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指导

2024-04-28

思想指导(精选6篇)

篇1:思想指导

党的指导思想思想汇报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党的指导思想思想汇报》的内容,具体内容:党的指导思想就是党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也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一...党的指导思想就是党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也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指导思想就是党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也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始终坚持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一切活动、全部工作和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违背和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每一位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识,自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识,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开拓创新要求我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际。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发展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动加强自身学习,掌握最新知识。

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我们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从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去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政治上保

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还要不断加强对文化课的学习,认真学好课本,多阅读有关课外书籍,汲取知识,开拓眼界。认真做好实验,做好实验笔记,提高自己动手能力。

三、严于律己,做好表率。在学习上、工作上等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上课要认真听讲,自觉做好笔记,下课后要及时复习与预习功课。在工作上,要积极主动,团结带领班干共同完成学校、辅导员交办的各项工作。注意搞好与同学之间关系。平时应该多关心同学,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倾听同学呼声,帮助同学排忧解难,尽自己所能为同学多干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自己在社会实践各方面的锻炼,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使自己在思想上与党组织靠近,争取早日加入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并且成为其优秀的一员。

四、维护党内法规,遵守校规。我们要切实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增强党内法纪观念,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抵御各种消极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带头模范执行党的各项规定,敢于用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时事事都要严于律己,讲纪律,以党内法规为武器,该抵制的坚决抵制,该揭露的敢于揭露,而不要怕得罪人,姑息迁就。有较强的纪律意识。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定,模范地执行学校及院规院纪,坚决依规办事,有令则行,有禁则止。

我们作为青年学生,是 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承担中华民族在 21 世纪前五十年历史使命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和骨干力量。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更要承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必须具有全面的较高的素质,做到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尊敬的党组织:月 27 日,怀着十分期待的心情,我上了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二次党校培训课。作为教育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环节,通过在党校的学习,能使我们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提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端正入党动机。

今天,就是由我院党委书记徐业勤老师带来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精彩讲解。课堂上,徐书记理论联系实际,讲得深刻而生动,使我们很好地掌握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基础知识理论,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此次党校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十七大党章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历史证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它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篇2:思想指导

尊敬的党组织:

3月27日,怀着十分期待的心情,我上了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二次党校培训课。作为教育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环节,通过在党校的学习,能使我们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提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端正入党动机。

今天,就是由我院党委书记徐业勤老师带来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精彩讲解。课堂上,徐书记理论联系实际,讲得深刻而生动,使我们很好地掌握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基础知识理论,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此次党校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十七大党章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历史证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它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随后,又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社会主义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证明,只有这个理论才能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才能保证中国亿万人民完全实现民族振兴。在新形势下,我党与时俱进,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断胜利。实践证明,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我党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通过这次党课学习,我对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和宗旨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通过对党史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争取辉煌的成绩,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不断奋斗。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这一宗旨鲜明的昭示出,党始终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我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回顾党的历史,党的指导思想也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党的党章、党纲,党的指导思想等也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自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我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反复地实践和认识,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并最终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新形势下,我党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大力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创新,并最终确立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精髓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实践证明,我党的指导思想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伟大而正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不断胜利的基本保障。

这一次党课对我意义重大,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党课的学习,强化了我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尽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坚信,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指导思想,祖国一定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汇报人:张昌明

篇3:思想指导

一、发达地区的界定

对于发达地区的界定, 有不同方法。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 采用反映贫困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的30个指标来界定发达地区, 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七个省市。[1]运用此类方法, 避免了把贫困状况不同的省市划分为同一区域, 更符合贫困的总体分布情况, 这就为发达地区的反贫困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发达地区反贫困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共同富裕理论, 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达地区进行反贫困的指导思想。

(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标。

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一个共同富裕, 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富裕。”“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2]

(二)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 不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 共同富裕理论成为反贫困的指导思想。首先,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或平均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 吃‘大锅饭’, 实际上是共同落后, 共同贫穷, 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2]其次, 共同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 而是部分先富起来, 带动后富的发展过程。“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 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 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且“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 带动大部分地区, 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2]最后, 共同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 还会有程度上的差别, 但不会两极分化。

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各个地区的区位、资源、经济基础等方面千差万别;每个人的劳动技能、经营能力等方面也大不相同。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 必然造成各地区间的经济效率以及各人之间的收入上的重大差别。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高速增长区与粤北山区为代表的落后贫困地区之间、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苏南发达地区和以徐淮盐连宿为代表的苏北落后地区之间存在的明显反差, 就是有力的证明。

江苏全省总体上已达到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 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苏南及沿海部分地区已提前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但是江苏经济发展不平衡, 梯次特征明显, 特别是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差距十分明显。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 苏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 502元, 苏北仅有5, 847元, 两者相差高达16, 655元。如果以市为单位进行比较, 差距更加明显。1999年无锡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6, 294元, 为全省最高, 而苏北宿迁市只有3, 662元, 前者是后者的7.2倍。宿迁市与全国相比,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 甚至比中国西部10省区1998年的平均水平4, 035元还低373元。宿迁的总体落后程度比西部地区还高, 这很难让人相信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还有这么一个“第三世界”。所以有人讲, 苏北是江苏的“西部”, 而宿迁是苏北的“西部”。[3]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 1999年苏南的苏、锡、常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 308元、5, 126元和4, 314元, 而苏北的淮安、连云港、宿迁三市分别仅为2, 969元、3, 050元和2, 757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苏州市是最低的宿迁市的近2倍。据宿迁市仅对43个经济薄弱乡镇的初步调查, 全市目前人均纯收入水平在1, 9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尚有20.2万人。[3]一定程度上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但是差距并不是越大越好。根据国际社会的经验数据, 地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在3.5~4.0之间, 将导致经济发展迟缓, 社会矛盾加剧, 不安定因素增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的存在, 成为制约这一地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难点和最大关键。贫困人口不脱贫致富, 将影响到这一地区发展的进程。江苏经济地区差距的扩大, 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存在, 已经对全省经济特别是现代化进程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苏北五市现有总人口3, 150万, 占江苏总人口的44%。[3]如果在这么多人口的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 其他地区经济再发达, 社会再文明, 现代化程度再高, 江苏都无法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现代化。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允许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也不可能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富的愈来愈富, 穷的愈来愈穷, 两极分化就会产生, 而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 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 太早这样办也不行, 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 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要研究。可以设想, 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 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 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 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对于江苏而言, 在全省顺利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 并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之际, 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 既是江苏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的需要。

为此, 发达地区必须以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为指导, 利用本地区的有利条件, 尽快解决区域内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

三、发达地区反贫困的基本原则

(一) 地方政府行为原则。

贫困不仅是个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同时, 反贫困是一种公共物品, 具有巨大的积极的外部经济效果, 不可能由市场提供, 而只能由政府提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增长所实现的利益并不能自动地流向贫困人口, 特别是在贫困发生率降到10%以下时, 单靠贫困人口自身的努力无法摆脱贫困状态, 而必须依赖政府的强有力的介入。所以, 反贫困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世界各国反贫困实践也证明, 如果没有国家的重视和扶持, 贫困问题难以解决。对于发达地区而言, 应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来推进反贫困行动的开展。一方面, 其他地区的贫困状况较之发达地区更为严重, 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条件都更差, 需要中央政府更多的扶持和投入, 而中央政府财力有限 (见表1) , 主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反贫困中了, 无力顾及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 虽然保持了年均9%的经济增长率, 但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开始就一直放权让利, 因此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在1985年以后一直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逐年下降, 从1985年的38.39%下降到1993年的22.02%。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0%左右, 但仍呈逐渐下滑趋势。同时由于受到工资等刚性支出的影响, 改革以来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高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 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财政赤字, 中央财政并无更多财力用于反贫困, 1999年中央扶贫资金也只有243亿元。而以平均每人脱贫最少需要3, 000元计算 (其他三类地区贫困人口2000年约2500万) , 贫困地区还需投入资金750亿元, 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更不用说对发达地区的支持了。国家早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就提出, 从1994年起分一年到两年把中央用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省的扶贫信贷资金调整出来, 集中用于中西部贫困状况严重的省、区。中央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原来用于这些地区的部分, 留在当地继续使用, 今后中央发展资金的增量不再投入向这些地区投放。上述地区的扶贫投入由自己负责。[4]另一方面, 发达地区的整体综合实力较强 (见表2) , 有能力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自行解决贫困问题。发达地区各省市人均GDP在1997年就已接近或超过1万元大关, 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也较高;其他一些指标如产业结构、恩格尔系数等也表明, 虽然这些地区仍然存在发展差距, 但从总体上来看发展较快, 综合实力较强, 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贫困问题。发达地区应充分利用贫困人口数量少、社会政治经济基础较好等有利条件, 由地方政府负责实现反贫困的目标。

资料来源:程丹峰.中国反贫困-经济分析与机制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资料来源:黄祖辉等.新世纪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农村经济, 2000, (1) 。

(二) 贫困人口参与原则。

把反贫困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 动员整个行政体系, 组织和领导全国的反贫困, 这是我国反贫困的一个鲜明特点。但是这种从上至下的管制型反贫困组织体系最明显的缺陷就是, 贫困人口的参与不足。我国的贫困人口总体上还没有主动参与到反贫困行动中, 而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贫困人口主动参与的事例还不多。我国反贫困实践表明, 尽管政府在反贫困行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贫困人口本身也是反贫困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贫困人口的积极参与, 政府的反贫困计划将难有效实现。国际反贫困经验也表明, 让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开发活动, 用群体的力量取得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是反贫困战略取得成功的保证。因此必须坚持贫困人口主动参与原则, 广泛动员贫困人口使其主动参与到反贫困行动中来。

参考文献

[1].王萍萍.中国农村贫困的地区聚类分析[J].调研世界, 1999, 12:5~8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第3卷

[3].成四辉.振兴苏北:江苏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J].江苏经济, 2001, 5:23~25

[4].程丹峰.中国反贫困———经济分析与机制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篇4:思想指导

从苏共指导思想的误区看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历史意义

● 袁秉达 陈 超 王翠萍 王 芳

苏联演变的关键原因,在于斯大林逝世后正当苏联面临解决“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重要历史关头,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逐步放弃了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使党丧失了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导致执政党垮台和国家解体。中国共产党早在1956年就开始警觉苏共指导思想陷入误区的端倪。长期以来,党中央一贯重视吸取苏共指导思想失误的深刻教训,始终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宝贵经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经验教训

一、苏共指导思想陷入误区的严重危害和深刻教训

十月革命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就不可能取得胜利。马列主义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灵魂,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是共产党执政必不可少的法宝。赫鲁晓夫及其后任领导从背离到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导致思想理论混乱和社会舆论失控,直至走向覆灭,这一教训十分惨痛。

(一)苏共指导思想陷入误区的主要表现

1.理论误区:僵化、教条化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苏共党内逐渐出现教条主义倾向。斯大林垄断对列宁主义的解释权,泛化神化列宁主义,致其教条化。同时苏共把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结合起来,斯大林成了党和真理的化身,“斯大林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凝固不变的模式。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虽然揭开了斯大林问题的盖子,但由于赫鲁晓夫不具有马列主义理论素养,所以他不重视党的指导思想建设,继续推行权力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路线,教条习气仍然在党内和理论界弥漫。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形成了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僵化教条。党的指导思想停滞不前,就使改革迷失方向、发展偏离道路、执政丧失根基。

2.思想误区:淡化、工具化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相继去世,苏共中央领导层多数来自经济和组织部门,马列主义理论素养不高,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步被看淡,乃至看穿。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在“改革”的旗号下逐步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到1991年绝大多数苏联人已在思想上发生深刻变化,苏联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已威信扫地。

3.态度误区:弱化、虚无化马克思列宁主义。

赫鲁晓夫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发起批判斯大林,在其鼓动下,批判斯大林很快就发展为全盘否定斯大林,导致党和人民思想严重混乱的恶果。自称为“二十大产儿”的戈尔巴乔夫,在执政期间,进一步在党内国内推进全面的非马列主义化运动。1989年苏联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几乎全部取消了马列主义教学。苏共“二十大产儿”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必然导致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丧失。

4.宣传误区:丑化、妖魔化马克思列宁主义。

戈尔巴乔夫的亲信雅科夫列夫说:“在我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而是一种新的宗教,它屈从于专制政权的利益和它任性的要求。”[2]1988年,苏共中央工作人员A·齐普科在《科学与生活》杂志接连三期发表长文《斯大林主义的根源》。文章从执行公开性方针突破思想禁区开始,由斯大林“罪行”向前追溯,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3]紧接着,各种反思否定苏联历史和批判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在反苏反共反马克思主义宣传中,苏联人的思想逐步发生逆转,为1991年苏联剧变埋下了祸根。

(二)苏共指导思想陷入误区的主要原因

苏共指导思想陷入误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自我砍旗、自乱阵脚、自毁长城是最致命的失误。

1.对世情国情党情判断失误,迷失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客观依据和前进方向。

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抛出“三和两全”等理论观点,又实行对外扩张政策,集中了苏联70%以上的人力物力资源与美国搞军备竞赛。勃列日涅夫、安得罗波夫、契尔年科也继续执行这一政策,搞得苏联民穷财尽,把经济也拖垮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更是不顾苏联国情和实际,用人道主义观点作为阐述国际国内问题的准则。公开提出“党的指导思想多元化”,鼓吹超阶级的民主化、公开性,照搬西方民主制度。这种做法必然造成思想混乱和政治动乱。

2.批判领袖、扭曲历史,自失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传承根基和稳固地位。

1956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在反对个人崇拜的名义下,掀起了反斯大林的浪潮,很多人进而否定列宁和列宁主义。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延续了后任领袖否定前任领袖的恶习,对赫鲁晓夫提出类似批评。戈尔巴乔夫在这条道上走得更远。他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提倡“新思维”,主张照搬西方的总统制、议会制、多党制,矛头直指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提出“取消”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垄断”,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4]苏共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导致政局动荡,走向崩溃。

3.面对西方价值观渗透放任自由,丢失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支持。

西方国家为宣传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专门建立了对苏联广播的自由电台,每天用多种语言向苏联民众宣传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否定苏共历史,夸大苏联问题,同时支持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直接利用他们进行反苏反共宣传和颠覆行动。苏联党内和知识界出现了一个人数相当多的亲西方派,推崇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这些人成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依靠力量。

4.领导层思想信仰和理论素养日益走偏,缺失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自列宁去世以后,苏共几代领导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不科学,学风不正确,方法有偏颇。斯大林虽犯有教条化错误,但仍不乏马列主义理论素养。赫鲁晓夫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勃列日涅夫的马列主义理论兴趣和水平更不如赫鲁晓夫,但却被苏共捧为“马列主义理论家”。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在位时间短,都是实干家。戈尔巴乔夫虽然受过良好的国民教育,但他作为“苏共二十大的产儿”不遗余力地否定马列主义,向往资本主义,以致最后否定苏共、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为从思想上瓦解苏共打开了历史之门。因此可以说,苏共领导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离、背叛,是苏共亡党的重要原因之一。[5]

(三)苏共指导思想误区造成的严重后果

1.冲击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旗帜倒了、主心骨丢了。

苏共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和教条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丧失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窒息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使社会主义制度体制陷于僵化。苏共对马克思主义的实用化、工具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伪科学”,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与活的灵魂,为人们否定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借口和依据,最终导致背离、背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丧失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降低了苏共执政的软实力。

苏共陷入指导思想误区,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变化中的实际情况,不能对民众关注的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这个理论就失去了对民众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苏共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使得原本生机勃勃、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凝固不变、僵死的教条,从而失去思想光辉,缺乏理论感召力,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趁机大肆泛滥。苏共背弃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也就放弃了执政党立党立国的根本,破坏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瓦解了凝聚民众的价值体系,最终结果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和社会动荡。指导思想主心骨丢了,党就无法发挥领导核心的强大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3.削弱党中央理论权威性,导致人心涣散和社会舆论失控。

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只有人民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但这不应排斥和低估领袖人物的作用。苏共全盘否定斯大林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陷入迷惘和混乱状态,有些人开始怀疑苏联几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是否正确,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和理论权威的丧失,到了后期党员干部与党离心离德,普通民众更是难以自觉服从党的领导。

4.信仰危机成为现实,严重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极大地打击了人们对马列主义信仰。赫鲁晓夫否定马列主义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传播抽象的人道主义,使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的戈尔巴乔夫正值世界观形成的青年时期,属于“二十大产儿”一辈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和苏共历史的做法,及其“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理论,都深刻影响了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搞党的指导思想多元化,在背离马列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绝非偶然。党的指导思想变异了,党和人民的信仰丢了、思想乱了、人心散了,就会导致政治动乱,亡党亡国。

二、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成功经验和重大意义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和政党的指导思想及其实践都具有继承性,既不能固步自封、毫无进取,也不能否定一切、另起炉灶。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和成功经验,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前进中突破,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

(一)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他们的理论是行动指南,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历程说明,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大胆探索的结果。这个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6]我们党针对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切换,创造性地形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针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历史剧变,执政理论自觉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以形成;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抓住战略机遇,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整体理论水平

由于我们党实现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在我们党的肌体内已形成了强大的免疫力和纠错机制,因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乘风破浪,高歌猛进。[7]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8]

(三)夯实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根基和支持系统

所谓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根基和支持系统,是指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普及和发展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制度体制基础、获取党内和社会主体普遍的认同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不仅在形成之初就得到党员干部和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而且经过多年实践检验,这种支持度还在不断扩展。

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第一,主体支持:党和政府、理论界和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和认同。第二,制度支持:意识形态制度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和保障。第三,文化支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的指导思想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上述三个方面是统一整体,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和宝贵经验。

(四)高举旗帜,推进事业,坚持道路、理论与制度的高度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总结、理论升华和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首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这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有机统一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理论体系是指导思想,是确保道路正确、制度科学的重要前提;道路和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集中体现,道路正确才能促进制度完善;制度科学完善才能保证道路光明、前途远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与发展前进,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三、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一)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根本,也是治党治国的根本。[9]改革开放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尽管在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不断强化,但在社会大众乃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中,信仰力量、精神维系力量却遭到削弱。学术界、教育界有些人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思想混乱,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不连贯、不明确、有矛盾。甚至提出了所谓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官方的马克思主义”、“民间的马克思主义”等概念,把马克思主义多元化。[10]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通过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要结合新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培养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没有一大批真正的有水平的马克思主义者,就难以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二)以党的指导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苏共执政期间在党的指导思想上不仅没有创新和进取,而且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把马列主义通过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思想认可,使马列主义既抽象不起来,又通俗不下去。核心价值观僵化和缺失,是苏共败亡的深层次原因。反观中国,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在信息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各种文化激荡,价值观多元,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往往与人们精神文化上新的价值追求并行不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能够得到人民的谅解、支持和拥护。[11]当前,我们把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和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事业、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共同理想等各个领域之中,有利于从核心价值观层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活力和价值取向。以党的指导思想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和消解西方的“普世价值”。

(三)以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此带来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在承认多样性的同时不能忘记主导性。苏联解体的教训表明,在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情况下,执政党必须保持清醒认识,积极主动地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多样化社会思潮要冷静观察、辩证分析。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性质和界限。对学术理论问题,要坚持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正面教育,做到以理服人;对政治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绝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挑衅,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防范,坚决斗争。[12]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主要是以党的指导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这是确保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战略举措和必由之路。

[1][3]曹长盛,张捷,樊建新.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60.61.

[2][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8-30.

[4]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237.

[5]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N].学习时报,2011-6-28.

[7]祝福恩.理论建设是我党90年成功的根本点[N].黑龙江日报,2011-8-1.

[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

[9]赵曜.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工程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10][12]李慎明.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20周年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95. 167.

[11]戴木才.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红旗文稿,2011(12).

D20

A

1009-928X(2012)07-0005-04

作者袁秉达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陈超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副教授;王翠萍系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副教授;王芳系中共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党校讲师

篇5: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我县教体局2011年工作重点,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中心任务,以“知荣辱、讲正气、守师德、促和谐”教育活动为主线,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教育水平的逐年提高,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施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

二、重点工作

1、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精神,增强干部教师依法办学、依法执教的自觉性,提升干部教师的政治素养,树立为人师表、爱生敬业的师德形象。

2、认真组织开展“知荣辱、讲正气、守师德、促和谐”主题教育,通过主题教育提高干部、党员和教职工的政治素质,构建和谐校园。

3、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参加党组织评估的思想和组织准备。

4、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强化书记、校长的责任主体意识。规范和深化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工作,进一步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收费、学校发展、关系教职工利益等)

5、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的领导,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

6、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加强领导、完善措施保证校园和师生人身安全。

三、具体措施

1、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

通过组织学习,把全校党员和广大教职工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十七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上来。首先抓好领导班子的学习。每月学习一次,做到带头抓、带头学、带头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范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使我校领导班子立求成为学习型的领导班子,以掌握先进文化、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其次认真抓好全体党员的学习。充分利用党员组织生活会和政治学习时间,将十七大精神、先进性教育、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法律法规列入今年的学习教育内容。要认真执行党内“三会一课”制度,抓好党员的组织生活,通过学习,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增强用先进教育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发展理念,以理论学习促进教育工作,以工作实绩检验理论学习成效。再次抓好全体教职工学习。教职工学习每周一次,以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认真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为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精神,加深对其精神的理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进行三法知识和若干意见的知识竞赛。

2、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标准和制度,弘扬师德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树立正风正气。

3、按照局总支的要求和部署开展主题教育。

4、扎实推进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篇6: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点

1、【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提出十年以来,实践证明,中国社会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我们就能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我们就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就会面临诸多的掣肘。这次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应该说这反映了十年来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

上一篇:如何做一名新时代党员下一篇: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