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春节习俗作文

2024-05-11

收集春节习俗作文(精选6篇)

篇1:收集春节习俗作文

喜欢晴天,喜欢阳光,喜欢一切温暖的事物。

微风拂过脸颊,轻轻抹去失落的泪水。随着风的离开,我朝着她离开的方向望去,她拂过树叶,吹过小花,绕过教学楼,飞去有阳光的地方。

当不知所措,有着无法诉说的时候,轻轻地,她来了,在拐角处的地方邂逅了她。她诉说,树叶落下,会回到树底,第二年,还会有新的生长。

似懂非懂,她告诉我要好好去爱身边的每一朵小花,当然,我自己也是一朵小花。

逐渐打开心门,爱意随风起,风止不息。身边的每一朵小花都生机盎然地开着,心情逐渐澄澈明朗愉悦。不曾想……

暴风雨的来临,让一朵小花不愿再次抬起头。风她却不曾想过离开,她和所有人一起呵护这一朵小花。她让阳光肆意地洒在小花的身上,让小花温暖无比,无比治愈。一抬头,是红艳艳的希望,看见它,就是愉悦,就是欢欣,就是希翼就是希望的春天。

她将小花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毫不吝啬地呵护它,温柔且坚定。小花心情莞尔,从此开始收集阳光,小花相信,在喧嚣忙碌的生活里,总是会有阳光洒在身上的时候。

小花被从深渊里救上来的那一刻,收集阳光,温暖他人,阳光撒遍就成了它的信仰。

有些花不是开在枝头,而是开在心灵深处,它们坚强而鲜艳,它们来自强大的内心。

得到温暖得到救赎的小花渐渐长大,它喜欢阳光,喜欢一切温暖的事物。还有,它学会收集阳光了,它应为遇见她而感到愉快,遇见即是上上签。

篇2:收集春节习俗作文

在我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做一个“落叶收集册”。我在家里挑选了一个大笔记本开始收集落叶。

我带着妹妹走到家旁边的小树林,往前望去,满眼绿色,再加上欢快的鸟叫,让我想起了一句诗: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我们沿着林荫小道找漂亮的落叶。忽然,妹妹叫到:“哥哥,那边有很多又大又漂亮的`落叶!”说着就拉着我走进树林。小树林的草地上到处是各种各样的树叶,各种形状、各种色泽,真是千奇百怪。我们捡了大的、小的、尖的、圆的。

“这片落叶最好看!”妹妹叫我。我走近一看,果然比其他的都好看,它有我手掌那么大,金黄金黄的,一条条纹路清晰可见,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拿起,放进大笔记本里。

不知不觉我的大笔记本塞满了落叶,我要回家了。

篇3: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素材收集

素材从何而来呢?闭目塞听,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当然会没什么可写。在我看来,要收集素材必须做到“走出去”“勤动手”。

第一,“走出去”不是指一定要走出学校,而是首先要走出教科书,多阅读其他书籍。孔子批评自己的儿子说“不读诗,无以言”,这是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紧密相关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仍可以套着说一句“不读书,无以言”。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是现在每年的书籍数量哪里只是几何增长,人一辈子就算是每天读一本也难穷其九牛一毛,所以读什么书是要有所选择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选择呢?经常有人一说起读书,就向别人推荐读名著,理由很简单,因为认为它们是经过时间淘漉下来的黄金。可是据我了解,大部分高中生能从这些名著中得到的精神食粮是相当有限的,很多时候反而是读完了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对阅读名著甚至是对阅读都产生了厌弃感。这和名著高深的特点有关,当然也与学生快餐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关系。名著能够上百年来,甚至千年来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很多时候与它讲述的是人类的共通情感有密切关联,可是在触摸这些宏大主题,比如关于爱、关于生命与死亡等等时,我们十几岁的学生又能有多少感触呢?归根结底,他们的阅历还是太浅了。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认为选择学生比较能读懂的、容易有感触的文本更有助于他们记在心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并在考场上发挥出来,进而提高作文水平。当然,很多学生读完一本书就那样读完了,吸收的营养是有限的,能自觉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作文中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时不时与学生沟通交流,问一问最近他们在读哪些书,帮助他们吸收运用书中的素材。比如,据我了解,目前学生除了一贯爱读的武侠、玄幻、青春文学类小说外,读的多的有龙应台的《目送》,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了解之后,教师应尝试阅读,然后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挖掘教学点。比如我就选择了龙应台《目送》《(不)相信》两篇文章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交流文章涉及的可利用的作文素材及适用话题。我先把文章呈现给学生,交代任务,“找出文章中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相关片段情节,并指出适用的作文话题”。学生最开始读《(不)相信》时都直呼读不懂,我就让他们多读了几遍,然后继续第二篇《目送》。最后他们反馈给我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找到两三个适用的作文话题,比如从《(不)相信》中,他们总结出可以写“信任是有条件的”“事物有两面性”“多角度看问题”“年龄增长会影响对问题的看法”“一直持有希望”等话题。最后我针对他们找到的适用的作文话题及文章本身并结合他们的自身经历、现实生活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讲解。学生听得挺认真,也很积极地与我互动,因为这篇文章他们也积极思考过,所以有话可说。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一些相关素材,更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收集素材的习惯。当然,我只是采用了一种教学方式,其实还可以进行很多不同的尝试,如讨论、辩论形成文章,相关素材链接接龙等等。毕竟我们的选材是学生爱读的书,而不是架空的作文材料,所以,比较之下,他们应该更有话说。当然名著也是可以读的,只不过不能只放任学生自己去读,因为他们的能力还达不到,教师应在其中起桥梁或掘矿人的作用,为学生搭建发现名著中宝矿的桥梁,必要的时候还要帮他们挖出来。另外,一般学校平时也会或多或少让学生读一些杂志,积累素材,这些当然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是弊端也很突出,这些杂志它把所有需要学生做的工作都提前做好了:素材整理、适用话题、评论文字等等,学生似乎只用记住就行了。但是据我观察,因为它内容太过集中,学生读完一本下来,能刻在脑子里并拿出来运用的却很少。所以我认为素材收集也应当细水长流,在这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对素材进行进一步解说,学生收效会更明显。这也是信息加工理论中精加工的道理。所以我现在每天课前几分钟就让学生轮流讲解素材,或许学生讲不出太多东西,但是这个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客观上也会使他们记忆得更深刻一些。

第二,“走出去”也指走进世界、社会。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道出了旅行与读书对充实一个人生命的重要作用。旅行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是亲历社会,接触世界的途径。那么,不想读书的时候,就打开胸襟去拥抱这个世界吧。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领略春夏秋冬四季变迁,观赏海内外名山大川。光怪陆离、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一定会给学生带来这样那样的或多或少的感悟。这些都是可下锅的粳米。可是这些好米常常因为司空见惯而被人们忽略。更何况学生课业负担重,对于灵感是很容易遗忘的,于是“勤动手”记录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但是不可能要求学生做到随身携带笔和本,心有灵感便记之,因为那不现实。我们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积累。现在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两件移动设备,而且这些设备是他们会随身携带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设备去积累收集素材。比如学生对某幅画面“心有戚戚焉”,那么就利用手机或相机拍下来,然后附上文字说明,当然拍视频也可以,但是也必须附上解说稿。无论是照片、视频还是文字,都将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可下锅之米。可以隔一段时间在班上召开一次展示大会,对完成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对前段时间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在评价时标准很关键,因为我们的素材最终还是服务于写作的,所以在我看来,材料及文字对写作的实用性应作为最主要的标准,当然如果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也是很不错的。可能有人会指出,学生能接近自然、社会的时间很少。这个的确是事实,不过就算是在学校,也是有新鲜事的。比如课堂上哪个学生闹了笑话,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当时主人公是什么样的表现?他有怎样的神态、动作?其他人又是什么反应?老师说了哪句话很经典,为什么大家觉得他说得好?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更不用说现在的学校大多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了。所以说学生不管在哪儿,校外亦或是校内,素材总是有的。生活处处皆语文,关键看我们有没有深入挖掘它。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作用,不断提醒、强化学生,使之形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比如,我们完全可以在假期的时候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小作业:每个同学利用暑假走入自然社会,拍下一幅让你有所感悟、或者让你心旷神怡的照片,配上你当时的心情或评论性文字。我试着给学生布置了这个作业,学生虽然抱怨时间短,但是从反馈的结果来看,他们完成得非常好,有的感悟亲情,有的触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有的关注社会浮躁心理等等,内容不同,但几乎都能有自己的一点思考,并且不少学生真的从身边找到了能适用于作文的素材。这次的实践告诉我:说没有时间,只是借口。这样的活动如果能够更多地开展,对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是非常有利的,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还会在写作文时缺少素材吗?

最后,“走出去”也意味着关注现代媒体,比如电视、网络等媒体方式。这一点很多优秀教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赵谦祥让学生“从收视‘早间新闻’‘东方之子’等节目中,自选题材,自定角度,书写个人感悟”。这是利用新闻素材的榜样。当代社会,我们可利用的媒体教学素材就更多元化了,微博、微信、QQ等许多社交软件上经常有许多不错的内容,它们妙语连珠,字字珠玑,富有创意,针对的多是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有杂文嬉笑怒骂的特点。我们教师平常自己在浏览的过程中可以多留心,偶尔选取一个让学生对之进行分析、思考,当他们真正有所感悟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在作文中运用。比如日前引起各方热议的“小学生为女教师打伞”事件,网上出现了许多网友的评论,我把事件本身和网友评论先后给学生念了,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他们都挺感兴趣,各抒己见,最后我谈到了公民言论自由与媒体的责任意识。其实讲这一事件的时候,我本来没想着要让学生作为作文素材来用,只是觉得他们日后作为公民需要有谨言慎行的意识。可是没想到,讲完后不久的一次考试中,学生竟然就用上了这个素材。因为课堂讨论过,他们在用的时候明显比平常用素材更有深度,而且作文的言辞竟然也带了一些讽刺意味。这些都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可见,学生对网络上鲜活素材的掌握是非常快的。再加上现在作文出题人也会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所以我们多引入网络上的新鲜话题对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作文素材的收集渠道是很多元化的,但是我想无论渠道有多少,“走出去”“勤动手”都是必不可少的。以上只是简单谈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素材的收集方式也不用面面俱到,恰当地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就好,关键是要形成一套规范,使之常态化。相信只要师生合力,利用大家的慧眼共同去发掘,我们就一定会为作文寻到清澈的活水,让作文之树根深叶茂。

参考文献

[1].李新敏、周旭英《高中作文课型研究》,《文教资料》2011年第7期。

篇4:教会学生收集作文素材

一、多体验,有感而发

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心理所感,自己的心理没有感受,怎么可能写出独特的心理感受呢?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主体性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有感而发。

1、多参观、旅游。想要写好参观、游记,就需要多带学生去参观、游玩,让他们感受当地的一切。由于学生是身临其境的,所见所闻自然历历在目。而且我要求学生在参观、游玩时注意记录,于是学生就会有意识、有选择记录在自己的所见所想,为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事实证明这样的体验对学生的习作有很大帮助。如在一次写春天的习作时,老师可以带学生去参观了学校附近景区。学生认真地参观了景点,观察了春天的景色,并将所见所闻做了详细地记载。当作文上交时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作文十分真实,由于所见所想都出自自己的内心,学生不再为没话可写而烦恼,教师也不会因为学生千篇一律的作文而感到指导起来有心无力。

2、多观察、接触。对于一些描写事物的习作,我会安排学生亲身接触要写的事物,让他们对该事物有个全面的了解,再进行习作。如在写一种玩具的作文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好好地玩一玩自己的玩具,在玩中仔细地观察玩具的外形特点,然后有顺序地对自己的玩具进行介绍,并指导学生要将玩具的特点具体地体现出来。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说说自己与该玩具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使学生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拓展。因为玩具是学生自己的,自然有话可说,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3、多操作、实践。如果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家务类的习作,我会先请学生在家做一件家务,第二天在学校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再让学生将做家务时的所做所想记录下来。如在写《包饺子》的习作时,我们先进行了一次包饺子的活动,让学生亲手包一包,体验包饺子的快乐,然后把过程和感受写下来。这时学生就不怕没内容可写了,写作效果立竿见影。

4、多活动、游戏。平时,我会在班中举办各类活动,和学生一起游戏,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来体验、感受再来进行习作。如在写《记一次……游戏》的写作时,我和学生一起玩了抢凳子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深切地感受这个游戏,体验这个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然后请学生把自己玩游戏时的感受和同学们的表现进行交流,最后写成习作。在写作时他们把游戏的过程描写地淋漓尽致,将自己的感受体现地酣畅淋漓,作文真实、生动,富有童趣。

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体验生活的一切,让他们亲身经历、感受生活,并以自己的体验作为写作的素材,才能收获到一篇又一篇热情洋溢,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

二、抓点滴,双管齐下

作为教师,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事先不曾预料的偶发事件,对这些偶发事件的妥善处理,有时会收到出奇不意的教学效果。

一天上课前,我发现班级的垃圾桶里有两个包子,询问后得知原来是我班的小雯同学因为吃早饭吃不掉就把包子扔了。看到这一情景,我觉得必须进行教育。于是在会课上请同学们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学生的反应多种多样,有的说小雯扔掉包子不对,不珍惜粮食;有的说包子可以带回去给家长吃;有的说包子扔了就扔了,也不值钱;也有的同学背起了古诗《悯农》……对于学生的种种说法我不做评价,请学生就这件事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这件事的经过,只要围绕这件事写就行了,字数不限。有了刚才的讨论,学生的习作驾轻就熟地完成了,很多学生的习作写得大大超过了平时水平。有的学生写《包子风波》,有的学生写《可怜的包子》,有的学生写《珍惜粮食》,有的学生写《不该发生的事》……一篇篇具有真情实感、表达流畅的作文很快完成了。这次的习作,我只是抓住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不但让学生可以练习习作,而且进行了珍惜粮食的品德教育。

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及时把握和巩固“我要作文”的初生状态,以后学生就会在某些思想火花的驱动之下,产生主动寻求有关材料的欲望;而一旦找到学生所需要的有关材料,暂时搁浅的“我要作文”的写作冲动便会再度涌起。这样,一篇篇成功的作文便会从学生的笔端奔涌出来。因此,让思想的火花在与外物的撞击中升腾,乃是学生在作文成功路上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三、重阅读,厚积薄发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首先要把课本阅读好,理解透彻。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些名家名篇,实际上都是一些很好的范文,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借鉴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例。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获取多方面的语文知识,培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除了让学生学好教材上的范文以外,还要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读书的时候,要求学生要真正读懂其意,体会其情,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所感悟,写出读后感,要学会摘录、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续写等。这样持之以恒,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多了,写起作文来也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就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从下笔的畏难情绪。

篇5:收集阳光初一作文

——题记

涩,那个爱哭的女孩,有一天对我说:”你们,每一个清晨和每一个夜晚都被我们征服。“她说的是”征服“,语气却听不出任何的雄心或疲惫。她背对着我,站在窗前,然后便张开五指,高举着。在初晨的微光下,有阳光从她的指缝跳过,她的指尖便有了淡淡的红晕。我呆望着,然后微笑。

当有些东西永远地失去了,却没有怅然,因为即将迎来斑斓的春天。扳着指头一遍一遍地数,三三六,三三六,还有六年花开。便把自己紧闭在花瓣里,专心打扮自己,只为那绽放的绝美。

因为年轻,所以用所有的时间来疯玩,就像抓紧时间的细沙,一秒都不忍让它漏下去。单车的清脆铃声,林荫路上的合欢,清扬而不羁的笑,伏案用功的身影,求知而不明亮的眼睛,静静亮到半夜都不灭的台灯……还有阳光,给每个人温暖的阳光。其它的,便都不再重要,无需抱怨什么,拥有阳光,这就足够了。一切的一切,都在生命的画布上涂上了独一无二的美丽,那样努力地向上奋斗,只为青春不留白。

”抱紧花蕊,因为我想开的更完美。“一时间,所有的愁绪都不复存在了。只是向着阳光成长,为开出最完美的奋斗之花,只要有阳光,就能微笑生长。

篇6:收集阳光作文

——题记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独自一人在客厅里看着湖南卫视《加油妈妈》这个节目。忽然,只听见妈妈哼着歌曲,缓缓地朝客厅走来。我连忙把电视关了,拿起书包,翻出一个本子若无其事地看起来。妈妈来客厅拿了一个吹风机就走了。当我确定妈妈走后,便又翻开书包,拿起周五刚发下来的生物测试卷更正起来。“平平,考试啦?得了多少分?让妈妈看看!”我吓了一大跳。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妈妈便夺走了我手中的试卷。妈妈的表情明显有些失望,出此刻她面前的是一个用红笔写得又大又刺眼的分数——七十二分。妈妈看完后,开始责怪我:“你说你,学习时不努力,考试起来就这么点分,真是的。你看隔壁家的晓晓,上次数学考试满分呢……”妈妈走后,我哭了,我无声地哭了,我恨自我,为什么,为什么我这两个星期努力的成果就这么糟?……直到看着手腕上的手表转到9这个数字上,这时坐在沙发上悲痛整整两个钟头的我,准备回自我房间,却发现自我已经没有任何力气再站起来了。这时,妈妈来了。她温柔地扶起我,把我牵到阳台上,夜深了,不知怎的,我感觉这晚的月儿异常亮。

妈妈用温和的语气对我说:“平,你看,今晚的月亮多圆多亮,对不对?”我点点头。妈妈擦干了我的泪水,之后说道“平,人生不就如这月亮?有完满也有缺憾。别灰心,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再也爬不起来……”妈妈这番语重心长的话给了我很大启迪。

母爱如阳光,照射着我,折射出最温暖的光亮,照耀着我前行的路。正是这缕温暖的阳光给我的人生上了重要的一课,它让我懂得了,失败只属于过去,成功会在不远的未来。我要将这爱的温暖的阳光收集到我心里。

“换班主任啦!”开学的第一天,我听见我班的一个男生在走廊上叫嚷着。这不禁令我好奇。班主任长什么样呢?男的,还是女的?他(她)是否有慈祥的面孔,高挑的身材?又是否会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忽然一个带着眼镜,留着胡子的男教师来到了我们的教室。经过他的自我介绍,我们都明白了他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熊教师。他平凡,他慈祥。短短两个月,我们还感受到了他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每一天,他对我们嘘寒问暖,一次又一次,他告诫我们如何做人,督促我们努力学习。

教师的爱如阳光,照耀着我们,使稚嫩的我们在知识的土壤和关爱的大气层里茁壮地成长。我要把这温暖的阳光,这爱的阳光收集起来,放在我的心里。

上一篇:安全管理赢在执行下一篇:给老师的祝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