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发展报告

2024-04-19

促进区域发展报告(通用8篇)

篇1:促进区域发展报告

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近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在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多措并举促进增收致富。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新兴直辖市,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小马”拉“大车”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难题。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发展区域经济。打造了以主城区为核心的 “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构建出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实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的战略抉择。其中:“一小时经济圈”着眼于“领头领跑”,努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渝东北地区”着眼于“提速提档”,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渝东南地区”着眼于“做特做优”,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

重庆市通过区域经济板块互动,通过“一圈两翼”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互利双赢。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协调、统筹城乡的新路,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2:促进区域发展报告

《纲要》中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区域活动正是游戏化的小组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是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主题下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幼儿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随着教育观念、教育性质、教育功能的发展,区域活动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它不再是某个固定的模式。只要立足于我们的课程目标,立足于孩子发展的需要,它就更富其价值和生命力。它应与我们的主题背景相融合,通过环境的创设,通过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来促进其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从而使我们的主题实施更加深入有效,孩子的发展才能实现其最大值。

一、结合主题活动,尊重幼儿兴趣,丰富区域内容。

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开展情况,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已有知识水平,引导幼儿主动地创设相关区角,这样能促使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区域活动,主动获取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经验,顺应幼儿的发展,使主题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如:我们在开展“第三只眼睛”这一主题中,幼儿对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神奇的眼镜片”这一科学探索区,我们和孩子共同搜集各种各样的镜片和有色玻璃纸,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了解了“各种不同的镜片能够帮助人们更方便的看东西”,满足了幼儿的需要。探索完镜片以后,孩子们又可在“小小手工坊”制作望远镜和神奇的镜片,让幼儿了解透过有色玻璃纸看周围的东西时,周围的东西会变色的现象。又如:在进行“我居住的地方”这一主题中,幼儿对自己所居住社区的环境比较熟悉,讲到社区附近的超市时,孩子们很兴奋,都喜欢逛超市,于是和幼儿一起商量,决定创设一个超市,我先引导幼儿讨论这个区角需要什么材料?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着回答,有的孩子说喜欢逛超市去买吃的东西(酸奶、饮料、娃哈哈、爽歪歪等);有的孩子说去超市买学习用品(彩笔、橡皮泥、亮晶晶笔等);有的孩子说去买光碟,还有的孩子说和爸爸去超市买酒等。然后和幼儿一起收集材料、进行制作,并将材料归类摆放,和幼儿一起完成了区角的布置,设立了售货员、收银员和顾客这几个角色,接着又和幼儿一起讨论区角的名字,很快,“快乐宝宝超市”就诞生了。在自己创设的区角里,幼儿显得格外主动,自由创设角色进行游戏。美工角里幼儿绘画的可爱的家和与家长制作的家庭相册,拿到语言角展示介绍自己的家——介绍自己喜爱的一件物品、喜欢的一个地方、最常干的一件快乐的事等,并将图画展示在墙面上用弯弯的小路与幼儿园连接起来等。幼儿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轻松地得到了相应的知识。

孩子们在此主题活动的探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绘画能力、表现力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整个主题区角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生态式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如在目标的制定上,考虑更多的是幼儿情感体验,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等。-

二、充分利用区角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我们将区角活动与主题教育、集体教育活动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区角活动来促进各级教育目标的落实。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字”时,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育目标,生成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为让孩子们巩固10以内的加减,我们将复习巩固活动放到“快乐宝宝超市”中开展,请每位孩子在社区中购买10元钱的商品,再说一说自己买了什么?每件商品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活动中,教师很容易就能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掌握情况,可以对已经熟练掌握的孩子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去购买15月、20元的商品。对达不到要求的孩子适当降低难度,让他们从购买5元的商品开始,逐步提升到6元、7元、8元„„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一级一级跳起来”,顺利达到最近发展区。游戏的形式不仅让活动目标有效实现,孩子们也体会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区角活动成为集中教育活动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同时,孩子们了解社会机构、社区设施,体验不同社会职业;学习交往、表达、合作等目标也在“快乐宝宝超市”轻松实现。如:在“神奇的眼镜片”活动中,我们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到区角操作探索,再集中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再让孩子们回到区角去巩固和再感知。区角又成了活动的准备、引导,成为集中教育活动、主题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区角活动中的组织引导作用。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是环境创设者、组织者、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为了让幼儿有效地独立参与到区角活动中,老师在区角开放中认真做到有目的的分散巡回指导,教师对幼儿每一点创造都表示欣喜,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另外,我们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相互促进。不同区域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就大大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如教师引导幼儿在“小小手工坊”制作神奇的眼镜片,送到科学区供幼儿探索,发现其中的奥妙——有色玻璃纸看周围的东西时会变色;美工角里幼儿绘画的可爱的家,拿到语言角展示介绍自己的家——介绍自己喜爱的一件物品、喜欢的一个地方、最常干的一件快乐的事等,并将图画展示在墙面上用弯弯的小路与幼儿园连接起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表演区学习模仿小记者采访等。幼儿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轻松地得到了相应的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在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的同时,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重视讲评,以讲评推动活动的深化。如:引导幼儿说说:你是怎样玩的?还可以怎样玩?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玩的?谁的方法更好?为什么等等,让幼儿在讲评中把自己的经验感受与同伴分享,体验成功的快乐,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而教师的讲评则以表扬、鼓励为主,推广幼儿的成功经验,把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告诉大家,提出新的游戏要求和规则,使幼儿在愉快、自信的感觉中结束,并激发幼儿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通过对区角活动有效性的探讨和实践,我们在尝试中获得了一些有效利用区角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区角活动中目标的高低、活动量的大小、难易程度、大团体与小个人、干预与隐退等方面的平衡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灵活性、创造性的活动,要实现对区角的驾驭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花沟镇中心幼儿园

篇3: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区域合作是地区间突破行政区划进行资源配置和共同发展, 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 我国地区间经济合作发展迅猛, 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全面铺开, 尤其以长三角地区发展迅速, 对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起到了巨大示范作用。泛珠江三角区域通过了《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提出打破地区封锁, 促进市场开放, 加强沟通交流, 促进共同发展。中部、西部、东北和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合作也正蓬勃发展。

1.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区域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各地区在人均生产总值、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差距逐年拉大, 这成为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各地资源禀赋不同,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有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基于行政区划产生的地方经济必然会出现统一市场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益的需要。各行政区资源和要素数量有限,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 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整合资源, 消除恶性竞争, 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区域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传统行政体制仍是制约区域合作的最大障碍, 部分地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主要有:

1. 产业发展盲目和重复建设

我国各地产业发展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产业同构, 各地不能从区域全局和本地比较优势出发规划支柱产业, 盲目追求价高税大的项目, 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蔓延, 产业间协调程度不高, 互补共赢空间不大, 难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紧密的区域产业链;二是产业发展体系化, 追求门类齐全, 自成体系, 主导产业不突出, 产业规模不经济, 缺乏竞争力。此外, 在基础设施方面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互相攀比、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2. 地方保护主义

一些地区出于地区利益和政绩观的驱动, 在区域合作过程中重形式, 没有真正转变观念,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有些地方在开放市场、资源共享方面甚至出现伪合作倾向, 各自为政, 重视地方短期利益, 忽视区域长远利益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行政壁垒森严问题依旧存在。

3. 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

政府主导以行政力量推动区域合作是目前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式。尽管很多领域都达成合作协议, 但缺少法律效力, 没有建立多层次的、规范的区域协调机构。缺乏省际间、城市间有力的协调机制, 区域市场机制不健全。

4. 流域跨界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河流跨界污染问题严重, 上游对下游区域的水污染和耕地污染事故日益增多。虽然法律规定以流域管理和行政区管理相结合控制水污染, 但实际实行部门和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地方政府缺乏全局意识, 只顾本地经济利益, 忽视对流域下游的环境影响, 由此引发地区间污染纠纷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

1. 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加强政府间的合作

地方政府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区域合作观,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成为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一是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共同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和编制区域合作中长期规划;二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健全市场机制, 建设区域共同市场, 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和商品自由流动。三是加强交通、港口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管理, 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信息化和统一化。

2. 立足特色推进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

在产业布局上从全局出发, 立足本地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互惠互利。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定位, 发展本地优势产业, 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产业互补效应。在区域内建立起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和一般产业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尤其要大力推动企业合作, 使企业成为区域合作的主体。

3. 建立长效区域合作机制

一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如组建跨行政区的多层次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 ;建立政府间合作交流联席会议制度、高层领导定期沟通制度和部门协调制度等。二要建立利益调节机制, 包括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使各方既能合理分享合作产生的效益, 又能补偿因共享资源而带来的相对损失。

4. 加大环境保护合作,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达地区人口密集、资源和能源消费高、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强度大, 在环境合作中首先要发挥积极作用, 承担更大责任;其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广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在区域产业转移中要杜绝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跨地区转移。四是建立区域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环境合作机制。加快立法、严格执法, 建立环境信息通报机制、纠纷处理机制、污染督察和监测机制来保障区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宝明: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不协调的主要问题探析.党政干部学刊, 2006, 8

篇4:信息化促进区域发展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三 作了题为《教育信息化与区域教育创新》的报告。他指出,在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概念,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要素是指其工具性。其一表现在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手段;其二,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倍增器”、“转换器”、“助推器”。但在实践中,这个工具性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往往被我们的管理者、一线的实践者所忽略,那就是其必要性。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

他认为,从相对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与思考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趋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数字化、融合、云化、量化、重塑、颠覆的态势。区域教育信息化在关注区域教育发展的均衡性、质量提升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要以规划、体制机制创新、区域云平台、课堂教学创新、教师培训等为抓手。

福建省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林冬青以《用互联网改变教学方式——省域优质教育共建共享机制的实践探索》为题介绍了福建省以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发展的成功做法:打破地区、学校独立、分散、重复建设资源的模式,实行集中、统一、规范、系统建设优质资源,实现城乡学校全面共享,由分散建设使用向大集中大共享机制转变,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快速、高效、便捷地扩散,让更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搭乘网络快车得以实现。他指出,福建省在建设教育资源时更加注重优质教育的分享、探索、验证,并适时加以规范、深化和升华。

南京市电教馆信息中心张元宁主任介绍了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他认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就是要为区、校提供公共服务。南京市在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更注重让大家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服务内容。

作为国外区域代表,瑞典王国南斯莫兰地区委员会信息化教育中心主任沃克·胡伯格介绍了瑞典ICT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他介绍说,在瑞典,几乎每一天每个人都在使用Google,瑞典是全世界使用Google搜索率最高的国家,每家每户都有快捷的互联网进行连接,他们通过互联网来收发邮件、阅读新闻、进行商品比价和支付账单,最令人惊讶的是67%的瑞典人每天都在使用维基百科来寻找信息。信息化教育中心职责之一是为学校提供免费实时的大量的关于教育教学的电影、电视和学习资料。其二是培训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的知识,提高学校软硬件水平。

会上,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康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万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也分别介绍了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与探索。

篇5:开发黄金水道促进区域发展

安徽 林桂平

[背景材料]

2005年11月28日,“合力建设黄金水道,促进长江经济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要加强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加强协调,调整结构、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为长江流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做出新贡献。

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卷在涉及我国区域发展的问题上已经出现过几道高分值的跨学科综合题:例如考查西部大开发、珠江三角洲、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中部崛起尚未在高考中出现类似的跨学科综合题,因此在备考过程中从地理、历史和政治的角度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十分必要。

[考点链接]

地理:长江流经的省份、长江水运情况(长江已经成为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成为流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沿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工业分布和农业发展情况,矿产资源分布,铁路、公路、港口及城市分布等。

历史:东晋南朝和隋唐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明朝江南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近代列强对长江领域的侵略(例如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南京、镇江、汉口和九江对外开放;19世纪末长江流域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甲午战争后,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对外开放);近代民主革命过程中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上海的重要历史史实(例如长三角地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活动区域、辛亥革命中武昌赵义;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的中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及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上海是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上海浦东是经济开放区)。

政治:发展水运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作用等;发展长江水运业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等;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思考;上海在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综合测试]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长江流域是帝国主义重点争夺的地区和民主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近代化孕育较早的地区。据此回答第1~3题。

1.近代中国历史上,长江全线对外国舰船开放是在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汉阳铁厂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汉阳附近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且可以利用廉价的水利、交通条件②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早,引进外国技术比较方便

③受列强侵略严重,自然经济瓦解较深,可获得较多的廉价劳动力 ④创办时可利用京汉铁路将北方的煤运到该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北伐战争不到一年,就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取得这样较大胜利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B.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

C.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D.封建军阀因混战而削弱了自身实力

近日,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16个城市启动了在未来5年内,打造世界最有活力的第六大城市群的计划。据此回答第4~5题。

4.在我国重大工程中,地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三角”(京津唐三角洲)的是

A.南水北调 B.西电东送

C.西气东输 D.以上都不对

5.美国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共同的特点是

①相同的气候 ②便捷的交通 ③丰富的资源 ④平坦的地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篇6:建设特色文化园区 促进区域发展

2011-05-24 14:16:0

2祁述裕

全国各地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特色文化园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本文所说的特色文化园区,重点是指近些年来在西部地区方兴未艾的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国家公园等建设。特色文化园区建设的共同特点是,以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通过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实现保育文化、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的目的。特色文化园区建设已经成为促进西部区域发展的一条路径。

一、国内外特色文化园区建设概况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速,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园区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受到各国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法国为代表的国际博物馆协会领导人着眼于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倡导生态博物馆(ecomuseum)理念。与传统博物馆以静态建筑为载体不同,生态博物馆强调以活态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保护社区各种人文资源。在欧洲,生态博物馆更多是着眼于对工业文明遗产的保护。1971———1974年,戴瓦兰以法国索勒特索煤矿区为依托,建立了生态博物馆。这是最早的工业社区生态博物馆试验。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城市化,日本出现了农村人口流失,农业衰败的严重问题。在此背景下,日本提出了“造村运动”的理念。“造村运动”倡导依托乡村文化资源,努力形成一村一品,发展1.5级产业。一村一品要求每一个乡村培育出一个有当地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1.5级产业是鼓励在传统农、林、木、副业基础上,增加其文化内涵。比如,开发编织等手工艺产品,发展特色旅游等。

受日本“造村运动”启发,上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文建会在台湾乡村倡导“社区总体营造”运动。该运动有五个核心理念,即人、文、地、景、产。人,指生活在乡村中的人口;文,指乡村的文化;地,指地理特色;景,指乡村的独特风景;产,指当地特别的物产。“社区总体营造”运动旨在通过发掘地方文化内涵,提升地方竞争力。以台湾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社区为例。桃米社区位于台湾腹部的山地乡村。多年来,当地农民以竹笋为主要生活来源,收入微薄。年轻人

流失十分严重。1999年“9.21大地震”,桃米社区毁损的房屋超过2/3,再遭重创。后来,在台湾文建会帮助下,桃米社区居民发展特色旅游,发掘地方特色餐饮业,提炼特色品牌,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1]

二、特色文化园区成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路径

20世纪中叶,生态博物馆理念被引入中国。1995年,中国政府与挪威政府合作,在贵州共建苗族梭嘎生态博物馆。这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生态博物馆,也是亚洲第一家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的崇山峻岭之中,海拔1400-2200米,面积120多平方公里。梭嘎乡共有12个苗族寨子。仅有4000多人,有自己的语言。梭嘎乡的苗族以长角头饰为象征,属于苗族支系中的“长角苗”,保存和延续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20世纪90年代,梭嘎苗族村寨基本上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文化古朴,有丰富的婚恋、丧葬和祭祀礼仪,被称为人类工业化前生活的活化石。

1995年4月,中挪两国博物馆学家发布了一份《在贵州省梭嘎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7年10月23日,中挪两国首脑签署了《挪威合作开发署与中国博物馆学会关于中国贵州省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协议》。1998年8月和10月,中挪两国博物馆学家讨论制定了“六枝原则”,共有九条,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当地居民参与,民主管理,保护文化优先,鼓励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等。

梭嘎生态博物馆的成立,改变了梭嘎苗寨的境况。其一,长角苗的文化遗产得到了系统保存。1998年10月31日,梭嘎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在陇嘎村建成开馆,面积420平方米,配有档案室、展览室、视听室等,濒临消失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被储存在这里。同时,整体维修保护了村内10幢百年以上极具特点的民居,编写了10万多字的《中国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资料汇编》。其二,提升了梭嘎苗寨的知名度。梭嘎生态博物馆的成立,使前来观光、研究的人络绎不绝。从1998年以来,梭嘎生态博物馆接待了10余万参观旅游者和专家学者。其三,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随着旅游业的出现,当地居民也有了新的职业,如艺术表演,导游等,增加了收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大大增加。1998年,当地居民人均收入不到200元,2008年达到1680元。其四,丰富、拓展了博物馆理念。梭嘎生态博物馆的核心理念是强调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这对拓展博物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建立产生了很大的示范效应。不仅贵州在此基础上兴办了多家生态博物馆,也带动了周边省份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热情。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了“1+10工程”,即一个“龙头”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和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组合。广西的“1+10工程”有两个特点:其一,定位简洁明了。“1+10工程”的建设宗旨为“促进社区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推动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二,连锁经营。根据广西多民族特点,将广西省级民族博物馆与各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形成一个体系,这是生态博物馆建设新的探索。不仅西部地区,东部一些地区,对建设生态博物馆也有浓厚的兴趣。如浙江安吉市积极实践生态博物馆建设。

云南以民族文化生态村、国家公园等概念探索建设特色文化园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云南有关研究机构就与美国大自然协会合作,在云南实施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腾冲县和顺乡、新平县南碱花腰傣村、丘北县仙人洞彝族村、景洪市巴卡基诺族山寨等一些成功试点。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与生态博物馆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处,强调专家指导,强调当地居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减少政府干预等。[2]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2009年6月,国家林业局将云南省确定为建设国家公园的试点。云南省成立了省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对《云南省国家公园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四个试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丽江市老君山国家公园是其中之一。老君山国家公园是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面积约710公里。有丰富奇特的自然风貌,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云南确立的国家公园还包括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等。

三、特色文化园区的价值

从目前来看,各地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国家公园等特色文化园区建设差异很大,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徒有虚名也不少。总体来说尚处在探索之中。但其价值和意义应予充分肯定。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特色文化园区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近些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科学发展;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找到减少物质资源消耗、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特色文化园区建设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对文化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极有意义的探索。

其二,特色文化园区建设丰富了主体功能区建设思路,为西部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均提出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大多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列出了22个限制开发区和1164个禁止开发区,其中有17个限制开发区和大多数禁止开发区均位于西部地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要求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前提。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发展经济,常常是两难选择。特色文化园区建设为解决两难选择提供了路径。西部一些特色文化园区建设证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越是得到很好保护,地方经济越是可能做到绿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三,特色文化园区建设为传统与当代找到了结合点。特色文化园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总是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最佳目的地,像黄山、丽江等一些地域文化鲜明、环境优美的城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特色文化资源稀缺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这些特色文化园区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闲适的生活态度与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理念有很多契合之处。

上述现象也说明,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能够和谐相处。以前,基于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观,人们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文化也是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过程。传统理念、习俗的解体,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传统与现代是对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社会势如水火。实际上,在当代商业社会我们常常看到相反的情形,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传统习俗和时尚往往能够和谐相处,甚至常常相得益彰。比如,在拉萨的八角街,人们能看到,西藏的传统工艺品将佛教文化与时尚相结合,成为商品社会传播藏族文化的极好载体。佛教、少林武术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但没有式微,相反借助商业平台如鱼得水,充分彰显其价值和影响力。这说明,就保存本土文化来说,在经济上越成功,对保存本土文化越是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因此,特色文化园区不仅在经济领域提供了有别于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径,也在观念领域提供了有利于彰显个人价值和生活情趣的另一种方式。

其四,合理利用人文资源是对文化资源最好的保护。特色文化园区建设过程说明,合理利用人文资源是对人文资源的最好保护。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一些学者赞同建设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但很反感利用人文资源的提法,认为文化遗产资源只能提保护,而且必须保持原貌,任何变动都是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破坏。这种观点初衷很好,但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如果文化遗产、文化资源不能为当代社会服务、不能为当地居民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对西部许多生活在温饱线上下的当地居民来说,文化资源如果不能起到改善生活环境的作用,期望他们自觉保护文化遗产,也只是空中楼阁。在建设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时,中方专家与挪威专家就有不同观点的争论。挪威专家认为,为防止现代知识污染当地美好文化,不应该让当地长角苗女孩去读书。中方专家则认为应该让她们获得现代知识,学习更多的技能,这也有利于提高保存自己文化的自觉性。挪威专家认为,长角苗妇女由于长期背水,为保持身体平衡,有着独特的站姿与走姿,不应引入自来水,以免破坏长角苗妇女独特的走姿;而中国学者认为,不能因为要保持当地妇女的身形,而要她们长此以往地背水。上述争论的焦点是,究竟是人为文化遗产服务,还是文化遗产为人服务。实际上,只有在当地居民看到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活环境时,才能真正激发起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文化的保护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确实要正视目前文化资源利用中普遍存在的盲目开发、破坏性开发的问题。上述现象的出现,一是急功近利;二是监督不力。但因噎废食,对文化资源利用一概排斥也是不可取的。

四、特色文化园区建设的启示

一是需要重视跨区域合作。一些特色文化区域往往跨行政区划,如果仅仅着眼于本地区的规划,会出现重复建设。以酒文化为例。以赤水河为动脉,方圆500公里汇集了许多名酒,是中国著名酒乡。在该区域内的遵义仁怀镇茅台酒厂有酒文化园区,宜宾五粮液酒厂也有酒文化园区,其他酒厂都计划做酒文化园区,这就需要统筹协调,避免雷同。还有,少数民族往往分布广,具有跨行政区划的特点。在建设少数民族文化园区时,也要注意统筹协调。如苗族山寨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多个省市,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应该引起重视。

二是鼓励因地制宜,探索为当地居民接受的管理方式。从目前来看,特色文化园区的管理方式各有特点。有以下几种:

1.政府为管理主体。地方政府在特色文化园区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非政府组织为管理主体。贵州省黎平县地扪侗族生态博物馆就是一例。地扪侗族生态博物馆受香港明德集团资助,由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负责建设和运营。该工作室是一个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非政府组织。

3.外来公司为管理主体。如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就是与北京一家旅游公司合作,由该公司负责经营。

4.当地村级组织为管理主体。如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村就是由村办集体企业经营和管理。

各种管理模式都有优势和不足,仍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责任编辑:林秀琴)注释:

[1]参见祁述裕、于国华:《海两岸文化产业的比较与借鉴》,《东岳论丛》,2010年第10期。

[2]参见尹绍亭、鸟尼尔:《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

篇7:关注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市政协调研组对我区居民主要消费品价格

情况开展调研

9月2日,市政协副主席、经科委主任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我区居民主要消费品价格情况开展了调研。区委、区政府、区政协部分领导及区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陪同参加了调研。

篇8:促进区域发展报告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人们生活水平高低差异大等问题, 我国大力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扶持, 先后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作为探路军, 加强我国所处中部位置区域的经济建设, 大力扶持东部区域进行经济建设的优先发展。现阶段, 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 主要是为了通过提高我国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 来加快我国整体改革开放的进程。比如, 在西部大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国家不断对西部建设进行政治以及财力物资方面的扶持、我国西部区域, 也不断在加强与周边区域, 以及与经济发展较快区域的技术合作交流, 审视掇拾, 及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调整该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以及该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不断提升区域经济自我发展技术技能, 在调整过程中通过结合用线连点, 由点成面等多种方式, 有效利用区域核心城市, 以及主要交通枢纽, 进行有项目侧重点的经济建设。同时加强对西部地区保障日常生活的设施建设, 铺设通往国外、通往其他区域的西部铁路, 根据西部资源特点, 开通专门的西煤东运的便利通道。同时, 西部在经济建设过程中, 对环境的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国家充分结合西部区域的地理特点, 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 并且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实现了退牧还草, 以及建立西部地区天然林保护区。除此之外, 我国在进行西部经济开发建设的过程中, 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对西部地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在教育上, 深入贯彻并发展国家义务教育, 以及其他职业学习的教育;在医疗建设方面, 不断完善西部偏远地区医疗卫生环境, 优化医疗专业人员配置, 帮助西部就医难的地区, 建立简单的医疗机构, 促进医疗人才培养, 进一步加强对科学科技技能方面的创新;在经济贸易方面, 不断提高对西部地区, 边境口岸设施的发展与完善, 进一步实现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进行多边贸易往来, 实现经济技术合作, 发展西部建设的同时, 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边境贸易经济发展;在国家政策方面, 国家也对西部招商引资方面进行了扶持, 并加强了财政部对西部区域经济建设的资金扶持, 全面深化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为西部经济建设的发展, 建立了一个长效、安全、稳定的经济建设资金渠道, 全面保障了西部经济建设的创新建设。

老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这些地区重视农业, 但是由于技术资金等问题制约, 农业技术方面也够先进, 为了实现老工业基地区域的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为代表的区域必须实现适应现阶段全国的经济发展的工业结构转型, 还要对该区域的国有企业进行创新性的组织改革, 努力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振兴。如果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首先就要结合东北区域特点, 着重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在原有基础上, 加强对东北区域的粮食基础建设, 进一步完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正规化、产业化、科学化、结构化、机械化等形式特点的经营方式, 加强对农业商品率以及农业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引进农业方面先进的机械操作设备, 并附带提高东北地区农副产品的发展研究, 同时进一步扩展该区域钢化材料、生产生活必备的石化、机动车辆、船只等需求量大的生产生活必备品的基地建设, 努力发展能推动经济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的建设。同时, 根据东北地区各地方特点, 实施资源开发补偿, 以及重点衰退产业援助等方面的建设。另外还要加强交通建设, 完善东北东部铁路通道, 甚至一些通往外省地域的公路运输通道方面的建设, 促进东北地区市场体系发展, 努力通过区域创新, 建设全国经济的一体化。同时提高东北地区与周边俄罗斯等国家的贸易经济往来, 以及先进经济技术的协同合作。解决老工业基地严重的黑土地水土流失, 以及偏远地区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重振我国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雄威。

二、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首先, 笔者认为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先确定指导方向, 这个方向不仅要能体现创新的价值, 还要充分展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潜质。笔者根据我国实现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时, 对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实例中, 总结出这样几点方向:

(1) 打破区域发展局限, 实现开发区域的扩展。这主要是打破传统的牺牲环境, 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方式, 避免出现经济开发过程中, 划分区域占用大面积土地, 建立收效甚微的经济项目开发, 浪费大面积的土地资源, 还不能让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同时在土地的无效利用过程中, 还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能源, 甚至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大量废水废气废料。所以, 我们要在充分考虑了潜在增长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根据区域环境承受能力、地区人口分布情况以及资源利用角度, 调整创新系统的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现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2) 确定经济发展的核心。这需要我们在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根据区域经济分布特点, 城镇结构特点, 以及企业发展特点将一个大区域, 划分成不同的小区域, 并围绕核心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 以此保障经济能力相似, 人口分布相似, 产业结构相似的区域, 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从而, 建立一个产业发展群, 形成一个经济发展的结构链, 壮大相似区域的经济规模。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还能够优化产业转型, 推动区域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比如, 我国在加强对中部区域建设的过程中, 主要采取借助中部区域原有的基础设施, 进行企业转型, 提高以提高该区域产业水平, 作为促进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手段, 通过我国中部区域产业特点, 进行产业优势强化, 进而得到承东启西的效果。同时, 将中部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核心, 建设中部地区特色化的粮食主产区, 同时不断增加对中部地区农业方面, 建设基础性设施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 提高我国中部区域粮食方面, 主要农产品的批量规模化生产能力, 提升我国农业方面农产品生产, 以及加工的产品增值。并且我国还加强了对山西、河南、安徽等盛产煤炭地区, 企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持, 还研究开发有关坑口电站, 以及煤电联营等特色产业的建设。并结合中部地区, 企业经济特点, 调整有关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支柱性产业的生产结构, 建立具有中部地方特色的, 精品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中部地区也大力发展矿山机械方面的技术以及功能齐全的输变电等装备的生产与制造, 甚至为了增加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力, 中部地区已开始研究建设涉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利润丰厚的高新技术企业, 为了拓宽技术合作研究领域, 以及企业经营的范围, 中部地区建立多个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 将运输便捷、快速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境内外港口, 以及通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机场建设作为运输体系的重点兴建项目。不断完善中部地区物流方面设施的建设工作。

(3) 统一调度, 平衡发展过程中各功能项目的进度。这需要我们适当根据总体发展状况以及核心区域发展情况, 限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产业大规模聚集, 或者是人口的超载负荷现象, 避免个别发展过快, 或者经济突发状况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问题。所以, 必须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位, 规范经济发展空间, 建立科学、有效的开发空间结构, 及时调整人员分布以及经济合作调度。比如, 我国在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实施了倡导东部地区率先进行经济发展的政策。政策中明确:要我国所处东部的区域, 不断完善自主创新, 做到优化自身经济结构, 以及适当根据形式转变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 作为领头羊, 带领其他区域共同完善, 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 从而帮助我国发展较慢的中西部区域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努力开创具有东部特色的先进制造业, 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 以及基础综合型服务业, 推动经济建设过程中, 产品的精加工细加工, 进一步开发我国自有的高端产品, 推动我国经济贸易加工的地位升级, 提高我国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保护我国特色, 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 实现对我国耕地保护的提高, 加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加强对我国土地, 能源等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 并通过结合可行性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加强东部地区经济特区以及上海浦东新区等在推动区域创新,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加强合作联系, 传授经验推进我国对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 接受国家宏观的经济调度。

其次, 要在思想上打破传统束缚, 在坚持正确原则基础上, 适当引进适合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 西方先进思想, 做好中西方结合。在指导思想上,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理念, 积极将经济结构调整, 以及发展具有竞争实力的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 积极促进企业经济模式的转型, 根据我国有关企业创新“着眼长远发展, 优化整体布局, 完善体制机制, 提升创新能力”的规范, 实现企业资源的创新整合, 建立完善的创新结构, 努力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 实现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比如, 我国在建设区域创新,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中, 明确提出:迫切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协作, 创建一个科学、健全、完善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它不仅要包括市场机制, 还要包括必备的互助机制。这就需要地区在执行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 不断突破区域限制, 推动市场的产业, 以及机制的合作与转型。积极号召全国各区域, 实现多样化创新建设, 综合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研究、加强掌握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密切合作。同时, 在国家不断对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给予政策, 资金扶持的时候, 需要在经济发达的区域, 施行不同区域的

最后, 就是做好创新。因为根据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考虑到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主要有技术研究、产业特点、经营管理、合作等方面, 所以, 笔者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合作创新等四点进行详细分述。

由于我国人口多, 地形复杂, 所以, 在建设创新系统的时候, 需要在考虑区域人口问题以及区域土地资源现状、整体规划格局以及现有经济结构特点与分布情况等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 将可以被利用的国土空间资源进行分类, 分出建设优化开发, 经济发展重点开发、程度限定限制性开发, 以及某些产业影响全面经济发展, 需要暂停的开发等四类经济发展类别, 从而合理规范经济建设的开发秩序, 完善经济发展必需的合理性空间开发结构。比如, 我国在实施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我国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区域甚至边疆等地区的经济建设的时候, 不仅仅加强了我国政府财政转移扶持, 强化我国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区域甚至边疆等地区财政性投资力度, 全面支持我国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区域甚至边疆等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断加强合作, 与周边地区甚至是周边国家进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全面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基础性设施环境进行提高。甚至为了实现产业的创新, 技术的创新研究, 大力发展这些区域的学前教育, 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迅速普及。并为了经营管理与合作的创新, 创办这些区域的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 提升这些地区民族大学建设, 增加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 国家也大力兴建少数民族, 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社区, 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 帮助少数民族实现民族特色文化的出版行业发展。在此基础上, 由于考虑到特色产业的弘扬与发展交流, 还兴办了特色的双语教学示范区。培养掌握先进知识技能的少数民族人才, 巩固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强对我国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 以及其他特色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三、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 推进经济信息化建设:现阶段全球都处于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 所以, 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就要寻求高效率的创新方法。由于, 信息化便捷, 快速的特点, 只有信息化才能满足区域创新系统在建设方面的需求, 所以, 在区域创新系统利用信息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根据自身创新发展的特点, 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让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 更好地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流以及共享。

(2) 促进技术发展:由于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 这就需要国家及区域在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提供基础服务的部门, 构建一个创新的结构体系平台, 这样才能满足区域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才能满足我国自主创新的需求, 才能推进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可见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可以促进技术的全面发展。

(3) 加强地区间合作交流:由于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需要借鉴发展较快的区域的经验, 甚至引进先进的外国知识技能, 指导不发达地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所以, 这个互动的过程就打破了传统的区域限制, 促进了地区甚至境内外的合作交流。

(4) 提高地区竞争力:由于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需要根据区域特点, 不断优化区域企业产业结构, 协调区域间合作交流, 提高区域综合实力, 促进交流合作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这样就可以提高地区的竞争力, 增强企业产业配制, 全面围绕经济社会, 提高区域发展的经济能力。

(5) 推动全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进程:通过我国建设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 实施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等项目, 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区域创新系统, 对推动全国经济建设发展, 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论

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 使用了先发展部分地区, 再由经济发达的区域带动, 其他区域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 导致现在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甚至出现极端化的现象。为了改善这种极端区域经济, 产生的贫富差距, 我国政府选择继续保持经济已经很发达的区域, 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同时, 加大对那些在经济发展方面, 技术、产业都较为落后的区域, 进行经济发展的创新扶持力度, 并增强区域经济技术交流, 增强经济建设过程中, 各区域间的发展合作,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争取早日实现全国经济建设, 平稳、有效向前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成.全面建设区域创新实现经济均衡发展[J].经济时报, 2013 (09) 211-212

[2]王一齐.推进区域创新大力推进经济发展[J].环球经济, 2012 (19) 101-102

上一篇:写陌生人中学作文下一篇:学小学一年级美术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