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杂志

2024-04-17

辅导员杂志(精选6篇)

篇1:辅导员杂志

读辅导员杂志《成为学生心中的朋友》心得体会

从童年到青年,一直做学生,做了十几年的学生。学生时代的我,虽然一直担任学生干部,也做过一年的学生班主任,积累了初步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但是,当我真正做了一名中队辅导员时,才发觉一切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工作中,我又一次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辅导员的工作,重新认识了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一是在“新”上下功夫。在现实辅导员工作中,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我对学生低年级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是新的一代,在个性方面,在思维方式上面,就学生来说,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与我们不同,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探求新的方式方法

在与学生交流方面,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采取新颖的交流方式,在班会中,以较传统的方式、具体的事例来塑造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荣誉感;在学生寝室范围内的交谈中,引导他们建造自己的温馨的小“家”;在学生QQ群聊天中,学生可以隐蔽自己真实的姓名,与我进行不受约束的交流;在与学生个体谈话中,让心灵碰撞,发掘他们内心的想法。这些都是心与心交流,没有隔阂,没有屏障。新颖而不同的学生交流方式收获的是不同的学生信息,不同的信息反映的就是学生不同的情况,这样才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不是主观臆断凭空而来的,它是在与领导的学习中,在与前辈的沟通中,在与兄弟学校同事的交流中总结、试行、完善,而进一步健全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有新的突破,才能探寻到新的工作思路。

二是在“信”上做文章。“诚心能使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信任是正确认识学生的基础,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只有付出诚心,表露实意,才能让陌生的学生变得熟悉,让学生成为你真心的朋友。

在班级建设、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我注重用诚信来引导学生,用诚信来约束学生,让温馨而和煦的诚信之风吹进每个学生的心田,并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因为,我觉得引导学生怎样在学校做好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在社会中怎样做人,只有知道怎样去做人,才能真正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露出来,或者言语表露的不是心里所想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采取书信的形式,把心里的话从笔端流露出来,这样既能搜集到学生的所感所想、所思所为,也便于整理、归纳有关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各种“信”息的文章都有可做之处,就看辅导员怎样去把握,怎样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现和舒展。

三是在“心”上交朋友。与学生相处,不能积虑,但一定处“心”,多一份情感交流,就多一份教育的希望和成功,若能与学生做到心灵交融,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最大欣慰和成功。深入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引路人,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在工作中,对待学生我一视同仁,学生没有好差之分,因为我知道“"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学生,学生会用怎样的态度对你,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就会用怎样的方式对待你”。把学生的事放在心上,就是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学生放在心上,就能走进学生的心中。心与心的交流,不是仅靠几次班会就可以建立的,要在一天天接触,一对一交谈中逐步实现。主动、热情地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交流,经常性地深入寝室,尽可能地参加学生的郊游,用心去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环境,打破学生与辅导员之间那堵无形的墙,让他(她)对你不设防,这就是与学生交心的做法和所要追求的结果。这种结果应该说是一种境界,它是我所努力的方向,同样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高造诣。

辅导员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说,全方位、全过程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办得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放心。

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充分信任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一名学生满意的辅导员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追求,我一直在努力,也将继续为之努力。

篇2:辅导员杂志

现在,我就这一年多来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简单的谈谈我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树立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应该热爱这项事业,忠于这项事业,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愿意为学生的成长付

出毕生的精力,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要善于从工作中去寻找乐趣。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们辅导员只有自己具有开阔的胸襟,做事公正有理,为人善良热情等优秀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辅导员要求学生要遵守校纪校规,按时出操、上课、上晚自习,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格守职业道德,不迟到不早退;辅导员要求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团队协作精神,首先自己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辅导员要求学生要乐于助人,为人讲究诚信,自己便不能带着“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我们辅导员要时时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规范学生、引导学生。

二、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基石,也是辅导员与普通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和同学们在一起,相互间都比较了解,可以为辅导员开展班级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出正规化、精英型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在大学生活中,他们接触最多的便是各级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是我院各级学生工作的直接执行者,班级干部更是辅导员管理班级工作的左右手。因此,加大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建立、培养精英型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建设正规化、精英型的学生干部队伍要先从思想上入手,让学生干部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生工作有一个正确而又客观的认识。同时,对学生干部要定期进行相关培训,让学生干部掌握处理问题的合理方法,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信心十足、游刃有余。为建立一支合格的班级干部队伍,我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考核制度,对每个班级的班干部进行严格考核,使他们工作的成绩具有可比性,对工作表现好的班级干部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入党、评奖和评优时优先考虑。对工作表现差、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的班级干部及时的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并责令其改正。对屡教不改的班级干部则要及时进行撤换。只有好的班级干部才能带出一个好的班集体,只有好的班级干部才能使本班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在协助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工作过程中,班级干部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处处为集体着想,处处为同学着想,密切联系本班同学,使本班同学拧成一股绳,使成一股劲,凸显班级干部在学生工作中的强大作用。

学生工作内容很多,范围也很广,其中开展集体性的户外活动对学生个人乃至整个班集体的发展都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每次院、系组织的各类集体性活动我都动员自己所代的四个班积极参加。不仅如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在班级内以及班级间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通过开展一些足、篮、排比赛,积极准备每次丰富多彩的团组织生活等活动,使同学们之间相互熟悉了起来,并建立起深厚的同学友情,使整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相应的提升。

七、正确对待学生的恋爱问题

大学生恋爱问题,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来分析,这已经不是一个让不让、管不管的问题了。从我上大学到上班这几年的观察和了解来看,受恋爱问题困扰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乃至影响心理健康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传统教育思想使得学生管理者不能主动就这个问题向学生提供帮助,而学生更不愿意在遇到恋爱问题时主动向老师求助。所以我们辅导员有责任打破这层坚冰,让一切问题变的透明化,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恋爱观和感情取向。

八、以人为本,和善宽容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学生在步入高校后,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问题。这其中,有思想上的、有工作上的、有经济上的、有生活上的,那么,作为学生的辅导员,我们就要经常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去替学生考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思想上有问题的,要及时给学生做思想工作,缓解他们的思想压力;在学习上有问题的,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及时联系代课教师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工作上有问题的,要帮助他们分析工作中的问题,指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工作方法;经济上有问题的,要认真了解他们的经济情况,通过鼓励他们参与勤工俭学、申请国家助学金来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上有问题的,要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和接触现实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长青学院的学生与其他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距,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自制力不强。我也曾因为学生的事情去过派出所、保卫处,接触过休学、退学以及违纪处分的学生,有时还要面对个别无理的学生家长。说实话,有时我真的感到很疲惫、很郁闷,但是辅导员的责任感告诉我,应该宽容的对待每个犯了错误的学生,用我们的耐心、细心、爱心来引导这些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轨迹,不要轻易的放弃任何一名犯了错误的学生。

九、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我们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

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只有具备了良好综合素质的辅导员,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用自己正确的思想、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除了争取培训交流的机会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理念。只有不断进取,自我完善,努力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感染广大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心应手的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管理,成为一名称职的辅导员。在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我们应该转变工作观念,由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学生工作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十、博采众长,虚心向其他辅导员学习

一年多的辅导员工作虽然使我学到了很多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但是对于大学里复杂多变的学生工作

有时仍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不知道该怎样来处理。这就需要我们辅导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其他优秀辅导员好的管理办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遇到突发事件时,可跟其他辅导员进行磋商,群策群力的来解决问题。每周星期四下午学生工作部都会组织所有辅导员在一起学习、交流,这为大家相互促进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我们还应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向主管领导反映,以便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

十一、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清晰冷静的头脑,用敏锐的观察判断来管理学生

高校里的辅导员队伍是学校最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做过辅导员工作的人都知道,与学生打交道要主动、热情,不能内敛、沉默。辅导员每天的工作是琐碎而又平凡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的话很容易因为这些琐碎的事情烦躁,从而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必须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处理好每天班里那些重复而又琐碎的事情。

工作的繁琐不能导致工作的效率低下,头脑麻木、混沌的时候,轻则工作滞后,重则带来整体工作运转的停滞。由于几次出现过忘记传达会议通知,忘记上交听课记录、检查公寓记录、值班记录,忘记参加例会而造成的尴尬局面,被领导批评,难以收场。为了在工作中不误事,我常把某一天要做的工作提前写在自己办公桌的台历上来提醒自己按时完成工作。

在日常管理中,虽然学生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是总有规律可寻。每个年级有每个年级的特点,每个阶段又有每个阶段的特点,这就为辅导员观察学生提供了有利因素。开学初期,学生容易聚众娱乐、喝酒生事;长假前,学生容易编造各种理由请假甚至无视纪律逃课;学期末,学生容易忽略自身财务安全,引起失窃等现象。为了避免发生以上问题,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以便对学生的动态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十二、努力为学生就业铺路

学生毕业就要就业,这是一个大家关心的敏感问题。虽然我还没有带过毕业班的学生,但在我个人看来,在就业工作中,一方面应当强化毕业生求职技巧、求职策略的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将业界权威认证机构的专家请到学院来,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以此增加毕业生就业时的含金量。同时,保持与往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联系与沟通,邀请就业单位负责人到学院参观交流,充分发挥往届毕业生的社会资源,积极为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通过与各人才市场建立必要的联系,拓宽就业途径,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做的。学生毕业必要选择就业,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中去,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就会提升我们长青学院的形象和影响力。

篇3:辅导员杂志

1 要成功经营杂志, 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 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挤占我们的视听空间。电视、报纸、网络、广播、传言, 有价值和无价值的, 混杂在一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 而真正应该进入我们心里的, 却很可能随着日历牌的翻动被我们忽略。眼下的中国, 变化剧烈, 选择什么样的信息, 以什么样的眼光, 是杂志经营者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做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杂志, 能在与观众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 这是我们选择信息的准则。

以管理类杂志《中国行政管理》为例, 《中国行政管理》是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 是反映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国家级核心期刊;也是目前我国行政 (公共) 管理学科惟一大型综合性权威学术月刊, 位列中国核心期刊“管理学类”第一位、“中国政治类”第一位。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术为品质, 繁荣行政管理科学;以应用为追求, 推动行政管理实践, 构建理论探索与政府发展互动的高智力平台。20年来, 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实践界和以行政管理学科为主导的学术理论界的大力支持下, 杂志不仅确立了在学科领域内的权威地位, 成长为112个页码的“重量级”学术月刊, 成为知名的品牌杂志, 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我国政府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高智力支持, 为社会主义的全面和谐发展作出新贡献。

2 作好杂志的定位是关键。

所谓的杂志定位, 就是指确定好杂志的核心理念、内容、层次品味以及要面对的、要去赢得的是哪个阶层, 有的放矢。

以《中国企业家》为例, 杂志创刊于1985年, 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是中国第一本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 2005年正式改为半月刊。

《中国企业家》杂志是中国第一本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杂志定位于“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 秉承“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 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核心理念, 立足企业家立场, 弘扬企业家精神, 致力使企业家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受尊重的主流人群。杂志的愿景是成为最具公众影响力的国际商业大刊, 被评为全国公信力最强的商业类杂志, 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商业类杂志, 全国发行量最多的高端商业杂志, 被国际财经媒体引用最多的中国杂志, 为中国商学院提供最多案例支持的杂志, 中国“福布斯富豪”最常看的杂志, 香港发行量最大的内地杂志, 杂志经营的成功在于赢得了企业阶层的尊重与认同, 同时也赢得了商界的主流话语权以及平台动员力。《中国企业家》又提出了“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 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的口号, 确立“国内首家, 国际一流”的办刊目标。

3 创造和传播最新的、权威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帮助商界领袖不断更新理念, 是确保管理类杂志创新活力的必要措施

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媒体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传播着。管理类杂志传播的管理思想应该都是高屋建瓴并能对商业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这就要求管理类杂志的文章必须是管理学文章中的经典之作。

以管理杂志《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BR) 为例, 它是全球顶尖的管理杂志, 也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刊物, 创刊于1922年。80多年来, 《哈佛商业评论》一直致力于创造和传播最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帮助商界领袖不断更新理念, 领导变革。八十余年来孕育出许多先进的管理观念, 对全球的管理实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常常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原创性的文章, 等待回响, 然后改写成书, 如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查尔斯·汉迪、盖瑞·哈默尔、大前研一的著作。如今, 《哈佛商业评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高级管理论坛, 被业界誉为“管理圣经”, 其权威地位是任何一家同类杂志难以企及的。《经济学人》 (The Economist) 对《哈佛商业评论》的评价是——“引领全球管理实践”。《哈佛商业评论》拥有非常强大的作者群, 并且一直执行着相当严格的审稿制度, 这使得每一篇《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都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哈佛商业评论》传播的管理思想通常都是高屋建瓴并能对商业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哈佛商业评论》的许多文章由于影响深远, 应读者要求一版再版, 成为管理学文章中的经典之作。每一篇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都体现了最新的和最有意义的管理思想, 最好的管理经验和案例分析以及最杰出的领导能力。每一篇文章都会带给读者新的管理理念, 帮助他们在商界不断创新、领导和革新。

《哈佛商业评论》-关于哈佛商学院出版社“提升管理的实践, 影响变革的世界”, 是哈佛商学院出版社 (HBSP) 自其创业以来肩负在身的重大使命。多年来, 面对激烈的竞争, 它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 通过不断的摸索开创出自己独有的风格。如今, 哈佛商学院出版社 (HBSP) 已发展成为全球顶尖且具高度权威的商业出版社。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 它旨在为所有相信思想力量的组织和个人创造出最适合于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并致力于发展和出版能够对商业实践产生10年以上深远影响的管理理念。

作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附属机构, 哈佛商学院出版社更是具有相当强的使命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兼具了部分学校的职能作为知识力量的载体, 它旨在给最多的人带去最优秀、最前沿的管理理念, 让全世界更多无法在哈佛课堂中学习的读者能直接接触哈佛深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

4 简明扼要的观点与思想, 也是杂志保持市场地位重要因素之一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影响下, 人们正面临着身体与思想的双重考验, 人们甚至无暇去汲取先进经验和新的管理理念, 拖沓冗长、自扮高深的管理学文章, 会因为人们的忙碌而被忽略, 也直接影响着杂志的市场地位。

以《经营管理者》杂志为例, 《经营管理者》创刊于1985年, 是国内管理类期刊中创刊历史较长、且仍然保持着创新活力与市场地位的杂志之一。

《经营管理者》杂志是一本面向企业中、高层主管的管理专业性杂志, 用最朴实的语言为管理者提供最务实的管理知识与体验;用最专业的运作分析, 提示最前沿的管理理念。杂志秉承崇尚务实, 相约成功的理念, 以专业专心的精神, 打造全新的《经营管理者》, 奉献给读者一份学习型的杂志。

5 杂志的品牌经营

品牌是市场经济社会中各行各业经营活动的核心和重点, 特色和品牌无疑是杂志的生命。办刊理念、风格定位、整体形象等等, 都决定着杂志的品牌效应。品牌在一定程度上, 代表着杂志长期稳定的质量, 也影响着杂志间的竞争力。《财富》杂志每年都要举办财富500强年会, 《福布斯》每年要举办福布斯全球CEO年会, 《企业管理》每年要举办中国企业百强年会, 除了吸引世界众多商家赞助, 从而获得不菲收入以外, 更大大提升了杂志的知名度, 奠定了杂志的权威地位。

结语:毫无疑问, 杂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仍然会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作好管理类杂志的经营, 为健全市场经济, 社会的不断拓展, 催生出伟大的企业家和管理者, 都将意义深远。

摘要:杂志每时每刻都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作好管理类杂志的经营, 为健全市场经济, 社会的不断拓展, 催生出伟大的企业家和管理者, 都将意义深远。

关键词:管理类杂志,经营,成功因素

参考文献

篇4:《中国杂志》:中国的杂志

三十年代上海华人学者,基本上与戈公振持同一立场,他们承认“外报”对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只是按“中体西用”的流行解释,以中文报刊为体,西文报刊为用。柳亚子主持上海通志馆,学者称《中国杂志》这样的英文杂志为“客人的杂志”:“除去自己人办的本国文字及外国文字杂志外,在上海还有外人办的外字杂志。以前还有外人办的华文杂志,如《协和报》等。其中《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创始于一八五○年,是上海的第一个杂志。”他们的定义是按报刊投资人的国籍来决定的,“自己人”(华人)办的,无论“本国文字及外国文字”,都是主报;“外人”办的,无论是中文、西文,都是“客报”。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对比现象是,一八九八年康有为、梁启超搞维新的时候,他们来上海办《时务报》,不但承认西人报纸的先驱作用,也并不在意林乐知、李提摩太的美、英国籍。他们在北京自办《万国公报》,就是模仿上海的传教士《万国公报》(Global Review)。这其中的原因,就是那一代人还没有真正形成强烈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观念。中国人的“民族国家”观念,在五十年代被列宁主义意识形态强化,外籍外侨人士创办的任何事业,只要不是依附于某种进步组织,必定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五十年代以后,受民族主义观念影响的新闻出版研究著作,对于“外人”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贡献,能不讲就不讲,可以少提就少提。在近期出版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一九九二,三卷本)中,没有发现有关于《中国杂志》的内容。在结论性的评价中,说:“整体而言,外报是外国殖民主义者的舆论工具,为外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这一点,是应该肯定毋庸置疑的。但是外报的品类复杂,表现各异,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类报刊,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也常有所变化,不能一概而论。”在这样的折中主义的处理下,我们搞不清楚“外刊”的身份认同到底是什么,同时对于《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大陆报》、《密勒氏评论报》以及《中国杂志》等有巨大影响的西文报刊的内情就知道得越来越少。

即使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把一份在中国出版的杂志,归结为“外国刊物”也是有很大问题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问:如果《中国杂志》不是一份中国杂志,难道它是一份英国的,或者美国的杂志吗?《中国杂志》与《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报系没有联系,是一份独立刊物。学者们研究英国或者美国文化的时候,不会把《中国杂志》纳入自己的历史,除非这段历史与上海和中国有关。《中国杂志》的编者、作者们的工作经历、成长道路都在中国,如福开森;有的还是出生在中国,如苏柯仁。按上海公共租界的居民居住管理条例,他们就是“上海人”,为什么不承认?有人会说:上海是个殖民地,他们是殖民者,不是中国人!不是中国人办的杂志,怎么可能为中国人说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儒家态度,以及第三国际的“殖民地理论”,搞混了问题。这一类的中外之争其实很简单:首先,按照正常的法律定义,上海不是殖民地,也不是半殖民地,清朝、民国政府拥有主权。其次,上海租界里施行的社区自治制度体系,比《大清律例》更适应现代社会。如果出现主权压制民权的情况,应该加以修改的是主权,而不是租界的治权。第三,既然在沪、在华的外人事业,如果合乎中国的现代事业发展,为什么要加以拒绝、抵制和不承认?

《中国杂志》是一项独立的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创办者一开始就把自己与十九世纪的殖民运动做了切割,并对大英帝国鲁莽的通商政策加以反省。苏柯仁在《中国杂志》(一九二三年三月)第二期的开篇文章《中国需要什么》(What China Needs)中说:“世界上大约再也没有像中国这样人口密集,文明领先,且有这么多的自然资源有待开发的国家了。”苏柯仁认为,中国光有世界领先的农业是不够的,还应该发展现代化,学习西方文化。对于西方文化,他做了一个认真的强调,即富国强兵,不是西方文化的本质,“科学美术”才是西方文化的精华。“这份杂志本是应该全然不谈政治,但是我们在这里指出的一点或许能够得到大家的原谅,即中国现在热衷采纳的,正是西方国家最不靠谱的—利炮、坚船、军用飞机、军事通讯系统、军号、制服,总之,所有那些属于军事进攻的东西。西方文化中的艺术、音乐、文学、科学研究、为民谋善的工业、经济发展,那些可以真正用来构建一个伟大民族的东西,只是被半信半疑地接受。”对此,苏柯仁回到了他的英国人身份,主动承担责任,自我批评说:“我们不能批评中国人,他们被误导了,这是欧洲和中国初次接触时那种族对抗的后果。我们来见他们的时候,就伴着闹哄哄的军号声、哒哒哒的来福枪声,给他们留下了军事强权的印象。”苏柯仁与这种被误导了的“西方文化”切割,提出:“中国需要的,那种最能确保她进入世界光荣民族之林的,不是任何别的东西,就是她的民众在一场广阔运动中的大觉醒。”苏柯仁把“科学美术”和“坚船利炮”、“西方文化”和“殖民主义”做了切割以后,我们就不应把《中国杂志》作为一份“外国侵略”的刊物来看待,除非你一定要用第三国际“殖民地理论”,或者更新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来做套套。

nlc202309021325

一九四一年《中国杂志》被日军强行取缔之后,中国学者在七十多年中很少提及它,更不要说肯定它对中国近代科学文化事业的贡献,不言而喻的理由就是它的“殖民地色彩”。我是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这份珍贵文献的时候,受托研究这份杂志,才读到了《中国杂志》。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中文学术界,一直都还没有把《中国杂志》当作一份中国杂志。“二战”以后亚、非、拉地区独立运动兴起,国家意识高涨。在民族主义的潮流中,如何评价“殖民地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批判西方殖民运动,其强度远远高于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印度支那各国,其方法也是最为简单。欧美学者批判“欧洲中心主义”,东方学者批评“殖民运动”,都没有中国学者这样的简单明了。中国学者对西方殖民运动的理解,是用苏维埃的方式,是把它推到“帝国主义”的级别来处理,更加激烈。在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合流的情况下,批判方式极为简单,一切“外”、“洋”字头的东西,都以“殖民地”的帽子加以拒斥,包括对待英语本身。别的不说,《中国杂志》在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件以后,彻底地转变成一份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报道、呼吁、呐喊的时事杂志,最后被日军查封。外侨、外刊和中国人民并肩抗战的事实,不符合意识形态的解释逻辑,它们(包括《字林西报》、《密勒氏评论报》等)为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文化事业做过的贡献,也就只字不提。这不是“实事求是”的中国学者应有的态度,而是心理学家讲的那种没有自信心的自尊,即所谓“虚骄”,反而是鲁迅批评的那种“失掉了自信力”的“状元和宰相的文章”。

关于《中国杂志》的身份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它是一份中国杂志。《中国杂志》用英语撰写和出版,它的读者有很多却是中国人。在没有《中国杂志》读者统计的情况下,我们用一九三五年《字林西报》数据来说明。当年,《字林西报》的读者比例:英国人39%,中国人26%,美国人25%,其他10%。三十年代,英文在中国读书人中间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越往后来越普及,很多英文刊物赖他们以生存。无论怎样称呼,“高等华人”、“西崽”、“买办”、“洋奴”……这批新派知识分子在华人社会上影响很大,是中国社会的重要部分,这毋庸置疑。日益扩大的中国读者群,必定会影响到《中国杂志》的编辑方针,以及他们的政治认同的立场。我们看到,“八一三”抗战过后,上海租界已经陷入日军占领中的“孤岛”,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号的《中国杂志》坚持出版,在书评栏目介绍董显光(Hollington K. Tong, 1887-1971)的新书《蒋介石传》(Chiang Kia-Shek, Soldier and Statesmen)。董显光是蒋介石的老师,担任上海英文《大陆报》(China Press)的总经理和总编辑,该报是华人拥有,华人编辑、华人阅读,它在“华人中的发行量,比上海其他英文报纸的总发行量还多84%”。《中国杂志》的立场,与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完全一致。本期的插页,还刊登了德国记者艾格纳(Jullus Eigner)拍摄的京剧名角程砚秋、梅兰芳的剧照,这当然是华人票友的喜好。

不唯如此,我们说《中国杂志》是一份中国杂志,还有更充分的理由,即它的编者和作者都有较强的中国(或者中国文化)的经历与认同。分析它的创刊号作者群体,我们可以看到这份杂志固然是由中外籍贯的英文作者主持的,但这些人和中国(或者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柯仁(Arthur de Carle Sowerby, 1885-1954)出生在山西太原,他的父亲苏道味(Arthur Sowerby, 1857-1934)一八八一年来华,是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在山西传教二十九年。一九一一年以后,苏道味与中国社会的密切关系,曾担任袁世凯的家庭英文教师。苏柯仁幼年在山东芝罘内地会学堂读书,回英国接受中学和大学教育,先后就读于现代中学(Modern School)、巴斯技术学校(Bath Art and Technical School)和布里斯托尔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苏柯仁于一九○五年回到中国,在晋西地区从事自然研究,也曾在英国伦敦会在天津的学校任教一年半。一九○七至一九○八年间,他以队员和向导的身份,加入了英国贝德福德伯爵东亚探险队(Duke of Bedford’s Exploration of Eastern Asia),为大英博物馆采集东亚动物标本。探险队在晋、陕地区的考察中发现了一种跳鼠,以他的名字命名,苏柯仁也成为国际生物学界的知名人物。一九○八至一九○九年间,美国探险家克拉克(Robert Sterling Clark,1877-1956)来华北考察,苏柯仁又加入了他的探险队,以后又长期担任美国国家博物馆动物标本采集专家,收集标本。一九一七年,中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苏柯仁回国服务,工作是在英军中国劳工队中担任领队和翻译。一九二一年,苏柯仁回到中国。英国、中国,都是苏柯仁的国,他的跨国界生活,具有双重的民族认同。这样的跨国经历,与一个华人基督徒,或者某位中国留学生的经验相似,在十九世纪以后的中国越来越普遍。就与中国缙绅社会的关系而言,苏家懂中文,通方言,知门庭,可能比一般华人涉入得更深。就苏柯仁职业论,他是一个中国的博物学家。我们不能因为种族、肤色、信仰和籍贯的差异,就把他拒斥出“华夏”,这也是起码的“政治正确”吧?

通观《中国杂志》的华人、华裔作者名单,大部分是在上海和通商口岸地区的教会大学、国立大学和政府机构中工作的学者,许多有留学背景,或从海外来到大陆。伍连德、洪深、辜鸿铭、袁同礼、唐绍仪、江文汉、黎照寰、俞大、竺可桢等人属之,他们都是当时的知名学者,具有全局影响力。这类学者用英文写作,不假翻译就在国际学术圈。二十年代的中华民国学术界,在新式大学里成长起一批现代学者。他们掌握英语,更容易进入现代学术之门。但是,现代学术并不只是掌握外语,更重要的是在学术内容上创新和更新,在科学界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杂志》为了发掘中华学术资源,无论是在传统文化(“汉学”)的领域,还是在经验研究(“科学”)的领域,都鼓励和采纳更有价值的学术。《中国杂志》虽然兼有知识普及的功能,但很少刊登国外现成科研成果的介绍。《中国杂志》是立足中国的原创性研究,基本上只刊登有关中国的生物、地理、国学、国艺、历史、文学、政治、社会的研究。“在华言华”,显然是《中国杂志》编辑的一项策略,它使得一批华人学者更容易作为作者,参与到刊物中来。

nlc202309021325

藐视中华文化的“欧洲中心主义”、“基督教中心主义”,很难在非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实践。鸦片战争以后,英国无心,也无能力把中国变成“第二个印度”。如果说沙逊(David Sassoon, 1792-1864)、颠地(Lancelot Dent, 1799-1853)等东印度公司商人为了贸易利益敢于冒犯清朝的法律、政治和行政体系之外,通商口岸的传教士们其实并不敢主动挑起教案,开罪于中华文化。即使在有着“治外法权”的上海公共租界办公,《中国杂志》也很少在英文中表现出所谓“殖民者”的傲慢。这不但是因为清朝、民国是一个主权社会,它们对民众的文化、教育、信仰生活加以控制,也因为自明末耶稣会士利玛窦以来,中华文化一直受到基督教传教士和汉学家的推崇。总体上来说,西侨学者并没有在中华文化面前指手画脚。

十九世纪侵入中华的“西方文化”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学界历来有着不同评价,其间负面的观点较多。“二战”结束以后,随着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西方学者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省,“帝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已经成为明日黄花,过街老鼠,属于“政治不正确”。但是近年来,哈佛大学经济史、文明史学者弗格森(Niall Ferguson)教授冒大不韪,不无正确地认为:大英帝国并非一无是处,它给原殖民地国家留下一些重要遗产,至今仍然作为现代文明制度,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英语;英式土地制度;苏格兰和英格兰银行;习惯法;新教精神;现代体育;有限国家制度;代议制;自由观念。这样的观点,放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大陆殖民地,以及新加坡、中国香港、印度、南非等前大英帝国殖民地中间去考察,基本上是正确的,这些英式制度成为众多现代国家的基础。

那么,弗格森的“大英帝国”理论,放在上海是不是同样正确而有效呢?我们发现这个理论既正确又不那么正确,既有效又不那么有效,它需要做出修正。自一八四三年以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使用英语为官方语言,直到一九四一年。后来的教会、私立和国立大学,还有中央研究院系统,也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中国杂志》用英文编辑、出版和发行,就是拜英语在上海普及为国际语言所赐。一八三三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解散后,英国籍商人建立了怡和、颠地等洋行,他们在上海等通商口岸(Treaty Port)城市,按英式制度建立了汇丰银行(HSBC, 1864)、墨海书馆(LMS Press, 1843)、《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50)、亚洲文会(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57)、基督教青年会(YMCA, 1902)等等。上海县境内的区域自治政府—公共租界工部局努力推行英国式的“习惯法”,确立了“安全、自治、法制、自由”等“四项基本原则”。总之,上海和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程度不等地引进了英式银行制度、现代体育体系、新教精神、市政管理和大工业生产方式(最后二者弗格森竟然没有包括)。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式制度,在上海和通商口岸城市有一个外壳一样的形态,这就是《中国杂志》的生存环境与基础。看来,弗格森的“帝国遗产”理论,在十九、二十世纪的“中国经验”中间还是有效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个理论在很多场合失效了。首先,清末民初的“变法”、“维新”虽然受了“习惯法”、“新教精神”、“有限国家”、“代议制”、“自由观念”等英式制度的影响,也推动形成了所谓的“西化”运动,但中国的现代制度并没有按照英国式样建立起来;其次,西方知识人从“异域情调”(Exotic Fascination)出发,对悠久而庞大的中华文化采取了主动融合的态度,主观上并不想征服、凌驾中国,更没有意图要取而代之;最后,最重要的是近代中国和南亚、东南亚社会完全不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殖民帝国侵入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的时候,当地只有酋长制、部落式和地域性的政权(regime),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集权政府(State)。换句话说,中国不是某个帝国的一部分,它自己就是一个“帝国”,中国不是殖民地。只有在华、英双重“帝国”的理论框架下,我们才可以看清楚:“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主义”高涨时期创办的《中国杂志》,根本无从建立“西方中心主义”,或曰“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它确确实实就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篇5:辅导员杂志

黄翠碧

辅导员

在阅读《辅导员》杂志的过程中,让我深知,作为一位少先队辅导员,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结合时代要求,组织全班少先队员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活动,自担任中队辅导员以来,我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我以中队辅导员特有的敏锐和细致,针对孩子点点滴滴的小事,塑造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品质。

一、鼓励队员个性化发展。

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种上合适的种子,就会有花朵绽放。爱好读书写作的队员,鼓励他们多写作,利用空闲个别修改指导。喜欢制作的鼓励大胆想象。不同的幼苗,浇灌得当,施肥恰当,都会茁壮成长。

二、用心育桃李、倾心奉真情

我爱教育事业,爱少年儿童,更爱少先队工作。既然选择做教师,选择了做一名普通的中队辅导员,那就应该自觉奉献。这些年来,我就是以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同志们的尊重和全体队员的爱戴。

三、热爱学生是工作的源动力。

热爱学生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我像父母爱子女那样热爱自己的学生,把爱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全心全意地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用爱的感情去打开她们的心灵之门,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励他们的进取心,使他们茁壮成长。基于此,工作才细致入微,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的优与劣,家庭的贫与富。

四、工作中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习惯。工作闲暇之时,便会借阅各种有关教育的书籍,充实自己,方便工作。时常与家长联系,与同事讨论,聆听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取长补短。少先队工作中,遇到各种个案,加以思考,当作工作调味品。辅导员的工作,是具体的,繁杂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苦有累,有甜有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工作,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少先队员。

五、学习——实践——探索

辅导员工作中,我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学习少先队工作的新理论,研究和探索少先队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边学习边实践,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少先队工作的新路子,形成少先队活动特色——既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又有适应性、可行性、实践性,为少先队工作开拓一片广阔天地。

篇6:辅导员杂志

2018工学研究生考研课外辅导书籍杂志

在考研专业课复习过程中,专业课考研课外辅导书籍杂志是除了考研指定参考书目、真题等之外,能够迅速、有效提升专业课素养和理论功底,扩展专业视野,了解专业学术前沿和研究现状的最好学习资料,更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提前打下学术思维基础和实务经验,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比其他普通学生,在思维习惯、题目架构、答题路径上游刃有余,并取得更胜一筹的绝对竞争力,体现考生的比较优势。

为了节省同学们的查找时间,快速准确的定位哪些课外辅导书籍杂志是自己所需要的,考研专业课辅导专家们将为广大2016年考研同学们提供一系列专业课考研辅导书籍杂志。

近年来,理工科的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考研的人呈越来越多的趋势,然而各个院校的录取比例没有显著的变化,所以这对工学考研来说,难度是较大的,工学是工程学科的总称,其下属专业很多,包括仪器仪表、能源动力、电气信息、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轻工纺织、航空航天、力学、生物工程等。

在专业课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专家们建议广大2016年考研的同学们不妨抽空关注一下这个领域内的一些期刊杂志,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下所报考专业的研究动向,为将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又可以给自己防松一下心情,以达到提高学校效率之目的。以下,将给大家推荐一些期刊、杂志和报纸,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电测与仪表》

《电测与仪表》是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磁测量信息处理仪器分会和杂志社共同主办、1964年创刊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本刊为月刊,16开本,64页。主要栏目有:宗述与专题评述、理论与实验研究、产品设计与分析;测量技术与方法、自动测试系统与数据采集、数据总线与通讯、嵌入式产品开发及相关技术、校验技术及设备、电路设计与应用、微机应用与接口、热门产品研究与探讨、元器件及其应用栏目。

《电测与仪表》是我国唯一的电工仪器仪表专业核心科技期刊,主要报道电磁参数的测量方法,测量仪器、仪表、测试系统以及非电量测量的电测技术。数字化的测量方法、模块化的仪表结构、高速的数据采集与传输及测量的自动化、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使测量方式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仪器、仪表的功能、性能、测量速度、可靠性、使用性都有了提高与改进。本刊为这技术领域提供一个推进、传递与交流的园地。

《电测与仪表》杂志由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磁测量信息处理仪器分会联合主办,是国内报道电工仪器仪表行业技术的权威刊物。它涵盖了电磁测量、电能计量几十年专业技术发展的历程,始终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该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未来前瞻。

2.《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电力电子刊物,也是电力电子学会的会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它创刊于1967年,经过四十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社会各界同仁的关怀下,已成长为我国电力电子领域里,集理论与应用于一体,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权威性刊物,它对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传播、引导与推广作用。被国家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

《电力电子技术》以电力电子技术为主体,探讨和报道电力电子行业中新器件、新技术、新应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电力电子技术和发展动态及产品市场信息;为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在行业内的推广架起一座金桥。1999年,电力电子技术改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版为国际大16开本,刊期改为双月刊,2007年改为月刊,改版后的《电力电子技术》在坚持“重质量、有特色、守信誉”的办刊方针基础上,大力提高本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为振兴我国电力电子行业作出新的贡献。

3.《中国民用航空》

《中国民用航空》杂志创刊于1975年,是中国民航总局主办的指导行业工作的机关刊物。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民用航空》已成为中国航空业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最具可读性及最具广告效应的行业杂志之一。目前《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建立起了以《中国民用航空》杂志、《中国航空采购》杂志、《中国民用航空》航采网为主体的两刊一网航空强势媒体群。在中国以及全球的航空业树立的权威的媒体地位。

航空航天专业的考生,在备考中可以关注一下此杂志,相信能从中学习很多知识。

4.《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由全国7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主办,分A、B两辑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31—1399/TK(A辑,中文版);CN31—1563/T(B辑,英文版)。中文版和英文版内容不重复。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是原国家科委正式批准的全国性学报类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载能源开发、船舶和海洋工程、水利工程、机械工程、反应堆工程、石油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有关物理模型、数值模拟、试验研究、试验技术新成果以及学科介绍、研究简报等文章。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刊出的学术论文在美国《工程索引(Ei)》、《数学评论》、《应用力学评论》、德国《数学文摘》等国际权威刊物中都有摘录。已被美国《应用力学评论》定为“核心期刊”,美国《工程索引》定为“EiCompendex”数据库收录期刊,国际核心期刊研究会定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已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优秀国防科技期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已进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机械部科技信息研究院《中国机械信息网》、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国防科工委《中国工程技术网(CETIN)》。英文版(印刷版、电子版)已由全球最大出版集团Elsevier向境外发行。

上一篇:气相色谱仪下一篇:怎么用苦口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