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24-04-22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10篇)

篇1: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经过四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填空:《国榷》初稿用了4年时间。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带着书稿,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终成定稿。定稿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以上所填的.,都是数据,课文中还有使用了数据的语句,这样写的好处是:更能突出谈迁治学的刻苦、信念的坚定和成就的巨大。3.读文中画“___”的语句。谈迁这么做,是为了与时间赛跑,赶在有生之年完成一部翔实可信的新《国榷》。

4.你能深入地说说谈迁名垂青史的原因吗?《国榷》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谈迁为世人树立了在厄运面前不放弃、不气馁的榜样。

5、读了最后一段,我明白了: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篇2: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翔实可信、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课文中具体描写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句段,品悟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在厄运降临时坚定的信念。

3.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情境中升华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理解翔实可信、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词。

2.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的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教学流程:

一、质疑课题,激发阅读期待

同学们,在明末清初,我们浙江省出了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名字叫谈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课文。(板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齐读。)

读完课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来研讨(厄运是什么?遭遇了什么厄运?为什么说厄运打不垮?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指什么?)不急着回答。同学们课前读了几遍课文了?(生答)很好,真会学习。

1、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挣”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二、初读感知,了解厄运

1.好书不厌百回读。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厄运”指什么?用简单的一个词概括(《国榷》被盗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面对这样的厄运,谈迁最终选择了什么?(从头撰写。)最后写成了吗?(完成了。)

3.谁能根据板书简单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究竟是什么促使谈迁下定决心从头撰写呢?让我们深入课文来研读。

三、深入研读,透彻感悟厄运及信念

(一)抓重点词句及数字理解艰辛与厄运:

1. 同学们,一般什么可以称为“厄运”?(金银财宝丢失 身体受伤害等)

2.那么,书稿被盗,又不是金银财宝失窃,不值钱呀,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让我们深入研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可以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句1.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20多年的心血《国榷》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对于体弱多病的老人更是“致命”(理解:夺走性命)。——厄运

▼句2.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他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这句话中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作者运用了一组数字,“20 6 50500” 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把它放回句子再读,用心读一读,看看从这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20多年——时间久;6次修改——细致、精益求精;终于——艰辛、不容易;500多万字——翔实;50多岁——体弱,更不容易)

请你读出他的艰辛 漫长 细致修改翔实。

(2)从这一组数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似乎看到他: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一百里路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这些原本毫无感情的数据与谈迁联系起来就有了感情。可见,这书稿中凝聚的就是谈迁20多年的心血呀。可见这书稿是多么来之不易。难怪这对谈迁来说就是——厄运。

(3)面对这样一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让我们怀着敬佩高兴的语气读这句话。(生读句2)

可是,一夜之间,这部书稿却下落不明,可谓从“欣喜的顶峰”跌入“痛苦的深渊”。(读句1)

(4)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他的书稿吗?(20多年的心血,全部的生命)

面对书稿被盗,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谈迁又会怎样?你猜想一下。你还从哪里看出的确是厄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播放音乐,学生读)你似乎看见了什么?(辗转反侧,愁眉苦脸,两行热泪不停地无声流淌)听见了什么?(唉叹声,哽咽声,那内心颤抖的声音)此时的谈迁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怎样的热泪?(伤心至极,悲痛,惋惜,痛惜)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内心的这份痛苦吧。

(二)抓四字词想画面感悟坚强信念

1.面对如此厄运,他被打垮了吗?(没有)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呢?请你继续研读,划出能深深让你感动和震撼的关键词句。

▼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很快挣脱让我震撼;下决心从头写;„.)

(1)在这里,“站不起来”是指什么? 令大家震惊的是(“他却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你们读出很快了吗?谁再来?一起来。

(2)是啊,整整追求了二十多年的信念怎能就此罢休呢?他开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第二次写作。你还从哪里读出他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没有被厄运打垮?(4年完成书稿 特地——注意了数字,抓住了关键词)

▼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1)从“四处寻访”等读出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更坚强了。

(2)“言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大家都抓住了重要词语来理解体会,这是很好的方法。你看老师也搜集了这些词语,谁能有感情地来读读。透过词语读出了什么?(荒郊野岭危险多多 终日奔波 不辞辛劳 奋笔疾书 与时间赛跑哪个字看出快——“疾”)

(3)读着词语,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互相讲讲。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他面对孤灯,奋笔疾书,直到公鸡打鸣。

狂风暴雨之中,()

大雪纷飞之日,()

2.大家把一个个词语、一句句语话都化作了一个个动人的画面,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在终日奔波,终年忙碌?又是什么支撑他即使病倒了,累垮了,也毅然决然站立起来?是心中那

份坚定的信念,这就是——立志编写一部明史,下决心从头撰写。好,这就是:(生读题目。)

3.此时此刻,站在你的眼前还仅仅是一个一袭破衫、体弱多病的老人吗?你眼前出现了一

位怎样的老人?(板书:意志坚定,不向生命屈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有顽强毅力)

还有哪些语句令你震撼的?

▼ 又经过几年的努力,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更加翔实精彩令人震撼。

2.出示图片:这就是谈迁和他的《国榷》。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什么是名垂青史?书上有个近义词——流传千古。“垂”的意思是“流传”。仅仅是因为《国榷》吗?(巨著和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1.同学们,谈迁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在感动钦佩的同时,一定会有很多的启迪,正如作者在文中结尾所说: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你又有什么感悟呢?想对谁说?写下来。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史学家谈迁说:

我想对()说:

3.老师也想送你几句格言:(出示: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张海迪

坚持不一定回成功,但放弃就一定会失败。)

4.课外作业:

篇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1.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史学家谈迁, 感受他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 这信念是什么?谈迁遭遇了怎样的厄运?

二、设疑研读, 理解谈迁撰写《国榷》的惊人付出

1. 小偷把书稿偷走, 为什么能称得上厄运?到第二自然段找出原因, 用横线画下来。

2.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 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致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国榷》被偷, 对谈迁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过去的20多年里, 谈迁为《国榷》做出了哪些牺牲? (时间、精力、心血、健康、金钱……)

3. 投影上的字字句句都令我们心疼, 让我们惋惜, 使我们难过, 这句话该怎样读呢?

(个别读, 齐读。)

三、激活想象, 感受谈迁失去原稿的切肤之痛

1. 这一部《国榷》, 来之不易, 可转眼之间化为乌有。如果是你, 经历这样突如其来的大不幸, 会是怎样的感受?

2. 启发想象, 建构画面。 (出示:“他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此时的谈迁, 不禁让大家为他担忧。他儿子一次次为父亲送去饭菜, 看到了什么?他的邻居在半夜醒来时, 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展开想象, 移情入境, 走近谈迁, 感受他那切肤般的痛。】

3. 这一次厄运, 对谈迁来说, 是精神上致命的重击。此时, 他泪如泉涌, 心在滴血, 我们一起读!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齐读。)

四、对比揣摩, 体悟谈迁重写《国榷》的坚定信念

1.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 的确, 历史上被致命的打击打垮的人可不少啊!

2. 引入资料, 对比识人。

(出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钱谦益修订明史时, 已经成稿250卷。一天, 他的藏书楼发生火灾, 书稿全被烧毁。他精神崩溃, 彻底绝望, 于是出家做了和尚。”

“……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 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又回到了书桌旁, 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个别读。)

3. 情境采访, 走进内心。遭受如此致命的打击, 谈迁竟能很快地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他的内心必定有一番复杂的心理活动, 谈迁会想些什么?

情境采访: (1) 谭老先生, 您为了编《国榷》已经耗费了20多年时间, 现在还要从头再来, 值得吗? (2) 前几天看到您, 还见您整天以泪洗面, 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就振作起来重写《国榷》?

师:你们不愧是谈迁的知己。一起读, 读出他的坚强, 他的坚定!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齐读。

4. 链接名句, 读出心声。 (1) 致命的打击摧毁了钱谦益的追求, 但是, 谈迁向厄运发起了挑战, 他发誓—— (出示“吾手尚在, 宁遂已乎!”) 意思是:我的手还在, 难道就这样停下来吗? (2) 这是强者的心声, 请你读出他的誓言—— (个别读) , 这是不屈的呼喊—— (个别读) , 这是谈迁向命运挑战的号角—— (齐读) 。

师:是什么支撑他发出如此强有力的声音?

生:是他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设计意图:谈迁为什么能够从痛苦中挣脱出来?这是文本的空白点, 是学生认知的盲点, 也是教学的拐点。通过采访活动和链接谈迁的誓言, 学生想谈迁之所想, 从而加深对完成《国榷》历史意义的认识, 与谈迁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共鸣。】

五、内联外引, 走进谈迁重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1. 谈迁是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去战胜重重厄运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画面, 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多读几遍, 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2. 重点交流环节。 (1) 问题引领。谈迁用4年回忆出了《国榷》的大概内容, 再修改修改就行了, 为什么还要再去北京? (2) 链接资料。在南方, 流传着王公大臣李国桢英勇就义的故事, 谈迁想把它写进《国榷》。到了北京一打听, 发现北京的传闻和南方的截然不同。为了了解真实情况, 谈迁终于打听到李国桢的舅舅在北京的住址, 他就一次又一次地去找李国桢的舅舅。年老体弱的谈迁鞋子磨破了, 脚上起泡了, 他的诚心感动了李国桢的舅舅。原来李国桢是因为贪图享受、投降敌人而被杀。谈迁感叹:“流言真是误人啊!”于是, 他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了下来。师:听了这个故事, 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师:追求真实, 是历史学家的使命啊!像这样的事何止一桩一件! (3) 配乐引读。师:据史料记载, 在谈迁重写《国榷》的9年时间里, 他先后寻访了173人 (次) , 跑坏了几十双鞋。清晨, 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 人们还钻在暖和的被窝中, 他一袭破衫, 已经奔波在——生: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师:中午, 烈日炎炎, 人们正躲在树阴下休息, 他一袭破衫, 仍然奔波在——生: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师:晚上, 月黑风高, 人们已进入睡梦里, 他一袭破衫, 依然奔波在——生: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师:从清晨到中午, 再从中午到晚上, 他都在奔走、忙碌, 一句话:他一袭破衫——生: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4) 启发想象。用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那“四处寻访图”“风沙奔波图”“孤灯奋笔图”, 清晰而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相信大家的眼前一定会出现更多感人的画面, 请大家展开想象, 补全句子。

(出示:也许这是一个中秋节的晚上, _____________;也许这天谈迁累倒在病床上, ____________;也许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师:同学们, 通过前面的交流,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谈迁?

【设计意图:补充句子的训练, 训练了表达, 丰厚了文本, 帮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谈迁重写《国榷》的艰辛远远超乎常人的想象, 谈迁的光辉形象已然矗立在他们心中。】

六、纵深拓展, 汲取谈迁熠熠闪光的精神养料

1. (出示《国榷》图片) 今天, 我们读《国榷》, 除了能读出明王朝317年间的历史, 你还能读出什么?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个别读。)

2. 古今中外, 还有许许多多谈迁式的人, 他们也拥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你想起了谁, 想起了他 (她) 的什么闪光事迹?

3. 同学们, 无数事实证明:“信念是希望之光, 能驱散绝望之云。”想一想:信念还是什么?能发挥什么作用?请结合自己的感受, 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出示:信念是希望之光, 能驱散绝望之云。)

信念是__________, 能____________。

(组织交流。)

篇4: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其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60、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谈迁又继续奋斗10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也遭遇了类似谈迁的厄运。

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著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

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外,已经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

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便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

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拿给小学老师批改时,老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得更好些!’”

他又买了一大沓稿纸,从头开始了又一次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

不错,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因为在漫长的旅途中,实在是难以完全避免崎岖和坎坷。

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这结局是胜还是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从头再来。

篇5: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家境贫寒”“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家徒四壁”等。本文中运用的四字词语很多,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这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益于巩固所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中,我注重两个方面去研究这些成语/soft/: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去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这样通过他们自己的理解,然后集体进行交流,这样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印象更为深刻;二是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尝试着去运用,激励他们活学活用。因为学习不仅是知道也是运用,这样对他们将来运用这些词语起了很重要的铺垫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将作者运用的数字从文章中剥离出来,应将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篇6: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讲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读中感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2、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引导复习,发现“厄运”。

1、我们接着学习史学家谈迁的故事。(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中四个字的词语非常多,老师这里有几个,谁来读?

出示:家境贫寒

博览群书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年老体弱 奋笔疾书

3、你能用上几个词语来说说谈迁吗?

4、这节课我们一块儿走近谈迁,进一步体会他那——(读课题)!

5、课文中的厄运指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二、围绕“厄运”,走进谈迁。

1、设疑促读。

谈迁编写的《国榷》被偷,为什么对他来说是一场厄运?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圈、点、勾画重要词,写出自己的理解。

2、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品读,理解《国榷》来之不易。

(2)“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为了这一点的史料,谈迁就走了一百多里路,那完成这部500多万字的巨著,谈迁该付出多少的努力、多少的心血呀!)

3、朗读感受“厄运”

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是偷走了什么?读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如果换作是你,此时的心情怎样?

三、悟读“打不垮”,读懂谈迁。

就在很多人认为谈迁再也站不起来时,他又毅然地拿起了手中的笔,坐在书桌旁,你看到这样的谈迁了吗?

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学生聆听想像: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说说其中最感人的一幕?

2、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相机点拨。A:交流

①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野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② “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③ “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B:引读

(1)为了《国榷》,谈迁背井离乡,来到了环境恶劣的京城郊外,白天,他……;到了晚上……

(2)为了《国榷》,谈迁孤身一人,风餐露宿,白天,他……,到了晚上……

(3)为了《国榷》,谈迁从一个年富力强、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如今两鬓斑白、百病缠身的老年,白天,他……,到了晚上……

3、是啊!他哪里是在用笔书写,而是在用生命书写啊!那究竟是什么支撑着谈迁这样去做呢?(他从小立志写一部史书)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4、(出示图片)这就是谈迁和他的《国榷》。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看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想说什么?

谈迁就像松树那样坚强,……他就这样永远被写入史书。这就是——“名垂青史”。

四、走出谈迁,走向生活。

1、孩子们,此时此刻,我们除了从《国榷》中读到明王朝300年的历史外,还能读懂什么?(齐读最后一段)这是作者的感受。就让我们记住谈迁的故事,记住这一段富有哲理的人生格言。

2、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后,想到了这么两句话,出示、齐读:

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结:只要有勇气,有信念,有意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五、读写结合,作业训练。

1)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认真思考,自己写一句励志格言,写完后别忘了署上你的大名。(配上《从头再来》音乐)。

2)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谈迁,课后去读读《谈迁传》这本书。板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战胜厄运 谈迁

名垂青史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本课的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怎样就能带领好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凸显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呢?教学中,我立足有效,从五步教学(引导---发现---合作---点拨---训练)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味,感悟谈迁的坚强,感受信念的力量。具体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引导复习,发现“厄运”。

在读题、揭题之后,我就给学生出示了几个词语,让他们在复习词语的过程中回顾了上节课内容。而后直奔主题(自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国榷》被偷,领悟“厄运”,点明课题。

二、围绕“厄运”,走进谈迁。

学生在圈点勾画后,反复品味第一自然段的几组数字。让他们在鲜红、醒目的数字中感受《国榷》完成得不易,感悟谈迁的孜孜不倦、呕心沥血。让学生明白《国榷》就是谈迁的全部,就是谈迁的生命!

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数字中获得了阅读感官,得到了阅读感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领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让他们在形象、直观的感悟中解读文本。

大喜之后的大悲,在学生明白谈迁面对完稿的《国榷》,转眼化

为乌有。我引领学生在反复品读词句基础上,换角色进行感受自己当时的心情。这样透过文本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

三、悟读“打不垮”,读懂谈迁。

第3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在谈迁重写《国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谈迁的行动中感受谈迁的“打不垮”。在反复引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

四、走出谈迁,走向生活。

在学生读懂谈迁后,带着对他的敬仰之情去课文的结尾,将主题升华了一个层次。

五、读写结合,作业训练。

课外写感受,有机地将读写结合在一起。课后去读读《谈迁传》这本书,也扩充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还有哪些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设计及说课

襄 垣 小 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课前谈话

师:很高兴再次见到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大风吹”,规则是老师说“大风吹”,同学们说“吹什么”,老师说“吹戴眼镜的同学,那么戴眼镜的同学就站起来,明白吗”,好开始。

师:大风吹。生:吹什么?

师:吹没有戴眼镜的女同学 生:(没有戴眼镜的女同学站起来)师:大风吹。生:吹什么?

师:吹热爱 古城西安的同学 生:(全部同学站起来)

师:一个热爱家乡的孩子,也会热爱自己的父母,会热爱自己的祖国。

师:大风吹。生:吹什么?

师:吹上课能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 生:(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站起来)

师:真好,老师感觉到同学们的状态非常好,感觉到大家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开始,有了自信,我们今天的课堂一定很精彩。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二、走进国榷,体会谈迁信念的坚定

1、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就是——

生:谈迁。

师:我们知道他的信念是—— 生: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师:谈迁几次撰写《国榷》。生:两次

2、读课题(读出气势)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谈迁,进一步了解国榷,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激情地)这是坚不可摧的信念,再读—— 生(激昂地):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坚定地)这是永不言弃的信念,再读——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3、品读重点句,体会谈迁信念的坚定

师: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力量!谈迁第一次是怎样撰写《国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生: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师:你关注的是谈迁写作的细节,还有吗?

生: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课件出示)教师出示投影

师:我想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很想知道你为什么关注这个句子?

生:因为这个句子很特别,用了很多数字。

师:你很会很抓句子的关键词,我们不是上数学课,然而这个句子却用了很多数字,数字是枯燥的,有句广告语说,浓缩的都是精华,老师把这个句子进行了浓缩:

经过奋斗,谈迁终于完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课件出示)

师:这个句子意思变了吗? 生:没有。

师:既然意思没有变,又这么简单,老师想用这个句子替换课文中的句子,你看行不行?

生:不行。

师:光说不行可不行,要有理由说服我。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观点,我们说自己观点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根据。

生:我觉得第二句好,因为这样句子更简练。

师:这是你的观点,的确,第二个句子更简练,其他的同学怎么想的呢?

生:第一句好,我觉得第一句可以体会到谈迁为了编写《国榷》非常辛苦。

师:真了不起,你读出了写国榷很辛苦,能告诉大家,你从哪里读懂的吗?

生:谈迁写《国榷》花了20多年的时间。

师:是呀,人生能有几个20年,国榷就是谈迁的心血呀!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好,我从第一句读出了谈迁做事一丝不苟。师:你很会用词,你从哪里读懂的呢?

生:谈迁六次修改《国榷》。师:老师想问一下,你的作文一般多少字呀? 生:400字。师:一般修改几次? 生:修改两次。

师:谈迁六次修改的是什么? 生:400多万字的国榷。

师:从六次修改,400多万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谈迁?(体会和感悟)

生:做事认真,精益求精的谈迁。

生:我觉得第一句好,用上数字谈迁写国榷的过程更加具体。

师:看来语文课上的数字还会说话呀!有了数字,我们感受到了国榷来自不易,感受到谈迁治学的严谨,感受到了谈迁信念的坚定!

同学们能理解这个句子,能不能读好这个句子呢?谁来试试?

生:读句子

师: 读得不错,正确、流利,老师给你打98分,想得一百分吗? 生: 想。

师:好,有志气,有信心,还要有方法,怎样才能读好这个句子,谁来当当小老师,给他提个建议。

生:突出数字,把数字稍微读重一点。师:能说说理由吗?(为什么这样读)

生:这样就能更突出国榷来之不易,突出谈迁意志坚定。师:你是从句子重音提出的,是个不错的建议。还有吗? 生:还要读出对谈迁的敬佩。

师:说得真好,你是从句子的感情提得建议。来试试(刚刚那个读书的同学)

生:再读。

师:真好,学了就用,老师给你打100分,我们像他一样,一起读这个句子(给孩子多一次机会,给机会的过程就是让他和同学们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生:齐读。

二、信念遇挫,感受谈迁的不幸

1、遭受厄运

师:经过20多年的努力,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谈迁欣喜若狂,然而,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做到故事性)

生:国榷书稿被盗了。

师:小偷偷走的仅仅是国榷的书稿吗? 生:还有谈迁的心血。生:还有谈迁的辛苦。

师:书稿被盗,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就化为乌有,这对谈迁来说就是遭受了---(用题目中的词语)

生:厄运。

2、品读重点句,体会谈迁心情

师:遭受厄运的谈迁心情怎么样呢?你会想到用什么词来表达谈迁走此时的心情呢?

生:悲痛欲绝 生: 痛苦万分

生: 痛哭流泪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此时此刻谈迁的心情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找到描写谈迁心情的句子。

生: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师:谁来读这句话。让我们能感受到谈迁此时此刻的心情。

生: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

师:你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读好句中的标点,就能读得更好。老师把这个变了一下,你看看课文中的句子应该用那种读法?

出示:(课件出示)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生:我觉得应该用第一种读法,第一句要读慢一点。师:为什么要读慢一点呢?(为什么这样读)生:逗号的停顿要长一点。师:你是从标点本身说的。

生:第一句读慢一点,可以体现谈迁内心的悲痛。

师:说得很好,我们知道句子要读慢一点,还要知道为什么读慢,你再来试试。

生:再次朗读句子。

师: 有进步!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谈迁内心的悲痛,我们一起读(个别到一般)

生:齐读

三、信念坚定,再次撰写国榷

1、过渡

师过渡:厄运当头,许多人认为谈迁再也站不起来,然而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下决心第二次撰写国榷呢?

师:同学们,是什么力量支撑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站了起来呢?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再读,为信念坚定的谈迁加油打气!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是信念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

2、读、画四字词语,体会谈迁再次撰写国榷的困难

师: 谈迁第二次是怎样撰写国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与谈迁写国榷有关的四字词语。

生:默读,画,批注

3、品读词串,体会谈迁信念的坚定

师:这个自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四字词语很多,四字词语内容丰富,表现力强,老师把其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进行了一个组合。

出示:(课件出示)一袭破衫 年老体弱 四处寻访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奋笔疾书

师:谈迁为了撰写国榷,战胜了许多困难,但课文没有直接写困难,同学们读读这组词语,想一想谈迁第二次撰写国榷碰到了那些困难呢,还要说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生:贫穷,从一袭破衫看出来的。生:从终日奔波看出谈迁非常劳累。生:孤独,从面对孤灯体会到的。师:这么多的困难,谈迁有没有畏惧呢? 生:没有。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奋笔疾书。

师:奋笔是摇动笔杆,书是写的意思,疾有两个意思,一是疾病,二是快速,同学们说这里疾是什么意思呢?

生:快速。

师:谈迁在时间赛跑。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四字词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不怕贫穷,不怕劳累,不怕孤独,信念坚定的老人形象,我们来合作读这组词语,让这位老人的形象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老师读一个,你们读一个。

(师生合作读词串)

师:同学们,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词语只有放在句子里才有生命,我们来读读这组句子:出示:(课件)

(1)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2)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3)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4)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4、理解名垂青史,体会谈迁的人生价值 师:想请四位同学来读,一人读一句。

生:(分别读四个句子)

师:同学们知道名垂青史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名垂青史的意思。

生:名声在历史里流传。

师:南宋有两个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一个是岳飞,一个是秦桧,他们的名字都在历史中流传,都可以使用名垂青史吗?

生:不能。因为秦桧的名声很坏,不能用名垂青史。生:岳飞精忠报国,可以说名垂青史。

师:那如果要送一个意义相近的词给秦桧,会送一个什么词语呢?

生:遗臭万年。

师:词语意思差不多,但感情色彩完全不一样。我们课文是说谁“名垂青史”呢?

生:谈迁。

师:名垂青史的仅仅是谈迁和国榷吗?

生:不!更是他的——坚持不懈、严谨认真、顽强意志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5、关注写法

师:刚刚我们一直在关注谈迁,在关注《国榷》,现在让我们来关注一下作者,这篇课文两次写到谈迁写《国榷》,但第二次写的详细些,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这样就能详略得当。

师:嗯,这是你的看法,还有吗?

生:第二次写《国榷》更能体现谈迁在厄运面前的精神。师:你认为是第二次写《国榷》更能体现中心,体现主题。真好。

6、小结板书

师:谈迁第一次写国榷后遭受厄运,面对厄运,谈迁再次撰写国榷,最后实现了愿望,(边说边连线成v字,他的胜利靠什么呢?(学生总结板书:坚定的信念)

四、以写整合、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面对厄运,信念在,希望在!作者蒋光宇在文章最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蒋光宇

师: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向谈迁表达我们的敬意。生:(读句子)

师:这样的句子我们要用心去读,再读 生:(再读句子)

师: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人像谈迁一样,面对厄运,不低头,不气馁,依靠顽强的毅力,努力拼搏直到成功,让我们静静的来领略一下他们的风采,来聆听一下他们的教诲。

(播放课件。张海迪、贝多芬、残疾人等的事迹及名言的图片,师读介绍的句子,生读这些人面对厄运的语言。)

师:张海迪-----作家,哲学硕士,五岁因病高位截瘫。面对厄运,她说----生: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的站起来!

师:贝多芬——,世界著名钢琴家,中年耳聋。面对厄运,他说——

生: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

师:他们虽然国籍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和谈迁一样的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起读)……

师:老师在读完谈迁的故事后,深受感动,用一句话写了自己的感受:

信念是力量的源泉,有了信念,即使在冬天也能感受春的气息!————王先云

师:我想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一定也有许多话要说,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一句名言的形式写下来,要署上自己的名字。

生:也许我们都会碰到困难,但只要我们像谈迁那样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就会战胜困难。

生: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生:信念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我们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有信念,就会有希望;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下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0课 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 王先云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主题单元──“美好品质”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条件下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 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课文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进行叙述,短短600 多字却讲述了谈迁两次撰写《国榷》的经历,时间跨度长,具有很强的概述性。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会运用数字的表达效果,通过品、读、感悟、体会谈迁完成《国榷》的艰辛。

教学难点: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困难是对谈迁这个人物了解很少,课文又没有详细的故事情节。这就要靠教师依靠信息技术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描述前后联系,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感悟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谈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三、设计理念

1、立足文本,按照“文本讲了什么——文本是怎么讲的——我读文本有什么收获”来组织教学。

2、立足学生,强调课堂学生学有所得,这种“得”包括发展语言能力,体会一种精神,学到一种品质。立足学学生的基本方式就是设计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明确目标的任务,学生可以围绕目标和任务来解决问题。

3、立足语文,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结构特点,去学习语言,去体验人物情感和精神。

四、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中感悟。

3、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走近《国榷》,了解谈迁信念

1、复习导入。

2、齐读课题。

3、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呢?(从文本中了解谈迁的信念,就是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4、《国榷》是一本怎样的书?谈迁是如何完成《国榷》这本书的呢?(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任务一:比较句子,体会数字的表达效果。多媒体课件出示:

句子1: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句子2:经过奋斗,谈迁终于完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

预设:学生比较后体会到:

20年说明写作《国榷》时间长,是谈迁生命的体现。

6次修改说明谈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改什么”“怎么改”)

50多岁说明《国榷》是谈迁心血的结晶。

(2)、读完这个段落,你觉得《国榷》是一本怎样的著作?(3)、指导朗读重点句(带数据的句子。)(4)、小结:用把握关键词的方法理解重点句。

二、信念遭厄,体会谈迁的不幸

过渡:过度:谈迁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国榷,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面对这部凝聚了他20多年心血的国榷,他

怎能不欣喜若狂,然而,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国榷》被盗。

1、以文解释词语“厄运”。

2、厄运仅仅指《国榷》被盗吗?

(1)从“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这句话可以看出,编写《国榷》是他人生的志向和信念,可如今已全部化为乌有。

(2)如今年老体衰,重编《国榷》有心无力。(3)家徒四壁,想实现信念难上加难。

(4)《国榷》的遗失,再加上贫穷、伤病、衰老,对50多岁的谈迁来说真可谓是“厄运”了,厄运的打击使这位老人一蹶不振。

3、遭受厄运,此时此刻,谈迁的心情会怎么样呢?用几个描写心情的四字词语来表现此时此刻谈迁的心情。(凭借语境,积累词语。)

4、课文是怎么表现谈迁遭受厄运心情的,找出表现谈迁心情的句子。

5、指导朗读表现谈迁心情的句子。

三、信念坚定,谈迁第二次写《国榷》

师过渡: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当生活风平浪静时,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然而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时,真正的英雄就会显出他的强者本色,厄运当头,在许多人认为谈迁再也站不起来时,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1、读题目。

2、为了撰写新的国榷,谈迁又付出了哪些努力呢?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描写谈迁再次撰写国榷的四字词语。

(1)请大家小声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一些你认为重要的四个字的词语来。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词语组块。一袭破衫 年老体弱

四处寻访 奋笔疾书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一袭破衫仍然奋笔疾书,体会到谈迁不怕()年老体弱仍然奋笔疾书,体会到谈迁不怕()四处寻访仍然奋笔疾书,体会到谈迁不怕()面对孤灯仍然奋笔疾书,体会到谈迁不怕()面对逆境谈仍然奋笔疾书,他靠的是()。

教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谈迁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形象?

生活中的谈迁 历史学家谈迁 坚定信念的谈迁……

3、第二次写《国榷》,信念得以实现。

任务2:比较句子:,体会新国榷的来之不易 多媒体课件出示:

句子1;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句子2: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对比读

(2)、翔实精彩背后是什么?

(3)、名垂青史教学,体会谈迁和谈迁的精神以及《国榷》名垂青史。

4、两次写《国榷》,品味写法

(1)、这一节课我们一直在关注谈迁,下面我们来关注作者。作者写谈迁两次写《国榷》是不是一样?

作者着重描写了第二次写《国榷》。(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内容或情感上:让读者更感到他坚韧不拔,更能体现谈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形式上:详略得当

小结:好钢用在刀刃上,笔墨用在最能表现中心的地方。这也是作者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同学们,谈迁是可敬的,他没有被厄运打垮,因为他心中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古今中外,有许多人也像谈迁一样,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2、从刚才介绍的人物身上,你们学到了什么?

3、这也正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蒋光宇先生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出示句子:“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齐读)(板书:信念 希望之光)

4、读完课文,我们都有很多感受,有很多话要说,我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感受。

任务3:情境写话 多媒体课件出示:

我想对谈迁说,()我想对《国榷》说,我想对自己说,我想对()说,(多媒体播放歌曲:《从头再来》)老师送名言: 多媒体出示:

(1)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

(2)春天最难过的是没有收获的耕耘;人生最难过的是失去信念的寂寞。

(3)幸福的泪由劳动的汗水酿成;失望的泪只有用奋斗才能抹去。

(4)人生的拐杖就是信念。

(5)如果大海里没有风浪,海燕绝不会美名远扬。

板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信念

战胜

厄运 信念在 希望在

附:本课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点

1、按照“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2、设计的核心是以任务驱动,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都指向语言的学习和品位。

3、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比如《从头再来》的歌曲,可以营造一种昂扬的,向上的氛围,也与谈迁的事例和精神吻合。

篇7: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我们吃的不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种特殊的营养液,这种营养液是用各种名贵材料配置而成的,喝一口就可以一天不用吃喝,也不渴,不饿,而且精神充沛,不生病,满足人们的营养需要。

我们穿的衣服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的变换,冬暖夏凉,而且保暖,透气,穿着舒服。如果运动,按一下按钮,衣服又可以马上变成礼服。。。

我们住的房屋也具有特殊功能,像向日葵一样面向太阳,使屋里始终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当我读起这句话,便会想起《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谈迁编写《国榷》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艰难的完成了原稿,却又被小偷偷走了,遭次厄运,他却化悲痛为力量,凭着坚定的信念,完成了新的《国榷》,比原来那部更为精彩,翔实。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有一次,爸爸让我学骑自行车,我刚自行车,就跌倒在地,但我毫不气馁,爬起来又跌倒,跌倒又爬起来,几十次过后,我终于学会了骑车。那时我才知道,克服了困难后是多么高兴啊!我凭着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会了下象棋、滑旱冰„„

其实,在社会中也又像谈迁一样,在厄运面前不低头的人,他们都是靠这种毅力取得成功的。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亲的遗嘱写史记,每天十几页,被打入地牢几次想血溅墙头,但是都忍住了,《史记》就这样诞生了。张海迪5岁时胸部以下瘫痪,失去了知觉。可她凭着惊人的毅力只写了,自学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以及大学英语毕业。海勒。凯勒在一岁时被病魔夺走了她的视力、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她学会了读书和说话,成为了知识渊博的人„„

篇8: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觉得题目中的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打不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那么,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到这三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读,突出“打不垮”)

生:“信念”这个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读,突出“信念”)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厄运”这个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读,突出“厄运”)

师:同学们,读书就是要读出自己的体会。

【点评】 可以说,课题中的这三个词语都是“关键词”。每个词都概括了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抓住了这三个词语,就了解了文章的重点内容,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同时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激情,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础。

师:这三个词语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抓住了。谁愿意读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谁能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明末清初,有一位史学家谈迁写了一部《国榷》,他用了20多年才编写完成,放在竹箱里。有一天,小偷溜到他家,见没有东西可偷,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谈迁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后来,在困难面前他又站了起来,经过多年的奋斗,重新编写完成了一部新的《国榷》,并因此名垂青史。

师:你说得很详细,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生:明末清初,谈迁先后两次完成鸿篇巨制《国榷》的编写,并因此名垂青史。

【点评】 阅读教学有两个境界:一个境界是把书读薄,一个境界是把书读厚。把书读薄,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能力要通过训练获得。

师:“厄运”是什么意思?

生:不幸的命运,困苦的遭遇。

师:结合生活实际,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事情能称得上是“厄运”呢?

生:腿断了。

生:一个人的眼睛看不见光明了。

生:寒假作业丢了。

师:对你来说,是个重大事件,可以说是“厄运”。

【点评】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重点词语“厄运”,既让学生理解了“厄运”的意思,又为下一环节理解谈迁的“厄运”做了铺垫。

师:你们说的情况,远不能与谈迁的遭遇相提并论。谈迁的厄运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课文,勾画他遭受厄运的词句。

师:谁来读一读你勾画的内容?

生:读“小偷溜进他家……下落不明。”

师:他的厄运就是——(板书:书稿被盗)

师:看到黑板上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为什么书稿被盗就是厄运呢?

(生纷纷举手)

师:不着急回答,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说明书稿被盗就是厄运,用笔勾画一下,还可以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点评】 教者不是急于让学生谈,而是注重学生对文本重点内容的再次感受。读而思,思而答,这正体现了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这样,回答才会有质量。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先请大家读勾画的句子,然后结合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谈迁已经写了20多年的东西失窃了,他很伤心。

师:(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书稿被盗就是他的厄运?

生:从“致命的打击”看出。

生:从“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可以看出。

生:从“热泪在不停流淌”感受到。

师:同学们能通过词句感受到谈迁的厄运,也感受到了他的痛苦。体会得这么好,能读好吗?自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点评】让学生带着感受去读,这是在要求学生用心去品读,此时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已融合在一起了。

师:(指名读)这不幸的命运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同学,何止打动她一个人呢,也打动了孙老师。孙老师也来读一读,可以吗?

(师范读)

师: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边体会边想象,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点评】 教者始终抓住“厄运”这一中心词,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找出文章的重点语段,让他们在各自的阅读中思考、感悟,交流感受,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教者还通过巧妙的教学构思、恰到好处的过渡与点拨,让学生在层层深入中理解了“厄运”,感悟出了谈迁的情感。

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读得声情并茂,作为奖励,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可以吗?

生:(自信地)我觉得我可以试试。(生读,真的读得声情并茂,同学们掌声热烈)

师:掌声是最好的证明。读得这么棒,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我读的时候想象着老人的心情。

师:大家像她一样,一边想象一边读。

【点评】语文课堂重在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培养又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语文课堂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实践活动。教者时刻注重引领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从而使学生借助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文本思想的启迪,享受语文的魅力,并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语感。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书稿被盗就是谈迁的厄运呢?

生:我从本文的第1自然段“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一句看出,跑这么多路,很辛苦。

师:从“一点”和“一百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为了写《国榷》,谈迁费了好大的力气。

生:《国榷》的编写经历了许多坎坷,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可以说来之不易。

师:为了抄史料,走一百多里,这句话中的哪一个字最让我们体会到了编写的艰难?

生:“竟”字让我们体会到不敢想象,难以想象!

生:我读出了他要写一部明史的决心。

生:为了史书,谈迁有着坚定的信念。

师:这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他的厄运。你还从哪里体会出来?

生:读“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生:从这些数字是能看出书的珍贵。而书一下没了,谈迁肯定很伤心。

师:这一句话中还有几处数字,请你出声地读一读,用心地体会,可以联系实际,也可以结合上下文, 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数字背后的事情。

生:我从“6次”看出他的精益求精。

生:我从“400多万字”,看出他跑了很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生:50减20等于30。谈迁30岁就开始写了,说明他一直在不停地写。

师:课文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书稿被盗就是谈迁的厄运。因为书稿就是他的命!

【点评】 教师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的情感。

师:第1自然段中,还有一处让我们感到他的厄运,看看谁有一双慧眼。

生:“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师:那么小偷偷走的还仅仅是书稿吗?是呀,更是他的理想和愿望。让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师: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情感去体验,用想象去丰富,读懂了许多内容,你的内心一定积蓄着许多情感,请通过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以情教书,理在其中。整节课教者入情入境,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师: 《国榷》的编写不仅是谈迁20多年的艰辛付出,还是他用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换来的,更是他从小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说《国榷》被盗就是他的厄运。

师:在厄运面前,我们看到一位多么值得同情的谈迁,我们看到一位多么值得同情的老人。这节课我们走近了谈迁,读懂了“厄运”。但他是怎样在厄运面前站起来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他再次写《国榷》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双语实验小学、

篇9:《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稿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谈迁在厄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不可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学会正确对待生活的困难和挫折。这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工作,裔老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重难点展开,各个环节的设置也是为了对这个重难点进行抽丝剥茧,最后让学生有一个明确地认识,对谈迁的精神世界有更深的感悟,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裔老师老师的教学有很多亮点。

一、从词语入手,整体感知

本课教学揭示课题之后,裔老师老师用三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梳理课文的思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大致思路。这篇课文由“信念”开始,到遭受“厄运”,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学中裔老师采用了循文教学,平铺直叙,并没有采取什么跳跃式或由果溯因式的教学。

二、利用板书,明确层次

其次裔老师由信念入手,问学生谈迁的“信念”是什么?这里要求学生理解是自幼立志,而且这个“志”伴随谈迁走过了一生,不同于一时之间的想法。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在通读朗读去感受人物。这一小节中还以一个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5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板书的总结,让学生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三、营造氛围,打开思路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怎样的厄运?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接着追问: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来说怎样?对于已是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又怎样?他茶饭不思,夜南安寝,到底在“思”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比较:别人是怎么看待此时遭受厄运的谈迁的?谈迁又是怎么对待这个致命的打击的?通过比较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加深对人物精神世界的认识,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第3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裔老师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年老体弱”和“奋笔疾书”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裔老师设置了一组想象联系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夏夜,酷热难当,孤灯下,谈迁。冬夜,寒气逼人,清冷的孤灯下,谈迁。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追问: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年老体弱的谈迁奋笔疾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加深了对信念的认识,加深了对谈迁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400字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500字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后随笔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初三年级读后感

★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 小学语文评课稿

★ 语文评课稿

★ 小学语文《生命生命》评课稿

篇1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第一次我是在五(4)班试上的,由于我对教案的熟悉程度不够,导致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不流畅。在磕磕绊绊中结束了第一次试上,几位老师直言不讳指出了我的问题。让我知道,上好一节,首先要熟记教案,而每个教学环节过渡衔接要自然,教师的过渡语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可以事先想好一些过渡语。在了解到自己的问题后,我深刻的反思。把教案熟记在心,各种教学环节都清晰的记在脑海中。我事先还想好了过渡语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语。第二次试上我是在五(6)班,这次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较多。但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方面做得不够好。我的师傅周老师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如课件上出现的小问题以及板书设计不够严谨。针对听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我进行了修改,并在五(1)班进行第三次试上。第三次试上的效果比前两次都好,但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方面做得不好,有些关键词我都直接出示了,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几次试上课以及磨课后,我对上教研课更有信心了。

当我踏上讲台,面对那么多老师的目光,我心中有了一丝的紧张,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认真倾听的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次朗读。紧张感渐渐消失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语速过快,我在教学用语上出了一些小失误。也正是由于过渡语的语速过快,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比预想的快了几分钟,我就让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词语,想象谈迁在北京的情景,并在纸上写下来。教研课结束后,各位老师开始评课,他们都对我的课提出了中肯而又宝贵的建议。让我知道了我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够好:1开头导入部分没有统筹全文,而单单选取了一句话来分析,最后分析完课文后也没有回归的文本整体。总而言之课文结构不是很清晰。2我的过渡语较多,语速过快,学生会有点跟不上教师的节奏。3在教学手段方面比较单一,都是让学生谈体会,应该增加一些读写迁移训练,让学生想象谈迁会说些什么,想写什么,做些什么,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体会人物的情感。4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调动课堂氛围。对于各位老师的评价和建议,我都一一记下了。

上一篇:个人总结妇产科下一篇:高烧不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