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关于家风的议论文作文

2024-04-28

高中关于家风的议论文作文(通用8篇)

篇1: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问题解决方案

1. 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制订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但是部分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 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 满足于作文的次数,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会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 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很难有重点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 不能使他们找到新起点, 增强学生写作的动力。

2. 作文教学方法陈旧。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重行文、轻过程, 重讲评、轻操作。每次作文都是“知识—行文—讲评”的简单循环, 从认识始, 到认识终。既砍去了行文前对生活的一系列的准备活动, 又割断了行文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这样就使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每篇作文都成了单纯的应试之作, 行文处于突击状态, 讲评成了作文的结束。

3. 作文批改流于形式, 没有落到实处, 且批改方式单一。

作文难改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心声。毫不夸张地说, 如果教师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篇作文, 那么他花的时间一定不比所有学生写作文所花的时间少。正因为作文难批改, 部分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和敷衍学生, 纷纷用“阅”和“分数”代替点评。大多数教师的批改方式单一, 全批全改, 没有采取一些适应实际的批改方式。全批全改是作文批改的一种重要方法。但这种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只是教师“一言堂”, 不能多方面再现学生作文的优点。

二、怎样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写作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激发, 一方面应多表扬学生, 另一方面应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 使他们有东西可写, 有写东西的欲望。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 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等, 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锻炼能力, 扩大知识面, 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 使他们有东西可写, 能对生活进行思考, 能洞察社会现象, 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2. 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 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地去感受身边的生活,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否定那种向文章套用现成的模式, 忽视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 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人才最高的本质在于创新, 而创新的有利工具就是思维。创新作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开学生思维的“黑箱”, 立足于一个“创”字;植根于现实生活, 强调一个“新”字;重视积累, 看好一个“活”字。从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 增强创新意识。

3. 自我批改作文, 尊重学生的个性, 做到个性与统一相结合。

作文点评是学生对自己作文过程的再认识, 也是对作文教学的深化。在作文教学中, 有些教师感叹作文太难批改, 原因是学生写的作文大都是初稿, 比较粗糙, 存在文不切题、词不达意、错别字多等问题。学生只管“写”, 不管“改”, 认为“改”是教师的事。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详细批改是不现实的, 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主动性。要转变教法, 把“球”踢给学生, “授之以渔”, 让学生主动修改、学会修改。让学生养成自觉修改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不断鼓励。学生对作文的自觉修改, 特别是每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认真修改, 就是对文章的又一次思考、分析与检查。这种自觉修改习惯的养成, 有助于作文水平、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作文评价上, 我从不用统一刻板的标准衡量学生, 更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尺度进行评价, 而是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 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 更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学生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说清楚, 就能写出好的文章;能表达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体验, 则更为优秀。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无不是这一类作文的典型代表。有些个性鲜明、不同一般的作文, 即使那样的风格我并不特别喜欢, 但也充分给予鼓励, 并给予高分。至今我仍然坚持在作文训练中重视自我表现、轻视统一标准的做法。我认为,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 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正面影响。

4. 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

篇2: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一、影响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因素

在高中阶段影响学生作文课程教学的因素较多,而在诸多因素中,教师教学方面、学生写作方面、作文资源方面等,都是影响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教学方面因素。在高中的作文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作文教学是为了高考进行的,而忽视了作文教学本身的价值所在,事实上,作文教学就是培养人才,而现实中的中小学作文文体的基本方向不正确,教学中相关作文的写作能力培养缺乏,原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王晓春指出:“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培养人才。为了应付考试,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味地引导学生用好词、好句,导致许多学生的作文词句夸张、内容空洞、情感虚假,缺少开放的思想、人文历史及科学精神。”而这也是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同时,教师在学生作文的批阅中也仅停留于读者的角度进行作文评析,而并没有把学生的作文写作深度、存在问题、文章优劣等进行揭示,特别是部分完任务式的学生作文,一贯使用固有的模式,作文没有文采,文章的思想内涵缺失,实际上也就没有了写作的意义,对于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关注。

(二)学生写作方面因素。这是影响作文教学的主要因素,而作文的完成是要由学生自觉地实施。学生的作文基础积淀、词汇的积累与应用、文体常识的学习、写作兴趣的强弱、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因素。作文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完成一篇作文,事实上是学生在完成一件有思想、有内涵、有语言的文化事件,尤其是学生在议论文中说理的过程、引用的证据激昂的语言情感等,这都是学生形成自己写作风格和特有作文风采的重要内容。学生也应在写作的兴趣、词汇的积累与运用、作文的整体构思等方面强化训练,并提高自己的作文审题、构思、选材、行文的速度等方面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作文资源方面因素。《新课标》指出:“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去开发、积极利用。”而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同样具有充足的作文教学资源,而充分利用这些作文资源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作文素材、范文案例、写作技巧与方法解读、网络作文资源等。而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在高考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生对于作文的资源利用率较低,诸多作文资源学生也只是泛泛的阅读而已,并没有深入的研究解读,并应用与写作实践,而这些就需要学生自己强化写作能力训练,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以便行文富有深度与思想,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二、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策略

(一)注重作文素材积累,强化作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与方法。高中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学生是否提笔无话可说就是由学生的素材积累决定的,而在作文课程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加作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注重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并从学生作文的审题、构思、行文等方面着手,针对性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获得写作的技巧与方法,面对任何作文题目都能做到得心应手的完成作文。

(二)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写作水平。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针对性的作文训练至关重要,并从学生平时的写作中逐渐提升,关注学生的作文课程教学及其作文作业的完成,有条件可以让学生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作文写作水平,以适应高考及以后工作的需要,而写作事实上也是以后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因而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不容忽视。

(三)充分利用作文资源,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在当前网络非常普及的信息化背景下,作文的网络资源与传媒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有效利用这些网络作文资源与杂志书本资源,强化自己的阅读能力,加强写作素材积累,在阅读中受到美文的熏陶,在与作家的交流中获得写作的技巧与灵感,把握生活点点滴滴,书写朴素的生活乐趣,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结束语

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注重作文素材积累,强化作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娜,王鹤冰,单志艳.特级教师王晓春谈作文教学[EB/OL].http://www.bsdsz.cn/yuwen/ReadNews.asp?NewsID=309,2009-3-24.

[2]施佳佳.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高中),2015,(4).

[3]蒋秀琴.以日记为载体提高三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高中),2015,(4).

篇3: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 我以前也是如此。认为这样利于批改, 便于评讲, 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 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 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 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 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 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并不想写的文章呢?当然, 也许有的教师会说, 考试都是统一要求的作文啊。不错, 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 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我个人认为: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 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 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 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 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 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再联系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 不难发现近年来高考作文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当然, 我们所说学生作文的自由, 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 不管不问, 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 不愿意写的不必逼着他写。更多的时候, 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如高一开学的第一次作文, 就是让同学们介绍自己, 介绍自己的父母, 介绍自己的家族。世界杯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我就以足球为话题作文。即使有时候是命题作文, 我总要给学生不止一个题目, 对作文的要求也不是规定必须写多少字, 写什么内容。对学生作文完成的时间也是比较自由宽松的, 只规定一个大概时间。我不想由于时间的限定使学生的作文过程不完整, 只是匆匆完成一个作业而已。我一直认为学生作文是其在进行艺术创作, 而不是在教师严格标准下的“现代八股”。既然学生作文是其创作的艺术品, 那么就必然允许他的自己的作品张扬个性, 表现自我。在实践中, 我感到自由作文学生欢迎, 习作的质量也相对比较高, 从教的角度看, 得到的信息反馈量更大, 发现的问题也更多更真实。

二、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

语文老师, 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 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我多年来, 更重视课外作文。所谓“为主”不是指课内作文的篇数比课外的练笔还要多, 而是说主要看重的还是课内作文, 把课内作文看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把课外的写作看作是辅助手段;对课内作文花时间多, 用心多, 精心计划, 精心批改, 而对课外作文, 则任其自由发展。我对这种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课内作文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 从应试这个角度讲, 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 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 思想受到限制, 思维受到限制, 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况且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

我一向不认为作文知识和能力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姑且不举那些什么作文知识也没有的大作家为例, 也不引用鲁迅先生不要相信文章做法之类的名言, 单就我们自己的体会而言, 知识到底在其中起多大作用, 就很值得怀疑。写得一手好文章, 而考写作知识不及格的人绝不是个别的特例。对我们写作有益的倒是一种沙龙式对话, 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 给大家写作得失的启发。基于这样的一些基本想法, 我的作文评讲课是“沙龙”式的, 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 展开广泛的对话。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 不同意见可以辩论, 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不是说我就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角色, 不发挥我应该有的作用, 而是说我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核心, 学生常常和我的意见相左, 而且批评我的作文评价标准“太旧”“太实用化”“框框太多”, 我既据理力争, 也虚心接受。我们讨论的话题, 也不是纠缠于所谓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理论, 包括教材的写作内容也绝不拘泥, 甚至有时会把它作为我们批评的对象;而是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 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

四、张扬自我与统一标准相结合

在作文评价上, 我从不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 更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尺度去评价, 而是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 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 更为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能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说清楚, 就应该是好的文章;能表达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体验, 则更为优秀。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无不是这一类作文的典型代表。有些个性鲜明、不同一般的作文, 即使那样的风格我并不特别喜欢, 我也充分给予鼓励, 并给以高分。

篇4:关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解析

一、细致观察,用心体会生活

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必须要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这也就要求同学们有一些自己的个人经历。但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要有丰富的经历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那么怎么做才能有真情实感呢?我想,那就需要我们的同学有一颗细致的心,能时时观察周围的人和物,用独到的慧眼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当然也包括假丑恶。这一点要求与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写作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不谋而合,即“写作要有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不同的是加入了理性“思考”这一新新元素,这是对高中生的更高要求。感受是人们接触自然、社会,人生所受到的影响,它既是一种感觉印象。又包含着人的某种情感、态度和体验。思考则是在感受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认识和自己的本人的看法,它是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既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无话可说。作为高中生的学生来说,人生阅历和理性认识已经具备深入思考自然、社会、人生的条件,对他们作文的思想深度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这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写好文章的前提是积累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写作有关积累的重要性。而积累的过程并非一天两天就可以得到的。写作需要积累素材,如果没有素材,将不知从何处下笔。首先,积累可以从词汇开始。词汇是文章的最基础元素,犹如盖高楼大厦前打的地基,如果自己的词汇库里没有可供使用的词汇,文章也很难写得很好。诃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等。平常在学习过程当中.要善于建立自己的词汇库以供使用。那么怎么积累词汇呢?方法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可以做一个专门的卡片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上,在卡片上还可以画一些图画和自己喜欢的装饰品,这样赏心悦目的样子会让我们更喜欢时常拿出来翻翻。第二是生活。平时要善于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说话就能出口成章,再也不是原来那几个重复使用的枯燥词汇,作文自然就会妙笔生花。其次,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刮肚或胡编乱造一些材料。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论据论证许多都是一些陈词滥调,学生自己写的难受,阅卷老师看的也难受。因此我们都可以引用一些材料,如名人名言、名人事迹等。但是切忌杜撰出来的材料,这样很难让读者信服同时让阅卷老师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再次,还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多思考、多探究,多总结。这样就能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可适当地把一些思维和想法记录下来。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这样不仅能让作文下笔如有神,连自己的整个人文素养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得益的不仅是高中作文写作,同时也是我们日后的人生。

三、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就是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础之上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用自由之笔,显自我之趣。因为,有了我,才会有个性,才会有真情。而无个我、无真情,恰恰是造成文章假大空的根源。还要重视学生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意。过去,在教学中比较注意“记实”,练习记叙、描写、说明,当然这是重要的,不是说已经够了,这些能力还要不断提高。但是忽视了“写虚”,即作者的主观情意,抒情、议论和想象。它体现着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情意是文章真正震撼人的地方,没有情意的作品,就像是泥胎、木偶、纸花,是没有生命力的。“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就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现自己虽然带着稚气童真却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要给学生写作的广阔的空间,不要约束,不囿成规,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想,自由自在地写。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作文,不仅仅是做文章那么简单,它还是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因此,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把作文从陈词滥调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以真性情去书写、去反思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让作文成为做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5:高中关于家风的议论文作文

这是一个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

我校高三的第一次联考后,这个问题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当时考场评出一篇52分的一类文,被学校老师推荐到《羊城晚报》“堂上作文”栏目发表。其文如下:

用生命去享受

“我们生活在泥沼中,但总有人赞美夜空中微弱的星光。”王尔德如是说。是的,如果一个人不论是在巅峰还是低谷,都能有一颗用生命去享受、去赞美的心,那么那个人一定是处变不惊的智者。

泰戈尔曾经这样说过:“世界以痛吻我,我回报以微笑。”那么,为何不用生命去享受你身边的大自然呢?

只要用心去体会,你不难发现,也许夜晚的公园会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也许电视中的泰山也可带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也许你会在乡间看到“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生机。用生命去享受,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一丝微风,一阵花香,一缕薄云,那是大自然的礼物。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身体的放松与舒适,而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是精神的慰藉和明亮。去享受文学给我们带来的雨露吧,它甘甜而清新。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为我们送上中国上下五千年经过时间沉淀后的美,摩罗在《悲悯情怀》中描摹了拉萨人民在那如蓝宝石天空下的纯净和细腻。而普鲁斯特将他所追求的那如少女绯红脸颊的美丽的阳光收录到了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大师们在他们的世界里诗意地栖息,而他们遗留下来的雨露却格外滋养我们的心灵。

用生命去享受文学,就如在沙滩边捡拾美丽花纹的贝壳,不仅有物质收获,心灵也得到滋养。而那贝壳边传来海的声音,就像哲人的思想,总能让我们洗去思想的污垢,净化我们的躯体。所以,用生命去享受哲人思想所带来的净化吧。

瓦尔登湖是宁静的代名词。而正是在这里,梭罗写了他的巨著,他用毫不逊色于索尔仁尼琴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在那儿生活了两年,以一种心如止水的口吻向我们诉说那在木屋生活的惬意。他的追求自由、追求宁静、追求自然与自我超越的思想在两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为我们所赞叹。

既然造物主创造了世界,我们为何不去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呢?用生命去享受大自然,去享受文学,去享受哲人的思想,这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更让我们明了生命的真谛。

用生命去享受,去探索生命的美好。

推荐的老师盛赞这篇文章立意高远、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颇有章法,而且素材丰赡、语言晓畅,富有感染力,并将这些归功于作者雄厚的阅读积累。这大概代表了大多数圈内人——高中教师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可是圈外人却不以为然,《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何龙就尖锐地指出:追求与享受是一个很理想也很现实的话题,有许多现实的案例可供援引。特别是社会转型期,人们追求与享受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异,这给梳理与评断人生观提供了多样的入口。但这篇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名言和典故之后,成了所谓文化内涵的展示与卖弄,现实问题被淡出或挤出了视野,难以给读者以思考和共鸣。何龙先生猜测,这是模式化作文训练的结果。

何先生的猜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又不完全正确。模式化作文训练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结构的模式化,另一个是语言、内容模式化。议论文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怎么起承转合,怎么开篇结尾,中间用对照式、层进式、并列式展开等等技法,对于初学写作者,是一个很好用的拐杖,能够帮助他们整理思想,表达思想,甚至可以促进思想的产生,也就是说能促使他们打开思路,把一个个问题深挖下去。而且,即便是遵循同样一种布局谋篇的章法,写出来的文章也可能是千人千面的。章法管的是架构、支撑,就像一个人的骨架,可我们看人、认人,看的是血肉肌肤,人与人之间的骨架差异肯定不会太大,但是外表的五官面容却千差万别。这些五官面容、血肉肌肤才是文章的个性所在。这才是不宜教死的地方——即不能规定学生思考的问题、思考的结论,尤其是结论的表达语言。就这篇作文而言,估计何先生反对的是内容和语言的模式化。而且他提出写作要关注现实,是十分必要的。

写作教学必须让现实进入写作视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思考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回顾这些年的广东省高考题,从2012年作文题稳定在“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之后,无论是讨论选择生活的时代还是讨论慈善捐助,亦或是讨论黑白照片与数码相片,都有时代的影子,都是跟当下的现实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命题者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思考生活的用意是明显的。而高考作文的命制者和评判者们更是大力提倡文章要接地气,要贴近生活,要为生活为时代而写作,要表达自己对生活对时代的真实思考和鲜活感触。广东高考作文组组长陈妙云教授提出高考备考三句原则,第一句就是:关注生活,独立思考。让现实进入写作的视野,成为当下高考的风向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人提出的这一创作理论,是有进步意义的。“作为国家人才选拔考试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目,从作文可以体现一个怎样的国家交给一群怎样的下一代的时代大命题。”(胡景敏语,河北省2014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组长)选拔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读书人,我们当然希望他(她)是个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人,有见识,有担当,不狭隘,不自私。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学生的作文里充斥着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典型的表现有两种:钻进故纸堆、躲在象牙塔。高分作文大多引经据典,名言、诗词、文史钩沉、名人轶事……让人不得不惊叹作者读书之多,学问之广;再让这些材料服务于某一高大上的人生哲理,展现思想的深邃、立意的高远。写作的“不食人间烟火”,助长的正是学生不问世事的冷漠和自私,是说套话、假话、空话的不良文风。生活需要诗意,也需要抒情,但都不能离开现实。对于这些高考考场上的莘莘学子而言,不管结果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他们都将很快走向社会现实,那么,通过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早点了解现实,理解现实,必然能够缩短他们与现实的“磨合期”,帮助他们在现实中更快地成长。而过于诗意和空泛的高考作文题目,只能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或者说美化。

广东高考的命题和改卷的导向无疑是正确的,真实思考、表达真情的所谓“真实表达”,应该是我们评价考场作文的基本指标。

如何让对现实的思考照亮我们的文章?

在思想上认识到好文章应该与时代同呼吸,应该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之后,我们就应该让学生睁眼看世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报刊、电视、网络、微信,这些都是我们了解新闻时事的渠道,不能因为学业繁忙就关闭了这些渠道。在高一至高三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时事热点、社会焦点引入课堂,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社会生活全覆盖。既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又要关注各方媒体对事件的评论。引导学生概述事件的来龙去脉,用自己的语言从各个角度去评论社会热点。开展课前的时事评论活动,定期组织社会热点话题的辩论会、研讨会,这些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都有助于把学生浸泡在生活的海洋中,让他们慢慢地睁开心灵的眼睛,思考生活、沉淀智慧,走向心智的成熟与头脑的深刻。

有了这样的储备后,在具体的应考指导中,还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指导学生在审题、立意时,打通作文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一个好的作文题,深思熟虑命制的作文题,一定与现实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让学生养成在当下的语境中解读作文题的习惯。题目说的是现象,则思考这种现象与现实生活中哪类现象有关系;题目说的是观点,则思考这种观点可以解读现实生活中的哪类问题,确立一个有时代感的主旨。我们常跟学生说,同样一个作文题,二十年前写,十年前写,五年前写,三年前写,现在写,内容肯定不应该一样。如果你的文章,放在哪个时代哪个年份都差不多,觉得跟生活若即若离,说明它对于现实就是隔靴搔痒之作,这样的文章,现在的人读来就没劲了。

二是指导学生在组织内容、行文表达时,要注意将现实引入作文中。

提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展现生活某个侧面的现状);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现实问题,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成果。每个人的思考都必须基于其真实的生活和身处的时代,脱离了这一切的思考难免天马行空和矫揉造作。主张独立和理性思考的命题,也可以避免考生堆砌词汇,还能考察考生对生活和时代的洞察力,从而洞见他们思维、语言的表现力。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实的问题也是有历史、文化的渊源的,而以史为鉴,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方法。不能理解为一谈现实,就不能联系文史哲的阅读成果,恰恰相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丰富的人文学科的涵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将内容深化、写透的必要条件。

三是联系现实类作文,容易出现现象、问题的堆砌罗列,埋怨、牢骚的不加节制,原因探讨的肤浅苍白,解决方法的无力幼稚,等等。

这些问题从文章结构上观察,是详略不当,这似乎是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其实,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懒于思考,才避重就轻。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迁就学生这些毛病,会助长他们思考生活的肤浅与粗疏。我们可以强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结构的训练,要求学生把写作重心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面。在这两个层面的写作上多做片段式的训练。交给学生展开思路的方法,如分析问题可以从生活角度、文化角度、经济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展开,还可以从个人角度、社会角度展开。

篇6:关于高中作文课程设置的思考

当前大部分学校的作文教学与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一体化,由此造成了许多不利之处。首先,教师轻视作文指导,认为作文教学不好操作,不好指导。由于高考指挥棒及学校社会效益的误导,多数语文老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整天被题海题库淹没,不愿意在作文教学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他们认为“作文教学不好操作,不好指导”。一是认为“文无定法”。文章如何写,没有固定的章法,再加之新课标提出习作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我口写我心”,教师认为,如果指导就容易把学生作文带入固定的死框框,勢必会出现千篇一律的通病,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指导,让学生自由表达。二是认为“读好就能写好”。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老师们认为只要多读课外书,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自然就会作文,不在乎老师的指导。而语文知识的传授与大量练习的讲解似乎更容易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一般学校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也就形同虚设,被挤占为阅读课的讲授和习题的讲解,只偶尔用来写写作文,多数作文让学生课外完成。写作前不做指导,或指导时寥寥数语;写作完成不做讲评,或讲评时不痛不痒,学生期待的评讲竟被老师一句“语言通顺”给安慰了。这势必冲淡了、忽视了、弱化了写作教学的指导。

其次,语文教师课业负担过重,对作文无暇细究。备课、授课、作业等流程已使老师焦头乱额,对作文的备课就显得草率、随意,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且现行的语文教材虽几经修订,但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仍呈严重的两张皮现状。教材的编排上,阅读与写作、口语表达训练呈不一致性;其次表现在教学操作上,语文课即是讲课文,作文课即是写作文,二者之间毫无联系,完全忽视了“课文是一个例子”的原则,忽视了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阅读教学对作文根本不具备启发性,老师无暇甚至无意识将二者联系起来,学生就更不知道如何去模仿了。加之没有科学、系统的作文指导教材,教师又无暇亲自编制切合实际的作文讲义,因此,作文指导就随意化、程式化,作文批改就敷衍化、套路化。对于作文,布置了就写,写了就交,交了就批,批了再写。如此教作文,效果何在?学生写作水平又怎样提高?

第三,不会写的老师教不会写的学生。这类老师或“照本宣科”,本身能力弱,既无潜力,又不钻研,他们课本上全是教学参考书的注释,一节课下来,念得口干舌燥,乏味无力,从不写一篇文章,教起作文更是无从下手。或“只说不练”,上起课来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教起作文来,那些“如何开头,怎样结尾,这样结构,那般选材”的纯理论头头是道,可是从不写一篇文章。或“知识老化,思想教条”,作文教学上,把“四段九步”、“四定六步”、“四段七步”等作文训练方法强硬地塞给学生,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学习作文,按部就班、四平八稳,没有激情、缺少活力,更缺乏创新。如此种种的语文老师教起作文来必定是没有说服力的。不会写点文章的语文老师,怎么能筑起学生心中作文的框架、激活学生文学的灵感呢?这样的老师讲的课哪一个学生又洗耳恭听呢?一个老师如果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所任那门课学生也就明听暗顶,盲目随从,何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二、单独设置作文课程的益处

基于以上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我想如果能创设条件单独设置一门作文教学课程,将有可能较好的解决许多现实的作文教学问题。

首先,单独设置作文课程后,教语文课的老师可以专心致力于语文知识的传授、题海的搏击,避开弱项、发挥长项,不会再犯“一上作文课头就疼”的毛病。作文课的老师也放弃了理论知识的搅扰,充分发挥自己写作上的特长,把“真经”念给学生,点化学生,使他们尽快修炼成“正果”。这样,两门课的老师就会各司其职。教语文课的老师就专心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作文课的老师也相应地只顾及自己的“二亩三分田”,快乐地在他的文学天地间耕耘、收获。因此,就大大地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语文老师们从烦琐的课业中真正解放出来。

其次,作文是一种能力,一种悟性,能说会练的老师首先在心理上给学生以吸引和慑服,学生会自觉地向他靠拢,去学他,模仿他。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作文教师,他会从宏观上把握写作的流动过程,会以自己的写作实践、经验把徒弟们引向正门,观看和演练自己的节目。这样的教练专业性更强,示范性更强。

第三,担任作文课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搞搞文学社或写作兴趣小组。开展讲座、野外采风、专访练笔、组织投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真正把作文能力当成一个人一生必备的能力来培养,把它当成一门课来上,有利于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去领悟;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思考社会、钻研生活、分析生活。阅读了社会、生活这本大书,所写作文内容就会充实,且有一定的深度。再者,作文老师也会实施各种操作手段对学生作文进行训练,挖掘最有效的方法去激活学生写作的兴趣,也会把批改作文当成一种事业来完成。

当然,单独设置作文教学课程对作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学校要重视对作文骨干教师的培养,要鼓励、支持他们去创作、去校外参观学习,汲取养料、积累经验,促其及时总结作文教学的得与失,使其形成体系、成为理论。更重要的是作文教师要是一名合格的演练者,苦练内功、外练形象(发表作品)、笔不离手、文不离心、眼高手不低,既当编辑,又做撰稿,尽快地成为行家里手,增强自己作文教学的专业性、示范性;且要高瞻远瞩、成竹在胸,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驾驭学生课堂、课外作文的教学。

篇7:家风小故事

一群孩子去偷摘邻居的苹果, 事后邻居发现苹果被盗, 只是怀疑, 没有证据显示是哪些孩子干的, 几个孩子的家长或知道或懒得知道自己的孩子偷苹果的事, 唯有一个孩子的家长认为“事情严重”。带着孩子上门“负荆请罪”, 主动提出赔偿, 苹果园主人看在家长“知礼懂事”的情况下, 原谅了小孩子的“无知”, 没有要求赔偿, 认为知错能改就行, 孩子想吃苹果也正常, 如果事先“打个招呼”, 送点苹果也未尝不可, 偷是不可取的。后来, 这个孩子被一同参与偷苹果的孩子奚落为“叛徒”, 各自“渐行渐远”。这个孩子参加工作后经常回忆起此事, 深深感激自己的父母家风严格, 要不然自己的境况不知道会怎么样, 当年参与偷苹果的孩子中, 就有两个“出了问题”。

还有一个故事, 两位母亲争论:孩子的性格是内向好还是张扬好?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位母亲认为孩子内向了, 进入社会要吃大亏, 另外一位母亲认为孩子太张扬, 进入社会容易犯大错, 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 社会交往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内向孩子”, 吃了什么好大的亏倒没有听说。“张扬孩子”社交能力确实强, 其父母又担心起来, 原因是孩子过生日就把同学约到了KTV, 学着成人一样喝酒抽烟跳舞“疯狂”庆祝, 没有想到这是其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 其父母进入娱乐场所从来不让孩子回避, 而是有意带着孩子以加强社交能力的“锻炼”, 孩子的“过度成熟”怪谁呢?对于一个“不争气”的孩子, 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 我们有没有反思其家风对他的深刻影响?

篇8:关于高中作文的几点体会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一加工一输出”的过程,全仗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了。这里说的主动精神,就是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这样才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关键。

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快乐地作文呢?

首先,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是快乐作文的前提。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我以前也是如此。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不错,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我个人认为: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再联系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近年来高考作文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当然,我们所说学生作文的自由,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不愿意写的不必逼着他写。更多的时候,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如高一开学的第一次作文,就是让同学们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父母,介绍自己的家族。高二第一学期有两个单元的诗歌,一开始学习,我就布置每人写一首诗、写一篇评论。世界杯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就以足球为话题作文。即使有时候是命题作文,我总要给学生不止一个题目,对作文的要求也不是规定必须写多少字,写什么内容。对学生作文完成的时间也是比较自由宽松的,只规定一个大概时间。我不想由于时间的限定使学生的作文过程不完整,只是匆匆完成一个作业而已。我一直认为学生作文是其在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在教师严格标准下的“现代八股”。既然学生作文是其创作的艺术品,那么就必然允许他在自己的作品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在实践中,我感到自由作文学生欢迎,习作的质量也对比较高,从教的角度看,得到的信息反馈量更大,发现的问题也更多更真实。

其次,侧重课外作文是快乐作文的重要手段。

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我多年来,更重视课外作文。所谓“为主”不是指课内作文的篇数比课外的练笔还要多,而是说主要看重的还是课内作文,把课内作文看做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课外的写作看做是辅助手段;对课内作文花时间多,用心多,精心计划,精心批改,而对课外作文,则任其自由发展。我对这种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课内作文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受到限制,思维受到限制,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况且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最后,灵活的评价尺度是快乐作文的保障。

在作文评价上,我从不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尺度去评价,而是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更为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能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说清楚,就应该是好的文章;能表达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体验,则更为优秀。也正因为如此,我的作文评讲课是“沙龙”式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讨论。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不是说我就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角色,不发挥我应该有的作用,而是说我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核心。学生常常和我的意见相左,而且批评我的作文评价标准“太旧”“太实用化”“框框太多”,我既据理力争,也虚心接受。我们讨论的话题,也不是纠缠于所谓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理论,包括教材的写作内容也绝不拘泥,甚至有时会把它作为我们批评的对象;而是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往往能成为“主体”,非常投入,学生和我自己都觉得效果不错。

上一篇:我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下一篇:写参观动物园的记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