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化疗药物配置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

2024-05-13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化疗药物配置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共5篇)

篇1: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化疗药物配置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化疗药物配置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

摘要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配置护士安全防护措施。方法: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化疗药物配置护理防护措施、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结果:参与化疗药物配置的护理人员中,仅1人出现手指针刺伤,紧急处理后来见异常;所有护士定期体检,肝、肾功能均正常,未发生严重安全事故。结论: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化疗药物配置进行规范化管理,从人员管理、制度管理、防护设备投入及规范化操作等方面进行加强,避免毒性危害的发生,提高化疗药物配置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化疗药物配置;护士;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安全防护

我院自成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以来,注重护理人员安全防护管理及药品安全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月以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化疗药物配置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对生物安全柜消毒情况进行观察,对化疗药物引起的脱发、溃疡、人体组?器官损害等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化疗药物危害途径及防护措施:①空气污染:化疗药在配置的过程中,受空气流动性特点的影响,会出现蒸发情况,而配置护士在配置过程中,以微粒的形式吸入化疗药物,容易出现毒性损害[1]。所以,配置护士在配置化疗药物时,要加强保护工作,佩戴防护设备,如密封防护衣、双层乳胶手套、防护目镜等,每次用完防护设备后要及时进行消毒,以备下次使用。②药物泄漏:配置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失误导致药物溅射、外溢的情况,或者是化疗药物在运输过程中碰撞、存储时容器破裂及取出药物时外溢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药物泄漏。所以,在化疗药物处理整个过程中,要对操作护士加强防护教育,使其能够在运输、存储及取用时严格按照规范化操作,同时通过定期培训、考核,对配置护士业务能力进行加强;在取用化疗药物时,要求先对瓶体颈部和顶部进行敲击,然后用无菌纱布包裹瓶体,将瓶颈部快速折断,避免药物溅射出来;在管理制度上,要求静脉药物调配中心专门针对化疗药物制定药物泄漏及标识管理制度,配备充足的防护目镜、防刺容器及乳胶手套等防护物品。③防护物品过期使用:化疗药物多数都存在挥发性强的特点,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等,挥发性与穿透性都比较强,如果一些防护设备使用时间比较长,如防护目镜、手套等,其过滤性能就会下降,极有可能引起危害[2]。所以,对防护设备必须加强管理,建立日期标识管理制度,日常对防护设备有无缺损情况及使用期限注意检查,一旦发现有破损或过期的防护用品,要及时更换。④配置护士穿戴防护装备不到位:由于配置护士在自身防护意识上存在不足,例如在穿戴防护衣、手套及佩戴口罩时有不到位的情况,导致防护装备与皮肤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挥发性化疗药物极有可能通过空隙与皮肤、口鼻接触,并经过口鼻进人人体,导致毒性危害的发生[3]。这就要求调配中心应该对配置人员加强防护装备穿戴的培训及加强防护教育,通过定期考核制度使配置护士防护意识得到提高,配合奖惩制度,敦促配置护士加强自身的安全防护。⑤应急处理不到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化疗药物配置护士难免会遇到药物容器破损、倾翻等紧急事件,而在此类事件发生后,部分配置人员在应急处理措施应用中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如对取出的药物残留只是简单地用抹布蘸水擦拭,导致配置工作台面清理不达标,提高了危害发生的概率。所以,要求化疗药物配置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必须要娴熟,对配置设备可通过定期抽检的方式,对配置室污染情况、配置人员操作质量、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等进行检查。

结果

参与化疗药物配置的护理人员中,仅1人出现手指针刺伤,紧急处理后未见异常;所有护士定期体检,结果显示肝、肾功能均正常,未发生严重安全事故。

讨论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针对化疗药物专门建立配置室,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对医院医务人员、病区环境及患者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现阶段,多数医院也都对化疗药物带来的危害性有明确的认识,但在防护措施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配置护士自身的防护技术及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还相对缺乏。

针对当前化疗药物配置护士面临的安全风险问题,还需要从人员、设备等多方面进行加强。首先,人员方面,为配置护士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确保护士各项体检结果正常;严格按照配置室流程操作,规范洗手、设备佩戴等操作。其次,药品配置方面[4]。配置时,药品存放按统一标准有序存人生物安全柜内,室内空气流通保持一致性,减少走动,降低气流对药物的影响;配置时,动作要轻缓,避免药物溢出,如果溢出就用事先准备的治疗巾进行擦洗,注射针头避免刺伤手指,所有操作必须按规范要求操作,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配置结束后,需要存储的药品密封存储,对操作台进行消毒并反复擦拭,避免工作台有药物残留;配置室每天要进行消毒处理。最后,加强业务学习及培训。所有配置室护士在上岗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通过考核以后才能上岗,培训内容主要包含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规范、各种设备使用及维护、科室制度职责、医院感染知识、无菌操作技术及各类化疗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剂量换算及注意事项等[5];在职业安全教育方面应该强化配置护士的个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伤害,通过专职培训,让所有配置护士都了解化疗药物的潜在危害.使其能够规范操作,在保证药品安全的同时也加强自身的安全防护;配置护士岗位定期进行轮换,防止配置人员长期接触化疗药品危害到身体,要求配置护士合理安排休息,加强自身饮食管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化疗药物配置从人员管理、制度完善、防护设备投入及配置操作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可有效避免因化疗药物带来的毒性危害发生,提高化疗药物配置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武爱弟,淡微敏,杨萍,等.化疗药物集中配置的安全管理流程及职业防护[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5): 152-154.[2]陈丽娜,陈丽莉.护士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认知情况调查[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1(12):102-104.[3]曹莎丽,王静.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护理带教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103-104.[4]张素香,李建军.护士配制化疗药物中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5):930.[5]方同同.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若干体会[J].北方药学,2015,12(4):190-191.

篇2: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化疗药物配置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

自动化调配系统的报告

申请部门:药剂科

申请时间: 年 月 日

申请内容:关于引入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尊敬的院领导: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是指在符合国家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药学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药、细胞毒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用药物的配置,为临床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服务,是集临床与科研为一体的机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规范静脉药物配置、节约成本、加强职业防护以及发展临床药学、推广合理用药方面有着显著的意义,得到一致的肯定,卫生部发布实施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三十一条中规定“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要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实行集中调配供应。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进行审核、批准。”

一、我院目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存在的问题

1、药师的工作量大,人员紧张

根据《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中规定“负责摆药、加药混合调配、成品输液核对的人员,应当具有药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每天的调剂和配液量在3000袋以上,药师要负责这些药物的处方审核、调剂、配置等所有环节,工作量大。而其中最为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药物配置环节,原由护士完成,先由药师完成,人员配置不足。

2、调剂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差错

静脉配置中心的输液种类有几十种,针剂种类更是有几百种之多,药师要将每天3000袋的输液和所需针剂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配置,时间紧、工作重,在这期间难免出现一些差错。配液错误的药品就不能再使用,在给医院造成损失的同时还有可能酿成医疗事故,所以,配液的安全和准确是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

3、药品管理不规范

由于输液和针剂都是敞开储存在货架上,对药品的管理和追踪非常的不利,药品的非正常损耗也相对增加,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药品的管理没有做到数字化,清点和盘库难度很大。

二、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自动化设备应用在药品调剂中的优点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自动化设备可以和医院HIS系统连接,完成处方的单处方调剂,调剂速度快、准确率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药品的调配安全。

1、有效控制药品调剂差错率,保证用药安全

静脉配置中心引进自动化系统后,采用全程的自动化技术排药,保证药品调剂的准确。从药品入库开始,自动化系统采用一系列核对技术,如条码核对,更先进的还采用药品尺寸三维检测系统进行核对等,保证入库药品准确。其中IRON针剂调配机全程进行条形码检测核对,IRON智能存取系统特有的取药提示方式,保证了药师取药的准确性,加药取药也都很方便快捷。并且排药区环境洁净,保证配置准确和用药安全。

2、提高配置中心的工作效率,减少药师工作量

自动化系统实现了药品的自动化调剂、入库以及信息化管理,智能小车实现了物品的无人传送,有效的降低了配置中心所需人员及其工作强度。

3、改善洁净区空间环境,布局更合理

自动化系统取代了传统药架,对药品进行密集存储,在较小的空间内存储了大量的药品,有效节省配置中心的空间,无人传送减少了洁净区的人员流动量,为保证洁净区的洁净度提供了条件。

4、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药品信息化管理

自动化系统的管理软件可以与HIS系统进行无缝联接,记录药品的各种信息,如药品的效期、批号、数量等。可以随时提供药品的实时库存,并具备效期提示等功能,帮助药师提高管理水平。

5、减少人力成本

使用自动化设备以后,单人每小时可完成调剂处方300多张,是使用前几个人的工作量,可以为医院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

篇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化疗药物配置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是将原来分散在各个病区配置的静脉滴注药物转为在药学监护下在洁净的环境中 (万级洁净区, 局部百级) 集中调配、混合、检查、分发的管理模式, 可为临床提供全面、有效的静脉药物治疗服务[1]。护理安全风险是静脉药物调配质量的基础, 是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 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通过2011年8月我院启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以来, 积极总结经验, 现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安全风险发生的因素及防范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 护理安全风险发生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

1.1.1 岗前培训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量大、责任心强、风险性大, 上岗护理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如岗前培训不到位, 护理人员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调配药品, 就不能确保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1.1.2 人力资源

由于医院护理人员长期缺乏, 再加上临床科室病人数量不稳定, 调配中心护士配备不能按静脉药物调配数量的比例配置。因此, 当临床科室病人增多时, 配药护理人员超负荷疲惫的工作, 就有可能出现无菌观念不强、查对制度执行不力, 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1.1.3 基本素质

科室护理人员学历、工作资历不同, 基本素质参差不齐。中专学历的低年资护士对药理学知识掌握浮浅, 易使药品调配发生配伍禁忌。高年资护士特别是45岁以上护士, 有丰富扎实的临床药理学知识, 但视力欠佳, 药师一旦将载体液摆错, 不易查出。

1.1.4 工作环境

根据部分医院PIVAS工作人员经验, 因配置间空间小、噪声大, 配药时间又比较集中, 调查发现85%以上的人员配药时间超过2.5h易出现疲惫而致注意力不集中, 影响配制的准确性, 我院每人每天配制200袋左右液体, 中间除出仓上厕所时间, 护士几乎无休息时间, 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身心疲惫状态, 易引起疲劳综合征[2], 导致责任心不强, 执行查对制度不力, 一旦药师摆错药, 护士查对不出易配错。

1.1.5 职业防护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士操作不慎易被针刺伤, 再加上每天细胞毒性药物的调配, 环境消毒用的紫外线灯, 洗涤和消毒用的挥发性化学消毒剂等均对护士身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有个别护士缺乏个人职业防护意识。用75%乙醇擦拭洁净台时, 为将不锈钢洁净台擦拭干净, 乙醇过多, 挥发的乙醇直接被暴露的皮肤、黏膜吸收;紫外线消毒时还在忙于执行退药医嘱;配制抗肿瘤药时不系围裙、不戴面罩和袖套, 不严格执行细胞毒性药物的调配操作规程, 导致药物外溢等。

1.2 工作流程

1.2.1 排药环节缺乏数量控制

药师排药不能按照内、外科病人输液需求进行排药量的控制, 均按每批每个病人至少250mL~500mL排药, 再加上病房临时医嘱集中在第3批配制时间提交, 致第3批配制量过多, 护士忙于赶批次时间, 执行制度和操作规范不严谨易出错。

1.2.2 肠外营养液缺乏批次控制

病房肠外营养液一般与临时医嘱一起提交, 五、六袋肠外营养液药师排药均放在第3批。根据多次临床实践统计, 每调配一袋肠外营养液需15 min左右, 为赶批次时间, 护士超负荷工作, 存在配药安全隐患。

1.2.3 退药医嘱无时间控制

因病房病人临时决定出院、转院、突然死亡或医师更改医嘱, 经常在调配过程中退药, 护士一边调配一边执行退药医嘱, 易分散调配注意力, 造成配药的安全隐患。

1.3 药护沟通

1.3.1 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医嘱存在溶媒不合理或用药过量, 护士与药师沟通, 在达不到共识的情况下, 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盲目执行医嘱, 存在安全隐患。

1.3.2 特殊标识药师执行不力

根据静脉集中调配标准药物剂量不足一支或一袋均需药师审核时进行特殊标识, 由于各种原因药师经常不能特殊标识, 护士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发生调配错误。与药师沟通, 有一部分药师不以为然, 认为调配错误与护士执行查对制度不力有关。

2 防范措施

2.1 护理人员

2.1.1 加强护士业务培训和考核

新入科护士由高年资护士带教, 实行一对一的岗前培训, 经考核合格方可单独值班。护理人员业务学习每月至少2次, 内容除包括静脉集中调配的相关理论外, 还必须涉及药理知识、职业危害、自我防护等。

2.1.2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护士不良心理因素是诱发各种护理差错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护士情绪波动大, 注意力不集中, 护士长应随时了解护士的心理状态, 消除或减轻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压力源,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工作中, 连续配制2h后, 统一让护士出仓休息15min, 喝水、活动肢体补充体能后继续工作。下午工作相对轻闲, 除值班人员外, 不定期组织大家进行拓展训练及郊游, 以增强团队凝聚力。

2.1.3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2.1.3. 1 进行人力资源优化组合

根据每个工作台上输液量和群体护士的特长, 将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搭配, 基本保证每个组高年资护士指导低年资护士对用药医嘱不合理性的干预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低年资护士调配速度快, 协助高年资护士完成工作量。

2.1.3. 2 实行弹性排班

根据不同时段的工作量进行排班, 上午调配量多, 特别是第一批, 安排1名护士提前30min上班, 做配药前的准备工作, 配完第一批药后下班, 再上中午班。另外, 根据每天调配液体量每周至少将一名护士休息日调整为上午均上班, 下午休息。

2.1.4 建立激励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主观能动性, 绩效考核方案设有配置质量奖和配置数量奖, 每月对工作突出表现的护士予奖励。质控采用药护互控机制, 发现差错, 登记在差错事故本上, 根据错误情节轻重进行处罚, 对发现差错者给予相应的奖励, 并每月进行总结、分析讨论, 提出防范措施。

2.1.5 强化护士的职业防护和安全意识

开紫外线灯时避免双眼直视灯管, 消毒时严禁入仓找退药医嘱, 和药师协调好消毒完后再执行。用75%乙醇擦拭洁净台时乙醇应适量, 擦拭后30min再打开洁净台前窗玻璃。护士调配抗肿瘤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生物安全柜的操作规程, 除穿防护服外, 还必须戴一次性双层手套、口罩, 系一次性围裙、袖套, 必要时戴防护面罩。操作台上铺防渗漏的一次性无菌垫, 操作后的医疗废物, 如安瓿、西林瓶、一次性注射器等均用防渗漏的一次性无菌垫包裹后连同手套、口罩、围裙、袖套放在防渗漏的双层塑料袋内密闭、标识, 医院统一回收处理。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溢出和针刺伤的应急处理, 科内进行了集中培训和演练, 人人熟练掌握, 并配备细胞毒性药物溢出包和针刺伤急救箱以备随时应急使用。

2.2 优化工作流程

2.2.1 开展满意度调查

每月月底组织护理人员深入临床科室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分析, 提出解决方案。每季度科主任、护士长与临床科室主任及护士长进行一次交流会, 针对双方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寻求最佳改进方案。临时医嘱要求病房护士执行后随时提交, 不必统一集中在同一时间, 药师根据内、外科整体输液的控制速度, 每批排药量内科每个病人至少200mL, 外科至少300mL。病房退药医嘱尽量集中在处理临时医嘱之前。肠外营养液和有特殊时间输注的药物, 均需在医嘱备注栏内注明批次或打包字样。这样既减轻了护士调配第3批的工作负担, 同时也避免了有特殊时间输注的药物达不到要求所引起的安全隐患。

2.2.2 注重科学排药

选送科室骨干到省人民医院和省肿瘤医院参观学习后, 结合我院工作实际情况, 借鉴科学的、合理的临床工作经验, 排药时首先将载体液进行分类, 分组负责贴一类液体, 再按药品种类分组摆药, 这样载体液几乎无差错发生, 药品摆放除剂量外准确率达100%。

2.3 加强药护有效沟通

首先加强药护药理知识的培训, 每月科室至少举行两次全科人员常用药物相关知识的培训, 使大家熟练掌握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及配伍禁忌。其次, 在思想上树立药剂和护理是一个整体, 两者缺一不可, 充分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作用, 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 相互理解, 协作配合, 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和容易疏忽遗漏的细节相互提醒, 将差错事故消灭于萌芽中[3]。

3 效果

通过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安全风险发生因素的分析, 采取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护士对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有了深刻认识, 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 增强了自我防范意识。科主任、护士长综合有效的安全管理, 药护工作协调, 相互配合, 彼此监督, 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减少了静脉用药调配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

4 讨论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承担着全院各临床科室的静脉输液配制工作, 输液成品调配的质量不容忽视, 直接牵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全, 只有为临床科室保质保量地提供静脉输液成品, 临床科室护士才能全身心地贴近病人, 服务好病人, 提高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 从而推动优质护理活动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新春, 米文吉, 马亚兵, 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临床服务与疑难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5.

[2]强玉秀, 何金爱.广州市三甲医院手术室护士压力源调查及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管理杂志, 2007, 42 (3) :258-259.

篇4:护士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护士;药护协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07-02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是进行静脉用药物集中配制的场所,是在符合GMP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药学技术人员(也包括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在内的静脉药物的配制,为临床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服务为临床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药学服务的机构【1】。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发展,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发达国家是医院药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国第一个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于1999年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建立。我国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第28条规定指出:“医疗机构要根据临床需要逐步建立全静脉营养(TPN)和肿瘤化疗药物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室),实行集中配置和供应”。2010年4月国家卫生部颁布了《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随着规范的执行,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在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它对医院的合理用药、用药安全和加强职业防护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2011年8月正式运行PIVAS,现有主管药师2名,药士名,主管护师8名,护士12名。结合我院这两年的工作运行情况,简单分析下护士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及意义。

1 PIVAS的管理模式

国外医院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完全由药学技术人员组成,进行药物调配。但国内PIVAS由于起步晚,药学技术人员缺乏,現在大多仍是由护士在进行调配,采用药剂人员和护理人员相互协调、共同完成药物配置工作的管理模式,静脉用药调配工作从护士调配到全部由药学人员操作还需有一个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这个时期是PIVAS工作走向成功的重要环节,所以充分发挥护士的作用,尤其是高年资护士的作用,对药护关系的和谐,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 护士在PIVAS的工作

传统的静脉输液配药工作由各病区护士在治疗室内完成,PIVAS建立后,静脉输液调配工作就由药、护合作完成,护士不但要担负配制输液成品的主要工作,还要与药师共同完成排药、摆药、贴签、核对等工作,药、护人员相比以前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心理压力均明显增大,尤其护士在调配间密闭的环境中穿着隔离服,进行单调枯燥的调配工作且必须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持续3~4个小时。这就需要护士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

3 护士具备的素质

3.1 具有慎独精神

临床经验使护士深深地认识到输液成品的质量对患者的重要性。是否严格无菌操作、抽吸药液是否准确无误,,液体、药品名称是否核对无误等等,这看似简单的输液调配工作却与患者的生命安全紧密相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输液成品的质量,确保患者的输液安全。

3.2 严谨的工作作风

护士在无菌技术操作技能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在静脉药物集中调配过程中,各项操作要严格按照《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等有关规定调配药物,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是输液成品质量的关键。目前,我院PIVAS年轻的药士较多,工作时间短,经验少,尤其是新工作的同志,缺乏临床工作经验,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手法不到位,需经过长时间带教。药士的无菌技术操作培训由专门的主管护师负责,对新职工进行一对一的带教,考核合格后,方可允许上岗,独立操作。在日常工作中仍时常指导其操作及传授技巧经验等。

3.3 丰富的专业知识素养

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有助于护士配合药师做好医嘱的审核工作,能及时发现问题,在药品调配过程中具有很高的责任心,能够严格查对排药标签,从而杜绝加药差错的发生。而且由于在调配诸如儿科患者的“不整量”药物时,需要精确计算药量并稀释后再进行加药调配,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则无法很快的精确的换算出所稀释药液及加药调配药物的剂量,会影响到PIVAS整体的配置速度及送至临床的时间。我院针对专业知识方面,定期对药护人员进行培训,如举办护士操作考核,理论知识竞赛,药物知识学习等等,药护人员相互学习,提高了专业素质

3.3 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PIVAS的工作需要经常与全院各科室协作、沟通,如药库、各临床科室、消毒供应科及感染控制科等。护士尤其是主管护师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熟悉临床各专科疾病、医师用药特点,从而能够帮助药师做好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加强医、药、护、患合作,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我院PIVAS自成立两年来,从最开始试运行3个科室到现在开展到全院科室,调配量每日约4000袋,在当前药护合作的模式下,PIVAS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状态,需要护士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医、药人员相互配合,做好药护协作是将工作更完善,更好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篇5: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化疗药物配置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静配中心使用前2个月及使用后2个月的处方各50000例。

1.2 方法

1.2.1 药物配置的环境

传统的药物配置是在护士领药后在各科室的治疗室里自行配药, 治疗室为半开放环境, 不能保证配置环境的洁净度, 尤其操作人员无菌操作技术的差异导致微生物污染的增加, 易引起输液反应及不良反应增加[3]。PIVAS为封闭环境, 万级洁净区, 工作人员需分别在第一、第二更衣室进行洗手、换鞋, 穿戴一次性连体衣、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等操作后进入。每日配置开始前开启操作台紫外灯消毒30 min, 并用75%酒精擦拭层流台, 保证操作环境的洁净度。配制药物时在百级的洁净层流操作台上, 并严格按照无菌配置技术进行操作, 保证最大限度的控制微粒、降低微生物污染。在一批药物完成配置后, 操作人员及时更换一次性连体衣、无菌手套等物, 不可重复使用。

1.2.2 审方

笔者所在医院使用在药物咨询及用药安全监测系统 (即大医通软件) 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开发和升级的二次审方系统, 内置了药物的超剂量、配伍禁忌、溶媒不当等预警方式对处方进行系统自动审核, 在把控商用合理用药检测系统的漏洞的同时, 审查更全面细致。当临床医师开具医嘱时, 若出现上述处方不当的情况, 系统能及时发现并提醒, 有效防止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药物配置完成后, 药师通过电脑信息系统对临床所开药方进行配伍、药物的适应证和给药剂量等方面审核, 把控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问题[4]。

1.2.3 严格核对

从临床医师输入医嘱到患者输入药液, 应进行严格核对: (1) 临床医师输入医嘱, 系统自动审方; (2) 临床护士核对确认; (3) 药师核对、排药; (4)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护士配置核对; (5) 临床护士核对, 共经过5次核对, 给患者静脉输入药物。

1.2.4 条形码管理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配置完成的输液袋上会标上唯一的标签, 上面详细注明病区、床号、姓名、药名、剂量、用药时间、用药方法、审方者、核对者、配置者、配置时间、复核人等信息, 使临床护士的复核简单直观[5]。标签上还设有条形码, 扫描后即可获取患者信息及此袋输液药物的相关信息, 确认信息后才能给患者输液。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使用前后各环节差错比较

在使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药物后, 总缺陷率明显降低, 使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使用前后不合理用药情况及输液反应比较

在使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药物后, 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不合理、给药方式不合理等用药情况明显减少, 无输液反应发生, 使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PIVAS为封闭环境, 万级洁净区, 采用无菌层流设备, 在百级的洁净层流操作台上操作, 且操作人员经过了专业培训, 配置过程严格按照无菌配置技术配制药物, 最大限度降低微粒、微生物的污染, 有效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给患者提供无菌、安全的静脉药物, 保证安全用药[6]。

PIVAS配置药物的过程中, 有职业药师对药物的配伍、给药剂量和药物的适应证等用药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核, 并指导该药物最佳治疗方案, 能够干预临床不合理医嘱, 及时纠正因临床医生和护士缺乏相关药学专业知识造成的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现象, 有效降低药物配伍、用法用量、超说明书用药、给药方式不合理等情况的发生, 保证安全用药。

PIVAS中自临床医师输入医嘱到患者输入药液, 共进行5次严格执行核对流程;且配置完成的输液袋上有唯一的标签和条形码, 通过扫描条形码可以了解患者及使用输液的相关信息, 确认信息后才能给患者输液, 有效降低在药物输入前可能发生的配置错误、送药错误等不良安全事件的发生, 保证安全用药。

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成立之前, 传统配药模式在配药环境、护士操作、医师处理医嘱各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用药安全隐患。PIVAS的建立, 使输液配置质量得到保证, 也扩展了医院药学服务的内容和质量, 是医院输液体系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通过选择使用静配中心前后的处方, 对出现的差错和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通过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后的处方安全用药程度明显优于未使用静脉配置中心配置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通过PIVAS配置后的处方在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有效地减少了差错率和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PIVAS在临床安全用药中体现了重要的价值。

摘要:目的: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临床安全用药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在使用静配中心前后的处方各50000例, 对出现的差错和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通过比较使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前后的差错率和不合理用药情况,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后的处方在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有效地减少了差错率和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临床安全用药中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临床安全用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小萍.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1-113.

[2]谭申生, 何梦乔, 陆瑶华, 等.静脉药物配置方式改革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4) :48.

[3]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6.

[4]陆新容, 于红静.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安全输液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1B) :66-67.

[5]张建瑞, 郭寅喜, 王瑞芳.静脉配置中心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0 (19) :57-58.

上一篇: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工作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户外活动中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