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2024-05-13

国土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共6篇)

篇1:国土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大王国土所2010年工作总结及

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我所在大王镇党委的关心和县国土资源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工作部署,按照“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的总体要求,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强化执法监察,完善政策措施,严守耕地红线,深入扎实开展了“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2010年的工作情况及2011年的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2010年工作回顾

(一)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县局的部署,我所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所紧密联系我镇实际,精心组织、认真谋划、有序推进,准确把握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思路、解决问题等“四个环节”,认真落实召开民主生活会,形成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组织群众评议三个步骤,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检查阶段取得了预期成效。具体做法是:一是认真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领导重视抓到位。二是广泛征求意见、找准突出问题,查摆问题抓到位。三是认真开好动员、总结会、剖析思想根源,分析认识抓到位。四注重统筹安排、搞好群众评议,测评措施抓到位。五是坚持边查边改、突出实践特色,工作成效抓到位。

(二)耕地保护

—狠抓宣传。利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和6月25日“全国土地日”这两次比较大的纪念活动,在大王商贸街及各村人口聚集、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标语200多份,刷写固定标语6条,发放宣传传单300多份。通过宣传,使国土资源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落实责任。镇政府与32个行政村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并成立了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分清了责任,明确了保护数量和地块。设立了基本农田标志牌。

—加强巡查。做到每个村组都到位,不留死角各村的协管员对本村的基本农田巡查每周不少于2次。对在巡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及时处理,详细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姓名或单位名称、违法用途等,逐级报告,并对违法行为实行全程跟踪。并强化督导检查,落实奖惩措施。将动态巡查发现和制止的违法情况,作为巡查责任人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年终考评范畴,对违法行为制止不力的,年终考核一律为不合格

三、地质灾害排查,防范在先,汛期重点布控

一直以来,大王镇党委把地质灾害排查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特别是这次汛期,大王镇党委高度重视,组织全体机关及村干部召开再排查紧急会议,并成立了大王镇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石显芳同志任组长;下设工作专班,并发放登记《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做到每家每户心中有数,知道出现山体滑坡怎么避险、怎么撤离、以什么为信号、安置点在什么地方;向局一日一汇报。

(四)土地执法巡查

根据局关于开展土地执法巡查工作的要求,我所认真建立、制定巡查工作制度,落实巡查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村级协管员的主观能动性,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巡查每月不少于7天,建立健全巡查台账,建成了全镇土地执法监督网络,随时掌握全镇违法违规使用土地的情况,及时配合局执法监察大队进行定期巡查,将违法用地行为遏止在萌芽壮态。截止目前,我所通过土地定期巡查,共制止违法用地26起,处理土地纠纷4起,拆除违法建筑2起,全镇半年来无大型土地违法案件发生。

(五)信访维稳工作情况。

讲原则,重方法,倡导亲和力,对群众来信来访,坚持调查研究,公开、公平、公正处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信访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存在问题

一年来,我所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征地拆迁工作越来越难。随着土地资源的不断升值,征收土地涉及利益调整越来越大,加上国家对土地的管理越来越严,征收土地所面临的矛盾和阻力也越来越大。在征地过程中,由于群众思想工作问题、补偿标准问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等原因,导致征地工作难度加大。

2、土地信访问题突出。涉土信访案件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行为更为激烈趋势,违规越级访、集体访、上省进京访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洞口的整体形象。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知难而进,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2011年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以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为重点,切实落实政府和有关部门管理国土资源的共同责任,努力实现变“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采取各种措施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二)加强和改进征地拆迁管理。一是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序征地,严格执行 “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严格实行告知、确认和依申请听证程序,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二是坚持征地补偿安置费直接支付给被征地农民,配合有关部门对村集体留成的征地补偿费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有效防止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现象的发生。三是积极探索征地、交地难的深层次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加强基层国土所建设

要在工作职能具体化、管理工作制度化、队伍素质优良化三方面下功夫,增强基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学习培训,完善考核考评制度,发现和树立典型,及时兑现奖惩,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形势不容乐观,国土资源部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十分艰巨,十分复杂。面对未来新的形势以及新的任务,我们将在镇委、镇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与支持下,立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团结进取,更加奋发有为,全面开展各项工作,努力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为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王国土资源所

二0一0年十二月十二日

篇2:国土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一、2010年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争当粤西振兴发展龙头的部署和要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团结奋斗,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市局被评为全省集中清理积案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先进集体,全市“五五”普法、依法行政、计生、综合治理、国家安全防线和殡改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名列全市第一。

一、耕地保护取得新突破。认真执行《湛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2009年度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情况荣获全省综合考评三等奖,补充耕地单项考评二等奖。全市2010年耕地面积为724.85万亩,比省下达耕地保有量703.67万亩增加21.18万亩,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深入推进土地整理和易地开发项目,整理土地23.07万亩,新增耕地1.23万亩;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17.82万亩,名列全省第一,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6.82万亩。

二、用地保障服务得到新提升。一是扎实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向省厅争取到了减少基本农田预留指标、提高建设用地复垦农用地比例的政策,解决用地规模不足的制约问题,如期完成了市、县、镇三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120个镇级规划已全部审批。二是保障扩大内需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的用地需求。开辟重大项目报批“绿色通道”,开展上门服务和全程跟踪服务,全面提高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了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完成中科炼化、新建东海岛铁路等35个项目预审,涉及新增建设用地10023.38亩,占用耕地3984.3亩;完成湛江海湾大桥二期公路、茂湛铁路、国道325改线公路等42个(批次)项目用地13319.28亩报批工作,完成征地任务1万多亩。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54.3亩。三是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完成全市“三旧”改造标图建库工作,土地面积23.74万亩。其中市区标图建库项目地块图斑2261个,面积15.06万亩。编印了《广东省“三旧”改造政策问答》,协助市“三旧”办制定了《关于湛江市“三旧”改造的实施意见》、《湛江市市区“三旧”改造项目申报指南》和《2010年湛江市“三旧”改造工作绩效考核办法》,为“三旧”改造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市局与市人民检察院签订 “三旧”改造专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方案,加强监督,确保“三旧”改造依法依规健康开展。目前积极协助推进霞山“渔人码头”、旧大天然片区、文保北村旧村庄等重点改造项目。

三、土地资产运营再创新业绩。组织开展2010年城市土地价格调查与监测工作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湛江开发区和临港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通过省验收。全面实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去年我市土地动态监测工作名列全国第九名,受到国土资源部的通报表彰。建成土地使用权网上公开交易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全市挂牌拍卖土地100宗6379.1亩,成交价款26.66亿元,其中市区14宗2467.47亩,成交价款13.63亿元。全市收取土地出让金27.7亿元,其中市区收取22.97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了125%和141%。全市收储土地10331亩,其中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储约6660亩。

四、矿政管理步入新阶段。完成《湛江市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编制工作。在原市土地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土地与矿业权交易中心,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矿业权市场交易行为。全市出让采矿权38宗,收取采矿权价款765万元,收缴矿产资源补偿费325.72万元、矿山恢复环境治理保证金694万元。实地核查全市100个矿山,核查成果通过了国土资源部验收。完成矿山全国统一配号和换证工作。吴川坡头片和廉江片高岭土整合工作,划定了矿区范围,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局与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进一步健全了防灾治灾的工作制度。争取国土资源部和省拨付地质灾害防治资金637万元、地质遗迹保护资金560万元。全市投入4600万元整治地质灾害隐患点70个,其中威胁100人以上的隐患点12个,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任务10个。市政府安排资金1306.46万元,分三年建设市区地面沉降监测预报示范区建设项目。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争取了国土资源部和省拨付资金60万元,坡头区有关资料已上报省厅审批。

五、执法监察取得新成效。市局制定的《湛江市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规定》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层层落实了土地管理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加强与公安、检察、纪检监察等部门协调联动和信息共享,形成了执法合力。2009年度我市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顺利通过省政府的验收。全市核查图斑点3444个,核实违法用地276宗9821.2亩,其中耕地5202.1亩。对违法用地共罚款318.7万元,没收建筑物20.3万平方米,没收违法所得款44.43万元,拆除违法建筑物7.6万平方米,复耕土地49.6亩,处分科级人员1人,做到立案、查处率100%,结案率99.6%。通过动态巡查、12336举报电话等途径发现违法用地851宗777.15亩,其中动态巡查发现819宗并及时制止,挽回经济损失6340.25万元。配合全市整治违法建设行动,成立专项工作组,对市区城中村土地进行清查,重点查处赤坎区金城新区和绿塘河湿地公园附近个人建房用地。发出《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66份,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嫌构成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案件3宗。严厉打击取缔无证开采矿产资源违法行为,暂扣钩机9批共32台,运输车辆123辆和大量其它设备,拆除违法建(构)筑物1300多平方米,破毁选矿“机械”52组,发出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143宗,制止违法行为170多起。重点立案查处28宗矿产资源案件,将两宗在三岭山森林公园和湖光岩风景区规划控制区内非法毁林毁岭挖砂取土违法案件移交公安部门查处。全市受理群众来信668件,同比下降24.8%,办结率为95%。接待群众上访103批427人次,同比分别下降45.2%和54.3%。建设用地批后监督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对建设用地实行实时监管,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督管理。市区认定闲置土地40宗,征收土地闲置费94.54万元。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去年已建好业务用房的国土资源所有20个,在建的有29个,徐闻县、遂溪县走在全市前列。

六、科学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认真抓好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全市处理土地纠纷案件738宗,理顺了三岭山森林公园与周边农村等一大批土地纠纷案件;办理各类土地权利登记发证14024宗,其中市区办理1686宗。协助法院执行土地查(解)封登记308宗,协助法院执行土地登记发证75宗。开展市区1:500地形地籍测量20平方公里并投入513万元启动地形地籍数据库建设工作。投入258万元开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建设工作。完成测绘单位资质复审换证工作。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建成网络中心机房,建设了视频会商系统和国土资源业务网和党政网,开发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市局门户网站,投资近5000万元的“金土工程”已启动建设,我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被国家批准为试点市并已正式启动建设。

七、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新进步。全系统建立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案卷评查等制度,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事项工作流程。通过举办基层国土资源所干部培训班和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培训班,开展互教互学活动等形式,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市局编印的《湛江市国土资源局依法行政工作材料汇编》和《湛江市国土资源局“五五”普法材料汇编》,有效地规范了工作人员的从政行为,使全系统“五五”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总结验收中名列前茅。协助人民法院开展集中清理积案工作,被省委政法委评为集中清理积案工作先进单位。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排查专项工作,全系统对468个工程立项用地,6宗矿业权出让、7个易地开发补充耕地项目进行了逐一排查,均未发现存在问题,同时制定了《湛江市国土资源局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制度》。市局办理被复议案件11宗,行政应诉案件44宗,行政复议维持率和行政诉讼胜诉率均达到100%。各地紧紧围绕地球日、全国土地日、测绘法宣传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依法行政的和谐环境。

八、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三牵头五配合”工作。采取观看警示教育片、举办廉政专题报告会和请市纪委陈日和副书记作廉政建设报告等形式,以及运用硇洲岛国土资源所干部朱慧芹十六年如一日为国守土的正面典型加强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按照部和省厅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的部署,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编制了清晰的业务《流程表》和覆盖权力运行全过程的业务《流程图》,有效规范权力运行工作。扎实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认真抓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 “回头查”工作,被评为“满意”单位。

九、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市局党组高度重视,采取由局长亲自抓、分管副局长具体抓、驻村人员跟踪落实、扶贫责任到户到人的措施,帮扶吴川市黄坡镇里屋村委会。投入145万元建设养猪场、木材加工厂、土地整理等7个项目,已赢利约72万元。并采取贫困户入股分红的办法,使贫困户不返贫。目前85%贫困人口已实现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加。经省考核组考核,评分为100分。我市国土资源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由于2011年至2020年全市用地规模严重不足,国土资源部和省厅对年度用地指标控制越来越严,我市拓展用地空间力度受到限制,保发展与保资源矛盾依然突出。二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水平还不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三是我们的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改进,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和全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强化土地管理,提升用地保障水平。一是加强与用地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优化用地服务,加快用地报批速度,保障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等重点项目、民生工程项目用地需求。抓好湖光职教基地、乐山西路沿线、华侨农场、海东新区二期等用地的收储工作。抓好原湛港五区、体育中心东面、坡头南调商服区等处约830亩土地的拍卖工作。二是认真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土地年度变更调查,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规划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计划与建设项目预审管理制度,严格限制“两高一资”等限制类项目用地,确保土地资源合理使用。三是加强和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对“批、供、用、补、查”进行全程监管。开展已批建设用地供地情况专项清查,全面掌握各地已批建设用地的征地实施、土地供应及供后利用情况,切实解决“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现象。要建立实施《湛江市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制定出台《湛江市建设项目征地批后实施管理办法》。四是深化征地制度改革,适时调整征地补偿保护标准,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制定出台《湛江市(市区)区片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湛江市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办法》。五是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各地必须在3月底前编制完成年度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并向社会公布。各地要建立《湛江市房地产用地开竣工申报制度》,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六是积极推进土地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加快农村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力争2011年底前农村宅基地发证率达到80%以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发证率达到85%以上,逐步推进以证管地。

二、强化项目引导,促进 “三旧”改造整体推进。按照“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和优先安排重大民生项目及完善用地手续的要求,坚持以项目为载体,集中力量抓一批精品工程,点面结合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积极配合市“三旧”办围绕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三旧”改造操作办法,对属于自身权限可审批的项目要进一步简化程序,抓紧审批。抓紧“三旧”改造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确权登记发证和供地工作,为项目建设开工打好基础。重点推进霞山“渔人码头”、旧大天然片区、文保北村旧村庄等重点改造项目,回收半球集团、外贸储运公司、银帆公园片区的用地。

三、强化责任落实,提高耕地开发补充质量。进一步完善我市耕地保护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促进各地耕地保护责任的落实。4月底前完成全市基本农田调整划定验收工作。继续推进开发补充耕地工作,协同农业等部门抓好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提高开发补充耕地质量。今年全市要完成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15万亩,徐闻县、雷州市年内要建设1-2个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土地整理项目,全面完成与省政府签订责任书的14个省级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四、强化机制建立,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导向机制,制订全市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供地指引,引导建设用地供应向产业升级和城乡优化布局倾斜。抓紧修编市区土地基准地价,修订市区土地出让金计算办法,建立和完善标定地价测定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市场调节机制。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制度,对各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进行量化考核。我市是全省围(填)海造地试点市,要积极配合海洋渔业部门推进围海造地工作。

五、强化规范管理,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抓紧做好矿产资源的“两查”工作,在3月底前完成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与原有矿产资源储量库的衔接,认真妥善解决调查和核查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审批登记行为,尤其要加大地热水开发管理力度,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监管工作。认真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和矿产督察,逐步促进动态监测和矿产督察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依法监管能力。县级地质灾害规划必须在上半年完成。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年内完成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工作。加快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建设。加快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与治理工程,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与治理的比例不低于10%的目标。

六、强化基础建设,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金土工程”建设,确保2012年年底前国土资源行政许可项目实现网上办理、网上监管。加强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市、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争取年底前完成。着手建立测绘行业信用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测量标志动态管理制度,开展测绘项目登记备案和成果目录汇交工作。推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集群化,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目录、社会急需和非涉密信息的网上服务。

七、强化依法行政,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行政效能。认真实施“六五”普法工作和全面推进第二个依法行政工作五年规划。编印《六五普法手册》、《依法行政手册》和《国土资源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法律法规应用手册》,建立依法行政量化考核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县(市)国土资源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有计划地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活动,尤其要下大力气抓好新出台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学习。各级党组中心组每月要组织各科室、各单位负责人进行一次专题学习,切实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普法和国土资源法制宣传,组织宣讲团送法下乡,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遵守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意识。

八、强化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和国土资源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继续认真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户在入股分红中不返贫。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加强干部队伍廉洁从政,积极推进网上交易和网上监管。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试点工作,从制度层面消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因素,努力提高国土资源系统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服务基层的工作水平和能力。

九、强化执法监察,全力抓好违法违规用地清查整治工作。自2011年1月31日起至2011年3月底,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2010年度违法违规用地清查整治行动,确保全市违法用地占用耕地比例不得超过15%。各地要认真落实依法保护耕地的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违法违规用地和违章建筑行为的监督管理并及时制止。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建立与动态巡查零报告日报告制度相配套的动态巡查检查考核机制,对违法违规用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对巡查发现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务必做到100%发出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100%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100%告知共同责任部门。同时要认真做好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尤其是要加大业务用房建设力度,力争在今年6月前全部完成。落实信访突出问题领导包案制度,提高信访案件办结率,切实抓好信访维稳工作。

篇3:国土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2010年是云南省丽江市抓住机遇、应对危机, 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 积极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年, 全市金融机构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 按照丽江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任务, 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要, 在积极应对百年不遇的旱情, 倾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2010年全市经济保持了“高位开头, 平稳增长”的运行走势,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3.6亿元, 较上年增长15.2%, 比去年加快了2.2个百分点, 增速居全省16州市第2位。

(一)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1.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02亿元, 增长6.5%, 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7%, 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5.05亿元, 增长22%, 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0.2%, 拉动经济增长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2.52亿元, 增长13.6%, 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2.1%, 拉动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2009年19.1∶36.6∶44.3调整为18.1∶38.3∶43.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全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69.7亿元, 增长17.2%, 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 农业灾害之年夺丰收。

沉着应对大旱的影响,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政策措施,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 农业生产大灾之年夺丰收。全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5亿元, 增长6.8%。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达到43.38万吨, 较上年增长0.25%;烤烟产量23942吨, 增长26.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9亿元, 比上年增加0.17亿元。

3. 工业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外围整体经济形势回暖, 企业生产回升势头加快, 工业生产在上半年较大波动后, 下半年保持了持续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8.8亿元, 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18亿元, 增长22.9%。完成工业增加值32.82亿元, 增长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7亿元, 增长24.4%, 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13亿元, 下降3%。

(二)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继续坚持投资拉动经济, 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固定资产投资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 首次跨越200亿元大关,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 增长34.5%。

1.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投资协调增长。

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力度加大, 保持高速增长, 全年完成投资4.86亿元, 增长93.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5.46亿元, 增长33.8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0.64亿元, 增长55.2%。第三产业投资中, 环境管理业和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最快, 分别较上年增长4.65倍和1.07倍。

2. 房地产投资较快增长, 但增速回落。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06亿元, 增长19.5%, 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 增速较去年回落了23.5个百分点。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29万平方米, 增长60.5%, 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01.5万平方米, 增长0.4%;房屋竣工面积60.62万平方米, 增长1.5倍;商品房销售面积94.2万平方米, 增长61.6%;商品房销售额23.8亿元, 增长58.2%。

(三) 旅游持续升温

精心打造国际旅游精品城市, 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 积极争取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全年旅游总收入实现历史性跨越, 突破100亿元大关, 达到112.46亿元, 同比增长26.84%, 其中: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8.71亿元, 同比增长28.2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2亿美元, 同比增长18.37%。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09.97万人次, 同比增长20.0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848.83万人次, 同比增长20.31%。接待海外游客61.14万人次, 同比增长16.26%。

(四)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

加大对外开放步伐,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到位资金良好。全年共有招商引资项目171个, 其中:在建项目137个, 筹建项目14个, 完工项目20个。招商引资国内合作项目到位资金125亿元, 省外到位资金110.9亿元, 外资到位资金282万美元。省外到位资金完成目标任务的118%, 外资到位资金完成目标任务的141%, 超额完成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任务。

(五) 宏观调控政策显成效

坚持中央有保有压原则,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支持力度, 着力保障民生。

1.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9.11亿元, 增长24.6%。着力加大财源培育力度, 狠抓财源建设, 财政收入较大幅度提高,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99亿元, 增36.5%, 较上年提高了14.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46亿元, 增长41.1%, 居全省16州市第3位。

2. 物价高位回调。

在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扬拉动下,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 连创22个月新高, 至11月开始回落。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由最高10月的103.8%, 回落到全年的103.6%, 全年物价上涨3.6%。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来看, 呈现出“六升二降”格局, 上涨的六大类中食品类上涨7.3%, 烟酒及用品上涨2.3%,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5%, 交通和通讯上涨1%, 居住类上涨0.6%,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7%, 下降的两类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2%, 衣着类下降1%。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 全年古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21元, 增长8%。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10元, 增长19.9%,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4%。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预计23.1亿元, 增长16.56%, 民生不断改善。

3.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消费的政策措施, 积极贯彻实行家电、摩托车、手机、汽车等下乡工程, 全市消费市场兴盛活跃, 消费热点纷呈, 汽车、住房、通讯、旅游等消费持续旺盛。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亿元, 增长24.3%。

二、金融运行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 基本情况

2010年全市金融运行保持了较高增长, 一季度各项存贷款增速创历史新高, 二季度有所放缓并向常态回落, 三季度新增明显, 四季度保持了较快增长运行态势, 贷款增幅位居全省州市第2位,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 存款增幅位居全省州市第3位,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5个百分点, 倾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 各项存款加速增长。

12月末,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7.61亿元, 比年初增加78.9亿元, 增长36.08%, 同比增长36%。分季度分析看, 一季度新增19.79亿元, 增长9.04%, 二季度新增3.70亿元, 增长1.55%, 三季度新增21.66亿元, 增长8.94%, 四季度新增33.76亿元, 增长12.79%, 其中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增长较快。12月末, 企业存款余额82.42亿元, 比年初增加22.98亿元, 增长38.66%;机关团体存款余额38.21亿元, 比年初增加13.2亿元, 增长52.77%;储蓄存款余额达147.37亿元, 比年初增加30.18亿元, 增长25.75%, 占全部存款增加额的38.25%。储蓄存款中, 活期储蓄存款余额93亿元, 比年初增加22.61亿元, 增长32.13%。定期储蓄存款余额54.36亿元, 比年初增加7.5亿元, 增长16.16%。

2. 各项贷款持续增加。

12月末, 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3.92亿元, 比年初增加41.3亿元, 增长27.06%。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8.91亿元, 比年初增17.23%, 二季度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6.54亿元, 比年初增15.68%, 三季度,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84.73亿元, 比年初增加32.12亿元, 增长21.05%, 四季度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3.92亿元, 比年初增41.3亿元, 增长27.06%。各项贷款中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及个人消费贷款增长较快, 12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144.58亿元, 比年初增加42.26亿元, 增长41.31%, 占全部贷款增加额的102.32%。其中个人贷款56.84亿元, 比年初增长33.37%, 单位贷款82.75亿元, 比年初增长50.73%, 短期贷款余额为44.85亿元, 比年初减少3.66亿元, 减7.54%。在短期贷款中季末个人消费及透支余额13.73亿元, 比年初增73.23%, 单位消费及透支30.41亿元, 比年初减少23.34%。

(二) 主要特点

1. 存款增幅月度波动明显, 企业存款、财政、机关团体存款此消彼涨影响各项存款变动。按季分析看, 一季度企业、财政、机关团体存款余额93.81亿元, 占各项存款余额238.48亿元的39.33%, 二季度企业、财政、机关团体存款余额93.82亿元, 占各项存款余额242.18亿元的38.73%, 三季度企业、财政、机关团体存款余额103.51亿元, 占各项存款余额263.85亿元的39.23%, 四季度企业、财政、机关团体存款余额126.04亿元, 占各项存款余额297.61亿元的42.35%, 存款增幅月度波动明显。从存款结构变动来看, 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保持较快增长, 其中又以活期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增加为主, 储蓄定期化趋势减弱, 个人资金流动性增强。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全市企业、居民储蓄存款意愿增强, 这主要受经营市场、保险理财业务和房地产市场资金分流, 以及居民消费价格 (CPI) 上行等因素影响所致, 从而也加剧了全市存款的活期化。

2. 受信贷规模控制影响, 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更加突出。一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121.07亿元, 比年初增18.33%,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7.67%, 二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120.86亿元, 比年初增18.14%,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8.46%, 三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126.69亿元, 比年初增23.83%,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8.57%。四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144.58亿元, 比年初增41.31%,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4.55%。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从资本市场融资等因素影响, 三季度以来, 市辖银行体系流动性明显下降, 资金面趋于紧张。中长期新增贷款的注入, 主要支持了部分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城镇基础建设项目, 支持了个人住房、汽车等消费资金需求。

3. 信贷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明显改善。从贷款的投向看, 全市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明显。截止12月末, 涉农贷款余额达64.30亿元, 比年初增加10.3亿元, 增长19.05%。12月末电力及水生产供应业贷款余额达45.75亿元, 比年初增加13亿元, 水利、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25.34亿元, 比年初增加3.87亿元, 个人贷款余额70.56亿元, 比年初增加20.04亿元, 房地产贷款余额41.81亿元, 比年初增加11.62亿元, 增长38.44%, 全市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不断调整信贷结构, 切实加大对辖区旅游、清洁能源、生物资源等优势资源的开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金融机构还加大了对地方工业的信贷投入, 大批地方民族工业和民贸企业得到扶持, 二次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而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末的23.7:28.1:48.7, 调整到2010年末的18.4:38.3:43.3, 同时结合丽江实际, 积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贯彻执行, 12月末, 全市助学贷款余额732万元, 小额担保贷款余额5427万元, “贷免扶补”贷款650户, 余额4219万元, 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效果明显。

4. 融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2010年12月末, 丽江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本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56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来源市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 贷款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丽大公路工程等建设, 投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平稳增长。伴随着丽江经济的发展, 吸引了部分金融机构在丽设立分支机构, 2月份, 招商银行丽江分行正式开业, 10月22日, 丽江市首家由省级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 市内有关企业参股的村镇银行———丽江古城富滇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运营, 丽江和业小额贷款公司于八月份挂牌成立, 目前全市四家小额贷款公司, 业务经营状况良好, 贷款余额达14880万元。12月18日丽江首家专业典当机构—缘资典当有限公司经国家商务部批准正式开业, 将为中小企业的和城乡居民提供灵活、快捷、方便的融资业务。同时票据融资业务也有所发展, 截止12月末, 全市票据融资余额4.49亿元, 比年初增长149.96%, 融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

5. 金融机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结构分析。2010年全市农村信用社上浮区间在 (1.1, 1.3) 以内的上浮动利率贷款占比逐月下降, (1.3, 2.0) 区间内的上浮利率贷款占比最大, 基准利率贷款占比偏低, 全年度没有发放下浮利率贷款。总体上看,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投放的上浮利率贷款占比总体上维持在高位运行。

(三) 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主要措施

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 这与各金融机构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是人民银行切实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适时制定下发《2010年丽江市信贷工作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三农指导意见》、与辖内银监分局联合下发了《丽江银行业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三个意见, 后两个文件都由市政府转发, 进一步明确了2010年信贷工作重点和方向, 同时, 与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制定下发《关于做好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重点推进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繁荣指导意见》等文件, 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倾力支持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农村经济以及全市薄弱环节的信贷需求, 以信贷结构调整力促产业结构调整。同时, 根据丽江遭受百年未遇的干旱, 全市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的情况, 丽江中支积极应对, 第一时间下发了《关于做好抗旱救灾期间金融工作的通知》, 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全力支持抗旱救灾, 确保了抗旱救灾的资金需要。

二是及时召开信贷工作协调会。为使全市金融有效加大对“三农”、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收, 于4月下旬由市政府出面召开了丽江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强化服务“三农”座谈会, 进一步强化落实了丽江金融支持“三农”的目标任务和方向。在此基础上, 人行按季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会, 及时、准确、全面地传导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相关建议及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图, 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经济部门和重点企业的信息沟通, 找准宏观政策与地方产业的结合点, 妥善处理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与地方发展之间的关系, 促进信贷政策与地方政府相关产业政策、措施的协调与互补, 使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显著, 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创下历年新高。

三是加大投融资力度。根据丽江实际及时制定实施了“丽江市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实施细则”, 对辖内中小企业信贷、绿色信贷、房地产信贷、涉农贷款、助学贷款及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信贷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要行业的支持, 关注并落实执行好政府投融资项目、特色经济产业、水电、房地产等基础建设的各项政策, 为缓解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的矛盾, 各商业银行积极向上级行反映, 争取多渠道信贷资金流入, 加大对丽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投入。各商业银行、信用社、邮储银行等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加大金融服务创新, 探索推广新的贷款模式, 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贸易融资贷款 (应收货款质押贷款) 、保函等业务, 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瓶颈, 有效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发展。在资金和规模较紧张的情况下, 用好用活货币政策工具, 积极开展票据融资、短缺流动资金贷款等业务, 缓解了信贷资金及规模需求不足的矛盾, 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2011年金融工作思考

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010年已经过去,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也是地方政府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 金融业要完成全年金融目标任务,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大。

(一) 分析今年国内省内情况看, 全国经济仍处于回升巩固阶段,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两难”问题增多, 物价不断上升, 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加剧, 外商投资领域狭窄、资金难以到位, 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目标任务艰巨等压力, 主要表现在我市旅游业提质增效困难较多, 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原材料价格波动, 加大了生产成本, 使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二) 在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的影响下, 部分重点项目 (企业) 缺乏一定的后续资金, 银行要注入信贷资金受到限制

加上我市目前投融资主要靠间接融资, 融资渠道单一, 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仍成为银企合作的重大屏障。

(三) 保持投资高位增长压力较大

2011年, 国家的贷款投资规模从7.5万亿削减为7万亿左右, 在流动性紧缩的前提下, 国家政策对投资增长的支撑效应呈递减趋势, 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中央投资下拨节奏放慢, 银行信贷调控措施, 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受限, 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从严监管将对地方项目有所约束, 以及全市部分重大投资项目进展缓慢等因素, 都对投资快速增长造成巨大压力。

(四) 项目资金筹集难度加大

银行业机构从严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土地储备、房地产开发、淘汰产能以及新开工项目贷款。当前丽江市正处于重大项目集中攻坚期, 需大量建设资金, 根据初步分析市委市政府地方经济发展规划, 今年以来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金融机构对筹集地方建设项目资金的难度也加大。

(五)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产业政策对信贷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提出更高要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政策要求, 对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要求金融机构信贷资源配置在符合政策指向、积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前提下, 更应体现配置的优化合理并有效防范风险。但在具体操作中可能存在产业政策和金融机构经营策略对接矛盾和不匹配现象, 而某些重点行业中的企业关停淘汰也将会对金融资产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去年以来, 全市信贷投放已超常增长, 今年在国家流动性紧缩的前提下, 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受限, 给新增贷款带来困难。在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调整下行的不同周期, 商业银行面临着各种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应引起各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

二、工作措施及建议

一是全市金融系统应准确把握2011年国际国内异常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 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图, 以“稳物价、促转变、防风险、推改革”为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经济金融方针政策, 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十二五”是丽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机, 全市“三大目标”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战略实施将为丽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前景将更为广阔, 地方党委政府对金融工作寄予厚望。全市金融机构要正确认识当前地方经济形势, 紧密结合丽江实际开展金融工作, 积极研究经济金融发展问题, 主动为党委政府、为广大企业谋点子、出主意、想路子, 加快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不断改善金融服务, 积极推动丽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 保持地方经济发展合理的融资规模, 充分综合地运用利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操作工具和调整措施, 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 加强信贷政策指导, 着力引导和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全市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重点要紧紧围绕立足地方实际,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深化改革开放, 保障改善民生, 深化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全面开放“六大战略”的投入。不断加大对水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信贷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以水能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新型工业经济, 按照节能、降耗和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的要求, 支持新材料、新能源、垃圾处理等环保节能产业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 加大对支柱产业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和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的管理模式, 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推动房地产金融业健康发展, 以促进地方社会的发展、和谐与进步。

三是加快推进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设, 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 全面改进和完善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 简化贷款手续, 扎实推动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切实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为进一步发挥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各金融机构都要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和财政部下发的《扩大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范围》以及市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三农的指导意见》, 全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 不断改进对就业、助学、大学生村官、农民工、扶贫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支持, 通过多方面构建金融资源“洼地效应”与多元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来破解民生领域的贷款瓶颈, 不断加大农村基础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流通市场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篇4:国土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1 影响去冬今春麦田化学除草效果的原因分析

1.1 气候因素

2010年9月中旬一场降雨后,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连续5个多月不降雨,小麦自播种后长时间干旱,且温度偏高,特别是黏壤土区旱情更重,而在此期间喷施除草剂的地块,防效较差。原因是在干旱条件下,杂草自身气孔收缩,生长缓慢,吸收药液少,故防效差。

1.2 喷药时期选择不对

无论冬前或冬后,应选择在气温较稳定、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喷药后至少3天内没有冷空气出现时方可施药。有部分农户在施药时,不看天气预报,有的在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还在喷药。

1.3 喷药时期过晚

有的因前期最佳喷药时期已过,在春季3月20日以后仍在施药,此时因杂草偏大,麦株偏高且隐蔽,故防治效果差,又对下茬不安全。

1.4 喷药方法不对

大部分除草剂要求施药时一定要采取二次稀释法,667平方米喷液量30千克以上。而多数农户因怕吃苦,667平方米喷液量仅为15千克(一桶水),有的甚至更少。有相当一部分人不采用二次稀释法,喷药后效果不理想,在同一块地内,有的杂草死掉了,有的仍活着。

1.6 杂草抗药性明显增强

西华县麦田杂草主要优势种为荠菜、播娘蒿、婆婆纳和猪殃殃。2005年以前,防治荠菜、播娘蒿667平方米用10%笨磺隆10克,一般防效可在90%以上,而近年来加大到15克防效仍不突出。特别在今年冬季干旱条件下,大多地块反应对荠菜和播娘蒿效果不好。而盲目加大用药量又会对下茬作物造成药害。苄嘧磺隆以前对猪殃殃效果较好,但近年来只采用苄嘧磺隆防治猪殃殃,其效果明显下降。

1.6 新的杂草优势种群增加,防治难度加大

近年来,我县麦田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逐渐增加,其种类主要有早熟禾、棒棒草、蜡烛草和野燕麦等。这些杂草过去采用6.9%精恶唑禾草灵均能取得较好防效,但近两年其防效明显下降。阔叶类杂草如牛繁缕,今年在部分地块发生严重,且难防治,采用一般喷药方法效果不佳。

2 防治对策

2.1 正确选准施药时间

无论冬前或冬后,若遇长时间干旱尽量不施药,确需用药时,一定要加大喷液量。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不能施药,近期内有低温冷空气时尽量不施药。在麦田墒情好、杂草幼苗小时是防除的最佳时期。冬后施药越早越好,最迟时间不能超过3月20日。若施药时间过晚,一是杂草大防效低,二是易对后茬造成药害。

2.2 科学选用除草剂品种

杂草优势种以荠菜、播娘蒿、婆婆纳为主的麦田,667平方米用10%笨磺隆(如瑞帮麦道)15克与二甲四氯混合使用,或用二甲·苄(灭莎光、美丰农化)复配剂100克,加水30千克均匀喷雾。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使用二甲四氯时,不能太早或太晚,最佳时间应在小麦三叶期后至拔节期前。拔节后要慎用。

杂草优势种以猪殃殃、泽漆为主的麦田,667平方米用20%氯氟吡氯乙酸20~30毫升与10%苄嘧磺隆30克,加水30千克均匀喷雾。使用氯氟吡氯乙酸时,一定不能在低温期用药,以免加重小麦冻害。

禾本科杂草如早熟禾、蜡烛草、棒棒草、野燕麦发生严重的地块,若冬前小草龄时,667平方米用15%炔草酸25~30毫升,冬后草龄大时,667平方米用30~40毫升,加水30千克均匀喷雾,均能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刺儿菜发生严重的地块,667平方米用20%二氯吡啶乙酸10~15毫升,加水15千克,实行点打式喷雾(即哪有草打哪)。

2.3 按照使用说明,严格操作规程

篇5:国土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一、科学应对,积极主动做好“保红线、保发展”工作

1、完成独立选址建设项目的规划修改。对110kv沙港输变电、看守所迁址,八桥自来水增压站这三个独立选址项目进行了规划修改,修改面积为68.8亩。

2、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工作。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展顺利,规划大纲以编制完成并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通过审批,目前各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3、努力为全市经济建设做好用地服务。今年我局向上争取7个独立选址项目的用地计划,用地面积227.97亩,完成了2个批次用地的报批工作,报批面积594.4亩,其中农用地439.6亩。有效地保证了我市大项目,项目质量比较高的项目及时用地。

4、认真筹划、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今年已完成三个批次的招拍挂工作,公告挂牌出让21宗地,面积373.16亩。

5、继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对原来挂钩实施规划中不合理而难以完成的项目地块进行了核减,重新申报了挂钩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截止目前市财政共下拨挂钩资金1200万元,已复垦新增耕地309亩。

6、加大土地开发力度,努力增加耕地。今年我市共实施4个占补平衡项目,项目总面积855.15亩,目前已经实施完毕并通过了省厅的验收。

7、加强供地工作。今年全市共办理项目用地供地69宗,总面积为1336.7亩,已全部备案。在供地上,划拨供地的严格按照划拨供地目录进行供地,其余的用地都坚持有偿供地,对房地产、商业等经营性用地严格按照公开招标、拍卖、挂牌规定进行交易,对工业用地等采取出让、租赁方式供地。对未办理用地手续的单位,我局及时书面通知用地单位办理用地手续。

二、依法行政,有效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秩序

1、依法履行职能,严格执法监察。我局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原则,对违法现象认真查清事实,分清是非,跟踪处理。土地违法行为一经立案,视情节依法对人、对事进行处理。今年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用地案件25宗,其中单位违法18宗、个人违法7宗。

2、认真开展土地“十日清查行动”。安置省市统一部署,我市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下发了××市《关于开展土地“十日清查”行动的实施方案》,对今年以来的新增违法用地进行了清查,对上报的违法用地面积、发生的地点、地类和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一进行了测量、审核,并登记汇总并出具相关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按照要求认真查处整改到位。

3、全面加强巡查和检查。今年我局进一步完善了市、镇、村、组四级土地执法巡回监察制度,健全了土地巡回监察联络员网络,明确了各镇(区)土地巡回监察的目标及任务。同时积极调动各镇(区)国土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土地监察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4、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全面落实信访负责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对受理的信访,由信访室牵头督办,在规定的时限内,由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认真办理直至结访。今年我局累计受理信访案件133件,其中来信34件,来访32批63人次,各类转办67件,办结率为98。

5、继续争创“土地执法模范市”。在连续二年创建成为省“土地执法模范市”的基础上,今年我局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创建土地土地执法模范市的开展情况,营造良好的土地管理氛围。二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完善了领导小组和创建办公室,形成了市政府统一领导、镇区党委政府密切配合的创建工作模式,让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农民群众全面参与。三是加大长效管理力度。认真总结土地管理的经验,实现创建工作由弹性规定向硬性规定的转变,将创建土地执法模范镇工作纳入各镇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并建立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长效工作机制,使土地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强势推进,充分发挥有限土地的最大价值

篇6:国土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兴城市国土资源局

2011年,兴城市国土资源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葫芦岛市国土资源局的大力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重点工作,坚持“守土有责、护土有方、动土有据、用土有益”的准则,积极开展“保增长保红线”行动,既严格规范管理,又积极主动服务,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资源管理,规范土地市场,使得各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努力,落实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334.9429公顷,争取年度计划外用地指标265.0623公顷,报批农转用及征收土地15个批次35.60512公顷,储备国有土地291.63公顷,出让174.1831公顷,出让金总额达12.5256亿元;完成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划定51家65项;办理土地登记1348宗地;查处土地及采矿违法案件10件,收缴罚没款24.4406万元,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推动兴城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2011年工作情况

2011年,国土资源管理繁忙且充实,依法行政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在这一年里,土地、矿产管理、执法监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积极主动服务,保障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我们一直把行政职能转型和业务方向转变作为工作重点,始终坚持节源与开流并重,保护与保障并举,管理和服务并行,千方百计保障兴城的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

1、全力保障发展用地。今年,全省用地指标相对紧张,葫芦岛市全年的指标不过70公顷,而我市城乡建设对土地的年需求量在200公顷以上,指标瓶颈严重制约着我市的发展。针对这一矛盾,我们采取多种措施,破解用地指标的瓶颈制约。一是充分把握政策,争取用地指标。着力抓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一契机,从锦山、锦华厂废弃地、已拆迁的村庄低效利用土地和低坡度荒草地上下功夫,组织专门队伍寻找考察拆旧地块,制定复垦计划,共落实5个增减挂钩项目区,划定农村建设用地拆旧334.9429公顷,申请挂钩周转指标265.0623公顷,目前已获批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61.211公顷,其余105公顷争取年底前获批。报批农转用及征收土地15个批次,落实用地指标35.6051公顷。目前,6个批次完成了前期审查工作,用地总面积320.4244公顷,其中3个批次已经呈报国土厅,面积160.94公顷,使邴家湾滨海温泉新城、首山温泉项目区、高家岭汤上温泉开发等项目用地得到落实。二是积极主动服务,通过重点项目争取指标。全力配合青山水库、建兴高速公路征地及自来水管线临时占地工作,核实各类用地2600余公顷。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协调沟通,落实移民后靠点7处,从青山水库建设中落实移民安置用 地96.12公顷。三是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在计划有限、项目必须上的现实矛盾面前,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盘活调整已批存量建设用地和清理处置闲置土地上,从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角度出发,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工程,拆迁康宁医院东侧、小周屯、曹屯、胜利屯、南辛庄等区域平房1000多户,并及时将拆迁后的土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同时,在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上下功夫,经过多方努力,采取多种补偿措施,收回了铁法疗养院、沈阳鼓风机疗养院、中铁二局疗养院、商业疗养院等闲置的存量国有土地,根据新的规划条件安排建设项目,节省了用地指标,提高了存量国有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四是预先储备,保障可持续发展。认真开展三类地清查工作,全面掌握全市废弃地、低效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现状,查找可用于增减挂钩的废弃工矿用地25.8公顷,低效利用土地177公顷,可开垦为耕地的未利用土地158公顷,可列为有条件建设区的未利用土地2967公顷,为解决今后的用地指标提前做好准备。

2、充分显现土地资产效益。一是稳妥推进土地储备。加大政府储备土地力度,强化土地收储,为城市建设提供用地保障。总计投资4.1435亿元(支付土地补偿费),收购储备邴家湾滨海温泉新城、首山温泉项目区、小周屯和胜利屯拆迁区等土地达51宗计291.63公顷,预期总价值超20亿元。二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土地。遵照“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预测,按照适度从紧供应理念,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的相关规定,依法出让土地,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土地有形市场。在大力保障法院、公安局等14宗11.9公顷划拨国有土地供地的同时,积极组织土地“招、拍、挂”活动,出让国有土地58宗174.1831公顷,其中,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34宗81.6478公顷;盘活存量土地24宗,协议出让面积92.5353公顷,出让金总额达12.5256亿元,为兴城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二)严格规范管理,国土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

1、多措并举,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工作中,我们坚守保护资源服务于保障发展的理念,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0040公顷,根据城区建设的需求和临海产业区工业用地发展的趋势,科学地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了保护地块,做到保护与保障并举。一方面认真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健全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将耕地保有量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任务等都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耕地保护措施、责任和目标,促进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健全监督机制,完善耕地监管制度,充分发挥执法监察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巡查力度,尤其是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重点巡查。对破坏耕地或乱占滥用耕地的及时予以制止,并依法处理。

2、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一是认真做好土地开发项目的申报工作。今年全市共完成了48个项目的实地踏勘工作,实地踏勘涉及12个乡、镇,面积达968.68公顷,同时及时完成了立项申报工作,并将以上耕地后备资源纳入省库,为兴城的耕地“占补平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狠抓项目的实施。大寨乡、东辛庄镇和药王乡土地整理项目已全面竣工,已通过市级验收,且作为葫芦岛全市的占补平衡指标,纳入了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确保了我市用地报批耕地占补指标的及时到位。

3、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一是积极开展采矿权年检工作。采矿权年检方式实现由查看年检资料完整性向严格审查年检资料真实性转变,由单一从矿山企业自身了解其生产销售情况向从多方掌握其生产销售情况转变,由抽查方式年检向全面实地进行年检方式转变等“三个转变”,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二是扎实地开展储量利用调查工作。完成动态储量监测65家,建立55个储量台账,整理矿业档案123卷,为今后的矿业管理奠定了基础。三是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市场管理,稳步推进矿业权有偿使用工作,巩固矿业权核查成果,完成了全市51家65项探矿权的划定、延续、变更等工作,收缴采矿权价款80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32.3745万元;进一步对109家企业探矿、采矿范围进行核实,并依据核查成果,对20家矿山企业进行整顿,强化了矿产资源工作 的业务管理,有效促进了矿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大查处力度,国土资源执法环境进一步改善

1、切实抓好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局对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认真研究,迅速行动,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全市疑似变化图斑196个,涉及土地116.93公顷。经过认真地现场勘察,确定合法用地或军事用地193处,违法用地3宗,违法占用耕地比例为4.75%,实现了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零问责、零约谈”。

2、积极开展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制度、《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实施方案》,建立了动态巡查责任制度,划分巡查区域,明确巡查频率,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建立了规范的巡查台帐,每次巡查情况都有详实记录,并做好动态巡查统计汇总,确保巡查信息准确、真实、全面;充分发挥了国土所的巡查作用,实行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动态巡查定期报告机制,重大、疑难案件得到严肃查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违法违规现象得到及时制止。

3、坚决查处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共立案查处各类土地违法违规案件10件,且全部结案,收缴罚款20.4406万元。同时清理土地隐形市场,收缴土地年租金47.95万元。

(四)统筹基础业务,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1、各类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获得批准实施,确保了土地年度利用计划落实。二是《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21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并已报市级审查。三是创建温泉城计划正式实施。经过不懈努力,顺利实现了与省厅、国土资源部的沟通与协调,温泉城申报成功地获得批准,首山南侧和邴家湾总计100余公顷项目用地完成了收储工作。同时,我局按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将实施创建温泉城计划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积极与省厅协调,与辽宁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协作编制了《兴城市地热勘察设计方案》;通过努力,争取省厅投资400万元,市级财政投资100万元,开展兴城老城区地热普查和首山一带、高家岭汤上地热勘察。目前,地热勘察方案正在顺利实施,将为兴城的温泉新城建设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2、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坚持“以防御为目的,以监测为手段”的工作方式,完成了《兴城市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了对探矿和采矿企业的监督与检查,确定并标明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明确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工作责任人,层层签订了防灾责任状;开展多种形式巡查,严格按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要求,督查各企业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整治工作,缴存矿山恢复保证金56.0146万元。委托辽宁省工程勘察院制定了三道沟地质治理方案,投资 143万元,对石梯岭滑坡、兴西线三道沟处崩塌等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并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实施作业。目前,兴西线三道沟处崩塌灾害已经治理完毕,石梯岭滑坡治理工程已完成过半,工程竣工后将彻底消除该处地灾隐患。

3、地籍基础工作再度加强。一是在完成土地第二次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合地政一张图工程,变更已批准的征地项目和变化图斑235个。特别是依据1994年省计委关于红海开发区填海造地的批复,成功地将红海开发区西区330多公顷滩涂变更为城市用地,为兴城的城市向西南发展奠定了用地指标基础。二是农村地籍工作有序开展。投资100余万元,购置了测绘设备,在农村布设了6000多个地籍测绘控制点。目前,基本完成了农村地籍草图绘制,编排了宗地号,使农村地籍测绘和土地登记稳步推进。三是完成了城镇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城镇地籍管理数据库已报请验收。

(五)强化机关管理,队伍素质与效能建设有了新提高

1、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结合本局实际,开展创业服务、廉政勤政活动,重点突出廉政文化建设和推行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学习读书活动,并组织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条例》,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通过自己查、互相查、群众 评、领导点等方式,结合行政权力清理,从不同职务、不同岗位、不同工作职能中查找了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

2、全面实现机关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继续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重点完善了干部的学习教育、作风、效能建设制度,编制了《兴城市国土资源局规章制度汇编》手册、《行政权力目录》、《业务操作程序图》、《行政执法风险点防控图》,强化了对执法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切实提高了行政执法和业务操作规范程度,达到了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规范人、用制度塑造人的目的。

3、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一是进一步严肃了机关纪律,严厉查处工作时间打游戏、闲聊、炒股等行为;二是紧密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和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实际,推进了岗位责任制和量化管理进程,从领导班子到各部门,从机关到各事业单位到国土所,细化分工,明确职权和职责,确定工作目标与责任人,明确奖惩标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先进科室、先进工作者进行了公开表彰表奖,激发了干部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加强国土资源干部培训。根据计划,分期分批对机关干部和国土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分别讲授法律、业务、测绘知识和业务操作程序,并通过考试和竞赛的方式检验培训效果,考试结果公开,确实对干部起到了鞭策作用,提高了干部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正确和顺 利开展。

总之,在2011年里,兴城市国土资源局全体干部经过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与薄弱环节。一是用地指标瓶颈问题尚需努力解决,资源保障水平还没有完全满足兴城的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需求;二是土地管理与矿政管理存在一头紧、一头松的问题,对土地管理工作相对抓得比较紧,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矿产资源的管理,矿产资源非法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工作与素质存在一高一低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强,各项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而国土资源队伍的总体素质仍然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较难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改进。

二、2012年工作初步打算

2012年全市国土资源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到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维护权益更加切实有效,服务社会更加全面优质,加快构建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围绕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这一主题,依法行政,严格管理,保护资源,加大执法力度,为全面推进我市经济发展做好资源保障。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素质提升为抓手,提高工作效率,建设服务型 机关

一是以软环境建设为中心,打造服务型机关。重点是在窗口建设方面下功夫,以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为目标,正式推进行政大厅办事程序,全面开展楼房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以窗口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执法依据、办事程序、审批时限、收费标准等群众关心的事项,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全系统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手段在全局各项工作中的促进作用,确保城乡地籍、执法监察、档案管理和利用等方面数字化程度有大幅度提升。二是坚定不移地抓好干部队伍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培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服务优良的国土资源队伍。三是强化干部队伍管理,进一步改进作风,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效能意识,不断提高谋全局、促发展、解难题、抓落实的能力;进一步推行首问责任制和一站式服务制度,突出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激发广大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机关向服务职能转型,树立执法者的良好形象;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工作制度,形成防腐倡廉的良好工作环境。

(二)以耕地保护为核心,始终坚持齐抓共管,努力促进保护方式的转变

切实强化耕地保护责任,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部门联动,落实责任体系,推动社会共管,真正形成“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保护格局,加快实现国土资源从“一家独管”到“家家有责”的转变。大力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严格按照《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要求,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卡、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并做好日常维护与实时更新等工作,努力推进基本农田管理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三)以保障用地为重点,始终坚持节约集约,努力促进利用方式的转变

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缓解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压力的有效途径,着力在“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加快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全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按照“计划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基本思路,全力保障全市发展用地需求。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努力扩张拆旧建新总量,满足各项建设用地需求。切实加强对已供土地的跟踪管理力度,确保每个项目均能按照出让合同约定的时限进行开工建设。同时,积极推进闲置土地处置,在用地指标日渐趋紧的情况下,贯彻落实最严格的集约用地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土地闲置现象。

(四)以政府主导为原则,始终坚持市场运作,努力促进经营模式的转变

稳妥推进土地储备,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充分发挥土地储备在增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供应中的调控能力。加强前期工作调研,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实际,科学制 定土地收储计划,合理确定储备土地规模。努力完成红石碑村和邴家村居民点用地、东二村残联东侧土地、临水上消防站土地等收购储备工作,充实国有土地储备库。提高市场运作能力,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搞好土地市场预测,准确把握市场走势。认真做好储备地规划设计,科学编制供地计划,及时发布土地供应及价格信息,适时将储备库内国有土地挂牌出让,增加财政收入。

(五)以卫片检查为契机,始终坚持防查并举,努力促进执法方式的转变

加强动态巡查,坚决发现和制止新发生的违法用地。进一步明确巡查重点,规范巡查程序,创新巡查方式,强化巡查效果。对巡查中发现的各类违法用地行为,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制止,确保有效制止率达到100%。硬化执法手段,坚决消除违法用地状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违法用地整改工作,通过补办手续和退地复耕等方法消除违法状态,确保不被问责。加大违法用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案件的查处力度,通过没收或拆除建(构)筑物并恢复耕种等方式,从重处罚,从严查处责任人。进一步健全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加强与公安、检察、监察、法院等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不断提高土地执法查处的震慑力。加大问责力度,坚决维护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不断加大对巡查、信访、案件查处等工作的考核力度,对因巡查不到位、信访处置不及时、案件查处不力等原因引发严重后果的,将依据 有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不断加大对各类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问责力度,按照“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对应当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要向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并配合做好相关后续工作,确保责任追究到位。

(六)以强基固本为目标,努力夯实业务基础,促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一是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控制性作用,切实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权威性,按时完成21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切实加强城镇地籍管理,结合行政服务大厅的启动,全面开展楼房土地分摊登记工作,在全面掌握各小区建筑容积率、土地使用权性质、使用年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使楼房土地登记发证立等可取,提高大厅服务效能。三是建立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农村国土资源所的职能作用,利用1 年时间,对全市1000多个自然屯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测绘与调查,建立1:2000(或1:1000)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全面掌握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和变化动态。四是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金土工程为依托,立足于网站、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子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城镇地籍、农村地籍、档案管理等全面进入辽宁省地政一张图工程,并加速与政府网站的对接进程,全面推进国土资 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主要领域的信息化工作,不断规范和创新国土资源管理和服务。

(七)进一步完善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后续工作

2012年,我局要进一步完善的重点工程项目有:3000户青山水库移民安置房审批工作,339.9公顷建兴高速公路用地报批和本项目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以及2个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报批工作,为全市重点工程提供优质服务。

总之,兴城市国土资源局一定按照上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依法行政、严格管理,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兴城市国土资源局

上一篇:总务处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青年志愿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