且安坐, 为兄卦之。今日甲子, 时加于巳, 支伤日下, 气不相受。君欺其臣, 父欺其子。今往方死, 何侯之有?”尚曰:“岂贪于侯, 思见父耳。一面而别, 虽死而生。”子胥曰:“尚且无往。父当我活, 楚畏我勇, 势不敢杀;兄若误往, 必死不脱。”尚曰:“父子之爱, 恩从中出, 徼幸相见, 以自济达。”于是子胥叹曰:“与父俱诛, 何明于世, 冤仇不除, 耻辱日大。尚从是往, 我从是决。”尚泣曰:“吾之生也, 为世所笑, 终老地上, 而亦何之?不能报仇, 毕为废物。汝怀文武, 勇于策谋, 父兄之雠, 汝可复也。吾如得返, 是天佑之, 其遂沉埋, 亦吾所喜。”胥曰:“尚且行矣, 吾去不顾, 勿使临难, 虽悔何追!”

这段对话虽是不规则押韵, 但形成了较整齐有序的音律节奏, 不仅烘托出兄弟二人生离死别的悲凉气氛, 而且把伍尚不忍“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 宁愿与父俱诛而把报仇之事托于弟弟子胥的孝顺软弱性格和伍子胥明智刚烈、不为小义所拘的个性清晰地展现了出来。此外, 卷五《夫差内传》中吴国伐齐小胜, 群臣毕贺。独伍子胥倍感忧虑, 其“据地垂泣”之言也为四言韵语, 整齐凝练, 隔句用韵, 韵律优美, 且连用排比, 气势充沛, 有力地表现了伍子胥的悲愤和忧国之情, 刻画出一个忠直刚烈之臣的形象。

二、祝辞

祝辞由远古的祭祀活动而来。刘勰的《文心雕龙·祝盟》讲到了“祝”这种文体, 从历史的角度较详尽地描述了“祝”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流变及对其他文体的影响, 举例说明上古的祝文是向神灵祈福消灾的文辞。《礼记·礼运》曰:“修其祝嘏, 以降上神与其先祖。”郑注:“祝, 祝为主人飨神辞也。”[2]明代学者徐师说:“祝文者, 飨神之词也。”[3]由此可见, 祝辞最初是指向神灵祈福的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 祝辞发展为多个种类, “先秦的祝辞主要有祈祷辞、嘏辞和贺辞三种”[4], 而这三种祝辞往往都以四言韵语为主, 节奏整齐, 朗朗上口, 易于记诵。所以自有文字以来, 四言韵语就成为祝辞的固定格式被沿袭下来。

《吴越春秋》中出现的诸多祝辞, 主要是臣子向国君表达祝福或庆贺的语言, 同样沿用了四言韵语的传统形式。较突出的是大夫文种对越王勾践的四次祝辞, 都是四言韵语。其中, 卷七《勾践入臣外传》中勾践入臣于吴, 群臣皆送至临水祖道, 大夫文种对勾践的祝辞有二:

其一:皇天佑助, 前沉后扬。祸为德根, 忧为福堂。威人者灭, 服从者昌。王虽牵致, 其后无殃。君臣生离, 感动上皇。众夫哀悲, 莫不感伤。臣请荐脯, 行酒二觞。

其二:大王德寿, 无疆无极。乾坤受灵, 神祇辅翼。我王厚之, 祉佑在侧。德销百殃, 利受其福。去彼吴庭, 来归越国。觞酒既升, 请称万岁。

此祝辞用祸福转换的道理来开导越王勾践, 并用美好的祝福安慰勾践。四字一句, 两句一韵, 节奏整齐, 音律和谐, 一气呵成, 极具美感, 烘托出君臣离别时的悲凉气氛。

另, 卷十《勾践伐吴外传》中越王勾践灭吴后在文台大摆酒宴, 文种致祝酒辞以表祝贺。其祝辞也有二:

其一:皇天佑助, 我王受福。良臣集谋, 我王之德。宗庙辅政, 鬼神承翼。君不忘臣, 臣尽其力。上天苍苍, 不可掩塞。觞酒二升, 万福无极。

其二:我王贤仁, 怀道抱德。灭仇破吴, 不忘返国。赏无所吝, 群邪杜塞。君臣同和, 福佑千亿。觞酒二升, 万岁难极。

此祝辞既是对勾践灭吴的功德的赞颂, 又是对越国“君臣同和”的祝福。虽不像前面两首隔句用韵, 但却是易于唱诵记忆的四言形式, 整齐划一, 读来朗朗上口。

《吴越春秋》中有些祝辞是不完全押韵的, 但多数形式整齐, 带有明显的骈俪色彩。如卷七《勾践入臣外传》中, 越国的苦成、曳庸、皓进、诸稽郢、皋如、计倪等大夫在勾践入吴为仆前都主动承担起治理越国的重任, 各自表态。这些话虽不完全押韵, 但都四字一句, 形式整齐, 且每人最后都以“也”字结尾, 连在一起更有排比之势, 因此大大增强了勾践的信心, 不禁使勾践发出了“孤虽入于北国, 为吴穷虏, 有诸大夫怀德抱术, 各守一分, 以保社稷, 孤何忧焉”的感叹。

三、论说之辞

《吴越春秋》中不乏人物论说之辞, 如申包胥论战、孙武论兵、陈音论弩、越女论剑等, 这些人物的论说之辞多有韵语出现。虽然此类言辞也多出现于人物对话中, 但有别于一般的人物对话, 是具有说明事理, 阐发见解, 宣示主张之特点的语言, 故另加举例论述。在《吴越春秋》人物的论说之辞中, 使用韵语最突出的当属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中陈音论弓弩之用的语言:“郭为方城, 守臣子也。教为人君, 命所起也。牙为执法, 守吏卒也。牛为中将, 主内裹也。关为守御, 检去止也。绮为侍从, 听人主也。臂为道路, 通所使也。弓为将军, 主重负也。弦为军师, 御战士也。矢为飞客, 主教使也。金为适敌, 往不止也。卫为副使, 正道理也。又为受教, 知可否也。缥为都尉, 执左右也。敌为百死, 不得骇也。鸟不及飞, 兽不暇走, 弩之所向, 无不死也。”长长的三十四句全为四言韵语, 都以“也”字结尾, 整齐凝练, 韵律和谐, 具有回环往复之美。

此外, 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中计倪向勾践陈述选贤任能之方法的言辞也是韵语, 虽不完全押韵, 但整齐划一, 措辞工整, 以排比之势论说选贤之法, 显得简劲有力。同卷中越女论剑的语言则为杂言韵语, 但仍以四言为主, 形式较为整齐。

尤其值得注意的, 是卷八《勾践归国外传》中越国五大夫的论说之辞, 更表现出非常浓厚的骈俪色彩。勾践归国后, 向五位大夫问灭吴复仇之计, 范蠡、浩、句如等大夫的对答之辞简洁工整, 句式对称, 骈俪色彩十分明显。尤其是范蠡之言:“臣闻峻高者隤, 叶茂者摧。日中则移, 月满则亏。四时不并盛, 五行不俱驰。阴阳更唱, 气有盛衰。故溢堤之水, 不淹其量, 熻乾之火, 不复其炽。水静则无沤瀴之怒, 火消则无熹毛之热。”不仅对仗工整, 还形成了和谐的韵律, 已然是非常成熟的骈俪文。这些人物的论说之辞, 正是因为具有骈俪色彩而使语言节奏铿锵, 极具气势, 很有感染力。

四、叙事状物之辞

《吴越春秋》的韵语多出现于人物语言, 有时也出现在一些对事物进行铺陈描摹的语言中, 且这类叙事状物之辞不仅句式整齐, 还讲究骈偶, 具有赋的特点, 可以说是以赋体手法叙事状物。如卷四《阖闾内传》中叙吴王阖闾称霸时的生活:“射于鸥陂, 驰于游台。兴乐石城, 走犬长洲。”不仅以偶句形式出现, 而且对仗工整。卷八《勾践归国外传》中对勾践归国后的生活和理政的描写:“出不敢奢, 入不敢侈”, “苦身劳心, 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寥, 足寒则渍之以水”, “食不重味, 衣不重彩”, “身不安重席, 口不尝重味, 目不视美色, 耳不听雅音”, “内修其德, 外布其道, 君不名教, 臣不名谋, 民不名使, 官不名事”。都是以工整的对偶句描写, 读来更觉韵律十足。以赋体行文之处, 还有卷六《越王无余外传》中写大禹巡视四方一段:“周行宇内, 东造绝迹, 西延积石, 南逾赤岸, 北过塞谷。徊昆仑, 察六扈, 脉地理, 名金石。写流沙于西隅, 决弱水于北汉……疏九河于涽渊, 开五水于东北……”更具赋体特色, 其中有些偶句如“写流沙于西隅, 导弱水于北汉”、“疏九河于涽渊, 开五水于东北”堪称属对的范式。卷八《勾践归国外传》对越王勾践回国后奋发图强的描写:“越王是日立政, 翼翼小心, 出不敢奢, 入不敢侈。……苦身劳心, 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寥, 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 夏还握火。愁心苦志, 悬胆于户, 出入尝之, 不绝于口。中夜潜泣, 泣而复啸。”是采用赋体手法, 精练而传神地刻画出勾践励精图治的精神和刻骨铭心的复仇信念。

尤值一提的是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中勾践得神木献于吴王, 描写神木一段堪称典型的咏物赋:“大十二围, 长五十寻, 阳为文梓, 阴为楩楠。巧工施校, 制以规绳;雕治圆转, 刻削磨砻;分以丹青, 错画文章;婴以白璧, 镂以黄金。状类龙蛇, 文采生光。”一连用了十二句四言韵语对神木进行铺陈描摹, 语言精练, 文辞华美, 对仗工整, 多侧面地描绘了神木的光彩。这种铺陈手法的运用可能与汉代流行的赋有一定联系。

综上所述, 《吴越春秋》在散语中夹以大量的韵语, 使语言具有骈俪色彩, 是作品非常突出的语言艺术特色,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行文韵散相间, 读来韵律十足, 更富有音乐美。这样的语言形式, 使《吴越春秋》的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形成了独特韵味, 从而体现了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清]永瑢, 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 1965:582.

[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3]吴讷, 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156.

上一篇:燃料电池发动机下一篇:减排的关键是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