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勤学拼搏

2022-07-11

第一篇:凝心聚力勤学拼搏

凝心聚力抓教学 顽强拼搏促质量方法措施

凝心聚力抓教学

顽强拼搏促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位与荣誉,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师凝心聚力抓教学,顽强拼搏促质量,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我们的目标相差仍较远。为了使后期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本学年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特制定以下方法措施:

一、努力落实有效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效益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严格管理学生。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保证,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创设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它启示我们,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在课堂上更要严格要求学生。

二是在严格管理学生的同时,更应该捧出一份爱心。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生有错误时,应正面引导教育,关爱学困生和家庭困难学生,让他们在思想上得温暖。

三是加强备课的有效性。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拥有自来水,要给学生一粒火花,教师要拥有整个花海”,随着时代的进步,媒体渠道的增多,信息量的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求知欲也越来越强,为了能在课

堂上游刃有余,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精心,重实效。

四是注重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过关。注重基础落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节节见底,章章过关,不留知识死角,努力做到节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

二、狠抓常规,注重落实,把功夫用在平时。

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备、讲、批、导、考各个环节的落实。

1、备课 :要求开学初教师根据本人所任教的学科按年级、分学科写好教学工作计划,学习新课标,通读全册教材,明确指导思想,分析学生现状,把握知识系统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三维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显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盘考虑解决重难点的策略,安排好学期教学进度,为上课做好各项准备。

2、上课 :要求教师超前备课,上课前要复读一遍教案,以进一步熟悉教案并做教前修改。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营造和谐、欢快、民主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讽刺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每课时完成后,要针对教学效果、个人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并形成教学反思,且要求教师教学再设计再反思。

3、作业 :学生作业要针对各年级、各学科教学的实际科学设置。课内作业一般要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当堂完成,家庭作业要适量,课堂作业要全收全改,对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要坚持面批面改,并做好批阅记录。

4、辅导 :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抓好培优、促中、补差工作,对优等生要正确引导,发展特长,对学困生要满腔热情,耐心辅导,指导学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坚持课堂辅导为主,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差异,利用差异,采取小组指导或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辅导,把困难解决在课堂上。

5、检测:每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检测,通过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不断改进教法、学法。

6、推优、促中、转差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建立学情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注重实效,经常性的进行反思交流,积累经验,巩固教学成果。

三、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教师的培训提高为重点,以教法转变、学法更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有效教学思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全面落实校本教研制度,以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以课改的新理念与素质化课堂教学要求为着力点、以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以教师自我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探索新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并落实好校本教研“五个一”。

3、坚持课堂分层教学的原则。教学中,要坚持实施“分类推进、分层提高”的分层教学策略,建立优中差相结合的

学习团队,通过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最易发展领域,获得成功。

4、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大练兵活动,配合镇中心小学搞好4月份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保证此项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做到全员动手,人人参与,个个讲评,着力培养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经常性地开展反思活动,建立质量反思长效机制。

1、树立“质量立身、质量立校”意识,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教学工作。

2、狠抓教学质量全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细化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做到“人人压担子,事事讲落实”,做好对教师、学生的评价工作。

3、注重教学反思,建立教学反思长效机制,坚持做到常规教学“周小结,月反思,期总结,年汇报”制度,建立教学反思专项档案,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总之,只要我校坚持以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不动摇,凝心 聚力抓教学,顽强拼搏促质量相信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明显提高。

寺坪镇宽坪小学 2011年4月15日

第二篇:勤学、善思、实干

——“新星”教师工作总结

当我站在教师的岗位,面对教书育人的责任、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使得我定下心来不断的思考:如何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取,勇于发扬争先创优精神,追求新知,取得了一些成绩,被评为“荔湾区首届新星教师”。面对这个称号,我不敢骄傲,反而深深的知道这个荣誉包含的一份希望、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促使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带着“勤学、善思、实干”的精神不断前行。

一、 勤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育,是一门不断发展中的学科,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学生的认知心理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教师若是固步自封,并将为学生、社会所抛弃。本学,我拟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充分利用学校为教师订阅的《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育》、《人民教育》等书籍和图书室现有的藏书,鞭策自己抓住课余空暇阅读中、外名著,丰富自身的数学涵养,要求自己在读书的同时,写下读书心得,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各类论文评比,积极向教育教学杂志投稿。

2、把每周的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后的时间作为自己固定的读书活动时间,及时把自己认真听课、听讲座、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经验,和同行讨论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3、将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效果和相关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学习理论专著的同时,更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教师培训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学习与反思,做到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积极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公共必修知识的考核培训。

4、为了更加系统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我还报考了2006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并被录取。接下来,我将利用假期进行认真的学习,全面提升个人教学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

二、 善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具备“善思”的品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只有善思,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只有善思,才能克服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善思,此能成为一名新时期的创新性教育工作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如何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这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与同级组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小课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开展了深入地研究。

在课堂中,我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学生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大胆的去问。比如我在教学《纳税》时,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收税的各种场面,介绍一下税收的意义,让学生亲眼目睹税收人员工作的辛苦,并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了真实的镜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既然税收这么重要,那是怎样收税的呢?从而一个个问题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式了,课堂也活跃了……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还对他们进行了爱国注意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我还申报了区教研室的小课题,力争通过自己的“思”去解决更多的教学实践中的困难,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

3、实干——“一分根耘,一分收获”。

理论上的武装和认识上的提高,为素质教育真抓实干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作为学校的数学科组长,我日常教学工作中和集体教研活动中都从严要求自己,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工作,起到一个参与者、组织者的作用。

(1)认真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毕业班数学怎么去教,学生怎么去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备课组我组织六年级组教师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集体备课,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即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做好“培优扶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无可避免的是每个班级都会存在两头尖的情况,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我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对优生的培养,我不但利用课余和中午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还在早上提早半个小时回来,为奥数兴趣小组的同学讲评练习、学习解题技巧、共同钻研难题等。在我的带领下,这批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第十二届“华杯赛”中,有7名同学进入了决赛圈;在本广州市民办重点中学的考试中,多名学生以高分被众学校录取。

(3)做好科组教研的组织工作,力争成为学校学科工作的带头人。

本,是原大策小学和新隆沙西小学合并为康有为纪念小学的第一年,科组人员多了,工作也多了。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与科组成员一起整合了两校之间各自的优势,摒弃缺点,创设了和谐、民主的教研氛围。本科组在被评为“广州市首届优秀教研科组”的基础上被评为“荔湾区首届品牌科组”。同时,我们还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教研活动:

 组织荔湾区首届品牌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示范课,带动青年教师成长;

 组织科组同事为钟煜锋、彭文辉老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品牌教师展示课活动一起听课、评课,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 结合区教研活动中杨建辉老师提出的上一节“简简单单”的课和“简简单单”的上课的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校教师对此进入的深入地研究,并依据我们前几年的一些研究心得和体会,开展了一次如何上一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的专题研讨会。会前先由区优秀品牌教师黄晓虹老师上了一节《乘法运算中的几个规律》一课,会议中科组教师结合课例就这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得到了区教研室的梁老师和曾老师的指导和好评。

 2007年的4月,芳村试验小学的李校长带着数学科组的全体教师到我校进行“手拉手”教研活动。会上,我校的黄晓虹、郑明慧和黄燕萍三位老师分别代表高、中、低小课题组作了专题报告,会上芳村试验小学的老师对我们研究的成果给与充分肯定,并就研究的过程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使得我们的成果能在两校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 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广州市首届青年教师解题比赛”,我校共有5名教师获得市级奖项,其中本人还获得了广州市的一等奖。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秉承“勤学、善思、实干”的精神,不断努力,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篇:名人故事,勤学

名人故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的是,名人故事。

毛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人云,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往今来,无数的名人用行为诠释着: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勤学精神。

同学们都听过悬梁刺股的成语。说,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他们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古人勤学的故事,还有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大家听过囊萤映雪的故事吗?晋代有个车胤yìn,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优越得多的学习条件,我们不必再像前人那样“囊萤映雪”,“凿壁借光”;也用不着再 “蒲草为纸”,“画灰练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前人那种勤学立志的优秀品德已经过时可以丢弃了。恰恰相反,由于今天学习条件优越,生活条件优越,如果稍微放松自己,很容易消蚀意志,流于懈怠。因而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前人勤学立志的优良传统,不断激励自己。 同学们,让我们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为报答祖国,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吧!

第四篇:勤学故事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二、勤学故事

韦编三绝

【成语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几”的意思;绝:断。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原文】《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译文】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不耻下问

【成语解释】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视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原文】《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凿壁偷光

【成语解释】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 邻舍的烛光读书。现用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原文】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目不窥园

【成语解释】窥:观赏。园:花园。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原文】《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

38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译文】董仲舒,广川人。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后面讲学,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竟然没有见过他。董仲舒三年不看园圃,精心钻研学问到如此的程度。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

断织劝学

【成语解释】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原文】《后汉书:乐羊子妻传》载: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壹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译文】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饼,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悬梁刺股

【成语解释】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成语典故,故事源自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梁:房梁上,股:大腿。

【原文】: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译文】苏秦读书时非常瞌睡为此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

39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刺,血一直流到他的脚上,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

孙敬,字文宝,非常喜欢学习,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手不释卷

【成语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原文】《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译文】光武帝在带兵打仗忙碌的时候,都手不离书。

囊萤映雪

【成语解释】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原文】《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译文】晋代车胤字武子,是南平人。曾祖车浚,尝任会稽太守,他的父亲车育在郡任主簿。太守王胡之善于识才,见到孩童时期的车胤,跟他的父亲说曰:“这个孩子将来能当大官,应该让他读书深造。”车胤勤奋攻读,博览群书,孜孜不倦。车胤苦于家贫缺灯油,夏天捕几十只萤火虫,放进手绢里,用萤光照明,夜以继日苦读。

晋代孙康,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才思敏捷好读书。家贫缺灯油,在冬天依靠大雪在地上映出的雪光来读书。

闻鸡起舞

【成语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原文】《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译文】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好友)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牛角挂书

【成语解释】比喻读书勤奋。

40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原文】密以薄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译文】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铁杵成针

【成语解释】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原文】《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译文】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勤能补拙

【成语解释】勤能补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缺陷。

【典故】公元825年,唐敬宗将杭州刺史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苏州是唐东南地区最大的州,地方事务繁杂。白居易上任后谢绝了所有的宴请,一心处理政务,很快就熟悉当地的情况,整顿吏治,赢得老百姓的好评。他认为自己生来笨拙只有靠勤奋才能来弥补。

焚膏继晷

【成语解释】膏,油脂之属,指灯烛。晷,日光。后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

【原文】唐·韩愈 《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译文】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的读书学习。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41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程门立雪

【成语解释】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原文】《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游酢、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赵普夜读

【成语解释】形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也反应了努力、刻苦的表现。

【典故】赵普,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赵匡胤做了皇帝,赵普升官拜枢密使,中枢令。最初辅佐赵匡胤的时候,读过的书并不多,学问也不大。赵匡胤就却说赵普,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学问,赵普听了羞愧满面,下决心要好好读书。

赵普读书并不好高务远,而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从重要的入手,后来官拜宰相后,日理万机,工作忙仍坚持读书,白天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

赵普在读书上并不单纯讲究读的多,而是注意理解文章的意思,他能从简单的书中悟出治理天下的道理。《鲁论》是古代任何读书人都必须读的书,也是最基础的书。赵普对这本书领悟和多,从这本书中掌握了很多治理天下的道理,因此他不段地反复看这本书。

有一天,赵匡胤有紧急国事,可是文武百官都退朝了于是他亲自到赵普家。发现赵普正在看书,便问看的是什么书?赵普回答说是“《鲁论》”。赵匡胤说这是小孩刚刚上学的时候读的书,能有什么用呢?赵普说:“别看它简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可以从这本书里面找到。”。宋太祖听后赞叹不已。

赵普死后,整理他的书香箱的时候,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二十篇文章,可见他从这本书中的受益是多大。

学海无涯

【成语解释】学海无涯,学海:知识。指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原文】语出明·张岱《小序》:“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唐·韩愈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译文】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表明了勤奋是学习的主要点。

42

第五篇:忍让、勤学故事

忍让、勤学的故事张良取履

【原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圯(yí)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yí)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 “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翻译】

张良曾经闲暇(xiá)时候在下邳(pī)县桥上散布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è),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 “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 “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的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作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

良:张良,以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主要谋臣。 闲:空闲。 下邳(pī):地名,在江苏省邳县南。 圯(yí):桥。

衣褐:穿着麻布短衣。衣:穿,作动词。 所:处所,地方。 直:故意,特意。 殴:打。 履我:把鞋给我穿上。履:作动词。 业:已经。 长跪:挺着身子跪着。 殊:很。 目之:看着他。 里所:一里左右。所:相当于“许”。 顾:回头看

古今中外名人勉励刻苦勤学故事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篇后一语]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他赞扬了匡衡

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

“我第二次住院治疗,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

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 “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

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凝心聚力勤学拼搏】相关文章:

匡衡勤学05-01

勤学小故事04-10

勤学典故04-20

教室勤学奋斗标语05-07

勤学主题班会教案04-21

勤学创新美手抄报07-12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05-08

勤学苦读的名言诗句05-10

读励志勤学有感作文04-29

先人勤学苦读的故事05-03

上一篇:农民生活现状调查下一篇:男女朋友经典礼物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