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复习材料

2024-05-05

晏子使楚复习材料(共10篇)

篇1:晏子使楚复习材料

由故事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讲一个。(《周恩来妙答美国记者》老师:故事中的周恩来总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机智聪明。

学生:他没有直接指出美国是侵略者,而是向美国记者宣布美国的罪状,让美国记者顿时哑口无言,他很聪明。

老师: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师:语言就是这么奇妙,机智巧妙的语言,会帮助我们摆脱困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晏子使楚》,共同来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板书课题)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

大家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导入课文

老师:使:出使。楚:楚国

老师:关于晏子,简单介绍一下。(出示课件)

生读:晏子,原名叫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夷维(山东高密)人。

老师:“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人拥有这样的尊称。

学生:孔子、老子、孟子„„

老师:知道得真不少,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晏婴被称为“晏子”,也肯定有其过人之处,让我们随晏子一同出使楚国,领略齐国大夫的风采。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老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打开课本 38 页,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炼的语言说说文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老师:他只用了三句话就能把课文主要内容说出来,显示了很强概括能力。

老师: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画出相关句子。

老师:谁来读读?

学生:(读句子)

老师:那么文章的 3 —— 5 自然段就是故事的经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是如何反击楚王的。

四、细读课文,潜心体悟

老师:楚王几次侮辱晏子?

学生:三次。

老师:怎样侮辱的? 用横线划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 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

老师: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板书:钻狗洞)

老师:第二次呢?

学生: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 “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

老师:楚王是一 幅怎样的神情?

学生:瞧不起、轻视

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这句话之前有提示,瞅、冷笑。

老师:对,抓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体会人物心里是一种好方法,谁再来读这个句子?学生:(读句子,重读了“瞅”“冷笑”)

老师:楚王这句话的意思是„„

学生:楚王看晏子身材矮小,嘲笑他。

学生:楚王嘲笑晏子,就是在侮辱齐国。

老师:楚王说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学生:长相好,有才能的人。

老师: 楚王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板书: 没人才)

学生: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 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

老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学生:讥笑,嘲笑。

老师:对,笑里藏刀,更加险恶。他的用意何在?

学生: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板书: 没出息)

老师: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晏子反击楚王的话。

老师:第一次反击谁来读读。

生读句子。

老师:晏子的话言外之意是„„

出示: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学生:是狗国。

老师:板书“是狗国”。

老师:这叫推理,晏子用推理的方式委婉地指出如果让他钻洞,楚国就是狗国,楚王就成了狗王了。请问同学们为什么晏子不直接说楚国是狗国?

学生:他如果直接说就显得很不礼貌。

学生:他是出使楚国的使臣,必须尊重楚国。

老师:对,晏子是齐国派往楚国的使臣,就是现在的外交官,他代表的是齐国的形象,这样委婉地说,既不有失礼节,又达到了反击楚王的目的。真是——机敏聪明、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老师:想想:晏子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的?出示: 晏子看了看,地对接待的人说:(怒气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选择合适的提示语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学生:选择“冷静地”,因为他有把握反击楚王,因此很冷静。

学生:我选择“心平气和地”,我觉得楚王这样侮辱他,他越是心平气和,越显得他聪明,有智慧。

老师:同学们,你知道吗?沉着是睿智的保证,勇敢是赢得尊重的前提。看似简单的“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的大智慧。

我们一起来读读晏子的话,欣赏他精彩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出示,师引读:)

学生:读句子。

老师:晏子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后,结果如何?

学生: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板书:只好)

老师:晏子第二次回击楚王的话谁来读读?(出示: 齐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学生:读句子。

老师:这是古文中晏子的话(出示: 齐之临淄三百闾(l ǚ),张袂(mèi)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zh ǒ ng)而在,何为无人。)(师读)

老师:这句话用了三个成语形容了首都临淄人多,是哪三个 ?

学生: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老师:对照课文中的句子(师生接读)“张袂成阴”意思是——,“挥汗成雨”意思是——,“摩肩接踵”意思是——快把这三个成语写在对应的句子旁。

好,现在男同学就是楚王,女同学是晏子。该怎么读?

学生:楚王的话充满轻蔑之意,晏子十分严肃。

师读旁白

老师:至于为什么派我来,晏子是这样回答的:(找生读)

你也学晏子用推理的方法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楚国是下等国。老师:结果怎么样? 学生:楚王只好赔着笑。

老师:这里的笑看出什么? 学生:楚王很无奈。学生:楚王只好认输。

老师:是啊,楚王用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老师:第三次晏子又是怎么反驳楚王的,谁来读读。

生读句子。老师:“安居乐业”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很安全、很快乐。学生:就是安全居住快乐工作。

老师:晏子的意思是说„„

学生:齐国的好人到楚国能变成盗贼,是你们楚国不好,你管理得不好。

学生: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楚国变盗贼,是楚国环境不好。

老师:晏子用柑橘来比喻人,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再一次巧妙地取笑了楚王,都是你治国无方,社会风气不好,齐国的好人到了这里都会变成强盗,结果楚王只好赔不是,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老师:三次交锋,都是以晏子取胜楚王失败而告终,楚王对晏子越来越尊重和佩服,正像文中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从这以后„„

老师:楚王是完全被晏子征服了,而且是心服口服,那晏子是凭什么征服这个老谋深算的楚王的? 学生: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学生:机智勇敢。

晏子使楚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没人才下等国只好陪着笑没出息强盗国只好赔不是

老师:还有呢? 学生:聪明。

老师:楚王表面看是在侮辱晏子,实际是对齐国的侮辱,晏子表面看是为自己赢得尊重,其实是为国家赢得了尊严,这让我们看到他不但能言善辩,机智勇敢,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爱国精神,爱国情怀。

五、小练笔: 晏子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是我们通过具体事例发现的。

请同学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你身边的人的聪明机智或道德品质。

六、课堂小结

老师:只有今天做个课堂中的聪明人,明天才能像晏子、像周恩来那样做个生活中的聪明人,才能不辱使命,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师:语言真是一门艺术,晏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最终不辱使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所以同学们也要像晏子那样学好语文吧!

篇2:晏子使楚复习材料

时间:春秋末期

地点:楚国

人物:晏子、楚王、武士若干人、几位楚国大臣

第一场

(布景:楚国城门外,城墙上开了洞,几位武士站在那里看门。)

楚王:(得意洋洋对大臣说)据说这次齐国派的是大夫来访问我国,你们说说,我应该怎样做呢?

大臣甲:(对楚王)对!他身材矮小,那我们就在城门旁边开个洞吧。

大臣乙:(点点头)

楚王:(笑了笑)就这么办吧!

晏子:(来到楚国,见城门紧关着,接待的人叫他从旁边的洞进去。他想了想,对接待的人)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如果我进去了,那这就是个狗国。

武士:(匆匆地跑到楚王面前)大王,大王,齐国的大夫说,要是他从那洞进来,那我国就是狗国,怎么办?

楚王:(问了问两旁的大臣们)你们有什么办法?

大臣们:(都没主意,无话可说)没……没……

楚王:(无可奈何)叫人去开城门。

第二场

(布景:楚国大堂,正面楚王之位,嵌着一条长长的金龙,两旁坐着几位大臣。)晏子:(昂首阔步的走进大堂见了楚王,作个揖)楚王,您好。

楚王:(撇了撇嘴,冷笑一声,打量了一下晏子)难道齐国就没有人了吗?

大胆想象

晏子:(严肃地回答道)我国人可多了,首都的行人们脚碰脚跟,大王怎么说我国无人呢?楚王: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打发你来呢?

晏子:(装着为难的样子)你这一问,我怕犯欺君之罪。

楚王:(笑了笑)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我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可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了,所以我被派来了。(故意笑了笑)

楚王:(只好陪着笑)

第三场

(布景:楚王安排酒席,两个武士押着一个齐国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侮辱齐国人没出息,晏子说两国规矩不同,楚王只好陪不是,从此不敢不尊重晏子)

楚王:(轻蔑地)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两位武士:(押着一名齐国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故意冲着大家)这人犯了什么罪,是哪里人?

两位武士: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齐国人怎么这么没出息了?

楚国的大臣们:(也得意洋洋,想这下晏子可为齐国丢尽了脸)

晏子:(乃旧面不改色、站起来)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一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不是因为两地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劳动,可一到楚国,就做起贼来了,还不是因为两国水土不同。

篇3:《晏子使楚》教学心得

一、勾联背景———铺垫

环境影响一个人在处理事件时的态度、方法,越是不利的环境越能体现出一个人处理事件的能力与水平。那么晏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来反驳楚王对齐人的侮辱的呢?明白这一点,自然就能更好地欣赏晏子说话艺术的高超。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晏子说话艺术之前,我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搜索了解到:

在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景公当年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而楚国自从庄王一鸣惊人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此时的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晏子就是在楚强齐弱、齐国有求于楚的态势下,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既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而且又未伤及楚王的面子,没有影响出使任务的完成,可见其说话艺术的高超。学生课前了解了相关背景,为课上的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对晏子说话艺术的认识也就能水到渠成。

二、明确难度———烘托

有道是“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事情的难度越大,越能衬托出一个人的办事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晏子说话的艺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晏子出使楚国时遇到了怎样的难题?难度又具体体现在哪里?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

对于楚王诬“齐人固善盗”,晏子明知这是栽赃陷害,但他又无法澄清事实,因为他无法证明被缚者不是齐人,这是难度之一;但是,对此诬蔑,晏子不得不反驳,因为他深知此事事关人格、国格,非同小可,这是难度之二;而出言稍有不慎又容易得罪楚王,伤害两国的关系,影响他出使任务的完成,这是难度之三。

辩驳很难,但不得不驳;驳要驳得巧妙,驳得对方心服口服。在如此难度的情况下,晏子经过一番陈辞,迫使楚王自我解嘲,低头认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这不由得不让人佩服晏子说话方法之巧妙,艺术之高超。辩驳的难度,很好地衬托出晏子说话的艺术,学生对这一难度认识得愈清楚,对晏子说话的水平就愈加折服。

三、修改比较———突出

那么晏子说话的艺术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只有将这个问题分析具体,理解透彻,学生才能很好地领略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采。如何突破这一重点,达成这一效果呢?教学时笔者运用了区别比较的方法。我将原文中关于晏子反驳的一段改成:

晏子对曰:“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此乃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学生通过与原文比较发现:改文少了“避席”这一动作;少了“橘化为枳”的类比;另外,“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这一结论表述时由原文的疑问语气变成了较强烈的肯定语气。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比较原文的表达好在哪里?经过讨论学生明白:

1.晏子“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

2.用类比的方法,顺理成章地推出齐人“入楚则盗”的原因在于“楚之水土 (使民善盗)”。晏子就其转化的条件都是“水土异也”这一点进行类比,十分高明而巧妙,片言只语之间,化被动为主动。

3.晏子在说话的时候,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学生对晏子说话的艺术就有了比较深切的理解。比较的方式突出了人物的个性,也突出了教学重点,将文本的分析落到了实处。

四、编演话剧———深化

篇4:《晏子使楚》教学心得

一、勾联背景——铺垫

环境影响一个人在处理事件时的态度、方法,越是不利的环境越能体现出一个人处理事件的能力与水平。那么晏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来反驳楚王对齐人的侮辱的呢?明白这一点,自然就能更好地欣赏晏子说话艺术的高超。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晏子说话艺术之前,我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搜索了解到:

在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景公当年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而楚国自从庄王一鸣惊人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此时的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晏子就是在楚强齐弱、齐国有求于楚的态势下,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既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而且又未伤及楚王的面子,没有影响出使任务的完成,可见其说话艺术的高超。学生课前了解了相关背景,为课上的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对晏子说话艺术的认识也就能水到渠成。

二、明确难度——烘托

有道是“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事情的难度越大,越能衬托出一个人的办事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晏子说话的艺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晏子出使楚国时遇到了怎样的难题?难度又具体体现在哪里?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

对于楚王诬“齐人固善盗”,晏子明知这是栽赃陷害,但他又无法澄清事实,因为他无法证明被缚者不是齐人,这是难度之一;但是,对此诬蔑,晏子不得不反驳,因为他深知此事事关人格、国格,非同小可,这是难度之二;而出言稍有不慎又容易得罪楚王,伤害两国的关系,影响他出使任务的完成,这是难度之三。

辩驳很难,但不得不驳;驳要驳得巧妙,驳得对方心服口服。在如此难度的情况下,晏子经过一番陈辞,迫使楚王自我解嘲,低头认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这不由得不让人佩服晏子说话方法之巧妙,艺术之高超。辩驳的难度,很好地衬托出晏子说话的艺术,学生对这一难度认识得愈清楚,对晏子说话的水平就愈加折服。

三、修改比较——突出

那么晏子说话的艺术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只有将这个问题分析具体,理解透彻,学生才能很好地领略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采。如何突破这一重点,达成这一效果呢?教学时笔者运用了区别比较的方法。我将原文中关于晏子反驳的一段改成:

晏子对曰:“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此乃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学生通过与原文比较发现:改文少了“避席”这一动作;少了“橘化为枳”的类比;另外,“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这一结论表述时由原文的疑问语气变成了较强烈的肯定语气。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比较原文的表达好在哪里?经过讨论学生明白:

1.晏子“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

2.用类比的方法,顺理成章地推出齐人“入楚则盗”的原因在于“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晏子就其转化的条件都是“水土异也”这一点进行类比,十分高明而巧妙,片言只语之间,化被动为主动。

3.晏子在说话的时候,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学生对晏子说话的艺术就有了比较深切的理解。比较的方式突出了人物的个性,也突出了教学重点,将文本的分析落到了实处。

四、编演话剧——深化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晏子说话艺术的体会,在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楚王及晏子的形象特点,领略了晏子说话艺术之后,我组织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通过课本剧的表演进一步揣摩、体会晏子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由于前面几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文本理解得比较细致具体,所以学生的表演便也栩栩如生,在表演中以及在表演过后的评议中,学生对文中所写人物极具魅力的个人风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本剧的表演对整个教学起到了一种很好的拓展与深化。

篇5:《晏子使楚》

张玉凤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巩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体会晏子高超的外交才能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复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翻译;针对问题具体解答。

突破措施:

自主、合作、探究

教程

一、组织教学

二、出示目标

三、检测文学常识及字音

1、本文选自,它是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的言行编辑而成的。

2、、晏婴,后期国著名家,风朴素闻名诸侯。

3、诣()枳()缚()傧()

橘()曷()袂()闾()

四、学生自主复习字、词、句的翻译。

练习:

(一)、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

2、圣人非所与熙也

3、傧者更道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晏子将使楚使:

2、谓左右曰谓„„曰:

3、习辞者习:辞:

4、今方来方:

5、何坐坐:

6、坐盗盗:

7、吏二缚一人诣王缚:诣:

8、齐人固善盗乎固:

9、叶徒相似徒:

10、其实味不同实:

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

12、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

13、寡人反取病焉病:

14、晏子避席对曰避席: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东西吗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了。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长偷盗吧?

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五、教师引导生把握课文内容

楚王侮辱晏子反驳结果

进楚国钻狗洞进狗国大开城门

见楚王下等人下等国陪着笑

酒席上齐人是贼国风不正反取辱

针对阅读卷进行复习,小组讨论完成。

练习:课文内容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春秋时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4、“使狗国者,从狗门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你让我从狗门入,你国就是狗国。

5、第一段中有一个句子现在已变为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 肩挨着肩,脚挨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6、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 ?

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故善盗乎?)的羞辱。

7、分析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

8、晏子外交语言有何特点?

注意把握分寸,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语气委婉,但义正辞严,又不卑不吭的维

护了国家的尊严。

六、拓展提高

1、你喜欢晏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

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勇敢的外交家、不畏强暴、讲话幽默生动、聪明的政治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2、除了晏子之外,你还知道哪个著名外交家的故事?请说一下。

七、课堂检测: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者曷为者也

2、人非所与熙也

3、傧者更道

(二)翻译句子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三)实际应用

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都仰着头走路,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低着头走路呢?”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走路的习惯,周恩来完全可以不理睬这种毫无根据、毫无价值和毫无道理的低级问题。但是,这一提问不怀好意,周恩来要借题发挥,要让他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便哈哈大笑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美国人走下坡路,当然是仰着头走。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

《晏子使楚》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4、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巩固文章的主要内容。

5、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6、情感目标:进一步体会晏子高超的外交才能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复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翻译;针对问题具体解答。

突破措施:

自主、合作、探究

教程

六、组织教学

七、出示目标

八、检测文学常识及字音

1、本文选自,它是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的言行编辑而成的。

2、、晏婴,后期国著名家,风朴素闻名诸侯。

3、诣()枳()缚()傧()

橘()曷()袂()闾()

九、学生自主复习字、词、句的翻译。

练习:

(一)、通假字

4、缚者曷为者也

5、圣人非所与熙也

6、傧者更道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晏子将使楚使:

2、谓左右曰谓„„曰:

3、习辞者习:辞:

4、今方来方:

5、何坐坐:

6、坐盗盗:

7、吏二缚一人诣王缚:诣:

8、齐人固善盗乎固:

9、叶徒相似徒:

10、其实味不同实:

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

12、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

13、寡人反取病焉病:

14、晏子避席对曰避席: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十、教师引导生把握课文内容

楚王侮辱晏子反驳结果

进楚国钻狗洞进狗国大开城门

见楚王下等人下等国陪着笑

酒席上齐人是贼国风不正反取辱

针对阅读卷进行复习,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练习。

练习: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4、“使狗国者,从狗门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第一段中有一个句子现在已变为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

6、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 ?

7、分析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

8、晏子外交语言有何特点?

六、拓展提高

1、你喜欢晏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

2、除了晏子之外,你还知道哪个著名外交家的故事?请说一下。

七、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者曷为者也

2、人非所与熙也

3、傧者更道

(二)翻译句子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三)实际应用

篇6:《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

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

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

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

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

篇7:《晏子使楚》教案

⒈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

“话”。

⒉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⒊进一步认知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考虑,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同学自身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结论”。

⑸、教师点拨:假如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供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供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⒉学习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指导同学填些“结论”。(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⑷、教师点拨: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⒊课堂小结: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同学自由发言。)

⒋作业本上3、4题。

篇8:《晏子使楚》说课稿

(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并掌握文中出现的倒装句、判断句, 培养文言语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晏子临危不惧, 智胜强敌的精神与智慧。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判断句式、倒装句式。

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 缺乏文言符号和词汇的积累, 本课涉及的文言现象非常丰富。

教学难点:学习晏子的类比说理技巧。

二.说教法学法, 落实教学任务

文言文教学容易陷入字字落实, 句句翻译的困境, 文章的思想与情感被肢解, 有时甚至成为背诵默写的负担。七年级学生天真、积极, 善于表现, 针对这一特点,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内容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 教法:突显教改理念

诵读法

“读”领风骚, 多种诵读交织, 也是学法。

情境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看连环画、角色扮演、为视频动画设计台词等,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讲授法

系统讲授文言句式的相关知识

(2) 学法:培养主体意识

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学法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具体做法是:

讨论法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圈点勾画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角色扮演

激发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切入课文

有关舌头的成语俗语:三寸不烂之舌、舌绽莲花、唇枪舌剑、长舌妇……

(二) “读”领风骚

1初读识文———讲故事

(1) 2分钟默读, 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 (2) 小组流水读比赛, 比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 针对初一学生天真、积极的特点, 朗读竞赛效果较为显著。此环节落实三个任务:读准音, 断句子, 明节奏。

(3) 齐读:对照连环画, 复述故事情节;2位同学复述后再概括故事内容。 (晏子智斗楚王) (板书一)

2精读探究———提出问题

(1) 猜读。联系上下文, 推测该词在文中的意思。 (2) 立体读。对照课下注释, 圈点勾画, 3分钟后小组展开“合作探究”, 疑问提出全班讨论共解答。 (3) 接力读。翻译接龙, 边读边译。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倒装句式。

特殊句式

判断句:……者也……也

如分析“齐人也”

举例:“肖垚是初一 (1班的学生”对班级作了判断。“齐人也”对其来自的国家齐国作判断。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同类型的句子并翻译。

采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倒装句式。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出发, 降低教学难度, 淡化概念术语, 举白话文为例引导学生掌握其用法, 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注:初读、精度环节的设置基本能落实“认知”和“能力”目标。

3赏读体味——扮演角色

学生自由组合, 选择加入晏子组、楚王组、近臣组, 卫士组, 观众组。

4美读扩展——发挥想象

假设情境“我来当齐王”:晏子成功使楚, 作为齐王, 你决定重赏他, 需要拟一份诏书, 对晏子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在这份诏书上你准备拟哪些内容呢?

引导总结:爱国、机智勇敢, 沉着冷静, 能言善辩, 不卑不亢……

通过感受晏子的爱国情感激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注:赏读和美读环节基本能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5熟读成诵——展示风采

(1) 文白对读。将视频动画中的白话台词改成文言文。 (2) 分角色背诵。为无声动画设计台词, 男女组开展竞赛。

(三) 活读延伸———选择“自助餐”

篇9:《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1.教材简介

本文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十课。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的事。作者善于用人物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又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在简短的对话中妙趣横生。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化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知识,本文属浅易文言文,应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三、教授方法

1.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2.為创设好的情境,增强感染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先扫除课文里的字词障碍,通过阅读的形式进行整体感知,再回到文本体会人物形象,以演助学,让学生融入文本。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周总理的故事。有一次,周总理接受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总理办公桌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位记者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这支钢笔是位朝鲜的朋友送给我的,他说这是抗美的战利品,让我留下做个纪念,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顿时哑口无言。

周总理用他的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政治家的本色。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也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能言善辩,口才极好,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出使楚国,现在我们一起到那里去看一看。

(板书课文题目:晏子使楚。)

【设计意图:好的导语能够启迪思维、创设情境,犹如一把开启新课的金钥匙。用周总理的爱国故事导入,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为新课创设了情境。】

(二)认识晏子

(多媒体展示。)晏子名婴,字平仲,夷维人。春秋后期著名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的很多故事都收集在一本叫《晏子春秋》的书里。

【设计意图:积累名人的有关常识,增加知识储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正音。)

2.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多媒体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词的读音;读出人物的语气。)学生认真地读课文。

3.检查朗读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采用个别朗读、小组分读、集体朗读的方式。)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通过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四)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师:同学们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书中注释,小组内交流学习,提出不懂的,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1.文言实词、虚词

生:方、使、避、坐、病、曷。

2.特殊句式

生: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曷同何。

古今异义字:其实,它的果实。

倒装句:曷为者也;何以也。

一词多义:之;使。

3.疏通文意

师生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是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掌握新知的过程,所谓温故而知新。】

(五)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理清脉络:起因: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

经过:晏子与楚王斗智。

结果:楚王佩服晏子。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思考。

(多媒体展示问题: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楚王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是如何反击楚王的?楚王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晏子又是怎样的人?)

学生画出有关词语和句子。

生:晏婴,齐之习辞者。

生:诬陷齐人偷盗。

生:用橘、枳做类比。

生:反取病焉。

生: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聪明、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设计意图:在反复的品读中体会语言,明确人物形象。】

(六)小试牛刀

师:晏子成功地反击了楚王的无礼,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让我们重回楚国宫殿,再现历史精彩时刻。

学生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教师提示:注意把握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表演后教师给予积极评价。)

【设计意图:变被动的、枯燥的读背为主动的、新奇的探求。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

(七)拓展延伸,口语交际

师:结合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请同学们谈谈在平时的生活中,与别人说话时要注意什么?

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以理服人。

生:说话时要委婉,注意方式方法,易于被别人接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八)总结

一个人要获得尊重,不仅要讲外在的道德智慧,更要有内在的实力。国家要获得尊重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是国家得到尊重的前提。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班级、集体、学校乃至国家的被尊重。所以,首要的前提是━━你必须首先做个有尊严的人。

(九)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成一个500字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

(十)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开始: 楚王和臣下谋划侮辱晏子

结果: 楚王反取病

【设计意图:借助板书,学生能直观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增强识记效果。学生在再识和回忆某些知识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板书内容。】

七、课后总结

1.要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分角色朗读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帮助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2.教学中体现双向互动性。授课时,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深入地交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真真切切地把口语交际落实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3.新课导入部分的例子有些牵强,不能很好地衔接新课的内容,导致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下次教学时,我要注意导入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E-mail:vipdjl@163.com

篇10:《晏子使楚》教案

(一)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同学在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和揣测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战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自身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身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国的尊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3、激发同学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举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朗读好相关的句子。

(四)教学难点

晏子反驳楚王中这些句子的逻辑性的思维结论。

二、说学情

(一)同学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同学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同学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笼统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同学认真解读,掌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同学的笼统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一)推导法:

在解读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句子时,教师可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件中分别先后给出(大前提、小前提)前面的两个句子,然后引导同学得出结论。从而得出结论,让同学感悟到晏子作为一个使者的精明和才智。

(二)诵读法:

为了让同学能很好体会到当时楚王的横蛮霸气、盛气凌人;体会到晏子的冷静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欺侮的人物特点,教师只有认真引导同学细读人物的语言和其前面的提示语,才干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三)剥笋法:

在教学晏子三次反驳侮辱的故事导读过程中,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到分析理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然后再串联起三个故事,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则故事分别讲什么主要意思,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三个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从“只好”的结果来分析,楚王是步步退却,晏子却一次比一次更淋漓尽致的在反驳,最后,楚王“只好”落得个“赔不是”的下场。由于这种强烈的首尾反差,能很好地引领同学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个中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

四、说学法

(一)联想与想象:让同学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笼统思维品质的培养;感受当时国与国之间外交斗争的激烈舌战。

(二)朗读与讨论:

对人物的对话,要让同学反复的朗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在教学晏子三次反击侮辱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让同学在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给同学发明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

(三)再现与扮演: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同学与文本对话,从而在阅读课文后有所领悟,可以让同学通过自身的阅读理解进行扮演。我们不求同学扮演的优劣,但小朋友在扮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教师可以创设:拍三集电视连续剧的情景,激发同学的扮演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再现文学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一起探究原因,选取一个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再通观全文,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个性的掌握。

(二)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要求是:移动式的一个三段论。)

例: (1)狗国,开狗洞。

(2)访问狗国,我得钻狗洞。

(3)楚国是狗国。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1) 启发谈话,回顾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第一大段。

(2) 考虑:当时的楚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想象当时的楚王又是怎样一个国王?楚王要侮辱晏子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国势强盛、显显威风

2、整体阅读

(1) 快速阅读第二大段,考虑:楚王侮辱晏子共使出几招?

(2) 读后交流

(3) 讨论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读“只好”的三个句子。

板书:只好,开城门,陪着笑,赔不是

(4) 再连读这三个结果,考虑楚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小结 楚王是步步退却,直到“赔不是”。

3、赏读第一个故事

(1) 一个依靠国势强盛,霸气十足的楚王为什么会在最后向晏子赔不是呢?细读第一个故事,说说其中的原因?

(2) 理解“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一句的含义。

(3) 课件出示: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

(4) 读好这个句子。

(5) 想象说说:当时接待的人向楚王报告时的情景。

(6) 齐读这个段落。

4、赏读第二个故事

(1) 见面后的楚王又是如何对待晏子的?晏子又如何应对的?细读课文。

(2) 交流汇报:理解:瞅、冷笑、严肃、装着为难、拱了拱等句子。

(3) 重点理解:描写人多的三个句子。试说成语:遮天蔽日、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4) 解读:说说:故意笑了笑和陪着笑的两个“笑”有什么不同?

(5) 课件出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既:

A 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去。

B 我是最不中用的人。

C 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5、赏读第三个故事

(1) 自学课文:考虑楚王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2) 合作交流说说句子含义。

(3) 课件出示:类比推理的三段论。

既: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结出又小又苦的枳。

齐国人在齐国丰衣足食,到楚国就做起强盗。

楚国是个强盗之国。

(4) 结论。理解:“水土不同”一词。

(5) 个别朗读。

6、小结再现

(1) 通读三个反驳的故事,你觉得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机智、善辩

(2) 请你们合作表示,自由分组整备。

7、表示深化

(1) 分三组分别扮演,同学自由选择一个自身喜欢的角色。(整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2) 让同学说说:人们看完这个电视片你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结论也应该是多元的)

上一篇:新团员宣誓主持人台词下一篇:我家的“温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