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电梯行程问题的基本练习题

2024-05-25

数学电梯行程问题的基本练习题(共5篇)

篇1:数学电梯行程问题的基本练习题

电梯行程问题基本练习题及分析

1.小偷与警察相隔30秒先后逆向跑上一自动扶梯,小偷每秒可跨越3级阶梯,警察每秒可跨越4级阶梯。已知该自动扶梯共有150级阶梯,每秒运行1.5级阶梯,问警察能否在自动扶梯上抓住小偷?答:_____。

分析:全部以地板为参照物,那么小偷速度为每秒1.5级阶梯,警察速度为每秒2.5级阶梯。警察跑上电梯时相距小偷1.5×30=45级阶梯,警察追上小偷需要45秒,在这45秒内,小偷可以跑上1.5×45=67.5级阶梯,那么追上小偷后,小偷在第 112~第113级阶梯之间,没有超过150,所以警察能在自动扶梯上抓住小偷。

2.在商场里甲开始乘自动扶梯从一楼到二楼,并在上向上走,同时乙站在速度相等的并排扶梯从二层到一层。当甲乙处于同一高度时,甲反身向下走,结果他一共走了60级,如果他一直走到顶端再反身向下走,则一共要走80级,那么,自动扶梯不动时从下到上要走多少级?

分析:向上走速度为甲和自动扶梯的速度和,向下走速度为甲和自动扶梯的.速度差。

当甲乙处于同一高度时,甲反身向下走,结果他一共走了60级,如果他一直走到顶端再反身向下走,则一共要走80级,

60÷80=3/4,这说明甲乙处于同一高度时,甲的高度是两层总高度的3/4。则甲和自动扶梯的速度和与自动扶梯的速度之比是3/4: (1-3/4)=3:1,即甲的速度与自动扶梯速度之比2:1,甲和自动扶梯的速度差与自动扶梯的速度相等。向下走速度向上走速度的1/3,所用时间为向上走的3倍,则甲向下走的台阶数就是向上走台阶数的3倍.因此甲向上走了80÷(3+1)=20级台阶。甲的速度与自动扶梯速度之比2:1,甲走20级台阶的同时自动扶梯向上移动了10级台阶,因此如果自动扶梯不动,甲从下到上要走20+10=30级台阶。

篇2:数学电梯行程问题的基本练习题

2、两辆电动小汽车在周长为360米的圆形道上不断行驶,甲车每分钟速度是20米,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相距90米的A、B两点相背而行。相遇后乙车立即返回,当它到达B点时,甲车过B点,又回到A点。此时甲车立即返回,再过多少分钟与乙车相遇?

3、甲、乙两人同时从南北两市镇相向出发,经过3小时,在一座小桥上相遇。如果他们仍从南北市镇出发,甲每小时多走2千米,乙提前0.5小时出发,结果又在小桥上相遇。如果甲晚出发0.5小时,乙每小时少走2千米,甲、乙两人还在小桥相遇。求南北两镇距离?

4、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他们速度之比是3:2,他们第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20%,乙的速度提高了3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14千米,那么,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5、学校操场的400米跑道中套着300米的小跑道,大跑道与小跑道有200米路程相重。甲以每小时6米的速度沿大跑道逆时针方向跑,乙以每秒4米的速度沿小跑道顺时针方向跑,同时从两跑道交接点A出发,他们第二次在跑道上相遇时,甲共跑了多少米?

6、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A和B同时从甲地出发去乙地,A步行每小时4千米,B骑摩托车每小时行40千米,B到达乙地后立即与C从乙地向甲地出发,C步行每小时5千米,B往返于A和C之间联络,遇到其中一个立即返回,当A和C相遇时,B共行了多少千米?

7、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慢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8小时,比快车从乙地到甲地所需时间多1/3。如果两车同时开出,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48千米,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8、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它们相遇时距A、B两地中心处8千米,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倍,求A、B两地的距离。

9、清晨4时,甲车从A地,乙车从B地同时相对开出,原指望在上午10时相遇,但在6时30分,乙车因故停在中途C地,甲车继续前进350千米,在C地与乙相遇。相遇后,乙车立即以原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向A地开去。问:乙车几点才能到达A地?

10、龟兔进行10000米赛跑,兔子的速度是龟的速度的5倍。当它们从起点一起出发后龟不停地跑,兔子跑到某一地点开始睡觉,兔子醒来时,龟已经领先它5000米,兔子奋起直追,但龟到达终点时,兔子仍落后100米,那么兔子睡觉期间,龟跑了多少米?

篇3:数学电梯行程问题的基本练习题

一、追击问题

例1.(2008年泰州市中考试卷)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力地震。某市接到上级通知,立即派出甲、乙两个抗震救灾小组乘车沿同一路线赶赴距出发点480千米的灾区。乙组由于要携带一些救灾物资,比甲组迟出发1.25小时(从甲组出发时开始计时)。图中的折线、线段分别表示甲、乙两组所走路程(千米)、(千米)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对应的图像。请根据图像所提供的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1)由于汽车发生故障,甲组在途中停留了%%%%%%%%%%%%%%%小时。

(2)甲组的汽车排除故障后,立即提速赶往灾区。请问甲组

的汽车在排除故障时,距出发点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为了保证及时联络,甲、乙两组在第一次相遇时约定此后两车之间的路程不过25千米。请通过计算说明,按图像所表示的走法是否符合约定。

(2)方法一:设直线EF的解析式为y乙=kx+b。

∵点E (1.25, 0) 、点F (7.25, 480) 均在直线EF上,

∴直线EF的解析式是y乙=80x-100。

∵点C在直线EF上, 且点C的横坐标为6,

∴点C的纵坐标为80×6-100=380,

∴点C的坐标是 (6, 380) 。

设直线BD的解析式为y甲=mx+n。

∵点C (6, 380) 、点D (7, 480) 在直线BD上,

∴直线BD的解析式是y甲=100x-220。

∵点B在直线BD上, 且点B的横坐标为4.9, 代入y甲得B (4.9, 270) ,

∴甲组在排除故障时, 距出发点的路程是270千米。

方法二:从图像可知:乙组6小时行驶了480千米,则乙组1小时行驶80千米,

∴乙组到达点C 4.75小时前进了4.75×80=380千米。

从图像可知:甲组从点C走到点D, 1小时走了480-380=100千米。

∴甲组从B点走到D点,6-4.9=1.1小时应该走110千米,

∴B点距出发点应是380-110=270千米。

即甲组在排除故障时,距出发点的路程是270千米。

(3)符合约定。

由图像可知:甲、乙两组第一次相遇后在点B和点D相距最远。

在点B处有y乙-y甲=80×4.9-100-(100×4.9-220)=22千米<25千米,

在点D有y甲-y乙=100×7-220-(80×7-100)=20千米<25千米,

∴按图像所表示的走法符合约定。

简析:1.汽车发生故障时路程不随时间而变化,因此甲组在途中停留的时间就是xB-xA。2.方法一,要求甲组的汽车在排除故障时距出发点的路程,从图中可知,就是要求点A或点B的纵坐标,确定直线OA或直线BD是解决问题题的关键。由图像分析,只能求得直线EF的解析式,由于点C在直线EF上,所以点C的坐标显然随之确定,由C、D两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可确定直线BD。这是典型的行程问题中数形结合的实例,用“图像法”求解是“通解通法”,学生容易理解,但计算量较大,显得比较麻烦。方法二,在读懂图像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借助于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使问题得到巧妙的解决。此法简洁、迅速。3.由图可知:甲、乙两组第一次相遇后在B和D相距最远;分别在B处求得y乙-y甲、在D处求得y甲-y乙与25比较,即可判断甲、乙两组在第一次相遇时约定此后两车之间的路程是否符合约定。

二、相遇问题

例2.(2007年大连市中考试题)如图,某探险队的8名队员在距营地210千米的地方遇险,营地负责人接到通知后,告知探险队全体人员步行返回营地,并派出一辆越野车以80千米/时的速度前去营救,2.5小时后越野车遇到探险队员,将其中4名队员送回营地,并立即返回接其他队员,求越野车第二次接到队员时与营地的距离(越野车与探险队员的步行速度均近似为匀速,队员上、下车的时间忽略不计)。

解:由题意可知:点A表示越野车去接探险队员与第一次探险队员相遇,越野车行进2.5小时探险队前进了80×2.5=200千米,即A的坐标为(2.5, 200)。

设直线OA解析式为y=k1x,

把点A (2.5, 200)代入y=k1x,得k1=80,

∴直线OA的解析式为y=80x。

设直线FA解析式为y=k2x+b,

把点F (0, 210)、A (2.5, 200)代入y=k2x+b,

∵越野车速度均近似为匀速,

∴点C的坐标为(5, 0)。

设直线BC解析式为y=80x+b2,

把点C (5, 0)代入y=80x+b2,得b2=-400,

∴直线BC解析式为y=80x-400。

∴越野车第二次接到队员时与营地的相距千米。

简析:因为越野车速度均近似为匀速,所以图中线段BC∥OA, BD∥AC。点A表示越野车去接探险队员与探险队员第一次相遇,越野车行进2.5小时探险队前进了80×2.5=200千米,即A的坐标为(2.5, 200),从而确定直线OA的解析式;点C表示越野车返回到营地,由于越野车速度均近似为匀速,则点C的坐标为(5, 0),因此直线BC是过点C且平行于OA的线段;线段FA与BC两直线的交点B不难求得,则越野车第二次接到队员时与营地的距离随之确定。

例3.(2007年哈尔滨中考试题)甲乙两名同学进行登山比赛,下图中表示甲同学和乙同学沿相同线路同时从山脚出发到达山顶的过程中,各自行进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中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求出甲乙两同学登山过程中路程S (km)与时间(h)的函数解析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2)当甲到达山顶时,乙行进到山上的某点A处,求A点距山顶的距离;

(3)在(2)的条件下,设乙同学从A处继续登山,甲同学到达山顶后休息1h,沿原路下山,在点B处与乙相遇,此时点B与山顶距离为1.5km。相遇后甲、乙各自按原来的路线下山和上山,求乙到达山顶时,甲离山脚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1)设甲登山过程中路程S (km)与时间t (h)的函数解析式为s甲=k1t。

由图像可知,当t=2时,s=6,

∴2k1=6,解得k1=3。

∴表示甲登山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s甲=3t。

设乙登山过程中路程S (km)与时间t (h)的函数解析式为s乙=k2t。

由图像可知,当x=3时,s=6,

∴3k2=6,解得k2=2,

∴表示乙登山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s乙=2t。

把s=12代入s=3t,得t=4,

当t=4时,s乙=2x=2×4=8。

∴当甲到达山顶时,乙在山上的A处,离山脚的距离是8千米。

(3)∵点B与山顶距离为1.5km,

∴点B与山脚距离为10.5km。

把s乙=10.5代入s乙=2x, 得。

设甲下山过程的线段DF函数解析式为s=k3x+b,

∴甲下山过程的线段DF函数解析式为s=-6x+42。

把x=6代入s=-6x+42,得s=6,

∴甲离山脚的距离为6千米。

简析:1.由已知条件可设两条直线分别为s甲=k1x (k1≠0)和s乙=k2x+b (k2≠0),然后根据图像给出的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可确定(1)的两条直线;2.甲到山顶的时间是小时,把x=4代入乙的解析式得到A点到山脚的距离,则A到山顶的距离随之确定;3.由点B到山顶的距离是1.5千米可知B点的纵坐标为10.5,由于B点也在乙的图像上,则B点的坐标随之确定,从而求得DF的解析式,乙到达山顶时需6小时,把x=6代入DF的解析式得到乙到达山顶时,甲离山脚的距离。

这类题亦可用相遇和追击问题中的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求得,但利用图像法求交点解决这类问题可减少学生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综合性问题

例4.(2008年南京市中考试题)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x (h),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 (km),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根据图像进行以下探究:信息读取: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__km。

(2)请解释图中点B的实际意义。

图像理解:

(3)求慢车和快车的速度。

(4)求线段BC所表示的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问题解决:

(5)若第二列快车也从甲地出发驶往乙地,速度与第一列快车相同。在第一列快车与慢车相遇30分钟后,第二列快车与慢车相遇。求第二列快车比第一列快车晚出发多少小时?

解:(1) 900。

(2)图中点B的实际意义是:当慢车行驶4h时,慢车和快车相遇。

(3)由图像可知,慢车12h行驶的路程为900km,所以慢车的速度为 (km/h);当慢车行驶4h时,慢车和快车相遇,两车行驶的路程之和为900km,所以慢车和快车行驶的速度之和为 (km/h),所以快车的速度为150km/h。

(4)根据题意,快车行驶900km到达乙地,所以快车行驶到达乙地,此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2×225=450 (km),所以点C的坐标为(6, 450)。

设线段BC所表示的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

把(4, 0), (6, 450)代入y=kx+b,得,解之得。

所以线段BC所表示的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225x-900 (4≤x≤6) 。

(5)方法一:当第二列快车与慢车相遇时,两快车间的距离就是第一列快车与慢车相遇后30分钟时两车之间的距离,所以当第一列快车行驶时第二列快车就开始行驶,第二列快车比第一列快车晚出发时间=,即第二列快车比第一列快车晚出发0.75h。

方法二:慢车与第一列快车相遇30分钟后与第二列快车相遇,此时,慢车的行驶时间是4.5h。

把x=4.5代入y=225x-900,得y=112.5。

∴慢车与第一列快车之间的距离等于两列快车之间的距离是112.5km,所以两列快车出发的间隔时间=112.5÷150=0.75 (h),即第二列快车比第一列快车晚出发0.75h。

方法三:第二列快车没有行驶时,慢车与第二列快车之间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为:yAP=900-75x;

设第二列快车行驶后,第二列快车与慢车之间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yPE=-225x+b,

∴第二列快车与慢车之间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为。

即第二列快车比第一列快车晚出发h。

简析:1.A表示两车没有行驶,900km就是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2.B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慢车行驶4h时慢车和快车相遇。3.由图像可知,慢车12h行驶的路程为900km,慢车的速度显然可求;慢车行驶4h时,慢车和快车行驶4h的路程为900km,所以可求得慢车和快车行驶的速度之和,从而求得快车的速度。4.点C表示快车已经行完了900km到达乙地,显然xc=6;当两车相背行驶2h时两车相距为2×两车的速度之和,即求得yc;由B、C两点的坐标从而确定直线BC的解析式。5.方法一:第二列快车行驶后两列快车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当第二列快车与慢车相遇时,两快车间的距离就是第一列快车与慢车相遇后30分钟时两车之间的距离,所以当第一列快车行驶时第二列快车就开始行驶,显然第二列快车比第一列快车晚出发时间就可以求得;方法二:对于方法一中两快车间的距离也相当于第一列快车与慢车行驶4小时30分钟时两车之间的距离,把代入直线BC的解析式即可;方法三:(图像法)如图,由于第二例快车没有行驶,慢车与第二列快车之间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实质就是慢车距甲地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线段yAP=900-75x;由于第二列快车与第一列快车速度相同,故直线PE的斜率k=-225,所以第二列快车与慢车之间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yPE=-225x+b,把相遇点代入得b;直线AP、PE的交点P的横坐标就是第二列快车比第一列快车晚出发的时间。

篇4:数学电梯行程问题的基本练习题

数学实际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是用方程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典型题型,平时练习和考试中都会经常出现,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应用题本已感到吃力,就更别说较好地把握行程问题的各种题型了,本文就用方程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中的行程问题作简单归纳,以供读者参考。

不管是什么行程问题,其基本的关系都是:路程=速度×时间,而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又有其特有的关系,下面举例说明:

一、相向问题

例1:甲乙两站的路程为240千米,一列快车在甲站,一列慢车在乙站,快车的速度是慢车的1.5倍,若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2小时相遇,快车、慢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分析:简单的相向问题抓住基本关系: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地的路程可设慢车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则快车的速度应为1.5x千米/小时,可得2(1.5x)+2x=240

例2:祖孙两人在一条长300米的环行跑道上跑步,已知孙子的速度是爷爷的2倍,他们同时同地反向跑步,3分钟后相遇,求祖孙两人的速度。

分析:此题也可以看成是相向问题,抓住基本关系:爷爷的路程+孙子的路程=环行跑道一圈的路程,可设爷爷的速度为a米/分,则孙子的速度应为2a米/分,可得3a+3(2a)=300

二、追及问题

1.同地不同时的追及问题

其等量关系是:两人所走的路程相等(两人所用时间不同)

例:学校一队师生步行去某风景区春游,大队伍出发1.5小时后,学校有紧急通知,于是派通讯员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追赶,已知师生们步行的速度为2千米/小时,问通讯员出发后多少分钟追上大队伍?

分析:可设通讯员出发后x小时追上大队伍,可得:10x=2(1.5+x)的出答案后将时间转化为分钟即可。

2.同时不同地的追及问题

其等量关系是: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差=两地的距离(两人所用时间相同)

例:摩托车与货车分别在相距40千米的甲、乙两地,两车的速度分别是45千米/小时和35千米/小时,他们同时出发,货车在前,多少小时后摩托车追上货车?

分析:设m小时后摩托车追上货车,可得:45m-35m=40

3.不同时不同地的追及问题

其等量关系是:两人所走路程之差=两地的距离(注意两人所用时间不同)

例:摩托车与货车分别在相距40千米的甲、乙两地,两车的速度分别是45千米/小时和35千米/小时,货车在前,货车先出发1小时后摩托车才出发,摩托车出发后多少小时才能追上货车?

分析:设摩托车出发后n小时追上货车,可得:45n-35(n+1)=40

4.同时同地的追及问题

这一类问题都是在环行跑道中的问题,其等量关系是: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差=环行跑道一圈的路程(两人所用时间相同)

例:小王每天到田径场沿400米跑道跑步,都见到一位田径队的叔叔也在跑步锻炼,每次总是小王跑2圈的时间,叔叔跑3圈。一天小王打算和叔叔(下转第65页)(上接第64页)同时同地同向而跑,看叔叔隔多少时间追上小王,结果隔2分40秒,叔叔就追上了小王。问两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小王跑2圈的时间,叔叔跑3圈”表示小王与叔叔的速度之比为2∶3,设小王的速度为2a米/秒,则叔叔的速度为3a米/秒,于是160(3a)-160(2a)=400

三、航行问题

航行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顺水速=静水速+水速,逆水速=静水速-水速;找寻等量关系的方法:抓住两码头之间距离不变,水流速度,船在静水中速度不变的特点来考虑。

例:一艘船航行于A、B两码头之间,顺水航行需3h,逆水航行需5h,已知水流速度是4km/h,求两码头之间的距离。

分析:此题直接设距离不如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然后根据顺水路程等于逆水路程列方程求解,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 km/h,则船顺水航行的速度为(x+4)km/h,而船逆水航行的速度为(x-4)km/h,有3(x+4)=5(x-4)

四、特殊问题

例:客车和货车分别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驶,客车长150米,货车长250米,如果两车相向而行,那么从两车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共需10秒钟;如果客车从后面追货车,那么从客车车头追上货车车尾到客车车尾离开货车车头共需1分40秒,求两车的速度。

分析:可设客车和货车的速度分别是x米/秒和y米/秒,但如果按实际进行作图,此题比较复杂,不如这样分析,两车相向而行时,我们看作是货车不动,只是客车前进,那么客车的速度就应是两车速度之和,而从两车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就是行驶了两车的总长400米的路程。即可列方程:10(x+y)=150+250

客车追及货车时,我们也看作是货车不动,只是客车前进,这时客车的速度就应是两车速度之差,而从客车车头追上货车车尾到客车车尾离开货车车头就是行驶了两车的总长400米。即可列方程:100(x-y)=150+250

两个方程联列得方程组求解即可得。

以上就用方程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中的行程问题作简单归纳,切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不变应万变,方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篇5:数学习题课中习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要想上好一节习题课,影响的因素很多,如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措施、组织教学的水平等,但科任老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编写好数学习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编写好课堂教学中的数学习题,才能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目前,我们的习题课的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一些老师虽然讲了大量数学习题,学生也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习题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老师编写的例题重点不突出,目的不明;(2)题量过大,典型性不足;(3)题目过难,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好课堂教学中的数学习题,应该遵循下列一些编题的基本原则:

一、结合学生实际原则

所编的数学问题首先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不要过大,也不要过低,否则都起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的薄弱环节,如一些生疏的知识点或一些生疏的基本技能,在编题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体现出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复习和应用。

二、梯次原则

心理学研究指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对于同一的知识点或一些解题技能,可以编出一组题目,这些题目有难易之分,我们一般应先易后难;在解决较复杂的综合性题目前,应作一些知识的铺垫。

三、典型性原则

所谓数学习题的典型性,就是指问题在所讲述的章节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旦掌握了它,就会对解其他一些问题有触类旁通的作用。一般来说,典型性数学问题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围绕主题,选的题目应有明确的目的,能服务于习题课的主题,有的是为了某个单元双基要求,有的是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某种技能;(2)可举一反三,它应该是某一类题目的代表,掌握了它,那么这类题目就基本会做,或者就能掌握某类题目的解题技巧;(3)能激发思维,就是题目具有启发性,“入口浅,含义深”,或者题目有多种解法容易引起争论,或者可以通过引申和拓展,由一道题变成一组题,激发学生去探索和思考。

在选择典型性例题时,要注意避免下面几方面的情况:一是综合性过强,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一道题中知识点过多,老师既要复习数学概念,又要讲授例题的解题思考,对突出主题没有好处;二是计算量过大,计算过程是学生操作过程,它侧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课堂上要尽量回避计算量过大;三是题意过于复杂,方法过于特殊,一节课时间有限,一般不要在课堂上讲解阅读量过大的题,或者是方法过于特殊的题目,这样做对解其他的题目帮助不大。

四、专题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指出:“知识只有组织成系统,才会被学生迅速、准确而牢固的记忆并迁移,而这个系统应该是有序的、有层次的。”所以我们在编写例题时,不要把各类不同类型的问题堆砌在一起,而应分门别类,一次讲清一个问题,或从这个问题引申、拓展开来的一类问题;按照一定的层次,把各个相关的知识点和解题技能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成一个知识体系。而“串”题是编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所谓串题就是把能反映和揭示某一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数学思想的一组数学题串在一起形成一组序列。

在做好课堂习题设计的同时,也应重视好课外作业的设计,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通过课外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课外作业应做到与本节课讲授的内容相一致。 如果习题课的作业设计,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双基”的要求,又有了“典型性”和“专题性”的原则,并进一步把这些题目由易到难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我们就能够较好地完成一节习题课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跨国并购的背景与意义下一篇:行政效能监察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