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关于重庆谈判有感

2024-04-24

读关于重庆谈判有感(通用6篇)

篇1:读关于重庆谈判有感

这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它阐述了很多谈判上的技巧,很多要素生活中也用得到,还是非常实用的。谈判本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实,不管你喜欢与否,你都是一位谈判者。小到家庭事务的处理,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协作,谈判是一种调解必须采取的基本手段,它使你从别人那儿得到你想要的;它是一种双向沟通,针对与双方利害攸关的事项进行协调,并取得协议。在大调解中,需要谈判的场合日增,群体性矛盾可以说是一项成长的行业。目前,受别人操纵左右的人日趋减少,每个人都想参与攸关自身利益的决策制定过程;然而每个人的自身利益殊不相同。因此,要运用谈判来解决其间的歧异。不管是政府、公司或家庭,人们都是通过谈判来做大多数的决定。即使到了诉之于法的地步,人们也会尽量透过谈判的途径以寻求庭外和解。虽然我们一直都在谈判,但却不容易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一般的谈判策略都会使得某一方深感不满,或者弄得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而且经常都是三味俱全。一般的谈判策略使得人们处于两难局面中,他们看到的只有软弱或强硬两种谈判方式。软弱的谈判者希望避免冲突,随时准备为了达成协议让步。他希望圆满达成协议,却总是为遭到对方剥削而深感其苦。强硬的谈判者把任何情况都看成一场意志力的比赛,他们认为在这种比赛中,立场越强硬的人,最后获得的也越多。他希望赢,然而经常造成对方同样的强硬回应。这种回应使得双方精疲力尽,并使双方关系因而破裂。其他的谈判策略则介于两者之间,试图在获得想要的和不伤和气之间取得某种折衷。谈判还有第三种方式,既不是软弱又不是强硬,而是一种有软有硬的方式,即原则谈判法,其中包括一个主题仲裁程序,他建议你寻求双方各有所获的方案,当双方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则坚持根据公平的标准来做决定,而不是双方意志力的比赛,原则谈判法所强硬的是价值,对人则是软弱的,它不采用诡计,也不故作姿态,它使你既能得到想要的,又能不失风度;它使你能保持公平,而别人无法占你便宜。每一个谈判都不会一样,但基本要素则不变。原则谈判法可以用于一个问题的情况,也可以用于涵盖多个问题的情况中,可以用于双方面的谈判,也可以用于多方面的谈判中,可以用于固定的谈判,例如劳资集体谈判,也可以用于突发情况,如人质事件、工伤事故处理等,不管谈判对手有无经验,也不管对手强硬或友善,原则谈判法都可通用。

根据行业的不同,影响谈判结果的因素很多,文化因素、谈判方式等都很重要。

我认为谈判本身是人类重要的沟通手段,只是一般来说谈判总有输家和赢家。读完书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三条:

1、合同没有歧义,要约清晰。

2、绝不接受对方第一次报价。

3、对谈判者最有利的两个字是“如果”。

要约清晰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时候做到并不容易,很多时候亲兄弟也要明算账的,虽然无法穷尽所有可能,但是为了避免日后可能产生的分歧,一定要将合同明确,这样才能更好的谈判。有明确无误的合同条款谈判是一场耐心的较量,要知道慢慢针对一些细节条款的准确性的意义所在。

除了个人差异之外,谈判双方还有老幼尊卑、亲疏远近、上下左右等各种关系的差异,谈判者在谈判中还要考虑各种差异对语言应用的影响。谈判的动力是需要和利益,谈判双方通过谈判说服对方理解、接受己方的观点,最终使双方在需要和利益方面得到协调和适应。所以这是关系到个人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活动,语言表述上的准确性就显得至关重要。谈判双方必须准确地把己方的立场、观点、要求传达给对方,帮助对方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果谈判者传递的信息不准确,那么对方就不能正确理解你的态度,势必影响谈判双方的沟通和交流,使谈判朝着不利的方向转化,谈判者的需要便不能得到满足。如果谈判者向对方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而对方又因错就错地达成了协议,那么,就会招致巨大的利益损失。

绝对不接受对方第一次报价是基本常识,在生活中运用也非常广泛。加上一些其他的技巧,比如虚构一个领导、引入竞争、了解对手的实力等,长期坚持使用,受益无穷。我觉得还价的时候到底还到什么程度比较好,需要一句中国古话一样:知己知彼。你要了解对手在这个市场的实力,要做到心中有数,谈判时候将对手了解清楚,还价就变得比较简单。

很多时候在现实中,谈判不是那么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而是充满火药味和威胁。档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不妨做一些小的让步,以进为退。暂时的小的让步是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是让谈判进行下去的很好的方法。但是这招是要看谈判者使用的技巧的,如果使用不好弄巧成拙,让对方看出你急于成交,你就会在谈判中处于劣势和被动挨打地位。

总而言之,谈判,是一门艺术。成功的谈判,是打开人生未来的金钥匙。

篇2:读关于重庆谈判有感

看了《重庆谈判》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毛主席的英明。

这部电影的背景就是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人民举国欢庆,可每个人得心里都希望战争不再发生,因为它实在是太恐怖了。可是,当时国民党的主席——蒋介石,却一心想独裁,想再次发动癫痫病能治愈吗战争击败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以此实现他的独裁目标。可他知道毛泽东的军队代表的是老百姓们的利益,就这样发动战争的话,老百姓肯定会不答应。不如请毛泽东来重庆和平谈判。想必他肯定不敢来,因为他怕我摆鸿门宴,可他要不来呢,就表明治疗癫痫病特色疗法他不向往和平,到时候,我就是借口发动战争,责任也是他的了。可请帖发出去之后,毛泽东竟然来了。连蒋介石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

从而,我感受到了蒋介石野心是多么得大,竟然想要独霸整个中国,这样,即使他发治疗癫痫病药动战争打败了毛泽东主席的军队,老百姓也很有可能起义,推翻他的政府,搅得他不得安宁。而且,就算老百姓没能力起义,但都不服他,中国人民也就不团结。也会被别的国家入侵啊!!那他当这个国家的主席不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吗?但是,从中我也钦佩毛主席那种勇敢的精神和英明的态度,他知道,如果他不去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于是就不顾个人安危,去了蒋介石所在的重庆。而且,他预先也想好了,蒋介石很要面子,在癫痫病的发病症状大庭广众之下,他摆鸿门宴的可能性很小。这也体现了毛泽东主席的大智大勇。所以我十分钦佩毛主席。

可惜的是,谈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毛主席这种精神却很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观看《重庆谈判》心得体会范本【二】

影片《重庆谈判》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比较成功的将纪实性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地再现了48年前那场举世瞩目的国共和谈。

作为一部具有强烈纪实色彩的影片,所表现的题材又是重庆谈判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就使得影片的导演格外注意强调并运用各种手段来强化整部影片的历史感。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镜头都取自重庆的实景,包括蒋介石的官邸及有关的历史性故址,如宋庆龄故居等。这其中,故有的旧山城的风貌和庆祝当年抗战胜利的游-行场面,尤其令人信服。为了在一些历史氛围的再现上更加真实可信,导演还借鉴了《开国大典》中曾经使用过的“资料片和故事片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即选用一些具有历史性场面的纪录片资料,处理成富有历史岁月感的茶褐色,并与拍摄的彩色片衔接。如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军队投降、广岛原子弹爆炸等。同时将拍摄的某些历史性场面,如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毛泽东在飞机上的挥手致意等,从彩色转化成茶褐色,使影片具有历史感和文献感,从而强化了影片的纪实风格。另外,导演为了增强影片的艺术效果,在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准确再现之外,还对那些既生动传神,又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细节进行了大胆的虚构。比如,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林园巧遇时的谈话内容,及他们各自带的《资治通鉴》;毛泽东拜访张自忠之母等。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央日报》记者童欣,这一人物虽然纯属虚构,在影片中的“笔墨”也不多,但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上这些对细节和人物的虚构,把握准确,运用巧妙,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又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重庆谈判》这种虚实相伴,真假相间的创作手法,增强了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又一次重温历史了,我们今天这个年代,怎样看待过去的人和事,重庆谈判令人感觉到又一出鸿门宴,毛泽东表现得大智大勇;蒋介石表现得大仁大义,两个都不逊色于对方,所谓大智大勇者,在于毛泽东敢深入虎穴,而且应对自如。自然进出,来去自如。不卑不亢,能够干什么事都恰到好处,实属不易;所谓大仁大义者,在于蒋介石在毛泽东已握在手中的情况下,依然没有耍流氓,表现出政治家正人君子的风度,所谓勇者,不在于你敢拿着一把刀冲向人群,那是匹夫之勇,大勇者,在于心之勇也,大智者,不在于那一点点小聪明,而在于能通观全局,透看古今的一切人和事;大仁大义,在规律面前敢干牺牲个人利益,在风险面前泰然处之,蒋介石不会不知道鸿门宴,放走毛泽东有多大的风险,那不放走风险又有多大,权衡利弊并不那么难,然而他做到了,并不管后人如何评说,蒋介石对于共-产-党而言,真是既敌且友,关于观看《重庆谈判》心得体会范本【三】

看了《重庆谈判》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毛主席的英明。

这部电影的背景就是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人民举国欢庆,可每个人得心里都希望战争不再发生,因为它实在是太恐怖了。可是,当时国民党的主席——蒋介石,却一心想独裁,想再次发动癫痫病能治愈吗战争击败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以此实现他的独裁目标。可他知道毛泽东的军队代表的是老百姓们的利益,就这样发动战争的话,老百姓肯定会不答应。不如请毛泽东来重庆和平谈判。想必他肯定不敢来,因为他怕我摆鸿门宴,可他要不来呢,就表明治疗癫痫病特色疗法他不向往和平,到时候,我就是借口发动战争,责任也是他的了。可请帖发出去之后,毛泽东竟然来了。连蒋介石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

从而,我感受到了蒋介石野心是多么得大,竟然想要独霸整个中国,这样,即使他发治疗癫痫病药动战争打败了毛泽东主席的军队,老百姓也很有可能起义,推翻他的政府,搅得他不得安宁。而且,就算老百姓没能力起义,但都不服他,中国人民也就不团结。也会被别的国家入侵啊!!那他当这个国家的主席不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吗?但是,从中我也钦佩毛主席那种勇敢的精神和英明的态度,他知道,如果他不去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于是就不顾个人安危,去了蒋介石所在的重庆。而且,他预先也想好了,蒋介石很要面子,在癫痫病的发病症状大庭广众之下,他摆鸿门宴的可能性很小。这也体现了毛泽东主席的大智大勇。所以我十分钦佩毛主席。

可惜的是,谈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毛主席这种精神却很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观看《重庆谈判》心得体会范本【四】

昨天下午3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了电影《重庆谈判》,作为主流媒体,可能是纪念“重庆谈判”65周年,可喜可贺!我感冒没上班,在家里观看了电影《重庆谈判》。

电影《重庆谈判》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比较成功的将纪实性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地再现了65年前那场举世瞩目的国共和谈。

著名特型演员古月和孙飞虎均在片中有出色表演,古月的毛泽东扮相惟妙惟肖,而孙飞虎则将老谋深算的蒋介石表现得贴切、自然。毛主席、蒋委员长19年后的见面会谈,其对话表现了两位巨人的智慧,尤其是毛主席,引经据典,谈吐幽默,大智大勇,如:蒋委员长说,国共两党要做朋友,不做敌人;毛主席则引用拿破仑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的敌人”。台湾演员胡慧中在片中扮演《中央日报》社记者童欣,被毛泽东的魅力和幽默所吸引,开始理解共产党。童欣在片中只是一条线索,这一人物虽然纯属虚构,在影片中的“笔墨”也不多,但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上这些对细节和人物的虚构,把握准确,运用巧妙,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又烘托了影片的主题,也是当年这部影片的卖点之一。

在这部影片中,共产党方面周恩来,王若飞、李克农,国民党方面张治中、王世杰、张群、邵力子的扮演者都有不俗的表演。民主党派人士郭沫若、自称“中国的卢梭”柳亚子在影片中体现的比较真是、自然。尤其是柳亚子把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发表后,在当时的重庆,引起了轰动。蒋委员长尤其是西方,对毛主席自称是“拿了几条枪的草头王”刮目相看。使我对毛主席的用“笔杆子、枪杆子”打败了国民党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影片中看到,绝大部分镜头都取自重庆的实景,包括蒋介石的官邸及有关的历史性故址,如宋庆龄故居等。这其中,故有的旧山城的风貌和庆祝当年抗战胜利的游行场面,尤其令人信服。为了在一些历史氛围的再现上更加真实可信,导演还借鉴了《开国大典》中曾经使用过的“资料片和故事片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即选用一些具有历史性场面的纪录片资料,处理成富有历史岁月感的茶褐色,并与拍摄的彩色片衔接。如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军队投降、广岛原子弹爆炸等。同时将拍摄的某些历史性场面,如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毛泽东在飞机上的挥手致意等,从彩色转化成茶褐色,使影片具有历史感和文献感,从而强化了影片的纪实风格。另外,导演为了增强影片的艺术效果,在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准确再现之外,还对那些既生动传神,又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细节进行了大胆的虚构。比如,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林园巧遇时的谈话内容,及他们各自带的《资治通鉴》;毛泽东拜访张自忠之母等。

《重庆谈判》这种虚实相伴,真假相间的创作手法,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而且也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中值得借鉴的。

关于观看《重庆谈判》心得体会范本【五】

昨天下午3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了电影《重庆谈判》,作为主流媒体,可能是纪念“重庆谈判”65周年,可喜可贺!我感冒没上班,在家里观看了电影《重庆谈判》。

电影《重庆谈判》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比较成功的将纪实性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地再现了65年前那场举世瞩目的国共和谈。

著名特型演员古月和孙飞虎均在片中有出色表演,古月的毛泽东扮相惟妙惟肖,而孙飞虎则将老谋深算的蒋介石表现得贴切、自然。毛主席、蒋委员长19年后的见面会谈,其对话表现了两位巨人的智慧,尤其是毛主席,引经据典,谈吐幽默,大智大勇,如:蒋委员长说,国共两党要做朋友,不做敌人;毛主席则引用拿破仑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的敌人”。台湾演员胡慧中在片中扮演《中央日报》社记者童欣,被毛泽东的魅力和幽默所吸引,开始理解共产党。童欣在片中只是一条线索,这一人物虽然纯属虚构,在影片中的“笔墨”也不多,但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上这些对细节和人物的虚构,把握准确,运用巧妙,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又烘托了影片的主题,也是当年这部影片的卖点之一。

在这部影片中,共产党方面周恩来,王若飞、李克农,国民党方面张治中、王世杰、张群、邵力子的扮演者都有不俗的表演。民主党派人士郭沫若、自称“中国的卢梭”柳亚子在影片中体现的比较真是、自然。尤其是柳亚子把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发表后,在当时的重庆,引起了轰动。蒋委员长尤其是西方,对毛主席自称是“拿了几条枪的草头王”刮目相看。使我对毛主席的用“笔杆子、枪杆子”打败了国民党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影片中看到,绝大部分镜头都取自重庆的实景,包括蒋介石的官邸及有关的历史性故址,如宋庆龄故居等。这其中,故有的旧山城的风貌和庆祝当年抗战胜利的游行场面,尤其令人信服。为了在一些历史氛围的再现上更加真实可信,导演还借鉴了《开国大典》中曾经使用过的“资料片和故事片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即选用一些具有历史性场面的纪录片资料,处理成富有历史岁月感的茶褐色,并与拍摄的彩色片衔接。如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军队投降、广岛原子弹爆炸等。同时将拍摄的某些历史性场面,如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毛泽东在飞机上的挥手致意等,从彩色转化成茶褐色,使影片具有历史感和文献感,从而强化了影片的纪实风格。另外,导演为了增强影片的艺术效果,在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准确再现之外,还对那些既生动传神,又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细节进行了大胆的虚构。比如,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林园巧遇时的谈话内容,及他们各自带的《资治通鉴》;毛泽东拜访张自忠之母等。

篇3:读关于重庆谈判有感

感想之一:“大方无隅”的童真生活

作文源自生活, 离开了生活, 作文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就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然而, 作文里生活太少, 甚至没有生活, 则是当下学生写作的通病。于是, 有人归因为学生的生活太贫乏、太单调。其实, 生活赐予学生的非常慷慨。有父母、有姐妹, 有师长, 有同窗, 有邻居;有书声, 有球赛, 有郊游, 有劳作;有春草, 有秋月, 有夏荷, 有冬雪。凡此种种, 构成了《登攀》作品中“大方无隅”的童真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 写作的外延就有多广阔。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世界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 是寻常的, 又是难得的。有时, 她会不经意地出现在你面前;有时, 她却需要你用心去捕捉。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美其实无处不在。郊游中, 清澈见底的小溪里洋溢着孩子们的笑声, 是一种快乐的美;家庭里, 妈妈天天送上香喷喷的饭菜, 是一种幸福的美;阳春三月的春天, 大地苏醒、鸟语花香、万物生春, 是一种生机美;夏天, 红彤彤的太阳挂在天空, 农民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地劳动着, 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美;秋天, 五谷丰登, 是一种丰收美;冬天, 孩子们在雪地上尽情地打雪仗, 是一种欢快的美。与其他教师不同的是, 智国先生教给了学生在这些看似平凡、单调的生活中发掘情趣、发现美的本领。

感想之二:“大音希声”的童真言说

唐代大诗人李白说:“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清水芙蓉的生命之源, 乃是一派天真。何谓“天真”, 用庄子的话说, 就是“真悲无声而哀, 真怒不严而威, 真亲不笑而和。”由此表明, 所谓“天真”, 其实就是孟子所推崇的“赤子之心”。当下的学生, 枯竭了生活, 在作文中只好说假话, 唱高调, 压抑了真感情, 迷失了真性情, 文章言说刻意装饰和雕琢, 或文白相杂, “寻章摘句”, 或矫揉造作, 佶屈聱牙, 晦涩难懂, 在看似华丽的包装下却丧失了纯朴的童心、童真、童趣。俗话说:“好看不过素打扮, 好吃不过粗茶饭”。美国思想家、文学家惠特曼认为:“艺术之艺术, 词藻之神采, 以及文学之光华皆寓于纯朴之中。”《登攀》作品杜绝喧嚣与矫揉雕琢, 崇尚娓娓道来的纯朴言说。其语言浅显通俗, 自然流畅, 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 意蕴丰厚, 富有韵味。这种纯朴如同土地, 正是土地才长出粮食, 才长出奇葩异卉;这种纯朴如同空气, 正是空气才不被时间所淘洗;这种纯朴如同清泉, 正是清泉才沁人心脾。然而, 这种纯朴之中又闪烁着少男少女的思绪、情感、智慧的清辉, 阅读之后令人为之动容。宋代散文大家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朴素, 内容精辟, 深入浅出, 好像容易, 其实写起来须反复推敲, 是艰苦细致的劳动, 非常难能可贵。“我口说我心, 我手写我心”的童真言说, 用平平实实的语言去直抒胸臆, 用淡笔写深情, 乃是智国先生传授给学生的“大音希声”式的纯朴表达方式。

感想之三:“大象无形”的童真意象

《周易》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 《周易》之象是卦象, 是符号, 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 属于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 “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 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 不是抽象的符号, 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何谓“意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 它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中华美学大辞典》则认为:“意象, 美学范畴。 (1) 指文艺家构思的意趣和物象的契合。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 (2) 指艺术形象。 (3) 指饶有意味、饱含情思、充满理趣的形象。”非常遗憾的是, 如今中学学生的作文难见意象的踪影了。感谢《登攀》作品让我领略到了童真意象的温馨。有小鸟的啁啾、有小鱼的跳跃, 有小花的芳香, 有小狗的憨态;有赛场的奔跑, 有野炊的欢笑, 有晚会的热烈;还有春雨的早晨, 天边的晚霞。不仅有自然意象, 《登攀》优秀作文集中有的篇章所咏叹的社会事物, 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所描绘的生活场景, 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 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 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 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这些林林种种的意象虽然并不宏大, 但意蕴隽永, 凝聚着少男少女的情思, 给人一种纯真之美的享受, 呈现出“大象无形”的艺术特征。《登攀》作品对意象的推重, 是因为“言不尽意”, 当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作者心中之意时, 便巧妙地“立象以尽意”, 用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 情直致则难动物也, 故示以意象。”意象入文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 是以“象”征“意”, 是喻示, 是象征, 是“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移情于景, 存心于物, 凝神于形, 寓意于象, 这正是智国先生教给学生营造童真意象的诀窍。

感想之四:“大道远行”的童真情怀

少年时代是怀揣梦想的季节。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杰出女性、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奥普拉·温弗瑞曾说:“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 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一天, 只要梦想存在一天, 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虽然梦想是崇高的理想和愿景, 但“大道远行”, 必始于足下。可惜, 现今的学生并非如此理性, 他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 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大多因华而不实而无果而终。而《登攀》作品不是这样, 它所展现的梦想, 则是透过“我们窗口”看到的玫瑰般的情怀和风景。大致地说, 有三重梦想境界、三重童真情怀:一是描绘山光水色的风物境界, 书写天人合一的自然情怀;二是反映人世万象的人伦境界, 书写和谐人际的人文情怀;三是吟咏喜怒哀乐的自我境界, 书写展翅高飞的壮志情怀。美国第28任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说:“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 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 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 迎来光明和希望, 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登攀》优秀作文集的作者就是一群细心培育、维护, 直到梦想安然度过困境而走向成功彼岸的少男少女。“大道远行”, 既仰望星空, 又足踏实地, 这是智国先生指点学生书写童真情怀和玫瑰梦想的要津。

篇4:重庆谈判连赢五局

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打电报给毛泽东,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建国大计”。这是因为经过八年抗战,人民力量空前强大,国民党军队远在大西南、大西北,短时间无法部署内战,所以蒋介石妄想通过“和谈”来拖延时间,调动军队。更重要的是,蒋介石认为毛泽东根本不敢赴渝谈判。这样,蒋介石就可以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面对蒋介石放出的“和平”烟幕,毛泽东以雄才大略,做出了异乎寻常的决断:亲赴重庆谈判,通过谈判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这个举措让蒋介石措手不及,先输一局。

在重庆的43天中,毛泽东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出击,会见国民党党政军各界人士、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文化、教育、新闻、工商、妇女、青年等各界知名人士。最出人意料的是毛泽东主动访问了坚决反共的戴季陶和反对国共和谈的陈立夫等国民党右派,致使他们皆表示要促成和谈。毛泽东还接见了许多外国驻重庆大使、日本反战进步作家,设宴招待各国援华团体的代表和在重庆的各国友好人士,向他们宣传了共产党的内外政策,使国民党制造的种种谣言不攻自破。蒋介石对此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一次蒋介石又输一局。接下来的谈判,毛泽东又是如何漂亮的将蒋介石打败的呢?

毛泽东到重庆的第二天,把自己的《沁园春·雪》一词赠给了柳亚子。《新民晚报》将此诗发表,在山城引起轰动,人人争读《沁园春·雪》。《沁园春·雪》借景抒情,纵论历朝贤君。人们从此诗中领略了毛泽东的抱负、胸襟和人格魅力,整个山城为之倾倒,“诗人领袖”美名传天下。《沁园春·雪》的发表与流传,虽然是毛泽东无心插柳之举,却使得蒋介石再输一局。

蒋介石对和谈毫无诚意和思想准备,因此在重庆谈判中的所有提案皆由共产党提出。但是国民党在政治和军队问题上毫不让步。为了打破这个僵局,共产党的代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作出让步:撤出南方八个解放区,缩编我方军队。此举充分表明了共产党的和平诚意,获得了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因此此次交锋毛泽东棋高一着,又胜出一局。

蒋介石和谈的假面具被层层揭破,于是露出了打内战的真面目,想在战场上获得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对于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洞若观火。根据毛泽东的指示,9月到10月,我军坚决击退了国民党傅作义部、周锡山部等对我解放区的进攻。蒋介石迫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1945年10月10日,蒋介石在《双十协定》上签字,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至此,蒋介石满盘皆输。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篇5:读关于重庆谈判有感

10岁那年,有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也开一张收款账单寄给他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点事的报酬。妈妈发现了在她的餐盘旁边放着一份账单,上面写着:“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为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为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共计:60芬尼。”彼得的母亲在餐桌上看到这份账单,无声无语地在账单旁放了60芬尼。

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为自己的小聪明欣喜不已的时候,他又发现母亲留下的一份账单,上面写着:“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共计:0芬尼。”

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围裙。

这个精美的故事,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私、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意蕴深长,真是一个人文意义很强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感动和钦佩之余,我突然想起,假如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周围,那母亲们将会怎样面对呢?我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我的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毫不掩饰地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做法。母子(女)情境对话如下:

同学霞满不在乎地说:“你这个孩子,何必和你老妈玩这个游戏,你需要钱直说吗,这是60元,你拿去花吧,不够的话,再问老妈要!”

同学芬则是满脸欣喜,自豪地说:“孩子,你真行,竟然想出这么好的主意动心眼算账,这么小就会讨价还价,长大了一定有出息!”

同学玲喜形于色,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宝贝,你想要60元是不是,那就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期结束捧个‘三好生’奖状回来。”

同学婷不耐烦了,拍了拍桌子,愤愤地说:“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干一点事情开口就是钱。你也不想想,你父母养你供你上学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算算,你应该给我们多少钱?”

……

细细回想每位母亲的话,她们代表了眼下四种家长的典型心态。为此,我揣摩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产生四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第一种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在父母的宠爱下会变得越来越随心所欲,没有钱的时候会理所当然地向父母伸手要钱,他会觉得父母给钱是应该的,没有任何质疑!

第二种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是非常有心计的孩子,他们时刻在算计父母,算计别人。他们感觉学会算计别人,这是一种生存的本钱!

第三种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会逐渐拉开和父母的距离,他们觉得母亲不理解更不尊重自己,从此或抵触或逆反或消极。

第四种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很羞愧,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想法设法来回报母亲。因为他们或许懂得了索取的同时还需要学会给予……

是啊,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懂事乖巧,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仅仅着急是不够的。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连鸡都能做到的事情。”爱应该有爱的方法,爱应该有爱的技巧,尤其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回想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不难看出:小彼得的过错是很正常的,正常中还有几分孩子的天真。的确,这是一个美丽的过错。彼得的母亲对待孩子的过错心中有着几分宽容,以一种平静而又冷静的态度来处理,而且极富艺术性。

彼得母亲开出的账单,为天下的父母开出了一个绝妙的“药方”,当你对犯了错误的孩子大发雷霆的时候,想一想,换一种方法,也许能“柳暗花明”,也许能“云开日出”,转怒为喜。

篇6:读关于重庆谈判有感

中国共产党旨在通过此次和谈促成建立“和平民主团结”的新中国, 同时展示共产党的力量和政治管理能力。《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唯一一份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并在全国范围发行的报纸, 在整个重庆谈判期间紧密配合共产党的中心工作, 充分发挥了以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力量,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宣传文化工作中的优良传统。

一、充分体现党性和人民性

党性与人民性从本质上来说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华日报》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发声的重要喉舌, 自1938年创刊时就明确表示了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意愿。其发刊词阐述的办报理念就是:“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 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1]重庆谈判适逢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阐明自身主张, 扩大群众影响力的关键时期, 此时利用媒体密切联系群众、关注民意, 充分体现人民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华日报》在的报道策略在体现人民性上主要表现为:报道内容强烈关注民生。除坚持办好早期就已开设的“读者园地”、“青年生活”、“妇女之路”等专栏的同时, 《新华日报》加大了对抗战胜利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方面的报道力度。在重庆谈判43天的新闻报道中, 涉及民生的消息、通讯、评论超过400篇。我们仅举1945年9月22日, 即当年中秋节后第一个周末的报纸为例: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日报纸中涉及民生的报道共有12篇, 涵盖教育、卫生、交通、农业、金融多个方面, 深切体现出《新华日报》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的办报宗旨。“1945年, 报纸发行量上升至两万份, 最高时达到五万份, 超过当时国民党在重庆出版的任何一种报纸。”[2]实现了既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也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利益的目的, 达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二、合理运用传播技巧

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一书中提出的传播过程“5W”模式:谁 (传播者) →说了什么 (信息) →通过什么渠道 (传播途径) →对谁 (受众) →取得效果 (传播致效) 。重庆谈判期间的《新华日报》在上述传播者、信息、途径和受众四个环节上均体现了高超的传播技巧。

(一) 高知名度、高可信度的传播者

首先, 《新华日报》多次发表著名学者、社会名流围绕和平谈判发出的各种声音。例如,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张申府在《谈判之际与问题的解决》一文中谈道:“毛先生这次来渝, 已充分表明了中共关于谈判的诚意, ……而且在来渝第一天就发表了他们党的对时局宣言, 简单明了坦白无隐提出了六条大体都是合情合理的紧急要求, 其中心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 更是全国人民的希望”。[3]其次, 《新华日报》还通过刊登大量群众来信的方式, 开辟言论空间供人们直接发表关注和谈的言论。例如, “谈判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实际上, 求取和平, 亦即为全国人民的福利……抗战胜利了, 人民必须得到他们必需的自由, 民主必须实现, 特务机关必须解散, 人民生活必需改善”。[4]这种报道方式客观反映出人民意愿, 也淋漓尽致地揭示出国民党政府表面和谈, 背后阻挠和平进程的卑劣行径, 极大地增加了《新华日报》的公信力。

(二) 选择报道内容, 用事实说话

报纸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选择来完成的。重庆谈判期间的《新华日报》, 通过慎重选择报道内容, 真正实现了“用事实说话, 大量选取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各种事件进行对比性事实报道。例如, 《工业衰落工厂停工渝市工人纷告失业》《我们在胜利的欢笑中失了业》《号称“剿共”重占海门敌寇阴谋极可重视》《华北华中敌伪奉当局命令进攻我新旧解放区》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报道有场景、有见闻、有数据, 真实可信, 有力配合了共产党的和谈目的, 展示了国统区人民盼望和平发展的愿望, 揭露了国民党破坏和谈的恶劣行径, 也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和谈诚意与多种能力。

(三) 报纸编辑技巧的综合运用

以报纸为传播途径的新闻报道, 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必须关注编辑技巧的运用。编辑技巧涵盖:信息频率, 版面设计, 排版位置, 标题制作, 字号选择, 图片应用等多个方面。重庆谈判期间的《新华日报》为对开4版报纸, 第1版主要刊登广告和各类启示;2、3、4版为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都有巧妙的编辑思路:其一, 对于代表团成员尤其是毛泽东同志的各种活动及时刊登在显著位置。例如, 9月3日报纸大幅刊登了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庆祝抗日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其二, 对于国共和谈进程的报道均安排在第2版中心位置, 并加装饰线予以突出。其三, 有关和平民主团结建国方面的重大社论均以大号字体醒目刊登。其四, 各类标题的制作既浅显易懂又颇具吸引力。例如, “中国能否取得和平”、“活出来了——宁化进军速写”等等。

(四) 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任何媒体都有其目标受众。《新华日报》的目标受众主要是广大中下层民众和进步青年, 重庆谈判时期的报道视角和内容都更贴近他们。例如, 专门策划了“川东农村”、“还乡人的话”等系列报道;开设了的读者信箱也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失业、抚恤、抗属等问题展开回答, 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尤其对于进步青年, 除了专门设有《青年生活》栏目外, 其他报道也给予广泛关注。

三、综合利用宣传手段

重庆谈判为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这期间, 共产党的主要宣传目标是:激起民众对破坏和平谈判行为的愤慨, 广泛争取友好人士, 密切与广大群众的关系, 努力将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共产党的工作思路上来。《新华日报》秉持直接宣传和迂回宣传相结合的灵活策略, 综合运用了多种宣传手段。

(一) 高频率直接阐述我方观点

重庆谈判时期, 国民党政府的新闻管控极其严格, 新闻审查制度无孔不入, 许多报纸无法及时传播有关国共谈判的情况, 更不要说共产党的各项主张了。《新华日报》作为共产党所办报纸, 一方面积极与国民党新闻审查制度做斗争;另一方面多次在报道中直接阐述共产党政治主张, 揭露国民党妄图破坏和平, 掀起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同志的来渝, 正表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力求在和平、团结、民主的基础之上合理地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而协力建设一个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的热心与诚意”, [5]“中国共产党是一向要求国内和平团结的”上述多篇社论直接表明共产党“和平团结, 民主统一”的政治主张, 展示出共产党的政治水平, 有力地配合了共产党的宣传工作。

(二) 真实客观介绍解放区的情况

《新华日报》主要在国统区发行, 为加强和谈期间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宣传, 争取尽可能多的民意支持, 报纸辟出很大一块空间, 多角度介绍解放区各种情况。9月3日的《解放区工作人员生活待遇》一文详细介绍了各个解放区人民的工作类型、生活方式和收入分配制度。9月19日的《在延安的日本反战志士参加解放区大进军》一文介绍了解放区几年来通过对日本侨联和工农学校的日裔群体的悉心照顾和教育帮助, 使他们走上了反战和平的道路。10月3日的《解放后的烟台》一文描述了10多个国家的侨民, 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过着愉快的生活。上述报道, 既给国统区民众解答了疑惑, 展示了一幅积极向上的解放区画面, 又在宣传角度上传递了一种声音: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办法在保障人民利益的基础上, 参与国家管理。

(三) 利用第三方声音

合理利用第三方力量, 对增加宣传内容的可信度和客观性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庆谈判期间, 《新华日报》通过大量报道民主党派、友好人士的行为和言论, 引导民意, 争取民众理解, 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四) 营造领袖形象的光环效应

塑造领袖形象的光环效应, 为共产党争取广泛的政治认同和支持也是《新华日报》的宣传策略之一。具体体现在:其一, 第一时间报道毛泽东同志排除困难, 抵达重庆, 展示出共产党领袖的气度与诚意。8月29日, 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的当天下午, 《新华日报》对此作了详细的报道, 并发表了《欢迎毛泽东同志来渝》的社论。”[6]其二, 宣传领袖的报道频度高。43天的报道内容中, 标题中直接出现“毛泽东”的文章就高达30多篇。其三, 报道领袖的文体类型丰富, 有简讯, 有评论, 有广告, 有诗歌, 有读者来信, 尤其是大量的诗歌作品, 为群众喜闻乐见, 艺术性高, 宣传效果好。其四, 重点刊发各类民众对毛泽东同志的期盼与爱戴。例如, 9月9日的诗歌《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中写道“这里的人都在期盼, 你, 大力量的人前来, 都知道你把戈壁荒原, 化成为天堂乐园”。其五, 着重体现对毛泽东同志光辉业绩的介绍, 在9月29日刊登的爱泼斯坦的《这就是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一文说:“在预测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 毛一直永远是正确的。在一九三五年, 他预言了未来的中日战争的过程和战略发展, 而他的关于游击战术的著作, 曾经激发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卡尔生和英国的温格特将军等人。”其六, 注重新闻策划事件, 8月30日, 刚到重庆的毛泽东就宴请民主人士柳亚子等人。席间柳亚子书七律一首《赠毛润之老友》赞扬毛泽东, 9月2日, 《新华日报》发表了这首诗。

(五) 配合文艺形式增强宣传效果

重庆谈判期间, 为配合共产党宣传, 重庆文艺界的进步人士出版多种期刊和书籍, 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为扩大这些活动的影响力, 增强宣传效果, 《新华日报》首先对各种进步出版物在第一版及时介绍。其次为配合进步话剧《风雪夜归人》和《清明前后》的演出连续多天在第一版刊登大幅广告, 还在读者园地版发表观后感言, 使这些文艺作品真正转化为激励中华儿女的伟大精神动力;再次《新华日报》还为文艺爱好者刊登了多首进步歌曲。这些报道策略有力地配合了共产党在各个领域的宣传工作, 真正起到了宣传号角的作用。

四、多维报道引导舆论

新闻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传播迅速、广泛、公开、连续等特点, 决定了它既是党和人民的宣传工具, 又是社会舆论机关。”[7]《新华日报》在重庆谈判期间的舆论引导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连续报道, 设置舆论热点

8月28日, 在毛泽东同志抵达重庆的前夕, 《新华日报》就在第二版中心位置刊登特稿《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 毛泽东同志将来渝》, 同时转引新华社、中央社两大通讯社的新闻稿件, 稿件中均提到美国大使赫尔利作为特使抵达延安, 显示出此次国共和谈的重要性。此后, 有关谈判进程的情况均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报纸重要版面位置。这种连续性的追踪报道, 既设置了舆论热点, 又使读者能够对整个和谈过程进行全方位了解。另外, 对于为什么连续几日没有和谈进展报道也在报纸中公开清楚解释“ (本报讯) 中外关注的国共商谈, 上周曾有发表公告的准备, 但现已暂告停顿, 自上星期五 (二十一日) 以来, 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等日, 都没有继续会谈”, 这样的及时报道避免了模糊消息对舆论的误导和消解。

(二) 捷报频传, 战争与和谈相配合

由于我军在战场上捷报频传, 《新华日报》这一时期几乎每天都是人民军队战斗胜利的报道:“使沦陷区同志早日得到解放, 山东我军光复烟台”“苏北光复赣榆县, 我军向连云港挺进, 胶济路两百里地区由我控制, 津浦县战略要点蚌埠已包围”这种密集报道战场捷报的方式, 一方面给国民党以威慑, 迫使他们改变谈判中傲慢的态度, 促使形成国共双方真正平等谈判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人民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胜利的报道和共产党在谈判过程中为民族大义步步退让的做法, 也引导舆论走向“共产党怀有真正实现和平建国的巨大诚意。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利益考虑的开明政党”的既定轨道。

(三) 巧用转载, 发挥外媒作用

各报新闻报道和不同通讯社之间的互相转载, 是报纸报道信息的惯例。重庆谈判期间, 《新华日报》对外国媒体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广泛报道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无产阶级的重大事件和外国共产党的发展情况, 介绍外国民主发展模式, 设置各国无产阶级事业在世界蓬勃发展的舆论热点。其二, 广泛引用外国媒体关注中国国内和平, 关注国共和平谈判的报道, 营造和谈为世界, 尤其为美国所郑重关注的舆论氛围, 敦促和谈达成协议, 避免内战, 实现和平建国的目标。其三, 大幅报道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同志答路透社记者问题, 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希望中国能够实现和平建国的决心和气度, 争取世界范围的舆论支持。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 《新华日报》的各种报道策略一方面对于配合和谈, 塑造共产党形象, 宣传共产党思想, 引导舆论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也抓住了机会, 扩大了报纸本身的影响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 《新华日报》在重庆谈判期间真正发挥出了“新华军”的作用, 在党的宣传文化工作发展历程中谱写了新篇章。

摘要:1945年抗战胜利后, 国共两党在重庆开启和平谈判, 在此期间,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 其新闻报道在传播技巧, 宣传手段, 舆论引导等方面多种策略的运用密切配合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 体现了共产党宣传文化工作中的优良传统, 也极大地提高了报纸本身的影响力。

上一篇:利息分红协议书下一篇:教师复习教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