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2024-05-17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共8篇)

篇1:《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清人王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称杜牧的《阿房宫赋》“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所以家传户诵,至今犹新也”。最近再教此文,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觉得以前教学此篇的时候,有些地方没有讲到位。

最让我佩服的是杜牧的此文的结构。古代作文讲究气脉,一贯到底,见出精神。樊川此赋最为出神的地方是起笔十二个字。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这十二个字传神,究竟好在哪里?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妙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起笔非常简洁,而且直奔主题,紧扣阿房宫;其次,这十二个字写尽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真叫个风卷残云,势不可挡;第三,用一“兀”,一“出”,写尽了阿房宫建筑耗费的财力物力,秦国的豪奢和淫逸由此可见。起势如此给力,直如天雷滚滚,横空出世。难怪他的外甥裴延翰在《樊川文集序》中说“仲舅之文”,“若大吕劲鸣,洪钟横撞”。

而我在想,最为妙绝的是我们读完此文,掩卷遐思,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此强大的秦国,谁可以灭了它呢?既然没有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灭了它,哪是谁灭亡了不可一世的秦国?这些疑问让人感受到了杜牧的赋文文理绵密,无懈可击。更加令人钦佩的是,层层铺叙之后,杜牧同样以十四字作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反差如此强烈,让人唏嘘不已。正所谓盛极而衰,自然之理也。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说此文以“阿房宫”为铺叙对象,那么这一段当属可有可无了?去掉这一段可否?大家经过讨论以后,一致认为:不行。理由有三,一是因为从结构上看,写到这里似乎是宕开一笔,而转入抒情或议论,使得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一是因为这里再以对比的手法写尽秦王的骄奢淫逸,仍然是围绕阿房宫从另一角度进行铺叙,并且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三是与开头形成强烈的对比,暗含秦灭亡的原因并非是六国天下之人,而正是秦人自己。

篇2:《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一、初步理解,打好诵读教学的基础

诵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实践证明,只有大致理解了文意,才有诵读的基础。否则浪费时间,难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要达到初步理解的程度,不同的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同。进行诵读教学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对所读文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就《阿房宫赋》来说,要抓住三个方面:

1.掌握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铺采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指的是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指的是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学生了解了这些特点,对驾驭全文的内容必有一定的帮助。

2.了解时代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凡文章都有它的写作背景,了解了写作背景对理解文章内容不无益处。诵读《阿房宫赋》时介绍两个方面的背景知识:一是借助《史记·项羽本纪》上面的有关内容,介绍阿房宫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丰富而生动的想象的史实根据。二是利用本文《自读提示》中的第一段文字了解杜牧写这篇赋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写此文的目的。

3.把握文章脉络

在简介文体特点、背景知识后就引导学生根据赋“体物”、“写志”的特点清理全文脉络,掌握文章“卒章显志”的结构模式,让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再深入一步。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熟悉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就为诵读打好了基础。 二、反复朗读,抓住诵读教学的根本

古人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尔。”学生要“有所得”,唯一的途径是“读”,诵读教学的根本也就是一个“读”字。

二、《阿房宫赋》一文教学怎样抓住“读”这一根本呢?

1.教师范读

《阿房宫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青睐。诵读的开始,教师要尽量表情达意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

2.学生自读

字、词等方面的障碍直接影响诵读的效果,所以在学生诵读前必须借助书中的注释初读课文,清除文字障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作重点讲解以加深印象,节省时间。如本文中的“四海一”的“一”,“盘盘焉”的“焉”;“蜂房水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等,虽有注释,但必须板书,加以强调。

3.教师导读

所谓教师导读就是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读中见情,读出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如气势磅礴的开头四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既写出了秦始皇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统一中国的英雄气概,又暗示了秦始皇兴土木,广声色,不惜人力物力而导致速亡的原因。文笔雄健,气冲霄汉。朗读必须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来。又如“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是在铺陈空阔而密集的宫内建筑之后写的一个结句。读这一句要做到两点:“矗”字要重读,一字一个音节;读出作者对秦始皇劳民伤财的罪行无比愤慨的思想感情。这样指导朗读,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学生朗读

在教师指导之后,就是学生朗读了。在这个时候应鼓励学生摇头晃脑地尽情去读,先领读,接着自由读,后齐读。“体物”的内容指名读,“写志”的内容集体读„„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三、熟读成诵,达到诵读教学的目的

著名教授石声淮先生说:“会背书者背结构。”这是经验之谈。一篇文章有段落,一个段落有层次,一个层次也有组成它的句子。背诵一篇文章可遵循由句到层,由层到段,由段到篇的基本规律,划整为零,聚零为整,逐层逐段地背诵,直至全篇。 《阿房宫赋》第二段较长,望而生畏。如果清理一下层次,就好背诵了。全段可分为三个层次:宫人来源,宫人生活,宫中珠宝。层次明晰,易于背诵,就是在一个极小的层次里也还可以寻找速记窍门。在“宫人生活”这一层中可以按时间顺序记忆:宫人早上起床后开镜──梳发──洗脸──焚香„„这是从一层一段而言。从全篇看更应该理清层次。《阿房宫赋》全文四段,前三段是“体物”,最后一段是“写志”。分清了这样的结构,背诵全文就方便多了。 2.注意句法特点

文章第四段由五个复句组成:开头两个并列复句指出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接着两个假设复句,如“使„„则„„”,指出六国和秦若爱百姓就不会有如此下场;最后一个转折复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讽喻唐敬宗不要重蹈覆辙。利用句式特点弄清文章大意,背诵起来就很快了。

又如第三段有议论句,有描写句。若用波浪线划出议论句。全段议论、描写泾渭分明,分而背之,各个击破,记忆迅速。 3.利用修辞手法文

赋这一文体运用对偶、排比、夸张等手法比较多,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帮助背诵。例如第一段中当背到“五步一楼”这一出句,不假思索就会对上“十步一阁”来,背了出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立即就会对出“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样利用对偶的句式就能加速记忆了。

又如第三段中间运用夸张和排比构成的一组描写句,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夸张排比句压缩为“柱头多于农夫、椽子多于工女、钉头多于粟粒、瓦缝多于帛缕、栏槛多于城郭、乐声多于言语”的短句,再充分利用形象思维,按原文把句子展开,这一段内容便可以迅速记下来。

篇3:《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生1: (课代表) 我觉得应该首先理解文意, 然后疏通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 最后揣摩作者的感情。

师:很好!那你们预习后, 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沉默、思考)

师: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 那黄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怎么解释?

生1:文中意思是气象, 今义是环境。

师:是吗?

生2:老师, 我觉得文中的意思应是天气, 气象, 间接说明阿房宫很大。

师:那今义呢?

生2:天气、时候吧, 我又觉得不太像。

师:的确不太准确, 应该是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不同天气现象。就文中的意思历来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宫大, 气候不同, 另一种认为: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 你们觉得呢?

生3:我认同第二种观点, 即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

师:理由是什么?

生4:其实很简单, 大家看, 这一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覆压三百余里, ……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极言阿房宫之大, 下启“妃嫔媵嫱, 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 辇来于秦, ……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 ”所说宫女之多。

师:说的太好了!所以, “气候”是强调不同人的不同感受。由此可见, “王子皇孙”都是指……

生:宫女 (生齐答) 。

师:《阿房宫赋》这篇文章黄老师读了几十年, 读着读着, 就把这篇文章读短了, 请看屏幕:

阿房之宫, 其形可谓________矣,

其制可谓___________矣,

宫中之女可谓___________矣,

宫中之宝可谓____________矣,

其费可谓____________矣,

其奢可谓____________矣。

其亡亦可谓______________矣!

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可矣。

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全文, 结合文章内容, 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一个字!

(生默读课文、沉思)

师:想好的请举手。 (生无人举手, 依然在思考)

师:这样吧, 你们想好了哪一空就说哪一空, 怎么样?

生6:老师, 我填前三空, 第一空是“壮”, 第二空是“大”, 第三空是“多”, 其他空我还没想好。

生7:我说最后一空, 应该是“哀”。

师:很好, 还有四空, 谁来说说?

生8:老师, 我来试试吧, 但没把握。

师:没关系, 至少你认真思考了。

生8:第四空我填的是“多”, 第五空是“靡”, 第六空是“奇”, 第七空是“快”。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刚才这三位同学填的怎么样?

生9:老师, 我不赞成他的意见, 第二空如果填的是“大”, 显然口语化色彩太浓, 应该改“宏”更好, 第三空和第四空都填“多”显得重复, 第三空改为“众”字更好。

师:很好, 还有几空呢?

生10:我觉得第六空改为“极”字, 第七空改为“速”字更好, 其余的我赞同。

师:好, 请坐。刚才几位同学的思考结果充分说明他们肯动脑筋, 他们所填的和黄老师所想的几乎一致, 请看屏幕。 (屏幕上所显示的果真与学生的一模一样)

(生生鼓掌)

师:杜牧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写阿房宫赋, 而黄老师只用了百字左右来概写, 你们认为哪个写得更好?

生11:当然是杜牧写得更好!因为他对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的, 而老师写的单一了点。

师:说得很好!虽然这是我的原创, (生鼓掌) 谢谢你们的鼓励, 但文采等远不及原文,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对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 这就是“赋”, 所谓赋就是《文心雕龙》里所说“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

师:下面老师配乐朗诵全文, 请大家注意我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 是否读出了文言的味道。 (师深情朗读)

(生全神贯注听, 师读完, 生一起鼓掌, 听课老师亦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 (同时鞠了一躬) 下面请几个同学各选择一个片段来朗读一下。

生12: (一女生朗读最后一段)

师:嗯, 不错。谁再来?

生13: (一男生朗读第三段)

师:有谁来读第二段?

生: (没人举手)

师:这一段不容易读好。 (师指出这段中的六个“也”字意义、用法均不相同, 一定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师:刚才我们说到“体物写志”, “体”就是表现的意思, 那“志”的意思是

生:思想。 (生齐答)

师:对。那么这篇文中哪几个关键词能体现作者的思想?

生14:鉴, 哀, 后人。

师:对, 从身份的角度看这三个词的对象都是指……

生:君王、统治者。 (生齐答)

师:很好!黄老师据此写了一点读后感, 这可又是我的原创哟, 黄老师还不错吧。 (大屏幕显示) :

贯古今之成败, 成, 人也, 非天也;败, 亦人也, 非天也。成败得失, 皆由人也, 非关天也。得失之故, 归之于天, 亦惑矣!先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生齐读)

师:你们觉得把我原创的这段文字取代原文“嗟乎”段, 可以吗?哪一个更好?请再读这段文字。

生:默读, 思考

师:好, 下课时间到了, 布置一个小作业:请用三个字概括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因时间关系, 下课了。后来黄老师所做报告里谈到了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 分别是“奢”、“亡”、“鉴”)

评述:

本节课是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于2010年12月19日在昆明市第三中学举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暨魅力语文·魅力课堂”上的一堂展示课, 本人亲临课堂, 现就本堂课作简要评述。

第一、精选教学切入口。黄老师从“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怎么解释作为这节课的切入口, 实在是有其独特的见解。对于文言文的一般教法, 或从重要字词教学入手, 或始于内容分析, 而黄老师却另辟蹊径, 他把“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口。由于“气候”一词的古今异义, 更由于“气候”一词涉及到文章的内容、技法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的全方位理解, 进行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 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第二、充分调动各种语文因素。既然是文以载道, 我们当然应当以“文”明“道”, 那种贴标签的方法, 或是不着边际的架空分析, 都是不足取的。请看黄老师的示范:他抓住“气候”一词,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 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气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天气、气象, 而是不同人在宫中的不同感受, 进而明白“王子皇孙”指的是宫女。黄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赋”的特征, 在学生大量的读和老师的配乐朗诵下, 他将原文压缩后, 空下一些关键词, 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阿房之宫, 其形可谓_____矣,

其制可谓________矣,

宫中之女可谓_________矣,

宫中之宝可谓__________矣,

其费可谓_________矣,

其奢可谓____________矣。

其亡亦可谓___________矣!

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可矣。

每个语文老师都非常清楚, 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所填的内容与黄老师所想的是否一致, 是次要的;重要的是, 学生根据课文填空的过程, 本身就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 就是激活学生文本阅读的过程。学生在同一个方框中填的词语常常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 有的是对与否的差异, 有的则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学生填空后, 黄老师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关键词的句子, 并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一个词, 而课文用了一组句子, 这是什么表现手法?又有什么表现效果?这就是说老师的阅读激活生成了整个教学环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黄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又自创了一个读后感:

贯古今之成败, 成, 人也, 非天也;败, 亦人也, 非天也。成败得失, 皆由人也, 非关天也。得失之故, 归之于天, 亦惑矣!

篇4:《阿房宫赋》教学构想

根据这三个目标,笔者做了以下教学构想。

课前预习案(“扶”你走)(第一节课可用)

Ⅰ.整体感知

一.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标出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与个人疑难。(此从略)

二.试着梳理文章,反复读文中议论的句子,找出揭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并翻译。

文章一二段叙述描写,三四段议论分析。

点题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秦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使后代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借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三.概括段意,梳理文章思路。

答:【段意】(一)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二)铺叙阿房宫内的豪华奢糜。(三)转发议论,指出秦灭亡的必然。(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勿重蹈覆辙。

【思路】宫—→人、物—→议—→鉴

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并背诵。

Ⅱ.阅读方法和能力目标训练:学会质疑、学会命题、学会解题

一.老师用倒读法阅读《孔雀东南飞》并设计问题及作出答案,以作模仿的阅读例子。

(一)例:读《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得到两点结果一个写作目的。(结尾倒读法)

1.结果一:兰芝“举身赴清池”——投水而死。仲卿“自挂东南枝”——上吊而死。

2.结果二:两家合葬,化鸟双飞。

3.写作目的: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二)读懂文章结尾部分后,设计如下问题:(以果溯因法)

1.作者认为刘、焦夫妇死后能“化鸟双飞”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本段找不到,就在前文找)

2.刘、焦夫妇的死因有哪些?联系全文回答。

3.本诗直接地叙述刘、焦夫妇的死因可以吗?为什么要大段地铺陈兰芝的聪明能干、美若天仙,又大段地铺陈太守家办喜事的豪华排场?

4.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动词是哪几个?

5.结合作者的写作缘起,请你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后世人”“之”各指的是谁?

(三)读全文,寻找信息回答问题,找出答案:(以文解文法)

1.“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海枯石烂,忠贞不渝,永不变心。

2.外因:焦母“遣”拆,刘兄“逼”嫁。——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迫害。内因:兰芝的刚烈,仲卿的软弱等。

3.诗歌文体特点决定不能直接表达死因,而要通过形象性来表达情志。铺陈兰芝主要是用兰芝的美好形象来对照(反衬)焦母的丑恶,铺陈太守家的喜用来对照(反衬)刘、焦夫妇的悲,都强化了悲剧性和揭露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迫害性。

4.是“谢”和“戒”。(谢:劝告。戒:鉴戒。)

5.“后世人”既指刘、焦夫妇死后活在世上的后生男女,更指后代那些像焦母、刘兄一样的封建家长。“之”指刘、焦夫妇的悲剧。

二.根据上面阅读《孔雀东南飞》的例子,预习阅读(倒读法)《阿房宫赋》并设计问题及作出答案。

请做在下面“课堂探究案”空白纸上,或另纸设题及作答。交科代表整理后,给老师审阅,提交下节课探究。

课堂探究案(“引”你走)(第二节课可用)

一.依照课前学生预设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探究。

怎样思考、提问题?(板书引导)

(一)集体诵读《阿房宫赋》的结尾,得到两点结果一个写作目的。(结尾倒读法)

1.结果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结果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写作目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读懂文章结尾部分后,将学生预习设计的主要问题作如下整理:(以果溯因法)

1.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动词是哪个?

2.结合作者的写作缘起,请你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四个“后人”指的是谁?

3.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段中的话来回答,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段中的话来回答,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5.文章前三段,分别从什么方面来叙写秦灭亡的原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铺陈夸张语言来写这些原因?

6.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结尾段开头都从六国覆灭下笔?

(三)诵读或听读全文,寻找信息回答问题,集体探究解答所选六道题:(以文解文法)

1.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动词是哪个?

是“鉴”。(以史为鉴)

2.请你说说段末句四个“后人”指的是谁?

①指秦以后的人(包括唐人);②④指唐人,特指唐朝的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

3.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不爱人。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族秦者秦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不爱人。

分组讨论探究(落实重点)

5.⑴文章前三段,叙写秦亡什么原因?

段1写阿房宫规模之大(耗尽国人财力)、雄伟壮观(豪华)和歌舞之盛(衬托)。——秦始皇宫殿骄奢,六国人民被奴役,是一不爱人。

段2写美人之多、生活之糜(荒淫、奢靡)。——秦始皇荒淫,六国宫女被欺压,是二不爱人。

段3珍宝之丰、靡费之巨(抢掠、挥霍)。——秦始皇珍宝纷奢,六国财物被践踏,是三不爱人。

⑵为什么要用大量的铺陈夸张语言来写这些原因?

文体决定:“赋”的特点在于“铺采摛(chī铺叙)文,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

渲染情感:第1、第2全段和第3段的前三句,是叙事(铺陈事实),第3段“嗟乎”后文字和第4段,是议论(秦纷奢使民受难,速积民怨,继而“函谷举”,致使秦速亡;秦不鉴六国是为自灭,今唐王又不以秦为鉴,结果自明)。

铺事写志:故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6.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结尾段、开头都从六国覆灭下笔?

⑴首尾照应。“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六王毕”由于不爱民。

⑵类比说理。怎不爱民?“秦之宫女珍宝”,来自六国;六国宫女珍宝取自百姓,为满足奢华,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秦如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不致速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又走六国老路。

⑶逐层铺垫。开头作背景引出建宫,又起统领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

二.课堂小结

读一篇好文章,总是唇齿留香,《阿房宫赋》就是这种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有时用“倒读法”“因果法”设疑,再用“以文解文”解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同学们课后掌握本课所学的阅读、命题和解题的方法,反复研读,并加以模仿运用。坚持如此,我们就能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课后自测案(“放”你走)(第三节课可用)

一.阅读《阿房宫赋》第1段,回答问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离开)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曲折)

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

规律方法总结:

2.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骊山北构而西折/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B.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规律方法总结: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是突出阿房宫的雄伟壮丽的一项是( )

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⑤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规律方法总结:

4.下面对这个段落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毁于“楚人一炬”,其形制,见诸史书记载也很少;作为文学作品的《阿房宫赋》,在这一段,根据有限的资料,描绘出了一幅既完整又细致的雄伟壮丽的“阿房宫建筑群落图”,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B.开头四句话,12个字,既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又写出了阿房宫惊人的耗材量,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C.接着作者描绘了阿房宫的全景和本体建筑,用对比、夸张、比喻、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既写出了这个建筑群落的庞大、雄伟和壮观,又写出了它的精工细作、巧夺天工的设计和气派。

D.段末写宫内歌舞氛围,旨在指斥秦始皇不惜劳民伤财,以满足自己耳目之娱的奢靡生活。

规律方法总结:

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译:

规律方法总结:

【参考答案及规律方法】

一.1.【答案】B(走:趋向、通向)

【规律方法】文言实词题,内看“语境”、“句法”,外想“语汇”、“音形”——内外推义四法:⑴语境推义法→⑵句法推义法①从对称性推词义②从前后搭配角度推词义→⑶语汇推义法①以合成词推义②以成语推义→⑷音形推义法①以形推义②以音推义。(具体分析从略)

2.【答案】A(“而”都是承接连词。B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句末语气词,无实义。C项:助词,用在句中的停顿处,无词汇意义,也不用翻译/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唉。D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代秦人)

【规律方法】文言虚词题,要“一语四辨”——辨词义、辨词性、辨关系、辨语气——“逐一换境”法。⑴辨词义——“一译二代”看语境。⑵辨词性——“前后搭配”看语法。⑶辨关系——“删换替代”看变化。一删定连词,二换定并列选择,三替定其它关系。⑷辨语气——“前后中间”看位置。如果加点词是助词,其摆在句前、句中、句后不同位置,其语气就不一样。(具体分析从略)

3.【答案】B(①②④三项分别从其占地广、设计巧、想象神奇的角度来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③写宫女们的生活情景。⑤是说宫中歌乐的感受。)

【规律方法】信息筛选题,采用“细究题干、重点突破法”。细看题干有两个关键词:“阿房宫”,“雄伟壮丽”。需做两层筛选,一是选项中属于“阿房宫”的留下,不属者删去。如③的对象是人,且属于下一段内容,故“重点突破”排除③,就可快选答案B;二是在属于阿房宫的选项中,再分出有否“雄伟壮丽”两类,有者留下,否者排除,如⑤“歌台”属于阿房宫所有,但句意是写人的感受,没有“雄伟壮丽”之意,故⑤可排除。

4.【答案】D(写宫内歌舞氛围用意在衬托阿房宫的宏大宽广,又为下文写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而写秦始皇,旨在影射唐敬宗李湛的劳民伤财、挥霍无度)

【规律方法】分析概述题,属于理解文意、分析评价,需用“按图索骥、由远及近法”。这是一道理解文意题,可用“按图索骥法”与“由远及近法”进行解答,找出答案。第一步,可用“按图索骥法”对每一选项从“人、地、时、事”四方面进行对读。第二步,用“由远及近法”,对各选项的陈述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从略)

5.译:(阿房宫)从骊山北面建起,折向西,直通向咸阳。水势浩荡的(渭水和樊川)两条河,进入宫墙。

【规律方法】这是一道文言文翻译题,可用“双译六字法(直译“留删换”意译“调补变”)”来解答。骊山、咸阳、折、直、入、宫墙——留;而——删;北、构、西、走、二川、溶溶、流——换;西折(折向西)、二川溶溶(溶溶的二川)——调;主语“阿房宫”、“二川”复指语“渭水和樊川”——补;本句无特殊修辞,无须——变。

篇5:《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事先并没有对学情、课文作细致分析,只是感觉这篇文章内容较浅,注释较多,学生是可以自行解读的,便尝试了一下。从课堂情况看,这样做是可行的,但教师的准备和临场应变还要进一步提高。

第一课时教师朗读、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共读了5遍。对于这样一篇生字较多、要求背诵、朗朗上口的赋,多读几遍相较于读了一遍就开始分析字词,学生兴致要高些。读的形式、任务(从准确诵读到初步理解)也有变化,但每一遍朗读的目的还要更加明确方好。内容的理解主要采用问答形式,较为顺利;但问答还是要和朗读更紧密得结合。

第二课时第一个班总体情况良好。四位学生站在讲台上,落落大方。准备也较充分,从词到句到文言现象到手法到内容一一讲到。也有“小老师”能运用朗读、问答等方式,而不是一味讲解。即使讲解,学生也能认真听。也出现了学生提出疑问,“小老师”不能回答的情况,不过马上有其他同学帮助回答了。在教师上课时,学生不愿提出问题,不愿举手回答。而此时,由于教师的暂时退出,学生没有了心理上的障碍,想要表现一下自己,甚至想要难一难“小老师”。(我要是也能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境界,那就厉害了,不过难度很大。)

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有很多弊端,如班级人数过多而不能照顾个性;教学任务和课时的硬性规定使得时间仓促,妨碍深入学习;不能进行大量、充分的阅读,而只捧着教科书和习题集;而精神的不自由状态对于学生成长来说,可能是最致命的。改变需要我们的努力。

当然有的“小老师”可能参考参考资料了,但我觉得在文言的学习方面,不必完全禁绝参考资料。想想自己读文言作品时,也希望看有注释的版本,遇到不理解的就直接看文后注释,再有问题且是非解决不可的才翻字典。动辄翻字典的“精读”大大破坏阅读趣味。文章看完后,也并不刻意去记那些字词解释。文章看得多了,掌握的文言词语自然也就多了。现在非得让学生精雕细磨,字字落实查字典,把解释都背下来,而不是节约时间多读,总想解决一批字词于一篇文章。这种急功近利的积累法科学吗?当然偷懒总是不好的,但文言学习效果差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学生懒于查字典思考,而是有兴趣的阅读太少,文言文阅读量太少。要把思考、查字典和看参考书结合起来,至少文言字词是可以看参考书的。

篇6: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 陶磊

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

(幻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请齐读一遍。(纠正错误字音“王”,应读为“wàng”,意思是“称王”)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什么为本?(学生回答:“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看一看他对这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秦王朝的盛衰荣辱有何看法。

(幻灯

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2.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3.学习杜牧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高尚情怀。)这里既有知识目标,也有情感目标。

(幻灯:阿房宫图)

阿房宫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

(幻灯:赋,铺叙。特征是“铺采摛(chī,舒展,铺张)文,体物写志”。形式上:“铺采摛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内容上:“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结尾议论,寄托讽喻。)师:二者的关系是?生: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幻灯: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通过导学案的预习,我们已经基本扫清了文字障碍,下面就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幻灯:1.文章可分为几部分?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3.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接下来大家就自由诵读课文,有两个目的:

一、把字音读准,二、回答这三个问题。(学生自由诵读三分钟)好,下面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一要整齐,二要读出气势,争取读出感情。(学生齐读后纠正字音)接下来回答刚才的三个问题,同桌之间可以小声的讨论一下。(讨论两分钟)师:文章分为几部分?生:两部分。师:前面是“体物”,后面是“写志”。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生:阿房宫占地广,楼阁高。师:我们分析课文要从文本出发,不能架空分析。这些特点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覆压三百余里”,说明占地广;“隔离天日”,说明楼阁高。师:“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说明什么?生:楼阁密。师:“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又说明什么?生:高。师:彩虹还能说明什么?生:七彩,漂亮。师:对,不但写出了形态的高大,而且色彩绚丽。师:从“歌台暖响”到“而气候不齐”呢?生:从心理感受上说。师: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生:阿房宫。师:对,就是宫殿。(板书:宫殿)师:住在阿房宫里的都是些什么人?生:皇帝,还有妃子。师:对,第二段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说明什么?生:妃子们从哪里来。师:也就是来历。从“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是她们在做什么?生:梳妆打扮。师:有什么感觉?生:很奢侈。师:仅仅早晨起来梳妆打扮就如此奢侈,那么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穷奢极欲可以想见。她们漂亮吗?生:漂亮。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尽态极妍”。师:对,“妍”的意思就是“美丽”。打扮给谁看?生:秦始皇。师:见得着吗?生:见不到。师:你怎么知道?生:“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师:秦始皇自十三岁继位为秦王到四十九岁逝世,总共在位三十六年。这说明妻子终生没见过丈夫,她们幸福吗?生:不幸福。师:她们虽然过着奢侈的生活,但表面的繁华掩盖不住背后的苍凉。这段话用一个词概括,是什么?生:妃子。师:对,就是美人。(板书:美人)师:我们来阶梯教室上课,先看到屋子,还有在座的同学和各位老师,可是没注意到投影仪、讲桌、桌子和椅子,这些是什么?生:摆设。师:对,这是陈设。阿房宫的建筑、美人都介绍了,该介绍什么了?生:宫里的陈设。师:都有什么?生:金银财宝。师:从哪里来的?生:六国。师:六国的珍宝从哪里来?生:从百姓那里来。师:你怎么知道?生:“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师:六国的财富集中于秦,“倚叠如山”,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低贱到什么程度?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生: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师:翻译的很准确。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护官符”中的话来说就是“珍珠如土金如铁”。(板书:珍宝)秦始皇过着奢侈的生活,可老百姓也想过好日子,为什么搜刮起来锱铢不留,用起来却挥金如土呢?作者在这里为什么极力铺叙阿房宫宫殿之奇、美人之众、珍宝之多?生:是为了说明秦始皇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师:这种生活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生:搜刮民财。师:对,带来了什么后果?生:“使天下

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师:这句话包含了哪句俗语?生:敢怒而不敢言。师:写出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秦统治者知道吗?生:不知道。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师:最终导致什么恶果?生:“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师:秦终于自食其果。那么第三段的重点是什么?生:秦朝灭亡。师:杜牧认为秦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生:奢侈。师:(板书——(秦)奢侈亡国)杜牧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吗?生:不是。师:对,如果是那样的话,这篇文章到这里就该结束了。历史上总结历史教训的名文有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他总结秦亡的原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北宋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杜牧的这篇赋却另有深意。大家一起读第四段。(学生齐读第四段)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两句话是不是违背了历史事实?生:没有。说明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师:下面两句话中都有“使”,是什么意思?生:假使,表示假设。师:做到了吗?生:没有。师: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不爱其人。师:六国不爱其人,终于灭亡;秦不以六国为鉴,自食其果;如果唐朝的统治者不以秦亡为鉴,又会导致什么恶果呢?由此可以感受出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真是一声长叹!第四段的重点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生:要吸取秦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师:(板书——(唐)勿蹈覆辙)《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回答。生:前半部分是“体物”,后半部分是“写志”。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师:(板书——体物、写志,基础、目的。)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借古讽今。

师: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幻灯:“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之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品味这种美。请大家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并画出来,说一说精彩在什么地方。(学生找句子,教师巡视)我们一起来品读精彩而优美的句子。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有什么特点?生:简洁,概括。师:对。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到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中间经历了漫长的一百余年,但一百多年的历史仅用了六个字,可谓高度凝练。这是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阿房宫位于现在的哪个省?生:陕西。师:可是为什么“蜀山”光秃了?生:因为四川的木头好。师:对,还因为什么?生:附近的木头都被伐光了。师:交通方便吗?生:不方便。师:蜀道难„„生:难于上青天。师:还能想到什么?生:路上人会受伤,还可能会死。师:当时运石工匠有首歌唱到“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可以想见阿房宫的庞大,秦始皇的骄奢;可以想见建造的过程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百姓的生命。如此多的内容仅用了六个字,可见其高度凝练。但是赋体文章的特点是铺叙,这在第二段的哪几句话中可以体现?请全体女同学一起读一读。(女生齐读“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这几句话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都有哪几种?生:比喻、排比、夸张。师:仅仅截取了美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晨起梳妆,却间接写了什么?生:美人之多。师:实际上在写谁?生:秦始皇。师:对,实际上写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真是“意在言外”。更能体现赋这一铺叙特点的句子在第三段中是哪几句?请全体男同学读一读。(全体男生齐读“使负栋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语”)使用了几种修辞手法?生:排比,夸张。师:还有吗?前半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事物?生:阿房宫中的。师:后半句呢?生:民间事物。用的是对比。师:对。这样一来形象的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同时也指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再来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一句。该怎么读?(学生试着带感情去读)“可怜”是什么意思?生:可惜。师:与开头那句话照应?生:“阿房出”。师:仅用了四个字就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真是简练至极!作者该描写时挥墨如泼,毫不吝惜;该概括时惜墨如金,高度凝练。既放得开又收得回,大家要把这种方法应用于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当然,这篇文章中最有警示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师:这句话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北宋的欧阳修对此有精辟的总结——(幻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个教训值得每一个朝代包括当代借鉴!

本节课我们一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还品读了文章的语言,这都便于大家很快背诵。另外,在学习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高尚情怀。

师:下面还有五分钟时间,请大家当堂背诵文章的最后一段。(学生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师:大家一起背诵最后一段。(学生集体背诵)(幻灯:1.总结本课文言现象。2.背诵全文。)师:这是今天的作业。

下课!谢谢大家的合作,再一次感谢大家!

篇7:《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一、爱、取、族”等,把握文中多种艺术手法并领会它们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重点阐述:积累词语及背诵。

难点突破: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艺术手法与表现主题的关系。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朝为政之得失。苏洵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写下《六国论》讽喻北宋统治者,不可“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唐朝的杜牧总结了秦亡的历史教训,讽谏晚唐统治者不可“使后人复衰后人”。

二、作者及文体

1、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诗文兼擅,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议论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2、关于“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汉代为赋的兴盛时代。

赋体文历经流变: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三、诵读

1、录音或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

四、阅读研习1、2段

1、集体朗读第一段

2、积累

①四海一:“一”数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统一”

例如“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意为“反复改变”。

“四海”指天下,与之同意有“神州”、“九州”、“八荒”、“六合”、“宇内”、“乾坤”等。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加点皆为名词作状语

③廊腰缦回 “腰”“缦”名词作状语

④钩心斗角 注意古今义

⑤蜂房水涡 名词作动词

⑥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云、龙、虹名词活用为动词

⑦歌台暖响 通感

3、内容解读

①全段总括

提示:写阿房宫宏伟壮丽,着重描写了建筑

②分层理解

提示:共四层

第一层:交代了阿房宫出现的背景(前四句)

第二层:总写阿房宫宏伟的规模(至“流入宫墙”)

第三层:渲染楼台殿阁宏伟豪华,复道桥梁的奇丽壮观(至“不知东西”)

第四层:宫中的欢歌狂舞(起过渡作用,由写建筑转入写人。)

4、朗读第二段

5、积累

①王子皇孙:子、孙,指女儿和孙女

②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

③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弦,名词作动词

④望幸:幸,皇帝到达某处。

6、内容解读

①本段总括

提示:极写宫中生活的侈靡

②分层理解

第一层:交代宫女由来,寄托盛衰兴亡之感。(至“为秦宫人”)

第二层:铺写宫女梳妆情景,极言宫女之多。(至“焚椒兰也”)

第三层:宫女“望幸”而不得,言其遭遇之不幸。

五、课堂总结

文章前两段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的叙写,顺理成章,妙造自然。写宫人,写其饮、食、起、居;宫内生活,写歌、妆、梳、洗、焚椒、驾车、望幸等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见出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

六、作业

背诵一、二两段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研读3、4段

1、点名朗读第三段

2、积累

①收藏、经营 动词活用为名词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铛”、“石”、“块”、“砾”意动用法

③日益骄固 “日”名词作状语

④函谷举 被动句

⑤戌卒叫,…可怜焦土!翻译需补充完整

3、内容鉴赏

①本段分几层写?

提示:三层。

第一层:金玉珍宝弃掷逦迤,极言秦亡骄淫无度。(至“用亡如泥沙”)

第二层: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结怨于民。(至“日益骄固”)

第三层:积怨暴发,秦朝覆亡

②“摽掠”二字有何作用?

提示: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暴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

③导致秦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加之舆论的压制,秦的掘墓人正是秦朝统治者自己。

4、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5、文字词语解读积累

①族秦者,秦也 族:使动,使……灭族。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假使

③则足以拒秦 拒:抵抗,抗击

6、内容鉴赏

①本段层次明晰,可分三层,写了怎样的内容?

提示:第一层 提出论点,重点在于“族秦者,秦也。”

第二层 运用假设,展开论证。

第三层 点题,警戒后人。

②辩清“后人”所指

提示:第一、二、四“后人”,婉指“唐人”;第三“后人”指唐后之人。

三、简要赏析艺术特色

1、欲抑先扬。

文章一、二两段是“扬”,极力铺写阿房宫的宏伟壮观,富丽豪华和穷奢极欲;

三、四两段是“抑”,总结出历史教训:正因为建造了如此巨大的宫室,再加上统治者的一系列暴政,耗尽了民脂民膏,激起农民起义,导致秦王朝的必然灭亡。“大扬”、“大抑”,教训惨痛。

2、多种修辞综合运用。

文中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具体内容略)

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使文章气势恢弘,抨击有力,总结深刻。

3、文章语言骈散兼行,有规律而不失变化,音韵和谐,铿锵有力,优美流畅。(具体示例略)

四、课堂小结

《阿房宫赋》作者泼浓墨,施重彩,用优美的形式引出了历史的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其振聋发聩的作用为千百年来举世公认,“古来之赋,此为第一”名副其实。

五、作业

背诵全篇。

篇8:《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想定位要精准:紧扣标准与学情

作为学习经验、资源优势的拥有者,教师必须拥有丰厚的文言文知识储备,深入研读文言文的能力,扎实而科学的文言文学习理论,否则“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因此,教学思想的定位必须精准,丝毫不能存在偏差。

1.标准为绳

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过度人文化的倾向,甚至有“字词句翻译那是学生的事”的论调。备战高考,对于文言基础知识,一方面强调其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似乎引领无术,学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要解决这一窘境,不妨再次审读课程标准。比如:“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中,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1)文本选择宜浅不宜难。文本难度要以学生能借助必要的学习辅助,相对独立地学习为标准。事实上,学生借助资料完全能够初步阅读,如果资料再充足一些,那么学生就会逐渐抵达文本核心。(2)学法上强调文言性,注重文言知识的整理与积累,强调阅读实践, 强调吟诵。可见,我们应该扎实展开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采取最为有效的策略,突破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第一道障碍,决不可好高骛远。

2.学情为本

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触过大量的文言文,知识储备尚处于低级状态。如果忽略了这一基本事实,一味把基础知识的学习推给学生必然形成文言文教学的短板。再者,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尚不能使他们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他们更容易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排斥心理。自上而下的讲授法也加剧了这一心理反应。这就是教师执教文言文时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设计要到位:扎实梳理与积累

1.自主排查,提出难点

学生的自我建构是意义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充分让学生借助现有资源,独立自主地咬文嚼字,发现字词句理解上的难点,这种方式是最为务实、最个性化的解决问题之道。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廊腰缦回” 一词初读时不理解其义,但经过查证即排除了这一小小的障碍。有的学生对“钩心斗角”一词产生了疑问:与现代汉语中的“勾心斗角”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查资料, 但只能得到基本的解释,心中的疑问还没有解决。在课堂交流环节,这个学生提出了这一难点,最终他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成语“勾心斗角”的“勾”无“金”字边,其意与“钩心斗角”完全一样,只不过如今演绎成贬义词了。 这是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这个环节,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情差异,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一方面必须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以互通有无,补缺补差。

2.巧妙梳理,以我为主

对散乱的文言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梳理,但是梳理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梳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发现和美妙的感知,是探索、求证和结出成果的体验。 梳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个性化的归类、记录(图表式、卡片式、书签式等),与他人合作、分享等,贵在巧妙;梳理的过程必须有学生自始至终的存在,有一定的格式,有重复认知的习惯,有学习共同体内部的彼此提问等,即以“我”为主。

比如典型整理法(以下例句省略):

典型词———而:(1)表顺承;(2)表转折,却;(3)表并列,又、和……

典型句(特殊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4)省略句。

“巧”还要注意上下勾连、左右联系,将不同文本中相同的词整理出来。另外,还要注意提示学生在交流时及时补缺补差,互通有无,合作共赢。

3.借力实践,举一反三

文言词句知识的积累是烦琐而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选择相近的文本,开设专门的阅读课,以文本情境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词句的识记和理解,则比枯燥记忆更有价值。因为这一方面使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一方面使学生拥有检验文言知识的记忆机会和运用能力。可见借助有效的语文实践,便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牢牢掌握文言知识。

可见,教师的教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策略,而找到了最佳的教学策略,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能够带领学生胜利跨过第一道障碍。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和第一道障碍就是语言障碍。教师紧扣课程标准,依据真实学情,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扎实梳理与积累文言知识,从而突破文言文教学的第一道障碍。

上一篇:明天小小科学家试题下一篇:校本教研工作计划2011-2012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