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

2024-05-22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通用15篇)

篇1: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

学生的品德修养包括个人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在道德意志参与下的道德行为训练。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生个人品德的修养必须在包括学校校园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中进行。就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关系等社会、校园环境的影响与学生内心的认同二者对学生品德修养而言,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群体或小团体的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的行为方式对其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影响尤为突出。学校应当把社会交往活动作为学校品德修养的主要舞台,通过班级、社团、宿舍等组织或团体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共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了解道德行为的意义,发展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能力,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最终将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

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和对不良道德和行为的矫正技术等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措施和学生中榜样的确立,使学生了解正确的道德内涵和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产生自觉练习的意向,通过榜样模仿和自我修正逐步将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教育成果。其次是行为矫正,行为矫正可以从自我行为调节和外界奖惩两个方面进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在公平、守纪等原则规范下,从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入手,科学适当地利用矫正技术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应当以沟通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世界,从情感及其发生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切身理解并认同道德规范,合情合理地帮助其完成道德行为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篇2: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

现在大家都关心自己的人身价值怎么样实现,那么人生价值到底在哪里呢?人身价值的正位就是应该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上。我们既不否定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社会价值,所以正确的正位,就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善于把自我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之中,善于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体现自我价值。

第二,维系道德良心。

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我们就很有必要从“四个心”入手,从培养“四个心”入手,这“四个心”就是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我们日常生活常常提到某某人挺有良心的,或者某某人挺没有良心的,良心被狗咬了。什么是良心呢?良心就是仁爱心、责任心、羞耻心、同情心这四心的结晶。良心对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养成作用是非常大的。

第三,优良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怎么养成的呢?从许多经验来看就是要不断实践,你要做善事你要不断做,你不乱扔垃圾你不断实践,把认识落实到行为,行为沉淀为习惯,习惯升华为信念。我们在养成道德素质时要注意养成一些优良的行为习惯,这个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主宰人生。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威廉斯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相关阅读:

古人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那么如何才能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呢?

1、反身内省,靠自己的努力达到道德的完善,不依赖别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三件事,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有不讲信用的地方?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过?强调高度自觉,严于律己,这是修养道德最普遍的办法。

2、存心养性。人的本性中固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要保存,保持拥有这一切好的善端,不被外物诱惑而丧失。

3、主敬。时时刻刻收敛身心,无论有事没事,都慎重小心修养的功夫。

4、重学。“三人行,必有我师”,重视道德知识学习。

篇3: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

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水平, 教师应切实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保持模范带头作用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因此, 高等院校要培养一流的人才, 就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 在这一点上,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关键。

1. 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教师应该努力争取学习先进的教学及管理理念, 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并结合到学生工作上来。学校也应适当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 使教师团队业务素质得到提高。积极沟通和不断学习, 这对教师队伍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帮助。

2. 加强师德教育, 发扬师德精神。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文化, 因此, 发扬师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师生间的纽带联系, 用自身良好素质影响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使师生更紧密, 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良好的教师品格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因此, 两者的结合是提高和影响大学生修养的重要方法。

对于教师,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更加有效地发挥思想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要将教师的言传口授与学生的能动思考有机结合, 贴近学生思想特点和思维习惯, 让真理为学生从乐闻到信服, 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1.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传统教育中,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者与服从者的关系, 这样就疏远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不愿见老师或者抵触与老师接触, 致使师生关系紧张, 老师不能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改善这种局面的方法有很多, 如走访学生寝室, 经常与学生谈话, 合理利用学生干部, 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集体活动, 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等, 充分加强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设, 使学生完全信任教师。

2. 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及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行为。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用自己良好的素养来影响他们、约束他们, 潜移默化地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三、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艰苦奋斗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只是一个学校与社会的跳板, 能否让学生毕业后真正地融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 培养其自强自立的精神以及自学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学生有了这样的精神和能力, 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会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对此, 建议学校组织学生做一些开放性的课题, 让学生可以有空间发挥, 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 提高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使学生能够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减少依赖性。这是历史性的规律, 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 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 培养最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培养高素质人才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大学期间正是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而教师又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 作为高等教育者, 我们有义务站好这一班岗, 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来引导他们, 使他们成为真正有素质的21世纪高等人才!

摘要:要想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必须从大学生开始, 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大学生身上。作为当代教师, 我们必须在抓住机遇的同时迎接挑战, 努力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上进心, 加强荣辱观教育, 引导他们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以至于带动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个人修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5.

[2].刘景军.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 (10) .

[3].宝力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时代人物, 2007, (11) .

篇4: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

一、贴近生活,引发共鸣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对于教学的内容可能会因为了解较少或不感兴趣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的一个重要基础,老师要善于从中选取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引起他们的兴趣,循循善诱,引发他们的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上《心中有“规则”》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生活中各种规则的重要性,可以先请他们发言列举身边有哪些规则。他们会说:上学不迟到早退,考试不作弊,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排队时不加塞儿,借东西要及时归还……然后,请他们讲讲自己看到或听到不遵守规则的不良事例。他们会说:有的学生考试作弊失去了诚信,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出了交通事故,有的医生不守医疗规则出了医疗事故,有的餐馆不守卫生规则使顾客食物中毒……接着,再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规则时,他们是怎么做的?有没有违反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社会正常运行要靠大家都遵守规则,违反规则往往害人害己。又例如在讲《天有不测风云》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天灾之中有“人祸”》,也就是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可能单单列举一些数字以及图片,无法触动他们的内心。这时老师如果引导学生说说周围环境破坏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学生们很可能立刻就来了兴趣:“河水变臭,颜色变混,河面上经常飘着死鱼”“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天越来越多了,出门要戴口罩”“污染的空气中灰尘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领子就很黑了”……只有这种贴近生活的课堂教育,才能促使学生从对“人祸”——环境破坏的感性认识,直接引发他们的共鸣,感受到环境破坏对自身生活的危害性,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最后,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

真实的生活素材,最能打动孩子们的内心,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通过贴近生活的教育,引发孩子们的共鸣,最终能使他们在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生活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所以,这种贴近生活,逐步引导,引发共鸣的模式比照本宣科的说教更加具有生活指导价值。

二、体验式教学,促进道德认知

体验式教学,在品德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不同环境的创设,不同角色的“扮演”,不同情感的触碰,能够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基础上,拥有更丰富的体验。从而为塑造学生的品德与素养,创造最为真实有效的环境。对于生活中可以接触的未体验的生活,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引发真实强烈的思想感触。例如在上《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尊重,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可以播放关于残疾人生活工作的视频资料给学生看,然后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一步步走近主人公,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与情感。比如播放一段关于“兔唇”儿童的视频,老师可以问:如果你在大街上遇到这样一个相貌怪异的人,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会怎样做?孩子们纷纷回答:好奇、围观、嘲笑﹑起哄、躲避……老师可以这样引导:知道吗?你的好奇、围观、嘲笑﹑起哄、躲避就相当于在他的伤口上撒盐,深深地伤害了他。假如你是这位残疾儿童,你一定会深刻地体会到那来自内心的伤痛,会感受到他们是那么的渴望尊重与平等交流;你一定需要别人的理解、尊重、同情和帮助。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走入“不幸”的人生之中,体验其中的痛苦,触发他们天性中的同情心与仁爱之心,使他们在生活中理解、尊重、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体验式教学,以其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引导了学生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了他们的道德认知。

三、打造多样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品德课是一门活动型课程,教师只有努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对于学生不是很熟悉的素材,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式”教学法,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上《伸出我的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味生活的不幸,可以先让他们体会一下生活中的幸福。先播放一段宁静、温馨的生活视频片断,然后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感受到其中的幸福快乐?接着,再播放一段身处困境或不幸的生活视频。然后老师说:同学们,当你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你可曾知道,我们身边还有一些身处困境或不幸的人,也许因为疾病,也许因为天灾,也许因为贫穷,也许因为意外……他们的幸福被无情地吞噬了,他们需要我们的同情和帮助。急转直下的情景改变,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进而对后者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样的环节,时刻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主动思考,主动进行比较,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规避了直接入题的生硬与低效。另外,“典型活动”“小组活动”和“游戏体验”等新型教学模式使课堂教育呈现多样性。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做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将课堂更多的留给学生。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所在,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制定出能调动学生,引发课堂共鸣的教学方案。

篇5: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

任何道德品质都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而学生的品德修养也应当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和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行为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强烈、健康的道德情感对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体道德行动的内部动力,也是一种自我监督与自我检查的力量。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经常在人为实现道德目标的行动中,通过采取积极进取或顽强自制两种形式得到具体表现。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观念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篇6:关于读书如何提高个人修养

读书,无论是对于一个人、一个组织,还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它直接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实践表明,崇尚读书、热爱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胜任自身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读书学习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现代人才学中也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所以读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求学阶段,可以说,读书学习贯穿人生的全过程,只要生存,就应该不断地读书学习,唯有此,才有立足之本,才有充裕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修德忘名、读书深心”,读书使人明理明德、明荣知耻,读书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修炼道德、陶冶情操的过程。无论是明君贤臣,还是圣人先哲,无不倡导为人修身立德,正人先正己,做官先做人。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他说过:“欲知大道,必知文史”,“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做好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只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才能够治心养性、提升境界、远离低级趣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并赋予我们一个宁静的心态、理智的头脑以及开放的胸怀。”

篇7: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

真正高尚的人,他的言行在别人眼中是高尚的,是令人赞赏的,但就他自己本身却是觉得一切都理所应当,是平凡的因此,我觉得,一个高尚的人,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为了高尚而高尚的包装。“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看他所站的位置,而是他朝的方向”人生茫茫路途,不论你现在是健康,是疾病,是贫困,是富有,是悲伤,是快乐,是幸福,不论你处在那个水平,都不能掌握,最重要的是你是面朝阳光,还是面朝黑暗,只要你总是向着阳光,就算你身处困境,你也会无比幸福,但若是你总是朝向黑暗,就算有钱从天上掉下来,你也会害怕砸伤头,世界怎样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你自己的心态。

至于修养,就是:

第一,重学。重学是实现自我修养的首要途径。重学的程度越高,修养的质量就越好,对自我修养的实践就越有益。重学,简单讲就是对学习的重视和自觉。一是知之,这是克服愚昧、求得知识的行为过程;二是好之,这是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的学习行为,其外在表现是安贫乐道,笃志好学,学而不厌,虚怀若谷,随地从师,躬行实践,迁善改过;三是乐之,这是学习境界的顶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审美体验,是自身人格世界向“善”的升华,是在对“真”的发现与领悟中产生的愉悦,它是建立在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对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使人进入一种自强不息、欲罢不能、学道相融、浑然而一的境界。重学,就是要加强对这三种境界的理解和遵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奠定自己学识和修养的基础。

第二,内省。内省是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内省亦称自省或自我反思。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事实上的自我,一个是自己认识上的自我,这两个自我往往差距较大,因此人们经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学上把它称为人的自我知觉。这种自我认识的途径,就是我们强调的“内省”。应该说这是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最佳途径,从本质上说,内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活动,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反思,理性反思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使自我修养达到理想的境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些杰出人物十分重视内省的反思方法。陈毅之所以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他严求诸己,谦恭律己,“中夜尝自省、悔愧难自文”,“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的内省精神分不开;恽代英有《每日反思表》;雷锋每天入睡前要“过电影”,等等。这些都值得青年大学生在自我修养中借鉴和学习。

第三,慎独。慎独是进行自我修养的又一重要途径。慎独的基本内核是: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不因他人监督而行善,也不因无人监督而作恶,即不管处在明与暗,还是显与幽,都不做坏事,它要求人们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倍养》中强调对于一个有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他“投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患,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青年大学生应该学会慎独,自觉在“隐”和“微”上下功夫,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唐太宗曾说:凡是大事都是由小事引起,如果小事不追究,大事就不可挽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篇8:如何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1、办学方向偏斜, 音乐课时不足。

2、经费本就羞涩, 音乐设施更差。

3、教师素质下降, 音乐教学举步维艰。

4、培养步入误区, 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 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 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 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 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 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 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 使之淡化厌学情绪, 激发学习积极性, 调动非智力因素, 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 加速德育内化过程, 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 就能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 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 而且丰富了想象力, 这就是寓智于乐。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 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 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 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我们认为:一定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首先,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 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 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 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 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 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 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 而且欣赏的曲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 这种前有孕伏, 后有发展的配置, 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 千万不可忽略。

在音乐教学中, 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 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 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 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 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 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 再配以科学的教法, 相得益彰, 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二、以改革的精神进行音乐课的基本建设

首先, 关于音乐课师资建设问题, 音乐课由于历史的原因, 师资力量数量不足, 素质不高, 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来源。办法只有鼓励现有教师队伍中、有这方面功底、爱好的教师, 改行任音乐教师。让他们一边教课, 一边进修学习。这就要地县有关师范、进修学校利用假期进行培训;师范院校也要尽快加大音乐教师招生的名额。或者在中师招生中, 列出专项音乐加试项目, 增加分数比值, 选择一部分人才到中师侧重培养, 成为专任教师。还有一条非常重要, 就是现有音乐教师流失严重, 有的以歌厅唱歌为主业或第二职业, 要想办法使他们安心做好音乐教师。

其次, 要把配备音乐设备作为“双基”验收的标准, 欣赏课必须配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等, 有条件还要配备其它乐器。

三、加强对音乐学科的评估

篇9: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 个人修养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水平。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水平,教师应切实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保持模范带头作用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高等院校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就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在这一点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关键。

1.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应该努力争取学习先进的教学及管理理念,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并结合到学生工作上来。学校也应适当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使教师团队业务素质得到提高。积极沟通和不断学习,这对教师队伍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帮助。

2.加强师德教育,发扬师德精神。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文化,因此,发扬师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师生间的纽带联系,用自身良好素质影响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使师生更紧密,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良好的教师品格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因此,两者的结合是提高和影响大学生修养的重要方法。

对于教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更加有效地发挥思想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将教师的言传口授与学生的能动思考有机结合,贴近学生思想特点和思维习惯,让真理为学生从乐闻到信服,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1.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传统教育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者与服从者的关系,这样就疏远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愿见老师或者抵触与老师接触,致使师生关系紧张,老师不能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改善这种局面的方法有很多,如走访学生寝室,经常与学生谈话,合理利用学生干部,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集体活动,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等,充分加强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设,使学生完全信任教师。

2.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及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素养来影响他们、约束他们,潜移默化地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三、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艰苦奋斗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只是一个学校与社会的跳板,能否让学生毕业后真正地融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培养其自强自立的精神以及自学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学生有了这样的精神和能力,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对此,建议学校组织学生做一些开放性的课题,让学生可以有空间发挥,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提高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减少依赖性。这是历史性的规律,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培养最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培养高素质人才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大学期间正是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教师又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作为高等教育者,我们有义务站好这一班岗,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来引导他们,使他们成为真正有素质的21世纪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

2.刘景军.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10).

3.宝力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时代人物,2007,(11).

篇10:关于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1.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出,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

,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作出了概括,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由“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分别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道德建设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没有个人品德的存在,也就没有其他三个道德的存在。个人品德的存在,构成了其它三个道德的基础。“个人品德”建设,顺应了我国道德建设的发展实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2.重视个人品德建设,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实际上也是要求领导干部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个人品德是“内在的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实现最终都要诉诸个人品德。个人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个人品德既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也是个体作为主体对社会道德的认识、选择以及实践的结果,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个性化了的道德特质。个人品德提高了,就可以“内德于己,外德于人”,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3.个人品德建设是治国立身之本

中国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并把它提到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高度。《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宝典,是两千年来人们的行为规范之圣经。其首篇《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治国安邦平天下学说的道理,在于净化自己的光明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去使民众自新,在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书中接着说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特别地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和源泉性。每一个人,上至领导干部,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须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

二、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途径

1.学以明德,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要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就必须使人们了解和把握社会各个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了解和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辱,然后才能有一个明确的道德实践方向。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坚定的信念,渊博的知识,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产生形成都有其历史、经济、思想基础,都是以相应的理论为基石的,是一种过程的积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学能使人明理,学能使人识道,学能使人高尚。通过深入的学习明事理,辩是非,知得失,识廉耻。

2.要静以养德,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有了某种道德认识,还需要炽热的道德情感,需要有一种对善的执着追求,在实践中形成稳固的道德情感。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讲,道德的修养更需要一股力戒浮躁的静气,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要善于“闹中取静、静心思考”,遇事先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做到自省、自警、自律、自励,要有“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的思想境界,始终保持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的良好心态和豁达心胸,把心思和精力始终用在干好本职工作上,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党的事业和工作之中。

3.秉德以恒,锻炼人们的道德意志。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实践中克服困难,坚持善良和正义,抵制邪恶和私欲,也就难以形成高尚的品德。道德修养是一个伴随终身的实践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秉持。有秉持、有积累,道德才会有升华,境界才会有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无论好与差,均为日常思想和行为的秉持积累。领导干部要使自己的道德品行达到较高层次,就需要自觉从秉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开始,从养成一种好的生活习惯开始,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方可见效。恒以秉德就是要时时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要经常性给不良思想“亮红灯”,给边缘行为划清“警戒线”,进一步纯洁自己,监督自己,鞭策自己,做扬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常修为政之德。

提高方式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

应当分得清先与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的甘居最后。先进性最重要的特点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众的前列,带领群众;

第二

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攻关克难的急先锋。生活享受往后靠,物质待遇不与人攀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

第三

篇11:关于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的重要性

社会公德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主要内容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篇12:浅谈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

摘要: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要求人们不断彰显个人的价值,但在这时也导致一部分伦理道德的缺少,学校也未能幸免,因此,加强学生个人品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品德修养、意识形态 品德结构

一、品德修养的含义

品德修养就是道德素养。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素养:即修养。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修养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当然可以提高,素质的提高需要两个过程,一是受教育(包括智育和德育),二是,自我反省,前面一个是外部因素,后面一个时内因。

二、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个人品德本应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是其成就非凡事业的向导和均衡器。

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在德育课堂和各种公开场合,我们推行高标准,要求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培养诚实守信、谦虚礼让的道德品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另一方面,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和生活中,我们对行为要求执行低标准,常常将人际交往的“忌语”、文明行为的基本“承诺”、各种日常生活规则都纳入道德规范的要求。但这种行为上的低要求,事实上使学校学生的道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比如:道德判断力低下、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意识薄弱、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极端推崇个人主义、文明礼仪缺失、言语粗俗鄙陋,行为不规范等。而且,高标准的强化教育导致了学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不改”。因此,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生只有真正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获得更好的立足社会的无形资本,才可使个人的发展更全面、生活更幸福,使人类社会更美好。

三、学生品德的结构

任何道德品质都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而学生的品德修养也应当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和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行为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强烈、健康的道德情感对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体道德行动的内部动力,也是一种自我监督与自我检查的力量。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经常在人为实现道德目标的行动中,通过采取积极进取或顽强自制两种形式得到具体表现。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观念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四、学生品德修养的措施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搞好中学生道德品质修养,培养学生具有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尤为重要。那么,作为学校,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一)从内、外因的作用来看,加强学自身品德教育 学生的品德修养包括个人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在道德意志参与下的道德行为训练。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生个人品德的修养必须在包括学校校园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中进行。就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关系等社会、校园环境的影响与学生内心的认同二者对学生品德修养而言,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群体或小团体的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的行为方式对其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影响尤为突出。学校应当把社会交往活动作为学校品德修养的主要舞台,通过班级、社团、宿舍等组织或团体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共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了解道德行为的意义,发展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能力,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最终将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营造道德优化的环境。

1、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而教师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身体或技能等的其他方面,正是集中体现了改造人类思想意识的重要性。就像建造高楼大厦,一个好的设计蓝图是必需的。要想有好的设计蓝图,必须有好的工程师,而好的工程师则必须具备渊博的建筑知识和优良的设计才能。教育也是这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正是肩负着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为社会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伟大使命的,只有为祖国建设培养出千千万万思想进步,政治方向明确,道德品质高尚,心理健康,知识牢固的高素质人才。俗话说:“艺大根深。”教学的质量好与坏来自教师的刻苦努力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因此教师不但要育人,还要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本身就在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学生了解正确的道德内涵和观念,从而自觉模仿和联系,以至于内化再在生活中实践。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或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品德。

2、抓好课堂德育教育,融德育教育于行动中

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种教育渠道和各个教育环节的德育功能,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德育教育的课内外衔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共产主义道德和政治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公民应遵守的行为准则。除政治教学外,其他各科教师也应结合教材内容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而且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有意识地使学生受到多发面的教育,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如此,在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并倡导他们把这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我们生活中实践下去。

3、创建良好班集体,优化品德修养的环境

环境是外因,外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我们了解到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同样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的学生来讲,良好的班集体这个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对于我们同学们的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要求,班主任和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教育班集体,用自己的行为和班集体中榜样们的行为去影响其他同学。

4、加强道德实践,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

我们要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实践意识,在 有意识模仿、学习,从而内化的基础上,把内化为自身养分的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正确认识道德和教育的内化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开展德育工作、组织德育系列活动要与学生的个性修养、内心需求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性,把道德规范渗入到活泼、感性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实践道德,提高道德修养。最后,将学生道德教育与培养纳入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大背景中,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家校的互相沟通、交流,共同营造一个德育优化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

在我属学校,大多数孩子都来自农村家庭。针对现有实际情况,这些孩子道德修养可谓极其低下。存在是非判断力低、行为粗俗、言语不规范、鄙陋、文明礼仪失范等情况,这些大多是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教育,因为大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缺少时间与孩子沟通、相处以教育,爷爷、奶奶对孩子放任自流已司空见惯。在这种长期放养式、无人关爱的模式下孩子们讨厌课本、迷恋网吧、乱花钱、不服管教很是常事。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产生对抗情绪,效果很不理想。针对此种情况,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与提高方面我们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起来。

第一,每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仪式,并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

英雄主义的教育。第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他们创造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如请讲师团来校进行“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感恩教育,母亲节组织学生向妈妈写封信等。第三,提倡各科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第四、组织集体教育性新闻、电影的观看,并在适当时间进行心灵对话或讨论交流,增进彼此对道德修养、素质的认识和学习。第五,经常以“小广播和黑板报的形式,表彰一些好人好事,以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第六,教育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净化语言,学会礼貌用语等。

总之,学生品德的修养牵扯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必须充分调动教育群体的能动作用,形成全力优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来进行,使之经常化系统化。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教师要把道德修养教育扎根于实践活动中,有耐心、有恒心,脚踏实地地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崇高的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篇13:高校辅导员如何提高学生党性修养

关键词:党性修养,辅导员,教育

党性修养也称党性锻炼, 是指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方面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党性修养包括以下六几个方面: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党性修养, 是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觉用党性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克服和抵制错误思想, 开创实践和认识新境界的过程, 是党员自强自律的统一。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 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教育管理学生,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1 勤于学习, 提高自身内涵

1.1 涉猎多领域文化知识, 完善自我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共产党员, 要学习科学的理论, 科学的管理方法及专业知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 辅导员既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行为的示范者, 应该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我们应该了解当代青年的思想特点、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 不断扩大党性修养的内涵, 主动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党员干部的新要求, 成长为一个有高素养、高水平的楷模。

1.2 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

作为高校辅导员, 应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如果想要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一是党史、党章、党纪知识的学习。党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增强我们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党章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正确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党纪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强化我们的组织纪律观念、规范言行。二是近阶段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能够对国内外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分析。党的理论建设也是与时俱进, 这些理论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理论。

2 锤炼自身的思想品德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 师德是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辅导员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教化人的行为、塑造人的灵魂的教师事业的直接承担者。我们应以积极、热情的道德情感唤起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共鸣,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力量, 鼓舞学生锻炼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高尚的道德行为, 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 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是要与人为善、和谐共处。要始终坚持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始终做学生利益的维护者;二是要做履行职业道德、公民基本道德、社会公德的模范。三是要加强管理, 锻炼大学生党内生活, 使其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要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让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严格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及理论知识的考核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的重要环境。应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充分发挥学校的“阵地”作用, 让大学生党员每年参加一次党校培训, 培训结束, 参加理论考核, 从而做到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支部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的民主集中的原则, 让学生党员通过高质量的组织生活而提高党性修养。对学生党员在思想意识、实际表现中出现的偏差与错误, 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 严格组织纪律, 以严肃的党纪培养高质量的党员。需要指出的是, 对大学生教育, 还要加强网络建设, 要管理好利用好。当然, 在抓好阵地建设的同时, 还要严格组织生活, 这是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 提高党员意识的组织保证与前提。作为一名高校一名辅导员要有向阳之心, 心胸宽广, 光明磊落, 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话处事, 要有正气, 能明辨是非, 坚持真理, 敢于批评, 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 能坦坦荡荡地待人对己。更应实施阳光工程, 不但在公开场合能做到自我约束, 规范言行, 在私下也决不弄虚作假, 搬弄是非, 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4 弘扬“两个务必”精神, 树艰苦奋斗表率

“两个务必”是指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内容的概要。“两个务必”是一种精神, 目的在于倡导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思想品格;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文化;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高尚情操;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居安思危, 永不懈怠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六大闭幕后,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来到西柏坡再次号召大家弘扬“两个务必”精神。改革开放以来, 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极大的开拓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但同时也在一些地方滋长了一股讲排场、摆阔气、比奢华的奢靡之风。在高校中有的大学生月支出较大, 有的甚至超过数千元。作为辅导员老师, 应及时发挥我们的教育职能, 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力行勤俭。使其有“居安思危”和“形势逼人, 不进则退”意识, 同时, 辅导员应身体力行, 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遵守法律法规, 杜绝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 树立共产党员一身正气、高风亮节的良好形象以及淡薄名利, 无私奉献, 艰苦奋斗的楷模。

大力推行“四自”方针。所谓“四自”就是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重, 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 珍惜个人的名誉, 使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党员身份相符, 不做违背党和人民利益、背离党的路线、政策, 违反党纪国法、有损党的形象和党员名誉的事。自省, 就是经常注意检点自己, 严格地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批评, 对自己的缺点、错误决不放过, 提高政治和思想道德上的自律, 不断完善自我, 防止自己在不知不觉犯错误。自警, 就是经常地给自己提醒、敲警钟, 防止思想麻痹, 意志松懈,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励, 就是自己激励自己, 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作到奋发向上, 自强不息。党员要自觉按照工人阶级先锋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改造自己。做到“四自”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这亦是共产党员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培养自己高尚人格的过程。坚持“四自”, 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解决思想上入党的根本途径。

教师在学校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除了在课堂中学习专业知识以外, 更能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影响他们的成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模仿的榜样。作为辅导员, 应严格地自我剖析、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庄华, 李金元.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刍议[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 (2) .

篇14: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

一、聚焦兴趣养成,提升履职能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高中政治是一门系统性、思想性、人文性、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内容,深入、细致地研读、领悟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的理念,明确课程的设计思路,把握教学目标要求,切实把新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学习前沿政治理论、教学方法,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综合水平、履职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参与理论学术研讨,将政治学识、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全力营造亲师信道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宽松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学生学习情感。教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情感爱好、学习基础、认知能力,让学生认真审视自我、了解自我。引导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探究欲望,以积极的心态投向于政治学习之中。在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容时,我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入手,引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生命,在平实细节里寻求真谛,以平和的心态追求幸福,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教育学生要常思父母之恩、常念师长之情、常怀感恩之心,培养纯净而善良的心态和坚定而刚强的意志。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聚集教学要素,优化教学方法,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整合教学资源,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将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引入教学之中,采用投影、课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把政治理论教学和政治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将学生带入形象生动、五彩缤纷、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中,增强教学过程的真实感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和参与意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明确学习的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通过演示、讲解、比较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的教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内容时,我在课前把自己从报刊、网络上收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消费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原则,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聚合社会资源,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联系实践的教学情境

篇15:如何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开导心灵可以让你学到宽容、忍耐和处理事情的态度,活在社会,要以社会为中心而进退,多冷静的处事以及办事。

要懂礼、知礼以及学礼

懂礼的人走到哪都受欢迎,因为懂礼貌会让人说话做事都有规有矩,不会放浪形骸,没有尺度。要不断的学习更多的礼节来充盈自身,提高自身素质。

要和有素质、有教养的人相处

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一定有要接触有文化有修养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受文化的熏陶,正能量的影响,才能让自己的精神饱满。

要多反思,改正自身的缺点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感受 (七年级上册)下一篇:员工宿舍春节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