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小故事

2024-04-10

勤学小故事(精选6篇)

篇1:勤学小故事

一、下帷读书

【解释】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故事】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人物】董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悬梁刺股

【解释】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形容刻苦学习。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人物】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孙敬,字文宝,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

“纵横家”往往出现于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的年代。纵横之士智能双全,不乏仁义之辈,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他们的风采,令后世之人神往。

三、囊萤映雪

【解释】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比喻人勤学好问。

【故事】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人物】车胤,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东晋大臣,官拜吏部尚书,进爵临湘侯。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孙秉之子,东晋长沙相孙放之孙。元嘉中为起部郎,迁征南长史,有集十卷,为孙氏映雪堂始祖。

四、手不释卷

【解释】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故事】

汉光武帝刘秀本是太学生,研习过《尚书》,比较好学,故而行军打仗之时也不忘学习.他勤于政事,又经常和大臣们讲论经典,半夜才睡觉.太子劝他注意身体,他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人物】刘秀,汉世祖光武皇帝,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史称光武中兴。

五、昼耕夜诵

【解释】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形容抓紧时间学习,读书勤奋。

【故事】

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白天耕种,夜晚读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

【人物】崔光,字长仁,本名孝伯,孝文帝赐名光。清河人(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北魏名臣,历任太子少傅、右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死后获赠太傅,谥号“文宣”。有文集五十余卷,今已佚。

六、闻鸡起舞

【解释】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故事】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人物】祖逖,字士雅。河北范阳县(今河北涞水)人。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祖逖所部纪律严明,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中国西晋时期名将。汉中山靖王之后,美姿仪,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阳,“人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诗仅存4首,却与左思齐名。

七、程门立雪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故事】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人物】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程颢、程颐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

八、焚膏继晷

【解释】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

【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进学解》中,国子先生(韩愈自称)训诲他的学生要勤奋学习,才能有成就。学生质疑他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却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

【人物】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人称“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虽一度如“国子先生”因议事被贬,但晚年官至吏部侍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九、圆木警枕

【解释】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故事】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人物】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十、韦编三绝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故事】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作为开篇人物,当之无愧。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

篇2:勤学小故事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同学们进行集体教育,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重要.2.端正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并将真正的勤学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二、教学准备:

视频、有关中华名人勤学的故事和有关名言。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华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很多种表现,谁能说说?(比如孝敬父母、以诚待人、谦虚宽容、勤劳俭朴、勤奋学习„„)是啊,我们教学楼上方有8个大字,也是每周升旗时大家背诵的校训——勤奋文明团结守纪。把勤奋放在第一位,可见对我们学生来说多么重要。今天我们就谈谈中华传统美德——勤学的话题。

2.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学习的呢?(举例说一说)3.中华民族一些有名人士是怎样学习的?(1)演《铁杵磨针》

(2)勤学是一个人所具有的高尚品格,这种美德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人们,赢得了世人的赞叹。许多前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你们愿意把自己搜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交流其他中华勤学故事

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烛光却穿不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杜甫自幼学写诗》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万古流传。可是,你也许不知道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不开的。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杜甫七岁的时侯,看见公孙大娘舞剑,写出诗作《咏凤凰》的故事。

„„

4.那些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时刻鼓励着我们,已形成了经典格言,请大家交流,并积累有关格言:

天才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钟不敲不响,人不学不灵。话语只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知识不去用,等于耕耘不播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读一书,增一智。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知识是智慧的火炬。造烛求明,读书求理。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已。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减。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从这些名言中明白了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勤奋学习的同学?(讲身边真实事例)

6.教师寄语: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 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 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三、课堂总结。

篇3:名人故事,勤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的是,名人故事。

毛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人云,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往今来,无数的名人用行为诠释着: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勤学精神。

同学们都听过悬梁刺股的成语。说,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他们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古人勤学的故事,还有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大家听过囊萤映雪的故事吗?晋代有个车胤yìn,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篇4:古代文人勤学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阎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苏轼轶闻

1.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2.苏轼退房

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3.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4.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只能哑然失笑了。

5.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6.苏轼炼字

苏轼与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一人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二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7.皛饭与毳饭

篇5:中外名人勤学故事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篇6:勤学故事

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春秋时候,楚国有个挺会射箭的人,名叫养叔(又叫养由基),他能在百步以外射中杨树的叶子,并且百发百中。

楚国的国君听说养叔射箭这么准,就拜养叔为老师,跟他学习射箭的本领。养叔仔细地告诉楚王怎么搭箭,怎么开弓,怎么发射,要他自己好好练习。

☆☆中华勤学故事☆☆ 不要半途而废

东汉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乐羊子。有一年,他离开家乡,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学。在学堂学习了一年,他很想家,就卷起铺盖回家了。

一进家门,他的妻子瞪着眼睛,吃惊地问他:“你怎么回来啦,学习完了吗?”

乐羊子满脸通红,支吾着说:“唉!出门久了,想家想得慌,回家来看看呀!”

妻子听了,拿起一把剪刀,走到她的织绸机旁边,指着还没有织完的绸子,对乐羊子说:“你可知道绸子是怎样织成的?”

乐羊子不知道妻子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回答不了。

妻子看他不说话,就说:“你知道,绸子是蚕丝织成的。别看一根蚕丝很细,一根接一根地织下去,就能织成一整匹绸子。要是我现在用剪刀把绸子剪断,那就永远织不成整匹的绸子了。

“你在外面读书,和我织绸子是一样的道理。你每天从老师那里学到一点知识,一天天积累起来,就会学到很多知识。要是你学了一半就不学了,那就像剪断的绸子一样,永远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了。”

乐羊子知道自己错了,便又背起行李,回到学习的地方去。

这一次,他在远乡一直学了七年,学完了所有的功课才回家。这时候,他的知识就非常丰富了,他的妻子也很高兴地出来迎接他。☆☆中华勤学故事☆☆ 邴原好学

邴原是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国时候的人。他十一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和母亲,过着十分穷苦的生活。

离邴原家不远,有一个书塾。每天早晨,许多学生背着书包走过邴原家门口去上学。书塾里琅琅的读书声,也常常传到邴原耳里来。邴原想到自己不能像那些学生一样上学读书,真是伤心极了。

有一天,邴原走过书塾门口,听到里面的学生正在高声朗读,心里一阵难过,就站在门口大声哭了起来。

书塾老师跑出来问邴原:“孩子,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哇?”

邴原抽抽嗒嗒地回答说:“我没有父亲,也没有哥哥姐姐,家里很穷,上不起学,看到别人能上学读书,心里难过,忍不住就哭起来了。”

老师听了这些话,抚摸着邴原的头,说:“好孩子,只要你有这个志气,就到我的书塾里来读书吧。我不收你的学费。”

邴原高兴极了。他连忙向老师道谢,对老师说,只要让他上学读书,他可以帮助书塾里做些零星活儿。

邴原读书十分用功,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仔细听讲,碰到不懂的地方,总要问个明白。老师讲过的每一课书,他都要读得滚瓜烂熟,弄懂记牢。

有一本书,别的学生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读完,邴原只用了一个冬季就把它读完了。

邴原在书塾里读了很多的书,回到家里以后,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许多书来,白天晚上一个劲儿地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到处问人,非要弄明白不可。邴原这么刻苦学习,后来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中华勤学故事☆☆ 管宁割席

管宁是三国时候的人。他十六岁那年死了父亲,家里的日子很苦。他的亲戚有的送给他衣服,有的送给他粮食,他都不收。他决心到外地去,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并且寻师访友,学习知识和本领。

管宁在外地找到了一个老师。跟这位老师学习的学生很多。管宁和一个叫华歆的同学很要好。学习的时候,他们俩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休息的时候,他们一块儿去后园种菜。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后院锄地,忽然从地里刨出一块黄澄澄的金子来。管宁就像没有看见一样,依旧埋头锄地,华歆一眼看见了黄金,就赶快拾起来,想往自己的怀里揣。可是他看见管宁在专心锄地,感到不大好意思,只好把已经拾起来的黄金丢到一边去。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并排坐在一条席子上读书。忽然,门外响起了一片锣声。华歆赶快跑出去看,原来是有一个大官走过。只见那个大官坐着一辆华丽的车子,带着一班威风凛凛的仪仗队。华歆看得眼红,管宁却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依旧坐在席子上用心读书。

大官走远了,华歆才回到书房里来。他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大声地谈论起那个大官的排场来。他还说,他将来做了官,也一定要坐这样的车子,带这样威风的仪仗队。

管宁听了华歆的话,立刻拿起一把小刀,把他们俩坐的那张席子割成两半。他对华歆说:“你读书为的是发财做官,没有一点儿为国为民的思想。你不是我的朋友,以后咱们俩别坐在一张席子上了,各人读各人的书吧!

☆☆中华勤学故事☆☆ 白居易写诗

白居易是唐朝时候的大诗人,他从小喜欢写诗,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受到了当时有名的诗人顾况的称赞,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白居易每写好一首诗,就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她们听不明白,他就仔细修改,一直改到老太太们完全能听明白为止。所以他写的诗都很好懂。

白居易学习非常刻苦。因为他老是写诗改诗,手臂老挨在桌面上,都抹起了厚厚的老茧。

经过这样刻苦的学习,加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接触和了解,所以白居易写出了许多好诗。直到现在,人们还是很喜欢读他的诗呢。☆☆中华勤学故事☆☆ 深山画虎

五代时候,有一个画老虎出名了的画家,叫厉归真。他画的老虎简直和真的一样。

起初,厉归真画的老虎可真糟糕。人家看了,有的说像条狗,有的说像只死老虎。厉归真听了很伤心,发誓一定要把老虎画好。他带上干粮和纸笔,到深山里去,在大树顶上搭了一个棚子,藏在棚子里,等候老虎出来,好观察老虎的神态和动作。

半夜,深山里很静。突然一声雷鸣似的吼声,震得地动山摇。厉归真吓得差点儿从木棚子上掉下来。他知道,这是老虎来了,连忙壮着胆儿探出头来,拿着纸和笔,把老虎走路的神态很快地画了下来。

就这样,老虎一出来,他就抢着画,过了几天他把老虎怎么跑,怎么跳,怎么卧,怎么发怒,怎么捕捉小动物,都画了下来,一共画了一百多张草图。

回家以后,厉归真又向猎人买了一张老虎皮,空闲的时候,就披上老虎皮,在院子里蹦蹦跳跳,揣摩老虎的神情。跳累了,他就休息一会儿,然后动手画老虎。

经过这样刻苦的练习,厉归真终于把老虎画得像真的一样啦!☆☆中华勤学故事☆☆

☆☆中华勤学故事☆☆ 梁九学手艺

明朝末年,北京城里有个著名的工匠叫冯巧。他的手艺十分高明,皇宫里的许多建筑和用具,差不多都是由他经手修造的。有个叫梁九的青年工匠,听说冯巧的手艺这么好,就拜他做老师,跟他学本领。

冯巧这个人十分保守,从来不肯轻易地把手艺教给别人。梁九拜他做老师以后,他只教给梁九一些极普通的技术,像锯木板啦,刨木头啦。但是,梁九并不灰心,他还是虚心地跟老师学习,想把老师的一套技术全部学过来。老师做活的时候,梁九就在旁边忙着给准备工具和材料,只要老师一开口,他立刻就把需要用的东西递过去,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同时,他也在偷偷地琢磨老师怎么操作。老师不在的时候,他就仔细地观察老师做成的东西。有时候,他还偷偷地把这些东西拆开,再细心地装配好。有时候,就找来一些零星木料,照着这些东西的样子重做一件。

梁九对老师十分尊敬,十分爱护。休息的时候,他给老师端茶递烟,尽量让老师休息好。活儿忙的时候,他就抢着干最重的活。

梁九这种认真学习的态度,到底感动了冯巧。冯巧决定把自己的手艺全都教给这个有出息的徒弟。他每天晚上教梁九学一种做精细活儿的技术。梁九学得非常认真刻苦,不管学哪一种新技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总要完全学会了才肯罢手。有时候,手给弄破了,他就用布条包扎一下;困极了,就用湿手巾包在额头上,让脑子清醒清醒,一直学到深更半夜。就这样,梁九很快把老师的全套本领都学会了。

冯巧死了以后,梁九成了当时最有名的工匠。他也修造了许多有名的建筑和精巧的用具,比他的老师修造的还要好哩。☆☆中华勤学故事☆☆ 柳敬亭学说书

柳敬亭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一个大说书家。他特别擅长说历史故事,能够把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说得活龙活现,使人们听了很受感动。

柳敬亭的老师是莫后光。拜了老师以后,柳敬亭就按照老师的话,白天游街串巷,晚上看历史小说,琢磨各行各业的人物怎么说话,怎么行动。

柳敬亭这么学了几个月,就去见老师,说了一段书,请老师指教。老师听了以后,说:“你现在说书只能引人发笑,这是最容易做到的,离说得好还差得远哩!”柳敬亭听了,丝毫也不灰心,下决心进一步用心学习。他去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跟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掌握他们的语言,琢磨他们的性格。

柳敬亭这么学了几个月,再去找老师,又说了一段书给老师听。这一回老师对他说:“你说得不错了,可以使听众受感动了。可是要学到家,还应该继续努力。”柳敬亭听了,知道自己用的功夫还不深,就更加努力地学习。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忙敲锣打鼓;有人生了病,他就去帮忙请医生,抓药;人家办丧事,他就去帮忙抬棺材,修坟墓。这么一来,他对人们的生活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的知识也更加丰富了。

柳敬亭这么学了几个月,又到老师那里去,说了一段书给老师听。这一次,老师听完以后,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祝贺你!现在你已经学到家了。你还没有开口,就使听众感到有了悲哀或者欢乐的气氛。等你说开了,听众就仿佛看到了故事里的人物,并且感到这些人物就像是自己的朋友或者亲戚,他们快乐自己也快乐,他们悲哀自己也悲哀。”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柳敬亭成了一个著名的大说书家,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中华勤学故事☆☆ 顾炎武读遍天下书

顾炎武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参加了反对明朝朝廷里的大坏蛋的斗争,想挽救国家的危亡。明朝灭亡以后,他又参加了反抗清朝的起义,并且一直坚决拒绝在清朝做官。所以当时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

顾炎武也是一个求学十分用功的人。从小时候起,他就跟祖父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有三百五十五卷,他不但全部学懂了,还从头到尾抄了一遍。他读的书特别多,不但有历史书,还有地理书、文学书,还有讲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方面知识的科学技术书。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把家乡里所有的书都读完了。于是他就出外旅行,立志要读遍天下的书。

在旅行的时候,顾炎武带着两匹马和两匹骡子,其中一匹马是骑的,另一匹马和两匹骡子都是驮书的。他骑在马上赶路的时候,也常常默默地背诵读过的书,要是有背不下来的地方,就立刻停下来,翻开书来温习。为了证明书的内容是不是正确,他常常进行实地调查,把调查来的知识和书上的知识互相对照。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忙着向当地的老年人请教,问他们哪里有险要的关口,哪里有山脉河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怎么走法,等等。要是从访问中得到的材料和书上记载的不一样,他一定要亲自到那里去观察一下,把亲眼看到的情况注在书里,以后再进行研究,写成文章说明自己的见解。因为这么勤奋好学,顾炎武的知识十分丰富,学问十分渊博。他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历史等,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并且写了好几十部书,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位大学问家。

☆中华勤学故事☆☆ 叶天士学医

三百多年以前,清朝初年,苏州有个著名的医生,名叫叶天士。他能医治各种各样的疾病。经他诊治的病人,差不多都好了。因此,人们都叫他“活神仙”。

叶天士的医术这么高明,是跟他好学不倦、虚心求教分不开的。这里就说他一个拜十七位老师的故事。

叶天士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卖草药的江湖医生。叶天士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治病。他学习很用心,进步很快。可是在他十四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了。那时候,他还不能给人治病,只好去投靠一个姓朱的医生,继续努力学习。

学了几年以后,叶天士能够独立给人治病了。他就拜别了老师,自己开了一个诊所。但是他仍旧十分虚心地跟一些有名的医生学习,先后拜过十六位老师,把十六位老师的特长都学会了。他的医术越来越高明,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

有一次,叶天士给一个上京赶考的人治病。根据他的诊断,这个人的病已经深入到肌体里边,没法治好了。但是过了一年,这个病人并没有死,又来找他了。原来这个病人头一年在叶天士那里医治无效,后来碰见了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用了一种稀罕的药草,把他的病治好了。叶天士了解了这件事,觉得自己还不能医治特殊的疾病,医术还没有到家,应当继续学习。于是他就关闭了自己的诊所,去拜那个老和尚做自己的第十七位老师。☆☆中华勤学故事☆☆

戴震好问

清朝时候,有个很有学问的考据学家,叫戴震。他学习善于动脑筋,善于提问题。

有一次,老师教他念宋朝朱熹注解的《大学》。老师说,《大学》是曾子说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载下来的。

戴震听了,便问道:“老师,你怎么会知道的呢?” 老师说:“这是朱熹在注解上说的呀!” “老师,请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宋朝人。”

“那么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 “他是周朝人。”

“曾子和朱熹中间相隔多少年?” “大约相隔一千六七百年。”

“既然相隔这么多年,朱熹怎么知道那个时候的事呢?” 这一问,连老师也回答不上来了。

上一篇:留白在平面设计中的审美探讨论文下一篇:工商所与个体户签订的食品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