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2024-04-29

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共10篇)

篇1: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观《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有感

课下我又一次认真的观看了《居安思危》纪录片,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和认知。第一次观看的时候,一直想寻求苏联解体的具体过程,想知道在我刚刚出生不久的时候,这个世界的一角,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中国的老大哥,是如何走向解体的。而这一次的解读,让我更多的去寻求这个国家解体的原因和给我们的教训。

就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相关资料,我得出了苏联解体的以下几点原因:

一. 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在“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下,苏联成为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显得格格不入,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二.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但是,他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他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从戈尔巴乔夫当政7年特别是最后时期的言行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当然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三. 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

西方国家对苏联屡屡的政治思想打击,同样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这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 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强调“稳定”干部,干部委任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日趋“完善”,且不断提高干部特权的标准,使之进一步固定化和规范化,形成了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结果必然导致贪污腐败的盛行。甚至在震惊全国的“驸马案”

中,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就贪污受贿65万卢布。

我国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压迫与打击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我们的领导人,我们的人民,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矢志不渝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强有力地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成就了我们今天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通过苏联的解体,应该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 选择合适的体制,正确调节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使命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各种物质文化上的生活需求。归根结底,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更能让人民过上更加人道、更加富足、更加民主、更加平等、更加公平的生活。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并没有给自己制度下的人民提供出他们所想要的这种美好生活。与欧美的巨大生活水平差距,让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人民中的吸引力一落再落,出逃事件频频发生。

二.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求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才能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 坚持用政治和法律方式解决民族关系问题。

在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阶级对抗也随之消灭,因此民族矛盾、包括出现的民族主义一般均属人民内部矛盾,应当采用政治、民法和法律的方式加以解决。即使是发生破坏国家统一的民族分离主义活动,对于这种对抗性矛盾一般也应通过政治斗争和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当然,对那些肆意破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极少数民族分离主义者,应当采用果断的强硬手段,制止民族分离活动,但也要尽力避免波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 始终坚持和平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

在对外政策方面,既然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外交政策的目标就是为国内建设服务、为国内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就应该始终坚持和平外交的原则。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国际敌对势力的颠复破坏,特别是利用民族问题作为干扰经济建设、分裂国家的潜入口。

篇2: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曾是中国的偶像。二十世纪90年代初,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顷刻之间解体覆亡。关于苏联及苏共解体的原因,各种观点杂陈纷争。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逐步完成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脱离﹑背叛,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

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斯大林模式僵化说”的确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权力高度集中、法治不健全、个人迷信,所有这些难道不是在客观上促成了苏联的崩溃?深入分析这个所谓的“斯大林模式”,就会看到,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斯大林模式”,而在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致。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在本质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并进而否定列宁,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了马列主义的一系列最基本理论。戈尔巴乔夫走得比赫鲁晓夫更远。他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90年8月,戈尔巴乔夫攻击公有制占主体是“经济垄断”,妨碍了人们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自由选择。此后,他授意沙塔林等人提出“500天私有化计划”。在私有化过程中,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外逃,一些有战略意义的经济门类被外国控制,而大量掌握核心军工机密和国防工业的专家流落西方。从苏共组织路线看,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虽然形式上强调了“集体领导”,但只不过是由“一个人说了算”,改为“少数几个人说了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贯彻民主集中制,党内监督更无从谈起。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戈尔巴乔夫公开批判“民主集中制”原则。1991年8月24日,没有履行任何法定程序,实质上就由他个人决定并宣布苏共中央的自行解散。

和平时期,在苏联共产党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凭特供证享受一般老百姓渴望不可及的物质待遇和精神产品。腐败的毒素从这个层面上扩散到全党的神经末梢,由于长期执政,一般的党员干部凌驾于群众之上,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在脑后,中饱私囊,官官相互的恶劣习气愈演愈烈。苏联人民由对个别党员干部的痛恨,发展到对整个苏联共产党失去信任,肆虐的腐败毒瘤摧毁了党组织的战斗,丧失了先进性的苏联共产党轻视了人民,孤立了自己,像一棵内部腐烂的大树经不住暴风骤雨的袭击,倾倒的危机一天天逼近。

《居安思危》这部专题片,翔实地介绍了苏联共产党内部的腐败,勃列日涅夫执政的时代最为严重,他在组织路线上任人为亲,搞哥们关系,提拔重用亲信,包庇袒护犯有严重贪污腐化错误的下属,纵容自己的子女侵吞国家财产甚至走私珠宝大发横财。触目惊心的一件件丑闻玷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苏联人民怀念保尔柯察金式的优秀共产党员,唾弃新生的腐败份子,然而批评苏联共产党的声音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党内不民主,人民敢怒不敢言,失去监督的天使变成了魔鬼。上个世纪70年代的苏联共产党虽然还在执政,但是不稳定的情绪犹如堆了干柴,一个火星便可以引起抗议的烈火。苏联共产党由于高官腐化,长期脱离人民群众,即便不出现戈尔巴乔夫式的叛徒自毁长城,亡党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因为,腐败是任何执政党最容易受到攻击的软肋,历史上的前车之鉴早已经

证明了一个真理:谁腐败,谁下台。再有作为的党一旦腐败了,人民也不会原谅。马克思在赞颂巴黎公社的时候,提出了政府公务员的概念。公务员是人民大众的公仆,他除了代表人民的意愿办事之外没有任何的特权。列宁能够率先垂范地向守卫克里姆林宫的红军战士出示证件,这一美谈极好地说明领袖不是君主,而是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公仆。执政的苏联共产党蜕变了本应该做为大众公仆的本色,做官当老爷的衙门作风在苏联共产党内盛行。人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一旦矛盾激化到了爆发点,垮台的时候没有人可怜。前苏联有部电影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老百姓不需要空谈,更不会怜悯,他们需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真情实感。政党和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水不养鱼,鱼岂能自保。如果说苏联共产党背叛了人民,莫不如说是人民抛弃了苏联共产党。

篇3:《历史的教训》到底藏着哪些教训

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在苏美尔人或埃及人之前,很可能就已经存在过许许多多的文明。我们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进行发掘!我们必须从局部知识入手,而且必须暂时接受所有的可能性。

历史嘲笑一切试图强迫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举动;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打破了全部的规则。

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而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

历史教训2:生命即是竞争与选择

是人类,而非地球,创造了文明。

生物学的法则同样也是历史的基本教训。我们受进化过程的支配,也受到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法则的考验。如果我们当中有人避免了这种竞争与考验,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种群保护了我们,但这个种群自身也必须经受生存的考验。所以,生物学给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生命即是竞争。

生物学给历史的第二个教训是,生命即是选择。在为食物、配偶和权力的竞争中,有的生物成功了,有的生物失败了。为生存而战的过程中,有的人在应付生存的各种考验时,拥有比其他人更好的禀赋。

历史教训3:合作才有文明

我们好勇斗狠、贪得无厌、利欲熏心,因为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千万年前的故事,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得不去追捕、战斗、杀戮,而且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捕获其他野兽,不得不暴饮暴食。战争即是一个国家觅食的方式。战争促成国家间的合作,只是因为战争是竞争的最终极形式。除非我们的各个国家变成一个大而有效的保护性群体,否则国家之间势必将继续上演狩猎时期个人和家庭的行为。

文明是合作的产物,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对此有所贡献;这是我们共同的遗产和债务;受过教育的心灵,都会善待每位男女,不论他们的地位多么低下,因为每一个人,都对所属种族的文明做出过创造性的贡献。

社会的基础,不在于人的理想,而在于人性。人性的构成可以改写国家的构成。

历史教训4:保守与激进同等重要

社会进化,是习惯与创新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二者(模仿与创新)又是合作相依的。由于顺从的天性与争强好胜的个人相结合,才能使一个社会有秩序地运行,所以模仿的多数遵循着少数人的创新,而创新的少数人又遵循着原创性的个人,以便通过新的方式去适应环境与生存的要求。

那些抗拒改变的保守派,与提出改变的激进派具有同等价值——甚至可能更有价值,因为根须深厚比枝叶繁茂更加重要。新的观念应该被听取,因为少数新观念可能有用。但新观念必须经过异议、反对以及轻蔑的研磨,这也是对的。这是新观念被允许进入人类赛场之前必须存在的预赛。老年人抵制年轻人,与年轻人刺激老年人,都是对的。经过这样的对抗,就像两性冲突和阶级斗争一样,才能产生充满张力的创造性力量,才能带来富有活力的发展,才能产生整体隐而不彰的基本统一与运动。

历史教训5:财富集中不可避免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这种(财富的)集中程度可能会达到一个临界点,众多穷人数量上的力量与少数富人能力上的力量势均力敌,此时不稳定的平衡便会造成危险局势。历史对此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或者是通过立法,用和平的手段重新分配财富;或者是通过革命,用暴力的手段强行分配贫困。

财富集中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可以借助暴力的或者是和平的部分再分配而得到周期性的缓解。就此而论,所有的经济史都是这个社会有机体缓慢的心脏跳动,财富的集中和强制再分配,便是它巨大的收缩与扩张运动。

历史教训6:自由不是绝对的

因为人类热爱自由,而在一个社会里,个人的自由是需要某些行为规范约束的,所以约束是自由的基本条件;把自由搞成绝对的,它就会在混乱中死去。因此,政府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秩序;有组织地集中使用暴力,是无数私人手中的破坏性暴力之外唯一的选择。

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学家和圣人。

历史教训7:人性难变

历史本身之所以能大体上重复着,是因为人类天性的改变像地质改变那样缓慢悠然,在面对经常发生的状况,以及像饥饿、危险以及性爱一样的刺激时,总是准备用最古老典型的方法去应对。

从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所有的技术成就,都不得不被看成是用新方法完成旧目标——取得财货,追求异性(或者同性),在竞争中取胜,发动战争。

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一个个人和群体中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它从不优待善心,它充满了不幸,最终的考验全看生存能力。

摘自新京报书评周刊

篇4:黄苇町:苏共衰亡的历史教训

苏联解体,千万党员袖手旁观

《同舟共进》:苏联解体时,拥有1000多万党员、曾经强大无比的苏共,为何不堪一击,轻易失去了执政地位?苏联人民包括绝大多数苏共党员,在党的生死存亡关头为何冷眼旁观甚至推波助澜?

黄苇町:导致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讲,就是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苏联人民在苏式社会主义下感觉不到自己的利益所在,当苏共政权面临危机时,群众对它自然没有太多的感情。苏联解体后,苏共的4228座办公大楼、180个政治中心、96个社会政治研究所等设施及大量银行存款,在被俄罗斯当局查封和没收时,没遇到任何有组织的反抗。工人、农民乃至苏共党员都没有自发地组织起来保卫苏共政权。东欧也有类似的情况。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逃亡时,竟无一人施以援手,而当时罗马尼亚每6人中就有1人是罗共党员!苏东剧变是一场悲剧,又是一面明镜。它向世人陈述着亡国之痛,又向我们昭示着治国之道。剧变时人民表现出的惊人冷漠,危机时的人心向背,实在值得深思。

苏联从1922年诞生到解体,一共经历了69年。这69年,是一个由兴到亡逐渐变化的过程。开始时,苏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紧密的,在苏共领导下,一个曾经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先进的工业国。那时,苏联可以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苏联在发展的过程中犯了几个方面的错误。

在经济上,苏联的发展始终是不平衡的。农业由始至终处于落后状态,城乡差距很大,经济始终是跛脚的。后来苏联为了与美国争霸,消耗了大量的物力和精力,在竞赛中被拖垮。

在政治上,苏联从来没有很好地发扬党内民主,没有依靠党内民主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保持苏共的先进性。特别是从上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开始,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在干部问题上,苏共领导层日益官僚化。开始时,大量的苏共领导人是从工农群众及革命知识分子中产生的,他们经受了十月革命及后来内战的考验。但后来苏共领导层逐渐蜕变,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离群众越来越远。领导者缺乏群众监督,权力不受监督,必然产生腐败。

在思想上,苏共逐渐走向僵化。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不断地探索并在探索中前进。苏共把革命时代适用的东西,不适当地用于建设年代并极端化。苏共始终没有摸索到经济建设的规律,而将军营式的政治、纪律和军事共产主义的做法用于经济建设,形成了脱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苏式体制,并成为继续发展的桎梏。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苏式社会主义在群众中逐渐失去说服力;领导阶层与普通群众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群众最敏感和最反感的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问题越积越多,特别是经过勃列日涅夫时代的长期停滞,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共已面临深重的危机。

斯大林时代播下苏联解体的种子

《同舟共进》:有观点认为苏共最后一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公开化、民主化改革动摇了苏共的权力基础和执政根基,最终葬送了苏共;也有观点认为大厦将倾,苏共覆亡的命运已无法改变,戈氏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对抗不了潮流的浩浩荡荡。您怎么看?

黄苇町:这两个观点我都不完全赞成。苏联的剧变不能仅仅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个人,他的本意并非要毁掉苏联。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之前,苏联的问题已极其严重,苏共也已摇摇欲坠。在与美国的长期竞争中,苏联濒临破产的边缘,与阿富汗的战争更使它千疮百孔。戈尔巴乔夫说过,如果我不改革,这个政权还可能维持一段时间。这是可能的,但戈尔巴乔夫选择了错误的改革路径和方向,使苏联加速走向衰落。他本想推动改革,没想到最后放出了魔鬼。

但当时的历史潮流不能说是苏联必定垮台。摆在苏共面前的,还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如果道路选择正确,可以克服危机。戈尔巴乔夫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他感觉旧的路已走不下去了,要寻找一条新的路,这是对的。问题在于,他没有找对这条新路。

《同舟共进》:有人指出,苏联之亡,实始于斯大林时代;苏共之亡,实亡于斯大林体制。

黄苇町:应该承认,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实现了工业化。苏联能击败德国法西斯,既依赖苏联人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也依靠现代工业形成的巨大物质力量。战争后期,苏联的坦克、大炮、飞机等武器装备已远超希特勒的德国,这些都与斯大林时代的工业化成就分不开。

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了全面的社会福利制度,人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享有普遍的福利。这些福利,即使苏联不复存在,叶利钦仍没取消,现在的普京也没取消。为什么苏联解体后,在如此深重的国家经济灾难面前,在如此长的崩溃期中,俄罗斯还能保持基本的社会稳定,没有出现战乱?这与斯大林时代开始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关系。

但说“苏联之亡,实始于斯大林时代;苏共之亡,实亡于斯大林体制”也是对的。苏联最终解体的隐患、创伤和裂痕,源于斯大林时代。

苏共的一些做法,如集中制,不适当地将权力过度集中;任命制,应该选举的干部全都通过任命产生;终身制,主要领导干部始终在岗位上,连退休都没有,这“三制”均在斯大林时期形成,并导致苏共干部队伍停滞腐化,素质下降,埋下了败亡的隐患。

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及阶级斗争扩大化,使苏共大量优秀党员和国家的优秀人才受到迫害,这是苏联人民心中永远的创伤。如果连自己的亲友都可以不明不白地失踪,社会也没有任何法治可言,怎能使群众有安全感?怎能不使人民逐渐与苏共离心离德?“大清洗”清洗了苏联党和军队大量的领导骨干,这也是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初期遭遇被动局面的重要原因。

群众不再把党当成依靠,党群关系出现了裂痕。随着裂痕的扩大,苏共一步步走向覆亡。

苏共不再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同舟共进》:您曾提到过,十月革命初期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部长)瞿鲁巴因饥饿晕倒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然而苏共在执政的中后期,逐渐演变为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阶层,只代表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苏共是怎样滑入败亡的深渊的?

黄苇町:列宁得知瞿鲁巴的事后,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了“疗养食堂”,群众是完全理解的。然而,后来党的中高级干部的福利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从战争年代少数人的特殊待遇,演变成了整个领导阶层的特权,他们百般维护既得利益。官僚的利益向前进一步,人民的利益就会向后退一步。党群关系迅速恶化,苏共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由人民的公仆蜕变为社会的蛀虫,在无形中改变了颜色。苏联解体前夕,苏联社会科学院有过一个调查,被调查者中认为苏共仍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占85%!

《同舟共进》:请您用一句话评价苏共历史上的一些重要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

黄苇町:列宁——作为俄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因遇刺而早逝,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

斯大林——他的功绩和错误都举世瞩目,但功绩无疑还是第一位的。

赫鲁晓夫——一个有改革勇气,但能力和品德都不足以承担改革重任的改革家。

勃列日涅夫——在他身上集中反映了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所有主要弊病。

戈尔巴乔夫——如果说苏联是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他则是一个完全开错了药方的大夫。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同舟共进》:苏共亡党的教训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黄苇町:最重要的启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苏共很大的问题是将战时共产主义延续到经济建设时期,死抱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而没有结合苏联实际,没有根据新的变化了的情况纠正错误。

苏共缺乏党内民主,必然使许多做实际工作的党员不敢说真话,不敢反映真实情况。这样,当问题发生时,党员不会替党想办法,也不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一个副总理曾向斯大林提出农业方面的意见,说了真话,最后却被处死。即使是党的高级领导人,只要开罪了斯大林,也会以特务、内奸等罪名被迫害,干部还怎么敢讲真话?1929年斯大林成为苏共领导人之后,基本上没到过基层,完全靠听汇报了解情况,他自己就与生动的社会实践脱节了。如此,怎能推动苏共与时俱进地发展,怎能把马克思主义与苏联的实际相结合?

邓小平当年大胆提出改革开放,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伟大创新。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既包括苏联东欧国家思想僵化、脱离实际等教训,也包括我们自己曾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走了弯路的教训。

苏共亡党的教训告诉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苏联经过几代人的变化,许多干部逐渐脱离了马克思主义,抛弃了党的优良传统,脱离了群众。干部队伍必须保持理想和信念,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良作风;必须选拔能干事业的、作风好的干部;干部要为群众做事,令群众满意。

篇5: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1211210006病理系张唯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全部八集的电视政论片《居安思危》虽然只看了六集但已振聋发聩。它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镜头画面,借助电视艺术手段,全景式地展示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过程,对其演变的本质原因进行了剖析,生动、形象、深刻。每一集都浓缩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副院长主持的《苏共兴衰与苏联兴亡》课题组的思想结晶,从而让我们更直接的了解到我们应该从苏共亡党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的教训。

开篇编者按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横跨欧亚两洲、面积达2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强国,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顷刻之间解体覆亡。”从1898年3月到1991年12月25日短短74年,一个由列宁亲手创建的党;一个曾经领导俄国工人阶级推翻沙俄反动政治,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党;一个抵御了14个国家武装干涉,胜利地捍卫了革命成果的党;一个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并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党;一个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并率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党,竟落得如此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于历史的洪流中昙花一现。究其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对党的理解与信念的误解与背离。从列宁、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最后的戈尔巴乔夫。苏联在这大半个世纪中经历了五个领袖集团,几乎可谓说是一代不如一代,而对其危害最大的应该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人物,这就使得他们自身在沦落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大叛徒的同时,导致了党员理想信念的坍塌和党的形象的损毁,由此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由此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最后的苏共已不是列宁理想中的苏共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思潮,逐渐转变为对十月革命对列宁主义和列宁本人的批判与否定。数典忘祖,根基又怎么能稳固呢?

篇6: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曾经能够与美国两分天下的苏联,在短短的十余年内,从兴盛走向衰败,最终沦落到亡党的境地,不由使人扼腕三叹。如此的重大转折之中,必定包含着历史的必然。“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方能明得失。”

“居安思危”这一系列纪录片从“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苏共的基本理论及指导方针”、“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苏共的党风” “苏共的特权阶层” “苏共的组织路线” “苏共的领导集团”及 “苏共对西方世界西化、分化路线的应对”这几个方面阐述了苏共亡党的历史进程以及其可能的原因。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有如下几点:

一、党内指导思想的不延续

在苏联不长的历史中,并不缺乏优秀的领导者:开山鼻祖列宁,铁腕斯大林„„但是,每个领导者之间,并不具有很好的延续性,甚至会出现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现象。这其实是偏离了共产主义道路的,是独裁主义的体现。影片中有提到:马克思被大家评选为“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共产主义思想无疑是当时乃至现在最为先进的思想。以马克思思想为指导的共产主义必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苏共各届领导之间,缺乏良好的延续性,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马克思思想在苏共党内的地位并非想象中的根深蒂固,基本思想的根基不稳,就很难在实际工作中给予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我党的发展也有着前车之鉴的意义。

二、特权主义盛行

由于领导班子的陈旧,特权阶级在党中不断的发展壮大,一方面,使得骄奢腐败的不良风气在党内蔓延,另一方面,也拉远了领导阶级与人民大众间的距离,使得人民的不满情绪逐渐发酵,最终酿成灾祸。除此之外,特权主义还给领导层的腐败犯罪提供了条件。影片中提到的,享受特供的人员勾结美帝国主义,倒卖鱼子酱从中谋取暴利,这样的事件,无疑给苏共的形象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三、苏共党员的盲目发展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积极的思想,优良的品质,足以加入共产党的队伍。显然苏共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片中也提到,苏共在党员数目进几十万的时候,能够推翻法西斯的统治,但在党员数目达到两千万的时候,反而使自身走向了灭亡,这与党员的素质是分不开的。过分的吸收并不具有先进性的同志入党,反而会对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相反的作用。

篇7: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该片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画面,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苏共执政 74 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顷刻垮台的深刻历史教训,给每一位共产党员强烈的心灵震憾和启迪。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应是很常见的现象。然而,对于苏联共产党跨台这一事件来说,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供的教训却是极深刻的。这是因为,苏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列宁亲手创建的政党,为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苏联共产党掌握政权 70 年,不同于东欧的一些国家,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社会上都不存在致命的反对势力,苏联不是被反对势力或战争推翻的政权,而是不战而败,是“和平演变”,是党的戈尔巴乔夫亲自宣布解散了苏共。是什么原因让苏共落到如此地步呢?归纳起来,应该说是几十年不断积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苏联共产党没有跨越腐败的陷阱,是自己割断了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最终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苏联共产党是自己亲手把自己埋葬了。我们党要深刻吸取血的教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恩格斯总结1848年革命失败教训时,曾说过一段极精辟的话:“当你问到成功的原因时,你却到处听到一种现成的回答:因为这个先生或那个公民 ‘出卖了’人民。从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回答也许正确,也许错误,但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甚至不能说明,‘人民’怎么会让别人出卖自己。” 显然,“这些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如果一个政党的全部本钱,只是知道某某公民不可靠这一件事,那么它的前途就太可悲了。”问题出在少数领导人身上,深层原因,还是要从体制机制中去寻找。

篇8: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我们首先观看了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苏联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关荣历史传统的无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政党,1898年3月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为了创建无产阶级的新型革命政党,列宁等人1900年创办了《火星报》,并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拟定了纲领草案。不久后的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选出了以列宁为首的执行革命路线的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列宁的带领下,俄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执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落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列宁通过对时事准确判断,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国内外反动势力对其发动了武装进攻,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人民英勇斗争,击败了敌人的进攻,并于1922年底正式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亦简称苏联。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接过了探索新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斯大林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工业高速发展,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领导俄国人民 顽强斗争。赢得了战争的胜利。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掌了苏联政权,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领导进行尖锐批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成果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推翻了赫鲁晓夫,开始执政,他调整了一些政策,改正了一些错误,采取了符合国情的改革措施,使苏联成为世界上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工业科技强国,但执政者对所取得的成就产生了自满,对内维持现状,对外扩张争霸使经济停滞。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提出 民主化、公开化、舆论多元化口号,促使了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回顾历史,我不禁细细思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在苏联时期,虽然发达的重工业掩盖了人民生活水平一直不高这一现象。但是这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也导致苏联人民不满。其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干部阶层不可避免日益官僚主义化,号称代表人民利益的党的干部群体,逐渐蜕变为一个与人民对立的特权阶层。当群众日益感受到特权阶层与自己利益的根本相悖时,这种政治体制的衰败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此外,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然而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后来,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随后,赫鲁雪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最明显的就是苏联内部的特供商店,特供商店里充满了外国名贵以及苏联国内极缺的商品,应有尽有,专供苏联的特权阶级享用。相较之下,大部分苏联人民却必须忍受质劣与陈旧、无人想买的东西。此种体制倾向于牺牲下层人民的利益来解决上层权贵的问题,从1989年开始,苏联由于改革失利与通货膨胀,因此开始对下层人民实行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在煤矿矿区造成了严重的消费品短缺,导致长期受压迫的煤矿工人进行大罢工。另外,俄罗斯在历史上一再对外扩张,征服了一系列其他民族。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度承认

各民族有自决权,但苏维埃俄罗斯及其后来成立的苏联仍采取对外扩张的路线,从1919年至1944年,先后并入了独立的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乌克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图瓦人民共和国等国家,并通过对外侵略和武力威胁兼并了包括罗马尼亚人、芬兰人等民族的大片聚居地。苏联时期推行俄罗斯化政策,民族主义被视为苏维埃和社会主义的对立面而受到打压,各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精英多被处决,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意识遭到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和战后,苏联还对境内的波兰人、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卡尔梅克人、车臣人、印古什人、远东朝鲜人等少数民族实行了残酷的种族清洗和种族迁移此外苏联还对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犯下了诸多罪行,如农业集体化时期对“富农”阶级的流放和屠杀,大清洗时期对党员、知识分子、军人和其他无辜者的屠杀,集体处决波兰军官的卡廷事件等等。这些罪行随着“公开化”的进程被逐步公诸于世,对苏联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冲击,并加深了各民族的不满情绪。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势力,试图把改革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因此极力促成了苏联解体。

篇9: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

(2012-11-19)

根据局里的统一安排,近日系统观看了《俄罗斯在诉说》系列警示教育片,该片反映了苏联解体时的一些情况,一些亲历者的回忆以及解体后的俄罗斯人的艰难生活。在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的时刻看这部片子,重感当年苏联的境况,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苏共亡党、苏联亡国,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思考和辨析。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既有领导人个人的原因,也有苏共政党的原因。在诸多原因中,必然有一种是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出在苏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否定党的历史和领袖,不管有没有戈尔巴乔夫、有没有叶利钦,都会导致亡党亡国的结果。

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和领袖。“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一再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和苏共的光荣历史,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这是连小孩子都不会相信的谎言。苏共二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

火化,进一步造成党内和群众的思想混乱,并且为帝国主义攻击苏共提供了炮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走得更远,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怎样评价斯大林和苏共的历史,仍然是总结苏共失败教训的一个焦点。尽管斯大林犯过一些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某些缺陷(—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是难以避免的),但用实践标准来检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与沙俄相比,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最突出的表现是打败了德、日法西斯。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邱吉尔曾指出:他从沙皇手里接过的是木犁,撒手人寰时留下的是原子弹。

有的人说,“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是苏联亡党亡国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不全面的。苏联垮台前夕,其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相当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其先进科学技术可与美国并驾齐驱,有的甚至领先于美国,即便是轻、重工业存在某些不协调现象,也不至于导致失败。

否定正确的理论指导,背离马列主义。列宁深刻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实践的典范。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

原因则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民主化”、“公开性”,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必先造成舆论,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在苏共失败的过程中,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甚嚣尘上,各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以及小说、戏剧、电影等各种文艺团队,都加入了反苏大合唱的乐队,乐队的总导演就是戈尔巴乔夫。一时间,社会主义、斯大林、列宁被说得一无是处,资本主义成了人间天堂。对于拥护社会主义、马列主义的力量,极力打压,片子中讲了有一个苏联女工写了维护苏联和社会主义的一封信,媒体不但不采用,还被政治局审查了好几天,而对于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则大肆宣扬,结果就是党内思想严重混乱,人民失去共同理想。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上不打自招: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面对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现状,他说:“我生活的目的已经达到”。

严重脱离群众,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随着苏共领导层的蜕化变质,苏共基层组织也丧失了先进性,失去了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质量下

降,严重脱离群众,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到垮台前夕,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已经是徒有其名。有人说苏共20万党员时取得二月革命的胜利,35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55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而在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党的思想教育长期无人过问。党的组织生活涣散,许多党员缺乏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前进方向,相当多的人入党不是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奋斗,而是为了自己在仕途上、物质上捞取好处。戈尔巴乔夫时期党内腐败相当严重,干部职务越高,特权越多。莫斯科的特供商店就达100多处,在这里各种进口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供高级干部享用,严重地脱离了群众。有些高干的子女也仰仗亲属的权威,为非作歹,贪污受贿,走私贩私。戈尔巴乔夫执行的改革成为新生资产阶级的催化剂,大批干部腐败变质。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的大富豪、俄国政府中的高官,不少是原来苏共的干部。脱离了人民群众,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然会遭到人民的抛弃。

认真吸取苏共的历史教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保我们的党永不变色。总书记在当选后与媒体的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要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

篇10:《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周年》观后感

虽然题目是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周年,但截止到2013年,苏联亡党亡国已22周年。虽然22年过去了,但克里姆林宫上空红色的带有镰刀锤子的苏联国旗悄然落下的那一幕却仿佛仍然飘在眼前。22年前,苏联放弃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行西方的多党制、议会制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可22年后的俄罗斯又收获了什么呢?苏联亡党亡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大逆流、大灾难,人类历史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遭遇重大的挫折。

看完纪录片,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通过纪录片,我了解到了以前在书本上所不知道的东西,使我对苏联解体和苏共灭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时隔20多年,当我们回头再去看苏联的兴衰荣辱时,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很大的警示教育。不论是苏联的解体还是苏共的灭亡,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教训。本文从苏联解体进行展开,浅谈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教训。苏联解体已经22年了,但苏联解体背后的教训却值得我国去学习。只有从不断地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个人认为,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一、加强经济建设

经济是基础,是政治的物质保障。苏联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经济的原因往往是深层次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但是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过程是不可超越的。马克思所描述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两个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和依据的。“苏联模式”以事实告诉我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尚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最后只能葬送社会主义。因而贫穷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以便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把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由此可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经济体制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弊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共产党背叛马克思主义,不注重自身建设,导致它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 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苏联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所以,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共产党的青春活力和先进性,要坚持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这样共产党才能长期执政,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胜利进行,共产主义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就拿斯大林破坏民主、搞个人崇拜问题开刀,似乎是要解决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但他根本没想去改变原有的政治体制。赫鲁晓夫和后来的勃列日涅夫等人在原有的政治体制下,依然在自觉不自觉地搞个人崇拜、家长制等背离民主原则的那一套东西。由于党内缺乏民主,国家民主制度及法律机制不健全,苏联党内很难产生既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能适应时代变化,并勇于改革创新的领导干部;党外的意见和要求也很难集中起来,成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

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因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四、坚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是社会主义法展的强大动力,在改革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在二三十年代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通过这一模式使苏联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一模式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民主缺乏,法制不健全。这些给后来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埋下了严重的隐患。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的继承者都纷纷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没有摆脱原来的政治经济模式,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更失去了方向,最终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有人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这句话是不对的,当时“病的不轻”的苏联不改革同样会解体。但是改革迷失方向,政策、措施不当,也是会失败的。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改革社会不会发展,甚至出现倒退。对我国而言,要坚持改革,解决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部分,解决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同时是改革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五、坚决抵制“和平演变”和各种渗透颠覆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美国核垄断地位的被打破、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规模空前的冷战时期开始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家意识到,通过一场真枪实弹的“热战”不但难以击溃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这种战争的代价是西方国家自己也难以承受的,于是,以杜勒斯、凯南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政治家、外交家,提出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他们企图通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青年人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变得对资本主义无害,逐步演变成和西方一样的“自由世界”。社会主义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渗透颠覆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坚持不懈地与之开展有效的斗争。

上一篇:(模具专业)毕业设计文献综述下一篇:客房领班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