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奖励和批评

2024-05-23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奖励和批评(精选10篇)

篇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奖励和批评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奖励和批评

邢振成

(河北省承德县三沟初级中学)

“用心灵去感化学生,以激励的手段正面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教育的主旋律。可是在教学活动中,奖励和批评是老师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奖励和批评起着明显的作用,有时候实施不得法,往往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甚至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心理健康受到较为严重的摧残,所以我们在奖励和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好奖励和批评。

课堂教学中,由于个性的差异,总会存在一些学生需要鼓励或恰当的批评教育,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鼓励和批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呢?

一、运用言语的鼓励和物质的奖励

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真聪明!”当学困生课上答对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给予其掌声,他会很快融入学生中来。我们可以在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作业批语上写:“你很有进步,以后努力,老师相信你会成功!”这样他们会增强自信心。当一些学生成绩取得进步或特别优秀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们发一张奖状,买一支钢笔或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写上几句鼓励的.话,激励他们进步。

不同的学生对表扬和鼓励的反应不同。所以我们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表扬和奖励方式,是口头表扬还是书面鼓励,是精神鼓励还是物质奖励。对纪律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他,这样可以帮助他树立信心;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找他单独谈心表扬他遵守纪律,鼓励他上课大胆发言,积极参加活动,改进方法;对于考试进步大的学生,可以发几个笔记本以示奖励。

二、恰当地进行批评教育

对于一些任性的孩子单靠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表扬已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除了要对他们关心外,还要用上一点点技巧,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或小小的惩罚。

如何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生,要理解、尊重和平等地对待学生,用爱心和智慧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阻力,形成一道沟通的桥梁。

2.批评教育要及时,要有针对性,对事不对人。孩子改正缺点后还要及时表扬他们,这样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错了,以后不再犯错。

3.不要翻旧账,要把握好情绪。还要注意场合,千万不要让孩子当众出丑,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我们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或鼓励或批评教育,用爱心浇灌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推荐人:隋宝生。

篇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奖励和批评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兴趣2.观察的方法3.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①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②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③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④合理组织复习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5.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想象力如何培养

1.临摹仿效 2.丰富的知识经验 3.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 4.参加创造活动 5.培养正确幻想

能力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能力?

一影响能力个别差异的重要条件和因素有以下几点:

1、素质。

2、早期教育。

3、教育和环境。

4、个人的努力。

二培养青少年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视早期教育

正确进行早期教育。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3、通过课外兴趣的培养注意能力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论述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四、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

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促进能力发展。

4、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动作的认知阶段 动作的联系阶段

动作的完善阶段

(一)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内部因素

1.个性 2.智力 3.知识经验与理论

(二)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外部因素

1.讲解与示范 2.练习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心智技能的培养

一)原型定向

2.原型定向的含义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3.原型定向阶段的任务

原型定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内部控制条件。首先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4.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5.原型定向的作用

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二)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的含义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2.原型操作阶段的任务

该阶段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践模式进行实际操作,对动作序列要逐一执行.及时检查操作是否正确、对象是否变化。执行的同时还要作口头报告.促使智慧活动向言语执行水平转化。

3.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主体要依据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查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

(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

4.原型操作的作用

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有了程序性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完备的动觉映象,这就为原型内化奠定了基础。

(三)原型内化

1.原型内化的含义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2.原型内化阶段的任务

该阶段开始借助于言语来对观念性对象进行加工。这是原型在学习者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

3.原型内化包括的三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4.原型内化的教学要求

(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

(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四、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所谓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

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像。

(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在学生熟悉动作的基础上再提出言语要求。在用语言来标志动作时。用词要恰当,要注意选择表现力强而学生又能接受的词来描述动作。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在这一阶段上,不仅要注意主体的言语动作是否正确,而且要检查动作的结果是否使观念性对象发生了应有的变化。此外,要随着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不断改变言语形式.另外,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本着指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提出了以下规范要求:

一要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散布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传播宗教和宣传封建迷信。

二要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育人为本、做人民满意教师的理念,勤奋工作,尽职尽责,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获得之间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真完成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的教学T作,并积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做到未备课、无教案不上课,不旷课,不随意调课或私自找人代课。

三要热爱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与尊严。不偏袒、歧视、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杜绝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四要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给班级,学生排列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考场。严禁对学生有偿补课和有偿家教,不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不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

五要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不在上课前饮酒;不在课堂上吸烟、使用通讯工具;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容或组织、参与学生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家长谋取私利。

六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要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自觉行为,通过教育叙事、师德反思、业务自传、校本研修等方式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1.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正直诚实,作风正派,为人师表,遵纪守法。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5)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宣传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2.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

(1)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内容。

(2)钻研业务,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

(3)精心编排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定时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及时补缺补漏。

(4)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缺课、不拖堂。

(5)上课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确。(6)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热情、耐心地回答学生提问。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7)教学计划应符合教学进度的要求,不能随意删增内容、加堂或缺课,不能占用学生的自习课或复习考试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教师的人际行为规范

(1)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

(2)教师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切忌嫉妒;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不亢不卑;乐于助人,关心同事。

(3)教师与领导之间要做到:尊重领导,服从安排;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办事,团结一致。

(4)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经常家访,互通情况;密切配合,教育学生。

4.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1)衣着整洁,朴实大方,服饰要符合职业特点,体现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篇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

一、运用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 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最大问题就是兴趣问题, 学生学得没有兴趣, 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其实, 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其真实性, 而不是干枯的理论和苍白的说教, 历史是有生命的、生动的, 这就需要教师从史料中去发现、去探究。通过阅读分析史料, 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体悟到生活的历史, 在无形中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增强历史知识真实感。

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 也不可能再现, 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 这时更加需要过去遗留下来的史料。可以说, 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就在于为已消失的历史事实提供例证, 传输历史事件的真实感, 促进学生进入历史, 感觉当时的历史环境, 触摸历史的脉搏, 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融入历史, 从而真正理解书本中的历史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 接触各种历史文献, 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以供选择, 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学生们通过分析各种史料, 思考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 从中反映出作者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背景, 等等, 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运用史料的策略

1.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运用史料。

由于课本篇幅等原因, 初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 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 学生难以理解, 所以需要史实说明, 做到论从史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 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充实教材。在实际教学中选取的重要史料, 不管是教材已有的还是补充自课外的, 都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 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 难懂的典故等细节, 教师要讲解到位, 彰显历史的魅力。同时, 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 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梯度的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同时, 有部分历史知识仅靠教师讲述学生很难有直观、全面的认识, 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补充史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便利, 如在学习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知识时, 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内容再现于大屏幕上, 一下子便可拉近古今的距离。

2. 通过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材中, 史料带有思考题的多在课后习题部分。对于这些史料, 因为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 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 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结合内容回答思考题, 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像《鸦片战争》思考题, 那时鸦片输入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我们结合课文的史料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鸦片本身有什么特点?吸食后对人体有何危害?大量鸦片输入后对国家造成哪些危害?通过层层深入、细细引导, 学生迎刃而解:损害身心健康、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政府统治危机。这样的回答便和下面涉及林则徐主张禁烟、道光皇帝下令禁烟的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能充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史料应注意的问题

1. 选择的史料要真实。

历史不能虚构, 真实是历史学的生命。面对史料时, 除了要判定真伪外, 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信息, 以及有效信息如何诠释的问题。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 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 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2. 谨慎地选择史料。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 面对大量的史料, 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 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3. 有针对性地运用史料。

教学中, 要依据初中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选择难易适中、通俗易懂的史料。运用史料时不要牵强附会, 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 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 在运用史料时应顺势而为, 不可刻意用之。

总之,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认识到史料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实践, 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史料教学方案, 不断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完善, 必将使初中历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如何有效运用史料促进历史教学, 已成为当前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课题。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 分析了运用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运用史料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尚东宁, 龚宁东.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与分析[J].宁夏教育, 2003, (12) .

[2]陈江琴.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05) .

篇4: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奖励和批评

关键词:聋校数学课堂;自然手语;手势汉语

G76

目前,我国大多数聋校都将手语当作教学的主要语言,手语在聋校是一种特殊、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其存在的历史悠久。曾有研究者表明在远古时代,还没有出现语言就已经有手语的存在,人类的语言是先有了姿态或手势表达而后才有了语言。手语是大多数聋人的主要交流工具。近年来, 聋教育界关于手语和口语在聋校教育中运用争论很多。所以出现了像中(国)挪(威)SigAM双语聋教育项目等诸多的课题研究,这是从尊重聋人、承认聋人手语、适应聋人生理特点出发,顺其自然、重视手语教学和聋人语言的研究。

一、手语研究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聋人,也不了解手语,认为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手语怎么能够表达出来。部分人士大谈手语弊端,认为在聋校大力推进手语会阻碍聋生语言的发展,而有的则认为,手语作为聋人的第一语言不容忽视。而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研究证明,聋人通过自己的第一语言(手语)学习第二语言(书面语),是最有效的途径。这一系列的事实证明手语对聋人的重要性,以及其存在的价值。就目前而言,我国绝大部分聋校都以手语作为教学的第一语言,大多数的聋生都将手语作为主要的沟通交流工具。因此,要提高聋校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手语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优化聋校教育的课堂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聋校的教学中,存在较多抽象性概念、难以理解的题意,如,“自然数”、“质数”、“整数”等,又如以下例题,3年纪由男生8人,女生5人,女生人数比女生多多少?对于低年级的聋生而言,这些概念与应用题的意思往往难以理解,等到以后高年级的学习中,仍然以之前的习惯来对这些应用题进行理解。可见,相较于正常的数学教育,聋生数学教育有较大难度,尤其是对于抽象概念、应用题的理解。因此,聋校相关数学教育者需不断对自然手语、手势汉语进行研究,并将其合理应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帮助聋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性数学概念或问题。

二、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的概念及特点

自然手语是聋人群体自然而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常使用的手势语,是中国手语的核心部分。自然手语是对聋人的姿态、表情、动作表达的语言信息,它形象、直观、简洁、指示性强,以形象比划为主,具有易交流性,但它的表述单一,范围有限。手势汉语是把汉语按顺序用手语表达出来,是汉语的手势符号化,它是按照汉语的语法结构逐字或逐词用手语形式表达出来的,具有完整的语法结构。

三、自然手语在聋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聋校数学教学中自然手语运用简洁、形象生动、活泼,符合聋生以视觉接受信息的特点。很多数学用语都应用符号的形式来表现,例如:大于(>)、小于(<)、不等号(≠)、约等于(≈)全等(≌)平行(∥)正负号(±)三角形(△)……,用自然手语的打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手势汉语在聋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手势汉语在聋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概念、性质、解题步骤都必须用手势汉语来表达。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的概念,一个字的颠倒、一个字相同、多一个字这其中有着很多共同点和内在的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 随后,打手语的时候,也必须强调它的逐字或逐词,所以在这里用手势汉语来表达,可避免学生混淆相关概念。而有关性质和解题步骤同样需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因为它们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文字,具有逻辑性的特点,依此种方式表达可避免在考试或背诵的时候语序颠倒,让批改老师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五、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在数学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的综合运用,可以使聋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审题,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的分析问题,再用手势汉语的方式打出来。例如:文字题,一个数是56,比另一个数大23,另一个数是多少?首先,分析谁和谁比,”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比”;其次,判断谁大谁小,“一个数大,另一个数小”;最后,看所求的是大数还是小数,确定求小数,用减法来计算,56-23。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自然手语给学生分析,让学生理解透彻,再做解答,解答的过程用手势汉语打出来。再如,“45比78少多少?”如用手势汉语来进行分析,会使学生产生视觉混淆,不能确定是用减法还是加法来计算。所以,应用自然手语进行分析、解读,这是一个谁比谁少的文字题,少多少?需要把同样多的部分减出来,78-45。这样的分析、理解,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最后在运用手势汉语来阅读。

总之,在聋校数学课堂中运用好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自然手语的形象直观、灵活生动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另外,手势汉语的沉稳规范,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两者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娟.口手结合三语并重--聋校语文口语、手语和书面语教学探究[J].教师,2014,(32):34-34.

[2]韩媛.浅析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手语运用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z1):293.

[3]马小兰.浅谈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培養聋生的沟通与交往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2):270-270.

篇5: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导读法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导读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一个反馈系统,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时,必然有反馈信息作用于教师。小学生思想感情、兴趣欲望、心理因素的不稳定性,各自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这些反馈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此,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机智,适当地予以疏导,巧妙地指点门径,以保持学生阅读心理流向的畅达,促使学生自解其难。

比如在阅读《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学生对文中的.比喻句,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不甚了解,认为“荡秋千不是很好玩的游戏吗?”这显然没有把“秋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考虑。教师可这样疏导:这里的秋千指什么?(十三根凌空而架的铁索)这里的“荡”有什么危险?(脚下是九十 丈的深谷,水急浪高)“荡秋千”在这里说明了什么?随着教师的有序有节的疏导,学生思维开阔了,终于读懂了这句话。

篇6: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奖励和批评

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教师期望

作者:麦德勇

[内容提要] 教师期望是教学过程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引导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过程中施以“马太效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曾说过,给我几个初生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科学家、小偷或艺术家诈骗犯。这种说法有点偏激,但确实是教师期望的有力论证。结合前人总结经验,我提出以下方式论述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教师期望。

[关键词] 教师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 马太效应 教学运用 1 定义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它又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和“期待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经典的实验后共同提出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教师期望,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期望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情感效应,教师期望能引起“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即教师对某个学生的认知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该学生朝着教师是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是语言成为现实,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影响。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国古代老子已经很透彻的将其运用到最早期的教育当中。简介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3 来源

3.1根据罗森塔尔的分析,皮革马利翁效应由以下四种社会心理产生:

3.1.1是气氛

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 3.1.2是反馈

即教师对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3.1.3是输入

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指导他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

3.1.4是鼓励

3.2即对所期望的学生教师总给以各种各样的鼓励,不断朝向期待方向发展。产生罗森塔尔效应还有如下主要原因:

3.2.1是期待者的威信。

期待者的威信可以给被期待者以信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一般而言,期待者威信越高,越容易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3.2.2是期待结果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期待结果估量后自认为实现可能性较大,而且这种期待结果对自己又有意义,那么,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3.2.3是这一效应是按“憧憬——期待——行动——反馈——接受——外化”这一机制产生的。

这就是说,期待者对期待对象产生美好的憧憬,并出现具体的期待结果,还要为这种期待付出具体的努力实践,如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表扬、帮助、指导等行动,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对自己的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并从内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种种爱心和帮助,以致做出相应的努力,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达到了期待者所期望的结果。这一过程中有一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罗森塔尔效应的产生或强度大小。运用

4.1教师方面

4.1.1强化教师权威,塑造教师优良人格特征。4.1.1.1传道者

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要代表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用以引导学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治学之道”等启到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4.1.1.2授业解惑者

将知识进行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

4.1.1.3示范者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不仅要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塑造学生,还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感化学生。

4.1.1.4管理者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4.1.1.5朋友

教师要关心热爱学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同寻找真理,并能够承认自身的疏忽和过失。4.1.1.6研究者

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教师要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教学新思想的实践者。

4.1.1.7教师要不断强化塑造人格特征。

如热情慷概、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乐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

4.1.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师期望。

4.1.2.1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期望观,慢慢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期望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在悄悄地而有强有力的影响着学生。当教师认为一个孩子大有发展前途是时,他的表情、体态、语调等都会像孩子微妙的传递着内含期待的气息。他会以赞赏的目光看待这个孩子的一举一动,较多地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不断给以暗示和鼓励。

4.1.2.2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传达合理的期望,通过行为、语态、体态、目光等暗示学生,让学生发觉你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引导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来有效的传达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如:我相信你、你真棒、你能行、你做的很好、要向某某同学学习等鼓励性词语。直接表达对学生的积极期待。还可以用非语言的方式,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等。事实上,教师对学生微笑、点头注视等体态语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4.1.2.3运用教师期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积极建立起积极的期待。

教师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期望效应的是实质是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期望对于学生而言是外因,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很多学生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对老师的期望会“视而不见”。因此,要是教师期望期望最终发生作用,就需要让学生将教师的期望转化为自己对成功的期望,如果学生意识到成功的价值,并且有信心取得优秀的成绩,那就会激发学生的动力。

4.2学生方面

4.2.1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师期望: 一般来讲,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更感兴趣;场独立型的学生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会更擅长。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对他们进行单科的教师期望,让学生朝着兴趣的方向发展,慢慢把成功的期望延伸到其他科目来;

面对沉思型与冲动型的学生,教师就要针对不同难度的题型对他们进行教师期望,以榜样的方式进行引导;

面对辐合型和发散性的学生,教师就要适当的用教师期望削弱其学习过程中的不合理发散,避免其进入学习误区,引导其朝合理的方式发展;

4.2.2学生的智力差异

智力并不决定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这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运用差异的教师期望,以寻求学生差异发展。

4.2.3学生的性格差异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能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教师应该转为运用重视情感因素的教师期望作用。小结

总之合理的教师期望需要建立在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念、科学的教师期望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不同的教师期望,极积的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量化,结合马太效应,对教师期望进行强化。师生互动配合,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师期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奖励和批评

内容提要:奖励能够提高学生良好行为发生的频率,惩罚能够降低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保留那些可能带来奖励的行为,而放弃那些可能会招致惩罚的行为。所以,奖与惩应当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两种方法,二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教育教学

奖惩技能

对立与统一,构建了精彩纷呈的世界。

矛与盾,它们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装点了人生绚烂的天空,正如教育教学中的奖与惩,它们应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两种手段。

然而当下,很多人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单纯采取“以奖代罚,正面教育”的方法,而忽略了惩戒在教育教学中所处的地位。笔者认为,此举过于片面。

求成避败、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学生,同样也不例外。他们总是追求成功,避免失败,喜欢奖励,害怕惩罚。奖励能够提高学生良好行为发生的频率,惩罚能够降低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保留那些可能带来奖励的行为,而放弃那些可能会招致惩罚的行为。所以,奖与惩应当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两种方法,二者相辅相成。它们是塑造或矫正学生行为的强有力的手段。教育者通过奖惩,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改变,促使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不断发生。如果我们的教育脱离了教育的“惩罚与强制”,只坚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的奖励理论,将教育集中在正面教育的狭窄范围,这只能使教师的教育工作走向片面。学生长期听到的只是家长和老师们的甜言蜜语,无法正视自我缺陷,过分相信自己,这对今后的健康成长可谓 “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采用奖惩结合的方法,塑造学生健康人生。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在教育实践中采用奖惩法。据《公冶长》记载:“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评价公冶长,认为公冶长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中,但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可以托付自己女儿终身,当然是对弟子莫大的肯定了; 又据《先进》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段话说的是孔子的一位多才多艺的学生冉求,在担任鲁国执政大夫季氏的家臣时,努力为季氏聚敛财富,孔子非常愤怒,于是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大家可以敲着鼓去攻击他。”在师道尊严的古代,这种教训方式可以说是非常严厉的惩罚。

由此可见,教育的奖惩并非空穴来风,乃自古有之。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技能,具有强化、矫正、激励、鞭策等功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经验、行为的塑造或矫正,它的本质就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或削弱,奖励可以增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塑造人们的经验或行为;惩罚可以削弱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矫正人们的经验或行为。奖惩是促进学习发生的有效方法,学校通过奖惩来塑造或矫正学生的经验或行为,政府通过奖惩来塑造或矫正公民的经验或行为。

因此,奖惩技能是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是塑造或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工具。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奖惩技能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对如何运用奖惩技能这一问题也缺乏深入的探索。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反应缺乏必要的奖惩,导致学生的正确经验和行为得不到强化,错误的经验和行为也得不到纠正。

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运用奖惩技能呢?笔者在一线执教多年,通过实践、借鉴和总结,窃以为,教师在运用奖惩技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博大的爱心,对奖惩的目的要有明确的了解

教育的奖惩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通过奖惩引导学生不断地达成教育目标。它绝不是先入为主“泄私愤”的工具,也不是为了奖惩而奖惩的手段。教师不应该把奖惩看成是例行公事,轻描淡写,不痛不痒,有时甚至看学生一眼都不看,奖励应该全身心投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奖励不是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而是发自内心、真心诚意的;惩罚不应变成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故意数落,不应该以牺牲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更不应该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学生的痛苦之上。如某位老师明知学生家长性格粗暴,在家访时还是把学生的所有错误全抖了出来,可想而知,老师走后,等待学生的只有一顿暴打。第二天,老师一见学生,就用“关切”的目光看了学生一眼,似乎在说:“怎么样? 滋味好吧?看你以后还敢捣乱不?”如果老师的惩罚是出于个人的狭隘心理,是想要以惩罚学生为目的,这样的惩罚不仅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反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想法。只有抱着博大的爱心运用奖惩技能,才能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至于误入歧途。

二、在运用奖惩技能时,应坚持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美国联结主义代表人物桑代克认为,令人愉快的结果对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增强要比令人痛苦的结果对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削弱更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学校里,学生可以为了获得奖励而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也可以为了逃避惩罚而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虽然这两种做法都能让学生形成某一良好行为,但学生在进行这种良好行为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的,有利于行为的塑造和保持;而后者是在痛苦的情绪中完成的,不利于行为的改变和矫正。

尽管奖励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在扼制学生的破坏性、危险性的行为,必须依靠惩罚。如果教师仅仅寄希望于奖励,排斥惩罚,那只是天真的人道主义者的一厢情愿,在实际工作中站不住脚的。

三、了解学生情况,准确把握奖惩时机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也一样,性格因人而异。有的学生性格大开大阖,谈笑风生;有的苟于言谈,思维缜密;有的内心敏感,情感细腻;有的粗枝大叶,疏于自省„„面对性格如此迥异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他们要了解备至,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因此,在运用奖惩技能时,应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准确把握奖惩时机。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性格外向的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可以当面提出批评,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当性格内向、情感细腻、内心敏感的学生犯错误时,教师最好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立马开涮,因为这样做会深深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过度的情绪反应,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后私下指出其错误,帮助其改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的面子,又能督促学生改正错误。

总之,了解学生情况,准确把握奖惩时机非常重要。教师应熟悉学生脾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尽可能发挥奖惩的最大效能。

四、对差生应坚持多奖励,少惩罚的原则

目前,差生在学校中的生存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他们不仅听不懂老师的讲 课,而且还会遭到来自各方面指责、讽刺、白眼,甚至歧视,但他们还坚忍地装着若无其事,每天照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他们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一个在他们看来是“炼狱”的地方——学校。这种日子不要说对一个孩子,即使对一个有着很强的自觉性和意志力的成年人来说也是难以忍受的,但差生们却以超人的毅力和罕见的忍耐重复着这份煎熬,他们的心灵在哭泣,在滴血,老师们哪,这时,我们还吝啬自己的爱和赞许吗?从情感上来说,我们就不要再往他们的伤口撒盐了。

从效果上来说,差生对惩罚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他们对惩罚已具备足够的免疫力,早已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对教师的“六脉神剑”早已有化解之招,此时再对他们施行惩罚,效果之微可想而知。但是他们缺乏奖励的经历,对奖励免疫力较弱,对教师以柔克刚的 “太极拳”缺乏招架之力,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语可能令差生感激涕零,激发向上的动力。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另外,依据“木桶理论”,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高的一根木条,而取决于木桶上最低的一根。同样,班级的风气并不取决于班上有几个优生,而取决于班上有几个差生。几个差生就可以把好端端的班级弄得鸡飞狗跳,乌烟瘴气。所以,改善差生的行为可以使班级的风气大为好转。

五、在运用奖惩技能时应遵循师生平等的原则

当前,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形势下,“师生平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所以当学生出现不良思想和行为时,教师有权加以批评;同样,当教师犯错误时,也应该虚心、诚恳地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做,不仅不会损害教师的形象,反而会使教师的形象更高大。教师切不可以“师道尊严”去压学生,更不可为了面子而强词夺理,为了保护一个错误而犯更多的错误。

六、奖励应“公了”,惩罚应“私了”

有研究表明,私下批评比当众批评更加有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并不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比如某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立马当众批评,并通知家长,可结果呢,无事变有事,小事变大事。这时教师可以转变一下工作思路,当学生表现出良好思想和行为时,应当众进行表扬,并通知家长;而学生表现出不良思想和行为时,可私下进行批评。笔者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这样做对塑造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有非常好的帮助,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奖励可全面,惩罚应就事论事

出于育人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奖励时,可以适当拓展,全面肯定。如某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时,可以适当给予全面肯定:“如果你坚持,一定会做得更好,前途不可限量!”但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出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应就事论事,不可牵扯到与主题无关的事。教师应指出学生的错误,并提出积极有效的改正意见,而不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做个飞短流长的“八婆”。比如“有其父必有其子”、“没家教”、“朽木不可雕也”、“二百五”、“没出息”、“猪脑”等等,如此言事损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破坏了教师的形象,产生极坏的教育后果,应该严格禁止。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经验和总结,所谓“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愿与各位同仁交流所得,以成教育之大课业。

篇8: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奖励和批评

关键词:赏识,运用,激励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那么,如何才能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合理的评价呢? 我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突出赏识教育的作用,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克服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困难,让学生感到尊重的快乐,达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因此,赏识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顾名思义,赏识包含两个方面: 赏和识.“赏”就是欣赏、赞赏,“识”就是识别、认识. 赏识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以欣赏和赞赏的角度认识学生,尊重学生,肯定学生,包容学生. 既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又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赞赏[1].

二、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

1. 赏识教育的实施要求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强自信的良好心态,使他们赶走内心的自卑,带着自信来学数学. 教师应以赏识之心,来鼓励学生学好数学. 我们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设计出相应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这节课很有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再结合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这样的课堂氛围就变得活跃起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其积极的参与进来.

2. 赏识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准确把握学生的动态

数学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变化. 要想更好的实施赏识教育,就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地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疏导. 如果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就给予肯定和赞赏. 更深一步,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要保持连贯性,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这对于一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更加重要了. 因为这部分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更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使用赏识教育. 但是这个过程可能比较困难. 一是这部分学生的亮点较少,难以发现; 二是这部分学生的改变难以保持较长时间,往往是屡教不改,使得教师充满挫败感. 这就要求教师要保持耐心、细心、爱心[2].

3. 赏识教育的实施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家长该如何通过学生的语言来了解学生. 语言是思想心灵的折光,学生说话的内容是否积极健康,语言是否文明、得体,恰如其分,家长可以从中窥其一二. 其次,提醒家长认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家长可以通过看学生是否记了课堂笔记,了解学生上课是否专心听讲,是否会学习; 看学生的作业是否清洁,字迹是否工整,来判断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看作业的对与错情况,来知晓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 教师可以找适当的时间和家长进行沟通,为家长提供可行的建议.

4. 赏识教育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艺术性,应把握好时机和环境

这个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语言的艺术性和行动的艺术性. 首先在语言上要有艺术性. 比如,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时,他肯定会非常高兴和激动. 这时教师应该多用表扬的语言,如,“很好”,“不错”等等,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计算的和时,教师先让学生细心观察它的规律. 有的学生发现了的关系,就很快找到了计算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说的方法,应该树起大拇指,“不错! ”“真好! ” “你真行! ”的赞扬声不绝于耳.

其次在行动上要艺术性. 如果只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赏识是不够的,行动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一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时教师给学生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安抚等等,都能表达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使学生更能真实的感受到教师的鼓励,达到更好的效果[3].

篇9: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小组教学

【关键词】小组活动 课堂教学 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

对一堂好课,不同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有人认为“是否符合认知规律,是否强调学法指导,是否符合逻辑思维,是否培养创新思维,是否符合本学科特色”是标准;也有人认为“目的性高,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淅,积极性高,组织严密”是标准;也有的提出了“书声朗朗,议论纷纷,写写练练,高潮迭起”的标准。我认为有一些最简单、最基本、最常识性的标准却失落了,那就是:课堂教学是否大多数学生都在参与,是否大多数学生都展开思考,是否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获。我们的课堂不该是展示我们才情、观念、技巧的场所,而应是学生成长的园地。所以很有必要寻求多种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所有学生的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就是其中一种极好的方式。

作为班级学习和个人学习的重要补充,既能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种种不足,又能把因不能开展个人学习而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遗憾降到最低程度。小组活动的开展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小组活动在课堂中有以下几个作用:

(1)利用学习小组检查学生预习作业的情况。检查方式是小组互查,这样可以避免有的学习小组偏袒本组成员。检查内容和要求是:一是看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圈、点、勾、画的标记。通过这些标记可以知道学生预习时是否仔细研读了课本。

(2)通过书写可以知道学生预习时是否认真。

(3)学生预习之后尝试做课本习题后的空题统计,通过空题统计,可以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时遇到的共性问题。对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检查可以了解学生预习时的深度和广度。老师通过学习小组及时解了这些信息,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的每次预习都有检查,并及时对每个学生和每个学习小组的预习情况作出评价。

整个教学环节都与小组息息相关,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新理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与互动率,课堂学习气氛浓厚,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利用小组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讨论要适时适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全体学生,通过学生自学,独立完成认知领域中较为基础的几个目标,个别难以理解的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或者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由此可见,讨论法应当是合作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1. 讨论的题目要明确,要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把问题呈现在学案上,一上课简单提示之后就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重点内容讨论,非重点内容也讨论;难点问题讨论,简单问题也讨论。课堂表面上看来“呼声一片”,学生热情极高,你争我辩,呈现一派热闹的景象。

在学习中,某些问题有多个答案,而学生又不能完全确定时;或者虽然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考察时;当教学目标不是传授新知识,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更高级的认知能力时,都是实施课堂讨论的有效时机。

2.讨论前鼓励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自主地的学习,然后在课堂上互相探讨,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参与课堂。因此,课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上课之前,教师要确定讨论的问题,然后提供给学生必须阅读的有关教材内容和必要的补充资料,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储备。

3. 讨论结束后要有精辟的小结

当学生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做一个简短的总结。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要阐明自己的看法,纠正学生讨论中的错误的观点和理解,肯定正确的观点,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但教师更应该注意,还要适时地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缺点,包括学生的在组内、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完成课堂内容,是否合作和谐,以及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等,都要做适当的点评,发扬优点,改进不足,这样,课堂讨论才可能更有效率和效果。

二、要有明确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每一个学生都发言确实很有难度,这样加强小组内的分工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适当的分工才能让人人都有事情可做,都有知识可学。整個合作学习之中,每个小组以小组长为中心,给小组成员安排任务,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以及问题探究的程度。这样,课堂上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得到了发挥,每一个人都不会是课堂上的局外人,不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所学,由所长,而且弥补了课堂参与机会的不足,有效的促进合作学习,促成课堂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教师要善于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听课到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有事情可做,有言可发,成为课堂的主体者。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更应该在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协调各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交流合作。在参与学生的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摆正自己角色地位,给学生充分发言,互相启发的机会,要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正确合理的部分。教师要在小组讨论中积极热情的指导学生的讨论,要对每个小组的活动进行观察以确保课堂内容的顺利进行和合作学习的效果。

篇10: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

体育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具备终身体育的理念。在体育教学中,许多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器材单一,而且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体育游戏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以游戏的形式进行锻炼,不仅能够提高神经的兴奋性,而且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从而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参加体育游戏活动就可以调节学生的消极情绪,让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舒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游戏比赛,例如对抗赛、选拔赛等都可以使学生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应用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活力,从而能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在游戏竞赛中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缺少交流互动,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引入,需要学生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与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是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从而使课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教学中体育游戏的优势很突出,但是为了保障体育游戏顺利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是不能忽视的。由于每个班级的同学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就要设计不同的游戏,设计低年级体育游戏时,要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目标,多设计一些趣味性大的游戏;设计高年级体育游戏时,可以有一定难度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游戏内容设计好之后,体育教师应提前准备所需要的器械,并确保有合适的运动场地,做好硬件准备工作。只有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才能为游戏正常进行提供保障。

另外,在设计体育游戏时,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而且要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质量。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趣味性,要把游戏的趣味性与教育性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体育游戏之所以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就是因为游戏都带有竞争性,通常情况下,?⑷?者的积极性高低与否取决于比赛竞争因素的多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教师应设计一些竞争性较强的游戏,多融入一些竞争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性。但是竞争中往往存在不安全因素,再加上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因此,体育游戏的应用特别要重视安全防范。

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体育游戏中,体育游戏结束后,对比赛结果当然也十分关注,此时,教师要对游戏结果进行评判,为了做到公平公正,教师要依据游戏规则认真观察游戏进行的整个过程。对于赢得比赛的一方,教师要对其优良表现进行表扬和赞许;对于比赛失利的一方,教师也要积极鼓励,不要让他们失去积极性。

上一篇:【热门】大学期末复习学习计划下一篇:如何定位别人手机位置在别人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