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案使用要重视预设和生成

2024-05-11

学教案使用要重视预设和生成(精选4篇)

篇1:学教案使用要重视预设和生成

学教案使用要重视预设和生成

一早就写好了,忘了发了 学教案的使用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它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流于形式,为了学教案而学教案,不顾内容,设置问题不严谨,只是为了简单地取悦课堂。学生思考问题时也有失严肃。老师对学生答案的评价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课堂表面上繁荣了,可是课堂的有序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却没有了。我觉得成功的运用教学案,成功的课堂少不了课前的精心预设,课堂的有效生成和课后的合理反馈。 课前精心预设需要老师吃透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一堂有效的课,首先要清楚,课堂将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是课堂的终极目标。所以,增强学习指向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教师引领作用的体现。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的目标,老师就需要研究学生,精心设计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在预设和生成之间矛盾着: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往往就完不成教学计划;按部就班按计划,课堂往往沉闷。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精心设计问题。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巧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葛老师在教授《将进酒》时,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从诗歌中读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诗言志”,情感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抓住了情感也就抓住了诗歌的精神。这个问题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突出了课堂的重点。通过把握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朗诵时的情感,学生更能深入领会课堂的目标。 虽然我们预设了问题,可是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无从预设的,因为教学本身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希望我们的课堂有序,可实际上教学内容变动着,思维离散着。课堂上总会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所以,我们在预设的时候要有弹性,不能把细节定得过死。 传统的语文课堂表现出单向性,封闭性,教师认真备课,写教案,然后按照预定的思路教学。这种方式下,教师沦为教材的“传声筒”,学生也不再具有丰富的个性和鲜活的生命力。教师应该转变这种传统的课堂表现形式,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不同的看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质疑。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倾听学生的质疑,深入思考,寻找价值,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经常。比如葛老师《将进酒》课堂的最后设计了学生质疑的环节。学生问到,李白如果在现在他的遭遇会怎样呢?李白的愁最后到底能不能销呢?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有效引导,学生提出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的确投入到课堂中,深入到课文中了。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深入探讨,鼓励学生提问,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的精神,又能生成动态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使课堂充满活力。 学教案使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后反馈,这一部分老师应该在课前精心挑选习题,这应该也属于教学预设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后得到巩固,当然也需要老师即时批阅,即时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课堂既要重视课前的预设,更要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文,善于捕捉到课堂上的闪光点,多创设生成空间,这样我们的学教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用。

篇2:学教案使用要重视预设和生成

学教案背景下的课堂预设与生成

学教案的实施已有几个学期了,从开始敷衍的形式主义到现在扎实的落到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摸索。学教案的优势让我来说很大部分体现在课堂预设与生成上。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 学教案进行充分的预设,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前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通过有效的预设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充分预习,明确自身不足,课堂重点。只有学教案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但是不能过分强调预设,完全按学教案上课,不能让学教案像一只 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使上课变成为执行学教案的过程,不能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学教案。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 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 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课堂生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需要我们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想法。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生成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成为 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综上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处理好这两个环节一个成功的学教案的实施也就水到渠成了。

篇3:学教案使用要重视预设和生成

一、更新教学观念, 处理好“科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

为适应新课程理念,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对课前科学预设进行重新定位, 处理好科学预设和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对教学中的每个问题精心进行开放性教学, 对学生可能的各种反应要有充分估计, 以更有效地抓住教学, 最大限度地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效益。 在实施条件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刚开始看起来数学课堂是乱的, 教师往往也会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这样的现象肯定是存在的, 但是从学科价值上分析, 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要有宽容的态度, 多年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表明,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正是激发师生智慧潜能, 课堂教学任务虽然没有完成, 但是可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二、掌握动态生成的教学策略, 促进有益的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波利亚说:“即便是相当优秀的学生, 在得到题目的解答, 并且将整个论证简捷的写下来以后, 也会合上书, 去找其他事情做。 ”目前我们推行学案先行的教学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第二天课堂上所呈现的内容都是学生早已预知的, 如果教师只是机械重复, 势必使课堂枯燥乏味, 所以我们要注重课堂生成, 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教师课前的预设再完美也是静止的, 带有教者较大的主观性, 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预设, 善于抓住并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 最大限度地提升数学课堂效益,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探究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1.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动态生成辨析题, 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透彻。 进入高中后, 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 对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学对数学概念已经有了基本了解, 教师如果还是照本宣科地讲概念便无实际价值, 此时教师要注重课堂生成数学概念的辨析题, 将数学概念习题化, 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真正理解。

2.在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动态生成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 让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更灵活。 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很大作用, 但是在习题课教学中, 如果把每个题目都讲解分析是不可能的, 这时教师可以选择重点题型进行一题多解或者对重点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式, 这就相当于把一个题目变成了很多题目, 而这些题目有些共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让学生辨别这些题目, 提出不同的解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形成了辨析能力。 此外, 可通过多题类比的方法, 让学生感到, 数学也只不过是这几个题目, 它们太相似了, 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信心和做题要精的学习观念。

3.教师对数学问题精心组织有效提问, 让学生从提问中思维能力层次更高。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它深刻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动力,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精心组织的数学问题为中心精心有效的课堂教学。 学生是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人, 自然也是动态生成的主人, 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问题实际上是直接带动课堂各环节的运作, 包括课堂的有益动态生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提问, 所以数学问题的设计是很能体现教师功底的, 是课前科学预设的重头戏, 教师的有效提问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创造一个充满延伸力的问题, 自然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角度、层次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更高层次。

4.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 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最大化。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必须做出即时评价。 当学生的思维受挫时, 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评价, 点拨学生引发思考, 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定能达到最大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 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改变,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不再怕学生讲不清楚, 不再怕教学任务完成不了, 不再反对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 不再阻拦学生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 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教师处理好课前的预设和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 善于运用教育智慧, 充分从多种途径实现动态生成并合理运用这些动态生成资源,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然能达到崭新的高度, 也必将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更新教学观念, 处理好“科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 善于运用教师的教育智慧, 从多种途径实现动态生成并合理运用这些动态生成资源;掌握动态生成的教学策略, 促进有益的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使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新的高度, 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更新观念,科学预设,动态生成,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增保.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0) .

[2]齐峰.对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培养的几点认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13) .

[3]张波.关于数学CAI公开课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01) .

[4]吴春燕.中职数学CAI课程调查分析[J].成才之路, 2010 (22) .

[5]陶维林.浅谈电脑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误区[J].数学通报, 2000 (09) .

篇4:学教案使用要重视预设和生成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36-01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即生成。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灵活地选择乃至突破教学预设,使生成更加精彩。

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就不会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师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并针对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精心预设并不是按照教案一成不变,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有效生成。

例如,在“可能性”一课教学时,我预设将学生分成5组,先将黄、白两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放入5个箱子内,其中1个箱子里全放白球,1个箱子里全放黄球,其余三个箱子黄、白球混放。课堂上,让每组学生分别从各自箱子里摸球,比较摸出黄球的情况。当学生摸完后发现,其中一组根本摸不出黄球,而其中另一组则全是黄球。这时,教师说明放球的情况,因势引导。

师:在只放了黄球的箱子里去摸会怎样?

学生十分肯定:只能摸出黄球。

师:能摸出白球吗?

学生异口同声:不可能。

师: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又会怎样呢?

学生根据前面的做法得出: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只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

接着,我将黄球、白球混合后重新分别放到5个箱子里。

师:这时再去摸,猜猜看结果会怎样?

学生非常肯定: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

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熟悉了“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的概念。

[教学心得]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课堂生成。进行教学预设时,精心但环节不要太多,要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多向的交流互动,要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二、灵活预设,优化生成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题的思路。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在准确预设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灵活预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教学异分母的大小比较时,我灵活预设了多种比较方法。

师:请同学们说说如何比较5/7和4/9两个分数的大小。

生1:把这两个分数通分,把分母都化成63后比较分子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2: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化成相同的数后比较,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生3:化成小数后进行比较。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4:画线段图,把这两个分数标在线段上后进行比较。

生5:画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把两个分数用阴影表示出来后比较大小。(预设方法之一)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比较有创意,但具体做起来不够方便,谁还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吗?(根据课前预设发动学生)

生6:我直接就能看出5/7>4/9。5/7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7份,其中的5份超过一半;同理,4/9中的4份则不到一半。

……

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课本上介绍的是通分的方法。我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灵活预设了多种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优化了课堂生成。

[教学心得]只有对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灵活预设课堂中的种种可能,设计出多种方案,为动态生成预备充分的空间。

三、突破预设,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随时可能会出现许多新的想法。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设计,预设之外的“生成”也是可能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预设,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甚至放弃原有的预设,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实施。正确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添精彩。

在教“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预设先让学生看图,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组合图形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图,课堂上就发生了预设之外的变化。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预设中,应是逐步归纳后再引导学生回答)

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出自己会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有的甚至还随口说了起来。我愣了一下,马上决定突破原来的预设。

师:你们真棒,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掌握了。那么,还有不会的同学吗?

几个小手慢慢举了起来。(我考虑应该有不会的学生)

师:还有些同学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用什么方法能让他们记住平面图形的面积呢?

有的学生思考着,有的学生已经开始教身边举手的同学。学的同学听的认真,教的同学热情更高。我对学生进行鼓励后,进一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一篇:祝福全家人生日快乐祝福语下一篇:我可爱的金鱼作文