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国学经典演讲稿

2024-04-23

品国学经典演讲稿(精选7篇)

篇1:品国学经典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六年级一班的。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

天地造化,日月精华,孕育了祖国的山河大地;广土众民,敏秀钟灵,创造出灿烂的五千年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知识的结晶和智慧的源泉。其意蕴之美、智慧之美千古流传。经典中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学习之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志和胸怀;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为人准则以及“无为而不为”的聪明智慧。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经典的诵读活动在海内外蓬勃兴起,大江南北书声朗朗,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脚步不可阻挡!为此我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一、热爱文学,亲近经典。阅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美文名篇,给自己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

二、让读经典、诵经典成为我们学习的一部分,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分享交流的快乐与心得。

三、培养文明行为。从自己开始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远离自私、远离冷漠,让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理念传颂在校园和社会每个角落。

国学的经典,华美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与经典同行,诵读美文,用我们的言行去守候这片热土,使民族精神万古长青!

篇2:品国学经典演讲稿

八年级(1)班 沈玉梅 指导老师:姚存岭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国学经典,品中华文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已传承了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国学经典,不就是那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在浩瀚的国学宝库中,《弟子规》无疑是一朵奇葩。《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它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世。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之根白;贪嗔痴慢,人心堕落之原因,皆在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弟子规》这本书,正是从根本出发,明伦教孝,务其根本。《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类似《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更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好歌。还记得乱世漂泊的李清照,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席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东江。”的豪言壮语!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的经典,华美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华夏文化,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篇3:国学在思品教育中的渗透

关键词:国学,思品教育,渗透

中华文明, 源远流长;道德伦理, 博大精深;国学经典, 浩若星辰。千百年来, 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 浸润着优秀思想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一大批国学典籍, 以她的文理明畅、概括精辟、通俗易懂向一代代华夏子孙宣讲历史文化知识, 渐染伦理道德修养, 传授人文行为习惯, 介绍民族姓氏渊源。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历史车轮驶进了21世纪,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质条件的迅速改善, 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 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某种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或多或少地冲击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繁荣的精神支柱, 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

一、国学在思品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透视当今社会, 一些未成年人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常常气量狭小、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感情淡漠、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脆弱任性。常见诸报端的未成年人离家出走、打架斗殴、涉黄吸毒甚至偷盗抢劫的负面新闻不时地向我们敲响警钟。令人忧心的现状引起我们的反思。现实生活中, 未成年人受到的家庭教育往往是“考一个好成绩, 进一所好学校, 找一个好工作, 娶一个好媳妇 (或嫁一个好丈夫) ”;经历的学校生活往往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 (或“家庭—学校”两点一线) , “上课—作业—考试”三位一体;关注的社会信息往往是明星、名牌、网络、游戏。追求荣华富贵, 不甘淡泊名利;崇尚一步登天, 蔑视脚踏实地;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协作精神, 缺乏感动, 缺乏友善, 更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所遵循的若干原则, 借以“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 规范他们的行为”。“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便是其中的原则之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国学有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教育资源。“人类要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00年前,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达成的共识。思品教师以国学普及为切入点, 将国学的精华融入教学之中, 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切实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用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统美德, 努力催开正处于黄金时期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之花。

二、国学在思品教育中渗透的具体做法

(一) 内容选摘讲究科学性。

在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五千年国学资料中, 选择符合青少年年龄、思维、认知特点的, 让他们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1.内容上选优去劣。国学教育不是复古教育, 更不是“古文化的回归”。毋庸置疑, 在传统文化中, 也有带着明显封建印记的思想糟粕, 比如“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等。尽管这些为数有限, 瑕不掩瑜, 但如果不去选择, 不加扬弃, 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让未成年人洁净的心灵蒙上落后思想的阴影。

2.取材上通俗易懂。基于时空的久远带有佶屈聱牙文言词语的国学往往使身处21世纪的青少年望而生畏, 因此, 在国学教育的材料选取上, 我们通常吸收那些流传范围广的、留存时间长的、生冷字词少的、稍加解释就能读得懂的语录、典故、史实, 比如“和为贵”、“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等名句, “孟母三迁”、“负荆请罪”、“香九龄, 能温席”、“融四岁, 能让梨”等故事。

(二) 教育过程注重渗透性。

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延伸, 有机渗透, 从而拓宽思想的领域, 延伸思维的触觉, 丰富认知的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希望在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时, “既要体现优良传统, 又要反映时代特点”。据此, 我们在分析现阶段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急需养成的基础层面之后, 主要抓好五个“结合”。

1.国学教育与荣辱观教育相结合。胡锦涛同志的“八荣八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是当代公民的道德规范和精神风尚。国学教育中, 我们让学生知晓先哲“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有之 (羞恶之心) 则进于圣贤, 失之则入于禽兽”的内涵, 了解古人对违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美德之类的深恶痛绝, 对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之举的由衷褒奖, 自觉牢记“八荣八耻”, 永存“羞耻之心”。

2.国学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选读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言, 讲述了屈原、杜甫、陆游等爱国诗人的故事, 要求学生背诵杜甫的《春望》, 陆游的《示儿》,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岳飞的《满江红》等诗文, 从认真读书、刻苦学习起步, 为将来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3.国学教育与节俭教育相结合。“俭以成廉, 侈以成贪”、“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是家喻户晓的“家训格言”。教育中, 我们告诫学生, 现在虽然物质丰富了, 条件优厚了, 但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丢, 因为这是一种品德, 一种精神。资源是有限的, 节约资源人人有责。要崇尚绿色生活, 做“低碳”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4.国学教育与敬老教育相结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如今“独生子女”一统天下的情况下, 常常“爱幼”有余, “尊老”不够。一些在娇惯、宠爱、溺爱中长大的孩子, 既没有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概念, 更没有温顺的语言、温情的行为。教育中, 我们反复诵读“羊有跪乳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的忠告, 特别推崇“香九龄, 能温席”的举动, 要求孩子们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怀揣感恩之心, 承担赡养之责。小时候, 多听话, 少顽皮;长大后, “常回家看看”。

5.国学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孔子曾说:“人无信, 不知其可也。”受制假售假、欺诈等不良现象的影响, 未成年人撒谎、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并不少见。对此, 我们在教育中要加强诚信教育。孔子“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人要凭着正直去生活, 如果是靠投机取巧, 不守信誉去生活, 那只是侥幸躲过了灾祸。教育学生没有诚信, 就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 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6.国学教育与仁爱教育相结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所倡导的这种推己及人的美德是人格塑造的终极目标。在教育孩子们敬老爱亲的同时, 我们也希望他们将“小家”推及“大家”, 将“小爱”升为“大爱”。当玉树、舟曲灾情发生后, 学生积极募捐, 我们看到“仁爱”的光芒已经照进了他们的心房。

(三) 教学形式力求多样性。

国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 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在教学形式上不能过于呆板, 不要微言大义、高深莫测, 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 生动有趣, 着重于学生情感上的感染、鼓励、激发。

1.朗读比赛。国学中有许多朗朗上口的语录、诗句, 我们要求学生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朗读, 然后组织比赛, 看谁语音标准, 节奏得当, 情感自然。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又能收到熟读成诵、过耳不忘的效果, 还能帮助学生开发智慧, 陶铸完美人格。

2.讲述故事。国学中也有很多劝人为善、启人智慧、激人奋进的经典故事, 有的洋洋百语 (如“完璧归赵”、“桃园结义”) , 有的寥寥几字 (如“融四岁, 能让梨”) , 我们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掌握情节的基础上, 用现代语言把故事津津有味地讲出来, 对简短的可以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 进行再创造。

3.编演节目。对情节简单的故事, 我们挑选理解力强、表现欲旺的学生, 让他们编演节目。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 在班上分角色演出。节目尽管粗糙, 表演也欠火候, 但很有“笑”果。大家在捧腹和鼓掌之余, 记住了这个故事。

4.播放录像。电视和网络上常有关于国学内容的短片, 如“百家讲坛”等, 学生平时没有时间收看, 我们就做有心人, 把这些节目辑录、下载下来, 有针对性地集中播放。

篇4:品国学经典 塑“博雅教师”

研读经典,净化师品

“每天静心写一篇字,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学期研读一本国学经典”的“三个一”活动使全体师生共同浸润在经典之中。经典文化如清冽的泉水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也涤荡着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促进了师生修养的提高。

徜徉在经典诗文的字里行间,聆听着历代先贤的谆谆教诲,老师们的师德修养自然得到提高。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面对问题学生,我们不能只是报怨,而是要想办法助其转变,促进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在班主任沙龙活动中,一位年轻教师在谈论自己接手一个后进生较多的班级后的想法及做法,虽然话语简单,但意义深刻,同时折射出老师良好的师德修养。

在我校经典诗文能脱口而出的不仅仅是语文老师,其他学科教师也经常会“展露身手”,且全体教师的教学语言也随着学习的进程变得愈加简炼、准确并富有感染力。“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年级数学老师在讲“十以内数的认识时”就这样巧妙地以《山村咏怀》引入,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幅美丽的图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体验了数字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研教经典,提升师本

为深入推进国学诵读工作,我们还专门设立了国学课,并且要求各学科整合国学知识,有机渗透国学教育。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促进教师学科专业能力发展。为了教好国学课,语文组教师每周都要进行教研,从内容分析到教学设计,从品词酙句到读文断意,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还经常上网查找相应诗文的朗诵录音,不断模仿,反复练习,力求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充满意境的诵读,带领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与国学紧密相关的音乐、美术、书法等学科教师,更是悉心挖掘,精心设计。音乐老师将经典诗文引入课堂,一首《静夜思》,在张红梅老师引领下,在吟诵、品词、酌句、节律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体味了作者的情感,与诗仙李白产生了情感共鸣。

促进教师创造力的发展。传统文化是一种对生命的感受,学习传统文化要不断地去体验,去陶冶,去感悟。在进行学校整体环境建设、开展全校性诵读活动的同时,我们加强班级环境和班级诵读活动的开展,并对活动开展好的班级进行表彰。这一做法不仅激发了师生的诵读热情,更给予了教师及学生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的空间。还依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国学诵读活动。撰写“善行日记”、“经典诗文诵读会”、“书画展”、“诵读明星评比”、“手抄报”绘制展示评比、“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是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创造。

内化经典,塑造师魂

学校通过开展“经典诗文品读会”、“诵读千古美文,夯实道德根基”师德演讲会、“研读经典,醇化师德专题讲座”,以及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展示内容的“国学文化书画展示活动”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教师内化经典,提升内涵,促进博雅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经典的润泽下,我校教师树立了“求博、尚雅”的文化追求目标。他们静心读书,潜心育人,将国学文化的精髓,内化为了个人气质,显现于他们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国学精髓——做人之道,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教育——为师之道。我校一位年轻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自觉研修了儿童心理课程。自从接班之后,每天把每个孩子的表现以联系本的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从未间断。倾情的话语,丰富的表情图标记录着孩子们的生活、变化、成绩、进步与不足,也积聚着老师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经典浸润了我们的思想,净化了我们的品质,塑造了我们的灵魂。优秀的民族精神已然浸入了老师们的思想,支撑起教师人格的脊梁。东高地二小全体教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国学文化的精髓,一支德高止雅、学博业精的优秀教师团队在国学文化思想的浸润中悄然形成。

篇5:读国学 品经典

程老师把《江南春》这首古诗分成了两部分给我们讲解,程老师告诉我们说,古诗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作者把他在江南看到的美丽的春天景色生动全面的进行了描写。而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者又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形容了如烟似雾的春雨中,树立着无数的楼阁亭台的繁华景象。作者在短短的四句诗中竟然用了三种写作说法,一首诗就把我们带到了春天的美丽江南,闭上眼去想象诗中的画面,仿佛我也身在其中。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一定要善用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才能生动有趣。

篇6:品国学经典演讲稿

“诵国学,品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为了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5月30日上午,凤鸣镇小学举行了以“书香溢满校园,读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庆六一活动。

学校1—6年级11班参加了比赛,各班以《三字经》、《少年中国说》、《弟子规》、《笠翁对韵》、《梦游天姥呤离别》等经典古诗词为主要内容,采用不同形式演绎了中华经典诗文名篇。同学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吟诵,精彩的表演,配以悠扬的音乐,让大家共同领略中华经典之奥妙,感悟中华文化之精深,享受中华文明之乐趣。经过激烈的角逐,四年级荣获一等奖;二年级一班、六年级二班荣获二等奖;其他班级荣获三等奖。

篇7:品国学经典演讲稿

国学经典比赛演讲稿: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大家好,我叫孙**,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国学像一阵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进我们的课堂,吹进我们的心灵,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弘扬传统文化,美丽情满中华。

神州大地,国家传承千年,何为国学?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中中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深沉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从中受益的精神财富,文化深沉。

《弟子规》教导我们人们生活的规范,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句虽短,意深刻。孔子关于学习和交友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人行,必我有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意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第二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学习,多向别人请教,第三句告诉我们要真诚对待朋友,这些话虽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义深刻,正所谓:“海纳百川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雄伟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点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学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庆幸洪小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刻感到浓浓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明白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人生梦,实现中国梦!

上一篇:肃北项目部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下一篇:沁园春长沙诵读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