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2022-08-13

第一篇: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立法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为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指导原则。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意义。立法只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于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同时在此基础上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立法活动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是全面的,同时又要明确法律制度的定位、定性,把握它的特点:

1、法律制度并不直接解决生产力自身的问题,而是通过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体现党的经济政策,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的要求,调整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创造环境、提供保障。

2、法律制度并不直接解决文化艺术创作自身的问题,而是通过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体现文化体制改革精神,体现党的文化政策,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辟道路、创造环境、提供保障。

3、确定法律制度,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原则,检验的标准是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二)坚持党的领导

宪法总纲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的,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实践证明,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取决于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取决于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并且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把党的正确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统一起来,依法执政。列宁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对政治的领导。”在立法活动中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方针政策领导,自觉地把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的方针政策经过法定程序,同人民的意见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转化成为法律、法规,成为国家意志,作为全社会都必须一体遵循的社会活动准则,并最终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它的实施。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立法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民主意识,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包括正确处理人民的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作为根本原则,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一个法,定一条规矩,都要把着眼点放在是不是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是不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不是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个法立得好不好,标准应该是这个,而不能是有关部门“权力均等,利益均沾”,从现实情况看,在立法活动中尤其需要自觉地防止“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立法为了人民,必须依靠人民,在立法活动中坚持群众路线。在中国,人民群众不应该只是法律、法规的被动接受者,而首先应该是立法的积极参与者;立法不是有关部门之间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而应该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法律、法规从实践中来,就应该从群众中来,只能是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此,立法实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专家相结合,又始终注意听取各种意见、特别注意倾听基层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多谋善断,才能搞好;少数人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或者在少数人的圈子里打转转,是绝不会成功的。

(四)坚持服从并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提出要紧紧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关系全局、长远的战略决策。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深刻揭示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现三个“建设”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全面推进。也可以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就应该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牢牢地把握这一点,对于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坚定地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新世纪新阶段的立法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体现、推动、保障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这是检验立法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

(五)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统一

中国是一个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就不能依法维护国家的统

一、政治的安定、社会的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否则就会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妨碍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立法步伐的加快,法律、法规数量的增多,不同法律门类、不同性质法律规范、不同效力层次法律规范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需要引起对法制统一的高度重视。维护法制统一,首先必须依据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立法,不得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立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都是国家统一的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各部门、各地方、各方面都不能各搞各的所谓“法律体系”。在法律体系内部,必须坚持以宪法为核心和统帅,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行政法规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规章之间也不能相互矛盾。同时,要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工作,加强法规、规章的备案审查工作。总之,一定要从制度上解决“依法打架”的问题。

第二篇:《公务员法》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框架(上)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公务员法》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框架(上)

主讲人:应松年 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

前言

同志们好,今天我给各位介绍一下《公务员法》的第一个部分,我主要介绍的就是《公务员法》的立法思想以及它的基本框架。《公务员法》已经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常委会会议通过,从2006年1月1号开始实施,这个时间现在还有半年多时间,这是一个准备的时间。我想从这样几个方面说一下我对《公务员法》的立法思想以及总体框架的一些看法。

一、《公务员法》是我国公务员管理的第一部法律,具有里程牌的意义

第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我们国家的第一部公务员法,在这个之前我们是《公务员的暂行条例》,是一个行政法规,从法律程序上来说,称得上法律的这是第一部法律,也可以说有了这一部《公务员法》以后,我们国家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就有了法律的依据。所以有人说《公务员法》是我们国家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一个里程碑,我想这个说法是可以的,能成立的。

(一)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现在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方略要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我想可以这样说,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事管理问题,就是对国家公务员的管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靠谁来建设的?就是靠这批公务员,如果是公务员的素质水平很高,他们的法治观念很强,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有可能很快就建设成功。那么要靠这些公务员来建设这个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对公务员本身的管理也应该是一个法制化的,就纳入到法治轨道的,如果公务员本身的管理,掌握国家权利的公务员不是法治的,不是按照法律,按法律管理的,不是纳入法治轨道的,那我想要让公务员本身去对国家事务进行法治管理,这个恐怕也做不到。我想这个事情历史也已经证明了,从世界各个国家公务员制度发展的情况来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3:52)

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二)世界各个国家公务员制度发展的情况

1、东印度公司的改革

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是在英国,那么从历史记载来看,最早是大概在19世纪40年代,也就是在鸦片战争前后那个时候,英国有一个东印度公司,这个东印度公司最早进行改革,这个改革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想解决英国原来存在的在他们人事管理当中那种,我们后来给它起了个名字,就是恩赐官制度,就是谁可以当官,就是由领导人恩施给他的。像英国是一个女王制度,那么是女王恩施给他的,是国王恩施给他的,所以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任人唯亲,有本事、没本事都能干,只要你是他喜欢的人,他的亲属,他的什么样子的人,他认为让你当官你就可以去当官,让他们那批人来管理人事,所以当时腐败、无能是很显然、必然的结果,任人唯亲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这样子的。这种情况就严重影响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到后来实在是弄不下去,所以东印度公司首先开始了改革,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能够认人唯贤,而不是唯亲,那么用什么方法呢?我听说,当然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有确切的历史事实的根据,说因为看到那时候中国实行的考试制度,这个考试制度是证明你考试当中表达出来你的本事,不管你这个人是跟他有没有亲属关系、血缘关系,都不管那个的。那么经过考试以后择优录用,引用一个竞争机制、择优机制,这样来保证公务员进来以后素质水平高一点。所以英国的文官制度最早就是从考试录用这个方面突破。

2、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

以后英国人曾经专门有,他们的议会里边专门有过一个报告,这个报告是专门对当时英国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调查,调查以后提出来的一个改进的意见。那么这个报告就是用做报告的这两个人的名字把它起名的,一个是诺斯科特,一个是杜威廉,这两个人就是这个报告。这个报告里边提出来当时英国文官当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了四点建议,这个建议里面集中起来看,一个是采用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录用公务员,就是我刚才说的通过竞争,通过公开的考试择优地录用,第二是他把智力的工作,就是动脑子的工作和一般常理性的工作,把它分开,那已经有了分类管理的观念。第三个,如果你要晋升的话,就是官员的晋升,主要要考虑的是他的成绩,也不是你的什么血缘关系这个东西。那么第四个,他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官制度,那么这个是英国人开始文官制度改革,我们叫做最早开始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情况。(8:30)

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3、全世界比较发达的国家对公务员几乎都实行法律管理

那么从这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我想今天我可以这么说一句话,全世界这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几乎对公务员的管理全都是法律管理,没有例外。就像是英国这样子的,因为他们的法系是一种判例国家,不是成文法的国家,就是这样,英国我刚才说了前面有这么一个报告,这个报告里面提出了四项改革,到后面又有富尔顿的报告,又有撒切尔夫人的改革等等,这一套改革下来,其中还有好多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立了好多法律,实际上也是一个法律管理。

那么美国虽然也是英美法系的国家,但是它是有法律的,专门有公务员管理的法律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德国,欧洲大陆法系,日本等等,公务员都是法律管理,几乎没有例外。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要建成一支比较能够负担起管理国家的重任,能够把比较优秀的人才集中到公务员队伍里面来,能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说能够很好地来进行管理,能够成立一支比较好的公务员的队伍吧,几乎没有例外都是要用法律来进行管理的。我想这一点,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了。(10:23)

(三)中国迫切需要把公务员的队伍纳入到法治的轨道

那么从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看,我想我们法制化的进程也是在推进之中的,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法律,那么到了1993年的时候我们就制定了一个行政法规,初步把公务员的管理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轨道。经过这个十几年的努力以后我们都已经深刻地感觉到,就是对公务员的管理必须是一个法律管理,也就说通过法律管理,能够规范地、确定地、统一地、稳定地,而且能够公平地、公正地来进行管理,这样子才能保证这支公务员的队伍是集中了优秀的人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且是个有序的。

我想还可以加一句话,就是只有法律,加强了法律方面的管理,这个公务员的队伍才能够是一个勤政的、廉政的一支队伍。这是我们要搞一个,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么公务员的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轨道来,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想也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们的时代现在正是一个加速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希望能够早日建成一个小康社会,能够建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我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从现实、从时代的要求来说,我们现在也迫切地需要把公务员的队伍纳入到法治的轨道。

我刚才说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也已经表明,用法律来管理公务员,使得这支公务员队伍非常地强,集中了全国的精英,才能够很好地使这个国家的建设迅速地往前推进。我想我 3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们中国现在来看,无论是建设这个国家或者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这个任务是非常之重,所以这一支管理国家的这个队伍,一定要是非常之的优秀,能够竭尽全力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能够尽快把我们国家往前推进。要从这个角度来说,除了法律管理也没有别的路子好走,这是世界各国经验证明的,也是我们中国自己经验所证明的。所以我想我们国家第一部《公务员法》,可以说是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里程碑。(13:37)

二、《公务员法》是从《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从它们的关系来看,是法制建设本身规律性的发展

第二点我想说的,我们这一个《公务员法》,我刚才说它是在已经有的《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那么我想从《公务员法》和《公务员条例》的关系来看,这就是法制建设本身规律性的发展,法制建设的本身规律的发展。我记得在9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就酝酿要制定一部《公务员法》,当时提出来是我们能不能制定一部《国家工作人员法》,这个《国家工作人员法》集中了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很多人,集中在一起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讨论,也探讨了各个国家的经验,那么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讨论以后,大家都觉得要制定一部《国家工作人员法》相当困难,因为这个范围很庞大,而我们又没有经验。所以后来说是不是把这个范围先缩小,就是仅仅制定一部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这样一部法律。所以当时就说,咱们起个名字叫做《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后来党的十三大的时候,又提出来就叫《公务员法》,那么后来就叫做《公务员法》。

但是在法律程序上来看,当时想马上就制定一部《公务员法》法律,这个条件行不行,是不是已经成熟。那么研究的结果也觉得缺乏经验,马上就成为一个法律,好像觉得没把握,所以说咱们还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叫做《公务员暂行条例》,一个是从法律的程序上来说它是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我们在制定的时候就可以比较灵活一点。另外还有一个,前面还加了一个叫暂行条例,就是意思说这个是个暂行的,等将来经验成熟了以后,我们再来总结这些经验,把它上升为法律。所以1993年公布了《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个暂行条例公布以后,大家一方面是实施这个条例,同时也在注意总结条例实施过程当中的经验。所以我想我们从法律本身发展的规律来看,《公务员法》和《公务员暂行条例》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一)《公务员法》是《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13年来的经验总结

可以说有这么三层意思可以说,第一层意思是说,《公务员法》是《公务员暂行条例》 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实施13年以来经验的总结,那么经过这13年的时间,当然还有其中的许多改革和发展,这个实践经验把《公务员暂行条例》里边那行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这一部分把它固定下来。有一些是经过改革以后在这个13年过程当中,也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是好的经验,这些也把它固定下来。这样子我想第一句话可以说,这个《公务员法》是我们《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以来的经验总结。那么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制定《公务员法》的条件已经成熟了,从我们已经实施过程当中经验以及发展的情况来看,制定一部《公务员法》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是第一个意思,是它13年来《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以来经验的总结。(17:00)

(二)《公务员法》中有着许多符合时代特点的制度创新

我想还有第二句话,新的《公务员法》里边,还有许多是属于符合时代特点的一个制度创新,符合时代特点的制度创新。一方面是经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制度的发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可以创新的地方,这些也通过这次《公务员法》把它固定下来,把它法制化了。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新的分类制度,就是公务员要实行分类,这个分类制度这次通过《公务员法》已经把它确定下来了,分类也是科学的基础。再比如说我们这次《公务员法》里边,把新设的聘任制、委任制不同的特点,他们适用哪些范围,通过什么程序,尤其是聘任制,是一个新的经验的总结,同时可以说是制度上的一个创新,对我们中国来说。

那么再比如说把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这种方式,我们这几年来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在实践,把这些个经验也总结起来了,而且把它列入到法律里边来,从法律上加以肯定。这个工资制度长期以来也不停地在研究、在改革,怎么样优化工资制度,在这个法律里边也加以了新的规定。那么这些跟前面那个来说,比如我前面讲到聘任制、委任制,它实际上是使得我们的公务员的更新的机制,就是更新能够把最好的公务员、最好的人才吸引到公务员来,能够使得这些公务员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更新的制度,更新的机制,和比如说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优化工资制度这一些,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这是第二句话。

那么我想还应该是这样说,就是我们的《公务员法》把我们已经成功的经验把它固定下来,一些创新的制度、机制,那么在这个公务员法里面能够建立起来、肯定下来。还有一点就是毕竟我们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是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这个社会本身在发展当中,而且从我们中国的实情来说,应该说这个发展还是比较快的、比较迅速地在变化,那么人事管理 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制度要随着时代变化发展,这个是世界各国都一样的,我刚才说的比如英国特别明显,最早的是一个报告以后建立了公务员制度,后来又由于第二次有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因为改革了前面这个公务员的制度,那么后来撒切尔夫人的又进行了改革,各个国家都可以这样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管理的制度在不断地改革,不断地有变化。那么更何况说我们中国现在是处于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一个阶段,我们说转型时期,那么当然对于人事管理方面,它会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有许多新的改革的空间。(23:25)

(三)在《公务员法》的制定上,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因此我想在法律发展的规则上来说、规律上来说,还应该有第三句话,就是我们在制定《公务员法》的时候,还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一方面是公务员管理的主要环节,公务员管理当中的主要环节,今年已经证明是成熟的一些制度,都能够用法律来把它写清楚,也就说这些主要环节,基本上都有法可依,依照法律来进行管理。那么同时也还要为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在探索和创新方面留下空间,还让他们可以按照时间的发展,进一步来创新,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能够更加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这些制度。

所以我想从公务员法的法律制定的过程来看,我想一个我们总结了十几年来人事制度改革的成熟的经验,使之法制化。那么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我们已经看到的,已经能够肯定的这些个属于创新方面的,有创新意义的这些制度,也通过这次法律能够固定下来,这样子这部法律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就是我们的《公务员法》在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是已经有法可依的,但是还应该留下一些更加创新的空间,留下进行进一步改革的空间,将来进一步适应时代的需要。到了一定的时候我想我们将来还有可能某些方面、某些环节还会进行修改,这是必然的,时代在发展,这个制度也要创新。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25:45)

那么第三个问题,我就来具体介绍一下这个法律。

三、《公务员法》的立法宗旨

《公务员法》的立法的第一条,一般的都是说的,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法,我想一般法律都是这样的,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立法宗旨是什么,这次《公务员法》第一条把我们的立法宗旨写得非常清楚,实际上它一共写了六个方面,六个方面的意思。

(一)立法宗旨一:规范公务员的管理

制定《公务员法》的立法宗旨第一个,就是要规范公务员的管理,用的是规范两个字, 6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各位都知道,因为法的最重要的表现,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规范,是对你某一个行为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有一套规范,很明确,那么你就按照这个法律的规范,规定的你去做。我想《公务员法》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法律,它第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要把公务员的管理能够规范,也就说《公务员法》提供的是管理公务员的一种规范,这样子才有可能把原来科学的管理,能够通过这个《公务员法》规范下来,科学管理的一套东西,那么规范确定下来,所有的公务员管理的机构、人员,都要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来进行管理。

我想这个规范的好处大家是很了解的,首先比如说它是统一的,因为公务员制度必须是一个全国统一的制度,如果全国说你这个地方这样管,那个地方那样管,那整个就乱了套,这个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它必须是一个统一的管理,这个统一的管理必须有一个法律提供的规范,这是必然的。另外,这个公务员制度的管理,也必须是一个稳定的管理,你不能朝令夕改,今天这样子的,明天那样子的,那弄得大家都无所适从的。既不能是各管各的,各有一套,也不能是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所以公务员的管理应该是个稳定的管理,这个稳定的管理也需要有法律规范来,在法律没有变化以前,你就按照这个规范来进行管理。那么有了稳定、有了统一,你才能够把我们已经认定的一些科学管理的办法,通过这个法律规范把它确定下来。这样子这个管理就是科学的。

那么我想这个中间也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经常在说,就是对于公务员的管理,也需要做到公平、公正、有序,也就说法律规范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对所有的人、相同条件的人都是同样管理,相同的条件的人,你应该拿什么样的工资,相同条件的人你应该享受什么福利,在晋升过程当中,条件好的那么先应该择优录用,这个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都是公正的,而且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次序在前进的,这一套当然只有通过法律规范才能完成,完成了这一点,你才有可能使得所有的公务员,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公务员的队伍,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是一个和谐、心情舒畅的,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我想公务员的《公务员法》的立法宗旨的第一项就是说的这个,要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使得我们对公务员的管理能够把科学的制度能够肯定下来,使公务员的队伍,使公务员的管理能够统

一、稳定、公正、有序。(30:52)

(二)立法宗旨二: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个目的,它是说的叫做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这一条是新增加的,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因为公务员的身份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角度来说,公务员是去 7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管理国家事务的,他是管理者,那么另外一方面来说,他本身又是被管理者,就是双重的。那么从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这个角度来说,公务员的身份之一是被管理的,被有关的国家人事管理方面的机构来管理他们,这个公务员是被管理者,那当然不仅仅是一个被管理者,这个所有都是一样的,他同时也是一个权利主体,这个跟老百姓是一样的。公务员去管理国家事务,那么对公民来说他是被管理的,同时他又是个权利主体,不能忘记这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权利主体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我的意思是说要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说的是这个问题,就是说公务员不仅仅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他同时又是一个权利主体,他拥有哪些权利呢?怎么来保障他们的权利呢?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法律要做的事情,你《公务员法》本来是管理公务员的,那管理公务员,公务员本身应该具有什么权利,他们的权利应该怎么样受到法律的保障,这应该是《公务员法》里边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这一次说得还是比较充分的,既讲到了公务员的条件,讲到公务员应该承担的义务,也讲到了公务员应该有什么样的权利。那么这个在后面的关于公务员的权利义务这一章里边,还专门来说了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可以简单提一下。

当然这里有一点是挺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值得我们来研究的。就是公务员既然是一个权利主体,那么公务员是去管理国家事务的这么一个主体,那么他就有一些特殊的权力,他在进行管理过程当中,公务员在进行管理过程当中,那么国家赋予他一些什么权力,同时他公务员作为一个公务员队伍里边的一员,其实他还有好多共有的权利,比如说一个企业,那么企业里头的比如说是工人,那么显然工人都具有自己的权力利,他来劳动,那么你要给予相应的报酬,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权利义务关系吧。

那么对公务员来说他也一样,那么他付出了劳动,他作为管理国家事务的,他付出的劳动,他的特殊性和他的职务相联系,这是这方面给他以职权。那么另外一方面,他还实际上跟公民的权利很接近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取得报酬的权利,这个报酬的权利跟一般的比如说工人,一般的职员的权利有没有共同之处?有什么区别?也就说,我的意思是说公务员的权利既有作为公务员的那个权利,还有是公民的一般的权利,这个两个权利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够把它表达清楚,有时候是交叉的,有时候可能也是某些时候是独立的,这一点可能还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探索。这是第二个立法宗旨,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35:45)

(三)立法宗旨三: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

第三点立法宗旨是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我想这一点大概这是我们现在已经有共识,因 8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为公务员是从事于国家管理的,那么他手里边经常掌握着很大的权力,在国家方面的权力,掌握了这个权力以后,我想一般通则都是这么个说法,凡是有权的人必须要受到监督,你如果权力不受监督,就有可能被滥用。所以不受监督的权力是一种很危险的权力,这是大家已经有共识的。

这几年来我们都在强调,怎么样加强这个监督,我们现在已经发生的一些问题来看,经常也确实是跟能不能受到严密的监督是有关系的,所以要把监督制度法定化,其实这是可以这样说,监督有没有力量,能不能产生作用,也要靠法律,要把它法定化。公务员在哪些方面、哪些行为要进行监督,你通过什么样的制度,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制度来进行监督,监督的结果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这一切都是要靠法律把它规定下来。只有制度化、法律化的监督才是强有力的监督。

实际生活当中也表明,就是你处于某一个岗位当中,这个岗位就需要很多制度,把这个监督弄得非常严密,我想我们的公务员现在也大概有一个共识,加强对我们公务员的监督,是对公务员的爱护,是对我们的爱护,不要出事。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想所有的公务员也都应该欢迎监督,力求在我自己这个工作岗位上面,各方面都能受到严密的监督,使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会出错。

我想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是我们一个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世界历史的总结,这一次在公务员制度设计的时候,在这方面是想得比较多的。这一次比如说我看惩戒这一章里头,规定了16条纪律,写得比较细的,那么这一次我们又单独增加了一章,叫做法律制度这一章。这是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这是第三个立法宗旨。(39:07)

(四)立法宗旨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第四个立法宗旨,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的队伍。我刚才在讲到英国的公务员的起源的时候,也说到这个问题,就是说第一个公务员制度的,从世界发展的历史上来看,第一个动力就是要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的队伍,那么经常我们说这种话,能不能够把全国的优秀人才、精英,能够都吸引到公务员的队伍里面来,那么使得这支公务员的队伍是所有其他各个方面,比如说你跟公司来比较什么来比较的话,他素质水平最高的。我想这可以说是我们公务员立法的一个重要的宗旨,重要的目的所在,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的队伍。可以这样说吧,就是说公务员的素质水平,实际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管理的水平。这一点我想也有很多人在讲,有的时候把世界各个国家来比较,有的国家他的公务员的素质 9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水平就比较高,他们能够把全国的优秀人才都集中到公务员队伍里面来,因此他的公务员管理里面来看,它的水平也就高一点。我想这是各个国家立法的目标,也是我们中国立法的目标。

那么这一次我们公务员的法律里边,规定的比如说我们非常严格的一个录用制度,这个录用就是一个进口,它是一个主要的进口关子,这个主要的进口关子我们现在实行的叫说有进必考,要进来必须考,有进必考,没有例外,这个实际上目的就是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能够把素质水平高的人通过考试以后吸引进入到公务员的队伍里面来。进入以后那么我们还不停地进行培训,不停地更新知识,还要进行考核,年年要经过严格的考核,经过考核,以考核为基础来晋升。这个目的也是为了,就是说你进来的时候要水平比较高,那么进来了以后我还要不断地提高你的素质,提高你的水平,这样通过录用、培训、考核,现在我们新的有一套交流的制度,这一套我想都是为了把公务员的素质水平能够不断地得到提高。这是可以说是第四点,也是公务员队伍,公务员立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重要的宗旨。(42:39)

(五)立法宗旨五:促进勤政、廉政

第五点就是为了促进勤政、廉政,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公务员法》通过《公务员法》很好的制度方面的设计,能够有利于公务员能够勤政,也就说能够拿出你的积极性来,同时还要廉政,其实这个事情道理很简单的,你把最好的公务员吸引,最好的人才吸引到我们公务员队伍里面来了,这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你进入公务员队伍以后,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发挥他们的最大的能量。那么这就是为勤政,否则的话你把再高的素质的人吸引进来了,他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量,那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想这个事情的第四个方面,说的是我们能够把高素质的人才吸引进来,进入到公务员的队伍,那么第五点来说我们还要使这支队伍能够勤政,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那么这次《公务员法》里边设计了一套激励的机制,就是能够把公务员的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起来,这个激励的机制,包括比如说考核、奖励,职务的升降,工资、保险、福利等等,这一套制度的设计,也就是我们要使得这个激励的机制能够充分地动起来,使得公务员能够勤政。

那么当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廉政,这个公务员制度设计的时候,要保证廉政,我想的否则的话,如果不能廉政的话,那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没有意义了。所以这次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法》里边非常强调这个,注意到这个方面,我刚才说比如说惩戒制度,那么我们已经形 10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回避制度,回避制度实际上也是一个能够解决廉政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制度。那么辞退制度,辞职的制度,辞职、辞退,那么后面还有法律责任等等,这一套都是保证公务员能够廉政的一些制度。第四讲的是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水平,第五讲的就是要保证公务员能够促进他们的勤政、廉政。(45:50)

(六)立法宗旨六:提高工作效能

那么最后一个就是第六,能够提高工作效能,我想国家事务的管理,要强调这个效能,效能,投入少、产出多,这实际上也是个科学的问题,就是我们能够,现在西方很流行的一种叫做经济效益分析,这个经济效益分析,就是说你投入的力量,投入的成本和你产出,一个比率,那么看你能够投入的少、产出的多,你的效能就高,那么经济效益分析,实际上解决的也是这个效能的问题。当然要强调,对国家来说,无论是人力、财力上的投入,能够最低,而这个产出能够最高。我想这是一个科学的,怎么能够把科学管理的一套东西能够法制化的问题,强调了对公务员管理,也要提高效能。最少的人、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当然这个不是说没底的,但是从我们现在情况来看,提高公务员管理当中的效能问题,还是大有空间在,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那么这件事情不光是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是人民群众的强烈的呼吁,希望我们能够效能高。我们实际上这几年来,实际上很长时间来了,也一直在做这个事,比如说你这个机构改革、精简人员这些事情,也属于为了提高工作效能。但是这个事情一定要说清楚,我们无论是机构设置也好、人员的配备也好,都要从效能这个角度来考虑,不是单纯的一个数量问题,就是我要用最少的人办最多的事,办最好的事,要从他们比值来考虑,比率来考虑。所以这里提的是提高工作效能。这个里头比如说分类管理的问题,我刚才提到的比如说聘任制度的问题,这些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公务员的立法宗旨,按《公务员法》第一条的规定,一个是这么六个方面,我想这是相当全面的,一个是规范公务员的管理,第二个是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第三个是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第四个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第五个是促进勤政、廉政,第六就是提高工作效能。我想这是一个基本的立法方面的思路,我给各位介绍一下。(49:44)

四、《公务员法》的立法框架

那么下面我想把这一次法律的整个的立法框架给各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基本的框架这 1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次的《公务员法》一共是18章,分了18章,107条,总则一章,后面还有个附则这两部分,总则和附则以外,中间有16章,18章减掉2章,还有16章,都是对于具体的环节,具体的人事管理的环节,公务员管理的环节和公务员管理的制度的规定。

这些我想大致上可以把它分成为四大类,按照它的内容来看,从建立这个机制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四大类,这个四大类我一会会来介绍,一类是分类管理的机制,第二类是关于更新的机制,第三类是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激励的机制,第四类就是监督机制。大致上可以把这个16章都归纳到这四个机制里边,就这四个机制里边的一套具体的制度。从人事管理的科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公务员法》基本上把这四个方面的机制都已经规定得比较清楚,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工作有成效的总结。那么我想先简单说一下总则部分和附则,然后我们后面再来介绍这四大类。(52:00)

(一)总则

1、公务员的立法宗旨

总则部分我刚才已经介绍了第一条,是公务员立法的宗旨,或者说立法的目的,一共是六个方面,我已经说完了。

2、公务员的定义和范围

公务员的总则里边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公务员的定义和范围,什么叫公务员?也就说这个社会人群当中,哪一部分人可以称之为公务员,他是一个什么特点,这在《公务员法》里边明确有了规定,它说的是三个方面,我想后面在介绍范围的时候也会具体说的,我这里就不讲了。定义和范围是连在一起的,因为有一个定义以后,哪些人是属于公务员这个就清楚了,这个定义一共是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把公务员的范围就框住,我这里就不介绍了。

3、法律适用

总则里边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法律适用,就这个《公务员法》适用哪些人的,适用哪些事的,到这儿适用哪些人的就是公务员的范围,适用公务员管理当中的哪些事呢?这个法律里边有那么一段话,涉及到公务员的权利、义务和管理,公务员具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它是倒过来说的,先说公务员的义务,因为公务员首先是要尽义务,然后才有你的权利,所以公务员有哪些义务、哪些权利,怎么样对公务员进行管理,这个适用本法,就是我这个法律将来在公务员管理过程当中,哪些事情要用我这个法律呢?涉及到公务员的义务问题,涉

1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及到公务员的权利问题,涉及到对公务员的管理问题,都要用这个办法,这是我想法律适用的一个方面。那么它另外又有一句话,就是法律另外又规定的一句话从其规定,我想以后他们介绍公务员的范围的时候还会说到这个,因为这涉及到比如说公务员当中的领导人员,他的产生、任免、监督,这一部分可能还另用法律,我们还有许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个组织法里边也规定了一部分关于公务员当中领导人员的产生、任免、监督。

这个倒若我想起,因为西方国家的公务员,他一般都分成了政务类和事务类,政务类是属于党派,跟党派有关,也就说西方国家不是实行多党制嘛,多党制哪一个党上台了,它就会有一批人来执政,这一批人就属于政务类的范围,他们要随着选举上下,这个党在选举当中获胜了,那么他们就上台了,可以当部长,可以当总理,这个党下台了,那么这些人也就走了,换一批人,随着政党的更迭、政党的上下而进退,那么这一批人一般不适用《公务员法》,在西方是这样子的。

那么我们国家不这个,这个问题曾经讨论过,没分这个,但是我们的领导人员当中有一部分他还是通过,比如说选举产生的,那么他们的产生、任免、监督,那就要按照组织法的规定,有关的法律规律来处理。那么其他的比如说法官、检察官、警察这一类的,另有法律规定,那么可以有他们,这些法律来规定他们的义务、权利、管理,按照他们这些法律来办。我想这个范围问题上,下一节还会详细介绍,我就不仔细地说了。(57:04)

第三篇: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

1.夏商两代的立法,属于早期习惯法的确认与改造阶段,以源于夏商两个部族的传统习俗与伦理规范所构成的早期习惯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其中包含礼与刑两方面的法律内容。同时夏商两代又属于中国早期的神权法时代,司法制度具有鲜明的天讨、天罚、神判的特色。“有夏服天命”、“致孝于鬼神”。夏代政权从一建立时起,便宣称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对于那些违背“天命”者,自然要“恭行天之罚”。商代的建立也以“受命于天”而自居。“有殷受天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方将,帝立子生商”。夏代宣扬“受命于天”、“奉天伐罪”,所崇尚的“天”及“天命”仅处于一种自然神阶段。商代则将“天”及“天命”人格化为形象的“帝”或“上帝”,并与祖先一起奉为神灵祭祀崇拜。因此,商代已由简单的自然神崇拜发展成为与祖先神崇拜相结合,由单纯宣扬“天罚”进而发展到与占卜巫术相结合的“神判”。

2.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夏商时期的天命思想和神权观念,继续宣称自己“受天明命”,继续打出“恭行天之罚”的旗帜。周人通过总结汲取夏商两代颠覆的历史教训,对“天命”有了新的认识和解释。他们不再盲目的迷信“天命”了,而是在“敬事上帝”的同时,提出了“不可不敬德”的要求。于是西周统治者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认识出发,将“天命”与“民意”、德礼与刑罚紧密联系在一起,确立“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刑法世轻世重”的法制原则。

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与激烈变革,形成了以儒、道、墨、法四家为代表的法律思想和法制主张。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礼治”、“德治”、“人治”的思想。孟子把孔子的“仁政”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倡“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自然”、“无为”的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法律思想,明确提出了“帝王之德,以天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的绝对“无为”的政治主张。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提出“兼爱”、“尚贤”、“尚同”的思想。以李悝、商鞅、慎到、韩非等人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则提出“法治”、“重刑”的思想。及至秦朝,逐步形成了“缘法而治,法、术、势结合”、“法令由一统”、“弃礼任法,重刑轻罪”的法制原则。

4.西汉初年,统治者为恢复经济,重建国家,不再重蹈秦覆辙,一方面崇尚黄老,一方面又标榜“仁义”,还要用法来“治之正”,从而形成了将儒家的“仁义”,法家的“刑名”与道家的“无为”糅合在一起的“黄老刑名之术”。自汉武帝开始,逐步形成以儒学为指导的正统法律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礼法并用”。

5. 三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以重刑罚、重治理为特点,形成了“拨乱之政,以刑为先”的风格。两晋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就是要使儒家的礼治原则和内容融入到法律中来,即“纳礼入律”。南北朝时期,在法律活动中,“北重于南”,北朝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在法律科学中的成果,使儒家的礼进一步入律,最终以《北齐律》为代表,成为这时期法律思想的集中体现。

6.隋初统治者以恢复中原汉文化为己任,承袭了以德为主、德刑并用的正统法律思想,重视德治、仁治、强调宽法轻刑,但不轻视法律的作用,集前人立法之精粹,积极地革新法制。

7.唐初统治者重视以法律为治国手段,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强调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强调法律简约、稳定,以利于执行和遵守。严明法制,一断以律。

8.宋朝统治者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分裂为立法思想指导,崇文抑武,儒道兼用,大度兼容,慎法轻刑 义利并用,重视经济立法。

9.元朝统治者接受汉儒建议,明确提出了“附会汉法”,“参照唐宋之制”的法制指导思想。同时为保存蒙制,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10.明初统治者提出了“重典治国”的立法思想,重视预防犯罪和法制宣传,强调“法贵简当,使人易晓”,重视以封建礼教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动。

11.清朝初年的统治者在立法指导思想上采取了“参汉酌金”的建议,即参考明朝法制为代表的汉族封建法制,根据时代的进步斟酌吸收满族固有的习惯法。清末修律的指导思想是要求引进西方法律体系和思想原则,但也要考虑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因素,尤其是封建的纲常名教,作为国之根本,必须为新法律所继承。

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活动的演变

陈建华

(一)夏商朝的立法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是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发展而来的,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以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被加上了阶级属性,成为神权法思想。

夏朝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和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从夏朝开始,奴隶主就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法权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他们的统治披上一层神秘的合法的外衣。商朝全部继承了夏朝的神权法思想,并且较夏朝更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神权法思想。

立法活动:

1、禹刑。《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它是指夏朝法律的总称,并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大多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具体内容无可详考。

2、汤刑。《左传》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它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誓侧重于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发布军事命令或宣布军事纪律,大体相当于后来的军法。诰侧重于国王或者权臣对大臣、诸侯或者下属官吏发出的命令、指示或训诰。命是君主针对具体事情发布的命令。三者均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二)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是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以及亲亲与尊尊,具体到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就是“义行义杀”和“明德慎罚”。西周法律思想反映西周统治者立法思想的成熟与丰富,有利于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所谓“义行义杀”,就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

所谓“明德慎罚”,就是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期在人们头脑中构筑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立法活动

1、吕刑。周穆王为了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后因吕国改称甫,所以又称甫刑。它是西周中期很有代表性的法典,内容不可考,《尚书•吕刑》有所记载。吕刑论证了敬德于刑,以刑德教的重要性,反映了奴隶制法制的成熟状态,是在总结商和周前期法制建设经验基础上的重大发展,影响深远。

2、九刑。两种含义,一为周朝初年制定的刑书;一为西周的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3、周公制礼。将夏、商两代礼制加以折中损益,加上周族自己的礼制,制定了通行全国的较为全面、系统化的周礼,即所谓礼典,规范调整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周礼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的重要形式之一。

(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了封建性的国家,为了巩固从奴隶主手中夺取的政权,封建地主阶级采用法家思想作为他们的立法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意思是说,取消按照血缘关系而规定的法律特权,取消按照爵位的有无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除国君之外,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罚。这样,开始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意思是说,要制定成文法,并向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从而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3.行刑,“重其轻者”。是指在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这样,轻罪就不致产生,重罪也就无从出现了。

立法活动

1、郑国“制刑书于鼎”。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得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制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这是打破奴隶主垄断法律的一种手段,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局面。

2、邓析“竹刑”。公元前502年,郑国大夫邓析自行修订郑国的法律,书于竹简之上,称为“竹刑”。它虽属私人作品,但是影响很大。邓析后因“私造刑法”有违“国家法制”,被执政驷歂处死,但他的竹刑仍在郑国流传并为国家所承认,从而成为官方的法律。

3、、晋国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之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4、《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共有6篇,《盗法》、《贼法》、《囚法》(又称《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将《盗法》和《贼法》放于法典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它是战国时期法律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它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体例上看,它的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成为秦律、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

5、商鞅变法。战国时期一次最为重要的社会改革。,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法是指春秋中后期对法律规范的总称,由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刑”发展而来。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改法为律即突出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稳定性、必行性,使法律观念的又一进步,对秦朝法制统一有重要的意义。此后,中国古代的法典基本以律为名。

(四)秦朝的法律指导思想仍然采用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

1.法令由一统。这一思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第二层含义就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2.事皆决于法。秦朝专任刑罚,规定了各种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3.以刑杀为威。这一思想有三层含义:第一,法网严密;第二,严刑重罚;第三,滥施刑罚。

立法活动

秦朝法律制度的许多内容直接来源于商鞅变法期间以及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所确立的制度。秦统一后主要是颁布各种单行的法律法令,立法活动频繁,但没有制定一部大而全的统一法典。

(五)汉朝的法律思想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汉初到文景帝时期采用黄老的无为而治作为统治思想,到了汉武帝之后确立了封建正统的儒家法律思想。后世封建王朝基本沿袭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1.汉初至文景时期

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2.汉武帝以后

汉武帝以后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

汉初社会政治经济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但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室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同中央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匈奴不断入侵,最高统治者就亟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寻求新的法制指导思想。汉武帝招贤纳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统”思想应对。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首先要统一思想。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儒术,是将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结合起来,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万物都分为阴和阳,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则刑辅。这也是总结秦朝“转任刑罚”的教训,提倡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以刑罚。这种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是汉武帝行之有效的统治方法。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开端。

立法活动

1、“约法三章”与《九章律》。刘邦入咸阳后,宣布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朝建立后,高祖命萧何参照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它是汉朝的基本法律。

2、汉律60 篇。惠帝时,叔孙通为补充《九章律》所未涉及的官秩、仪品之制,编订《傍章律》18篇;武帝时张汤制定《越宫律》27篇,规范宫廷警卫等事项;赵禹制定《朝律》6篇,明定朝贺制度。以上四部分共60篇,汉律的框架基本形成。

(六)唐朝初年立法指导思想同当时“安民立策”的总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点:

1.德本刑用。唐太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积极推行以教化为宗,刑罚为辅的政策。把“德礼”作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只是为保障推行“德礼”而设,二者相辅而行。

2.法令简约。所谓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

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犯罪者处刑采取慎重的态度。

立法活动

1、《武德律》。为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颁布,是唐朝立法的开始,以隋朝《开皇律》为基础,没有太多变化。

2、《贞观律》。唐太宗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全面修订法律,经过11年的时间,完成并正式颁布,共12篇,500条。构筑了唐律的基本框架,标志着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

3、《永徽律疏》。唐高宗以《武德律》和《贞观律》为蓝本,制定颁布《永徽律》,共12篇,500条。后长孙无忌又奉命制定律疏,对律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效力,附于律后合编一起,称为“永徽律疏”。它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但对主要原则和制度从历史上寻根溯源,说明其沿革,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永徽律疏》在元代以后被称为《唐律疏议》,它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具社会影响的代表性法典,集中体现了唐朝法律空前发达的盛况。

(七)宋代立法指导思想

宋王朝统治时期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部曲转化为佃农,摆脱地主的私属地位,跻身为国家编户。宋初统治者为适应这一变化,总结了唐末五代“君弱臣强”导致变乱的教训,确立中央集权的基本国策,加强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和统治。

宋代统治者针对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确立了重惩“贼盗”的法制指导思想。主张采用重法,使用酷刑严厉镇压“贼盗”犯罪,所谓“太祖、太宗颇用重典,以绳奸慝”,就说明了这一点。

立法活动

1、《宋刑统》的制定。在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但在各篇下分214们,并且律后附有唐中期以后到宋初到敕、令、格、式。

2、编敕活动。宋代自太祖制定四卷本《建隆新编敕》后,凡新帝即位或每次改元都有编敕。

3、编例活动。宋代也很重视编纂条例和断例工作,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神宗变法期间首颁《熙宁法寺断例》,南宋时期高宗颁布《绍兴刑名断例》等。北宋哲宗首颁“权宜指挥”,至南宋中期指挥已达数万件之多,其法律地位也日趋重要。

(八)元代立法指导思想

一是“参照唐宋之制”,“附会汉法”;二是沿用本民族习惯法。

立法活动

1、《至元新格》的制定,成为元代立国后第一部成文法典汇编。

2、《风宪宏纲》与《元典章》。分别制定与元仁宗时期与元英宗时期。

3、《大元通制》。以《风宪宏纲》为基础,修订了元代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大元通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元代法制状况。

(九)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为了维持政治、经济不遭受严重的破坏,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并发展到极端化的程序。这一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确立的,对整个明朝的立法活动都有深刻的影响。

1.重典治乱世。具体体现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两方面。朱元璋认为,国家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的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

2.礼刑并用。朱元璋也从历史中意识到,一味强调镇压,仅靠严刑峻法,虽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张礼法并用,将礼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的镇压的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严刑酷法,又强调德礼教化,儒法结合,礼刑并用。

3.加强法制宣传。朱元璋将立法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要求老百姓知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用实际案例来教育老百姓。

立法活动

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开始编修,洪武30年完成并颁布于天下的法典,共七篇30卷,460条,一改传统的刑律体系,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大明律》是有明一代大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不仅本朝终世奉守不变,历代也无敢轻改。

2、《明大诰》。朱元璋在修订《大明律》的同时,为防止“法外遗奸”,亲自督导编制了《大诰》四编。主要内容是为惩治臣民各种典型犯罪的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词诫令,是明朝具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汇编,充分体现了“重典治世”的思想。

3、《问刑条例》。条例是明律以外的单行法规,一般简称“例”。通常来自于司法审判的典型案例,司法机关根据该案例拟定条文,经皇帝批准颁布,成为可以普遍适用的法律形式。明孝宗弘治年间,刑部删订《问刑条例》,使之成为正式法律,还将律例合编,例为附注,称《大明律集解附例》,影响了清朝。

(十)清初“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立法思想。

清朝统治者从关外时期起,就重视借鉴明代法制的得失,尤其到皇太极时,已从实践中认识到吸收明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形成了“参汉酌金”的立法原则。“参汉”,就是吸收明代的法制;“酌金”,则是有条件地援用女真族的习惯法。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开始将明律为代表的汉族封建法律意识与原则吸收到有关的法律、法令中。在汉官的建议下,清代法制建设将“详译明律,参以国制”作为基本的立法指导思想。

立法活动

1、《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清朝较为完整、严密的定型大法,它与《大明律》的体系结构基本相同。

2、则例。则例是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则例指清朝针对中央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是规范各部院政务活动、保障其正常运转的行政规则。可以视为清政府的行政法规,自康熙朝开始制定,分为一般则例和特别则例。

第四篇:宋初的诗

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李昉、徐弦,王禹偁。李徐二人主要模仿白居易的唱和诗。内容多为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王禹偁与他们不同,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早年也作有闲适诗。总之,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已初步表现出平淡美的追求。同时他的长篇叙事诗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花化风气。

晚唐体诗人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九僧(九个僧人),潘郎,魏野,林逋,寇准。九僧最恪守贾姚门径。重视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秒回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题材内容狭小。潘魏林三人于九僧有所不同,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姚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内容也更丰富。寇准官至宰相,功业彪炳又遭人谗佞,以风节著称,但他写诗却绝少涉及上述内容,而喜欢写山林之思,含思凄婉。

西昆体诗人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真宗景德二年,杨亿,钱惟演,刘筠等诗人奉诏作书,诗人们互相唱和,收集编撰成集。集子一处立刻风行一时。A西昆体题材范围比较狭隘。一是怀古咏史,二是咏物,三是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b内容上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思想比较贫乏,也很少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缺乏生活气息。极少数批判时政的现实意义。C艺术特征杨亿等人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学习李商隐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他们的诗,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徒具其型而不具其神。只有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没有李商隐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总体上西昆体诗人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欧阳修的诗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重视生活内容。他的诗更重要的内容是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以散文手法和议论手法入诗,而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他的诗在语言上清新流畅,这与他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形成了流丽婉转的风格。

诗穷而后工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并且说“愈穷则愈工”,“穷者而后工”,“诗穷而后工”,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至于为什么如此,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思想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梅尧臣的诗虽然沉沦下僚,但关心时政和民生。常常以寓言,直接书写等方式在诗中讽刺时政。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梅尧臣诗的题材走向是日常生活的琐事。把日常生活的小事写的饶有兴味,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与题材内容趋向平凡化相适应的是,梅尧臣诗在风格上追求以平淡为终极目标。他的平淡不是陶渊明的那种平淡,而是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雕润密丽的老成风格。他的诗风与唐诗丰神情韵的风格相反,有时会感觉词句枯涩、缺乏韵味,但是最终导致了新的诗风的形成。他的诗的这种题材走向和平淡老成的风格倾向都对宋诗风气有开创性意义。

苏舜钦的诗他的诗风豪放雄肆,早年慷慨有大志,喜欢用是个痛快淋漓的反应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庆州败》。常常对时政直言痛斥,毫无顾忌。他的另一类诗是写景诗,写雄奇阔大之景,赞美自然界对的壮伟力量《大风》。他的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见长。有推敲、剪裁不足,不够含蓄精炼的缺点。 王安石的诗他的诗和他的文一样也是重视实际功用的。把诗歌看作是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于书写个人情怀,反应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他的诗在五十六岁退居江宁以后有了很大变化。前期他的诗注重反应社会现实,《兼并》也有一些思亲怀友的抒情诗《思王逢原》。但更出色的是咏史诗,借咏史以传志,对历史表达新颖的看法,并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情《贾生》。他的咏史诗充分体现了宋诗思虑深刻,长于议论的特点。后期,随着退出政治舞台,诗风趋于含蓄深沉。最具代表性的是写景抒情绝句《南浦》。

王令的诗王令不幸英年早逝,他的诗以抨击时弊,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为主要内容,风格雄伟奔放,语言奇崛有力《梦蝗》。即使是抒情诗也具有开阔宏大的意境

苏轼的诗他的诗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他对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对现实的批判的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没有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荔枝叹》。他擅长在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发现深刻的哲理,人生的感受也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这种深刻的反思使苏轼面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虽然也有愤懑、消沉的一面《寒食雨二首》。但更多的则体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这种乐观旷达源自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他在逆境中的诗依然笔势腾飞,词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他的诗比喻生动出奇,层出不穷《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而用典时则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稳妥精当,浑然天成“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对仗则既精工又活动流动,构思打破常规“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尤其重视两种不同风格的融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相互渗透,相互调节。许多作品都刚柔相济《游金山寺》。

黄庭坚的诗黄庭坚体或山谷体或是黄鲁直体

就题材而言,他的诗没有显著的特点。他的诗主要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特别密集。以文化活动为内容的黄庭坚诗微妙而深刻的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律动,书卷气和生活气息并存,这正是宋诗别开生面的表现之一。酷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笔墨纸砚,香扇等。即使写其他题材也努力发现其中的人文意象。《演雅》吟咏了许多动物,但不是在自然中认识,而是在古代典籍里认识,全是充满了典故。黄庭坚诗更引人注目的是鲜明艺术个性,他在生新方面有强烈的自觉,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黄诗不论长短,往往包含多层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上下局意思有时想去深远,读来有奇崛之感,“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具少年”。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则善于出奇制胜,“煎成车声绕羊肠”形容煎茶的声音。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而流于圆熟的声调。老年体现出返璞归真,平淡质朴,精光内敛的老成风格。

陈师道与黄庭坚黄庭坚与陈师道都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但陈师道与苏轼挥洒自如的创作方式不同,他是闭门觅句的苦吟派,所以她写诗不学苏轼,而是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因为这一层渊源关系,在他的诗自成一体后,与黄庭坚并称黄陈。

陈师道的诗歌题材比较狭小,主要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写的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主张写诗应当宁拙毋巧,宁朴勿华,创造出以朴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正是宋诗以平淡为美,思理见长特色的表现。有过于追求言简意赅,导致语义破碎的缺点。 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的诗论

黄庭坚喜欢论诗,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他谈论诗歌艺术,主张写诗要循序渐进:一是多读前任作品,汲取营养,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的技巧;然后才是着力打破技巧的束缚,并争取自成一家。他倡导学习杜甫诗的重点是借鉴杜甫诗在炼字造句谋篇上的艺术经验,达到超越雕饰而实现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他的诗论使初学者有法可循。 点铁成金说黄庭坚诗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面对唐诗这座恢弘的大山时对的一种创新策略: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做积极地借鉴,在此基础上实现推陈出新。这种说法被后人视为剽窃,但在北宋特定的时代里,面对唐诗的压力造成的无所创作的窘境,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因此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黄庭坚卓越的诗歌成就,字斟句酌,法度井然的创作方式,循序渐进的诗论体系,大张旗鼓的宗杜主张,以及点铁成金的摆脱唐诗窘境的策略,使他受到很多年轻诗人的追捧,加上脱颖而出的陈师道吸引了不少追随者,一个以黄陈为核心的诗歌流派逐渐形成。宋微宗四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派称为江西宗派。宋末,方回提出了杜甫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的说法。

江西诗派的演变黄陈去世后,试探空气凝固不签。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宋诗已经基本定型,黄陈的法度森严更是给年轻人创作提供了法则和规范,再加上严苛的政局使得诗人心态内敛,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成为江西诗派叶氏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靖康之耻打破了这种沉闷空气。描写战争以及带来的灾难的诗出现,即使是一些咏物咏史题材的诗里也可见忧国伤时之思。但随着宋金合议的签订,这种新的风气又渐渐地恢复了。

南宋初期的吕本中后期江西诗派的重要诗论家,他早年的诗,专以黄诗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深幽,进入南宋以后,吕本中的诗逐渐形成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他的诗论最重要的是“活法”: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着,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不背与规矩也。主张既有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

陈与义的诗早年学习杜诗的炼字造句手法,山河破碎之后,改为学习杜诗艺术的沉郁、壮阔的风格,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他的描写山水和闲适生活的诗风格颇有陶渊明,韦应物的风格。他的主导诗风是雄浑。

曾几的诗他在陈与义流动圆美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清新活泼的新风格。语言明快畅达,声调委婉和谐,呈轻快流动之态,且神韵宛然。 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陆游的诗陆游子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即使在后来复国无望,诗坛风气变得萎靡不振,吟风弄月题材和琐屑卑弱的风格倾向日益明显时,时仍然没有渐趋消极,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高扬爱国主题,承担起振作诗风的历史使命,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影响。

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领悟到应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他的诗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之处统治者谋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种深有剧痛集中体现在《关山月》中,他的诗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的作品。《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此外陆游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歌体裁。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生活还是书斋逸趣,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他常常凭借环境、梦境来抒发胸中的壮怀英气,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游诗飘逸奔放的特点,神似李白;但也有很多表现诗人真是心态的诗句,神似杜甫。兼容李白的飘逸奔放和杜甫的沉郁顿挫,但又不像李白、杜甫那样雄奇莫测,陆游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他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著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样显得平易近人。七绝则笔致流转,情韵深永。 杨万里的诗和陆游不同,杨万里的诗兴主要是在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杨万里是一位理学家。但理学思想没有窒息他活泼的思绪和透脱的情怀,却增进了他对平凡事五中蕴含对的哲理的思考,这使他的诗既有生活气息,又富于理趣。他关心国事,忧国之思时常流露在诗歌中。杨万里的诗风发生过多次变化,经历了学江西诗派,学王安石和晚唐诗人,最终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面目的诚斋体。风格是活泼自然,饶有趣味。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的投射在客观事物上,使之充满生机和灵性。第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者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晚年作诗则无拘无束,信手拈来,这是一种进入了自由王国的成熟境界。 范成大的诗继承了杜甫新题乐府的传统,以写法新颖生动而别具一格,语气冷峻,但批判现实的力度并不亚于白居易诗的大声疾呼。他的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纪行诗主要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的景象,中原人民嘈杂哦蹂躏,希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范成大的田园诗创造性的把田园诗描写士大夫音译情趣的和表现农民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的两种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的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他的诗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但是诗风个性不够鲜明。

永嘉四灵的诗指的是宋光宗绍熙年间出现在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这四人都出于理学家叶适之门,每个人名字都带有一个灵字,叶适把他们合称四灵。曾编选《四灵诗选》。四灵都是命运落拓的寒士。诗歌内容比较单薄,只是偶尔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是题咏景物,酬唱赠搭。四灵写诗以贾岛,姚合为宗,精雕细琢,玲珑雅洁。四灵只是不满体现着典型宋调的江西诗风,从而又回到宋初崇尚晚唐体的老路上。以五律为主要诗体。

江湖诗派书商陈起为那些流转江湖的游士,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的诗人出版诗集,总称《江湖集》,这类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诗人就被成为江湖诗派。这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他们只是具有大致相似的长做倾向而已。总体上,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效仿四灵,学习晚唐,但是他们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江湖诗祸宋宁宗嘉定十七年,权相史弥远擅行废立,次年又逼死了已经被罢黜的济王赵肱。为了钳制舆论,史弥远从新刊的《江湖集》中找出“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的诗句,诬为讥刺朝政,对作者进行迫害,《江湖集》被劈版禁毁,且昭禁士大夫作诗。江湖诗祸一方面限制了江湖诗人作诗,使他们畏惧祸患而较少题咏时事,另一方面使得江湖诗派名噪一时,提高了他们在诗坛的地位。

江湖诗人人员众多,人品复杂。大多数人对政治不关心,但也不甘于寂寞清贫的隐逸生活。他们热衷于郊游,结社,互相标榜。有不少人以诗歌作为干谒权贵、谋取钱财的工具。他们的诗大多是歌功颂德的应酬之作,艺术很粗糙。当然,江湖诗派十分复杂,补课一概而论。他们的题材来源很广,农村即城市贫民的悲惨处境不时会出现在江湖湖人笔下。 江湖诗人刘克庄的诗他关心国事,对南宋现状忧心忡忡,写了《国殇行》《筑城行》《苦寒行》等乐府诗来抨击时弊。在艺术上刘克庄诗风呈现出多重渊源,虽然有学贾岛姚合到四灵,但并没有受其束缚。呈现出思新语工,文字且不甚雕琢,风格评议明快。缺点是贪多务得,往往一题多首,摇笔即来,未免粗缆。

江湖诗人戴复古受陆游雄浑诗风影响最深,作诗成杜甫、陆游的传统,指斥朝政,反应民意,绝少顾忌。他的最好的诗是写对时事的感触。沉郁之中有一股豪放之气,语言浅切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子啊江湖诗派中独树一帜。

宋末爱国诗人在宋亡前后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抵抗方式,一是奋起抗敌,以死殉国,这类人事民族英雄,以文天祥代表。二是隐居守节,不仕异族。这类人后来被称为遗民,以谢翱、林景熙为代表。

文天祥的诗宋末民族英雄的代表,早年的诗歌比较平庸,诗风近于江湖派。艰苦的战斗和苦难的命运使他的创作得到了生华,他用诗歌记录自己出使元军大营被捕逃脱知道兵败被俘,从容就义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最著名的是《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忠义情怀和英雄气概,忠臣义士的高风亮节。文天祥的集杜诗是晚期诗作的重要形式。集杜诗就是把杜甫诗句重新组合成诗。集句诗向来被当做是文字游戏,但文天祥的集杜诗却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

谢翱的诗宋末遗民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家。他的诗沉痛悲凉,意旨深密,深刻地反映出在异族统治下人们的哀痛心情。《西台哭所思》。他最成功的诗是《效孟郊体首》,成功运用隐喻手法写亡国哀思。往往深有感触却又闪烁其词,已经如梦如幻,词意精警瑰丽,风格奇崛高古。

汪元量的诗此人身份独特,是南宋宫廷的琴师,目睹了宋亡的过程,把随宋帝被俘北上的见闻一一纪之于诗,代表作是《醉歌》10首,他往往直书其事,并无议论,但痛愤之情却溢于言表。可谓是宋亡之诗史。

辽代第一个比较有名的契丹诗人是耶律倍。辽代诗歌最能见出特色,也最能动人心弦的是契丹女诗人萧观音、萧瑟瑟的作品。萧观音的诗作风格比较多样,既有雄豪俊爽,也有委婉深曲之作。萧瑟瑟是辽代亡国之君的文妃,他的诗作以国事为念,犀利的政治卓识与至诚至清,磅礴之势融为一体。在契丹人的诗作中,篇幅最大且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醉义歌》,传为寺公大师作,后由元初的耶律楚材翻译成汉文。全是运用了很多汉文化的典故。

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一:金初到海陵朝。作家主要是从辽、宋入金的文士,后人成这种情形为借才异代。王枢、于仲文、宇文虚中等,他们的创作大多表现出故国之思,还有一些所见所闻,风格呈现南北融合。二: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蔡珪、王庭竣、党怀英、周昂等,诗风形成了粗狂雄豪的北风文学特质,初步形成了金文学自身的特点。这些作家被金末的元好问成为国朝文派。三:金在蒙古的进逼下被迫南渡到金亡。不事雕琢,重在达意的文学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产生了一批关心国计民生的好作品。赵秉文和李纯甫主盟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诗学流派。赵秉文主张师法古人,强调多样化风格,但对个人的独创性有所忽略。李纯甫则另立一派,论诗力主自成一家,诗风奇险雄肆,意象奇崛,光怪陆离,近于韩愈诗风。忧时伤乱的题材走向渐趋加强。不少诗人写出了反映现实**的诗篇,最能代表这种新气象是元好问。

元好问的诗字裕之,号遗山。他的诗歌生动地展示了金、元两代之际的历史画卷。在艺术上,元好问全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熟练掌握了各种诗体的艺术形式。无论从思维价值还是从艺术成就来说,元好问的是都已那些写于金亡前后的纪乱诗成就最高。在国破家亡的巨大刺激下他写出了一系列雄浑悲壮的传世名篇。他的纪乱诗对的特点之一是他对国家爱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的哀叹悲泣,而是把慷慨悲壮的感情表现于苍茫雄阔的意境之中。形成了情感悲凉而骨力苍劲的诗风。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理性省思。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他的诗也具有诗史性质。他的诗以七律成就最突出,情感深挚悲凉,自成声调。七古也气势磅礴,意象齐伟壮丽;五言诗浑融含蓄,物我相融,意象平淡而韵味隽永。他的诗论表现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伟风格的艺术主张。并且明确的传达出以诚为本的诗学理念。

元代前期诗人集咏为一时盛事。月泉吟社是由元初宋遗民创立的规模最大、影响最远的诗社。其作品《月泉吟社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社总集。主要成员有吴溪、延致方风、吴思齐、谢翱等。在月泉吟诗社的影响下,整个元代,诗人结社吟咏都是诗坛风景。方回是宋代江西诗派的殿军,他的诗往往表达低回沉重的心情。艺术上发挥江西诗派的创作特点,在诗眼、句法上下功夫,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为折腰特征。戴表元重要诗人和诗论家。不回避社会矛盾,而是犀利的诗笔,涂写当时社会底层的悲惨现象。

元代中期的诗这个时期诗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诗学观念是崇尚雅正。所谓雅正有两层含义,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二是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后代人把它视为元代诗歌兴盛的标志,但这种观念对诗歌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雅正观念消解了诗歌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功能,也削弱了抒发真情实感的抒情功能。

赵孟頫的诗他的创作昭示了元诗特殊风貌的形成,被认为是始倡元音。赵孟頫虽然是由宋入元的诗人,却一反时风,直接上承南北诗人的清理高估,又融合唐诗圆融流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开启了延祐诗风。

元诗四大家代表了元代中期时期的盛况。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以擅长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闻名。四人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接近。雄浑流丽、步骤中程。格调音响,人人相同。多模往局,少创新规。四人中最优秀当属虞集。擅长律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深微,已经浑融,风格深沉。杨载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在七言歌行诗中,虞集称他的诗为百战健儿。他还是重要的诗论家。范椁也以歌行体见长,诗风豪迈又流畅自如,他的五律是专学杜甫,颇有杜甫诗沉郁凝练之风。揭傒斯以清婉流丽著称。当然还有一些作品质朴无华《秋雁》。 元代后期诗歌随着政治的进一步腐败,社会矛盾变得尖锐,雅正观念一统诗坛的格局被打破了,诗人的题材选择和风格追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写实性大大增强了。而杨维桢的铁崖体是这种诗风丕变的标志。后期诗坛有写实倾向的作家当推王冕。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包括天灾、赋税等在他的诗中都有尖锐的揭露和真切的描写。元代后期最具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杨维桢个性猖狂,认为诗是个人性情的表现,强烈地主张艺术创造个性化。他力图打破元代那种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崛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的独一无二的铁崖体。铁崖体在形式上以古乐府为主,造语藻绘而有力度,在诗的整体审美小营上具有陌生化的特征。融汇李白、杜甫、李贺诗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就整个文学史的角度而言,他没与突破李白。李贺一路,独创性并不鲜明。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高启成就最高。元明交替之际,时代特征鲜明,战乱生活的反应,忧郁。彷徨、孤独的情绪。很多无端的忧愁连诗人自己也不知为何,恰恰显露了一场苦闷对的内心。还有反应明朝的使唤生活使他感到束缚;也有登高怀古的主题。杨基对自己的坎坷生活遭际有所反应,保留着“元人习气”,艳丽纤巧的痕迹。

台阁体诗文在永乐至成化年间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台阁之当时的翰林院、詹事府、内阁,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指为当时的馆阁文臣所提倡而形成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所谓其时“诸大佬倡之,众人靡然和之,相习成风。”内容多赐教贫乏(应制,题赠,酬应之作),颂圣德,歌太平。平正典丽。馆阁文臣心怀感激,又以供奉文字为职责,重在维护正统,教化。亲和官方意识形态。政权相对稳定。社会呈现繁荣,歌颂上之德而鸣国家之盛的创作氛围。文字狱等恐怖政策震慑了文人表现社会现实的创作倾向。

茶陵诗派成化弘治年间。李东阳为主,还有谢铎,张泰,邵宝,鲁铎等人。针对台阁体的卑冗委锁气息,李东阳主张诗学汉唐,强调是语文不同,强调两者在规制上的差别,突出诗歌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这种复古论调影响到了前七子的复古运动。因为他的祖籍在茶陵,故将以他为主的这个诗人群体成为茶陵诗派。

第五篇: 小升初的有效衔接

初一级的新生,从小学升到初中,这是人生的一个小小转折点。对新环境的适应、对新学科的适应,都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作为初一级的班主任,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对这些新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关心学生

一方面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而且将上述情况分类列表,烂记于心,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另一方面在了解个别学生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班上的基本情况,对班干部与积极分子队伍状况、学风班风、师生关系、当前存在的问题都要掌握。对好的方面要及时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妥善处理。

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是通过观察、谈话、研究书面材料、调查访问等方式进行。通过和学生的频繁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通过和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可以获得第一手材料,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研究学生的档案,学生的自己介绍、学生在新学期的打算,以及调查科任老师,进行家访,都是了解研究学生的很好手段,这样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全面了解学生。

关心学生,就是对学生要有爱心,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乐学生所乐,忧学生所忧。耐心教育学生,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不在学生面前摆架子,要威风,使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力争做到既严肃、又活泼,既庄严、又亲切,使学生尊重你,又愿意接近你。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密切,就是爱的体现。有爱才有教育。

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建立良好班风的前提,是建立良好学风的保证。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建党六十周年”等重大事件,召开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进行校史教育。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重点学校,通过校史教育,帮助新生认识新环境,增强他们作为我校学生的光荣感,增强自信心。

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举行“读书与做人”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确读书与做人的关系,明确学生个人的理想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握主动性,增强竞争意识,为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思想基础。

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朝气蓬勃的班集体是全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那就是建立文明班级,其次是培养积极分子,选拔班干部,形成集体的核心力量。再次是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通过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班风。每一个学生都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力争为集体争荣誉。在开学初的军训汇操表演中,在学校举行的广播操比赛中,在校运会上,我班都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进行纪律教育。教育学生严守学校纪律。组织学生认识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十点要求》,以及《文明班评比条件》使学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纪律观念,不迟到不早退,集会、课间操做到快、静、齐,上课、自习课纪律良好,及时打扫好室内处卫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本班连续几个月被评为文明班。

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努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独力性,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友善地对待别人。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

三、进行学习常规教育,培养良好学风

学习是学生的中心任务。对初中新生进行各种常规教育,其中学习常规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初一的新生一般还保持小学时的一切做法,不具备初中生应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一般不会做笔记,不能围绕教师的教学积极思考。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只完成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往往认为不是作业。不会平衡各科的学习,顾了这头丢了那头,等等。

针对学生上述种种情况,班主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去进行教育。

首先是要作好课前预习。由于时间有限,并不一定要求每门课都要课前预习。凡是课任老师要求预习的,一定要认真预习。或是自己感到困难、感到吃力的学科,也应先预习。因为预习就是超前学习,这样对一节新课的学习内容课前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效果会提高。

其次是要学会上课。做到专心听,认真记,仔细看,勤思考,多练习。专心听就是凡是自己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主课、副课都一样要求专心听讲。关键在于懂得抓住重点,合理分配注意力。认真记,不仅要记下教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还要记下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或者对自己有启发性的地方。仔细看,就是要认真阅读指定的章节或段落。勤思考,是说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发言,促进思考。多练习就是课内练习主动迅速完成,不拖拉、不延误。口头练习也要努力抓紧完成。

再次是要完成课后任务。要及时复习巩固当天所学各门新课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虽然是“软任务”,教师不可能每天能检查每个人,但它却是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所以要求学生每天、每门学科要力求做到。要及时、认真、独立完成书面笔头作业。杜绝抄袭作业、拖拉不交现象,对有这种思想和作法的学生,严肃批评教育,直至改正为止。

除此之外,还教学生如何安排好学习时间和设计科学的学习计划。

通过初中新生进行学习常规教育,同学们已基本适应了中学阶级的学习生活,掌握了较为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身教重于言教

除了对学生进行“言教”处,更重要的是“身教”,那就是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要做到。严于律已,加强修养,言行一致,处事公正,诚实谦逊,平易近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总之,通过全面了解、全面教育、常规训练、言传身教,使初中新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上一篇:环保河巡查工作方案下一篇:河长制乡镇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