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报材料

2024-04-07

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报材料(精选10篇)

篇1: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报材料

甲类大型设备申报材料(射波刀)

一、申请材料

1.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请表 2.关于购置射波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4.申请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相应的技术人员资格证(包括执业医师证、专业技术职称证、上岗资质证明等复印件)

5.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6.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二、医疗机构上财务报表

三、购置资金来源证明

1.购置资金来源证明 2.省卫计委文件 3.市卫计委文件 4.区卫计委文件

5.医院关于购置射波刀请示的红头文件 6.关于同意医院配置大型以用设备的批复

四、设备安装计划和机房基础设施条件准备情况

1.射波刀位置图,安装计划及说明 2.科室制度

3.个人剂量检测资料 4.个人体检目录

篇2: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报材料

用设备省级审核

2006-8-23 被阅读1847次

一、项目名称:

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和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省级审核

二、审批依据: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安徽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皖卫计[2005]78号文

三、申报条件:

符合卫生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安徽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皖卫计[2005]78号文的有关要求。

1、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开设的相应诊疗项目;

2、申请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必须具备常规的X线检查、B超等设备;

3、必须具备相应的人员、技术和场所;

4、必须具备可靠的职业防护、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

5、申请配置CT的医疗机构必须符合:

(1)、县及县(或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院,下同)、心脑血管或肿瘤专科医院;(2)、综合医院编制床位数应达到100张,日门急诊工作量不少于100人次。

1、申请配置MRI的医疗机构必须符合:

(1)、县及县(或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心脑血管或肿瘤专科医院;(2)、综合医院编制床位数应达到200张,日门急诊工作量不少于250人次;(3)、必须配置和使用CT二年以上,年检查人次达5000人次。

2、申请配置800毫安以上DSA的医疗机构必须符合:

(1)、县及县(或二级甲等)以上设置心血管科的综合医院或心脑血管专科医院;(2)、综合医院编制床位数应达到350张,日门急诊工作量不少于500人次;

3、申请配置SPECT 的医疗机构必须符合:

(1)、三级甲等以上的综合医院,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应达到500张,日门急诊工作量不少于1000人次;

(2)、应设置核医学科、肿瘤科和心血管科;(3)、必须拥有CT、MRI等大型医用设备。

4、申请配置直线加速器的医疗机构必须符合:

(1)、县及县(或二级甲等)以上设置肿瘤科室的综合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2)、综合医院编制床位数应达到200张,日门急诊工作量不少于2500人次;

四、材料目录:

(一)、新增大型医用设备需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包括申请机构基本情况;拟申请设备名称、规格和主要配件;相关辅助配套设备名称、数量和使用人员取得上岗资质情况);

2、《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请表》;

3、可行性论证报告、需求分析(包括申请理由、经费来源、经济分析、技术的先进性比较、在临床、科研中的作用、职业危害因素评价、预期效果、人员上岗资质等)。

(二)、更新大型医用设备需提供以下材料:

申请报告(包括更新理由、购置时间、更新设备的处理意见); 申请更新设备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原件;

使用情况,包括每年的检查治疗人次、开机天数、故障停机天数; 拟装备设备的型号、价格。

五、办理程序:

1、申请;

2、受理;

3、审核批准。

六、承诺时限:20个工作日

篇3: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及分析

1大型医用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1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过快, 普及率高, 目前已形成一种追风趋势。

据资料显示, 全世界每百万人口CT机拥有量为3.5台, 而北京、上海等地每百万人口CT机拥有量为10~12台, 超过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1]。

1.2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标准超标

为了从宏观上控制大型医用设备的增长, 国家对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规定了具体的标准:CT、MRI每年按6%增长, 每百万人口CT机拥有量为1.5~5.0台, 平均为2.0台[2]。目前, 我国大型设备的配置水平远远超过国家的配置标准, 并且已赶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1.3配置面广, 城乡并举, 中西医与专科建设并重的特点。

现在好多医院不考虑大型医用设备的服务面和成本, 为了吸引患者, 纷纷上马购置CT、MRI等大型设备, 结果开机使用率偏低, 服务量小, 有些设备甚至连成本都无法收回, 造成资源的浪费。

1.4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公平性。

据资料显示:北京地区大型医用设备的基尼系数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其中城区大型医用设备人口分布基尼系数为0.33, 处于相对比较公平的水平。地理分布基尼系数则高达0.56, 处于高度不公平的水平[3], 即大型的医用设备都集中到大城市附近, 而远郊区县甚至整个区县没有一台CT机和MRI机, 患者如需进行此项检查必须要到市区, 给患者的就医带来不便。此外, 由于设备的不合理集中, 使得各医疗机构互相争夺患者, 滋生了许多不规范行为, 如诱导需求、开单回扣等现象。

1.5大型医用设备质量偏低。

大型医用设备价格高, 目前许多设备国内尚不生产, 主要是依靠进口, 供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因此有些单位便从国外或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购进淘汰设备, 质量较差, 影响诊断质量, 同时机器的甲片率和患者检测的阳性率也明显偏低, 影响临床诊断的水平。

1.6收费不合理。

“新设备、新收费标准”的政策加剧了大型设备的购机热。同时由于等级医院评审的要求, 有的医院追求达标上等级, 购置大型医用设备, 闲置现象严重。

1.7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结构和素质参差不齐。

医技人员配置的人机比例方面不太合理, 医生比例偏高, 维修人员太少;医技和维修人员的学历和职称都比较低。

2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几点建议

2.1医院大型医用设备应遵循分级、适宜、资源共享的原则。即不同级别的医院根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所服务的人口数量, 适当配置, 选择适宜的医疗设备。

2.2购买大型医疗设备应认真贯彻执行2004年国家卫生部、发改委以及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管理办法》, 将大型医疗设备的审批、采购、使用等环节都统一到文件的标准上来, 严禁越权审批和无证使用, 加强监督管理。

2.3各级卫生机构在购置大型医用设备时, 应建立严格的审批、采购流程。各级医院采购招标机构应认真研究此设备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预期回收投资成本的周期等, 确定投资方案的可行性, 避免盲目投资。

2.4加强人才培养, 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大型医用设备是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 不仅与设备的先进性有关, 更与专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密切相关, 设备可以在短期内通过筹集资金来解决, 而后者则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组建合理的人机配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 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和维修队伍, 是保证机器正常运行, 满足临床诊断不可缺少的条件。

2.5规范医疗行为, 减少医疗诱导需求。大型医用设备利用中的诱导需求不仅造成了对设备高需求的假象, 同时给设备优化配置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也浪费了卫生资源, 造成医疗费用上涨, 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临床诊断中的不规范行为, 取消开单提成及其他形式的回扣和私收费行为。要加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医疗保险和公费、劳保医疗及其他减免医疗费的保健制度应建立大型医疗设备利用审批及报销制度, 对不合理的检查应当拒付, 对违反规定的医生及单位作出必要的处罚, 杜绝诱导需求行为, 节约卫生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大型医用设备在医院发展和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对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使用管理, 以及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以满足广大人民的医疗需求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淑莲.唐山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情况研究[J].医疗卫生设备, 2003, (1) :31~33

[2]肖海汀.医院大型医用设备利用效率现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 16 (12) :716~717

篇4: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报材料

第一部分 CT配置基本标准

一、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一)综合性医疗机构床位60张以上,或年门急诊量>15万;专科医疗机构床位3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10万。

(二)医疗机构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

(三)放射科人员、设备配备齐全。至少有1名从事CT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至少有2名取得CT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资金有保障。

(五)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健全,具有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六)符合卫生、环保等部门有关要求。

二、公立医疗机构

(一)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规模:

配置临床实用型CT:必须有完善的内科、外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年门急诊量>8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万人次。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CT:必须有完善的内科、外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至少有1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专科。年门急诊量>12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 2.5万人次。

2.医疗机构科研能力:

配置临床实用型CT:近3年相关科室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不少于3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其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不少于5篇)。具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CT:近3年来相关科室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不少于4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5篇)。具有省部级二等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3.放射科人员资质:

配置临床实用型CT:至少有3名从事CT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硕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5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CT:至少有5名从事CT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5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以上人员均须具备CT上岗资质。

4.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资金有保障。

5.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健全,具有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案。6.符合卫生、环保等部门有关要求。

(二)三级专科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规模: 配置临床实用型CT: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年门急诊量>30万人次。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CT:年门急诊量>50万人次。至少有1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专科。

2.科研能力:参照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要求。3.放射科人员资质:

配置临床实用型CT:至少有2名从事CT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硕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3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CT:至少有3名从事CT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硕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3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以上人员均须具备CT上岗资质。

(三)二级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有完善的内科、外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年门急诊量>3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2000例。

2.人员资质:

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和3名主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具有硕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1名具有中级职 称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以上人员均须具备CT上岗资质,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配置第一台CT可根据其地理位置、专科特点等适当放宽要求。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不配置CT。

三、配置CT数量要求

(一)配置第1台CT的医疗机构应符合上述基本标准。

(二)配置第2台CT的医疗机构应为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年门急诊量>8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5000例。或原CT年检查量>25000例,或单机日检查量>100例。

(三)配置第3台CT的医疗机构应为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年门急诊量>15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3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8000例。或原CT年检查量>40000例,或单机日检查量>100例。

(四)配置第4台CT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30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4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16000例。或原CT年检查量>80000例。配置4台以上者,单机日检查量必须>100例。

(五)专科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第二部分 MRI配置基本标准

一、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一)综合性医疗机构床位60张以上,或年门急诊量>15万;专科医疗机构床位3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10万。

(二)医疗机构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临床科室,具有麻醉科、放射 科、超声科、病理科等临床医技科室。

(三)放射科人员、设备配备齐全。至少有1名从事MRI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至少有2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资金有保障。

(五)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健全,具有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六)符合卫生、环保等部门有关要求。

二、公立医疗机构

(一)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规模:

配置临床实用型MRI:必须有完善的内科、外科、麻醉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年门急诊量>8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3000例。已装备CT的医疗机构其CT年检查量>12000例,阳性率>50%。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MRI:必须有完善的内科、外科、麻醉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至少有1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专科。年门急诊量>12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5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4000例。

2.科研能力:

配置临床实用型MRI:近3年来相关科室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不少于3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其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不少于5篇)。具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MRI:近3年来相关科室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8篇)。至少有2项省部级二等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3.放射科人员资质:

配置临床实用型MRI:至少有4名从事CT或MRI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从事MRI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3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MRI:至少有2名从事MRI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3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以上人员均须具备医学影像上岗资质。4.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资金有保障。

5.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健全,具有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案。6.符合卫生、环保等部门有关要求。

(二)三级专科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规模、水平:

配置临床实用型MRI:具有麻醉科、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等临床医技科室,年门急诊量>30万人次。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MRI:年门急诊量>50万人次。至少有1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专科。2.科研能力:参考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要求。3.放射科人员资质:

配置临床实用型MRI:至少有3名从事CT或MRI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从事MRI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2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MRI:至少有2名从事MRI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2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以上人员均须具备医学影像上岗资质。

(三)二级甲等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有完善的内科、外科、麻醉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年门急诊量>4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2000例。已装备CT的医院其CT年检查量>12000例,阳性率>50%。

2.放射科人员资质:

配置临床实用型MRI:至少有2名从事CT或MRI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从事MRI工作3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2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MRI:至少有1名从事MRI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2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以上人员均须具备医学影像上岗资质,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二级乙等医疗机构、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不配置MRI。

三、配置MRI数量要求

(一)配置第1台MRI的医疗机构应符合上述基本标准。

(二)配置第2台MRI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12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6000例。原MRI年检查量>10000例,单机日检查量>50例。

(三)配置第3台MRI的医疗机构应为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年门急诊量>15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3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12000例。原MRI年检查量>15000例,单机日检查量>50例。

(四)配置第4台MRI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30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4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16000例。原MRI年检查量>20000例。配置4台以上者,单机日检查量必须>50例。

(五)专科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第三部分 DSA配置基本要求

一、配置DSA的医疗机构应为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并已 取得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应诊疗技术准入。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不配置DSA。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具有专科特色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DSA。

二、申请配置DSA设备的医疗机构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有完善的神经科、心脏科、介入科或肿瘤科等临床科室,同时应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麻醉科等临床医技科室。三级乙等以上的专科医疗机构也可配备,但至少应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麻醉科等临床医技科室。

三、放射科至少有2名具有5年以上DSA工作经验的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从事DSA介入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至少有2名取得DSA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上述所有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四、配置第1台DSA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4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2000例。

五、配置第2台DSA的医疗机构应为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8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6000例。或原DSA年检查量>2500例,或单机日检查量>10例。

六、配置3台DSA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20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4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16000例。或原DSA年检查量>5000例。配置三台以上者,单机日检查量必须>12例,或冠脉介入单机日诊治量>30例。

七、专科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第四部分 LA配置基本标准

一、本市二级甲等及以上或相应规模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LA,二级乙等、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暂不配置LA。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具有专科特色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LA。

二、申请配置LA设备的医疗机构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有完善的外科、放射科、病理科、肿瘤科等临床医技科室,符合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开设的放射治疗诊疗项目,并设置独立的放疗科,原则上要求设有床位。

三、放疗科至少有2名医师、3名技师和1名物理师。科室负责人应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放射治疗医师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并符合执业地点、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的要求。所有业务人员必须接受岗位培训,具有《放射人员工作证》,并取得《大型医用设备(LA)上岗合格证》。上述所有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四、配置第1台LA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4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2000例。

配置第2台LA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原LA日治疗量>50例,医务人员按比例增加。

五、配备CT模拟定位机、剂量验证系统、治疗计划系统等设备。

六、对于具有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或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单位,可以增加主要用于临床科研为主的加速器设备配置。

七、专科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第五部分 SPECT配置基本标准

一、本市二级及以上或相应规模的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SPECT,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暂不配置SPECT。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具有专科特色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SPECT。

二、医疗机构应有独立设置的核医学科,并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医疗机构原则上应有心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等临床科室(专科医疗机构除外)。

三、核医学科至少有3名专职医师或技师,并配有熟悉放射性药物的医师或药师。科室负责人应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核医学工作经历并接受相应培训;所有业务人员必须接受SPECT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资质或培训证书。上述所有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四、医疗机构应配有助理工程师或经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设备维护保养和基本修理。

五、SPECT用房及其辅助用房,必须达到安全防护及环保等相应部门检查的审核标准,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

六、如上述各类人员和条件尚未达到要求,应先上报切实可行的 调配计划。申请配置单位应在领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前人员到位,并通过系统培训,取得相应证书。

七、配置第1台SPECT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4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2000例,或年门急诊量>40万人次;

八、配置第2台SPECT的医疗机构,单机年检查量>3000例;至少有5名具有核医学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九、配置第3台SPECT的医疗机构应为三级医院,单机年检查量>3000例;至少有8名具有核医学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为硕士生导师。

十、配置第4台SPECT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为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单机年检查量>3000例,至少有10名具有核医学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为博士生导师。

十一、专科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第六部分 乙类设备阶梯配置标准

大型医用设备阶梯分型为科学研究型、临床科研型和临床实用型。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服务量、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等因素按阶梯逐级有序对应配置适宜机型。本标准适用范围为本市公立医疗机构申请新增、更新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一、科学研究型

科学研究型指同类设备中的尖端设备,主要用于领先科学研究和临床新技术开发。

配置标准:科学研究型原则上配置在本市科研、临床水平居于前列的三级甲等综合或特定专科医院。医疗机构的相关学科是上海临床医学中心、近三年相关学科曾获省部级科研二等奖以上、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上的研究工作。

二、临床科研型

临床科研型指同类设备中能满足特定临床和研究工作需要的先进设备。

配置标准:临床科研型原则上配置在本市临床、科研水平处于领先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以及相关学科临床和科研水平达到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同等水平的医疗机构。配置医疗机构近三年相关学科曾获省部级科研三等奖以上、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承担上海市科(教)委重点项目及以上的研究工作或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

三、临床实用型

临床实用型指同类设备中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临床上广泛应用,性价比较高的设备。

配置标准:临床实用型原则上配置在二级医疗机构,以及首次配置该类设备的医疗机构。

四、具体分型

(一)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1.科学研究型:128排及以上、双源CT和能谱成像CT。2.临床科研型:64排及以下。3.临床实用型:16排及以下。(二)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1.科学研究型:3.0T及以上。2.临床科研型:1.5T。3.临床实用型:1.0T及以下。(三)医用直线加速器(LA)1.科学研究型:容积调强(旋转调强)放疗设备。2.临床科研型:图像引导放疗设备、调强放疗设备。

篇5: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报材料

卫规财发[2004]474号

颁布日期:20041231 实施日期:20050301 颁布单位: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财政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总则 配置规划 配置审批 使用管理 监督管理 附则

为进一步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制定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见附件),现印发各地,请遵照执行。

卫生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二00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大型医用设备,控制卫生费用过快增长,维护患者权益, 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转发的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大型医用设备是指列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品目的医用设备,以及尚未列入管理品目、省级区域内首次配置的整套单价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用设备。

第三条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商有关部门确定、调整和公布。

第四条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分为甲、乙两类。资金投入量大、运行成本高、使用技术复杂、对卫生费用增长影响大的为甲类大型医用设备(以下简称甲类),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管理品目中的其他大型医用设备为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以下简称乙类),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有关分类情况见附件。

第五条 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原则,充分兼顾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可及性,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共享,不断提高设备使用率。

第六条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实行配置规划和配置证制度。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许可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发;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许可证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

第七条 医疗机构要加强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管理,严格操作规范,保证设备使用安全、有效。

第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性质的医疗机构。

第二章 配置规划

第九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编制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规划和提出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

第十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定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委托中介组织对大型医用设备的先进性、经济性和适宜性进行专业技术论证,定期发布阶梯配置入选机型,指导配置工作。

第十二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大型医用设备临床使用情况,结合技术发展和我国国情适时公布淘汰机型。

第三章 配置审批

第十三条 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审批必须遵循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依据配置规划,经过专家论证,按管理权限分级审批。

第十四条 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的程序是:

一、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由医疗机构按属地化原则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二、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由医疗机构按属地化原则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三、医疗机构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方可购置大型医用设备。

第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按管理权限,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请受理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批复。

第十六条 申请材料及主要内容

一、新增大型医用设备

1、申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申请机构基本情况;拟申请设备名称、规格和主要配件;相关辅助配套设备名称、数量和使用人员取得岗位培训证书情况;

2、可行性论证报告、需求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申请配置的主要理由;所申请设备的技术发展前景;在临床、科研中的作用;预期使用率;人员取得岗位资质情况;购置经费来源以及经济分析等。

二、更新大型医用设备

1、设备的更新理由、购置时间;

2、申请更新设备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复印件;

3、使用情况:包括每年的检查治疗人次,开机天数,故障停机天数;

4、对更新设备的处理意见和拟装备设备的档次。

第十七条 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必须具有国家颁发的生产或进口注册证;必须按国家规定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政府拨款资助的设备采购必须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八条 对未经批准配置的大型医用设备,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不得安排资金。

第十九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情况。

第二十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大型医用设备审批情况。

第四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一条 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包括医生、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要接受岗位培训,取得相应的上岗资质。

第二十二条 大型医用设备必须达到计(剂)量准确,安全防护、性能指标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三条 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收费项目,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并列入《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收费的作价办法,指导地方的作价行为。具体定价办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费实行市场调节。

第二十四条 严禁医疗机构购置进口二手大型医用设备。购置其他医疗机构更新替换下来的大型医用设备,必须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配置审批。

第二十五条 严禁使用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同级相关部门监管;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同级相关部门监管。

第二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按管理权限,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和操作规范情况以及应用质量的安全、有效、防护进行监督和评审;对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取得资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县以上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对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时的收费价格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拨款资助的大型医用设备购置的资金、投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要及时向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和大型医用设备的批准部门报告大型医用设备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应用事件。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超规划、越权审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其主要负责人、经办人通报批评,并有权撤消其批准决定。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要责令其停止使用、封存设备。处理情况应通过媒体公布。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有权没收其所获取的相应检查治疗收入,并处以相应收入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淘汰机型和不合格的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封存该设备,吊销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可以责令其停业整顿;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有权没收其获取的相应检查治疗收入,并处以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聘用不具备资质人员操作、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封存其大型医用设备,并吊销《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颁布后,医疗机构需重新办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办法规定,按管理权限办理配置许可证。在本办法生效以前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但因本地区配置总量限制仍不能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发给《大型医用设备临时配置许可证》。具有《大型医用设备临时配置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其相应设备的诊疗收入按营利性机构纳税,该设备到期报废不得更新。

第三十六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行政部门参照本办法实施归口管理,其配置规划和审批情况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印制。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

细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1995年卫生部令第43号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篇6: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报材料

求方案框架

一、现状分析

(一)区域社会经济和卫生发展情况

医院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17年,镇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49亿元,同比增9.7%;三级税收22.1亿元,同比增长29%。2017年度中国建制镇综合实力第72名。

这几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经济文化建设取得全面发展,医院所在地覆盖以为中心1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小塘、西樵、三水白坭等多镇(街)地域常住人口超过60万人。

(二)居民健康需求

目前主要对当地人群影响最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外伤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慢性劳损疾病(包括脊柱、四肢等),这些疾病结构特点在我院日常业务中已真正体现出来,来我院就诊的患者现阶段无法在本院或就近进行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检查,导致病人外出就诊既浪费时间、又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群众对此意见甚大,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医院信誉,对临床诊断及治疗产生较大影响,存在医疗安全隐患。随着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普及,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高,体现在有病治病、定期体检,积极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深入人心,对医疗技术、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情况及评价

目前我院有2个院区,各配置CT一台,2017年使用13236人次,检查收入6,195,468.00元,占业务总收入3.30%,由于目前我院大型医用设备(放射类)单一,只能做普通放射设备和CT检查。

(四)存在问题

区域内由于放射检查的高端设备缺乏,造成大量疾病在本院无法得到更加准确的影像诊断信息,可能产生病情延误或诊断错漏隐患,让部分病人要到外院诊断而造成大量病人流失,不利于医院及科室向前发展,也不利于疑难疾病的诊断、追踪及临床随访。同时科研最基本的原始资料无法收集开展,不利于科研项目的申报及开展,一定程度制约着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指导思想、目的和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目的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医改,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控,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本地区群众外出就医时间过长、检查不方便的状况。

(二)主要原则 通过自筹资金解决设备购置

三、配置标准及数量 配置标准:实用型1.5T 数量:1台

四、配置基本要求

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公立医院,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于一体,是广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是佛山市医保定点医院。

本院就诊的患者疾病谱广,例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等的检查,在神经系统、脊柱疾病及四肢关节及软组织病变中的优势决定着其在临床中作用凸显,而我院在创伤及退行性变疾病中所占比率最大,随着临床科室的不断向前发展和急需解决目前技术诊断瓶颈问题。

拟配置磁共振成像系统(MRI)的放射科技术人员情况,我院放射科现拥有影像技术人员1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8名,医师2名,助理医师1名,技师1名,主管护士1人,大型上岗证:CT9人,MRI 1人。具有现成的设备场地,具有足够的购买设备能力。

我院拟配磁共振成像系统(MRI)预期使用情况分析: 1.使用年限:6年(目前各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寿命大多数超过10年以上);

2.每周使用情况:15-25例/天,共7天; 3.收费标准:磁共振平扫每部位720元; 4.年经济收入:388-648万元; 5.年营运维护费用:330万元; 6.年收益:58-318万元; 计划启用时间:2018年12月

医院

篇7:广西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资料主要来源于, 《广西统计年鉴》 (2000~2009年版) [1], 医疗卫生服务资料来自于2010年广西卫生统计提要及2010年广西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快报, 大型医用设备资料来自于对广西所有大型医用设备的全区普查和现场核查。

1.2 调查方法和资料处理

主要通过问卷形式对2010年全年广西大型医用设备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各级医疗机构负责调查表的填写, 由卫生行政机构初审后汇总上报, 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通过现场查阅相关资料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再利用Epidata软件完成数据录入工作, 最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构成比、平均数、增长率等指标的统计分析[2,3,4]。

2 主要结果与分析

2.1 大型医用设置配置总体情况

2010年底广西拥有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435台, 其中, 甲类7台, 乙类428台。乙类大型医疗设备的实际配置量分别为:CT 258台、MR I56台、DSA 53台、LA43台、SPECT 18台。2005~2010年5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年均增长7.08%, 设备增幅得到有效控制。CT、MRI、DSA、LA、SPECT 5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40%、12.56%、12.05%、11.46%、12.47%。5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中, 三级医院有190台, 占44.40%;二级医院有202台, 占47.20%;一级医院有16台, 占3.74%;未评级医院有20台, 占4.67%, 见表1。从设备性质来看, CT设备中, 新设备占3/4, 二手为1/4, MRI、DSA、LA、SPECT设备中, 新设备都在九成以上;从使用年限来看, 使用时间在6~10年的设备居多, 占60%以上, 部分设备面临更新换代, 0~5年在25%以上, 10年以下的设备占86%以上, 而10年以上的在14%以下;从医院级别来看, 主要集中在地市级和县级医院, 分别占了42%多和33%多, 省级医院占16%;从机构性质来看, 广西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 占96%多, 民营仅为3%多;从设备的购置资金来看, 绝大多数为医院自筹经费。

2.2 大型医用设备分布情况

广西一、二、三级医院均有配备CT, 县级医院为普通型产品, 自治区直属医院和部分市级医院为高端产品如多排螺旋CT, 一级医院及民营医院也有配置。MRI、DSA、LA、SPECT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和市级医院。随着设备价格增高和专业性增强, MRI、DSA、LA、SPECT依次向规模较大的医院集中, CT显示了不同的分布特征, 很多床位<200张的小型医院购置了CT, 有接近半数 (45%) 的设备分布于这些小规模医院, 见表2。

2.3 大型医用设备服务临床情况

全区每百万人口CT拥有量平均为4.91台, 最高的为桂林市7.19台, 最低的为贵港市2.33台;全区每百万人口MRI拥有量平均为1.07台, 最高的为柳州市2.16台, 最低的为贵港市0.39台, 设备区域分布明显不合理。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设备年均工作量差别较大, 区属三甲医院的工作量较大, 县级及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的设备年均工作量相对较低, 乡镇卫生院的设备工作量很低。这说明分布在小型医院的大量设备 (CT等) 因病源少而效率低下, 见表3。全区平均每台CT服务512张床位, MRI服务2357张床位, DSA服务2491张床位, LA服务3070张床位, SPECT服务7334张床位。

2.4 大型医用设备利用情况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 广西大型设备的总体利用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以CT为例, 每台设备的年检查人次数在逐年增加。年检查量>5000人次的设备数从2008年的49.35%增加到2010年的57.36%, 而年检查量<1500人次的设备则相应减少, 从2008年的33.77%减少到2010年的29.07%, 见表4。从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医疗机构来看, 对大型设备的利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三甲医院的大型设备利用率较高,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3台CT共检查了63225人次;单机年检查人次超过15000人次的三甲医院高达16家, 占全部三甲医院的42.1﹪。广西拥有大型医用设备的乡镇中心卫生院规模较小, 在15家拥有乙类大型设备的中心卫生院中, 实际开出床位数超过100张的只有3家, 占15家拥有乙类大型设备中心卫生院的20%, 全区有15家中心卫生院配置了CT, 其使用效率也相对偏低, 与全区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设备利用过度和利用不足并存。

3 讨论

3.1 科学测算, 控制总量

加强广西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工作, 首先要从建立设备的动态监测数据库, 开发设备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做起, 积极探讨更具科学性、适宜性的大型医用设备区域配置标准的测算方法, 从源头上遏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混乱状态[5]。

3.2 严格准入, 均衡配置

只有科学严格地设置和执行准入标准, 才能实现地区和医疗机构的均衡配置, 并相应建立专家论证评估制度[6,7], 对购置百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进行市场调研和专家对相关医院的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评估, 才能抑制资源浪费。

3.3 适度前瞻, 适应需求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广西的覆盖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 城乡居民的就医需求也会增多, 相应地医疗检查可能也会随之增多, 这就要求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要有适度的前瞻性, 以应对随医保覆盖率的上升, 随之带来的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的流动人口及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

3.4 强化保障, 整合利益

各地往往在执行和落实配置规划时出现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规划的实施和应发挥的作用[8,9]。因此, 强化保障机制, 加大政府对推行大型医用设备规划政策资源的投入, 健全规划执行监督和问责机制, 解决配置规划执行和落实难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编.广西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2]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115.

[3]匡莉, 张心明, 张文燕, 等.广东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调查和相关政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 :36-38.

[4]陈景春.新疆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使用现状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09, (10) :43-44.

[5]朱平华, 王前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29 (4) :33-36.

[6]陈龙, 郑焜, 沈明云.关于如何统计评估医疗设备配置与使用情况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 (8) :63-64.

[7]张军, 关兵, 周丹.大型医用设备利用效率及配置合理性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7) :67-69.

[8]王前强, 倪建.区域卫生规划政策低效及其治理[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5) :52-54.

篇8: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报材料

辽宁省卫生厅:

我院拟购置CT机一台,用于临床医疗服务,现将可行性研究报告如下:

一、申请配置的必要性和依据

我院地处东港市马家店镇马家店村五十六号。这里地处东港市城乡集合部。经社会调查,医院驻地周边半径30公里却没有二级医院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我院于2002年12月改制为民营医院,正式开展对社会各阶层医疗服务。属民营制企业,编制床位80张。医院设有心血管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小儿科、普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口腔科、放射科、妇产科、影像科、检验科、预防免疫科、药房等十余个科室。拥有医护人员40人,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5人,是一所学科完善、人员结构合理的综合性医院。开院以来每天门诊量70—100人次,入院患者15人。由于医院驻地处于城乡集合部,周边形成以东至东尖山镇,南至北井子镇、西至黄土坎、龙王庙镇,北至合隆镇及凤城蓝旗和红旗镇辐射人口约15万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的收入不断提高,驻地居民呈现出

看病难、路途远,看病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的医疗检测水平也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一些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得不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为了提供患者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对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特殊病的诊断和治疗必须经过CT机的检查以明确诊断。所以,购置CT机使用于临床医疗工作也成了当务之急。以解决社会各阶层医疗服务的需求并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申请设备的技术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医疗诊治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对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有很大作用。我院很重视对高科技医疗诊治设备的购买和使用。随着我院各科室技术力量不断增强、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业务范围逐步扩大,我院现有的医疗设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各科室医疗工作的要求。为了加快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积极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工作,调整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各种医疗服务,解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因此,我院购置CT机用于医疗临床的诊治工作十分必要。

三、CT机对我院临床、科研工作的作用

CT机为医院诊疗技术的提高及医院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东港市马家店镇东港第五医院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医院。现已开通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因此,来院就诊的各层次人群都需要一些必要的检查。所以,购置一台先进的CT机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快速、准确的诊断,更及时、明确地治疗。留住病源,增加医院的整体实力,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

四、医技人员的配置及项目投资分析

我院放射科现配置人员三名。其中主治医师一人,医师一人,放射技士(实习生)一人。目前基本适合我院的日常工作。如今后发展迅速,可根据此次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引进CT机总投资计人民币捌拾五万元(展机)。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保证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阶层人民的个人医疗支付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健康观念为主导的新型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如个人用于医疗的消费将大幅度提高。因此,我院购置

CT机将为马家店镇及周边乡镇15万余人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诊疗工作,大大缓解该片区居民就医的老大难问题。对临床诊断、抢救、治疗提供有效的证据。大大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外,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预计2—3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

篇9: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报材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规定,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包括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和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

本研究通过查阅某省卫生统计年鉴,收集2006年和2009年各市级行政区5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数据。

1.2 资料处理

对调查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2003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1.3 设备配置公平性评价方法

本研究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价分析方法。洛伦兹曲线是20世纪初由美国经济、统计学家洛伦兹(M.E.Lorentz)根据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V.Pareto)提出的收人分配公式,绘制成描述财富分配性质的曲线,用来揭示社会分配平均程度。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G.Gini)根据洛伦兹曲线给出了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即基尼系数[4,5]。洛伦兹曲线越接近对角线,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示设备配置越公平。反之,洛伦兹曲线下凹程度越大,基尼系数越接近l,表示设备配置越不公平。参照经济学中基尼系数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以上则属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6]。

2 研究结果

2.1 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人均拥有量

某省设A-K共11个市级行政区。根据调查结果,2006年,除DSA数据缺失外,CT、MRI的人均拥有量相对比较均衡,SPECT的人均拥有量相差最大;2009年,各种设备的人均拥有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CT、MRI的人均拥有量水平仍高于其他三种设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按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据统计,某省2006年和2009年每百万人口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拥有台数均有所增长,但各市级行政区设备拥有量排序无变化。因此,将该两个年份每百万人口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拥有台数从小到大排序,以各市级行政区人口累积百分比为横坐标,设备台数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出2006年和2009年某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按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如图1、图2所示。

2.3 基尼系数

根据表1的数据计算得出5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2006年和2009年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计算结果与洛伦兹曲线显示情况一致,如表2所示。CT、MRI、SPECT和LA各自在2006年与2009年基尼系数值的变化如图3所示。

3 讨论

3.1 某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存在区域性差异

从不同年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基尼系数的对比中可知,2006年MRI与2009年DSA、LA的基尼系数均已超过0.4,处于配置公平的警戒状态;2006年SPECT、LA与2009年SPECT的基尼系数均已超过0.6,处于配置高度不公的危险状态。基尼系数如此高的原因是部分地区的大型医疗设备极度匮乏。以2006年为例,A、B、D和F市均无LA配置;而占省人口总数26%的A、B、D、E和F市均无SPECT配置。

另外,由表2和图3可以看出,2006年和2009年CT和MRI的基尼系数一直低于其它三种设备,这主要是由设备的特性及应用普遍程度决定的。CT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早,作为一种常用的辅助检查设备,在各地区的应用比较普遍;MRI引入我国的时间晚于CT,但由于具有在图像类型、图像对比度、检查损伤性等方面的优势逐渐被民众接受;而由于DSA、LA和SPETCT在应用范围的专科性等方面的原因,在我国的应用还不是非常广泛。

3.2 某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公平性均有改善,但程度不均

2006年至2009年间,各市级行政区间四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DSA数据缺失)拥有量的基尼系数均有所降低,但四种设备基尼系数的排序未变。其中,CT的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四类设备中的最低水平,且从0.16进一步降低到0.11,处于资源分配的最佳平均状态;MRI的基尼系数降幅最为明显,从0.45降低为0.19,实现了从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警戒状态到最佳状态的跨越;SPECT的基尼系数虽然随着时间的推进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分配水平高度不公的危险状态;LA的基尼系数下降也比较明显,从危险状态变为警戒状态,但其分配公平性仍不容乐观。

3.3 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公平性整体有待增强,不同设备种类调整力度应有侧重

到2009年为止,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中除CT和MRI实现了资源分配最佳的状态之外,其余三种设备基尼系数均处在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警戒状态或危险状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公平性整体状况堪忧。

为提高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公平性的整体水平,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在设备配置方法学的改进方面也应有所考虑。通过数据比较可知,MRI作为2006年至2009年基尼系数降幅最大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在增加MRI总体配置量的同时,每百万人口设备拥有量相对较低的地区获得了相对较高的配置增长速度,这种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全省MRI的基尼系数。因此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应对DSA、SPECT、LA这三种基尼系数较高的设备增加重视程度,以更快的提高全省整体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公平性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泽,关兵,鲍玉荣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6):3.

[2]陶琳.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6):4.

[3]卫生部规划财务司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ghcws/s3585/200905/40532.htm

[4]王庆石.卢兴普.统计学案例教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袁卫,赵彦云,易丹辉,邹伟卫,汪淑夜,高敏雪.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篇10: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报材料

我院地处北京市,是全军规模最大的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科研仪器,有3.0T在内的不同类型的核磁共振、有64排在内的螺旋CT、有3100在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治疗用直线加速器、ECT等国际一流的医疗设备,总价值12亿多元。目前医院年门诊量250万人次,收容病人8万多人次。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根据我院不同类型的核磁共振、有64排在内的螺旋CT、有3100在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治疗用直线加速器、ECT,2006年1月~12月的服务量、人均占机时间、日均开机时间、年利用时数、检出阳性率等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运用北京市卫生局《2005年-2008年北京市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中国内专家测算推出的CT、MRI、DSA、SPECT、LA五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单机工作量[1],对这五种设备配置与运行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衡量出设备工作量及归纳其频数分布。采用专家建议将相关设备工作量建议值的20%~150%纳入正常范围,大于建议值150%的为超负荷运行,小于20%的为低负荷运行(表1)。

单位:人次

1.2.2根据五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在2006年的实际应用数据,测算分析出设备使用中的技术效率指标,以此判断出目前设备的使用情况,提出设备配置的使用意见[2]。

(1)年开机利用率=设备年检查人次×人均占机时间/日均开机时间×年实际开机天数;

(2)年时间利用率=设备年检查人次×人均占机时间/年可能开机天数;

(3)年能力利用率=设备年检查人次/日最大工作量×年可能开机天;

(4)年有效利用率=年利用时数×检出阳性率/年标准利用时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院CT、MRI、DSA、SPECT、LA五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单机工作量负荷及频数分布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1)我院的CT年单机工作量大大超过了北京市年合理检查量2.15倍,大于建议值150%,属于超负荷运行。(2)我院的MRI工作数量是既定标准134%,接近超负荷建议值,在20%~150%区间,属于正常工作范围。(3)我院的DSA工作数量是既定标准的108%,在建议值20%-150%区间,属于正常工作范围。(4)我院的SPECT年单机工作量大大超过了北京市年合理检查量2.10倍,大于建议值150%,属于超负荷运行。(5)我院的LA年单机工作量大大超过了北京市年合理检查量2.34倍,大于建议值150%,属于超负荷运行。

2.2 CT、MRI、DSA、SPECT、LA五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2006年的技术效率指标

从表3可以看出:(1)CT年开机利用率和时间利用率都超过了70%,CT充分利用开机时间仍然有潜力,设备的年能力利用率为61.14%,CT机的能力还是有发挥空间的。从有效利用率可以看出设备的利用和社会效益比较理想的。(2)MRI年开机利用率和时间利用率均达到了80%以上,设备的年能力利用率66.57%,反映设备工作能力还是有发挥空间的,从有效利用率可以看出设备的利用和社会效益比较理想。(3)DSA年开机利用率、时间利用率是以上五类设备中比较高的,达到了85.72%和83.2%,年能力利用率反映DSA的使用效率最高达到了83.2%,但还是有可增加工作量的空间,可以考虑根据医院实际需求,适当增加配置数量。有效利用率可以看出设备的利用和社会效益比较理想。(4)SPECT年开机利用率为74.58%,从时间利用率36.73%上看较其他设备低,大部分时间设备都在空转,设备的年能力利用率反映设备工作能力还是有发挥空间的,从有效利用率90.23%可以看出设备的利用和社会效益比较理想。(5)LA年开机利用率为53.7%,时间利用率为51.96%,设备增加开机时间及提高开机使用率仍然有较大潜力,从年能力利用率64.96%,反映出设备距离满负荷工作量仍有空间,从有效利用率90.23%可以看出设备的利用和社会效益比较理想。

3 讨论及建议

3.1 我院几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技术效率较好,结合医院实际,还有进一步提高检查、治疗人次的潜力

从我院这五类大型医用仪器设备单机工作量负荷、及大型医用设备的开机利用率、时间利用率、能力利用率各项效率指标可以看出,相比北京市卫生局《2005年-2008年北京市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中国内专家测算推出的CT、MRI、DSA、SPECT、LA五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单机工作量及国内其他地区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状态相比处于较高水平。这与医院本身硬件设施过硬、软件水平高、地理位置理想都有直接关系。下一步,如果医院能加强设备维修管理,缩短出故障后停机时间;继续加强技术人员的配置和继续教育、培训等环节的管理,凭借现有设备整体上比较优越的物理性能,是可以通过增加开机时间和全年开机天数增加工作量的。

3.2 通过设备技术效率分析方法可指导大型医用设备优化配置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设备的更新换代、调控、新增不仅仅要考虑人口分布、地理分布的公平,还要考虑医院的规模、科室门类的完备、各项辅诊检查的数量、医院的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即使医院各方面条件再好也不能盲目的引进及购买医用设备,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可行性论证,否则势必会产生设备利用率亏损运行成为医院负担的现象发生[3]。我们通过大型医用设备的技术效率指标及计算方法,可以分析设备的供给能力,也可以为设备配置决策提供参考信息。能力利用率是所有指标当中的核心,它反映了设备目前工作量与可能工作量之间的差距。按照资源使用效率最优化原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能力利用率来评测设备优化配置的数量。

3.3 完善大型医用设备的评估工作,发挥医用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作用

加强大型医用设备技术评估工作,指导设备配置、管理和使用。在医院建立形成医用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使其负责指导相关大型医用设备的选型,调研市场动态,监督设备使用,从事设备成本测算及技术经济分析,对大型医用设备的供需状况做出评价,为医院的决策部门提供设备配置规划的参考。

3.4 加强医院之间的合作,使设备经营多元化、社会化

各医院之间应通过自由选择与其他医院进行资源共享,大力开展合作,使设备经营社会化、专业化,将“借鸡生蛋”的理念深入其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医院的专业化水平,又可以降低医院的成本,从而达到共享技术优势和人才资

参考文献

[1]李陕生,周幼幼,罗智敏.大型医用设备的合理性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2):92-94.

[2]赵广宇,李捷玮,刘吉祥.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制现状及利用评价方法简介[J].医疗卫生装备,2003(12):41-43.

[3]雷海潮,金绍杰,等.威海市大型医用设备的技术效率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1999,16(8):38-39.

[4]王丽姿.医院医疗设备运营经济评价的应用分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7(6):63-65.

[5]张鲁闽.医疗设备管理中的效益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06(5):39.

上一篇:(保险公司总经理助理)竞聘演讲稿下一篇:普高课标语文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