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的礼物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4-04-25

韦德的礼物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共5篇)

篇1:韦德的礼物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韦德的礼物阅读及答案

一天,老师讲完圣诞老人的故事,问同学们:“如果圣诞老人在大年三十晚上从国外赶来给大家送礼物,你们希望得到什么?”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有说要金子的,有说要洋楼的,有说要考试得高分的。

一个男同学,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丝毫不为这热闹的场面所感染。他叫韦德,家境不好,出生不久便没了母亲,父亲在他3岁时又不幸葬身深崖。他是奶奶一手拉扯大的。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韦德很懂事,在班里不仅人缘儿好,成绩也总排前几名。可最近几个星期,他时不时在课堂上走神。老师提醒了几次,他老不改。为此他吃了好几回“冰激凌”——如果有同学上课走神儿,老师就用冰冷的手摸摸他们暖暖的小脸蛋。

“韦德,你呢?最喜欢和希望得到什么礼物?”老师走到他面前轻声问道。韦德慢慢站起来,垂着眼睛,在努力地想着。老师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

不一会儿工夫,韦德便抬起明亮的眼睛,显得非常高兴,他几乎是抑制不住兴奋的情绪喊道:“我想要一双棉手套和一双棉鞋!”

同学们“哄”地一声笑开了,这愿望太微不足道了。

韦德也笑了,笑得真挚、纯洁。

“为什么?”老师突然觉得这个矮小又穷困的孩子,他这个朴素的.愿望绝对不会像听起来那样微小。

“老师的手很冷,有了棉手套就暖和了;奶奶的脚生冻疮,穿上棉鞋就会好了。”韦德稚嫩而喜悦的童音在教室上空盘旋着。同学们顿时安静了下来,一个个若有所思地抿紧嘴唇,似乎有什么东西敲击着他们的心灵。

1. 填空。

(1)“冰激凌”在短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韦德想要一双棉手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要一双棉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择正确的答案。

“同学们顿时安静了下来,一个个若有所思地抿紧嘴唇,似乎有什么东西敲击着他们的心灵。”请问“敲击着他们的心灵”的“东西”是指( )。

A. 同学们感到惭愧。

B. 老师对韦德所鼓励的话语。

C. 韦德善良、纯朴的品质。

答案:

1.如果有同学上课走神,老师就用冰冷的手摸摸他们暖暖的小脸

老师的手很冷,有了棉手套就暖和了。

奶奶的脚生冻疮,穿上棉鞋就会好了。

2.C

篇2:韦德的礼物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1、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2、捐献我的心脏起博器

3、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篇3:关于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的研究

一、充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加积极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同时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所以, 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这是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训练效率的主要途径。

初中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训练情境, 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地融入其中, 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 从而对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行充分的培养。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如教师在进行《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文的阅读训练的时候, 可以适当地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与图片, 并且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冬天白雪皑皑的情境,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让学生能够对冬天的情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使学生觉得冬天很美,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想要探究济南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样的欲望, 从而使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较为舒缓的音乐, 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 使学生能够充分地领悟文本中的独特魅力。教师还可运用一些生动的讲课方式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并且还要使这种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方式相互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能够更加的深刻。

二、增进师生间的交流

文本是作者利用文字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出来, 它的本质就是语言上的交流与沟通,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文本进行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 可是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 很多的初中语文教师都把对话的形式理解成了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形式, 这样不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 对话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阅读者和作者间的对话; 二是师生间的对话; 三是生生间的对话。其中, 阅读者和作者两者间的对话其实就是学生和文本两者之间的对话,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能够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同时还能够充分地进入到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从而加深自身对于文本的理解。而师生间的对话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深入地对文本进行理解。所以教师一定要重点培养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学生相互间的对话, 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运用多种手段来对阅读的空间进行拓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了。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运用多种手段来为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文本, 使其阅读的文本范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扩充, 从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所提升。教师在对阅读文本进行选取的时候, 一定不能忽视经典的作品, 因为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众多的知识、思想与道德品质, 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的阅读训练不但能够对初中生的语言能力、写作技巧及语文素养进行培养, 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增强,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充, 从而使学生发展成为综合型的人才。所以, 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阅读训练是其中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它对于初中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可是现今我国初中语文的阅读训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初中语文阅读训练展开讨论, 阐述了如何才能使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的教学效果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从而使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

关键词:阅读训练,初中语文,方式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玉萍.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探究[J].神州, 2012 (33) .

篇4:《天上飘下来的礼物》阅读训练

中国的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空巢现象将越来越普遍,空巢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对老人守着一套房子还好说,因为他们互相有伴,可以彼此照料,相互交流、倾诉,而当只剩一人时,就真的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了。假如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形,你能否试着找机会、抽时间融入他们或他(她)的生活中,给他们带去一份快乐、一份温馨、一份享受呢?若能如此,相信你同样会获得一份快乐、一份温馨、一份享受。《天上飘下来的礼物》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它让你我感受酸楚的同时,更多的是认同、欣慰,还有那深深的思考。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孙道荣

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拣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一楼的林老太太,人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想进她家院子拣一下。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打开。“你到院子外去拿。”最后,从猫眼里钻出这么一句。我绕到南边的栅栏外,看见掉下去的那件衣服,已经被扔到栅栏外的草地上。看着皱巴巴的衣服,心里真不舒服。

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那天,又一件衣服掉到楼下院子里了,我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我让儿子拿根竹竿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很紧张,担心老太太会训斥儿子。没想到,老太太弯腰将衣服拣起来,隔着栅栏递给了儿子,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拣。

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每次下去拣衣服,都要好大一会才回来。问儿子,在林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净,不要打扰了她。儿子歪着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老伴去世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原来是这样。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上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蹬蹬蹬”地下楼,又“蹬蹬蹬”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我会问问儿子,楼下的林奶奶,生活得怎么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啊。

一次,儿子下去拣衣服,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儿子说,这是林奶奶给的,是林奶奶家的叔叔,从美国寄回来的。儿子还自豪地说,还帮林奶奶念了信呢,是叔叔写给林奶奶的。儿子手上拿的衣服,叠得方方正正。儿子说,我们家的衣服掉下去后,林奶奶拣起来后,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我们和楼下的老太太,仍然没有什么来往。儿子“蹬蹬蹬”地下楼,又“蹬蹬蹬”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后,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据说是无疾而终。我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基本上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拣衣服的小男孩。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我心里不由一阵绞痛。

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一点快乐。

(摘自《青年文摘》2011年12月第24期)

【阅读训练】

①从时间的先后顺序看,文章第一段所写的事一定是发生在第几段所写的事后面的?为何要放在文章的最前面呢?这在记叙的顺序上属于哪种记叙形式?

②文章写儿子上下楼用了“蹦蹦跳跳”“蹬蹬蹬”,特别是“蹬蹬蹬”在后文反复使用,这不只是对其动作和节奏的描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③同样是取衣服,林奶奶为何对“我”和儿子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呢?

④林奶奶对楼上被风吹到她家院子里的衣服,从开始到最后有着怎样不同的对待和处理?发生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⑤关于林奶奶,文章有一部分内容是以插叙的形式出现的,请找出来。这些内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⑥听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要求,“我点点头,又摇摇头”,这“点头”和“摇头”传递了“我”当时怎样的态度和心理?

⑦林奶奶的所作所为前后引起了“我”怎样的心理变化?

⑧当儿子听说林老太太去世的消息后,为什么“眼圈红了”?

⑨林老太太日记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其中“礼物”有哪几重含义?

⑩文章最后写到:“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这“期盼”都指什么?

【参考答案】

①第三段。放在文章的最前面是为了突出儿子,同时在读者脑海中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取衣服的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属于倒叙。

②一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活泼、欢快,二是儿子很乐意做这件事,因为他每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从林奶奶那儿获得精神愉悦,有时还有物质上的享受。

③林奶奶对“我”有抵触情绪,一是她性格孤僻,对成人有一种排斥心理,二是因为别人给她制造了麻烦,干扰了她的生活;对儿子却很友好,因为孩子在生活中常常给人们带来欢乐,特别是老人,最容易接触的是天真无邪、欢快活泼的孩子,那是老人最大的精神慰藉。

④一开始对“我”连门都不开,把衣服扔到栅栏外的草地上,第二次儿子去取,“老太太弯腰将衣服拣起来,隔着栅栏递给了儿子”,并相约“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以后儿子去拣衣服,林奶奶和他有了亲密的交往,到最后,“林奶奶把衣服拣起来后,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

这个变化的原因完全是因为儿子,是儿子给林奶奶带来了欢乐,改变了她的生活,让她孤寂的生活变得不再孤寂。

⑤第5自然段开头到“原来是这样”。它让我们明白林奶奶家庭生活状况以及造成她性格孤僻的主要原因。

⑥“点头”表示答应,“摇头”让我们看出“我”的心理是矛盾的——对于这个孤僻的老人,给予照顾没问题,问题是她能接受别人的照顾吗?

⑦由一开始的“心里不舒服”,到后来“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⑧儿子在多次取衣服的过程中,和林奶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这份感情和交往随着林老太太的去世中断了,儿子心里一定很失落,很难过,因此“眼圈红了”。

⑨一是指从二楼被风刮下来的衣服,二是指被风刮下的衣服给老太太引来的“我”的儿子。

⑩首先期盼风将二楼的衣服刮到她的院子里,随后期盼“我”的儿子下楼去取,这样林老太太就能与孩子接触、交流,享受孤寂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快乐了。

篇5: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春生三岁那年,父亲就出车祸走了。在他的记忆里,只要和母亲在一起,总会听到她没完没了的唠叨。

母亲唠叨的时候,春生是不能走神的。否则,母亲会叉着腰,用手点着他的脑门喊道:你拿我的话当耳旁风吗?

在母亲的唠叨声里,春生长成了大小伙子,毕业后被分配到镇上做教师。去学校报到那天,母亲老早就起来了,把他的衣服熨得平平展展。过了一阵,母亲将饭端上桌子,见他还没穿衣服,便开始唠叨:起来啦,捂在被窝里想孵鸡仔咋着?往后你要带一群娃子上进呢,这样懒咋行?我说话呢,你明白没?

春生赶忙爬了起来,嘴里答应着:妈,我知道了。

母亲坐在他的跟前,瞪着眼睛问他:你知道啥?成天吊儿郎当的,你知道啥?当老师可是天大的事,误人子弟哪行?人家爹妈把孩子交给你,你就要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春生一边穿衣服,一边大声地答应:妈,您放心吧。

春生吃完饭刚要走,又被母亲叫住了。她猫下身子,把儿子左脚运动鞋带重新系了一遍,嘴里还说:看看你,鞋带系得松松垮垮,没一会儿就得开了,踩在脚下让人看了多不好,头一天上班,要给人留下好印象啊。春生看着母亲头上又添了几缕白发,心里突然酸酸的。

春生结婚后,搬迸了学校的教师住宿楼。只要一有机会,母亲的唠叨依然不折不扣地进行着。

这天,因为一件小事,春生和妻子发生了争吵。回到老家,他一声不响地坐在炕头,脸上仿佛结了霜。

母亲皱了皱眉,盯着他的眼睛说:儿啊,跟你的媳妇闹意见了?

春生说:吵了几句,没啥大不了的。

母亲拿了把凳子坐在他的对面,喝道:好日子过够了?人家萍子哪儿对不起你呀?

春生道:妈,您别生气,我们没事儿。

母亲从他小时候一直说到结婚,语气慷慨激昂。吐沫星子飞到了春生脸上,他却没敢去擦,时不时还要点点头。即使这样,母亲仍然提醒他:我的话你要不进脑子,纯粹找打。说完便伸过手来。春生侧过脸,把耳朵对准了母亲。母亲叹了口气,手缩了回去。

儿啊,咱娶了媳妇是用来疼的,不是用来气的,明白吗?母亲说。

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嗓子已经沙哑,才把他推出了门。

妈,我还没吃饭呢。春生委屈地说。

回你媳妇那里去吧,她也肯定饿着呢,给她做顿好吃的吧。

我在您这儿住不成吗?

你想让我唠叨一宿啊。

春生赶忙逃了。母亲在后面大声喊道:儿啊,慢点走。春生听着这话,眼里湿润了。

若干年后,春生当上了镇中学的校长。他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挨唠叨的机会更多了。

一天,有个家长因为孩子转学的事,到他家串了趟门,留下一件精装的白酒。客人走后,母亲阴着脸站在了春生面前。春生拿起车钥匙想走,却被母亲拽住了。

妈,我还有事呢。春生满脸不自在地说。

母亲平静地望着他,不紧不慢地说:你长本事了,不想听我唠叨了,是不?

妈,我真有事。春生的声音越来越低。

今天不是星期天吗?你糊弄谁呀?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

春生放下钥匙,让母亲坐在对面,还给她倒了一杯茶水。母亲指着那一件酒开始A(数落责骂)起来,从山南讲到海北,从古讲到今。春生耐心地听着,胸中潮起潮落。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唠叨结束了。

春生说:这是酒,我还想让您尝尝呢。

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要那样,妈喝了它心里也不舒服啊。春生点点头,把酒送回去了。

很多年过去,春生顺顺利利地当上了教育局副局长。只要有空,春生就会坐在母亲的对面,默默地望着她,眼神里充满期待。

妈,您能再唠叨我一回不?春生不住地呼唤着。

母亲被镶在镜框里,一言不发。

(选自《漫·阅读》)

1、从文中括号内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到A处,并简述理由。(2分)

最恰当的词语是,理由:

答案:数落“数落”有列举过去的过失去、加以指责的意思,符合后文母亲“从山南讲到海北,从古讲到今”的意思,同时语气不如“责骂”那样重,用在此处更合适

2、如何理解文中母亲的“唠叨”?(4分)

答案:母亲的“唠叨”伴随着春生成长:刚开始工作时,母亲唠叨春生让他做一个好教师;结婚后,母亲唠叨春生要疼爱妻子;当上校长后,母亲唠叨春生要清廉为官。母亲的唠叨是母爱的表现,是对春生的谆谆教诲。

3、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文章最后两段,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了文章题目“母亲的唠叨”;从内容上来讲,揭示了母亲离世的现实,表现出春生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4、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通过“要回小人书”“给钱买书”两件事,也刻画了一位可敬的母亲形象。请分析两位母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上一篇:《巴黎圣母院》暑期读书笔记下一篇:副总助理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