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读后感小学作文

2024-04-08

《晏子使楚》读后感小学作文(精选7篇)

篇1:《晏子使楚》读后感小学作文

《晏子使楚》读后感

这个故事是讲:有一回齐国的齐王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晏子使楚》读后感作文。楚王知道后要士兵在城门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进去,晏子说:“只有访问狗国才走狗洞,我要你们去问一问这到底是不是狗国/”楚王听了只好叫人开了城门。触王让士兵绑架一个齐国人,说他在楚国犯了盗窃罪,可晏子听了,不慌不忙地说,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橘树种到淮北,就变的又小又苦的桔,这不是土壤不同吗? 齐国的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干起盗窃来了,这不是水土不同吗?这时楚王的脸一下红了起来。

从此以后楚王在也不敢尊重晏子了。

我读了这篇成语故事后,我懂的了做人的一个道理:当别人侮辱你们国家的时候,你誓死捍卫,不惜一切维护民族 利益,祖国的尊严,读后感《《晏子使楚》读后感作文》。

在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事列: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金兵抓获他想用金钱后禄收买他时,他毅然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早几年北约飞机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时,我过外交官愤然向世界人民宣告:中国人民是世界东方的巨人,是不容欺负的我们要求联合国将以国际法给予侵略制裁。严惩不怠!

《晏子使楚》读后感作文400字

http:/// 小学生作文频道。

篇2:《晏子使楚》读后感小学作文

我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名叫《晏子使楚》。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这篇课文写的就是春秋时期的故事。晏子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却三次想侮辱他,但都被晏子巧妙的反驳了回去。第一次楚王命令关城门,开狗洞,让晏子钻过去,晏子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第二次楚王讥笑晏子个子小,说齐国没人才。晏子说他是下等人,就得访问下等国家。第三次楚王用抓贼诬陷齐国人,可晏子并没有生气,他用柑橘打比方,说服了楚王。他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啊!

晏子可真聪明,楚王那么想侮辱他,都没成功,这反映了晏子有多聪明呀!个头虽然矮小,但智慧超过常人。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聪明的人!

篇3:《晏子使楚》教学心得

一、勾联背景———铺垫

环境影响一个人在处理事件时的态度、方法,越是不利的环境越能体现出一个人处理事件的能力与水平。那么晏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来反驳楚王对齐人的侮辱的呢?明白这一点,自然就能更好地欣赏晏子说话艺术的高超。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晏子说话艺术之前,我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搜索了解到:

在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景公当年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而楚国自从庄王一鸣惊人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此时的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晏子就是在楚强齐弱、齐国有求于楚的态势下,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既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而且又未伤及楚王的面子,没有影响出使任务的完成,可见其说话艺术的高超。学生课前了解了相关背景,为课上的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对晏子说话艺术的认识也就能水到渠成。

二、明确难度———烘托

有道是“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事情的难度越大,越能衬托出一个人的办事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晏子说话的艺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晏子出使楚国时遇到了怎样的难题?难度又具体体现在哪里?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

对于楚王诬“齐人固善盗”,晏子明知这是栽赃陷害,但他又无法澄清事实,因为他无法证明被缚者不是齐人,这是难度之一;但是,对此诬蔑,晏子不得不反驳,因为他深知此事事关人格、国格,非同小可,这是难度之二;而出言稍有不慎又容易得罪楚王,伤害两国的关系,影响他出使任务的完成,这是难度之三。

辩驳很难,但不得不驳;驳要驳得巧妙,驳得对方心服口服。在如此难度的情况下,晏子经过一番陈辞,迫使楚王自我解嘲,低头认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这不由得不让人佩服晏子说话方法之巧妙,艺术之高超。辩驳的难度,很好地衬托出晏子说话的艺术,学生对这一难度认识得愈清楚,对晏子说话的水平就愈加折服。

三、修改比较———突出

那么晏子说话的艺术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只有将这个问题分析具体,理解透彻,学生才能很好地领略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采。如何突破这一重点,达成这一效果呢?教学时笔者运用了区别比较的方法。我将原文中关于晏子反驳的一段改成:

晏子对曰:“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此乃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学生通过与原文比较发现:改文少了“避席”这一动作;少了“橘化为枳”的类比;另外,“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这一结论表述时由原文的疑问语气变成了较强烈的肯定语气。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比较原文的表达好在哪里?经过讨论学生明白:

1.晏子“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

2.用类比的方法,顺理成章地推出齐人“入楚则盗”的原因在于“楚之水土 (使民善盗)”。晏子就其转化的条件都是“水土异也”这一点进行类比,十分高明而巧妙,片言只语之间,化被动为主动。

3.晏子在说话的时候,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学生对晏子说话的艺术就有了比较深切的理解。比较的方式突出了人物的个性,也突出了教学重点,将文本的分析落到了实处。

四、编演话剧———深化

篇4:《晏子使楚》教学心得

一、勾联背景——铺垫

环境影响一个人在处理事件时的态度、方法,越是不利的环境越能体现出一个人处理事件的能力与水平。那么晏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来反驳楚王对齐人的侮辱的呢?明白这一点,自然就能更好地欣赏晏子说话艺术的高超。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晏子说话艺术之前,我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搜索了解到:

在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景公当年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而楚国自从庄王一鸣惊人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此时的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晏子就是在楚强齐弱、齐国有求于楚的态势下,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既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而且又未伤及楚王的面子,没有影响出使任务的完成,可见其说话艺术的高超。学生课前了解了相关背景,为课上的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对晏子说话艺术的认识也就能水到渠成。

二、明确难度——烘托

有道是“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事情的难度越大,越能衬托出一个人的办事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晏子说话的艺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晏子出使楚国时遇到了怎样的难题?难度又具体体现在哪里?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

对于楚王诬“齐人固善盗”,晏子明知这是栽赃陷害,但他又无法澄清事实,因为他无法证明被缚者不是齐人,这是难度之一;但是,对此诬蔑,晏子不得不反驳,因为他深知此事事关人格、国格,非同小可,这是难度之二;而出言稍有不慎又容易得罪楚王,伤害两国的关系,影响他出使任务的完成,这是难度之三。

辩驳很难,但不得不驳;驳要驳得巧妙,驳得对方心服口服。在如此难度的情况下,晏子经过一番陈辞,迫使楚王自我解嘲,低头认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这不由得不让人佩服晏子说话方法之巧妙,艺术之高超。辩驳的难度,很好地衬托出晏子说话的艺术,学生对这一难度认识得愈清楚,对晏子说话的水平就愈加折服。

三、修改比较——突出

那么晏子说话的艺术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只有将这个问题分析具体,理解透彻,学生才能很好地领略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采。如何突破这一重点,达成这一效果呢?教学时笔者运用了区别比较的方法。我将原文中关于晏子反驳的一段改成:

晏子对曰:“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此乃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学生通过与原文比较发现:改文少了“避席”这一动作;少了“橘化为枳”的类比;另外,“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这一结论表述时由原文的疑问语气变成了较强烈的肯定语气。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比较原文的表达好在哪里?经过讨论学生明白:

1.晏子“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

2.用类比的方法,顺理成章地推出齐人“入楚则盗”的原因在于“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晏子就其转化的条件都是“水土异也”这一点进行类比,十分高明而巧妙,片言只语之间,化被动为主动。

3.晏子在说话的时候,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学生对晏子说话的艺术就有了比较深切的理解。比较的方式突出了人物的个性,也突出了教学重点,将文本的分析落到了实处。

四、编演话剧——深化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晏子说话艺术的体会,在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楚王及晏子的形象特点,领略了晏子说话艺术之后,我组织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通过课本剧的表演进一步揣摩、体会晏子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由于前面几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文本理解得比较细致具体,所以学生的表演便也栩栩如生,在表演中以及在表演过后的评议中,学生对文中所写人物极具魅力的个人风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本剧的表演对整个教学起到了一种很好的拓展与深化。

篇5:《晏子使楚》读后感

故事主要讲述了在战国时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灵王想取笑他,但楚灵王的问题,晏子对答如流,最后楚灵王甘拜下风,对晏子有了敬畏之情。

从这件事情我感受到了晏子的机智聪明,首先在面对楚灵王的人格侮辱,甚至在人身攻击时,晏子不但没有放弃,而且这一次的使者的使命也没有用武力解决,而是冷静思考,还做出了有力的还击,并让楚灵王不得不服气。

其次还用了一些类比的方法机智反讽,不仅没有让楚灵王下不了台面,而且还让楚灵王和他的文武百官不得不敬畏晏子,不再取笑他了。

最后我们大家在遇到这种侮辱使时不能使用暴力,不能去杀了这个人,应该要沉着冷静地思考问题,最好用兵不血刃的方法取胜,如《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就活活地气死了周瑜,这说明这是可行的。周恩来总理在面对美国作者的无理取闹时对答如流:为什么中国人走的路是低着头的?因为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美国人走路仰头因为美国在走下坡路。周恩来总理用幽默的语言反败为胜。

篇6:《晏子使楚》读后感

晏子是多么勇敢、机智啊!我曾想过如果自己是晏子,面对这样的事,会怎么样?我估计我会吓的腿软!晏子在那种情况下竟然能机智对答,我不得不说,晏子面对危险时那种冷静让我佩服!

生活中能像晏子遇到那样的事情而能冷静面对的人少之又少。俗话说的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篇7:晏子使楚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子使楚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晏子使楚读后感1

今天,我学习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讲了春秋末期,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故事。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经过如下:第一次,楚王命令人关城门,开狗洞,让晏子从狗洞进。晏子反驳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王得知消息后,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次,楚王讥笑齐国没有人才派晏子来。晏子说他们国家的规定是上等国派上等人去,下等国派下等人去,自己最不中用,只好被派来楚国。结果楚王只好“陪笑”。第三次,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犯人从宴席旁走过时,楚王故意问:“此人犯了什么罪,是哪里人?”下属答道:“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晏子又用打比方的办法巧妙的反驳楚王,使楚王只好“赔不是”。自此,楚王再也不敢看不起晏子了。

从晏子身上,我看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我要向晏子学习,学习他的能言善辩、有胆有识、自尊自强。我们不能像楚王那样骄傲自满,仗着自己厉害,乘机侮辱别人。

晏子使楚读后感2

这星期,我们学了语言的艺术这一单元,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晏子使楚》这篇文章。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三番五次的侮辱晏子,晏子用机智的语言巧妙对答,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晏子的巧妙对答使得楚王哑巴吃黄连——有口也难辩让我敬佩不已:第一次,去狗国,钻狗洞,去楚国,还钻狗洞,那么楚国就等于狗国;第二次,访下等国,派下等人(晏子),访上等国,派上等人,那么楚国就等于下等国;第三次,晏子用比照的方式说明了问题,淮南结又大又甜的柑橘,淮北结又小又苦的枳,这是因为水土不同,齐人在齐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了盗贼,就说明楚王治理无方,使得社会风气不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多用一点这样的语言艺术,少说一些脏话,这样不更好吗?我就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次,我和妈妈去逛街,我看见了一个乖巧玲珑的小装饰品,就软磨硬泡的让妈妈给我买,可妈妈才不吃我这一套呢!我呢,就给妈妈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又说:“妈妈不给我买谁给我买呀!”逗得妈妈哭笑不得,只得给我买下。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多学习语言的艺术呀!

晏子使楚读后感3

最近,我们学了《晏子使楚》这篇文章,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晏子是一个冷静的人。

因为晏子出使到楚国了的时候,城前关了,让晏子从洞里钻进去,可是晏子没有发恕,只是叫士兵进去问个明白,楚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所以我觉得晏子是一个冷静的人。

我又觉得楚王是一个服输的人。

因为他们也就是晏子和楚王还有大臣吃得很高兴的时候武士押着囚犯进来,是犯盗窃罪,是齐国人,楚国王说:“齐国人没出息”,可是晏子为了自己的祖国面不改色地说:“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可为什么一到楚国却做起盗贼来了,”最后楚王赔不的,被大夫取笑了,说明楚王服输了。

所以我觉得晏子是一个冷静的人楚王一个服输的人。

晏子使楚读后感4

晏子是春秋时期的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外文家。而今天,我们就学习了一篇有关晏子的课文——《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出国,在与楚王三次斗智中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我非常佩服晏子,因为他善于言辞的本领,他话中有意,意中有话。如:楚王第一次想羞辱晏子时,让人把城门关起来,开狗洞。晏子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这个洞过去。晏子的这句话代表的意思是:楚王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的话,那他就钻狗洞,楚王要说自己的国家不是狗国的话,就应开城门。晏子以机智的语言,还未见楚王就给了他迎头痛击。生活中这种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万里挑一。试问,这些人面对危险时为什么能那么冷静呢?难道他们真的不怕?答案是:不!他们也怕死!既然怕死为什么能那么稳定?因为他们都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自信!正是因为有了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敌人,那种紧张的心情就稳定下来了。拥有自信的人,并不是很少,为什么能够冷静的人这么少呢?答案是,他们的自信心还不够坚定!面对死亡,谁的信心能够存在?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的信心,不但不倒塌反而更坚强?这就得换位思考了。如果你是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你是选择顺从还是反抗?在这种时候,选择前者的人,就是软弱、没有勇气的人!这种人不能算是“生活的智者”。选择后者的则为“勇士”。勇士拥有自信、勇气、智慧的能力。但是生活中这样的“勇士”太少太少,这样的晏子太少太少。

要成为生活中的“勇士”,必须要经过许多风风雨雨,勇气、信心、智慧……这些都是经过磨难的!所以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勇敢面对,不能退缩,雨后见彩虹!

晏子使楚读后感5

读了《晏子使楚》后,我心中有了许多感想。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想贬低晏子,并侮辱齐国。不料晏子每次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击,不仅没有让楚王的阴谋诡计得逞,反而让他自取其辱。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晏子显示了他高超的智慧和出众的口才。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信口开河,也有喜欢人夸夸其谈,但晏子却不是。我也见识过一些像晏子一样聪明、机智、妙语连珠的人。例如某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一个主持人在报道篮球比赛的一个精彩的“盖帽”时说出“我让你进你就进,我不让你进我也来得及”的经典语句;在报道马刺对小牛的“牛马大战”时说“俗话说初生牛犊不畏虎,但没有说不怕马”,令人忍俊不禁!一个口才好的人,能更好地与别人沟通,能让生活更有趣,甚至能像晏子那样,维护国家的尊严!

而那些信口开河的人自认为了不起,实际上却是舌头发达、头脑简单。大家可别听这种人胡说八道。如果听了,大家迟早会吃亏。

上一篇:中国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作文下一篇:被执行人申请执行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