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晏子劝齐王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30晏子劝齐王范文

《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了解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2、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3、自由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了解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难点: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晏子劝齐王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生字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了解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难点: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故事导入

古代有一个个子很矮,他是齐国的人臣,有一天,他去出使楚国,楚国国王想捉弄他,便在国门的旁边挖了一个矮矮的小门,请晏子进入。晏子心知楚国人想侮辱他,便心生一计,针锋相对道:“我今天是出使狗国,要钻狗洞。”楚国人十分尴尬,只好灰溜溜地打开大门,晏子大摇大摆地进入。同学们听了晏子的故事,觉得晏于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晏子为什么劝齐王?

2、晏子怎样劝说?

3、晏子与齐王百姓做什么?.

4、求百姓现齐王做什么?

5、求白姓的结果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

l、出示生字

2、自由拼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识字生字

3、教师范畴写

4、学生书写

五、作业

抄写作业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晏子劝齐王

教学目标

1、读生字,会写生字

2、确、流利地朗读生字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了解晏于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学难点: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前的语句指导

正确、流利地齐声朗读课文

二、分角声前的语感指导

三、分角色朗读

1、指名分角色、小组分角色朗读

2、加动作分角色朗读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河干,庄稼枯黄

(聪明机智)晏子劝齐王

有什么用呢?求河神

也没有什么用求山河

求百姓听从求谁

不再„„也不再„„

教学反思:

第二篇:《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晏子是怎样劝说齐王的。

教学重难点: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知道晏子是怎样劝说齐王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入:

1、出示晏子图片,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名叫晏婴,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爱国忧民,敢于说真话,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2、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晏子和齐王之间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指导“劝”的写法。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到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同桌同学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3、屏幕出示生字词。

(1)滴 一滴雨 齐国已经很久没有下一滴雨了。

滴 商

注意:滴的右边是什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2)谁

(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shéi shuí

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

那我该求谁呢?(指导读出语气。)

(3)加一加:

又+力=劝

用劝组词 劝说 规劝 劝导 劝架

能用劝说一句话吗?

(4)猜字谜:

一棵古树。枯 枯黄

给枯换偏旁:古 故 姑 固 咕

换了偏旁的字和枯字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

(5)稼 庄稼(稼的本音读几声调?在庄稼这个词里读几声调?)

河水干了,田里的庄稼也枯黄了。

用什么办法记住稼?

(6)灌溉 (灌溉是三点水旁,说明什么?灌溉是什么意思?)

饿肚子 有了井水的灌溉,齐国的庄稼慢慢变青了,百姓也不再饿肚子了。

(给慢慢找个近义词,饿找反义词)

三、认识了生字词,指名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屏幕:课文写齐国很久没下雨,齐王准备向山神和河神求雨,晏子用自己的才智劝说齐王向百姓求雨。齐王接受了劝告,让全国各地多挖水井,庄稼得到灌溉,百姓不再饿肚子。

2、默读课文,想想晏子劝齐王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板书:求雨→挖水井

结果他这个办法能行得通吗?

3、一个国相,竟然敢劝说自己的大王改变主意,他要冒多大的风险?他究竟是怎样劝说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的2---6自然段。

4、两人小组读完相关的段落后讨论,晏子劝齐王劝了几次?每次都是怎样说的?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5、第一次:求山神有什么用呢?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发,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山上的草木也要枯死,难道山神不想下雨吗?山神要是能叫天下雨,大雨早就下了。

意思是求山神没有用。读,体会。

第一句是个什么句式?(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怎么改?反问句和陈述句哪一句语气更重一些?)再读读这句。

这句话中还有反问句吗?找出来改成陈述句,比较哪个语气更重些?再读读。

这句话里还有一个比喻句,是哪句?哪个词是比喻词?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两大组比赛读。

6、第二次:求河神也没有用啊!水里的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天再不下雨,鱼虾就会死光,河神比我们还着急呢。

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求河神也没有用)读,体会。

这句里的比喻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指名读,男女生读。

7、齐王听晏子这么一说就茫然了,问晏子:那我该求谁呢?晏子说什么?

第三次:求我们的百姓啊!

晏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读,体会。指名读。

8、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他一开始为什么不直接让齐王去求百姓?

9、分角色读2---6段。

四、写字指导:

书写笔画较多的“谁”。

五、作业:晏子还有很多智慧的故事,比如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这些小故事,下节课来交流。

第三篇:二年级语文《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30晏子劝齐王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齐国久旱无雨,齐王决定向山神、河神求雨,聪明的晏子用自己的才智劝齐王不要求山神、河神,应该求百姓。齐王接受了劝告,让全国各地多挖水井灌溉农田,齐国的庄稼不再枯黄,百姓也不再饿肚子了。这个故事表现了晏子的聪明与智慧。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齐国很久没有下雨了,齐王决定向山神求雨。第2至6自然段则通过晏子与齐王的对话,把晏子三次劝齐王的经过叙述清楚。最后一个自然段,讲齐王接受了晏子的劝告。

课文中的插图,展现了晏子劝说齐王的场景。 【设计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5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晏子的聪明才智。

3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浓厚兴趣,从中学习古人尊重自然规律、战胜自然灾害、造福人民的智慧。

【重点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弄懂晏子是怎样劝说齐王的。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代,叫做春秋时期,距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了。当时的齐国(在地图上指出齐国的具体位置)由于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河水干了,田里的庄稼也枯黄了,齐王很着急,决定向山神求雨。齐王求来雨了吗?大家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出示课题,简介晏子 1认读“晏”字,感知音、形。 2介绍晏子。

名婴,字平仲,春秋时代齐国夷维(现山东省高密县)人。齐国的国相,有名的政治家,很有才能。到了高年级,我们还将读到《晏子使楚》等表现晏子聪明才智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结合插图,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巧记字音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本课生字的构字特点,用自己最拿手的办法识记生字。

可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枯”。可提示学生:“滴、灌、溉”都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

五、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1在学生反复读课文(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边读边想,然后展开交流。

(1)晏子为什么要劝齐王?(师生合作介绍山神、河神的资料。) (2)晏子是怎样劝齐王的?(理解晏子话的意思。) (3)晏子劝齐王的结果是什么?(说一说为什么说求山神、河神不行,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讲一讲怎样抗旱。) (4)你觉得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朗读指导。 (1)指导学生练习熟读。

请同学们先出声认真读几遍课文,试试看,能否做到读得正确无错字,读得通顺,不添字、掉字。

①同桌之间互相听一听,把感受告诉对方。(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比如“水、庄、山、神、受”等。) ②教师范读,告诉学生朗读课文要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学会朗读。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启发学生带着对晏子敬佩的心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①边读边想象齐国大地干旱的情景,体会齐王求雨的急切心情。

②你对晏子这个人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能把自己此时的心情通过读书表现出来吗?(敬佩、喜爱) ③晏子和齐王是君臣关系,结合文中插图上的场面,想想看:晏子劝说齐王时几次讲话的内容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真诚、自信、恭敬) 齐王的话怎样读?(急切、真诚)④创造性朗读。(根据个人的阅读体会,加上阅读提示语。如,齐王诚恳地望着晏子说:“那么去求河神吧 !”齐王急切地问:“那我该求谁呢?”) ⑤晏子劝说齐王时,并没有简单地否定齐王的意见,而是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说明理由,可见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以上的理解,自己先练读几遍,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之间展开比赛。

六、巩固练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给生字“枯”找朋友组词语。如:可以组成:枯黄、枯树、枯枝、枯叶、枯草„„

2分组比赛读词语卡片。

七、指导写字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田字格里的范字,会写的字,怎样记住字形呢?它们的间架结构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有什么特点?(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2教师示范。

3指导描红。描红时应该注意什么?(“劝”字,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枯”字左边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稼”字的第五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饿”字的第三笔是竖提,第八笔斜钩要写得稍长一些。)

4比一比哪些同学仿写得正确、端正、好看。

八、整体回顾,自谈收获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自己有什么收获吗? 2自己还知道哪些有关晏子的故事,可讲给同学们听。

第四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知识点:

出处:《战国策〃齐策》; 体例:国别体;全书共12策; 又名《国策》、《事语》、《短书》、《长书》、《修书》等;

内容: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作者:西汉;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经学家、目录学家。

本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 ※※※【补充史书体例】: 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编年体:《左转》、《资治通鉴》 纪传体:《史记》及后来的二十四史。

二、实词积累

(1)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2)纳:接受。(3)修:长,这里指身高。(4)昳丽:光艳美丽。(5)服:穿戴。(6)窥:照。 (7)孰:谁,哪个。 (8)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9)私:偏爱。(10)孰:谁。 (11)美(我者):以……为美,称赞,赞美。(12)寝:睡觉。(13)地方:土地方圆。(14)蔽:受蒙蔽。(15)(面)刺:(当面)职责。谤,公开职责别人的过错。(16)谤讥:指责,劝谏。在这里指议论。(16)闻:使……听到。 (17)间:间(jiàn)或。偶然。 (18)期(jī)年:满一年。 (19)虽:即使。(20)朝:朝见。

三、相关成语:门庭若市。含义是:门前和庭内像市集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很多,场面很热闹,反义词是:门可罗雀

四、原文填空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正面描写邹忌头脑清醒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写出妻,妾,客赞美邹忌原因和目的的语句:

邹忌经过思索,找出不同原因的句子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办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写出最能表现齐王纳谏诚意的语句: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8、写出邹忌讽谏,齐王纳谏的成效的语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9、写出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照应的句子: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莫不有求于王。

五、问答题

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大治。

2、邹忌是在什么情况下‚讽‛齐王的? 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庭琐事展开提问。

3、这件家庭小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4、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什么不同?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他问妻子:‚我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亲昵。他同妾:‚吾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严肃。他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感情色彩是平淡。

5、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

显差异。有什么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6、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从‚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

7、邹忌给齐王讲比美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齐王认识到全国人都在偏私齐王,惧怕齐王,有求于齐王,进而指出齐王受到的蒙蔽更严重,达到间接劝谏齐王的目的。

8、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9、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10、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以为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11、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12、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令处下,群臣进谏,门廷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大家已无以可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3、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请你谈一谈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用具体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14、纳谏除弊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齐威王从谏如流,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邹忌的缺点错误。

15、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功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武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殁;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魏征等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

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从谏如流。

16、请你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谈谈邹忌进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一:因齐王比较开明,有雄心大志,想把齐国治理好,成为强国。

二:因邹忌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深深打动了齐王。

17、邹忌善于言辞,但他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更令人佩服。邹忌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邹忌把妻、妾与客比齐王的妃嫔、群臣及其他诸侯国。把‚我‛比徐公美的蒙蔽比齐王受妃嫔、群臣和其他诸侯国的蒙蔽,使齐王深受打动。

18、请你结合课文谈谈邹忌和齐王是什么样的人,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道理?(简析人物性格特点。)

齐王比较开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邹忌能从生活小事中领司事理,并能用委婉的言辞说清。对别人劝说应力求委婉,使之愿意接受,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并能及时改正。

邹忌: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真知灼见、精明能干、深谋远虑、治国之才。 齐威王: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大胆进行政治改革的有魄力的君王。

19、学完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2)齐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20、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生活中,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获建议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21、什么是‚设喻‛和‚类比‛论证? 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类比推理是一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22、本文的写作特色:

本文短小精悍,活泼多趣,以生活趣事设喻论证,以闺房琐事比及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由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

23、请就文章第三段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内容:主要写齐王纳谏及广开言路的效果。

写法:以叙述为主,简略对比,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再到‚期年之后‛效果显著。

第五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片课文昨天已经让大家提前预习了,那我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先来有一个问题,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从结构上看是哪一类句子?(兼语句,是句中某一部分同时兼有两种不同的语句成分。)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这样的: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我们就发现了这一标题巧妙地为我们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

既然大家都预习的这么好,下面一个问题就让老师来回答吧,关于《战国策》中“策”的涵义,这个字通常指计谋,策略。但是在这里它有另外的涵义,是指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这不正好印证了“策”的这个“竹字头”吗?

下来我们要进入正文了,同学们已经读完文章,知道文章里边的两个主要人物是“邹忌和齐威王”。对于这两个人物,大家可能还比较陌生。那我们以前学过《田忌赛马》,这个邹忌呢, 就是田忌赛马中的田忌的同事。孙膑,听说过吧?就是写《孙子兵法》那个孙膑。邹忌、田忌、孙膑他们三个是同事,都是题目中这个齐王的下属。当时齐王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在这几个人的辅助下,齐国的国力越来越强。

关于邹忌和齐威王的介绍在我们的课文注释里,我想大家一定已经阅读过了,在这里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齐威王的小故事,有一个成语就来自这个故事,请大家先听故事,听完后告诉老师这个成语是什么?(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个成语是什么大家才出来了吗?(一鸣惊人) 好了,故事讲完了,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的看看在他们两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第一段的第一句: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修,这个字的解释,同学们看到注释2:长,指身高。尺,看到注释3: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那么,八尺,也就是184.8厘米,这个邹忌也蛮高的呵。有余,有同“又”,是个通假字。而,是连词,表示并列,可以翻译为而且、和、又。昳丽,注释4的解释是光艳美丽。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xxx同学翻译的很好,重要的字词都翻译准确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邹忌八尺多高,而且形貌美丽。我们再来看下一句: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朝服衣冠,看到注释5: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穿戴,名词作动词。窥镜,指,照镜子。谓,是说的意思 ,其妻,指,邹忌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们来看到课本注释7对这个句子的解释:我与徐公谁漂亮。“孰与”是个固定的句式,一般翻译为“和......相比,谁更......”这个句式,我们下节课再重点讲。我们来看一下,邹忌的妻子是怎么回答的。邹忌的妻子是怎么回答邹忌的问题的呢?用课文里面的话来回答是什么呢?

学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老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甚,副词,很,非常。表示程度很深 。及,意思是“比得上”,何,是疑问副词,可以翻译为“怎么”。整句话可以翻译为“你美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这个徐公又是什么人呢,让邹忌一大早的就要跟他PK。同学们看到下一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徐公,齐国,长得美丽的人。难怪邹忌要跟他比了,两个都长得那么帅的人,心里肯定偷偷地比一下的。再看下一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的“自信”,这里的“自信”和我们平常说的“自信”是不一样的。这里的“自信”是分开解释的。“自”,是自己的意思,“信”,是相信的意思,这里的自信翻译的时候是要倒过来翻译的,也就是翻译为“相信自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而复问其妾”,而,是连词,可以翻译为“又”。“吾孰与徐公美”这句话的句式和前面邹忌问他的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是一样的。谁来翻译一下这句话?xxx同学?

学生:

老师:xxx同学翻译对了,请坐下。这里的“孰与”和前面的“孰与”是一样的意思,都是翻译为“和......相比,谁更......”。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妾是怎么回答的。他的妾怎么回答的呢? 学生:

老师: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及,比得上,前面已经说过了,不记得的同学看到注释8。何,是什么意思?前面我们讲过了的?

学生:

老师:何,是疑问副词,可以翻译为“怎么”。邹忌的妾也是认为邹忌比徐公美。我们来看到下面的句子: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旦日,是“第二天”的意思。这句话里的很多字词刚才讲过了的。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话?xxx同学?

学生:

老师:xxx同学翻译得很好,刚才学过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客人交谈,问他的客人:“我和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客人说:“徐公比不上你漂亮。”到底是不是呢?同学们继续往下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同学们要注意这里的“明日”,这里的“明日”不是指我们现在的明天,而是指“又过了一天”。“ 孰视之”的“孰”是通假字,通“熟”,是仔细的意思。“以为”指,“认为”,邹忌认为自己不如徐公美。窥镜而自视,窥镜,前面第二句提过的,是什么意思?照镜子。而,连词,表并列,翻译为“又”。邹忌照镜子看看,觉得自己和徐公相比,相差太远了。弗,意思是“不”,表示否定意义, 远,远远地 甚, 前面提过的,是 副词,很,非常。表示程度很深。远甚,也就是远远地比不上。邹忌发现自己没有徐公漂亮后,怎么做呢?

学生:

老师:暮寝而思之。暮,是晚上的意思。寝,躺而不睡 。之,代词,指这件事,指这他的妻、妾、客都说他美这件事。邹忌晚上睡觉的时候仔细地思考了这件事。邹忌想到了哪些?同学们把邹忌想的内容集体读一遍。“吾妻之美我者”一二读------- 学生:(朗读)

老师:同学们看到这几句话里面的“之”字,这里的“之”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这几个“美”都是“认为……美”的意思,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客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求。“有求于我”要倒过来翻译,翻译为“对我有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刚才听录音的时候,听出了妻的热情赞扬、妾的拘谨,害怕、客的逢迎应酬了吗?我们再来听一下这部分。(重放这一段的录音)

这一段我们已经讲解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学生:

老师:没有的话,我们来学习下一段。

★第二自然段

老师:接下来,邹忌会做什么呢?我们来看到第二段。于是入朝见威王,同学们要注意,这里的朝,是朝廷的意思。和第一段的“朝服衣冠” 的“朝”是不一样。邹忌见威王说了些什么呢?这一组的同学来读一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一二读------- 学生:(某组同学朗读)

老师:诚,确实,的确,请看注释15。同学们要注意这句话“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地方,而是指土地和方圆。地方是分开解释的。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要注意断句,把地方分开读。这段话的意思是:臣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美丽,臣的妻子偏爱我,臣的妾畏惧我,臣的客对我有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今,齐国的土地纵各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朝廷之臣没有谁不畏惧王的,四境之内没有谁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受到的蒙蔽更严重啊。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怎么样做呢?我们来看第三段。

★第三自然段

老师:这一组的同学来集体朗读一遍。王曰:“善。”一二读------- 学生:(某组同学集体朗读)

老师:王曰:“善。”善,是“好”的意思。面刺,看到注释21:当面指责。这里的“面”是指“当面”,是名词作状语。“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谤讥于市朝”的谤讥是指“批评议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 闻寡人之耳者”的“闻”,是“(使)让……听到”,是使动用法。齐王下令之后有了哪些变化?

学生:

老师:同学们注意“时时而间进”的“间”字的解释, 间或。断断续续的。期年,指满一年。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整段话?

学生:

老师:(翻译一次)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同学们要注意一下里面的一个成语:门庭若市。记住这个成语,说不定,写作文时可以用上呢。

老师:齐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在齐国内有了很大的收益,那么,在国际上是不是也很轰动呢?我们来看最后一段。

★第四自然段

老师:“燕、赵、韩、魏闻之”,之,指这件事,“皆朝于齐”。都来齐国朝见,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老师:整篇课文讲完了,现在我们来概括一下每段话的大意。我们来看第一段,第一段写了邹忌进谏的缘由,也就是邹忌比美,邹忌是怎么比美的呢?第二段写邹忌进谏的内容,也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进谏的时候说了些什么呢?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和纳谏后的结果。结果是怎样的呢?

学生:

老师:幻灯片展示

老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没有的话,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们如果突然想到什么问题也可以来问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巩固和归纳字词知识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解读人物形象

导语

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谁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提问

)

学生:

老师:这篇课文讲邹忌问他的妻、妾、客,他和徐公谁长得漂亮,他的妻、妾、客都说他长得漂亮,可是当他看到徐公的时候,他发现其实徐公比他漂亮。于是,他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漂亮呢。他想到,是因为他的妻偏爱他,他的妾怕他,他的客有求于他,所以才说他漂亮。那么,齐王是不是也跟他一样受到同样的蒙蔽呢?所以他就入朝进谏齐王,说服齐王进谏。齐王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悬赏求谏。齐国不仅有了翻天腹地的变化,还惊动了其他的国家,其他的国家也来朝见。

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老师:同学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了,现在我们先来听一下录音,然后分角色朗读一下。谁来演男一号――邹忌?

学生:

老师:主角是xxx同学,谁来当他的妻?妾呢?还有客人,谁来演?

学生:

老师:还有谁想过一下皇帝瘾?谁想演齐王?

学生:

老师:现在人物都出来了,同学们听录音的时候,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尤其是将要演邹忌和他的妻、妾、客,以及齐王的人,你们更要注意啦,听一听录音里是怎么读的。

★诵读指导

第一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

“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第二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第三段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老师:现在同学们认真地听录音。(放录音)

老师:听完了,现在该我们的同学上场了。邹忌你们准备好了没有?我来读其他的句子,你们来分角色朗读。其他的同学来当我们的大众评审团。一组的同学注意邹忌朗读的口吻和语气。二组的同学注意妻和妾的回答,三组的同学注意客的回答,四组的同学注意一下齐王的话。还有一组同学注意一下老师的朗读有没有错误的地方。好了,现在我们一起开始吧。

老师:现在都读完了,现在请我们的评委点评一下。邹忌的评委,你们觉得邹忌的郎读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学生:

老师:饰演邹忌的同学朗读的很好,不过,语气方面还要更加强一下。妻、妾的评委呢?你们有什么要说的话呢? 学生:

老师:妻、妾只有一句话,妻的回答,要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妾的回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客人的评委,你们有什么要对客人说的吗?

学生:

老师:这个客人读得不错,现在老师的大众评审团,你们呢,欢迎你们对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

老师:谢谢同学们!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到更多分角色朗读的课文,同学们课后要多读多练。好了,现在我们来学习里面的一些重点字词和句式。

巩固和归纳的字词知识(15分钟)

老师:我们先来总结一下这篇课文里面的古今异义词。同学们再浏览一次课文,找出你们认为和现代的意思不一样的字词。比如,题目的“讽”字,它古代的意思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但是,现在我们一般是说讽刺、嘲讽。它的古今义是不一样的。现在轮到你们来找出古今义不一样的字词。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课文。

老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哪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一下。

学生:

★古今异义

词 古义 今义

讽 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讽刺、嘲讽

窥 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 偷窥

明日 又过了一天 今天的下一天

私 偏爱 与公相对

左右 国君旁边的近臣 表方向

地方 地,土地,“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 地点、处所

刺 指责 用尖的物体穿扎

★词类活用

老师:上节课,老师提到了一些词类活用的词,例如,第一段“朝服衣冠”的“服”,服,一般是指衣服,是名词,在这里是穿戴的意思,是动词,也就是名词用作了动词。同学们再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讲过的词类活用的词,找一找,看看,还有没有?

学生:

1、朝服衣冠

(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课后习题)

老师:同学们看到课后的第二题,用3分钟的时间做一下这道题。

★ 句式

孰与

老师:同学们看一下第一段经常出现的这个句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

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孰与”是由“与….. 孰”演变而来,意义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与,是介词,“孰与”即“与孰”。 “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

老师: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老师已经讲过了,有“者也”标志的,一般是什么句? 学生:

老师:对,这是个判断句。有

 ……者,……也

……,……也

……者

……,……者也

标志的,一般都是判断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老师:在古文中,经常有一些句子是省略了一些成分的,像我们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第二段的“辞曰”,“许之就是省略了主语,在这篇课文中也有一些省略了成分的句子,同学们,找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来 。

学生: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老师: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翻译的时候都是倒过来翻译的,也就是我们在前面两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和《勾践灭吴》学习过的。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两个是什么倒装句。

学生:

老师 : 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老师: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这里的主语“王”,是“蔽”这个动作的承受者。意思是王被蒙蔽。这是一个被动句。

设喻和类比推理(10分钟)

老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次课文,有没有读出一些特别的写作特色?谁来讲一下你们的体会?邹忌为什么能说服齐王呢?他是怎么说服齐王的?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

老师:这篇课文最主要是运用了设喻和类比推理的方法,这也是邹忌的讽谏技术和讽谏取得成功的原因。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这里面的设喻和类比推理。

★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喻有两种情况:一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这里甲、乙两事物可是同类也可不同类。

三问

讽谏的依据——比美反思 三答

三思

讽谏的内容——巧谏齐王:三比(类比)—私事比国事(设喻说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同类事物之间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道理。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邹忌 齐王

妻 私 宫妇左右

妾 畏 朝廷之臣

客 求 国境之内

受蔽 受蔽

类比推理 老师: 同学们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会让你们的作文更精彩,你们要说明的观点也会更有说服力。

解读人物形象(5分钟)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老师:同学们看了这篇课文,觉得在邹忌是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 :

老师:同学们看到第一段,虽然他的妻、妾、客都交口称赞他长得美,但是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说明他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老师:那齐王又是个怎样的人?谁来讲一下?

学生:

老师: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了哪些收获和体会?或者这篇课文让你想到了哪些人和事?有没有人曾经这样说服过你,或者你去说服别人?谁来讲讲你们遇到的或看到得一些小故事,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

老师:生活中有很多小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的,只要同学们善于发现,就会觉得有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用作作文的素材。同学们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样子,写作文的时候就不用怕没话可写。因为是自己经历的事情,写起来会更顺手,因为这是自己经历自己体会的东西。同学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或者,这篇课文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没有的话,这篇课文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有疑惑的话,还可以来问老师。那,今天的课先就上到这里吧。

板书设计

三问

① 讽谏的依据——比美反思 三答

三思

讽谏的内容——巧谏齐王:三比(类比)—私事比国事(设喻说理)

下令—三种赏赐

讽谏的结果——纳谏强国 进谏—三种情况

强国—“朝于齐”

② 邹忌 齐王

妻 私 宫妇左右

妾 畏 朝廷之臣

客 求 国境之内

受蔽 受蔽

类比推理

上一篇:赞美主耶稣范文下一篇:12岁生日致辞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