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家风的作文

2024-05-01

高二家风的作文(精选12篇)

篇1:高二家风的作文

“家风”又称门风,是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我家也有良好的家风,我熟记于心。

说起我们家的家风,就要说到家里的老阿太。我妈妈总是说:“少时受苦不算苦,老时受苦真是苦。”我们家的老阿太已经有90岁的高龄了,印象中阿太一天比一天衰老,皱纹也一条条增加,在脸上画出深深的沟壑。眼窝越陷越深,头发一根一根正在变白。但阿太却是经常笑口常开,我觉得这都是因为我们家的家风好。

记得我小时候,阿太最喜欢早晨起床锻炼身体,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她总要从六楼到一楼去锻炼。随着年龄增长,阿太已经吃不消跟我们住在六楼,奶奶家刚好住二楼,下楼也方便,就搬到了奶奶家。阿太更会常常拄着拐杖到楼下转转走走,锻炼身体。于是奶奶承担起照顾阿太的重任。妈妈和奶奶时时会对我说:“我们忙时你也去照顾阿太吧!”妈妈也总会对我唠叨:“对长辈一定要教顺、有礼貌。”阿太搬走以后,我会经常去看望阿太。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期末考试,我有一个月没时间没拉着阿太的手跟她好好说说话了,于是等考试考完后我马上去二楼奶奶家探望阿太。我刚踏进门,就看见削瘦的阿太坐在沙发上,双眼定定地看着门口,我想她一定是在盼望我的到来。我快步走了过去,我连着喊了三声阿太,一声比一声响,阿太才听到。这时我真的觉得阿太老了,有些器官退化了,眼睛老花了,耳朵也听不清了,顿时觉得鼻子酸酸的。阿太定定地看着我,好像不认识我了。过了一会儿,她握起我的手,就像以往一样,只要她一握起我的手就会认出我,她紧握着我的手笑着。

那天中午,我乖乖地陪阿太和奶奶吃了午饭。热腾腾的中饭是奶奶为我烧的,那里有我的最爱——黄金粙炸虾,那味道太诱人了,菜一上桌我手忍不住拿筷子,“停——,等一下。”妈妈说道,“长辈阿太还没有开吃,谁也不准动!人齐了再吃!”我去扶了阿太过来,人到齐了,午餐正式开始。我给阿太夹了我最爱的黄金油炸脆皮虾放到碗里,一转眼又夹了回来,我得帮阿太把虾皮剥了。妈妈笑呵呵地夸我做得好,我抬头冲她一笑,发现妈妈正把几只剥了皮的脆皮虾放到奶奶的碗里。我冲妈妈竖起大拇指,奶奶笑着说,你们都是好孩子……那顿午饭我吃得特别香,陪着阿太和奶奶我特别满足。

想起阿太定定看着门口的眼神,想起阿太紧紧握着我的温暖的手,我可以感受到阿太的心里的幸福和快乐。我暗下决心,要像奶奶和妈妈一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接过她们手中的孝顺接力棒,以后一直孝顺阿太,孝顺爷爷、奶奶,孝顺爸爸、妈妈,坚守我们家的好家风。

篇2:高二家风的作文

家风之我见,便是数辈人浮沉一世,深谙处事之道,内化成的一种精神气质,显露在家庭处事中,影响着其它的家庭成员,尤其是下一代。

纵览古今中外,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是国家正值危亡关头,名为“忠义”的家风;爱迪生的母亲对于儿子不理想的成绩,以理解与鼓励替代责骂,是孕育创新精神,名为“宽容”的家风;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与其子道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是在时代的新旧交替之中,名为“平等包容”的家风。

可惜!在物欲横流的如今,家长对孩子灌输的,多是“明哲保身”的话语,便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以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价值的标杆,以无尽的习题与补习班扼杀孩子所有的兴味,便少了勇于忤前人言的创新者;绝对威严或是绝对溺爱,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力,给社会输送了无数的“野蛮的文明人”。

因而我感谢我的家庭,并没有像其它家庭一样,在我少不更事的时候为我铺好一条前途无量的康庄大道。面对电视节目中扶老人的难题,他们毫不迟疑的说,要扶。扶了之后如何是他的问题,不扶,便是你的问题。

刚刚经历过所谓人间炼狱的高中生活,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是炼狱。学校学习的压力,假以家庭的埋怨,加上自身的恐惧,足以让一个人恨透这三年。而我没有。于我而言,这三年是我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在其他人迫于压力埋头于题海之时,我担起了班级所有的文艺工作。我学会唱歌跳舞器乐绘画。我热爱,我有家人的支持。他们让我知道,我这三年不只是为了一纸证书,更是为了在这人生最宝贵的岁月,发挥出自己所有的光与热,为了一段回忆,一段经历,一份经验,一个健康积极的世界观。

生活脚步匆匆,工作繁忙,家里却从未少过琴棋书画,香茗美琼。看着负面新闻和他人经历,有时会讶异于,他们年逾不惑,理应看透世态炎凉,如何还能守着如此对生活的一份赤诚之心,对社会的一份任侠之气。又或许这就是家风的力量,使先辈的高尚情操,得以薪火相传至今。

篇3:家风是家族文化的核心

春节期间, 中央电视台通过自己强大的舆论力量, 在“春节走基层”系列当中做了街访, 将“家风”一词成功“复活”了。有多少年不提这个词了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并且研究这个东西了。中高考作文研究的专家和老师们, 开始围绕这个命题、猜题。很多民俗学专家, 比如冯骥才, 也高度重视这个新事物, 在春节期间, 在两会上, 都反复强调家风, 比如“家风是做人做事的标准”。

事实上, 很多家庭在无意识中, 都在践行着一种观念, 并且传承多年, 习焉不察, 这就是家风。在我们的传统社会, 开放之前出生的那些人, 我们一般都是“耕读继世 (长) , 诗书传家 (久) ”。有些则直接当作春联, 年复一年写在大门上。但是现在开放久了, 商业化的东西越来越多。拜金主义、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市侩投机等等, 都成了他们名正言顺的“家教”理念。不用说, 即便到了现在, 我们依然不能支持这样的家风。

还有一些家庭, 有比较完整的家传理念, 至今没有被改造或者污染, 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了一代代人, 做得好, 但是说不好。处于不自觉的懵懂的状态。这显然也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

中央说的“文化三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其实也适合家风。家风也是一种文化, 家风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华民族某些精神根脉和灵魂的东西。在西风东渐三百多年后的今天, 我们依然依稀闻得到民族文化的馨香, 我很欣慰。说明这不是容易改变的, 也不是可以替换的。

家风是家族文化的核心。但是城市化打破了过去聚族而居的格局, 外来文化冲刷了年轻人的小脑瓜, 家族支离破碎了, 家族文化也就濒危了。不管你祖坟上冒了青烟, 还是你祖宗跳出来骂街, 都没有人在乎了, 因为你在他乡, 在异地, 在某个祖宗看不见的地方谋生。如果连辞旧迎新的除夕, 都不舍得支持, 都不放假, 那么这个民族的民心怎么办, 这13亿对家庭有天然的亲近和依恋的个体在哪里寻找慰藉?

毫无疑问, 如果我们不在乎家风, 或我们用错误的理念改造了家风, 那么中华民族的“族风”内核就会改变, 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就会变弱或变坏。家风当然也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 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内涵。家风影响国风, 国风影响执政党党风, 党风影响政风, 政风影响社会风气。实际上, 一旦成了“风”, 就互相影响, 无人能够例外了。今天, 如何引导全民树立正确价值观, 应对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挑战, 正是媒体不容回避的责任。从“家风”入手做文章, 恰能将中华文化传统精华与当代国人的价值追求巧妙结合, 通过国人的参与, 传递丰富、朴实、真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家风, 最具道德和传承的家风, 还是中国的母族精神。俗话说, 母亲用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了世界。生活中, 母亲往往是幸福家庭的主导。从古至今, 中国人所赞美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 并非是为母亲强行划定角色属性, 却始终是中国妇女的美德。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 在中国有将近70%的母亲拥有有偿工作, 远远高出53%的世界平均水平, 但母亲依然是家庭中创造幸福的韧性力量。“最美家庭”的幸福故事诉说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母亲往往是最美家庭的“设计师”和“建筑师”, 在言传身教中传递文明的风尚, 在潜移默化中涵养质朴的家风, 在润物无声中播种和谐的种子。

好事业带来成就感, 好家庭带来幸福感。对于母亲来说, 幸福既取决于个人的独立和发展, 也来自家庭的和谐与互助。敬老、教子、相夫、善邻, 维系家庭的和谐, 也维护社会的稳定。“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不正是千万家的美好相加, 聚合了我们改变世界的力量, 推动了我们实现梦想的步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 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 无论生活的天空有怎样的阴晴风雨, 女性都是这个苗圃里最辛勤的园丁, 更好地发掘她们的力量, 何愁没有绿荫满园、大树参天?

家无大事, 家事非小事, 点滴细节蕴含着生活和发展的真谛。就在今年, 联合国将国际家庭日的主题确定为“家庭事关发展目标的实现”, 从更宏大的叙事背景看, 作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细胞, 家庭关系的建立与维系, 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存品质, 更关系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正如《大学》所言:“一家仁, 一国兴仁;一家德, 一国兴德。”

篇4:贺龙元帅的家风

儿子贺鹏飞出生时,贺龙已经五十岁,但他从不娇惯儿了。上初中的贺鹏飞踢足球时,腿部骨折。照理说,父母心疼都来不及。可是,一个星期后,贺龙就让打着石膏的儿子去学校。贺龙自然不允许儿子坐自己的专车,就在街上包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每天负责接送贺鹏飞上下学。贺鹏飞拄着拐杖坐在三轮车上,全然没有因为是元帅的儿子觉得不自在。当时,有老战友觉得贺龙不近人情,他却说:“儿子本来就是普通一员,再说,正好借机让他受到磨炼,将来也好独当一面,把未来的路走得更好。”贺鹏飞第一次报考清华大学失利,眼巴巴地等着父亲出面帮忙。贺龙告诉儿子:“要想实现人生理想,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努力,再没有第二个途径。”明白了父亲意思的贺鹏飞,在清华附中复读一年后,终于如愿以偿。

贺龙教育子女,日常的基本礼仪和艰苦奋斗的传统坚决不能丢。吃饭时,嘴巴不能发出声响,饭没咽下去之前不准说话。孩子们如果不慎掉下饭粒,他会捡起来吃掉,并对大家说:“一粒粮食一粒汗,要懂得去珍惜。”贺鹏飞少年时的着装,几乎全由父亲的旧军装改成。

有一年在重庆,恰逢贺龙父亲的忌日,他把子女们召集起来,逐一对着搁置在窗台上的父亲照片磕头跪拜。他说:“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对长辈的追思和悼念,尽管离去的老人不可能知道在祭奠他,但后人却不能失去感恩之心。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大家才会有今天。”賀龙元帅倡导的孝道,被儿女们很好地继承下来。到了贺鹏飞这一辈,形成一种习惯,姊妹中每天必须有一个人在家陪着老母亲吃饭。

女儿贺晓明年少时,总是给人腰伸不直的感觉。贺龙多次提醒后无果,就训导女儿说:“做人,坐得有个坐相,站得有个站相,这不只是雅不雅观,而是个精气神的问题。小小年纪就弯腰驼背的,那怎么行?”他责令女儿每天必须靠墙站立一个小时进行自我矫正。 如今,67岁的贺晓明,身板依然挺拔,无疑是父亲的功劳。

贺龙元帅虽然严厉,但无时不表现出厚重的父爱,给后辈们带来了欢乐和美好的回忆。一次,他用小尺子责打年幼的贺晓明不成,不料被女儿重重地咬了一口,因而落下“笑柄”,在战争年代没有擦破一点皮,和平时期,反而被女儿咬伤了手臂。对儿女的爱,贺龙往往用爽朗的大笑来表达,而且时常边笑边竖起大拇指,以示赞扬。孩子们考了好成绩,他笑;孩子们射击水平得到提高,他笑;在运动会上拿到名次,或者在游泳时超过了他,他也会笑。还尽可能抽时间陪伴孩子,领着一家人去观赏《天鹅湖》,儿女们看不懂,他会事先详细地介绍剧情,甚至儿子组织一帮同学踢球,只要他有时间,一定会到场呐喊助威。

(编辑/张金余)

篇5:高二作文家风

都说节俭是美德,我家也不例外。在家里,爸爸妈妈一直教育我,要继承中华民族节俭的美德。我以前在物质上的要求很高,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得吃到什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我乱花钱的坏习惯。妈妈告诉我,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就算有再多的钱也不能乱花。我需要的东西,不管多少钱妈妈都会给我买,可我却总是在一些没用的东西上乱花钱。我发现了自己错误的严重性,下决心改掉了它。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我家的节俭还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不浪费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浪费每一粒粮食。以前我经常剩饭,吃不了,最后全都倒掉了。妈妈教育我说,“难道你从小就知道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现在都忘了吗?农民伯伯那么辛苦的种庄稼,你却在浪费,多对不起他们啊!”听着妈妈的话,我羞愧极了。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剩饭了,每次碗里都干干净净的。

妈妈是一个宽容善良的人,不管别人做错了什么,她都会用她那颗宽容的心去原谅他。每当我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妈妈总是心平气和地对我说:“遇到事情时要先反思自己,想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然后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想。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原谅别人,那样自己也会很快乐。”

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中,我学会了如何宽容的待人,如何与人相处,我也因此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篇6:家风伴我行高二作文

步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像个巨大的包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到了初三以后这样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初三的我们不再像小学时候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呆在温暖的被窝,有更多的时间去品味早餐……

我慢慢的闭上眼睛,脑海里像电影一样倒带重放,记得前一段时间我的数学成绩下降的很快,老师问我原因,我也答不上来,让我自己独自去好好思考。这天回家我心情很是不好。奶奶问了我情况,我便如实的回答了。奶奶听完慈祥的笑了。奶奶说:“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最近没有认真,对吧?”我看着奶奶点了点头。“怎么回事,你能告诉奶奶么?”我低着头说:“其实我最近很累的,每天要完成功课很晚。”奶奶听完后,便指向大厅上那几个字:苦尽甘来。我呆呆地望了它许久,奶奶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这幅毛笔字挂在这里么?”我摇了摇头。奶奶说:“这里的故事可多呢!”我便趴在桌子上听奶奶讲里面的含义。

奶奶说这个家风被传承了几十年,在她小的时候,家里特别穷,一天只能吃两顿饭,但奶奶还是努力学习,最终成为当时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听奶奶讲到她们过去的辛酸,相比之下自己是最幸福的。我也顿时茅塞顿开,我开始拿起数学书,认真做作业,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回味奶奶说的每一句话。学习的动力也就回来了,好像浑身充满了力量。这次测试之后,数学成绩也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了。

篇7:家风助我成长-高二作文

父母的文化修养、行为准则、人格品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为人父母有义务、有责任把家庭料理好、把孩子教育好。尽管使孩子具有高尚品质的责任未必完全在父母身上,但为人父母在心甘情愿当“牛”做“马”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家风,用好家风培养好孩子,责无旁贷。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爸爸妈妈正直善良,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一举一动,像春风沐雨般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让我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茁壮成长!

我是父母捡拾来的弃婴,但是我受到的关心疼爱分毫不逊于其他小伙伴们。由于左臂天生残缺,在学校,常受到小伙伴们的异样眼光甚至嘲笑。敏感的自己就会伤心难过大哭,回家找妈妈哭闹,不愿意去上学。这时,爸爸走过来对我说:“孩子,这是上天对你的偏爱,所以‘咬’了你一口,希望你会坚强面对自己的挫折。你是好孩子,你应该骄傲地面对这份特殊的礼物,乐观地开朗地勇敢地去面对小伙伴们对你的善意‘嫉妒’!”慢慢地,我能够坦然的去迎接小伙伴们友好的或者惊诧的目光了,他们是嫉妒我呢!嫉妒我可以一只手涮牙洗脸,一只手梳头扎辫子,一只手洗衣服,一只手骑自行车……

我天生左臂残疾,父母着实为我的未来生活生存牵挂担忧。所以,他们从小就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因为你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你只有使自己足够的优秀,才可以稳稳地立足于社会,幸福地生活。这样,我和你妈妈,也就放心了。”为了不让我沉溺于精彩诱人的电视节目中,而能够专心地学习,他们甚至拔掉电视天线,不再去看自己喜欢的.柳琴戏,陪着我看书写字。在爸妈良心用苦教育下,我改掉了放学回家就坐在电视机前的坏习惯。现在回家后,我首先就是打开书包,拿出作业,认真地研究。作业完成以后,我才可以偶尔看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更多的时候,我会翻阅爸爸妈妈给我买的各类书籍。书的世界,是我的另一番小天堂。从那里,我认识了居里夫人,认识了海伦凯勒,知道了张海迪……

爸妈为人和善,在村里的人缘特别好。不管是东边大伯家小孙子生病还是西家二婶子种花生人手不够,爸爸妈妈都会热情地去帮忙。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影响着我对待身边的朋友和同学态度。在学校,我会耐心地帮助同学讲解习题,我会陪着生病的同学去看病并给他们打水打饭,我会每节课把讲桌收拾干净……这不,上学期我荣获了“岚山中学最美学生称号”呢!

篇8:廉正家风的传承

有父如此,其子如何?

杨震之子杨秉,少传父业,博通经史,善于著述,尤以通晓《京氏易》闻名遐迩,过着隐居教授门徒的生活,直到40多岁才应召步入仕途。

据《后汉书·杨震列传》:“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三不惑”中,尤以面对金钱的“不惑”更为世人所景仰。杨秉一生宦海沉浮,职务频繁变换,一个职务与另一个职务之间往往出现空隙。因此,杨秉在计算俸禄时总是“锱铢必较”,扳着指头按任职天数细算,多余的俸禄一文不取。即使杨秉免官闲居,生活捉襟见肘陷入窘境之时,甚或举家“并日而食”(也就是两三天才能吃上一顿饭),困穷至此,也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他以前的一个部属携百万钱相送,杨秉摆摆手,闭门拒受。

这样的儿子,堪为父亲的骄傲。

除“三不惑”之外,杨秉的“两不怕”,同样令人敬佩。

一是不怕触怒皇帝。

杨秉一次又一次地在朝堂之上犯颜直谏,与桓帝闹得“脸红脖子粗”,因此多次被罢免。汉桓帝延熹三年(160),白马令李云因上疏直谏,惹得桓帝雷霆震怒,下令将李云处死。杨秉与几位骨鲠之臣毅然站出来为李云鸣不平,结果不但没能挽救李云的性命,杨秉也因而再一次被罢官。这年冬天,杨秉又被起用任命为河南尹,上任不久,又因为奏请严查中常侍单超的弟弟单匡贿赂谋杀案,触怒了桓帝,这一回不仅被罢了官,还被遣送左校服苦役。

如果说被皇帝“炒鱿鱼”是一种被动和无奈,“炒”皇帝的“鱿鱼”则绝对是无畏无惧的极致。

桓帝经常微服出行,杨秉上疏苦谏:皇帝贵为天子,不能随随便便瞎逛,不然就混淆了尊卑等级,搞乱了君臣次序,万一发生意外,对不起先帝,也来不及后悔。

奏疏递上去,结果是“帝不纳”。杨秉也没含糊,随即来了个“以病乞退”。不纳忠言?对不起,恕不奉陪!这就是杨秉。

二是不怕得罪宦党。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多年临朝称制的梁太后病死,15岁登基的桓帝此时已28岁,他再也无法继续容忍“跋扈将军”梁冀一手遮天为所欲为,于是,联合中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人,率羽林军千余人将梁府团团围住,一举诛灭梁氏外戚集团。

按下葫芦浮起瓢。外戚的势力打下去了,宦官的势力随之炽烈起来。五位宦官因剿灭梁冀有功,同日受封侯爵,时称“五侯并封”,他们勾结在一起,党羽布满天下,仗势弄权,独擅朝政,比外戚更加腐败,党锢之祸使朝野谈虎色变,东汉王朝政治陷入了更加荒唐和衰颓的深渊。

延熹五年(162)冬,杨秉迁任太尉,与司空周景联合上疏:“纵观朝廷内外大大小小的官吏,大多都不能胜任,因为近来征召的入仕者,都没有经过考核,致使到处盗贼蜂起,祸乱不断,百姓怨恨。按照国家的制度规定,宦官的子弟不能居官掌权,而如今宦官们的远亲近戚三朋四友充盈官府的各个部门,其中有的人年轻平庸,无德无才,但却把持着太守、县宰的职位,天下人忧惧切齿。诚望皇上遵用旧章,斥退贪婪残暴的官吏,重振朝纲,不使天下人失望。”

桓帝准奏。于是,杨秉逐条参奏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喧等50余人,或判处死,或就地免官,天下人莫不对杨秉肃然起敬。

益州刺史侯参仗着哥哥中常侍侯览的权势,恣意横行,没人敢惹。杨秉愤然劾奏,桓帝下令召侯参问罪,侯参在押解途中畏罪自杀。杨秉又上疏弹劾中常侍侯览和具瑗,桓帝大为不满,但鉴于各方压力和杨秉的恳切与虔诚,还是很不情愿地免了侯览的官,削减了具瑗的封地。

杨秉的“三不惑”和“两不怕”告诉我们:自古利门洞开,则义路自闭;酒门洞开,则崇德守则之路自闭;色门洞开,则为善进取之路自闭;自私利己之门洞开,则豁达忠勇之路自闭;阿谀谄媚之门洞开,则浩然刚正之路自闭。捧读古书,杨秉蔑视权贵、敢做敢为、为苍生社稷奋然搏击的场景历历在目,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所为。

杨秉的一身铮铮铁骨满腔凛然正气如何炼成?他又何以能够成长为柱国擎天的栋梁?

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去拜谒弘农杨家。

杨秉的父亲杨震,通晓经术,博览群书,隐居不仕,50岁时才应召步入仕途,时人呼之为“关西孔子”,暮夜却金,赢得“四知先生”的美誉。他为官清廉公正,不畏权贵,因受中常侍樊丰等一帮宦官诬陷,频频遭受打击陷害,最后在贬谪途中愤而饮鸩自尽。杨震之前,杨门数代,代代诗书传家,清白继世,累德积善,一脉相传。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杨秉,秉承儒雅清正、爱民济世、刚直不阿的家风,超尘脱俗,兀世而立,不避任何艰难险阻,一心一意拯万民于水火,委实令人肃然起敬。杨秉之子杨赐、杨赐之子杨彪、杨彪之子杨修,也都名标青史,彰显出杨门家风清醇、博大和厚重的化育力量。

篇9:一封家书说家风高二作文

这是栾川县正在开展的“一封家书正家风”活动,为了更好组织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把廉洁要求融入家风建设,4月,栾川县纪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封家书正家风”活动,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写家书,正家风,通过家庭和亲情的力量打造廉洁清正的干部队伍。

朴实无华、真情实感、形式多样……“一封家书正家风”的活动要求中这样提到,全县党员干部可以讲述自己爱家治家的感受和体会,可以警醒亲人遵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也可以通过抒发对家人的关爱之情,传递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书写的`形式也不限,可以是父母写给孩子,表达叮嘱;可以是孩子写给父母,表达期盼;也可以由夫妻之间互写,表达心愿。

“无论什么内容和形式,都要体现出‘正家风’这一主题”,栾川县纪委的相关负责人称,这是为了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做子女的好老师,当群众的好榜样,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家庭在家风和家教方面走在前列,引领和带出社会清朗“新风尚”,实现醇正家风与勤廉作风、优良党风的良性互动。

“写家书让我重温父母的教诲”,栾川县委宣传部一名年轻干部说,他的家书中写到,儿时,因为偷拿了街坊的一块米糕,被父母一顿毒打。从此,他便牢记“不能偷拿多占”。如今,他将这种体会写给孩子,希望孩子“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从4月初开展以来,该县县属媒体陆续刊登了30多名干部的家书,为该县的廉洁家风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10:关于家风的作文:好习惯,好家风

我们中国是公认的“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早已深深地铭刻在每个国人的心中。从古至今,诸葛亮的《诫子书》、周怡的《勉谕儿辈》、朱子的《治家格言》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优良家风尽在其中。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无不展现着优良的家风。

从小,妈妈就告诉我:“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美德。”在我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小娃娃时,妈妈就经常在我耳边念李绅的《悯农》给我听,虽然那时我还不会说话,但是听妈妈念久了,我也就记住了。所以,当我一学会说话,就已经能把《悯农》熟练地背出来了,也致使我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从学会自己吃饭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吃完饭的碗里从不会剩下一粒米饭。不仅如此,我还会监督亲戚家的小朋友们,给他们讲解粮食的来之不易,让他们也成为一个爱惜粮食的孩子。在学习中我也牢记妈妈的教诲。一块橡皮,如果不是不小心弄丢了,我可以用半学期;一个笔袋我可以用两三年……

都说“百善孝为先”,爸爸妈妈的做法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奶奶已经90岁了,可因为爸妈工作原因,我们不能和奶奶住一起,不能时时照顾她。但只要休息了,爸爸就会把奶奶接过来,给她做好吃的。妈妈经常会坐在奶奶身边给她剪手指甲、脚趾甲,有时候还会给她洗头,还经常带奶奶去理发。我爸爸也很细心哦!开学前几天奶奶生病了,爸爸因为每天要干活,不能整天陪在奶奶身边,他就每天干活回来烧饭,然后再给奶奶送过去,照顾她吃完,自己再回来吃饭。晚上洗完澡去陪奶奶,等早上烧饭给奶奶吃了再回来干活。看着爸爸妈妈这么孝顺,我想:等他们老了,我也会像他们孝顺奶奶一样孝顺他们。

我知道,爸爸妈妈在用他们的行动言传身教,让我养成好的习惯。可我明白,要让行为变成习惯,就得有两个条件:一是你必须高高兴兴地行动,二是你必须坚持。我相信,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把好的行为,变成好的习惯,把好的习惯变成好的家风,并且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作者:陈宏涛

篇11:家风作文800字 带不走的家风

世事变迁,世事变迁。几代人换了几次,东西可能剩不了多少,但精神是代代相传的。祖先生产生活的智慧,留给后人,成为后人的财富。家风家训更重要,是几代人共同思想的结晶。

每次看电视剧,都会被刺耳或者夸张的家庭风格震撼到。上面玩的祠堂里,祖宗牌位排列的俨然,不敢马虎。给后人留下了精神上的兴奋和精神上的慰藉,后人以前人的繁荣为荣。家庭法规更加神圣。做什么事总有一套厚厚的家规来评判你是对是错,不敢违背祖宗之名。当然这是电视剧。在日常生活中,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排场。

不可否认,即使每个家庭都没有厚厚的家规,也会有几个字代代相传,或者几个做人的原则。我们家也不例外。爷爷是退伍军人,父母都是中共党员,所以这种阻尼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是调皮的90后熊海子,哪里受得了这种禁锢!但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祖国的花朵,当然要端正自己的.性格,多保存一些个人品质。所以有些家庭规章制度还是会起到积极的待人接物的作用。

小时候,爷爷和我一起长大。他总是跟我说,一个人冷静冷静是多么重要。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在毛毛是如此的狂躁,以至于我根本不会认真对待这件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冷静和沉着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这四个字的低调点就是淡定,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的淡定,既能缓解坏事的影响,又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急性子渐渐远去,平静让我所向披靡。其实,这种平静和从容,先是化为从容,最后升华为优雅。也许经过多年的沉淀和训练,会让我变得优雅知性。这些东西没少矜持,不会装,短时间内学不会。他们为妇女铺了一条稍微平坦的路。

平静和从容映射到生活的另一面。不说话,每天都要说,但是你的发言知识太多,真正能照顾好的人不多。这话说得太多,很破,很啰嗦;说的太少,就是太木讷,不够灵活。如果你能把握好这个尺度,你在别人心中的价值就会更高,这也是你能力的一个体现。是生活中说话做事的平静让我变得更好。这就是家规给我带来的,我也很感激。

篇12:老伍的家风

老乃生了五个女儿,这五个女儿让他们家祖坟冒了好几回青烟,一时间,他们住的那个大院“不重生男重生女”。

老乃占了五个女儿的光,人们叫她“老伍”。

1东北从前有句俗语,叫“贼不过五女之门”,意思是说,一家子如果生下五个女儿,得穷成什么样子,连贼都不要进去。没得偷。

老伍家也是穷,五个女儿的衣服都补丁打着补丁,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虽说大部分人家的衣服都打着或明或暗的补丁,但是老伍家的补丁打得雅致,不像人家糊弄穷一样就手找块布,缝巴缝巴,把洞堵上就是了。老伍会找到相似颜色的布,尽可能不露痕迹地堵上那个窟窿。若没有相近颜色的,就把补丁剪成个桃子或苹果。

老伍的丈夫老叶是个老病号,肝不好,寡黄着一张脸,印堂总是黑黑的。每天傍晚,大女儿搬出个竹躺椅放院子里,老叶摁着右肋,晃晃悠悠像快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飘到躺椅里,他个子高,人又瘦,一年四季穿部队发下来的军衣,又肥又阔,恍里恍荡,老伍叫他“仙人”。

旁的人听她这么一叫,还真觉得这男人有股子仙气,走路脚尖着地,人又轻,无声无息地浮在路上。

老伍的哥哥出差到妹妹家,见到妹夫啥也没多说,陪着他喝茶,说些闲话,还用自行车驮着他到县城吃了碗油泼辣子面。

临走的时候,到厨房拿了块玉米饼子,泡菜坛子里捞出几根白萝卜,然后把身上的钱全留下了,连路上买饭的钱。妹夫坐在里屋,竖着耳朵听那兄妹俩如何说自己的病,生了病的人耳朵特别静,啥啥都入耳,都听得清。

老伍娘家的人教养好,是懂得慎独的,妹夫不在身边也不说不好听的话。老叶只听到大舅子哥说:“眼看着放假了,让你姐来这儿避避暑吧,住上俩月行吧。”

妹妹这边已经红了眼圈,忙用手背拂去眼角的几滴泪水,然后抓抓哥哥的手。她的手却是冰凉的。

哥哥略抱了抱妹妹,大声说老叶我走了哈!

老叶在里屋低下了头,女儿马上端来一杯红糖水要爸爸喝。这家里的糖都是老伍的娘家寄来的,一人一月三两糖,那年月没啥可吃的,糖就是好东西了,老伍娘家上上下下都知道她家有肝病的人,要吃糖,一年能寄来十几斤。

大舅哥回到家,晚上悄悄到妈妈家告诉一家人,老叶走路都用脚尖了,后脚跟不着地,怕是不行了,姐去帮他们一把。

姐姐第二天收拾了一个大包,坐火车去了山里。

2姐姐到的时候是个早晨,三外甥女正站在鸡窝的栅栏门外,瞅着那只芦花鸡下蛋,手里捧着小碗,见到她高兴地叫“大姨妈,大姨妈”!

大姨妈看着老三的头发编成两条顺溜溜的辫子,头缝中间分得整整齐齐,说谁给你编的?“二姐。”老三喜盈盈地说。

“站这儿干啥呢?”“等鸡蛋呐!我爸等着呢。”

大姨妈心里一热,夸她:“好孩子。”从大包里摸出一包香草饼干,撕开包装纸给孩子,老三笑着说谢谢大姨妈,我还没洗手呢。

大姨妈也没洗手,用指尖拎出一只饼干说张大嘴,老三仰着脸微微张着口刚好塞进去那个饼干,赶忙闭上眼睛,喜滋滋地降(享)受一块饼干的快感。脸上慢慢地浮现出降(享)受者的笑容。

“孩子亏嘴呀!”大姨妈后来对老三的儿子说,“虽然那时候全国人民都亏嘴,可你妈连个糖豆都吃不上呢。”

进得家来,静悄悄的。老大在厨房打棒子面粥,背对着门,老二擦桌子呢,见到她小声说我妈去接您了,怕是走两岔了。

里面妹夫已经醒了。他睡着也和醒了差不多,一点儿动静就醒了,侧了身要起来,大姨妈紧走两步到床前托起他的背,妹夫伸出右手要握手,终于握上了。“大姐!大姐!”叫着,眼睛望着她,瞳孔都黄了。大姨妈看到心里一阵难受,话到嘴边却变成了:“脸面看着挺好!挺好!”

妹夫脸上漾过一丝喜色,用手摸摸腮说:“是吗?我好久不照镜子了,也不出门,不知病成啥样啦。”

说话间老伍到家了,亲姐妹俩对了对眼,把一肚子话埋在心里,脸上都是平常相。病人在家,看不得一点儿别人的情绪波动,敏感得很。

老四、老五跟在妈妈身边,欢快地叫大姨妈大姨妈。

老大从厨房里出来,冲姨妈一笑算是打了个招呼。

芦花鸡在外面咯咯哒咯咯哒地报喜,下了个蛋,老三稳稳地用小碗端着热乎乎的鸡蛋进了厨房,一会儿就传出筷子打鸡蛋的声音。

等老大把蒸好的蛋羹端给爸爸,见到他用调羹一小口一小口地开始吃时,老伍和孩子们才开始动筷子。

饭桌上两样小菜,泡的红白萝卜切的小丁,黄酱腌的拉秧的小黄瓜,一人面前一碗黄澄澄的玉米粥,盘子里2个白面的馒头,3个玉米面的菜窝头,孩子们低头喝着热粥也是鸦雀无声。

姨妈知道这是老大的手艺,粥熬得不稠不稀,小菜清清爽爽,不由得对老大高看了一眼——上初中的女孩子,青青的两道细眉,眼睛清澈、纯净,鼻子上有一层细细的汗珠,穿着妈妈穿旧了的碎花背心,微微有些发育了,看起来做事十分笃定。

下面的四个妹妹一个比一个小,却都是干干净净。小手的指甲剪得很及时,没有那个年纪孩子指甲的黑脏。

再看看妹妹,脸上也是淡淡的,看不到愁苦。

大姐这才放下一半的心。

3晚上照顾老叶喝了中药。伺候他睡下,头挨到枕头上了,老叶对媳妇说去和你姐说说话,几年不见了,我今晚上想一个人静一静。

老伍去孩子的屋,孩子们洗过了脸,有的在洗脚有的刷牙,大女儿正在床上听电台的小说广播,最小的那个倚在她的腰上,翻皮绳玩儿。大姨妈在卫生间冲澡。

nlc202309011040

见老伍进来,老四叫妈说,大姨妈拿来好多好吃的,都放橱子里了,可好吃了。老伍知道她们都吃过了,说别忘了刷牙呢!走到床边坐下和大女儿商量,我和姨妈说说话,乖,你到爸爸那边儿照看一下。最小的女儿收了皮绳说我也去,大姐背了她去了里屋。

大姨妈在客厅支起了行军床,老伍先上去,等姐姐出来了也上去,一点一点给姐姐擦头发。问爸妈都好么?说都好。又问知道老叶的事了吗?说透了透口风,没说得这么重。

然后到包里摸索出一个信封,说这是妈让捎来的,还有一封信,你看看。

老伍打开信,妈妈只写了一行字:见字如面。你大姐代我们去帮帮忙,捎去的钱给小叶买点儿补品。一切都会好起来。保重。

姐姐说妈妈没来是怕惊了小叶。老伍点点头,收了钱。

又问姐姐,你看着小叶怎么样?姐姐定了一下说:“还好。总之有我在这儿呢。妈说要真不好打电报,妈会过来。”

老伍说真的吗,姐姐说可不是,妈是经过事儿的人,到底能镇住。接着说,我看几个孩子都还好,老大懂事了。

老伍说她像你,有主意。其实最担心她,和她爸最亲。姐姐说女儿嘛!

4一周后老叶开始浮水,之后吐血。住进职工医院。老伍24小时守在身边,她但凡去个卫生间,到药房拿个药,老叶都会不停地问孩子:“你妈呢?”告诉他一会儿就回来,他便侧着身或歪着头,拿眼睛盯紧了门,待再见到媳妇,那神态是失而复得的高兴。老伍在病房里坐着,他便傻傻地望着坐着的媳妇。老伍为他擦身子,蹲下,涮毛巾,拧干毛巾,起来,转过身子,他便痴痴地瞅着忙碌的媳妇。

老叶拿眼睛宝贝着他的媳妇。

后来瘦得脱了形,眼睛大得吓人,像猫头鹰的眼睛,也像是俩探照灯,时刻搜索媳妇的探照灯。

老伍对他说合合眼,歇歇,养养神儿。

老叶发出婴儿一般柔顺的声音:“嗯。”

她常常让孩子们过来,在老叶精神头好的时候。

老叶看看站了一地的孩子,看一看,别过脸去,一脸的泪。大女儿便凑过去,用毛巾为爸爸擦擦泪。

最小的那个总是跟着大姐,便也凑过去,用小手为爸爸擦泪。

爸爸便紧紧抓住小手,妈妈这时候说,都过来,和爸爸拉拉手。

大姨妈怕病人动了气,过上一会儿就招呼孩子:让爸爸歇歇吧。因为老叶已经喘得像风箱一样了。

那么多双手,也没能拉住老叶。

5姥姥来到女儿家,母女俩不禁大哭一场,然后商量着办后事。单位的人这才发现干练的老太太是部队的干部。因为部队打来了电话,让下面吃惊不小。

说起来,还是老伍家的人有教养,从来也不声张。人们说一点儿都看不出朴素的老伍竟然还是高干子弟,因为单位里的两个高干子弟已经让领导伤透了脑筋,在人们心目中,高干的孩子一定是言语乖张,举止轻狂的。

后来人们知道老太太是世家的后代,年轻时因为信仰参加了革命,打过小日本,打过老蒋,差点去了朝鲜,啥世面没见过!

最可亲的是老伍的婆婆从四川赶来,白发人送黑发人,悲伤自不必说,老伍的妈挽着亲家母的手,亲姐妹一样照顾着,早饭端到老亲家的床前,看着她一点一点吃下,还下了保证,从今后我的女儿不再是你儿媳妇,是你的女儿了,老伍每个月给老太太寄10元生活费。

六十年代,刚参加工作也挣不到20块钱,在乡下老太太的手里,这是笔大钱了。老伍哪来的钱,还不是娘家妈妈的贴补。

婆婆体恤儿媳妇的不易,时常寄来乡下的风物,一小口袋花生,也是生产队分下来从嘴巴里省下的,几条腊肉,几条腊鱼是小叔子河里打来腌制的,晒的干豆角、白萝卜、咸鸭蛋还有红薯粉条,都是菜尖了。孩子们放了暑假,姥姥会建议女儿将孩子送到奶奶家:“到底是叶家的血脉,常回老家住住,才不像是没爹的孩子。再者,小叶是老大,你婆婆能收到钱补贴下面的几个孩子,年年还有亲孙女来看她,她活得才柱壮,跟大儿子在身边一样呢。”老伍想想是这个道理,年年暑假闺女下乡,回来晒得黑红黑红的,像去了趟非洲。

老伍的同事羡慕得不行,说你真有福气,哪一世修来了这么个好婆婆,成年介寄好吃的,还对孩子这么亲。老伍笑而不语,想一想又说,是啊,其实我是个有福报的人。她从来也不说每月给婆婆寄的10块钱,这事儿也只有邮局的小赵明白。

孩子总是容易和老人亲,何况几个孙女又懂事,不顽皮,还有文化,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奶奶格外疼爱她们。才刚白露,就寄来五个孙女的棉衣棉裤,半旧的面子,里子更旧了,但是洗旧了的棉布稀软稀软的,反倒穿着舒服。

到七几年了,老大回来和妈妈商量,听二爷爷说,奶奶冬天关节疼,能不能接来自家过冬呢,这儿有暖气呀妈妈。

老伍是最没分别心的人,她想着婆婆来了怎么住呢?老叶没了,双人床是老伍和四丫头、五丫头住,老大带着两个妹妹住西屋,现如今女儿也慢慢大了,得加个床了。

6总断不了有人给老伍介绍对象。孩子回老家的时候,工会的大姐会安排老伍和男人见面。几年下来,什么样的男人都见过,也有嫌贫爱富的;也有听说老伍的爸妈是个不小的官儿,想攀高枝的,可一到家里看到那么多小孩的枕头,就算娶了玉皇大帝的女儿,也未必能沾上光儿呀!就这么着打了退堂鼓;也有木讷老实的,坐到家里一根一根抽自己手卷的烟,没一句话,一杯茶,老伍一次一次地续水,最后救命一般用眼睛求工会大姐,这才把个老实人领走了。

老伍不是没有中意的,三室的老韩,技术好,老婆回了上海离了婚,一个儿子也跟着去了上海,他一个人过,冷冷清清的,话不多心里很有数的一个人,外面看起来干干净净。最让人感叹的是,他亲手把老婆送回上海,心里明明知道老婆大学时的初恋一直打着她的主意,可老婆那浓得化不开的上海情结,是他无论用什么药都医不好的,他只好放手。

人人骂他傻。“你就耗着她,不放,不离,她能怎么地。”“就是放,也把她拖老了,不能便宜了她。”

nlc202309011040

老韩不吱声。脸上没有表情。也没有悔,也没有怨,也没有恨。真跟傻子一样。

老伍听了这些传说,有一次开会,就坐在老韩对面,她定睛看了看人们嘴里的这个奇葩。真真是吃了一惊。

他出奇地平静。

那张脸上平和、恬静,没有一丝忧愁的云彩。“是风暴眼呢。”她想。刮台风的时候,无论多大的狂风,风暴眼里是平静无风的。她知道难啊,因为她知道放下有多难,都是有情的人啊。

这一眼让她动了心。

这一看也让她很挣扎。五个女儿呐。

她想到了那句老话:“贼不过五女之门。”

但是,总得争取一下吧。心里面另一个声音说。

老伍是材料室的,每个研究室项目联试之前都要从这里拿材料。她注意到老韩手里的一个工程,找了个机会去送材料。

老韩开口说话,她听出是南方人,交待完工作,她大着胆子说:“听说您数学很好,我三女儿班上的同学找您辅导过功课,进步很快呢,我女儿很羡慕,让我问问是不是也可以带带她。

老韩头也没抬说可以啊!

老伍那天回家的步子走得很有弹性,吃过晚饭,拿出红白格的桌布铺到桌子上,一盆盛开的茉莉端到了写字台,又一想这么香怎么读书啊,便摆到了餐桌上,一会儿,屋子就香了。

姑娘们很高兴家里来客人。还是个男人。都有点小兴奋。

家里很少来男人,除了管道工来修暖气。

奶奶寄来的茶派上了用场。

老韩进得门来,稍一寒暄,就开始为三丫头辅导数学。老伍沏了一杯绿茶,想了想,摘了几朵茉莉花,轻轻放到水面上。

轻轻放到老韩手边。

老韩头也没抬说了声谢谢。

“应该是没有感觉吧。”老伍有一点儿忧郁。

女儿们各自趴在各自的床头柜或餐桌上看书。

只有大女儿回头看了妈妈一眼。

八点半,老韩起身要走,老伍送到门口,老韩迟疑了一下,老伍知道要说话,向姑娘们摆摆手,她们就退下了。

老韩第一次正眼看了她,比那天在会场上还冷静。说:“你女儿基础不错,可能最近有点偏科了,以后让她去我办公室吧,那儿加班的人不少。”停了一下,才说:“我来这儿不方便,别给你带来麻烦。”老伍说:“我不在乎。”

老韩笑了,只是嘴巴边上的肌肉笑了,眼睛依然是冷的,低声说:“没有人能不在乎。我就在乎。”

一句话就定了音。

神女有意,巫山无情。

7老伍回到屋里,收了杯子。

孩子们开始晚上的漱洗。

老伍拿起给女儿织的毛衣,慢慢地织起来。她的心里有点儿乱,织毛衣可以平静下来。

到夜深了,姑娘们都睡着了。她才停下来,眼睛有些发热,嗓子发干,起身,看到餐桌上的那杯冷茶。

她端起来,慢慢地拿到唇边,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把半杯凉茶喝了进去。又用毛衣针,把剩下的茶叶扒拉出来,一点一点地嚼了,像品山珍一样,慢慢地,吃了下去。

然后洗了手脸脚,上了床,一夜难眠。

8大女儿并没有睡,在暗夜里,淌着眼泪。

去年暑假回来,就有阿姨告诉她,妈妈在她们不在时相亲。总有吃饱撑着的人一碎嘴。今天来的韩叔叔,红白格的桌布,妈妈夜深了还一个人坐着,她知道是怎么回事。

因为懂得,所以委屈. 为了爸爸还是自己,还是妈妈,她也说不清。

但是那一夜,直到她自己做了母亲,也没有告诉任何人。

大女儿高中毕业已经恢复了高考,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去深圳工作遇到了一个好男孩就嫁了。

办婚礼的时候姥姥已经离休了,一定要去南边参加,血压高,老伍劝妈妈不去了,老太太一定要去,“哪个孙子外孙的不去,大外孙女的也要去。”还商量着孩子回门时,把奶奶接来。

结果大丫头回到娘家,不拜天地了,拜了奶奶。

奶奶穿大红袄,一头白发,喜泪乱溅。

奶奶说大丫头,一定要拜拜你妈。你妈真不易啊。

老伍还要辞让,早有几个丫头把她扶到了椅子上,现在是三丫头在身边陪着她,老二出国留洋了,老四老五在外面上学,也都赶了回来。

三丫头帮妈妈抿一抿头发,妈妈挽了一个油亮的纂,又把妈前后左右地看了看,老伍一下子笑出了声:“丫头,又不是你妈出嫁。”话一出口就知道唐突了。

大丫头拉着女婿的手给妈拜,心里一酸就跪了下来,抬头叫一声“妈”,就要哭。

老伍赶忙站起来扶起女儿:“今天大喜,不兴哭的。”这么说着,声音已经走了调儿。

9老伍到老也没有再嫁。同事说她太挑,高不成低不就。她倒是把五个女儿都嫁了,春节吃年夜饭,花团锦簇的五朵金花,各有各的好,嫁的夫婿都是踏踏实实的人。有一个还做了老板发了大财。

人们说老伍家祖坟上冒了青烟了,这一门五个闺女是个个出息了。她们家起来了。

人人都会说家和万事兴,但只一个“和”字,得有多少对自己的克制,对家人的担待,特别是对他人的随顺在里边呢。

这一家人的教养尤其好,五个女儿出了三个教授,一点儿也不张扬,也不炫耀。老人们见了老伍常常说:“老伍啊,现在好了吧!”老伍笑笑说:“以前也好。”人们说:“以前有啥好的?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老伍说:“以前有以前的好,现在有现在的好,都好,我都心甘情愿。”

老同事说:“老伍这个人也怪,从前苦的时候也没见她发愁,现在好了也没见她高兴,还真是个怪人。”

还真是,从前她也不苦大仇深,现在也不穷人乍富拉仇恨。这里边,其实自有深厚的教养。

老伍喜欢说心甘情愿,殊不知心甘情愿这四个字,透着一股卑微,但也有藏不住的勇敢。

上一篇:游麋鹿苑有感-—付林下一篇:团总支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