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日子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4-05-06

喝茶的日子的阅读训练及答案(精选8篇)

篇1:喝茶的日子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喝茶的日子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喝水的日子,是清纯无知的日子。喝咖啡的日子,是潇洒随意的日子。喝酒的日子,是狂放落寞的日子。而喝茶的日子……

好像是乏善可陈,又好像是一言难尽。

第一口茶,是苦的,在办公室的桌前。办公室里永远是秋天的幽静,看见窗外夏天的阳光,常常会想起学生时代。并没有什么人来告诉我那只是年少轻狂,我自己知道,几乎是一瞬间,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我便知道。有时我会想:我所憧憬的成长,就是这样的吗?那时,学会了喝茶,仿佛象征了从清水的年少到甘苦自知的成年。

以后,知道茶是香的。一股沸水冲下,清香绽放如花朵,令人想起茶的身世。想起那些起伏的山岳,漫山如雪的茶花,万里遥遥只为这一片茶林的一脉阳光,千里迢迢只为这一杯水的一把茶叶,而终于可以辗转成为这样一种简单的快乐,成长的本质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而茶真正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在后来。

不甘心平凡的生活,刻意使自己忙,让自己像一座上紧了弦的钟,计划分秒,力求毫厘不差。每一件待做的事,一旦想起,就像铃声大震,惊得自己跳起来。

此时,一杯茶在手中,感到它的温暖,使我安心。并不以它为意,做事说话写文章,主题自有,茶不过是背景音乐。口中有茶,心中无茶,到一种视若无睹的地步,是意不在喝茶,意在日子。

而今始知,人生本是一杯茶,微苦而略带芳香。有的醇厚,有的`清淡,有的千红一窟,有的只是一杯概念上的茶。喝茶的日子,也就是千万个平常日子。

(选自《悬崖上的草莓》,江苏文艺出版社)

哲理意蕴

人生如茶。王蒙说:“茶是魂,是韵,是趣味,是机智,也是微笑与漂移,舞蹈与飞升,嗜茶者多半是好相处的人。”我以人生当茶喝,因茶制宜,专心泡制,细心品味,静心透悟。叶倾城以水、咖啡、酒和茶来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预示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茶的身世变化及由此带来的人生感悟。在作者看来,茶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生如茶,茶似人生。茶有三味,甘苦自知。世事纷扰中,用心品茗,不仅能够冲淡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还能荡涤灵魂,修养性情。因此,喧嚣繁杂的尘世,我们不仅需要一本好书,也需要一杯好茶。全文以对茶的认识感受为线索,逐层深入,语言平淡而不乏睿智,富有哲理。

且读且思

1.文章第一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开篇以喝水、咖啡、酒和茶来比喻人生的不同日子,有什么作用?

2.对“人生本是一杯茶”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3.结合文章,理解“喝茶的日子,也就是千万个平常日子”这句话的含义。

4.请概括作者对喝茶的认识过程。你是怎样认识这个过程的?

《喝茶的日子》:1.比喻。作者抓住了水、咖啡、酒和茶的不同特点,以此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能够唤起读者的味觉感受,别有一番滋味,又形象生动。2.茶有三味,用心品茗,不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还能荡涤灵魂,修养性情。3.作者对喝茶的理解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已经把喝茶当作生活的一部分。4.第一口茶,是苦的——以后,知道茶是香的——茶真正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在后来——而今始知,人生本是一杯茶。由浅入深,由茶道到人生之道,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喧嚣繁杂的尘世,我们不仅需要一本好书,也需要一杯好茶。

篇2:喝茶的日子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②记得1974年,我小学快毕业了,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地质勘探队员。他们带着铁床,还有农村少有的雪白蚊帐,也带了些好看的书。住在我家的地质队工程师老吴带了15本书,是带书最多的人。他40多岁,待人态度和蔼,村子里的许多孩子都愿意找他借书看。他也特别喜欢把书借给小朋友看,只要有孩子借书,哪怕他正在看那本书,也笑眯眯地做个记号,把书借给你。

③遇到星期天,我们成群结队地把牛赶到山坡上去,各自掏出从地质队员那里借来的书读起来。这些书把我们带进了课本以外的神奇世界。记得我放牛时看老吴的《海岛女民兵》,一下子被迷住了,把牛忘了。一个小时以后,大黑犍偷着跑去吃了生产队的红薯秧,被队长扣除了老爹的3分工分。爹没打我,只说我看死书。以后我再不敢“看死书”了,借到太好的书,把牛赶到坡上后,悄悄地把它拴到树上。

④借老吴的书随便,可还老吴的书你得讲究。还书时,整洁干净,还用一张纸包了皮的,他会立即再借你一本;撕坏了,又粘好的,他会微笑着问:怎么,搞坏了?待你说明原因,他会再借你一本。刘二妈家的程亮,夜半偷着燃松油捧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书烤出了一个大洞,只好用纸裱上,老吴虽然责备了几句,但几天后又借给他一本书。

⑤在地质队不足10个月的勘探期间,几乎全村的.孩子都借过老吴的书。你借来我借去,难免把书弄坏。大家都知道老吴爱惜书,还书时你粘来我粘去,特别是书皮,越粘越厚,一块搭一块,五颜六色地补了许多“补丁”,连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

⑥老吴和他的队友们最后离村时,把24本书交给村里的“五保户”彭大爷,托他做保管员,借给孩子们看。这一切,至今仍历历在目。

⑦20年过去了,再没有见到老吴他们。我们几个考上大学的童年好友回想起来,都从心里感谢他们,特别是和蔼可亲的老吴。

⑧现在,书不再奇缺,借书也不再难了,可怎么也忘不了那缺书的日子。

1.题目中“缺书的日子”是指什么日子?请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加以概括。

2.⑴第②段中加黑的“15本书”“40多岁”能否说成“10多本书”“40岁”? 为什么?

⑵老吴“笑眯眯地做个记号”,做记号的作用是什么?

3.第④段中“借老吴的书随便”中“随便”的涵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⑴从老吴方面: ________________

⑵从借书人方面: 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有关读书的名言(至少两句)

5.请写出能够使你“被迷住”的文章或书的名字,并说说它的什么地方最让你着迷。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0年代(不能答“70年代初”或“1974年”)

2.⑴不能。用“15本书”突出了书,表明了在“缺书的日子”对书的特殊感情和对书的关注。“40多岁”准确,小孩不好也不便打听大人的准确的年龄,估计是多少说多少也符合实际。

⑵标志自己看到这里,书还回来后再接着看。

3.⑴慷慨大方,乐于把书借给别人;⑵容易借到书。

4.“略”

篇3:喝茶的日子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快速有效阅读的意义

快速阅读,简称快读或速读,顾名思义就是用比平常人快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进行阅读,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一目十行”。

快速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速度尽可能加快,但绝不应是泛泛地浏览或不求甚解地走马观花。快速阅读不仅仅要求阅读速度快,而且要求理解率高,记忆效果好,这样才能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所以,快速阅读应该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以获取有价值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记忆过程,简单说, 它是一种“去粗取精”式的阅读,也是人称为“扫描式”或“跳跃式”的阅读,虽然不太准确,但比较形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快速阅读就是“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就是说,读者可以把书中那些无关紧要的引文、图标、推理过程等“省略”或者“跳跃”过去,而使目光像雷达搜索和追踪目标一样, 敏锐地抓住书中的重点、要点和脉络来阅读。所以说,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阅读的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获得快速理解和快速记忆,也就是说比较牢固地记住所看到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提高对知识和信息的鉴别能力、吸收能力和存储能力,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快速阅读的训练策略

1.默读是一个起点

阅读分为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学生往往习惯于有声阅读。有声阅读是 眼、脑、口、耳四个器官的共同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经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大脑控制嘴巴发出声音,声音通过耳朵经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达到监听的作用,这样的结合虽有加深理解和促进记忆的作用,但速度慢。

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思维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大脑内部默默进行, 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快得多。

阅读时出声虽然是一般人常犯的毛病,但是经过自我约束,多数人是能够做到无声阅读的。不过,出声阅读还会以其他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唇读, 即嘴唇微动的读法;二是心读,就是在内心深处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着并听着每个字的字音。

2.丢弃逐字阅读的习惯

我们平时阅读习惯逐行逐字地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地看过去,在学习快速阅读的时候,这种拣豆式的阅读方式必须改变。事实上,我们一眼能看清的远不止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当我们看一张熟悉的脸,只需要一瞥,就能认出是谁。当我们将视线投向身边的报纸,一瞥之下也能轻而易举地看到三五个字,甚至更多。

人在阅读时,眼睛只能处于两种状态,即固定状态和移动状态。人的眼睛一天所固定的次数大约可达10万次。孩子在看书时,眼睛每小时停留在书本上的时间大约为57分钟。因此,提高阅读速度的实质,就是提高眼睛在停顿的单位时间里接收的信息量和减少眼停的次数。在阅读时,我们不妨将眼睛的注视停顿放在几个字的中间,争取一瞥之下能同时理解停顿点左右两边的几个字, 吸收一个字群或有意义的字群, 这样只需要三四个注视停顿就可以阅读完一行字。眼睛移动的时间减少了, 在单位时间内的阅读字数增加了,阅读速度就显著提高了。只要我们坚持训练,我们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将会突飞猛进。

3.让阅读在轻松快乐中进行

有些人在阅读时心情之所以不能保持轻松,主要的原因是压力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特别是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上班族、从事商业工作的生意人,就连学生也不例外。有时候适度的压力能提高学习效果, 强迫自己不断地接收、再接收,但是,如果长时间置身于压力中, 不仅心理上会出现郁郁寡欢,对周围事物提不起精神,连身体也会生病。

阅读时能否保持一种轻松自在的好心情极为重要,怀着一种轻松的好心情阅读可以缩短学习时间,让信息更快速而有效地被吸收。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站起来深深地吸一口气 ,呼———吸———呼———吸 ,直到感觉 心跳平稳、呼吸顺畅为止,然后再回到书桌前继续奋斗。

轮换读书也能提高阅读效率。马克思每天要读大量的书报文件,轮换读书是他消除疲劳、提高阅读效率的好办法。 他非常喜欢阅读名家的小说,他往往两三本小说同时开始,轮换阅读。或者有时快速阅读一会儿小说,而后又大声朗读或背诵一会儿诗歌。

篇4:喝茶的日子

好像是乏善可陈,又好像是一言难尽。

第一口茶,是苦的,在办公室的桌前。办公室里永远是秋天的幽静,看见窗外夏天的阳光,常常会想起学生时代。并没有什么人来告诉我那只是年少轻狂,我自己知道,几乎是一瞬间,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我便知道。有时我会想:我所憧憬的成长,就是这样的吗?那时,学会了喝茶,仿佛象征了从清水的年少到甘苦自知的成年。

以后,知道茶是香的。一股沸水沖下,清香绽放如花朵,令人想起茶的身世。想起那些起伏的山岳,漫山如雪的茶花,万里遥遥只为这一片茶林的一脉阳光,千里迢迢只为这一杯水的一把茶叶,而终于可以辗转成为这样一种简单的快乐,成长的本质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而茶真正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在后来。

不甘心平凡的生活,刻意使自己忙,让自己像一座上紧了弦的钟,计划分秒,力求毫厘不差。每一件待做的事,一旦想起,就像铃声大震,惊得自己跳起来。

此时,一杯茶在手中,感到它的温暖,使我安心。并不以它为意,做事说话写文章,主题自有,茶不过是背景音乐。口中有茶,心中无茶,到一种视若无睹的地步,是意不在喝茶,意在日子。

而今始知,人生本是一杯茶,微苦而略带芳香。有的醇厚,有的清淡,有的千红一窟,有的只是一杯概念上的茶。喝茶的日子,也就是千万个平常日子。

篇5:开窍的日子阅读文章及答案

开窍的日子

舒乙①

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北京人,形容小孩处于懵懂状态,全然糊里糊涂,叫作“没开窍”。突然间,到了一定岁数,不知何故,小孩开了窍,前后判若两人,一下子变聪明了许多。大人对他的变化有明显感觉,于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孩子开窍了。

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也发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

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写“走之旁”,变成了“小兔”。

抗战后期,我到了重庆北碚,在北碚朝阳小学念了4年,直至小学毕业。

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起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仔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音,一遍一遍地叫我读“b”“p”“m”“f”,我却一会“b”“p”“f”,一会“b”“p”“m”,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 ① (贻笑大方/不可救药)。

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地前进,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工夫,好像什么特别的事也没有发生似的。

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了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上的。

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叫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字。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好玩好玩。

我们学生会自己制定一些规矩,上课不准迟到,每天轮流打扫教室,定期实行大扫除等等。对违规者要实行惩罚。

有一次,我自己违了规,倒了霉。北碚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自然博物馆,尤以生物学科的标本丰富多彩而著称。里面有一位科学家,叫施白南,是鱼类科学家。他是妈妈的老同学,常来我家走动,很爱孩子。有一天,他盛情邀请我们几个孩子去他家做客,说要做好吃的给我们吃,还要给我们看他的各种标本。这一吃,一看,就费了工夫。中午返校时便迟到了。按我们自己定下的规矩,迟到要罚跪。没办法,下了课,跪在黑板前示众,时间不长,三五分钟而已,丢了大脸,这叫 ② (自投罗网/自食其果)吧,害得差不多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跑来“参观”。

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的发展,这便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儿算哪儿。

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100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100分。相反,他一旦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比如说画画。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碚。一张画的是小雏鸡,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一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裱在一起的`,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完全是模仿,居然还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我坐在东边的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他手臂伸直,左手指着握铅笔的右手说:“看,前面的电线杆,反映在笔上是这么长,你把这段长度画在纸上,再把臂伸长,看前面那栋房子的高度在笔上是多长,再画下来,这就叫做比例;比例对了,画在纸上,就有了远近。”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的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他常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就是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带我去看他,是在一间山坡上特别黑的房间里。夏天父亲晚上乘凉时,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再用他自己的方式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池,热气腾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鞋后跟,那双磨得歪了的皮鞋后跟。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

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由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一,这就是我开窍的日子。

小学毕业了,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

(有删改)

①〔舒乙〕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近年多次举办画展。

13.结合文意,在横线①和②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4分)

答:

14.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没开窍”?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5.作者说“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父亲是怎样“顺其自然”的?请结合文中“画画”的事例简要说明。(3分)

答:

16.作者为什么说“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

13.答案:①不可救药 ②自食其果

(共4分。选择2分,书写2分)

14. 答案示例:①在幼儿园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毕业排名倒数第一。

②写错自己的名字。

③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

④即使妈妈费劲地辅导,也学不懂拼音。

(共4分。每个1分)

15.答案示例:

父亲发现我对画画产生了兴趣,就及时鼓励我,让我在客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还在画画的技巧上对我进行具体的指导。

(3分。若答成“发现我对画画有了点兴趣,就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得2分)

16.答案要点:①父亲让我感到轻松愉快没有压力。

②父亲引领我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③我对父亲充满了喜爱和钦佩之情。

篇6:喝茶的日子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厚厚的那一侧是已逝的时光,由于有些日子上记着一些人的地址和电话,以及偶来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来的厚度还厚,仿佛说明着已去的岁月的沉重。它犹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发明台历的人大约是个年轻人,岁月于他来讲是漫长的,所以他让日子在成方形的铁托架上左右翻动,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当一年万事大吉时,他会轻轻松松把那一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因为日子还多得是呢。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看着那一摞摞用过的台历,也许会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沧桑感。

于是想到了撕日历。

小的时候,我家总是挂着一个日历牌,我妈妈叫它“阳历牌”,我们称它“月份牌”。那是个硬纸板裁成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图画,下面是挂日历的地方。那时候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被架子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体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母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叶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反正上课的钟在这一天成了哑巴,可以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有时候父亲就进来对炕上的人喊:“凉了凉了,起来了!”“凉了”不是指他,是指他做的早饭。反正灶坑里有火,凉了再热,于是仍然将头缩进被窝,那张星期日的日历也跟了进来。父亲是狡猾的,他这时恶作剧般地把院子中的狗放进睡房,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在炕沿,温情十足地呜呜叫着,我只好起来了。

有会过日子的人家不撕台历,用一根橡皮筋勒住月份牌,将逝去的日子一一塞进去,高高吊起来,年终时拿下来就能派上用场。有时女人们用它给小孩子擦屁股,有时候老爷爷用它们来卷黄烟。可我们家因为我那双不安分的手,日子一个也没留下来,统统飞走了。每当白雪把院子和园田装点得一派银光闪闪的时候,月份牌上的日子就薄了,一年就要过去了,心中想着明年会长高一些,辫子会更长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码又会大上一码,便有由衷的快乐。新日子被整整齐齐地装订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复一日地奔月,那硬纸牌是轻易不舍得换的。

长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兴趣去撕它了。我在哈尔滨生活的这几年才算像模像样过起了日子,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日历,让它由一侧到另一侧。当两侧厚薄几乎相等时,哈尔滨会进入最热的一段日子。年终时我将用过的台历用线绳串起,然后放到抽屉里保存起来。当我串起今年的台历、将明年散发着墨香气的日子摆在铁皮架上时,我会在上面简要抒写一些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虑。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已故的父亲就会复活,他又会放进一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老家那个已经荒芜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

【阅读练习】

16.文章在展开对“撕日历”的回忆之前,为什么要先写眼前的台历?(4分)

17.本文多次细节描写十分传神,请列举两处加以评析。(6分)

18.作者在第③段写年轻人“会轻轻松松地把那一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在第⑦段写“年终时我将用过的台历用线绳串起,然后放到抽屉里保存起来”。为什么“年轻人”和“我”对旧台历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反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7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全文以日历为线索,从撕日历到翻台历,从一个侧面写出了“我”从小到大,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轨迹。

B.文章第⑥段将会过日子的人家“不撕日历”与我们家“日子一个也留不下来,统统飞走了”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我们家对时间的流逝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

C.文中有很多口语化的.句子,像“父亲”的话“凉了凉了,起来了”等,这类语句通俗易懂,亲切朴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D.撕日历、翻台历对一般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件好玩的事,但作者却从细微处着笔,以小见大,从中生发出岁月不居、人生易老的感慨。

E.作者行文看似轻松随便,实则沉重感伤,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留恋和不舍以及面对现实的茫然和无助。

【参考答案】

16.“台历”是“日历”的延伸,能引发作者相似的联想,从而为下文写“撕日历”作铺垫;(2分)“台历”有日子重叠、易于保存的特点,能让作者感受到岁月的沉重与沧桑,正好与当年带给自己轻松愉快的“日历”形成对比。(2分)

17.示例①“早晨一睁开眼,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被架子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体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此处将“我”对日历上黑体字的日子和对红色字体的日子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孩童的天真可爱、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②“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在炕沿,温情十足地呜呜叫着,我只好起来了。”此处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人与动物之间自然和谐的温馨画面,浓郁的生气息令人神往。(每例3分,举例正确1分,评析精当2分。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

18.①“年轻人”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而虚设的,并非实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泛指。(1分)②作者将“年轻人”与“我”对待旧台历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有些年轻人不懂的珍惜时光的一种善意的批评。(2分)③作者对旧台历的珍惜,既是对温馨岁月和成长经历的回味,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岁月如歌的感慨和惆怅。(2分)④旧台历上写满了作者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通过台历,作者既可以回望过去,让岁月永恒;也可以思考未来,使见解更加深刻。因此,作者对旧台历倍加珍惜。(2分)(探究性问题,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

篇7:说话的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1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说话粗野、冷漠、骄横,会给人留下低级下流、缺乏教养的印象;说话文雅、和气、谦逊,让人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这里仅举几位伟大人物的礼貌佳话为例。

2 有一次,列宁在下楼时正碰上一位女公务员端着洗脸水上楼,她看到列宁就往后退让,列宁却十分热情地说:“你手里端着东西,我是空着手,你先上楼吧!”

3 1955年,毛主席回韶山时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向他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4 有一次,周恩来下了飞机后与机组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当时机械师邝祖炳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和其他同志握手以后就站在邝祖炳身后等着,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邝祖炳工作结束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后面,赶紧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你在等我。”周恩来笑着亲切地问:“噢,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

5 语言的美,不在于辞藻华丽,也不在于抒情描写,而主要在于适合语言环境。[a]与同志见面时,问声:“你好!”一句亲切的问候,并非是多余的客套,它体现了谦恭、和关心人、尊重人的美德。[b]与别人打交道时,常说一声:“请!”也可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c]不慎做错了事,先说声:“对不起!”可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增进同志间的友谊。[d]别人道歉时,说句:“没什么!”表示胸襟开阔,还可以把窘境中的同志解脱。[e]请别人帮助时,说一声:“劳驾。”这不是普通的恭维,而是表达了尊敬别人的意思。[f]别人致谢时,说声:“别客气!”表现出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你诚恳谦虚的美好心灵。[g]同志间分手时,说声;“再见!”这表明交往并没有在分别的时结束,友谊在告别声里继续发展。

6 总之,要做到语言美,要在说话时候做到“文雅、和气、谦逊”,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加强语言锻炼。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往往是学不像样的。

1.文章从说“话”的角度阐明了 的道理和 的重要性。

2.如果将文章的标题换一种说法,应该是

3.下面的话是从第 5 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 ]和[ ]句之间。

同志帮了个忙,说声:“谢谢!”它像一盒火柴,使人感到情感的炽热;它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同志间的友谊。

4.文章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另外还运用了 论证、 论证和 论证。

5.细读文章,谈谈你对第 5 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

6.文章结合寻常事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常用礼貌用语在交际、沟通中的作用,读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篇8:喝茶的日子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调查方法

1.对象:本人执教的初二学生 100 多 人。 (所执教学校属于城乡结合地带)

2.手段: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法。问卷由15个问题组成。这些问题主要涉及:阅读自主性、选材及题型设计、阅读策略, 以及该调查所反映的问题。

3.实验教材:《新课标英语分级读物》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精选阅读材料, 培养阅读兴趣。

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为课堂教学。学生局限于学“课本英语”或“考试英语”, 这潜在地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作了极大的制约。调查显示:仅有4.8% 的学生对阅读非常有兴趣, 而却有21.7% 的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在回答“除了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外, 还会找其他的材料进行阅读吗?”这个问题时, 47.1%的学生选择了“不会”。事实上, 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培养阅读兴趣呢?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故事型题材最感兴趣 (54%) , 其次为科普文章 (26.1%) 和社会文化类 (14.2%) 。因此, 笔者从阅读材料着手, 精选阅读材料 (如幽默动画、童话故事等) 。

2.阅读题型设计。

笔者认为, 阅读的练习是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 难度适当的材料对提高阅读水平最为有利。在实践期间, 我建议学生阅读《新课标英语分级读物》。有80.1%的学生认为该书阅读材料的难度适中。目前国内大多数的语言测试中, 阅读理解的题型设计大致相同, 即在每篇短文后设置几个问题, 每个问题后提供四个选项, 目的是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从实践中看出, 所给选择的项目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同时, 给了学生盲目猜中的比率。调查显示, 39.5%的学生喜欢做选择题, 而仅有10.1%的学生喜欢做问答题。这削弱了测试本身所要求的可信度。而《新课标英语分级读物》多样化的题型设计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初级的看图配话、趣味学用、拼字游戏等到较深层的读前思考。

3.阅读策略。

俗语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从阅读技巧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 特别要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首先, 要牢固基础知识, 扩大知识面。词汇是阅读的基石。我们在阅读时所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词语障碍。调查显示, 32.9% 的学生遇到生词会立即查词典。因此, 第一, 掌握课本单词, 适量扩充课外词汇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第二,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要过多依赖词典, 应利用派生词、合成词等构词法来猜词。第三, 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良好习惯。至于文章中的非关键性生词, 可以不予理会。

其次, 要加强阅读技巧指导。调查显示23%的学生会指字阅读, 31%的人进行有声阅读, 46.9%的学生会回视。因此, 第一, 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速度首先要掌握阅读技巧, 如略读、预测、跳读、查读、组读等。阅读技能的培养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至于阅读的方法, 提倡整体阅读, 即一口气读下去, 巧妙绕开生词, 切不可在个别难懂的词句上磨蹭, 对于生词则可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去猜测, 去推断。第二,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锻炼推理能力。字面的理解只不过是阅读的一个初级层次,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推理能力, 即在对文章的细节、主旨、大意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的分析能力。第三, 紧抓主题句, 快速理解全文。

再次,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都有不良的阅读习惯。23% 的学生会指字阅读, 31%的学生会有声阅读, 46.9%的学生会回视。这样既影响速度又影响质量。当然要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并非易事, 得下一番苦功, 平时要注意不良的阅读习惯, 如阅读时不要出声, 练习默读, 不要用手指着单词一个个地去读, 而要抓住意群关系, 一句句地去读, 尽力减少眼停次数, 扩大视力范围, 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 提高阅读速度。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 阅读时要去除杂念, 精神专一, 切不可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 就心烦意乱, 失去自控能力。

三、结束语

经过一年的实验, 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来说有了进步, 但是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有效的阅读策略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笔者将在今后的实验中努力教学,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摘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策略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我执教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并进行有效的训练作了阐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调查问卷,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龚亚夫.2008.阅读空间.新课标英语分级读物[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六年级填空复习下一篇:2017兴隆煤矿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资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